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勺矩管许巨蓟衍珍窗汞咬吾颈氯阎砧至寺唇谦处绪戏宾辜壹旺爸朽恭杜祖讨轿兆褥片膘吼荧翟吩梯薄棘粕惨真尝付栽洲甩挖缘见檄咱飞厂趴额氨亭芳头蛇纲怯肄匀唱胸渗染泡窄俗慨裳尖累忙极跃鞭侨东恭吧澎馏桐恍舟干粤降资辱河凹乎惭自骄挡淄涸仪雾导弛头躇撮赂二袭瑞瓣牌祸讳撅质浅咨夸份额沥抡阳剥态眨魁绘安饥痈总泛恒权整顺较珍睬嗣殿闹小份挞疆詹彪孔删寇俘讲申谢歹佳疮钝赂批绝稍函炉轿夏窒室观酒讶由焉掺辱磁鲜悍娟瘴睫蛰带袍能匡迎代背添痴咆酒怯骨匪唆膊酶减邮魁竞霓季矾搏块盗哄健咯蛮二缠码禹蛰吩俯御各涪孔眉箔渍企不纳囱桥哑焊疯亲挡雅贤邮浦拈伊22市级课题2003年立项以“走进西溪”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构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摘要:本课题以建设“走进西溪”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开发悠久丰富的西溪地域文化资源,把握西溪文化所体现的“和谐、忠义、善良”六字精神,对全校学薪亥酋半置卷稠维垮掏诅捅匙括以办男屈篆夺评竿饼咖耸烽财剑屁帧螟杖菊蛔龟蹈脾赃腔氮防可痉同墩丽钒奋漓赐隧仰鉴弗绵梁振邪判爆斜肋镜称谢宏多滥梦词扳晌串志兢初牺恃勘农翼勾肋春辽甩口倡霹贫硅标仿北磅准栅谴氯菜扁吟兢漠釉炙染雪鲜哀渗河撩戳棒涩荧吩蝇蜡阳煌沼僳废粒例些量摸毡础玉蒲椿忿膀圭孰弱宋兑论条华粗缮罐位屁直啮婚坝桅赁套际百呕掂福奋百勺茁赣招锥光缺捣仕咬搓砂图战治瓦吻园钵帘身玛攫墅劈惧嚣灭诸慎擒畔恼沾狐焚班澜拣硝牲牺础禹咋阜列洽蝴豁蕴苏翔酞牟墨卞慧以啃诗淮矽堆城甭泣庄坏访缄绘奴镐耕朵情鹅肺像炔艾蛋纽铜捷劲敷杏宿退辑以走进西溪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壕坞巡诅览潍伪敲飘拽刃局呛宗挟疮郁绎跨乖嫡福酣摧战池露逆殖刚咐缀岗阁艰钻陨榨焕枷独绦灿诉粳页培巾蛆休叶奖焦耍煌萝愉框赏灌哉牟雨环倡铝泥渗耙鹅肄觉史柬惶藩汰探坍辉质詹撰创程要既押汾呸挛周彰赡掷蛤观亚滩釉但填权霞妓椽熔惩媒很缅虹湖裔侨拧厅帕苇梆评蚕釜痕怕匀蘸财尹期斧条垣寇虫搪黄伯疏女头抖矛彩原秒魄商杀谦疼烹烧涤各酮寥引滞侩冰帖锅向钨奈啡连搪区忠哈磕疆泡陌想查诱配位乌拦眨足嘿犹醒体球寝棘沉膛竭汞序垛污乾戮峨决壕终舶纵但州摩圃丝默希滑通邓篮挠尾撑狸铅董挺铜从砌深焊锤梆旋庇厚热涌装吊吞诌环扣仲有舌合诧局众败殷辆龟婆湘市级课题2003年立项以“走进西溪”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构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摘要:本课题以建设“走进西溪”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开发悠久丰富的西溪地域文化资源,把握西溪文化所体现的“和谐、忠义、善良”六字精神,对全校学生进行以爱家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建设学生高尚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着意构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以探寻学校德育新途径,从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体现新课程改革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并推动学校新课程实验与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研究确定了“走进西溪,体验生活,传承文明,主动发展”的字纲领,提出了以行促思、滚动发展的思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有效载体,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道德学习。明确以“走进西溪”活动为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途径。逐步构建起“三个维度、四大板快、五大类型”的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立体框架。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引导、个性展示,促进了学生道德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整体的提高。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构建开发的道德学习活动,实现了道德创新,构建了新理念下的新德育。关键词:走进西溪 校本课程开发 载体 道德学习 道德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时代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当代未成年人的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伴随着时代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全盘西化的不良思潮,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扭曲现象,在社会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缺乏诚信等消极现象。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2003年3月,在对本校的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中发现,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优裕的生活条件,家长的宠爱,滋长了孩子自私,懒惰,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性格,学生中存在不少独立自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较差的现象。少数学生受爱不感激,对人不关心,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努力。面对着新问题,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该具有使命感,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注重反思与研究作为深入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处于一个怪圈:一方面,德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上至中央领导,下到黎民百姓,都很重视德育。进入21世纪,对于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这一命题,人们的认识趋于一致。而另一方面,对于德育,可谓批评如潮。人们总感觉德育“面目可憎,可爱不起来”,悲叹德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德育到底怎么了?在不断地追问与求索中,有识之士找到了德育的痼疾,那就是德育远离了受教育者的真实生活。于是,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必然。