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论文.pdf_第1页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论文.pdf_第2页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论文.pdf_第3页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论文.pdf_第4页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论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20 01 15 5届届硕硕士士学学位位论论文文 哥儿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 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作者姓名 赵志清 指导教师 孙玉林 副教授 学科专业 日语笔译 研究方向 日语笔译 培养单位 外国语学院 学习年限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 二零一五年六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山西大学山西大学 2015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届硕士学位论文 哥儿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 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作者姓名 赵志清 指导教师 孙玉林 副教授 学科专业 日语笔译 研究方向 日语笔译 培养单位 外国语学院 学习年限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 二零一五年六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 shanxi university, 20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tchans two chinese versions -take liu zhenyings and lin shaohuas as examples student namezhao zhiqing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 sun yulin major japanese translation specialtyjapanese translation 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duration sept., 2013 - june, 2015 june,2015 万方数据 目目 录录 中中文摘要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前言.1 第一章第一章 作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作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2 1.1 夏目漱石及其文学作品坊.2 1.2 刘振瀛及其译本哥儿.2 1.3 林少华及其译本哥儿.3 第二章第二章 语义层面语义层面.4 2.1选词.4 2.2句式.6 2.3修辞手法.6 第三章第三章 风格层面风格层面.8 3.1直译与意译.8 3.2加译.9 3.3顺译.9 结语结语.1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2 谢辞谢辞.13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14 承诺书承诺书.15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16 附附录录.17 万方数据 contents chinese abstract . abstract. preface.1 chapter 1 the author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2 1.1 natsume sseki and botchan.2 1.2 liu zhenying and his translation version.2 1.3 lin shaohua and his translation version.3 chapter 2 semantics .4 2.1 choice of words .4 2.2 sentence pattern .6 2.3 figures of speech.6 chapter 3 the style of translation.8 3.1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8 3.2 amplification .9 3.3 syntactic linearity.9 conclusion.11 references .12 acknowledgment.13 personal profiles.14 letter of commitment .15 authorization statement.16 appendix.17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的媒介手段,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 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人类 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大的活动。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翻译对促进人类文化、科 学、社会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同时翻译工作也是非常艰巨的,所以要求 译者具有良好的译德,树立严谨的译风。 随着翻译活动的进行,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应运而生、不断完善,并具体的规 范我们了的翻译行为,让我们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做好翻译。本文将以日本著名小 说哥儿的两个不同译本为例,主要从翻译风格、语义、词汇的选择等方面 比较、评析两个译本,进而深刻认识翻译活动,更好的做好翻译。 哥儿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 ,就在不同的时期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版本。由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这就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本文将引用两个背景 差异很大的版本进行比较、评析,进而更加深刻的研究翻译活动。