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黃 忠 天提要就易學發史而言,宋代易學具有復古與啓新之學術意義。其義理派易學,一方面繼承王韓與孔疏系統義理易學,復又盡棄其老莊玄虛之論,代之以切於世用之儒理人事。其中,能獨樹一幟,而堪為一代儒理派易學宗師者,殆推程頤易傳一書。無怪乎清初大儒顧炎武亦慨嘆曰:昔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然未見有過於程傳者。四庫館臣亦推譽為言理精粹,自非漢唐諸儒可及。因此,九百年來,程傳成為學者必讀之書,亦為詮釋易理,研究易學者相與討論對話的基礎。惟就研究宋代易學史者,乃至於研究二程易學者,程傳自有其侷限與不足。因而藉由原本零散於繁富龐雜之二程文集、遺書雜著、語錄等等所輯錄之二程易說拾遺,進而從事深入之探討與比較,誠具易學史與學術研究之意義。本文即擬從易學史之角度,略論本書之價值,相信對於未來從事有關宋代易學研究者,當能藉由本書獲得更為宏觀深入之瞭解。關鍵詞:二程易說拾遺、程顥、程頤、易學史、易經一、前言2005年初,旅居美國賓州程德祥先生知我撰有周易程傳註評一書,雙方魚雁往返,相談甚洽。德祥先生為伊川二十九代裔孫,熟諳二程家學,並惠寄清康熙年間,朝鮮宋時烈所編程書分類易類一卷程書分類(韓國大田市:學民文化社影安東權尚夏跋程書分類本,1994年) ,該書彙集二程集中之易說,頗便於閱覽。余驚喜拜讀之餘,並信手核對書案前二程集,始覺其中頗多疏漏,既驚嘆二程易說及與易學相關資料之繁富,誠可輔翼程傳,並提供宋代易學史撰述之參考,復憾惜宋氏疏漏如斯,於是遂有重作之志。自2005年起陸續所發表二程集易說初探二程集易說初探一文收錄於周易研究第五期,2006年,頁65-71。、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第二屆宋代學術研討會。嘉義:民雄(嘉義大學中文系) 2008/11/15-16。,即為初步研究之成果。今隨二程易說拾遺編纂之即將完成與研究之深化,並植基於上述二文,遂以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一文為題。關於二程易說編纂工作,宋時烈曾將二程全書略做分類,編成程書分類一書,並將所收錄二程易說,併為易類一卷,凡287筆;(不含程傳一書),惟據筆者自二程集所輯易說,竟達500筆以上,顯見宋氏程書分類一書遺漏甚多,加以其書於易類未再進一步分類,查考不便。在編輯上,其書亦僅就二程全書歸納,對全書以外門弟子與時人著作中所保存之程氏易說及與易學相關資料,亦未做較全面性之歸納整理。今所編二程易說拾遺則針對宋氏所不足之處,除全面蒐集二程易說相關材料外,並將所蒐得之易說約500多筆,區分為五個部分,歸納分類如下:(一)通論:收錄二程通論易學,或與易相關,其中包含(1)論讀易之法、(2)評前人易說、(3)談程傳撰作、(4)記師友論易、(5)論卜筮之事等等。(二)六十四卦:將二程集中所錄二程易說,其中專就某卦論述者,分別歸入其所屬各卦。另經傳編排則蓋依通行本周易,即將彖、象、文言等分別散入所屬各卦中,以便學者參閱對照。其中除需訟大有噬嗑離遯晉解益夬鼎漸歸妹豐旅巽中孚既濟等卦未見論述外,餘均有一筆或多筆。(三)十翼:將所錄二程易說,其中專就繫辭以下論述者,分別歸入其所屬各傳各章中。(四)其他:將既不屬於通論或六十四卦與十翼,復單獨成篇者,分別歸入。如(1)易序:原收錄於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遺文易序。(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2版),頁667-668。(2)易上下篇義原收錄於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遺文易上下篇義,頁664-667。(五)附錄:將二程相關生平資料附錄,如本傳、墓表、年譜等等,以供查考。一部良好之易學史,固宜記錄易家易學著作及其易學思想,然若能就其生平梗概、師友交誼、易學傳承、人格精神等等略做鋪敍,則不僅能使讀者藉收知人論世之功外,更能在千百年後猶見其謦欬,成為一部具有生命之易學史。然而歷代易家如過江之鯽,欲以有涯之生,盡識歷代易家、盡讀天下易書,戞戞乎其難也。因此,正賴有識之士,共襄盛舉,從事易學史之相關編撰或研究,藉收集腋成衣裘之效,而二程易說拾遺或可提供此一易學史上之價值。二、輯錄二程治易經驗程顥與程頤二人為北宋理學巨擘,其中程頤更為宋代儒理宗易學之代表。二程易學固不盡相同,大致而言,大程不分心與理,小程則有所區分,其餘易學觀點大體接近,二程易說拾遺一書於二程易說相關資料,除原始材料 如二程集或其他相關書籍中所明載者。已判為明道或伊川語者外,本書原則上,蓋不以己意臆斷,倘有確實證據,亦必另為附註說明。由於明道未有易學專著,伊川雖有程傳一書,然其書主要據卦爻解說,其他有關易學之論述,未必能盡載於程傳中,今藉二程易說拾遺則適可提供吾人之參考。