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011 年月日签字日期:2011 年 月 日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引 言.1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第一章 清朝末年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4第一节留日知识分子催生的视唱练耳萌芽 .4一、李叔同.5二、沈心工.5三、曾志忞.6第二节五线谱、简谱及首调唱名法的传入 .7一、五线谱的传入.7二、简谱及首调唱名法的传入.7第二章 民国初期视唱练耳课程的引入.9第一节 李叔同对视唱练耳课程初建的贡献 .10第二节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教材教法 .11一、教学方法.11二、教材.12第三章 五四时期视唱练耳课程的创建.14第一节 刘质平等人对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贡献 .18一、刘质平对视唱练耳学科的贡献.18二、唐学咏对视唱练耳学科的贡献.19三、陈洪对视唱练耳学科的贡献.20四、同时期其他为视唱练耳学科做出贡献的音乐教育家.20第二节 教学方法与教材 .21一、教学方法.22二、教材.25第三节 关于记谱法的学术之争 .27第三章战争时期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30第一节 教材与教学方法 .32一、教材.32二、教学方法.36第二节 关于唱名法的学术之争 .36结语.38注释.4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致谢.50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视唱练耳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法国,这门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来说名副其实的外来学科自引入至今已经历了近百年。自 20 世纪初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创立之初,在教学内容中就出现了视唱练耳教学的萌芽。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视唱练耳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业余到专业的基本进化过程。本文通过视唱练耳在我国的引入、教材建设、教学法进化、学术争论等方面回顾了本学科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全文共由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为清朝末年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20 世纪初,为求强国,我国知识分子纷纷留学日本。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青年学子留学归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先进的音乐知识及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带入我国,掀起了著名的学堂乐歌运动。学堂乐歌运动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普及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与视唱练耳教学相关的音程音阶训练、简谱、首调唱名法等内容也逐渐普及开来。第二章是民国初期视唱练耳课程的引入。1912 年,民国初建,百废待兴。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法规,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其中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等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初期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小学是这一时期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也促使了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目的的师范院校的广泛开办。同年,浙江两级师范的“音乐图画手工专修科”第一次开设了名为“视唱”的专业课程。至此,视唱才真正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门正式课程。鉴于当时并无专业音乐院校,因此本章主要从视唱练耳在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为五四时期视唱练耳学科的创建。政府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力度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及教材建设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和完善。固定唱名法的引入及推广是视唱练耳向专业化,技能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为我国之后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章一方面从固定唱名法的引入及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材建设的完善进行史料整理与论述,另一方面将对这时期为视唱练耳教学及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家作出相应介绍。i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是战争时期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1937 年1949 年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对我国的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时期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多地偏重于宣传爱国教育与民族独立。本章将从视唱练耳学科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特点及发展状况进行论述,同时整理这时期有关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的学术争论。结语部分,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扼要的总结。归纳视唱练耳学科从民国之前的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点,同时阐述视唱练耳学科在我国早期的发展对之后整个学科发展的历史影响及价值意义,并对视唱练耳学科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关键词:视唱练耳;近代中国;教材;教法;唱名法;学科发展分类号:j613.1ii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 study of early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feggio in modern china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olfeggio can be traced to 19th century in france. this foerignacademic discipline of music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lmost a hundredyears ago. at the very beignning of 20th century, solfeggio began to emerge in musiceducation. solfeggio has greatly developed from the simple, amateur to the complex,professional. the ma thesis will focus on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discipline, in these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olfeggio into china, teachingmaterials, teaching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ic debate etc.chapter i, before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music education in