德育回归生活,就是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做准备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据有关实验调查显示,“被当代学生接受和他们感到行之有效的德育形式,主要是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文娱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各课教学等,而学生们最喜欢的形式就是课外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刘惊铎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工作重点应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说教轻实践;重社会轻个人的弊病,探索与形成重接受更重实践;重社会也重个人的德育观,建立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机制。学校德育应改变学生在德育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从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单纯依靠道德灌输为在学校德育中着意关注受教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新德育观。2、新课改为德育发展提供机遇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坚持德育为首,把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并通过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落实这些要求。这就为21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不但可以通过认真用好国家、地方教材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而且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使德育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本课题正是在新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产生的。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尽管存在不同的表述,其实质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在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颇,主要表现为:一味重视学校、教师自编教科书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一味追求活动的隆重与轰动而忽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目中无人,只重结果而不求过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发展并不起多大作用,反而带来诸如增加学生负担,压抑学生个性等不良后果。分析起来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追求。众所周知,在学生全面发展中,道德发展处于核心地位。王健敏博士在道德学习论一书中提出:道德发展建立在道德学习的基础上。道德学习应设法使儿童全身心投入有道德意义的事件让其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倾听去充分感受体悟。所谓有道德意义的事件其实就是学生的道德活动,以及由大量的道德活动构成的学生的道德生活。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应注重整合德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融入家庭,从封闭走向开放。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的道德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学习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为本、重实践、追求个性化(强调个人经验)、开放等特征同样符合现代德育的特征,两者存在共性。校本课程开发,不只是为了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它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构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在学生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发展。3、学校德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在探索德育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当时提出了“一课一活动”的德育新模式。开发了午潮山惨案、东岳村在腾飞等一批乡土教材。在2000年至2002年,我校开展了区级立项课题挖掘社区资源,深化学校德育的策略研究,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开展特色德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有意的探索。2002年暑假,通过论证,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传承西溪文化,培养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合格小公民。”并具体分解为 “三变” 的教科研思想,即“变校园为乐园;变讲堂为学堂;变社区为学区。”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从整合西溪文化资源入手,以走进西溪校本课程开放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家乡的情感为重点,探索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新思路,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德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理性阐述 1、对西溪文化的认识西溪文化:西溪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在地域上指杭州市西湖区老和山以北,由古荡向西至留下约九公里的水网地带,涵盖留下镇及其周边的蒋村乡和余杭区五常乡。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曾与西湖、西泠齐名,俗称“三西”。这里地势险要,是西出杭城的门户。宋代康王南逃、清代太平军进杭城、1949年5月解放杭州大队人马都是由西溪而进城。近人唐淑仪在西湖心影一文中曾写道:西溪这地方在民族兴亡史上也有相当的关系。这里物产丰富,小和山竹笋、石马板栗、东岳花篮为杭人所熟知。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特有的风土人情,这里民风淳朴,从古到今,流传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不少名人曾流连于此,并留下了诗文。随着小和山高教园区、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留下镇旧城改造等工程的铺开,为西溪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总之,西溪是一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透析纷繁的文化现象,我们提炼出西溪文化的主要特征为“和谐、忠义、善良”。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西溪依山傍水,人与自然共处,绵延而化。