其中如二程治易之經驗,書中輯錄即有近十則之多,可略舉其要者如下:易有百餘家,難為徧觀。如素未讀,不曉文義,且須看王弼、胡先生、荊公三家。理會得文義,且要熟讀,然後却有用心處。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頁248。文中說明讀易宜從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入手,先理會文義,再求熟讀通貫。由於三家易學之共相皆為以義理解易,可見程伊川主張讀易宜從義理入手。此亦與其程傳以義理解易相契合。唯今世讀三家易者少,或以程傳盡得三家精髓,後出轉精,而為北宋以降,學者所必讀。今人之學易,亦當知所從事矣!再論讀易之進路,二程主張宜從明義理始,如二程云:古之學者,皆有傳授。如聖人作經,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蓋不得傳授之意云爾。如繫辭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義,則看繫辭不得。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二先生語二上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頁13。 二程主張宜先從明義理方可治經。然而何謂明義理?以易言之,義理固存乎經(卦爻辭),然學者須知聖人作經之目的,本欲闡明道,此道即二程文中所謂之義理,所謂先求卦義,亦指先求聖人所以撰此卦之義理,非僅在文句字面字義上打轉。因此,若逐卦逐爻看去,卻理會不得,依二程之意,須先理會得卦義,即一卦之義理精神,蓋易道即天道,易理即天理,卦爻始立,義理即寄寓其中。所以伊川教人讀易先體悟得此理,如其所言:學為易,知之為難。知之非難也,體而得之為難 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語十一暢潛道錄,頁321。 ,又說: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六羅氏本拾遺,頁377。,先求體悟此理,而後能循理以論道,自然始看得經,而發揮易用。由上述觀之,伊川揭櫫讀易本末先後之說,即以卦理為本,而以窮字句訓詁,窮象數隱微為末。所以他批評: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鑿。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五馮氏本拾遺,頁374。吾人倘能知其本末,明此全體大用,方不失學易之本務,而能發揮經世致用之效。以上均為二程治易之經驗談,均為程傳所未載,藉由二程易說拾遺,恰可提供吾人學易之津筏,而知所從事矣。三、輯錄二程對卜筮態度由於二程向以恪遵孔教、弘揚儒道為己任,故凡涉及怪力亂神者,於其生平著述中,均罕及之。惟二程對於卜筮之論述,在其語錄、文集、遺書等等,則頗見記載。藉由二程易說拾遺一書之輯錄,吾人可從中瞭解二程對卜筮之立場與態度。二程易說拾遺所輯有關卜筮者約有十數則,從書中所輯之夥,且未見二程於此多所批判語。不過,對此似非經驗世界、非理性之行為,二程表面上雖不排斥,然在評述時,郤主要仍從人本思想與理性思維加以解說,如其所云:子曰:卜筮在我,而應之者蓍龜也;祭祀在我,而享之者鬼神也。夫豈有二理哉?亦一人之心而已。卜筮者以是心求之,其應如響;徇以私意及顛錯卦象而問焉,未有能應者,蓋無其理也。二程集(下)河南程粹言卷第二天地篇,頁1225。又如:關子明推占吉凶,必言致之之由與處之之道,曰:大哉人謀,其與天地相終始乎!故雖天命可以人勝也。善養生者,引將盡之年;善保國者,延既衰之祚,有是理也。二程集(下)河南程粹言卷第二天地篇,頁1224。上述兩則中二程均強調人之主體性,亦即先求人心、人謀,倘能心誠求之,必能其應如響。二程將一切天地萬物之所由生,吉凶禍福之所由興,皆歸諸於一箇理字,蓍龜所以能應,亦端在此理,故二程云:卜筮之能應,祭祀之能享,亦只是一箇理。蓍龜雖無情,然所以為卦,而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問焉,其應也如響。若以私心及錯卦象而問之,便不應,蓋沒此理。今日之理與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箇理,故應也。至如祭祀之享亦同。鬼神之理在彼,我以此理向之,故享也。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也。如處藥治病,亦只是一箇理。此藥治箇如何氣。有此病服之即應,若理不契,則藥不應。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下二先生語二下附東見錄後,頁51-52。二程以卜筮能應,祭祀能享,莫非有理在焉,由於天地萬物同俱此理,故此心同此理同,凡合於理則應之,如以藥治病,理契則藥應,理不契則藥不應。