schools. at thevery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intellectuals in china went to study in japan one byone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power. with lishutong, shen xingong,zeng zhiminand other young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japan, the advanced knowledge of music andshcool music education system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which set off a famousschool music movement. school music mov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great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ith the spread of music education,scale of teaching training, musical education, the first roll rule etc.that are associatedwith the solfeggio were also spreading gradually.chapter ii,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introduction of solfeggiocourse.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1, everything needed to beimproved in our nation. since 1912, a series of educ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hasbeen issued by the goverment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feudaleducation,amongwhichprimaryshcoolteachingandthecurriculum and rules about the implemention of orders insencondary schools made a profound influence. during this period, ournational music education mainly aimed at the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andsecondary schools, and this contributed to the wide founding of the normal schoolswhich aimed at training teacher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same year,the solfeggio course firstly emerged in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drawing, andhandmaking in two divisions of zhejiang normal school. and till then, the solfeggioiii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egan to become a formal course in our music educational schools. because there wasno professional music institutions, this ch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solfeggio on teaching method and materials build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sand normal schools.chapter iii,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the foundation ofsolfeggio teaching. with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school education,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became more unit and perfect. the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a fixed roll-call rule was necessary for the solfeggioprofession. and this ma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lowingsolfeggio discipline in china. in this chapter, the arrangement and discussion of the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fixed roll-call rule willbe made. on the other hand, we will introduce some outstanding musicians who has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lfeggio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chapter iv, during the abti-japanese and liberation war- the development ofsolfeggio discipline.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which began from1937 to 1949, made a great influence on music creation and education. during thisperiod, the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eontent mainly focused on thepatriotic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is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characteristics of solfeggio teaching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academic controversy about the first roll-call rule and the fixed roll transfer rule inthis period will be arranged orderly.in the conclusion part, on the basis of these studi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is made. we will make a summar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olfeggio, the developmentof solfeggio,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while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andthe significance that the solfeggio has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atthe same time, the prospects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lfeggio discipline ismade here.keywords: solfeggio; modern china ;materials;teaching methods;sol-fa;subjectdevelopmentcategory number:j613.1iv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视唱练耳是一门集技术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重要音乐基础课程,它是各级专业音乐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视唱练耳学科在当今世界的音乐体系中已经是一门比较完备的学科,但是本国视唱练耳发展的起源和初期发展状况在当今学术领域却极少被提及。