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党明德谢婕潍坊是风筝的四大产地之一, 过去说潍坊的风筝, 有“十个风筝九个蝶, 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在四大产地中, 人们用“鲁蝶”来概括潍坊风筝的特点, 现 在潍坊风筝又将“鲁蝶”的特点发展到了以“蜈蚣”为特色的风筝, “龙头蜈蚣”、 “仙鹤童子”、“雷震子”等已经成为潍坊风筝的代表作。潍坊被誉为风筝之都, 之 所以有如此称誉,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久远的风筝历史中传承有方。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到明清时期放风筝已家家习以为俗。“自古传法, 薄如悬丝”, 口传心授是俗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 也是潍坊风筝特有的传承方式。由 于风筝传承注重家传, 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十一世家。分别是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村的 杨同科、城区的康万香、孙永春、郭乃馨、胡敬珠、牟丹、韩连溪、杨万善、唐洪 飞唐洪亮兄弟、陈善庭、张衍禄。从风筝的传承角度看, 他们中杨同科、孙永春、 牟丹以及唐洪飞、唐洪亮兄弟主要是子承父业, 陈善庭、胡敬珠、杨万善、韩连溪 属于师徒相继, 张衍禄、康万香属于师徒相继兼父子相袭, 唯有郭乃馨是从画家转化来的风筝艺人。一、父子相袭的传承杨家埠风筝的起源与木版年画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杨家埠木版年画肇始于明代。传说明末一料衣太监回杨家埠省亲, 将宫廷彩绘门神像带了来, 乡人们喜欢, 善刻之人临摹成木版, 涂色印刷。明嘉靖年间, 确切地有了木版年画, 到清乾隆时 期, 已相当发达, “作坊百家, 画种过千, 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 收罢大秋就 刻板, 忙到腊月二十三”1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明代生意已经很红火。为了进一步取得顾客青睐, 一些年画店就依靠制作年画的技术来制作其他工艺品, 于是发展到扎95民俗研究 2007.3灯彩、扎风筝。年画的下脚料纸张、颜料又非常适宜糊制风筝,于是杨家埠扎制风筝更盛行起来。这里几乎家家扎风筝, 各有特色, 杨家埠多杨姓,艺人也大多姓杨。著名的各家以及特色列表如下:扎风筝有名的民间此表根据1992年寒亭区志 制作从此表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擅长制作人物风筝和蝴蝶风筝,从结构上来说属于硬翅风筝, 这一点可以说明这个风筝之乡在传承上的因袭性, 这也是民间俗文化的传承特点。潍坊杨家埠的硬翅风筝, 十分畅销, 是销往济南、聊城、淄博和天津、 河北、河南等地区最多的一种。2 其中“风筝王”杨同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杨同科 ( 19011996) 从小跟着伯父杨振盛和父亲杨振甲学扎风筝, 扎了一辈 子风筝, 获得了不少荣誉。艺术界给这位风筝老艺人的留言签名, 写满了厚厚的5个 本子。1987年国家领导人谷牧来杨家埠视察时, 为杨同科提笔留言: “杨先生年龄 最大、扎制风筝最长, 扎艺最高、放飞最好”。每一只风筝的形成都要经过设计、选 料、整形、绑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多道工序。过去, 专业的艺术学校是没有的, 杨同科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教育, 其学习大都是96姓名生卒年月主要作品及其他杨同来19111972人物、鸟、宫灯、燕子, 以人物制作出名。杨同喜18871957人物、鸟, 以人物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有名。