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会发现两个译本在选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 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甚至两个译本的格调、风格都大有不同。刘振瀛译本(以 下简称刘译本)更加活泼、幽默,在读者的眼前活灵活现的描述出了一位“纨绔的 江户公子哥儿的形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林少华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本) 使用最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再现了原文的全貌,全文通俗易懂。两个译本都完整的再 现了原文的艺术气息,但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读者的体会也大不相同。 接下来本文将引用这两个译本,主要从作品的风格与语义两个层面,比较、评 析哥儿在不同时期不同译本的异同之处。风格层面主要包括一些翻译技巧的灵 活运用,语义层面主要包括选词、句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通过比较、评析 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更全面的认识翻译这一项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学活动,为我们 以后更好的做好翻译打下基础。 关键词:翻译风格;语义;刘振瀛译本;林少华译本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for people usi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t is a translation process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meanwhile, translation is also a forms of art. it is an essential human event. no matter in ancient or in modern times, transl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science and society. but translation is an arduous task work, which requires a translator have translation ethics and strict translation sty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kills were brought into being. all these theories and skills help to regulate and improve our translation behavior. this paper takes botchan as an example, which is a famous japanese novel.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wo chinese versions, summarizing the differences from following aspects, translation style, semantics and word choice etc. thus make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and improve our translation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botchan is one of natsume sosekis representative works, who is the famous japanese “national writer”. since 1930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variety of vers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each version has specific features of its own. this paper compares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which helps u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the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these two versio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a lot, especially the choice of words, sentences, rhetorical devices and so on. even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two versions style. liu zhenyings version is much more alive and humorous, and presents a vivid image of a playboy . it is easy to arouse the readers sympathy. while lin shaohuas version reappears the original picture with simple and concise language. both of the two versions expressed the artistic skills completely, but with different means of expression the readers experience is quite 万方数据 different. the article mainly compares the two versions from the article style and semantics these two levels. in the matter of style includes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while the semantics level includes the choice of words, syntactical structure and the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and so on. by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the paper aims to fully understand translatio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ur fu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yle; semantics; liu zhenying translation version; lin shaohua translation version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前言 0 前前 言言 夏目漱石(natsume souseki)(1867- 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日本余裕派代表著名作家之一。