本文所涉及的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时间范畴为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即19 世纪末到 1949 年内的我国视唱练耳从前学科时期到学科逐步建立、完善的一段历史。一、选题目的与意义自 11 世纪意大利阿雷佐地区的僧侣圭多发明“圭多之手”视唱教学法以来,视唱练耳教学在世界上已经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19 世纪末,西方的音乐教育方式传入我国,其音乐理论逐渐被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所采用。20 世纪初,视唱练耳课程在我国初步出现。视唱练耳学科由引入并初步建立至今,教学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其基础理论发展的严重滞后。这一学科的由来,发展初期的教学状况以及曾经为之做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家们在后来的学科发展中被忽略甚至遗忘。视唱练耳学科发展初期关于教学的资料也因战争或不够重视而留存甚少。视唱练耳学科的完善必不可缺少其发展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其起源和最初时期建立、发展状况值得引起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的更多关注。本文是从历史的角度发掘视唱练耳学科在近代中国的引入及初期发展,其中包括视唱练耳教学在民国初期、五四时期、抗战时期的中小学、师范专科及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学术争论进行探讨,这对于整个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来说,将会有整理历史资料,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积极意义。另外需说明的是,本文虽涉及到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但是视唱练耳最初引入及发展之时,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学科,因此,本文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占了极大的篇幅,这也是视唱练耳前学科时期的主要活动内容。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视唱练耳学科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发展经历了上百年,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训练、表演环节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视唱练耳训练的相关书籍从针对幼儿的,到针对小学、中学特别是大学入学考试的内容比比皆是。近年来,由于对视唱表演性的重视,专门用于表演的视唱曲目书籍开始增多,很多曲目内容难度相当大,专业性极强,可见视唱练耳的训练及业者的技能水平之高。但是,笔者注意到在国内的有关视唱练耳教学的专题书籍著作中,极少提及视唱练耳发展过程中的教学演进状况,特别是视唱练耳学科建立初期的发展情况。这在视唱练耳学科逐步完善过程中是个遗憾。笔者在资料搜集工作过程中,注意到很多关于视唱练耳学科早期发展状况的文章出现在 20 世纪初创办的期刊中。例如教育杂志第三十二期第 4 号中费锡胤的文章小学音乐课程研究提到了视唱练耳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情况;乐艺第一卷第 4 号中周淑安的中小学校唱歌教员之责任,则涉及到了中小学教师教授视唱练耳课所必需的素质要求;又如音乐教育第三卷第七期中程懋筠的关于讨论固定唱名法及首调音唱法的一封公开信,这是我国早期视唱练耳教学中关于唱名法争论的文章等等。然而,这些文章虽然在一定的角度提及了视唱练耳的教学目的或方法,却没有系统地将当时视唱练耳的教学环节完整呈现。很多史料由于保存不慎,本身也已经残缺不全。关于音乐专业学校中视唱练耳教学实施的状况,一般存放于各个学校的校史资料中,例如存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当时国立音专图书出版委员会编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20 年度)、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26 年度)、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五周纪念刊、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舍落成纪念特刊等史料。早期对于视唱练耳学科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的资料很多存于音乐家本身的论文集或后人为其编写的传记中,例如俞玉姿、李岩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洪文选等等。迄今为止,笔者能见到的最重要的一篇论述视唱练耳初期发展状况的文章是上海音乐学院 2008 年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此文题目为视唱练耳学科的传入及其在上海音乐学院_1966 年前的发展,这篇文章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视唱练耳作为学科引入到我国的部分情况并以充分的史料整理了视唱练耳课程 1966 年以前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发展情况。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视唱练耳的教育(除国立音专附中外)及除国立音专以外其他音乐专科学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发展情况目前并未有文章或著作提及,这些历史的整理工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至今仍2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空白。视唱练耳课程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梳理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脉络,必须先以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基础。以当今视唱练耳教学所包含的内容为标准,这门学科包括音乐基本理论(即乐理)、识谱法、读谱法、视唱、听写等内容。在“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名称确定以前,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已经涉及到了很多关于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内容。例如对音高、节奏等的简单要求,特别是简谱与五线谱的传入与普及,为视唱练耳课程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清朝末年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我国音乐的传承活动始于商周。封建时期的音乐教育大多是围绕封建统治阶级的祭祀、享乐而展开的。民间的音乐教育一直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1840 年前后,西方传教士在我国进行传教活动及兴办新式学堂,之后很多学校将音乐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如 1845 年创建于宁波的崇信义塾中设有音乐课。1 1864 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及其妻子狄就烈创建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乐法启蒙课”等等。特别是狄就烈编纂的圣诗谱附乐法启蒙成为我国最早的乐理教材之一。2由于传教士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活动,五线谱开始慢慢流传开来。这些传教士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人才,他们不仅传播了西方的音乐知识,同时开辟了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为学堂乐歌的出现做了充分的准备。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在学校唱歌这种形式下,在教授乐歌的过程中,出现了类似现在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方法及要求,这可以看做是最初的视唱练耳教学的萌芽。但是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只是在宣传爱国教育,音乐课教学中虽然出现了基本音乐知识、识谱、读谱及发声等视唱练耳训练的要素,却并没有真正的视唱练耳课程。