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利与弊.doc_第1页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doc_第2页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doc_第3页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doc_第4页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 绩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2011 级 硕 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 自然辩证法 考试时间 2012.6 学生姓名 李宁 学 号 zs11120079 所在院系 安全学院 任课教师 阎国华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科技进步的利与弊以渤海石油污染为例李宁(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江苏 徐州,221000)摘 要:以渤海石油污染为例,探讨科技进步的利与弊。人类近代史上有过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科技功能所存在的内在矛盾,科学技术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科技进步的价值,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科技创新;双重效应;环境污染;社会评价2011年6月初,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中国近海最大油气作业项目蓬莱19-3油田发生了严重漏油事故。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1月2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指出,该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渤海溢油总量可能达到6.5万吨,其带来的生态影响可能超过2010年美国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虽然如此大规模的漏油事故在渤海尚属罕见,但是大大小小的石油溢漏在渤海却是时有发生。“渤海油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溢油风险正在加大。”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表示。“根据国家海洋局的监测,2010年渤海共发生12起油污染事件,均为小型溢油事件,与船舶泄漏有关的燃料油溢油事件为10起,由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2起。截止到目前,今年渤海海域已发生泄漏事故14起,其中8起为燃料油,3起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另有3起为不明来源原油。”有专家称,大型石化企业向渤海湾地区的集中靠拢正是渤海石油泄漏事故发生频率趋增的原因所在。石油泄漏不仅给受影响海域的水质与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是直接侵害了沿岸渔民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1面对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以及日益严重地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如何看待科技进步的双重效应,如何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一 科技进步的双重效应虽然科学和技术确实是两个概念,但由于它们的紧密相联,故一般情况下不必严格区分,所以“双刃剑效应”的主体是科学技术。科技双刃剑效应确实存在,而且有的问题已很严重,这已由事实所证明,值得引起人类警觉。2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发明和利用自然的强大物质手段,它是人类借以对自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中介。人类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认识自然界规律并在实践上对自然加以对象性的改造,利用自然力为自己服务。科技的状况决定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的文化进步,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古代科技的发明,将人类由野蛮带入文明;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使人类从农业文明社会迈入工业文明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真正成了第一生产力。马克思、 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这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大价值与意义。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其实是“ 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技的价值将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事实也证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社会永远都得不到进步发展,文明也将无从谈起。但是,自然界在接受人类作用的同时必然对人类施加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经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 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的代价,如生态失调、人口爆炸、 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 人际关系疏远与隔阂、 道德的畸形化、 战争破坏、 心理变态与疾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并日益严重化。全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又为破坏自己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毁灭提供了条件,给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是福星,又不是福星; 既是祸患,又不是祸患。它把“友性”和“敌性”、“非友性”和“非敌性”集于一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也就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的表现。3二 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评价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增长出现一个高潮,但是人们对此即喜且忧。喜的是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因而感到满意,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忧的是人们也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因而感到担忧。这时候,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向社会的广泛渗透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面对着人类取得伟大成功和潜伏的危机的双重性未来,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41 肯定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这里肯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唯科学主义,技术至上主义和客观主义与技术乐观派。“唯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在20世纪盛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使科学技术成为人们最熟悉、最关心而不能须臾离开的事物。基于上述对科学的理解和期望,产生了“乐观主义”观点,它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心态。它片面地强调了科学的功能,夸大了科学及科学方法的力量。按照唯科学主义的观点,只要科学技术发展了,社会道德便会自然而然的进步;只要从事科技研究工作,他们的品质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所以,唯科学主义主张把科学的原理和规范作为社会的伦理基础,按照科学的原则组织社会。与唯科学主义相关联的社会思潮是“技术至上主义”,它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中叶甚为流行。技术至上主义强调科技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并由此推出了“技术统治”或“技术专家治国”的观点。技术专家治国论的观点认为,技术先于政治和经济,具有自主性和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技术自身的逻辑发展,将形成技术统治社会的局面;由于未来技术及工业的复杂性和专门性,只有技术专家才能掌握和支配,因此只有专家才有资格参加各种决策,技术专家将领导经济生活和管理政府。而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内在逻辑使它获得一种超乎于社会之上的自主力量,它同国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技术国家”,结果“技术命令”取代了政治行动,手段的完善化成为社会的唯一目标;由于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它都产生相同的效果,因而社会系统只能适应它。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解除现代社会的困境,导致美好的未来;科学技术引起的某些不利因素可以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加以消除。技术乐观派认为科学技术进步能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从而对科技发展及其后果持积极肯定的乐观态度。