日本近代文学一代翘楚,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世人赞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品有 哥儿、三四郎、草枕、我是猫、梦十夜等。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语言诙谐幽默,全文运用戏剧性的描写手法,刻画 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自称为江户公子哥并且以 此而感到自豪的“哥儿”;道貌岸然,把“哥儿”骗到这个偏僻学校、不讨人喜欢的校长; 脸色苍白却有些浮肿的、总是逆来顺受的英语教师古贺等等。作者通过学校这个小小 的社会舞台,一个社会的缩影,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表达了他对正义的 追求。 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年,由章克标翻译,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另 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瀛译本、陈德文译本、胡毓文译本,以及最近 出版的林少华译本。而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 华译本。 由于时代背景、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每个译本的风格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以1987年出版的刘振瀛译本和2000年出版的林少华译本为实例(以下分别简 称为刘译本、林译本),从翻译风格和语义等方面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对翻译的 影响,以及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评析两个译本的利弊。 万方数据 前言 1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一、一、作者及作者及其其相关作品的介绍相关作品的介绍 1.11.1 夏目漱石及其文学作品夏目漱石及其文学作品坊坊 夏目漱石(natsume souseki)(1867- 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日本余裕派代表作家之一,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崇 高的地位,被世人称为“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师从正冈子规和高滨虚子,学习 俳句等,同时有留学英国的经历,所以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极高造诣,既是英文学 者,同时又精通日本文化。在进行创作时,他擅长运用各种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 式,批判当代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哥儿一文,全文诙谐幽默,语言新颖,用 一个“纨绔的江户公子哥儿”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状,发人深省。漱石不仅 在日本享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 高的赞誉。尤其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我是猫、哥儿、心等小说,世界上的 几种主要语言都曾翻译过。而且,漱石也是中国读者最为尊崇的日本作家之一。 夏目漱石的代表文学作品哥儿,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在不同的时 期被不同的译者多次翻译成中文,甚至在同一时期也曾出现过多个译本,这就给我 们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哥儿不同译本的分析和比较,我们 可以从各个方面对翻译进行比较评析,进而提高我们自身的翻译水平。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他运用诙谐、戏剧性的艺术描写手 法,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 年,由章克标翻译,另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瀛译本、陈德文译本、 胡毓文译本,以及最近出版的林少华译本。而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 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 本文将以1987年出版的刘振瀛译本和2000年出版的林少华译本为实例(以下分 别简称为刘译本、林译本),从翻译风格和语义等方面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对翻 译的影响,以及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评析两个译本的利弊。 1.21.2 刘振瀛及其译本刘振瀛及其译本哥儿哥儿 刘振瀛(1915- 1990),1941年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日本文学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系副教授、教授,在日本文学、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着很高的造诣。“刘振瀛在1962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并翻译了多部作品,创作了日本文学 万方数据 作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 论集、简明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学作品选,翻译出版了哥儿、 世阿弥、小说神髓、我是猫、我的大学等多部著名文学作品”。 刘振瀛翻译的哥儿(以下简称刘译),语言诙谐幽默,刻画出多个生动、鲜明的人 物形象。例如,江户公子哥“哥儿”;出身名门、家道没落、没有多少文化、却特别疼爱“ 哥儿”的“清婆”;说话怪声怪调、一年四季穿着红衬衫的“文学士”;脸色苍白却有些浮 肿的英语教师古贺等等。他的译文,语言轻松活泼,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给人亲切 的感觉,而且很容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1.31.3 林少华及其译本林少华及其译本哥儿哥儿 林少华(1952- ),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被赞誉为村上春树的“御用 翻译”。