杨其云19041977人物、蝴蝶、鱼、燕子杨其林1923系风筝专业生产大户杨连臣1920以蝴蝶风筝有名杨同科1902从事风筝扎制70余年, 以扎、糊、画、起飞俱佳闻名, 有 “风筝王”的美誉。杨连坤18941964人物、仙鹤、蜈蚣、鹰杨佃君18461927人物、鹰、蝶、蟹、灯、鱼、燕杨其恩19001959人物、鸟、灯、蝴蝶杨振胜18741955人物、蝴蝶, 以雷震子、仙鹤童子见长。杨镇山18951928仙鹤、蝴蝶、人物、蜈蚣杨其民1941杨同科第一代传人, 1988年赴巴西表演。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口传心授”。父亲、伯父扎风筝的时候, 他在一旁观摩, 之后再学着制作, 由于兴趣所好, 所以学的比较快, 用了不到半年, 他就基本掌握了风筝硬翅、软翅、串式、 平面、立体等十几种风筝的扎制技术。在学习扎制风筝的同龄人中, 他是佼佼者, 他善于揣摩, 在此基础上作了诸项创新。首先在减轻风筝重量上下工夫。风筝扎制中有个俗语叫“减轻一克重、多挖半 级风”, 由于风筝骨架过重, 杨家埠风筝常常出现难以起飞的现象, 所以人们谑称其 为“跑破鞋”风筝。要使风筝便于起飞就要减轻重量, 而减轻重量又往往造成重心 不稳。于是杨同科就从改进风筝的双翅尺寸和调整角度两方面下手改造, 加大了风 筝两翼的后倾度, 使两根竹子的夹角小于90度, 这样放飞时易兜风, 飞起来不但高 而且稳。把硬翅风筝的尾部造型设计成椭圆的, 与两翼的接触面变小, 使风筝的重 心降低, 从而使杨家埠风筝摘掉了“跑破鞋”的老帽子, 使得杨家埠的中小型风筝 “一级风起, 五级风不折”3 。其次在减少阻力上下功夫。一般扎风筝把与两翼垂直的三根轴竹扎成“米”字 型, 杨同科扎的“米”字较其他人的长, 这样就能使风筝的重心偏下, 风再大也不 用加飘坠。一般风筝放飞时, 因风大而下扎或打转时就在尾部系上一些绸布、线条、 线绳等东西, 调节重心使之放飞平稳。杨同科扎的风筝不需要另外加飘坠就能平步 青云, 可见其技艺的高超。经过这样的一番改造, 杨家埠风筝可以“放线不助跑, 收线不沾地”, 一年四季都适合。再次在风筝的美观上下功夫。绘画是保证风筝美观的关键, 杨同科特别注意在 色彩与画法上创新。风筝放飞到高空, 主要体现的是远视效果。远视效果主要靠颜 色来显示, 这与年画重近视效果截然不同。色调细腻便于近视, 而加大色调对比度 才能便于远视, 于是杨同科施彩采取了有别于年画的做法, 重视采用群青与白色的 对比和紫红与粉红的对比, 所以它的风筝上天后, 格外鲜艳。木版年画在画人物时, 采用的比例是“头大身子小”, “男子汉四方脸, 姑娘媳妇瓜子脸, 儿童娃娃大圆 脸, 戏曲人物化装脸, 青壮年蚂蚱眼, 儿童娃娃杏核眼, 姑娘媳妇眼含情, 老人要 画丹凤眼”4 。杨同科吸收了木版年画的这些画法, 但却将写意画法吸收进来。他做 的有名的“仙女童子”风筝, 其头部就保留了木版年画的风格, 但飘带和衣裙则采用了写意手法, 从而使这个风筝形象生动, 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 所以这个风筝97民俗研究 2007.3被美国人出价300美元。第四, 在便于携带上下功夫。随着风筝商品化的发展, 许多风筝需要异地携带, 大风筝则给携带带来了许多不便。使人们引起重视的还是那个“仙女童子”的大风 筝, 美国人花了300美元, 到了飞机场, 却因为太大, 无法携带, 不得不退了回来。 于是杨同科借鉴了天津风筝绑扎的技术, 把铝片拧成圆形箍在风筝上, 形成一个个 的小孔, 然后把能活动的翅条穿进去, 不放时, 就抽出翅条, 如此简易的改装, 解 决了这个问题, 从而为风筝远销国内外创造了条件。在旧时代, 艺人们为了生计, 往往在绝活传授中, 都留最后的一手, 所以, 老 艺人的绝活, 往往存在着人在艺在、人走艺走的现象。杨同科是被公认为杨家埠风 筝制作的集大成者, 但他的晚年生活在新时代, 他把绝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子 女和后人。二儿子杨其信是有名的风筝理论家, 三儿子杨其民将父亲那手扎、画、 糊、裱的绝活滴水不漏地学到了手。1988年文化部应巴西政府邀请, 在圣保罗举办了中国艺术节, 他成为轰动巴西的新闻人物。5 第三代传人是杨其信的女儿杨红卫,是一位当代的民间艺术家, 她的“百子成龙”风筝,放飞表演时获最佳设计和风筝最长奖。 