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数字地图测量技术规程广州市城市规划局200 年 月前 言1990年以来,我市已推广应用数字地图测量技术,包括航测数字化成图、野外采集数据数字化成图和原图数字化成图等。1996年开始建立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现已为建立该系统提供了一部分基础信息。随着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手段的多样化,原来执行的简单技术规定及技术要点,已满足不了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和具有统一的作业标准,特编制本规程。编制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审批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目 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 引用标准3 总则3.1 控制测量3.2 坐标高程系统3.3 地图的分幅和编号3.4 地形类别的划分3.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3.6 高程注记点的密度3.7 地形图的精度3.8 地形图的符号及注记3.9 极限误差3.10 仪器的精度要求和检验4 图根控制测量4.1 图根点的精度4.2 图根点的密度4.3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设4.4图根高程控制测量5 野外采集数据测量及数据处理5.1 硬件系统配置和软件功能要求5.2 电子记录手薄测量作业方式5.3 电子平板测量作业方式5.4 测绘内容的取舍5.5 电子记录手薄的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绘制5.6 电子平板测量的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绘制6 航测数据采集6.1 一般规定6.2 野外控制点的布设6.3 野外像控点选刺与测量6.4 自动空中三角测量6.5 空间数据采集6.6 野外调绘6.6 数字化叠加成图数据入库7 原图数据采集7.1 硬件的配置7.2 软件功能要求7.3 原图数据采集的编码系统要求7.4 数据采集原图的质量要求7.5 原图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7.6 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要求8 地形图编辑8.1 地形图编辑的步骤(1)(1)(1)(1)(1)(1)(1)(2)(2)(2)(2)(2)(2)(3)(3)(3)(3)(3)(4)(4)(4)(5)(5)(6)(6)(7)(7)(8)(9)(10)(11)(12)(13)(15)(15)(15)(15)(15)(15)(16)(17)(17)8.2 地形图的编辑原则9 数据入库及输出 9.1 技术设备及要求9.2 软件及功能要求9.3 数据处理9.4 数据输出方式9.5 数据质量要求9.6 成图及精度要求10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及上交资料 10.1 一般规定 10.2 野外采集数据成果成图检查验收 10.3 原图采集数据成果成图质量检查验收 10.4 基础地图数据入库质量控附录一 地图的分幅与编号附录二 原始记录数据文件格式附录三 控制点成果打印格式附录四 成果文件格式附录五 展点文件格式附录六 电子平板控制点成果文件格式附录七 铺设地面标志的要求附录八 控制象片正反面整饰格式附录九 调绘象片整饰格式附录十 成果质量评定标准附录十一 图幅信息图数据格式附录十二 属性地物信息数据格式附录十三 非属性地物信息图数据格式附录十四 属性地物属性结构格式(17)(18)(18)(18)(18)(19)(19)(19)(19)(19)(19)(20)(22)(24)(25)(25)(25)(26)(26)(27)(28)(29)(30)(31)(31)(31)(31)广州市数字地图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Digitizing Topographic Survey for Guangzhou Cit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采用野外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原图数字化等方法测量广州市1:500、1:1000、1:2000数字地图的技术规定和精度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广州市1:500、1:1000、1:2000数字地图的测量和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的建立。依据本规程测制的数字地图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各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使用。2 引用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3 总则3.1 控制测量3.1.1 平面控制测量 各等级平面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 cm。3.1.2 高程控制测量各级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2 cm。3.2 坐标高程系统 平面坐标和高程均采用广州坐标系统。3.3 地图的分幅和编号3.3.1 1:500 1:1000 1:2000图幅按矩形分幅,其规格为40 cm50 cm。3.3.2 图幅编号按1:10000比例尺图幅的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纵坐标x在前,横坐标y在后,中间加短线连接(如xy)。 每幅1:10000比例尺图幅分为20幅1:2000比例尺图幅 ,相应图幅编号为xyi,其中i的范围由120 ; 每幅1:2000比例尺图幅分为4幅1:1000比例尺图幅,相应图幅编号为xyi (j),其中j的范围用英文大写字母AD 表示。 每幅1:2000比例尺图幅分为16幅1:500比例尺图幅 ,相应图幅编号为xyi (k),其中k的范围由116。 具体分幅和编号详见附录一。3.4 地形类别的划分 平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以下的地区; 丘陵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 6之间的地区; 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625之间的地区; 高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3.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3.5的规定。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表3.5基本等高距(m)比例尺1:5001:10001:2000地形类别 平 地0.50.50.5、 1 丘陵地0.50.5、 11 山 地0.5、 112 高山地11、 22 注: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3.6 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在图上每100 cm2内为510点。3.7 地形图的精度3.7.1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与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超过表3.7.1的规定。 