由於二程將卜筮能應,歸諸於理,自然減低伴隨卜筮而來非理性之色彩,至於十翼中所涉及鬼神之文句,亦莫不以造化形容之 如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二上伊川先生語八上伊川雜錄載:又問:易言知鬼神之情狀,果有情狀否?曰:有之。又問:既有情狀,必有鬼神矣。曰:易說鬼神,便是造化也。,頁288。二程曾言孔子未嘗於論語說一神字,在易中亦不得已言數處而已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五伊川先生語一入關語錄,或云:明道先生語:仲 尼於論語中未嘗説神字,只於易中,不得已言數處而已,頁165。,論語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觀乎二程,蓋誠能於此身體力行孔教者。四、輯錄二程評議前賢易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故前人於此偉業,往往傾一生心血以出之,故字斟句酌,改之又改,不敢冒然付梓,程傳亦復如是。二程易學雖多淵源於前賢,切磋於師友,然亦多個人體證所得,是以於二程易說拾遺中,頗可見其評議前賢易說者,其所涉古今人物有揚雄、王弼、韓康伯、劉牧、胡瑗、王安石、張載、邵雍等人。惟程傳中除胡瑗外,均未見記載,即或有評論前人者,亦必隱去其姓名,如復彖: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下,伊川注云: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二程集(下)周易程氏傳卷第二周易上經下復,頁819。文中程頤但云:先儒,並未直指王弼、孔穎達、周敦頤等輩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者而駁之,但以先儒二字帶過,其於程傳一書所呈顯之敦厚、審慎如此。惟二程易說拾遺蓋取材於二程文集、語錄、遺書等等,本非二程生前傾力著作之專著,是以多能保留其當日與師友品評前賢易說者,因此,欲瞭解二程對前賢易說之態度立場,則藉由二程易說拾遺所輯,尤能於二程易學有更深之體會。至於二程所品評前賢易說,其內容為何?以下茲舉數人為說。二程易說拾遺所錄有關揚雄之批評有數則,主要針對其太玄一書立論,如其所云:問:太玄之作如何?曰:是亦贅矣。必欲撰玄,不如明易。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頁231。又如:作太玄本要明易,却尤晦如易,其實無益,真屋下架屋,牀上疊牀。他只是於易中得一數為之,於厤法雖有合,只是無益。今更於易中推出來,做一百般太玄亦得,要尤難明亦得,只是不濟事。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頁251。上述二文中,伊川批評揚雄者,主要以太玄晦澀難明,更勝於易,所以其實無益,真屋下架屋,牀上疊牀,從中亦反映出伊川易學之基本立場,即著重曉然明白之義理,與欲求切於世用之精神。二程對王弼、韓康伯之批評,主要就其以莊、老解易,不合於其一貫以儒理解經之立場,故其評論如下:王弼注易,元不見道,但却以老、莊之意解說而已。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一二先生語一,頁8。又如:自孔子贊易之後,更無人會讀易。先儒不見於書者,有則不可知;見於書者,皆未盡。如王輔嗣、韓康伯,只以莊、老解之,是何道理?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五馮氏本拾遺,頁374。 程頤每勸人讀易宜先從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始,可見其對王弼易學之推重,惟不滿其以莊、老解易耳。由此可見,程頤一方面繼承王弼、韓康伯掃象而以義理詮釋易理之系統;一方面則繼承北宋胡瑗以儒理解易之精神,欲以切於治身、切於世用之論,取代玄虛空寂之談,故能為一代儒理易之宗師。對劉牧之批評,二程並未就其象數圖書部分加以批判,主要蓋從易須是默識心通,而非只是窮文義,徒費力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頁224。說解,否則所見未必合道。如程頤所云:或問:劉牧言上經言形器以上事,下經言形器以下事。曰:非也。上經言雲雷屯,雲雷豈無形耶?曰:牧又謂上經是天地生萬物,下經是男女生萬物。曰:天地中只是一箇生。人之生於男女,即是天地之生,安得為異?曰:牧又謂乾、坤與坎、離男女同生。曰:非也。譬如父母生男女,豈男女與父母同生?既有乾、坤,方三索而得六子。若曰乾、坤生時,六子生理同有,則有此理。謂乾、坤、坎、離同生,豈有此事?既是同生,則何言六子耶?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頁223。