代表之二, 孙永春1992年在香港参加十多个国家孙永春出身于风筝世家, 其祖父孙文彩是扎彩艺人, 父亲孙德绍是有名的风筝艺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的父亲在潍坊东关设有“庆春风筝铺”, 在济南和 北京设有专卖店。孙永春的风筝取材广泛, 造型生动, 色彩绚丽, 以扎串式最拿手, 尤以龙头蜈蚣、蝴蝶风筝为最。为了做好龙头蜈蚣风筝, 他专门到北京故宫观察九 龙壁, 用画笔描绘了龙头造型, 1961年他与北京画家马晋合作设计了一只巨龙风筝, 他做龙头, 北京艺人做腰节, 他们合作制作的风筝, 在天安门放飞, 当时北京晚报 称“龙头蜈蚣风筝是潍坊人的一大创新”。6为了制作蝴蝶风筝, 他时常蹲在花丛中, 屏气凝神, 认真观察蝴蝶飞行的千姿百态, 他还向潍坊医学院的老师请教, 弄清了 色素粒闪光变色是造成蝴蝶翅膀五颜六色的原因后, 他把这个道理也用在了风筝制 作上, 使风筝也千变万化、眼花缭乱, 从而使人们称赞潍坊的蝴蝶风筝是“十个蝴蝶九个新”。他的风筝蝴蝶绘画被人们也称赞为“更无真相有真魂”7 。他还将蝴蝶风筝向大型飞鸟发展,1986年他创作的“金翅大鹏”,三米长一米高, 扩大的头部取98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其神似, 金色的软翅膀取其形似, 形神兼备, 飞起来有“鲲鹏展翅, 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他第一个采用了立体与平板式、软翅与硬翅相结合的方法扎制大型风 筝, 孙永春精湛的技艺传给了他的次子孙锡起。孙锡起现在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从 事专业风筝研究, 发展了“龙头蜈蚣风筝”, 设计扎制了微型风筝, 使之成为案头几 上的袖珍艺术摆设。他制作的一只3.5米长、直径0.5米的小龙头蜈蚣风筝, 在1984年 获得国家轻工部优秀创作奖全国风筝百花奖三等奖。8 他还把父亲扎风筝的经验汇编 成书, 这种对传统风筝技艺的记录是很有价值的, 为以后人们研究传统风筝提供了 文字材料。代表之三, 牟丹在潍坊风筝十一家中, 唯有牟丹是一位女丹青高手和风筝艺人。牟丹原名牟秀 兰 ( 18541914) 父亲牟恒帮, 原是济南一家扎彩作坊的画工兼裱工, 后扎制风筝。 牟家风筝的特点是对风筝骨架弯曲处, 从不用火烤, 是用水浸泡再慢慢弯曲, 这样 弯曲的骨架不仅不会留下火烤的痕迹, 而且弯曲到位, 所以牟家的风筝, 骨架结构 合理、耐看, 干净利落而不易变形。父女俩合作扎制风筝, 父亲扎制的优美的风筝 造型, 配上女儿精彩的风筝画面, 其风筝十分畅销。他们二人扎制的八百对“判官 风筝”, 令人看了之后爱不释手, 很快就销售一空。父女俩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教学 相长, 牟秀兰的扎制技艺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日臻成熟。牟恒帮去世后, 牟秀兰一 人独立支撑起风筝店铺, 集扎制工艺和绘画工艺于一身。她设计制作了一种合线风 筝 ( 也叫合放风筝) , 所谓合放, 就是先把人物送上天, 再把牵线栓在花篮风筝的背 后的主骨架上, 用“风筝碰”的形式, 带到空中, 牟丹合放风筝的骨架是人物和盛 满牡丹花的花篮, 其中的人物和牡丹花都是采用了工笔彩绘, 其设计巧思, 也名闻 潍坊。代表之四, 唐家板子人风筝唐家扎风筝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明末, 第三代传人是唐洪飞 ( 18741934年) 、唐 洪亮兄弟俩。祖辈流传下一本 扎彩图谱, 介绍了21种串式、桶式、硬翅风筝和彩 灯的扎法, 为兄弟俩提供了了谋生之门, 唐洪飞善画, 唐洪亮善扎, 二人制作的风 筝风格色彩浓艳、取用间色, 雅俗共赏。他们的风筝铺不仅生产风筝而且负责修理,谁家的风筝飞不起来, 经他们修理后就又能高翔蓝天了。其叔兄弟唐念立与其子唐99民俗研究 2007.3延寿继承其工艺, 人们习惯上称他们家的风筝为“唐家板子人风筝”。唐延寿继承了其父、叔的风格, 但不因循守旧, 而是多有创新, 他制作的“双燕”风筝, 采用了 写实的手法, 逼真地表现了燕子的形象特征。