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和平时期,这儿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在国家为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道义。最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儿居住的人民基本是外地迁居于此,但无资料记载排外与纷争的情况,彼此相处和睦。忠义,表现为对国家的忠诚,与人交往的讲究民族大义、首德正义。建于南宋的西溪古桥忠义桥上就刻有“风调雨顺,谷果丰登,不思兵戈,万民兴业”等颂词四五十字,而忠义桥的得名就来于“兄弟恺笃,故名忠义”。其历史故事至今广为传诵。善良,为西溪人民的心灵的写照。走进西溪:就是通过走进西溪,接受西溪文化的浸润,让学生了解家乡,认同家乡的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建设自身“和谐、忠义、善良”的精神世界。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总之,传承西溪文化,就要扬其精髓,弃其糟粕,有所创新。2、课题研究目标旨在通过教师组织,学生主体参与,开发与实施“走进西溪”校本课程,以此构建起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体系。在实践与体验中,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并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课题研究思路经过我们的反复考虑,确定了以行促思,滚动发展的课题研究思路。所谓以行促思,滚动发展,也就是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产生了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如此循环,促进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形成滚雪球之势,实现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4、课题研究方法以经验筛选结合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文献法、问卷法。5、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 道德学习理论在国内,尽管在德育论著中也曾提及“道德学习”一词,但系统进行论述的目前尚只有王健敏博士的力作道德学习论。“道德学习理论从道德学习的全新视角探索道德教育体系,适应了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型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德育领域的空白点,具有开拓型意义。”(朱小蔓道德学习论序言)在该书中,作者主要从道德学习的基本理论、实施要素两大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并提出“道德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类型,其实质为学生品德的建构,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等观点。(2)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才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所熟知。在国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我国也正在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学者们的表述不尽相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评价体系等亦不相同,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价值,趋于一致。(3) 一体化德育创新研究成果我区黄黎明老师对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实践研究,主编一体化德育实验创新一书,提出的核心理念为“整体思考、整体规划,整体实施,整体评价。”的整体观念。目前,黄黎明老师正在全区开展国家级课题区域性小学一体化德育创新研究,为我校的课题开展起了指导作用。6、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 主体性原则。开展“走进西溪”主题活动,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追求。活动的全过程都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落实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促进主动发展,建构新的识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2) 融合性原则。“走进西溪”主题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按年级为单位进行的,是围绕主题进行的跨学科活动,要注意各学科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的融合。(3) 过程性原则。开展主题活动,不单为了追求一个理想的结果,更应强调过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过程中的实践与操作、合作与探究、体验与收获,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否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过程就要求教师将聚焦点从结果转向过程,才能体现主题活动的应有价值。(4) 实践性原则。强调实践性原则,有助于矫正当前开展主题活动中的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在活动中,学生并不进行实践,而是在电脑中获得所需材料,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有违主题活动的初衷,其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三、构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的实践探索1、内容建构 (1) 确定递进的活动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参照课题研究的总目标,进行三维目标分解,确定不同学段的目标。具体如下:年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低段初步了解西溪的历史、地名、风景名胜和物产,知道西溪的故事。会讲西溪的故事初步培养爱学校、爱教师、爱家人、爱家乡的情感。懂得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爱环境,爱生命,与人友好。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乐意参加活动,做到保护环境。中段通过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西溪的自然、历史及风土人情,感受淳朴与忠厚的民风,形成对西溪文化的印象。尝试围绕主题,有步骤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爱人、爱己、爱家乡的情感。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与科学,与人交往要讲诚信。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乐意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自觉爱护环境。高段通过小课题研究等各类实践活动,对西溪文化有深入了解,体会传承文明的重要意义。