译有夏目漱石、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井上靖等日本著名作家作品五十余 部,每一部都具有广泛影响。 林翻译的哥儿语言朴实易懂,更符合我们现在的语言、阅读习惯,同时也完 整的再现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 万方数据 作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二、二、语义层面语义层面 坊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活泼欢快,作者用 戏剧性的描写手法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以 江户公子哥儿“哥儿”的口吻展开,语言诙谐生动。而且原文中,有很多地方都省略了 主语、宾语等成分,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简洁,同时符合江户公子“哥儿”的形象。但 是,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译文会补充主语等 成分。 2 2. .1 1选词选词(主要从人称代(主要从人称代词词、人名称呼方面、人名称呼方面进进行比行比较较) ) 首先,刘译本和林译本(以下简称“两译本”),在人称选词的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刘译 本第一人称选用的是“俺”,林译本第一人称选用的是“我”。刘译本第三人称选用的是 “俺爹、俺娘”,林译本第一人称选用的是“父亲、母亲”。另外,两译本对身为女佣的“ 清”的翻译也不相同。 分析例1: 親譲無鉄砲小供時損。小学校居時分学校二階親譲無鉄砲小供時損。小学校居時分学校二階 飛降飛降、一週間腰抜一週間腰抜。坊坊 俺爹传给俺的蛮干脾气,使俺从小就没少吃亏。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俺从学校 的二楼上跳下来,挫伤了腰,足足躺了一个星期。(刘译本) 我是个天生的冒失鬼,从小就总是吃亏。上小学时,曾从二楼教室一跃而下,摔伤了 腰,痛了一个星期。(林译本) 分析:两译本在选词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体现在人称代词的选 择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词汇的选择方面。 刘译本,“俺爹传给俺的蛮干脾气”,会给读者留下一个“世家子弟、纨绔公子哥儿 ”的印象,语言也显得生动一些,让读者感觉很有趣。同时,感觉句子里有一种“理直 气壮、埋怨父亲”的语气在里面,正是因为父亲的“蛮干脾气”,我才变成现在这样,所 以怨不得我。而且,从后面的内容里也可以看出来“哥儿”并不喜欢他的父亲,他的父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亲也偏爱他的哥哥。 林译本,“我是个天生的冒失鬼”,就是一个详细、具体的说明,陈述了一个事实, 里面没有包含更多的感情。 相比之下,刘译本更能突出“哥儿”的性格特点,更能表达出“哥儿”的感情, 万方数据 语义层面 更符合原文的艺术气息,使“哥儿”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分析例2: 時仕方観念先方云通勘当、時仕方観念先方云通勘当、 十年来召使清下女、泣詫、十年来召使清下女、泣詫、 怒解。怒解。坊坊 当时俺满以为:这有什么法子,就按俺爹说的,赶就赶出去吧,俺算认啦。多亏在俺家 待了十年的、一个叫清婆的女佣人,哭着替俺向俺爹赔不是,才使俺爹的火气消了。( 刘译本) 于是,我只好横下心,静等被扫地出门。这时候,一个在我家干了十年的叫阿清的女 佣,哭着替我向我父亲求情,父亲才好歹息怒。(林译本) 分析:在例2中,对哥儿家中女佣人“清”的称呼,刘译本为“清婆”,林译本为“阿清 ”。首先,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原文中“哥儿”与女佣人“清”之间的关系。小说中,多次提 到“清”,尤其是“俺娘死后,清婆就更加疼爱俺了”,而且,“哥儿”在四国的中学任教期 间,屡次想起“清”,甚至做梦梦到“清婆把竹叶软糖带着竹皮一起吃了”。可见,“哥儿” 很怀念这位疼爱自己的“清婆”。 原文中作者直接称呼为“清”,但译文中如果直接翻译为“清”的话,就无法表达出 “哥儿”对一直疼爱自己的“清”的一种特殊感情。为了更好的再现原文中“哥儿”对“清” 的特殊感情,刘翻译为“清婆”,通过这一个简单的称呼,就可以让人联想到一位“看 着哥儿长大、特别偏爱哥儿的慈祥的老婆婆”的形象。 林翻译为“阿清”,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和“哥儿”同辈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一 个纨绔子弟“哥儿”的说话方式。在原文中,“清”虽然只是一个女佣,但也是一个核心 人物,在“哥儿”的心中,“清”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认为翻译成“清”并不能明 确的表达出“哥儿”对“清”的一种特殊感情。在“哥儿”心中,不知道为什么,“清婆”总 是特别的偏爱自己,自己对清婆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对而言,翻译为“清婆”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深刻的描绘出了一位“疼爱哥 儿的慈祥的老婆婆的形象”更符合原文的艺术气息。另外,翻译成“阿清婆”是不是更 好,既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又能更好的表达出“哥儿”对“清”的感情。 万方数据 语义层面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2 2. .2 2句式句式 分析例3: 親類西洋製奇麗刃日翳、友達見親類西洋製奇麗刃日翳、友達見 、一人光事光切云。切事、何、一人光事光切云。切事、何 切受合。切受合。坊坊 一位亲戚,送给俺一把西洋造的小刀,俺在日光下晃动它那闪闪发光的刀锋,显示给 同学们看。有个同学说:“亮是亮,可未必削得动东西呀。”俺马上保证说:“怎么能削不 动东西?管它什么,削一下给你看!”(刘译本) 我从一个亲戚手里得了把进口小刀,把光闪闪的刀刃冲着太阳晃给同学看,其中一个 说:亮倒是亮,只怕切不了东西。我当时保证说,“哪有不能切的,什么都能切!”(林译 本) 分析:“切事、何切受合。”中文意思:“我 保证说,怎么会切不了东西呢,我就切点什么,让你们看看”。 刘译本,翻译为一个反问句,“怎么能削不动东西?”。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深刻 反映出当时哥儿的心理活动,“既是告诉别人,一定能切的动,同时也告诉自己,一定 很锋利”。而且后面还加了一句“不管什么”,很符合“江户公子哥儿”的说话风格,一种 炫耀而又自信的心理。同时,也体现了“哥儿”鲁莽冒失的性子。 林译本,翻译为,“我当时保证说,哪有不能切的,什么都能切!”。翻译为一个语 气比较强烈的感叹句,强调“什么都能切”。 两译本翻译的语气都比较强烈,一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反问 句,“怎么能削不动?”,既强调了能削动,又反驳了同学的话,对同学的怀疑,表达出 一种不满的情绪。 