身翅用深绿色, 用白纸贴眼尾, 根据 其造型和彩绘, 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唐家的燕风筝。唐延寿的象形风筝也是潍坊 风筝的重要派别之一, 目前, 潍坊流传着一首风筝民谣“龙象龙, 凤象凤, 放起老 鹰小鸡跑”, 说的就是象形风筝的特点。象形风筝把形形色色的自然物象纳入风筝形 体的规矩中, 如老鹰、蝴蝶、燕、鱼、虾、蟹、蜻蜓等, 其动物造型逼真, 让人真假难辨。二、师徒相续的基业代表之一, 陈善庭陈善庭俗名陈哑巴, 为了谋生, 在道光年间, 从外地来到白浪河西岸的“永盛 扎彩铺”做扎彩工, “永盛”是当时杨家埠有名的年画店, 永盛扎彩铺的丁掌柜, 擅长扎风筝和扎绘花灯, 而且技术上乘, 后来就被召入京城, 在皇宫内造府专门扎 绘彩灯和风筝。陈善庭便继承了丁家的扎彩铺, 由帮工成为帮主, “多年媳妇熬成 婆”。当上店老板后, 他在风筝的扎工上更加精益求精, 练就一手好手艺, 能够娴熟 地扎制每一只风筝。在风筝绘画上, 他模仿庙堂的壁画, 把壁画的特点带到风筝上, 这一点使他制作的风筝个性鲜明, 至今民间还存有他的“雷震子”和“仙鹤童子” 的风筝画稿。另外他在风筝题材上下了不少工夫, 开发制作了各式各样为群众喜闻 乐见的风筝。陈善庭手艺的继承人因年代久远, 已不可考。代表之二, 韩连溪韩连溪以扎飞机风筝见长。他扎的飞机风筝独到之处在于平面造型, 大色块绘 画, 既简单又逼真, 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从韩连溪风筝的风格中, 可以看到牟家 风筝的影子, 因为韩连溪曾在牟恒帮的风筝铺子做帮工, 因此在日后扎制风筝的过 程中隐约可见这种传承关系。他出身于一个手工艺家庭, 小时候在一家首饰作坊学 铜匠, 他扎风筝的手艺最初就是跟着这位铜匠师傅学来的, 但他没有正式拜过这位铜匠师傅, 所以认为他的手艺是“偷”来的。后来首饰作坊破产了, 他就转到牟恒100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帮的风筝铺子做帮工, 受牟家影响, 加上自小掌握的首饰制作技术, 创造了自己的风筝风格。他扎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 代表作有“八仙过海”、“苏武牧羊”、“钟 馗捉鬼”等, 特别是他制作的飞机风筝, 奇怪的是如果用现代飞机模型的原理来制 作飞机风筝总也飞不高, 而韩连溪的飞机风筝却能像真的飞机一样, 穿梭于层云之 间, 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扎的风筝。可惜的是韩连溪没有多招几个徒弟, 其技艺 也渐渐失传。代表之三, 胡景珠胡景珠, 生于1893年, 在潍坊风筝十一家中属于老前辈。他的拿手绝活是串式 龙头蜈蚣。他极大地丰富了龙头的造型, 制作的龙头各不相同千变万化。龙头风筝 的扎制很复杂, 而且要求很严格, 胡景珠在扎制龙头蜈蚣时更是精益求精, 风筝有 标准计量, 他把十根竹条合为一组, 大小选择以重量为准, 差一点也不行。在选料 时, 注意竹节的对称, 蒙面松紧适度, 因此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起飞高稳。他11 岁就开始扎风筝, 扎了60多年, 其间有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 其中不乏外地人。据 一名天津风筝艺人说, 胡景珠龙头串风筝的制作方法, 被艺人用记录本抄下。9 但至今尚未找到。三、师徒相承、父子相袭的传承代表之一, 康万香康万香 ( 1899年1964年) , 潍坊市东关后门街人。他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 他 扎制风筝是从在当时潍坊有名的“庆春风筝社”做帮工开始的, 当他发现自己非常 喜欢这一技艺时, 就暗地里跟着铺子里的人学习手艺。绘画是做风筝的基本功, 但 他没有条件拜师。为学习绘画, 他以树枝、木炭、泥块代笔, 以地面、墙面、沙滩 为纸, 条件虽然艰苦, 但丝毫挡不住他心中求学的渴望, 终于在风筝绘画上形成了 自己雄健洒脱的风格。在风筝扎制工艺上, 他善于扎制串式风筝, 对龙头蜈蚣风筝 情有独钟。龙头蜈蚣风筝是潍坊传统风筝的重头戏, 在风筝的家族中地位显赫。其 制作有大有小, 大可面积达几十平方米, 小可放在火柴盒内。