又如:問:劉牧以坎、離得正性,艮、巽得偏性,如何?曰:非也。佗據方位如此說。如居中位便言得中氣,其餘豈不得中氣也?或曰:五行是一氣。曰:人以為一物,某道是五物。既謂之五行,豈不是五物也?五物備然後能生。且如五常,誰不知是一箇道?既謂之五常,安得混而為一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頁223。 上述二則中,伊川從義理角度批判劉牧易學觀點,蓋前者劉牧將上下經分屬天人,以上經為形而上之道,以下經為形而下之器,故有上經是天地生萬物、下經是男女生萬物,如是割裂天人,毋怪乎為程頤所質疑!後者劉牧以坎、離得正性,艮、巽得偏性,此或受四正、四隅八卦方位之說的影響,於是謂坎、離得正性,艮、巽得偏性,似此以方位分判正偏,猶如以上下經分判天人,恐有違易道周流六虛,變動不居之精神。王安石於易有易解十四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 見點校補正經義考卷十九(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古籍整理叢刊,1997年),頁435。今其書已佚。藉由二程易說拾遺所輯二程對安石易學評論如下: 荊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見羣龍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天德不可為首,言乾以至剛健,又安可更為物先?為物先則有禍,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乾順時而動,不過處,便是不為首,六爻皆同。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頁248249。按此為伊川評王安石以用九只在上九一爻之非,認為凡六爻皆宜用九,蓋有不為物先之意。又如坤卦六二:直方大,伊川云:介甫解直方大云:因物之性而生之,直也;成物之形而不可易,方也。人見似好,只是不識理。如此,是物先有箇性,坤因而生之,是甚義理?全不識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頁251。王安石以因物之性而生之解直方大之意,確實有違生成之理,如乾卦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此句揭示生命乃由天道變化而化生,既生之,則各隨物類賦予其情性與生命,是先有箇生而後有箇性,荊公顛倒其序,毋怪乎伊川謂其全不識也。伊川弟子楊時亦曾評之曰:荊公於易,只是理會文義,未必心通。易不比他經,須心通始得。 見點校補正經義考卷十九,頁435。伊川曾評劉牧但窮文義,徒費力,謂讀易須是默識心通,以此論荊公之失,似亦近之。不過安石或有自知之明,故其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敢援以取士,以一代名儒,其易解竟至不傳,蓋其來有自矣!二程除對於上述諸人略有微辭外,另於當代人物如胡瑗、張載、邵雍亦有所評論,只是二程於其易說雖未必認同,然亦未嘗多所責難。如遺書云:問: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義。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當儲貳,則做儲貳。使九四近君,便作儲貳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執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頁249。伊川對於胡瑗以太子作實乾卦九四,並不認同,然未嘗有責難之意。祇是說明當看如何用,但不拘執一事,便作儲貳亦不害。相較於其品評劉牧、王安石等人,伊川於胡瑗蓋可謂溫柔敦厚之至。二程於張載論述較少,惟二程對於同居一巷,彼此相善之邵雍,則所論獨多。試錄數則如下:邵堯夫數法出於李挺之,至堯夫推數方及理。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頁197。邵堯夫於物理上儘説得,亦大段漏洩佗天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二先生語二上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頁42。 張子厚、邵堯夫,善自開大者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三二先生語三謝顯道記憶平日語,頁60。堯夫道雖偏駁,然卷舒作用極熟,又能謹細行。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七二先生語七,頁97。頤與堯夫同里巷居三十年餘,世閒事無所不論,惟未嘗一字及數耳。