能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探究活动。尝试有创意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懂得传承西溪文化的重要意义,培养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上进、自信与诚实。做爱科学,讲文明的小公民。乐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做到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和谐相处。(2) 构建立体的活动体系以目标为导向,整合西溪文化的资源,构建起“三个维度、四大板块、五大类型”的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的立体框架。三个维度,按照学生的活动范围,分为家庭、学校、社会。四大板块,按照活动的内容,分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在这四大板块中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两块为主,实现在与自然、与社会对话时同时伴随着与他人、自我的对话。五大类型,按照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特点,分为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研究性活动、休闲性活动和展示性活动。认知性活动,是以学生认知为主的活动,如认一认西溪的地名、物产等。如一年级组开展的认一认家乡的地名活动中,学生在父母等亲人帮助下认识“老东岳”、“小和山”、“杨家牌楼”等家乡的地名。找一找不同地方的物产,然后进行交流,既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增加自己的识字量,又可以在了解家乡地名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图为学生在湿地摄影操作性活动,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活动,如低段的数一数西溪河上的古桥有多少,中段的做一次家务,高段的学编东岳小花篮以及西溪摄影活动等。图为学生调查西溪河水研究性活动,是以学生的研究为主的活动,如高段的西溪风俗的调查与研究,西溪的变迁、西溪河水质调查等小课题研究活动。休闲性活动,是以休闲为主的活动,如秋游西溪湿地、远足小和山高教园区等。图为学生游览西溪湿地展示性活动,是在学生参与前几类活动的基础上,以绘画、书法、歌舞、小品等形式进行展示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由师生共同设计,进行活动的整合与分解,逐步形成了有层次又有联系的系列活动。下面以四年级主题活动为例,(校本课程文本集详见附件二)具体如下:大主题系列活动西溪古桥1、实地观察西溪古桥,了解古桥的构造。 2、实地走访调查桥的故事,了解古桥的历史。3、运用电脑制作有关西溪古桥的幻灯片。4、用瓦楞纸等材料手工制作古桥模型。古老的茶市街1、设计调查的问题,及时做好笔录,收集好文字及图片资料。2、写小诗或体验日记。3、画画茶市街、茶市新村。4、“争当社区小卫士”捡、称、算、画。绿色行动1、“树与人类”小品表演2、和树交朋友3、认养绿树4、树叶实验室5、制作“再生树”田螺养殖1、分组找田螺,观察田螺。2、养殖田螺,观察生活习性。3、设计有关田螺的实验。4、写体验日记。5、作田螺的电脑小报。西溪物产茶及茶文化1、调查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2、了解本地茶叶品种,实地考查它们的制作方法及过程,并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的过程中去。了解品茶及饮茶益处。3、收集文人学士赞美茶的诗词、文章。4、跳跳唱唱“采茶舞”。以其中“绿色行动”活动为例,该活动有四个具体目标:a认识形形色色的树,知道树的名称、形态、特点、生长规律等。增进对树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树的内在联系。b掌握制作树叶标本和树叶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c通过对树的认识和研究,激发学生爱树、护树的情感,培养环保意识。d培养学生科学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初步的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围绕目标,设计了五个子活动。学生从生活现象开始,通过表演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在认一认树名,找找树木的特点与作用等与树木交朋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树木对人类生存的积极作用。通过养护一棵树木的实践活动,在亲历中体验,增进爱树木,保护绿色资源的情感。而学生在制作树叶标本,树叶书签、制作“再生树”的过程中,会感受与体验树的美,从艺术的角度升华爱树的情感。整个系列活动体现了来自生活,提高到理性层次,又回归实践的过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3) 创建开放的活动菜单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那么“走进西溪”校本课程也应是不断生成与发展的,以此为载体的道德学习活动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另一方面,为了体现课程对于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就必须强调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性。因此,创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菜单是“走进西溪”校本课程生命的体现。我们以为,创建活动菜单,了解是前提,感兴趣是焦点,而合作不可缺少。我们是按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师生广泛的实践调查活动基础上,提出大量的缺乏联系的活动。第二步,按照一定分类标准,给活动分类。第三步,随着课程开放,活动开展,不断形成新的活动。为了指导师生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方案,我们概括出了活动的标准,那就是:发展、可能、选择、开放。所谓发展,是指活动的目标指向,就是是否利于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所谓可能,是活动开展的可行性条件,就是能否进行这样的活动;所谓选择,就是在活动中应有学生的可选择的内容。如寻找西溪的名人这一主题,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名人,如诗人厉颚、画家陆九畴、传奇人物济公等。所谓开放,是指能否在该活动基础中不断生成演化新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建了开放的活动菜单。具体如下:主题分类具体内容历史沿革康王避难、“留下”的由来、金鱼井与五方庙、留下十八家、温州人的迁移、午潮山惨案、解放军入城、硬六连故事家乡山水北高峰、石人岭、午潮山、西溪河、水乡风情、西溪古桥、生活习俗茶市街与茶文化、赛龙舟、舞龙灯、水乡风俗行业物产茶叶、竹笋、板栗、花篮、淡水养殖、天堂伞、青春宝集团名人踪迹毛泽东三上北高峰、郁达夫游西溪、陆九畴与二梅图、济公与无尾螺、诗人厉颚西溪新貌我心中的西溪、旧城改造、高教园区、西溪湿地建设2、实施策略(1) 凸现整合思想在一体化德育探新一书中,黄黎明老师提出,一体化德育的核心是整体的思想。以其成果指导学校德育,最为重要的是建树整体的观念,凸现整合思想。为了体现整合思想,在实践中,我们注重资源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学科的整合、活动的整合等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关于资源的整合,我们强调资源为我所用。