龙头蜈蚣风筝的扎制技巧, 造型艺术水平主要在龙头, 康万香仔细研究鬼头、蜈蚣头、龙头的特点, 认101民俗研究 2007.3为龙头最有艺术感。扎制一个龙头骨架非常复杂, 工艺要求严谨工整。扎制前要事先绘制出总体制作图及比例以及头壳、龙鼻、舌条等各部分的分解图。扎好骨架后, 就是按顺序蒙面。糊好面之后就要给风筝上色施彩, 样样工序, 一道也不能马虎。 在风筝的施彩方面, 康万香有独到之处。一般说来, 龙的色调, 按民间“龙生九子” 的传说, 可以分青、绿、赤 ( 红) 、黄、白、黑、金、银、紫九色, 常见的色系是以 青龙为多, 黑龙较少, 所以民间有“青龙见喜”的说法。康万香在施彩上, 可以看 出民间风筝大色块、重彩的功夫, 同时又有国画写实技法, 这使他制作的风筝符合 了普通老百姓的欣赏要求, 被人们称为“康派”。他的技艺如今被其后人康宝忠发扬 光大。康宝忠现为潍坊风筝协会的副主任, 六十多岁了, 1986年第一届全国风筝邀 请赛中, 他制作的“龙飞凤舞”风筝, 在评比中为总分第一名, 是全国风筝赛第一 枚金牌获得者。他热心对来潍坊参观者讲解风筝的历史与工艺, 还珍藏了中外许多 精美风筝的照片。他十分重视风筝工艺的传承, 积极培养新一代潍坊风筝制作者, 通过风筝学校他把技艺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风筝爱好者。代表之二, 张衍禄张衍禄是清末人,张家和牟家是邻居,张衍禄10多岁就跟着牟恒帮学习扎风筝。学了5年, 后来就在白浪河开了家“沙滩风筝铺”。由于他善于对风筝工艺解说, 所以扎风筝的能手都乐意把风筝拿到他的铺子里销售, 使他能够见到各大名家的风筝。 他细心揣摩, 潜心研究这些风筝的特点, 根据这些风筝对放飞的要求, 他发展了拴 中线的技术, 使各种风筝放飞时易于保持平衡。他这种拴中线的方法, 为民间各大 名家采用接受。对以后风筝放飞技术的发展, 起了很大作用。张衍禄卖了一辈子风 筝, 扎了一辈子风筝, 活到90多岁, 这时, 他家是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 合家有33 口人, 代代扎风筝, 是潍坊一带有名的风筝世家。代表之三, 杨万善“万善风筝”, 在潍坊都是这样称呼杨万善的风筝。他的风筝多象形类, 以板子、 桶式为主, 创新发展了“潍坊风筝碰”的制作技艺。前期的潍坊风筝碰通常是“有 去无回”, 杨万善发展的风筝碰叫“有来有去”, 能送上天撒花, 还能返回地面来。 杨万善扎风筝的兴趣是在上小学时培养起来的, 后来以此糊口。他的次子杨汝柏继承 了家业并使之名扬世界。1987 年他用“风筝碰”把带 有“中泰两国人民友谊长102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存中国潍坊代表团”的飘带送上天空, 做空中散花表演, 吸引得在场观众连连叫好。10以上说的三种传承方式都是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宗亲传承, 这也是潍坊成为 风筝之都的主要传承方式, 属于一种学徒式的经验与技巧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人们认识的深化, 以某种学科为支柱的学科型传承方式也渐渐兴盛起来。四、画家转行郭乃馨是画家转行的风筝艺术家。郭乃馨 ( 19031978) , 字兰村, 是潍坊风筝十一家中知名的国画高手。他师承丁启喆。潍坊自五代宋朝后涌现了50多位书画名 人。郭乃馨从师的这位丁启喆是民国年间潍坊“同志画社”的发起人, 在他身边聚 集了一批画家。丁启喆善画人物, 郭乃馨师承其艺, 更侧重历史人物绣像创作。他 的代表作是 水浒传人物绣像、 凌烟阁功臣绣像、 西厢记绣像 等。因名画 家参与风筝的制作, 使潍坊风筝由放飞娱乐品发展到了装饰艺术欣赏品, 许多人把风筝悬挂在墙上欣赏, 从此潍坊风筝登上了大雅之堂。为了便于绘画, 郭乃馨在风筝的骨架上作了一番改进,即把硬翅人物骨架由5根竹条改成了7根,头部的一根竹条呈大半圆形, 下身呈长椭圆形, 加上两个硬翅, 看上去接近于板子式。与板子不同的是, 两翅中间下凹, 以便于承受风力。在进行风筝的绘画时, 他一般是用一根 细长的竹条在设计的人物轮廓上弯成一圈, 固定在平板上层, 糊好后, 绘上人物, 这样, 看上去人物更加丰满充实。他在风筝绘画上注意了三个结合, 即“白描与点 染结合, 工笔与写意结合, 重彩与泼墨结合”。