2 2. .3 3修辞修辞手法手法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分析例4: 乗込箱汽車。乗込箱汽車。五五分動思分動思 、降。、降。坊坊 坐上火车一看,车厢简陋得跟火柴盒差不多!呼隆呼隆刚开了五分钟, 就该下车了。(刘译本) 挤上一看,车厢竟然像火柴盒一般。“轰隆轰隆”,还没开上五分钟,就到站 万方数据 修辞手法 下车了。(林译本) 分析:原文“乗込箱汽車”,翻译为“坐上车一看, 就像火柴盒一样的车厢”。 刘译为,“车厢简陋得跟火柴盒差不多!”,林译为“车厢竟然像火柴盒一般。” 简单的一句话“车厢像火柴盒一样”,刘译本强调“简陋,简陋得像火柴盒一般”,给人 的感觉是,车厢很简陋,环境很差。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火车厢很狭窄,而且人很多,感觉很拥挤。 林译本强调“竟然,车厢竟然像火柴盒一样”,表达了作者一种很意外、很吃惊的 心理活动,车厢竟然是这个样子的。后文又提到了“怪不得这么便宜”,便宜有两个原 因,一是“车厢像火柴盒一样”,二是“车刚开了五分钟,就该下车了”。 两译本虽然侧重的方面不同,但是我认为两译本都各有其特点,都表达出来一个 共同的意思“车厢竟然如此简陋、狭小”。 日语中有大量的拟声拟态词被广泛应用,能否正确使用、翻译日语中的拟声拟态 词,可以衡量一个人日语水平的高低。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很多,中文中又缺乏与之 相对应的词,所以不同的译者对拟声拟态词的翻译也各不相同。以分析例中的“ ”为例,分析刘译本和林译本对拟声词的不同翻译。 日汉大辞典对“”的解释为,“车轮或雷的响声,呼隆呼隆”。中文里相 似的词语有“咕噜咕噜、呼隆呼隆、轰隆轰隆”等。刘译为,“呼隆呼隆”,林译 为“轰隆轰隆”,两个译本都描写出了火车行进时剧烈的晃动和巨大的声响。 “”,通过对火车行进时剧烈的晃动和巨大声响的描述,表达出了“哥 儿”烦躁的心情。乘坐一辆声音特别大而且像火柴盒一样拥挤简陋的车厢,“哥儿”的 心情也特别的烦躁。 翻译为“呼隆呼隆”,两个“呼隆”重叠,而且加上破折号,更生动形象的 描绘出了火车行进时的声音,声音很大、有节奏、而且连续不断。 第第3 3章章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三、三、风格层面风格层面 3 3. .1 1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 分析例5: 向二年上。弱虫力強。鉢開頭、胸向二年上。弱虫力強。鉢開頭、胸 宛押拍子、勘太郎頭、袷袖中宛押拍子、勘太郎頭、袷袖中 。坊坊 对方比俺大两岁,虽是窝囊废,力气却很大,把他那大脑袋,朝着俺的胸脯狠狠 地顶来,顶着顶着,勘太郎的脑袋滑了一下,钻进俺的夹衫袖子里来了。(刘译本) 他比我大两岁,胆子虽小,可力气蛮大。将那颗肥肥大大的脑袋狠狠顶住我的胸 口,步步加劲。不巧那脑袋一偏,竟溜进了我的袖口。(林译本) “鉢”的中文意思是“大碗、盆、颅骨”,日语意思是“口開形”。词典上 有这样一个惯用语“頭鉢開人”,它的意思是“头上开过颅的人”。我在 翻译的时候,就把“鉢開頭”误译为“头上开过颅的人”,但是很明显不正确, 而且也不符合语境,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刘译为,“大脑袋”,林译为“肥肥大大的脑袋”,二者都是取了“鉢”的直接意义 ,“口開形”,译为“就像盆的开口那么大的东西”。所以,两译本都译为“ 大脑袋”,符合原文的意境。而且文章后面也提到“勘太郎的脑袋钻进我的袖子里后, 绊住了我的胳膊,我的胳膊动不了了”,所以译为“大脑袋”是正确的。 另外,“押拍子”,我翻译为“猛地使劲儿顶住我的胸口,就在 那一刹那”。“”的意思是“一个劲儿的、势头猛烈的”。“拍子”,是一 个固定的句型,意思是“刚的一刹那,刚的时候”。 刘译为,“狠狠地顶来,顶着顶着”,林译为,“狠狠顶住我的胸口,步步加劲,不巧 ”。我认为,刘的译文更加贴切一些,既强调了“狠狠地”,同时又强调了动作的连 续“顶着顶着”,符合语法习惯的同时,也符合原文的意境。 林的译文,只强调了“狠狠地,步步加劲”,对于“在的时候”,用“不巧”代替了 。我认为,在此直译更符合原文的艺术气息,更能强调出“哥儿”当时想要表达的感情 。也强调了当时勘太郎狠狠得顶住我,一直不放的连续性动作。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万方数据 风格层面 3 3. .2 2加加译译 分析例6: 陸着時、一番飛上、磯立鼻小陸着時、一番飛上、磯立鼻小 僧中学校聞。小僧、知、僧中学校聞。小僧、知、 。坊坊 靠岸后,还是俺打头阵,跳上岸来。然后,俺立刻抓着一个站在岸边的、鼻涕长淌的小 家伙,问道:“中学在哪儿?”那个小家伙昏头昏脑,回答道:“不晓得吆”。(刘译本) 靠岸时我又一马当先,跃上码头,当即抓住一个小鼻涕鬼,打听中学在哪儿。小家伙 呆愣片刻,然后说不知道。(林译本) 分析:日语原文中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主语成分,以便原文更加简洁。但是,省略 主语成分,并不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表达方法,所以译者都会把主语补译出来,使译 文更符合我们的日常表达方式。 刘译,把第一个长句,拆译为两个短句,补译了两个主语“俺”,“俺打头阵”、“俺 抓着”,强调了主语“俺”,加强了语气。林译,在第一个长句里,补译了一个主语“我”, 表明我连续发出了两个动作,“跃上码头”并且“抓住一个小鼻涕鬼”,强调了“我”的两 个动作,更明确的强调了主语。 首先,两个译本都补译了主语“我”,使得译文更符合我们的日常表达方法。刘译 文,把一个长句拆译为两个短句,更简洁一些,林译文,一个主语“我”发出了两个动 作,更连贯一些。但是,就语气的强弱来看,刘译文语气更强,给人一种力量感,感觉 “哥儿”当时精神很好。 3 3. .3 3顺译顺译 分析例7: 菜園西側山城屋質屋庭続、質屋勘太郎十三四倅菜園西側山城屋質屋庭続、質屋勘太郎十三四倅 。坊坊 万方数据 风格层面 刘译:菜园西边紧挨着名叫“山城屋”的一家当铺的院子,这家当铺有一个儿子,十三 四岁,名叫勘太郎。 林译:菜园西端连着一家叫“山城屋”的当铺,当铺老板有个儿子叫勘太郎,十三 四岁。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分析:日语和汉语的语序,在表达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特 别注意语序的处理。在例1中,两译本基本上都采用顺译的手法,只是在年龄和名字 的翻译顺序上有一点区别。 刘译,“十三四岁,名叫勘太郎”,先译年龄然后译名字。林译,“勘太郎,十三四岁 ”,先译名字然后译年龄。如果是我翻译的话,我会翻译为“这家当铺有一个叫做勘太 郎的、十三四岁的儿子”。 三种翻译方法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定语位置的不同。定语不同,给人的感 觉是,想要强调的重点不同,我认为文中最想要强调的一点,应该是“十三四岁”。因 为后文提到,“勘太郎虽然是个窝囊废,但是比我大两岁,所以力气比我大”。所以,我 认为把“十三四岁”置于前面,更符合文章的意境。 万方数据 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 万方数据 结语 结语结语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作的富含艺术、生活气息的作品,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的国情、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