2 否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反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不可能是人们的是世界观和生活的基础,科学带来的危害超过它所获得的成就,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和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甚至失业,贫富不均等,应该统统归结于科学。人类创造了技术,但现代技术已超出了人的控制,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悲观主义”对现代科技的社会后果深感担忧,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作出悲观的预测,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发展。价值观念派认为不加控制地滥用科技进步成果从而导致全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南北差距扩大的最终原因归结到人类的贪婪和自私,把争取更好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价值观变革。生态派认为只有把社会发展放到全球生态系统中考虑,把维持生态平衡放在首要地位,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是未来的人类不至于因生态系统瓦解而毁灭。3 中性主义或现实主义观点中性主义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尽管科技成果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于不同的目的,科学技术本身则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本事只有是非、真伪、效率高低之分,而不能从好坏、善恶、损益来衡量;或者说,他们所主张的科学技术中性论,主要是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在社会政治价值和社会伦理价值上是中立的。3三 正确看待科技进步的价值我以为要发展科学的造福功能,抑制其危害功能,除了从主观上不断加强科学尤其是技术伦理的教育之外,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实现科学主题的转换。以往的科学,无论是出于对自然的好奇,还是出于有目的的自觉认识,其主题都是朝着启发技术和引导技术的方向,,帮助技术确定“可以干什么”。由于技术先天地具有双刃剑功能,科学越是对技术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就越会成为技术的帮凶和开路先锋。因此,往后科学的发展,我以为应当从指导技术“可以干什么”这个主题转变为规范技术“不可以干什么”这个主题上来,即从对技术的指导功能转变到规范功能上来。第二,联合国作为国际协调组织应当顺应全球化趋势,制定出有权威的国际性公约,严格审定和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这样,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变成造福人类的利器。然而在导致科技的双刃剑作用的一些矛盾中,主导方面是人类社会对科技的非理性的利用。这里所谓非理性的利用,主要是指下述:其一,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预料,因而即使出于积极的心态也会带来始料不及的恶果。这种情形大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高的时期。其二,人们只着眼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浅近、最直接的有益效用而应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客观与社会的影响。其三,科学技术被用作战争、侵略、征服、称霸的工具。不论是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殖民征服,还是当今的霸权主义行经,无一不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凭借和后盾的。总而言之,在非理性利用的情形之下,科学技术就愈发显出“双刃剑”的属性,因而它造福或为祸人类的情形和成分是难以定量比较的。毫无疑问,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无论对于促进科学进步,还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而言,功利主义科学观对于科学的工具性和技术性的强调,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当看到,一方面,让科学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人类造福,将永远是科学最伟大、最崇高和最神圣的目标和使命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对科学的不断增长的技术上的需要,也将永远是科学最现实、最巨大和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因此,功利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社会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互动关系,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应当充分肯定功利主义科学观的积极因素。但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强调科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同时,将其推至狭隘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这就走到了错误的一端。事实上,尽管工具性和功利性是科学(也许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然而,这并不是科学的全部特征。除了工具性与功利性以外,科学还具有其他(并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文化性和精神性,而且就科学本身而言,前者更属于科学的外在的特征,而后者更属于科学的内在的特征;前者更多地涉及科学的外围或边缘,而后者更多地触及到科学的深层或核心。这样,功利性运用科学技术便以更大的力度而无所不在,已经成为危险难测的全人类的怪圈,任何国家与社会如今都不能超然于外。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这表现为人的外部世界的危机和内部世界的危机两个方面,前者指自然环境的危机,后者指人自身的危机。因此科学的功利主义亦是一柄双刃剑,既可大大提高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其不适当应用也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巨大威胁。既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要采取切实措施规避科学功利主义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科学和技术才能得到持久、健康的发展,也才能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非均衡进步指的是在科技在不同领域上的发展不均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中的不均衡进步。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那些效益较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这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则表现的犹为显著5。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深刻反映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影响着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高科技的普遍使用推广,加快了技术淘汰和设备更新的步伐,而发达国家则在依靠高科技发展振兴自己的经济的同时,往往把过时的设备和技术转移到国外,特别是把那些污染环境、资源耗费大的工业项目率先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还给这些国家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往往需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那些曾经促使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资金密集型高新技术,一旦被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引进,非但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会产生不少经济和社会问题,诸如经济上负债,技术上依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在外贸中得到好处,并且由于缺乏与引进技术相适应的工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机制,使这些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潜力,从而阻碍本国发明与技术革新的发展,加剧失业现象。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便越拉越大,使贫富两极分化。此外,由于高科技的推广应用,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对劳动力的使用在逐渐减少,这样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就业问题突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参考文献1 /system/2011/11/14/007145968_02.shtml2 王建华. 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39-42.3 陈光.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4 吴国盛. 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谈新敏, 安道玉. 自然辩证法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the pros and con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based on the bohai sea oil pollutionli n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jiangsu xuzhou, 221000)abstract: based on bohai sea oil pollution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s and cons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