在色彩上, 他选用了大块对比强烈的 透明颜色, 忌用天蓝、湖蓝、灰蓝等色彩, 因为这些色彩和天空颜色一样, 放上天 后对比不强烈。其弟郭乃馥, 精扎工。兄弟俩经常在一起研究风筝的设计制作, 创 作了可以拆卸、折叠的风筝, 他将一只风筝分为几块扎制, 头部、两翼、尾部, 在 连接处, 装上极薄的铜片制作成的小套管、套筒、筲钩、挂等, 放飞时组合起来, 收线后折叠, 这种制作不同于天津风筝的地方是风筝骨架上没有钻空和打眼, 从而 形成了郭家风筝的独到特色。一般来说, 放风筝要有宽阔的场地和适当的风力, 郭乃馨别出一格, 为了在自家庭院里试放风筝, 发明了一种“挑”的放风筝的方式。103民俗研究 2007.3用一根八九米长的大竹竿, 竿顶端安装一个铁丝制的活钩, 将拴好中线的风筝挂于活钩上,钩距风筝2米左右,人在地面挥动竹竿, 让风筝飘起来, 很快就可以升天飞行了。这种放飞方法不仅解决了风筝放飞的场地问题, 而且也改变了以前的传统的放飞方法, 可以说是一项独一无二的发明。五、潍坊风筝盛行的原因分析风筝的传承发展固然依靠历代传人的辛勤劳动, 但它的雄厚基础则是文化。首先潍坊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潍坊南部多山, 中部多平原, 北部是沿海滩涂。秀美的 山色, 川流不息的河水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去处。清道光年间潍县的金石学家兼诗 人郭麟在 潍县竹枝词 中说“一百四日小寒食, 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 女, 乱草新来春燕多”, 这是对寒食节潍县人在白浪河踏青的嬉戏场景。潍坊市寒亭 区的杨家埠即在白浪河岸, 每逢清明, 白浪河正值枯水期, 宽阔的河道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放飞天地。据 潍县志稿 记载, 早在明代, “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 河水初泮, 桃李葩吐, 杨柳烟含, 凌空纸鸢, 高入云端”,理想的放飞场地, 为风筝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其次, 发达的手工业为风筝工艺发展提供了互相吸收的基础。齐太公时这里就 “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11 富甲一方。清代郑板桥在这里任过七年县令, 在他的潍县竹枝词 中就把潍县比作江北的“小苏州”。其诗云: “三更灯火不曾收, 玉 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 潍州原是小苏州。”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民间工艺 品的丰富。这里可看到全国独有的嵌银漆器, 形象逼真的仿古铜器, 工艺精湛的核 雕, 各色各样的布玩具, 还可以看到著名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民间工艺品之间相互 学习借鉴, 形成了潍坊工艺的地方特色。再次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风筝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潍坊地处鲁 北, 较鲁南鲁西南等地回春来的晚, 大约要迟10到15天, 这几天, 在历史长河中虽 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但却给潍坊地区的农民带了较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尤其在初 春季节, 民俗活动繁多, 新年的余兴犹存, 又值春光明媚, 人们纷纷出来踏青、嬉戏, 放风筝正好为人们助兴。风筝的题材内容也与这些风俗活动有关。如过年家家104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请门神, 贴福字, 企求来年的丰收、发财、致富和安居, 而以这类题材为主的风筝在这个时候就特别畅销, “龙凤呈祥”、“钟馗打鬼”、“鲤鱼跳龙门”、“年年有 余”、“福寿双全”等倍受人们喜爱。