留日学生归国后的一系列理论与教学实践,带来了简谱识谱法、读谱法、首调唱名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这对我国之后的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节留日知识分子催生的视唱练耳萌芽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日渐衰败的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洋务派,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以求强国。而在清朝末期出现的维新派,其领袖康有为 1898 年 5 月上书光绪帝的请开学校折中主张兴办新式学堂,要“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并提出要求开设“乐歌”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20 世纪初,在我国的青年学生中掀起了留学日本的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热潮。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辛汉等近代音乐家先后赴日留学,他们将在日本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及学校音乐教学方式带入我国,这其中包括简谱及首调唱名法、集体唱歌的形式等等,他们的努力为我国初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启蒙奠定了基础。一、李叔同李叔同,幼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戏剧家、音乐家、艺术教育家。祖籍浙江平湖,1880 年 10 月 23 日生于天津,由于家境殷实,李叔同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1905 年考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美术,同时还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等。1910 年回国。在日本期间,编辑出版了音乐小杂志和国学唱歌集(一册)。1912年秋,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图画音乐教员,在此执教六年。培养弟子吴梦非、刘志平、丰子恺等。1942 年卒于福建泉州。1906 年,李叔同以息霜名发表于音乐小杂志的昨非录中写到:“宁可生不可滑,生可以练,滑最难医。初学唱歌者,以琴和之。殆发音既准,则琴可用可不用也。唱歌发音宜平,忌倾斜。”3在练习准确唱歌的训练步骤方面,4早提出对于音准和音阶、音程练习要求的人。这些无不说明,在学堂乐歌初期,视唱练耳的训练要求已经渐渐浮现于学校唱歌的练习中了。李叔同也是我国较早用五线谱作曲的音乐家。在当时简谱通行的情况下,李叔同在音乐小杂志上发表了三首以五线谱作曲的乐歌,分别为我的国、春郊赛跑、隋柳堤,前两首标明为“教育乐歌”,是专为音乐教育而作。而对于五线谱的教学,他也在昨非录中写道“十年前日本之唱歌集,或有用1234 之简谱者,今则自幼稚园唱歌起,皆用五线音谱。吾国近出之唱歌集,与各学校音乐教授,大半用简谱,似未合宜”5。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普遍的音乐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简谱,而李叔同在当时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就提出了提倡五线谱教学。这也表明了他提倡线谱教学的超前的音乐教育观念。二、沈心工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18705他又提出“按唱歌者,当先练习音阶与音程。” 李叔同是我国在乐歌教学中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生于上海。1902 年 4 月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留日期间,有感于日本先进的学校音乐教育,在留日学生中发起了“音乐讲习会”,自留日时期起,便开始了大量的乐歌创作。1904 年的学堂乐歌初集是我国近代第一本学堂乐歌集。1906 年他又出版了学校唱歌二集。这两本歌集及后来出版的重编学校唱歌集(1912 年 5 月)、心工唱歌集(1937 年)等,大多成为当时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教材。沈心工也因此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61904 年的学校唱歌初集由“练音”、“唱歌”、“乐理摄要”、“风琴使用法”、“游戏法”和“歌词说明”等内容组成,乐歌难度基本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排列。这本学校唱歌初集成为我国最早的音乐教科书。由于在当时我国极少其它的介绍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书籍,沈心工在本书中特别加入了乐理和教学法的内容。继学校唱歌初集后,大量各式各样的乐歌教本开始出版发行。此外,沈心工还为简谱及首调唱名法在我国的引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在“五线谱、简谱及首调唱名法的传入”一节中作详细说明。乐歌的传唱与普及,极大地带动了简谱及首调唱名法在我国民众中的学习与流传。三、曾志忞曾志忞,号泽民,是我国近代音乐活动家和音乐教育家。他 1879 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1901 年赴日本留学。最初从父命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以“早稻田大学政学士”资格毕业。后因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在 1902 年参加了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1903 年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志忞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表学堂乐歌的人,他所创作的乐歌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发表于 1903 年出版的江苏第 7 期上,该刊物是留日江苏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中文杂志。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六首学堂乐歌都是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这同时也证明了曾志忞是我国较早用五线谱创作乐歌的音乐家之一。而刊于同期的乐理大意及唱歌及教授法说明也成为我国最早公开发表的,源于西方的乐理教科书。8 1904 年,曾志忞编写了我国乐典教科书,供当时中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学堂之用。可以说,曾志忞对国人乐理知识的普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6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五线谱、简谱及首调唱名法的传入对于视唱练耳课程及教学的开展来说,识谱法、记谱法与唱名法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现代视唱练耳教学中使用的五线谱与简谱、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都是在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国外传入的。除固定唱名法的传入年代稍晚外,其它三项均是在民国建国前就流传至我国的。一、五线谱的传入早在 17 世纪末,康熙年间由宫廷编撰的律吕正义续编中详细介绍了五线谱这种外来的记谱法,从此五线谱正式传入我国。但是在当时,五线谱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接受。直至 19 世纪中叶,随着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传教活动及新式学堂的兴办,五线谱才在我国逐步被推广、使用。二、简谱及首调唱名法的传入简谱,分两种,即数字记谱法和字母记谱法。其中数字记谱法是目前我国常见的。它用阿拉伯数字 1、2、3、4、5、6、7 来表示音阶中的七个音级 do、re、mi、fa、sol、la、si。简谱发源于 17 世纪的法国。1655 年,法国修道士苏埃蒂首先在自己写作的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这种数字记谱法,但这种记谱法在当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743 年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及音乐理论家卢梭将其在巴黎学士院获得“措辞夸奖备至”的数字记谱法(及简谱)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稍作修改后发表于论现代音乐杂志,从此,简谱“掀起一场革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后经不断改善,进化为我们现在通用的记谱法。