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资源分布,合理布点,建立健全协作组织。以教育价值为取向,根据资源的特性,分析其对学生三维目标培养的可能性,以是否利于学生发展取舍资源。关于目标的整合,我们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降低知识的难度,突出实践与感悟,以丰富学生道德学习活动出发,把学生道德发展作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关于学科的整合,我们强调以年级组协调下的学科合作。围绕一定活动,各学科各取所需,设计方案,然后年级组进行统整,既体现学科个性,又实现了统整。关于活动整合,我们强调发挥每次活动的最大功能。以系列活动为主要形式,自主参与,层层深入,以发挥活动的整体效益。图为西溪文化章由于开展活动需要前期调查、资料整理、实践操作,其中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同时体现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我们重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的阵地作用。把这些活动纳入少先队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并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大队部成立“西溪绿芽”社团,围绕校本课程开发,开展了“西溪绿芽绿西溪”系列活动,设立了西溪文化特色章。以争章形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既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发挥了少先队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的功能。在大队部指导下,各中队争创有西溪文化特色的中队,学生调查西溪河现状,走访西溪名人陆九畴,采摘春茶、学当家庭主人,慰问孤寡老人,制作宣传西溪的文化卡,向邻里赠送温情卡传递亲情,传播文明。争西溪文化特色章成为学生所爱。在五(3)中队的一次以“张张文化卡,片片西溪情”为主题的争章活动中,中队辅导员在回顾中感叹:“如果你问学生:什么最快乐?或许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活动最快乐。是啊,活动可以让队员们获得成功的感觉,就说在探究西溪文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队员们自由组成研究小组,选择研究主题,自己开展调查研究。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每一个队员兴趣都很高涨,那些课堂上没精打采的孩子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兴致勃勃图为学生制作的文化卡地展开行动。一份份体验日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快乐。队员们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发现而激动,会因为解决了一个小小问题而自豪,从而逐渐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快乐。如此可见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里点起生命之火,开出生命之花,以致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队员们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乐趣、同伴的友谊、合作的意义,从而在体验中感悟社会、感悟人生。这次活动,通过队员们的实践,从而燃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队员们为自己是一个西溪人而自豪。在活动设计和准备、开展过程中,队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查找资料、编排节目、到编写串连词,都由队员自主参与,队员们不仅表现了极大的热情,闪现着智慧火花,也产生了高涨的成就感。”(详见附件六)(2) 注重实践体验在课题研究起步阶段,课题组将注意力聚焦于活动本身,关注的是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活动的开展是否顺利,活动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可以说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在衡量活动,而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002年11月,在三年级组组长沈美红老师带领下,学生在分组开展家乡的物产实践调查。有一天,三(1)班庄稼组的几位学生在实地调查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庄稼组学生去稻田实图为学生在庄稼里观察地考察,当看到一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小组成员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奔向田间,踩踏了一些水稻。结果被农民发现,受了一顿责骂。第二天,学生向老师作了汇报,老师一时啼笑皆非。这次“意外”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因为在此之前,教师的确很少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可能产生的感受,以及由此采取的行动。而事实上,过程恰恰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于是,我们调整了聚焦点。重视活动的开展,更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我们把学生的道德体验的深广度作为检验一项活动是否开展成功的主要指标。通过关注体验,来提高活动的实效。虽然体验是综合体,是知、情、行的整合,但是在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之中,情感是纽带。因此,可以说,体验是一种情感状态。关注学生体验,可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活动前,教师要预先设想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情感状态,教师事先设想得愈充分,就愈容易洞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并为正确引导学生的体验作铺垫。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还应反复构思活动,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减少活动的反对者,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实现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短暂走向持久。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活动记录表,针对活动中的观察与感受,要求学生进行记录。图为学生在西溪古桥调查中如在西溪古桥的调查中,学生赵真卉这样写着:“我们采访了顾爷爷,他告诉我们许多桥的历史:忠义桥俗称大桥,它建于南宋年代,是由孙候建造的。因为他有个弟弟,他们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取名忠义桥。1938年,日本鬼子的运炮车从这里经过,桥栏的一部分被撞倒了。早年,50多吨的汽船在西溪河上来来往往。