因此年年在潍坊的天空中飘着这样富有民俗特 色的风筝。第四, 市场的发达为风筝提供昌盛不衰的经济基础。风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 统艺术品, 也是商品, 作为商品的风筝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潍坊 风筝早在明代就已经作为商品, 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有了相当规模的风筝集市。 清代裴星川的诗中道: “风筝市在东城墙, 购选游人来去忙, 花样翻新招主顾, 双 双蝴蝶鸢成行。”其友和诗曰: “东城墙外是白沙 ( 白浪河沙滩) , 风筝铺子三十家, 冬售年画春销鸢, 一年四季不断花。”12 两首诗从两个角度说出了风筝市场的繁荣, 一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 也可以说是从买方市场说明风筝的消费数量很大, 很受人 们欢迎, 和诗是从生产者角度, 也可以说是从卖方市场说明生产的情况, 一个季度 生产所得可以满足一年四季的生活需要。无论从那个角度出发, 都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蚌埠市东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副总经理笔试及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西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招聘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城建职业学院招聘管理岗、教师、辅导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春季陕汽控股社会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华商电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搞笑毕业生招聘29人(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航天六院内蒙古航天红峡化工有限公司招聘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德州平原县第一中学教师(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湘潭市纪委监委所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金华东阳市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五中学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职业培训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初步设计方案报告
- 2025年软件架构师专业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八上语文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 导尿术操作护理课件
- 推进班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 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优势视角课件完整版
- 花城版音乐课时15-第12课 走近戏曲(一)观赏京剧学习念白-京剧丑角的念白《报灯名》-课件
- 《食品安全法》与粮食质量安全专题培训课件
- 2023年安康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文理分科心理测试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