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遺文答晁以道書,頁672。 由二程易說拾遺所錄二程兄弟對邵雍之品評,足見二程於邵雍理數,尚稱推重,於其人品,亦敬重有加。惟二程所重者究竟在一理字,蓋從理上即可推知天地事物之理,無庸藉由推數以及理。故於邵雍所精之數,不甚措意,並謂其偏駁,蓋惟知易理方為知天,純任易數未為知天也。程傳為伊川畢生心力所在,故語多審慎謹嚴,罕見其臧否人物。而二程易說拾遺所輯錄之易說,則為平日與弟子問答之語錄,故語多直率真切,然從其論述前賢者,尤可顯發其易學思想與態度,非徒為議論而議論耳。五、輯錄程傳撰作原委程傳為程頤積五十年之學,所完成唯一架構完整、思慮謹嚴之易學著作,宋尹焞云:欲求先生之學,觀此足矣,惟程傳撰作歷程、傳習情形,單從程傳一書,難得其詳,僅見先生自署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頤正叔序,見二程集(下)周易程氏傳易傳序,頁689。因此,欲瞭解程傳撰作與傳習,仍須借助程傳以外資料來探求。程頤以天下自任,論議褒貶,無所廻避,致遭黨禍,宋哲宗紹聖四年二月(1097年)詔毀伊川出身以來文字,放歸田里,十一月丁丑,復詔伊川涪州編管,時年六十五。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移峽州編管。四月獲赦歸洛復官。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又詔毀伊川文字禁絕講學,並盡逐學徒。大觀元年(1107年),時年七十五歲卒,洛人畏黨籍,惟尹焞、張繹、范棫、孟厚四人助理葬事,一代大儒其晚年遭遇如此,誠天人同嘆。程傳撰作始末,據程氏遺書云:吾四十歲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前反覆紬繹,六十以後著書。(卷二四,頁314)研判其易傳,當潛心醞釀多時,不輕易著書如程氏外書卷十二云:門弟子請問易傳事,雖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蓋其潛心甚久,未嘗容易下一字也。,頁440。,真正動筆應自六十歲(1097年)丁父憂服除,除直秘閣,判西京國子監始,而成書於六十七歲(1109年)貶於四川涪州之時程傳易傳序伊川自署元符二年成書,時尚在涪州,元符三年四月,方獲赦歸返洛陽。,前後約八年。不過,程傳成書以後,卻始終未曾出書,主要原因,正如伊川所云:某於易傳,殺曾下工夫。如學者見問,儘有可商量,書則未欲出之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五馮氏本拾遺,頁374。又云:某於易傳,今却已自成書,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書可出。某於易傳,後來所改者無幾,不知如何?故且更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七伊川先生語三,頁374。又云: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冀有少進爾。然亦不必直待身後,覺老耄則傳矣。書雖未出,學未嘗不傳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一上伊川先生語七上,頁271。從上述諸說中,可見程傳從成書迄其壽終,歷八年之久,祇因其用心審慎,冀有少進,故原期以三年修改後出書,後又期以十年,不意在第八年即因病辭世。以致程傳亦幾乎散亂亡佚。據楊時跋云:伊川先生著易傳,方草具,未及成書,而先生得疾,將啟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示予,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毗陵,乃始校定,去其重複,踰年而始完。先生道學足為世師,而於易尤盡心焉,其微辭妙旨,蓋有書不能傳者,恨得其書晚,不及親受旨訓。(見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編點校補正經義考卷二十,頁453)當然,程傳未能出書,除伊川對易傳一書始終審慎謹嚴,精益求精外;北宋末年之黨爭,導致哲宗、徽宗兩朝曾詔毀伊川文字,禁絕講學授徒, 甚至門弟子於伊川卒後,仍因畏懼黨禍株連,竟不敢助理葬事,僅由尹焞等人料理之。無怪乎伊川生前窮約晦處、儉德避難,始終不願出書以邀譽賈禍。至於程傳當日傳習,正如伊川所言書雖未出,學未嘗不傳,門人亦間或以程傳請益,如河南程氏外書云:門弟子請問易傳事,雖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十二傳聞雜記,頁440。,再如外書云:和靖(尹焞)嘗以易傳序請問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莫太洩露天機否?