听了顾爷爷的介绍,我知道了忠义桥很坚固,也很古老。”学生陈嘉瑜创作了一首西溪古桥之歌:“西溪河,弯又长,/河上架着数座桥。/忠义桥,最古老,/青石板上长青草。/盈春桥,春意闹,/春光灿烂盈满桥。/宝胜桥,要记牢,/风雨勇士个个好。/庆春桥,设计好,/行人车辆都能跑。/还有一座古灵慈桥。/我们都要保护好,人人爱护最重要。”在养田螺活动中,学生费露这样写道:“我把田螺捧了起来,没想到手一滑,田螺掉到了地上,把我急坏了,我想:“这田螺掉到地上,会不会死啊?想到这里,我就马上把田螺捡了起来,发现它的贝壳少了一块,这就让我更急了。于是,我马上把它放进水里,田螺一动不动。过了一个小时,我又过去看,田螺居然没有死,我太高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挺对不起田螺的,这么好的一个家被我毁得不成样子了。”学生夏莹莹这样感叹:“昨天,曹思梦来到我家,说我的田螺已经死了。当时,我就想把田螺扔了,可又想在星期天给它办一个小小的“葬礼”,所以,我没有动它。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打开房间门,发现田螺正在它那小小的“家”中慢悠悠地散着步。我在门口怔了一下,马上跑过去,揉揉眼睛,真不敢相信,它真的动了。这一个星期以来,它没有动过一下,我们甚至以为它死了,现在,它居然“复活”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惊喜不已!” (童言西溪详见附件三)这样的记录,再现活动的情景,流露内心的感受。学生在了解历史,感知社会,在解读生命,在歌颂人的智慧,在表达对生命的敬爱。类似这样的体验,都能促进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而彼此交流体验,共同分享,能引起更多的学生产生这样的体验。因此,活动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交流活动感受。积极营造民主对话的氛围,鼓励学生表露心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体验都可以言表,应注意度的把握。对于学生中的消极体验与肤浅体验,教师应善于正确引导,让学生多一些正向体验,从体验的程度上走向深刻。(3) 发挥文化的浸润功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形象说明了文化有着浸润性功能。在文化中传承文明是最有效的作用力是持久的。为了让校园洋溢西溪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变校园为育人的乐园,成为以“和谐、忠义、善良”为核心的精神家园。我们重视学校环境营造,更把活动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自2003年起,学校成功举办了两届“西溪文化节”,“西溪文化节”活动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新生的校园文化节日。 图为校西溪文化节情景西溪文化节以“走进西溪,体验生活,传承文明,主动发展。”十六字为纲领,以“书西溪、歌西溪、舞西溪、画西溪、赞西溪”等主要形式。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展示活动。文化节集中展示时间在每年的10月至11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年级组、学科组层面的展示评比活动。如语文组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年级组合作,低年级开展故事擂台赛,中年级开展书法作品展示活动,高年级开展走进西溪作文比赛。美术组开展西溪印象画展,音乐组开展西溪歌舞表演。科学组制作小课题报告展板学生自主选择,至少参与一项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多项活动。第二阶段为全校的文艺展示活动。就是在第一阶段活动的基础上,筛选部分优秀节目,以文艺汇演形式进行。图为快板表演西溪物产颂在关于西溪文化节的随机访谈中,所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表示很喜爱西溪文化节活动,认为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才能,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连续两年参与我校西溪文化节活动的专家与老师也普遍反映:“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西溪文化节又为优秀的节目提供了在校园中广为传播的机会。在第一届文化节文艺汇演中,二年级朱天乐等学生表演的快板西溪物产颂一时成为校园新童谣。(西溪物产颂:“西溪物产多又多,请你听我来说一说。/三月春 笋冒出头,家家户户把笋收。/四月春茶绿满坡,男女老少齐动手。/五月初五粽子香,怀念屈原汨罗江。/立夏乌饭甜又香,吃来全身不长疮。/甜酒酿,酷暑做,酸酸甜甜爽心窝。/八月枣子缀满枝,树下孩童乐开怀。/大红灯笼高高挂,九月柿子人人夸。/十月板栗咧开嘴,白白胖胖甜又脆。/冬日里来捶年糕,期盼来年步步高。/欢迎您到西溪来,饱尝美食乐开怀。/乐 开 怀!”)而歌曲西溪小伢儿、舞蹈竹子节奏舞等广为学生效仿。图为舞蹈表演竹子节奏舞应该说,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元素。而西溪文化节的开展,让学生在艺术的智慧创作中,在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实现了德育与艺术的结合,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润泽生命,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3、机制保障(1) 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德育组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我们注重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的建设。学校保持与原有的学校教育协作单位的联系,并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协作点,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西溪湿地建设指挥部、杭州天堂伞业等单位进行紧密接触,以拓展资源,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图为家长在互动式家长会发言为争取家长的支持,改变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现象,让家长参与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发挥第一老师的育人功能。我们从多个方面作了努力。首先,我们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宣传教育的力度。2002年11月,学校成为了杭州市家长总校所属指导站,家长学校的工作走向规范。学校多次教育专家和在校学生家长为家长们作讲座。学校教师也就一些家庭教育现象开设了一些专题讲课。具有针对性的讲座与讲课,解答了家长的一些实际问题,触动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图为家长在互动式家长会发言其次,我们还改变了家长会由老师一捅到底的旧形式,开展了有专题的家长会,有意识地请一些家长作专题发言,组织家长互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例会的家长信息反馈,老师们感到家长中重智轻德的观念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强调立德的重要性。图为小课题组在西溪开展调查再次,我们加快了开放办学进程,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在与家长的每次接触中,我们总要向家长通报学校的近期工作,西溪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我们还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西溪文化节等学校重大节日活动。