首调唱名法又叫做可动唱名法。即无论何种调名或调号如何变化,大调的主音永远唱 do,其他音级以此类推。同样,若调式为小调,无论何种调名或调号如何变化,小调的主音永远唱 la,其他音级以此类推。首调唱名法 19 世纪 40 年代源于英国,经过不断的完善后被英美等国家广泛使用。简谱和与之相呼应的首调唱名法自创立以来一直流行于欧美。亚洲第一个接受了简谱和首调唱名法的国家是日本。1882 年美国人梅森将简谱传入日本。1889 年,音乐教育家帕彤(emily sophia patton)由墨尔本赴日,在横滨开设了教授首调唱名法的课程,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向其学习并获得英国首调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唱名法学校授予的初级理论证书后,于 1892 年开始在自己执教的学校中推广这种唱名法,并出版了新式唱歌首调唱名法唱歌集、简易唱歌法等一些列文章。铃木米次郎为首调唱名法在日本的引进与普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02 年 4 月,沈心工留学日本,入京弘文学院师范班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会馆创办“音乐讲习会”,聘请日本音乐教育家、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铃木米次郎讲授乐歌的有关知识。此时,同样留学日本的曾志忞、辛汉等人,也成为了铃木米次郎的学生。对日本留学生而言,简谱和首调唱名法成为他们最初接触到的记谱法和唱名法。1904 年 5 月,沈心工出版了我国最早的唱歌集学校唱歌集。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谈到, 本书写曲概用简谱,以便初学。惟教师不可不知正谱”。9主张针对初学者,应使用简谱教学。这极为符合我国当时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的需要。至此,简谱正式传入我国。随着简谱的传入,首调唱名法作为简谱最好的传播方式也理所当然地为我国所用了。8“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民国初期视唱练耳课程的引入中华民国初建后,自 1912 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民国初期是视唱练耳教学从最初出现在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部分教学环节,到成为正式的课程名称的关键时期。自此,视唱练耳真正成为了音乐教育中专门的科目,这是我国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由于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对教育的改革,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出现了较大的发展。政府颁布的多项艺术类教育教学法规,保障了这时期音乐教育顺利进行,这其中很多条目充分体现了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1912 年 9 月 28 日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令,其中规定了“初等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之科目包含唱歌课。但“遇不得已时,可暂缺。10”之后,教育部又分别在同年 11 月和 12 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规定了小学唱歌课每周的具体上课时数及教学内容。初小一、二学年每周授课 4 课时,第三、四学年每周 1 课时;高小第一、二、三学年每周 2 课时。1112这虽然对唱歌课的教学内容及四个学年中每周教授时数提出了要求,但是对于教学方法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对于唱歌课目的说明中,也只是“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13并没有对唱歌过程中音高、节奏等基本素质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尽管如此,学校音乐教育还是因为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的唱歌课而更加普及开来,同时,音乐教育的普及也把学堂乐歌活动推向了第二次高潮。另外,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也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仍旧以中小学和师范类学校中为主。1912 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提到了对于学习乐歌课的要求,“乐歌要旨,在习得音乐之知识技能,以涵养德性及美感,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唱歌教授法。”14由此可见,当时的学校音乐教育以中小学为主,师范学校则完全是为培养中小学师资服务的。另外,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唱歌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对于音乐技能的训练,更多地是在于宣传爱国教育及美育。因此,在中小学乐歌的教授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视唱练耳训练。由于收到师资及整体教学水平的限制,这一时期视唱练9教学内容为“单音唱歌”、“简易之复音唱歌。”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耳并无针对性的教学法。第一节 李叔同对视唱练耳课程初建的贡献日本的教育体制是这时期我国学校建设的效仿对象。留日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活动中,仍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留日归来的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音乐教育家等依然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视唱练耳教学的启蒙做出了极大贡献。在这一时期,对于视唱练耳学科而言,最重要的突破在于真正有了“视唱”这一课程名称。1912 年,初创于 1908 年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增设了图画手工专修科(又称“图音手工专修科”),聘请留日归来的李叔同为该科音乐、美术主任教师。据资料记载,该科学制三年,招收学生 29 人。音乐课程有乐典、和声学、练声、视唱、独唱、合唱、钢琴、风琴、作词、作曲等。有专用音乐教室,有钢琴两台,风琴数十架,教学水平较高,各科均采用五线谱。”15这是目前所见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开设的“视唱”这门课程。这在视唱练耳学科建立的过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以说,是我国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之始。该校当时采用的教材为自编的乐典、和声学等讲义。16遗憾的是,对于视唱练耳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至今并无史料可考。唯一得知的只有采用五线谱教学一项。按常理推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菏泽会考试题及答案
- 河南话考试题及答案
- 广电内勤考试题及答案
- 公墓岗位考试题及答案
- 工务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玄学考试题及答案
- 高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妇幼考试题目及答案
- 销售业务订单跟踪处理操作指南
- 防触电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年级上册语文晨读课件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指南
- 2025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应急救援人员招聘28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5届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44)
- 2025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地球上的水含解析
- 2026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素材及其运用
- 2025年重庆八中宏帆中学小升初自主招生数学试题(含答案详解)
- 口腔咨询顾问入门知识培训课件
- 公司金融学 课件 第三章:货币的时间价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