伊川曰:如此分明說破,猶自人不解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十二傳聞雜記,頁430。,另外書又云:門弟子請益,有及易書者,方命小奴取書篋以出,身自發之,以示門弟子,非所請不敢多閱。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十二傳聞雜記,頁439。由上述觀之,伊川確曾以易傳示門弟子,並與學子多所論易,惟其書始終未曾付梓,門弟子雖偶蒙賜閱,終不敢多閱,即如程門高足楊時,於伊川生前尚未能親受旨訓,待得其書時,卻又已錯亂重複,難以卒讀。雖然程傳於伊川生前未能廣為流傳,死後亦幾遭散亡,然其說理精醇,切於時用,終能承先啟後,成為宋以後學易者必讀經典,蓋其來有自矣。藉二程易說拾遺所輯錄之易說,吾人得以想見伊川易傳當日撰作與傳習光景,其文獻之價值,誠不可小覷。六、輯錄北宋易壇軼事北宋時期,為易學史上重要之階段。四庫全書總目所論兩派六宗,泰半皆自此時期發展成熟。以象數易學言,始於北宋初年陳摶以降,如劉牧、周敦頤、邵雍諸人的圖書象數學;以及義理易學言,如胡瑗以降,王安石、張載、蘇軾、程顥、程頤諸人之儒理易學,其於後代易學之影響至為深遠。上述諸人或亦為北宋理學之巨擘,而其生卒大約先後於二程,此輩易學家生平事蹟雖大多有史冊可考,然仍存有許多軼事傳聞,輯錄於二程易說拾遺中,吾人藉以更可獲致知人論世之功。茲列舉數例說明之:(一)有關胡瑗軼事胡瑗為二程之師,程頤曾謂如素未讀易,且須看胡先生易,其推重可知。二程易說拾遺書中所收錄有關胡瑗之軼事如下:往年胡博士瑗講易,常有外來請聽者,多或至千數人;孫殿丞復說春秋,初講旬日閒,來者莫知其數,堂上不容,然後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當時春秋之學為之一盛,至今數十年傳為美事。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七伊川先生文三回禮部取問狀,頁568。文中記載胡瑗講易情形,據宋史本傳云其於湖州教時從游者常數百人,居太學時,其徒益眾,太學至不能容,故取其旁官舍處之。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 見宋史儒林傳(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頁12837。取此則軼事與正史相校,誠信而可徵矣!胡瑗為北宋偉大之教育家,其造就人才無數,故能與泰山先生孫復、徂徠先生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胡氏明於易理,其說易以義理為宗,崇尚實學而棄去玄虛,二程易學亦以儒理人事釋易,並發為有用之學,或即本諸其師之教耶!(二)有關二程與張載軼事張載為北宋著名之易學家,與二程同以闡發儒家思想,批判佛老為己任。其易學亦與程頤均同屬義理易一派,所不同者,程頤主理,張載主氣為其哲學體系。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曾載其與二程軼事如下:橫渠昔在京師,坐虎皮,說周易,聽從甚眾。一夕,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橫渠撤去虎皮,曰:吾平日為諸公說者,皆亂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橫渠乃歸陝西。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十二傳聞雜記,頁436-437。上述之事為二程弟子所記,雖難以論其真確,然橫渠與二程確曾有所關連,試以二程易說拾遺所輯如下:張子厚、邵堯夫,善自開大者也。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三二先生語三謝顯道記憶平日語,頁60。 問:張子曰: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看。水離物不得,故水有離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之象。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七胡氏本拾遺,頁394。上述兩則,二程於張載、邵雍二人學術能別開新局,又評張氏言甚有味,可見二程與橫渠當有學術之往來,其相互敬重如此,誠為學術之佳話。(三)有關二程與邵雍軼事邵雍與二程同居一巷,彼此相善,惟其易學屬於北宋象數易學系統,尤善於數學,與張載氣學,程頤理學可謂北宋易學三子,成鼎足之勢。二程易說拾遺中輯錄二家問學與往來情形,試舉例說明如下: 堯夫易數甚精。自來推長厤者,至久必差,惟堯夫不然,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