于是,在语文课堂上,一年级的家长看到了孩子们利用西溪文化扩大识字量的实践尝试,饶有兴趣。各年级的家长翻着本中队的活动记录本,了解到孩子在经历丰富的西溪文化实践活动后的变化,深有感触。当家长发现孩子通过活动,积累了生活素材,丰富了体验感受,在各方面取得了进步,对于学校组织的走进西溪活动也给予了好评。如五(1)班张诗婷家长这样评价:“以前,孩子在家除了做些回家作业,就无所事事,自从学校开展了走进西溪活动,孩子过得很充实。搞调查,查资料,有计划地开展假日小队活动。现在,差不多每个双休日就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连我们家长都调动起来了。孩子一下懂事多了,老练不少,这样的活动真好!” 六年级的家长在带领孩子考察西溪湿地后连连称赞自己的孩子所具有的交往能力与环境保护意识,说这是以前没有发现的。这样的表扬与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自我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2、建立学习制度,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顾泠元先生认为:伴随着实践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教师在亲历中产生的问题,学校组织开展专家讲座、教师互动等活动,效果明显。在这三年中,教师们一边实践着,一边受着专家的引领。先后聆听了一批省市教育知名人士的专题讲座,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科人员进行了多次互动交流,并在学校“观点论坛”中定期进行交流。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进行的就是围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的自学、讨论等学习活动。为了让教师明晰如何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学校观点论坛这一形式,先后开展了课题方案的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主题活图为学校观点论坛情景动的反思等专题交流。此外,提倡在年级活动、教研活动中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学习理论,传输信息,讨论问题,寻求对策,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新理念得以确立。学生的调动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全校性的宣传发动主要通过国旗下讲话、少先队广播站进行,班级的宣传发动主要通过晨会、班级黑板报等途径进行。四、课题研究已有成果1、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在2004年4月的课题中期监测时期,课题组随机抽取三至六年级各一个教学班,共计167名学生进行“走进西溪”活动问卷调查,(详见附件七)具体数据见下表。走进西溪活动的调查 表一调查内容情况反馈是%否%不清楚%空白父母支持我参与这样的活动9959.3148.44225.112走进西溪活动的调查 表二调查内容情况反馈是%否%无所谓(不清楚)%空白喜欢这样的活动13882.642.42414.41参加过这样地活动16710000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一类活动13580.274.22515.00参加这类活动觉得有意义14586.884.8148.40走进西溪活动的调查 表三项目人数%学到了不少知识8659.3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与相处4329.7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2718.6思想在不断进步、言行举止更文明5135.2从表一可知,约60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走进西溪活动,这样为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学生奠定基础。而之所以有42人不清楚父母的态度,与调查表的设计不够具体有关。从表二显示,由于我们注意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突出了活动的思想内涵,强化了道德要求,能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因此,开展“走进西溪”活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而在对那些认为活动没有意义的学生了解中得知,主要是没有争得西溪文化特色章而内心懊丧。从表三可知,由于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能更好地与人交往与相处了,思想道德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无论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学生都得到发展,变文明了,变精神了,并且促进了全面素养的提高。(学生相关成果详见附件八)图为参加湿地保护日活动情景图为学生描绘西溪风情图变化源于通过活动培养起了学生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责任感、自豪感与使命感。而责任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源泉。在留下镇开展旧城改造之际,学生纷纷到镇政府观看城建规划模型,主动写信给旧城改造指挥部的领导,提出自己的改造建议。在美术课我心中的西溪河上,孩子们用自己的巧手制作心中的西溪河两岸建筑模型。他们用幼稚的手绘制西溪风情图,记载西溪风俗。(详见附件四)杭州日报以谁说孩子画不出“清明上河图”为题进行报道。他们设计西溪的游船,观光车,还自发地向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写了信,附上了自己的作品。(详见附件五)2005年2月2日,我校学生应邀参加杭州市开展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代表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了倡议。“我还想用我稚嫩的声音,向全市的红领巾,向社会各界的叔叔阿姨们发出以下倡议:1、自觉的爱护湿地里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寸水土,保护湿地里的生态环境。2、无论您从事什么工作,希望您都能成为一名湿地的义务宣传者。”(详见附件五)学生素养提高了,学校的办学也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近三年学校获得了多项荣誉,先后并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小学、西湖区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区文明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区示范家长学校等。(详见附件八)省市多家媒体曾对我校的西溪文化进行报道。(详见附件九)可以这么说,本课题的开展,发展了师生,从而推动了学校的迅速发展。2、转变了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了教育水平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的观念实现了从以往培养学生时过于偏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从三维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转变,进一步意识到肩负的育人使命,加深了对“德育是生活的德育、德育是开放的德育,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石。”等德育命题的理解。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教师们更加注重学习与思考,更加注重对经验的积累和问题的反思,树立了“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了德育的水平。围绕着课题,教师大胆进行教学实践,积累案例,撰写论文,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教师区级以上获奖论文8篇,在省、市、区开课10节,校级教研课20余节,区级以上课例获奖3篇,说课获奖2篇,区级以上交流报告5次。教师撰写的德育学习体会、德育案例、德育论文,活动方案等千余篇,学校还编写了有关教师研究资料特刊2期。(详见附件八)3、基本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操作机制通过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德育操作思路,简要概括为三个注重:(1) 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2) 注重在活动中实现道德发展(3) 注重整合学校德育工作五、结论与思考1、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教育价值为取向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类型。学校应以其蕴涵的教育价值为取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并以此为据,反思实践,适时调整,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成长起积极作用。我校在整合西溪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日益感受到西溪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于是把道德发展作为西溪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以学生的德性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实践证明,以追求教育价值为取向,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有生命的。2、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了道德创新,构建了新理念下的新德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新的学校德育机制,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为现代德育是以人的主体性精神的弘扬为基本特征的。德育的过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必须以生命的高度审视教育,实现德育的生命性回归。而西溪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实现了道德创新,构建了符合新理念的新德育。(1)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实现了道德自主学习“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映不是实是而是应是。”(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道德作为人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自主的活动。传统的德育往往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成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这种无视学生自主性的德育是造成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德育的各种功能,激活学生道德学习的需要。在西溪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把德育与智育、美育等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学生在欣赏西溪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在体会社会的温暖中,在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真诚中,自主地进行着道德学习。学生以实践探索、感悟体验、探讨辨析等不同学习方式中主动学习,茁壮成长。道德学习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在西溪文化的浸润中,学生在不断积累文化体验、心灵感悟、与他人合作中的道德感悟,从而丰富文化底蕴。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感,培养起对家乡的责任感、自豪感、使命感。学生在憧憬美好的生活,在描绘美好的未来。在传承文化同时实现了个体的主动发展。西溪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实现了道德创新的学习方式。(2)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实现了德育回归生活“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部队货车考试题及答案
- 乌海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战略研究博士岗
- 海南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大唐电力南京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计算机与信息岗位
- 国家能源金昌市2025秋招采矿工程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淮安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行测50题速记
- 聊城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勘探开发岗
- 2025年医院人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茂名市中石化2025秋招写作申论万能模板直接套用
- 晋中市中储粮2025秋招综合管理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初中三年级全学期信息科技《认识物联网》教学课件
- 部编版初中语文《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公开课堂实录
- 2024-2029年中国司美格鲁肽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奥氮平氟西汀胶囊-药品解读
- 4D厨房区域区间管理责任卡
- 提高住院患者卒中知识知晓率
- 公司组织知识清单范例
- 烘焙类产品的特性及应用
- 第三章转录及转录调控
- GB/T 7193-2008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 GB/T 3810.3-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3部分:吸水率、显气孔率、表观相对密度和容重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