图上地物点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 表3.7.1地区分类点位中误差(图上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图上mm)建筑区和平坦地区0.2 mm0.3 mm一般地区0.4 mm0.5 mm 注: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规定放宽50%。对于用作于地籍图工作底图的1:500地形图,必须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测图,要求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5cm,其间距中误差10cm。3.7.2 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 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0.5米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15cm。3.7.3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表3.7.3的规定。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表3.7.3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高程中误差(等高距)1/31/22 /31 注: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规定放宽50%。3.8 地形图符号及注记 地形图符号及注记执行广州市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规定。3.9 极限误差 本规程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3.10 仪器的精度要求和检验 本规程中涉及的距离测量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级 (5 mm mD10 mm) 的电磁波测距仪;角度测量采用不低于DJ6级精度的经纬仪;GSP接收机标称精度不低于10 mm+5 ppm。对于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做到及时检验和校正,加强维护、保养,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状态。未经检验和校正的仪器不得使用。4 图根控制测量4.1 图根点的精度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4.2 图根点的密度图根控制点(含高级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平坦开阔地区不低于表4.2的规定。地形复杂、隐蔽及城市建筑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并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加大密度。 数字化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 表4.2测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图根点数/ km641644.3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图根点须在各等级控制点下进行加密,加密方法可采用GPS测量、图根导线等进行,不宜超过两次附合。4.3.1 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不得超过表4.4.1的规定。 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4.4.1比例尺等级附合导线长(km)平均边长 (m)测角中误差 ()导线相对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1:500第一次附合1.2120201/5000 30n第二次附合0.91201/4000 40n1:10002.02001/4000 30n1:20004.04001/4000 30n 注:1) n为测站数; 2) 当导线长度短于上表规定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应不大于图上0.3 mm。 3) 图根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 长度的0.7倍。 4.3.2 当受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闭合的情况下,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附合导线规定长度1/3的支导线,边长可采用光电测距仪单向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一测回(固定角不符值40);其他站水平角可测2测回(测回较差24)或测左右角一测回(圆周角闭合差40)。4.3.3 在一幅图内的支导线点数比例不宜超过该幅图总导线点数的40 %。4.4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点的高程,在四等水准点上可采用图根水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和GPS拟合高程方法测定。4.4.1 图根水准测量图根水准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网。使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 ( i角30),按中丝读数法进行观测,估读至毫米。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计算可简单配赋。高程可取至厘米。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1的规定。 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表4.5.1附合、或闭合环线长度(km)结点间的路线长度(km)支线 长度(km)视线 长度(m)观 测 次 数附合、闭合差或 往返测较差(mm)附合、或闭合路线水准支线平地山地864100往一次往返各一次40L12n 注:1) L为附合路线、环线或支线长度(以km为单位);n为测站数; 2) 在山地每千米16站时,其闭合差才按山地限差衡量。4.4.2 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路线可沿图根导线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网(路线长度应不超过表4.4.1的规定)。采用符合3.10条要求的仪器按中丝法往返观测进行。仪器高、觇标高(棱镜中心高)应量取至毫米。其技术要求不得超过表4.5.2的规定。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技术要求 表4.5.2中丝法测回数指标差较差和 垂直角较差对向观测高差 的较差 (m)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mm)1250.4S40D 注:D为测距边长度(km);S为斜距(km)。4.4.3 GPS拟合高程测量GPS拟合高程测量观测时仪器天线高应量取至毫米,已知点的个数不宜少于5个点,并应均匀分布于网中,有效地控制未知点。5 野外采集数据及数据处理 野外采集数据应包括图根控制测量与细部测量两部分,以取得成图必要的数据及其相关信息。一般采用全站仪进行数据采集。5.1 硬件系统配置和软件功能要求5.1.1 硬件系统配置1) 全站仪 2) 电子记录手簿(或电子平板)3) 通讯接口。 5.1.2 软件功能要求 a) 记录程序要求操作安全、功能完备、速度适当、操作方便、交互易懂、语句精练、结构合理、应变灵活。 b) 对于每一条输入的信息,记录器都应进行分析、检核,拒绝接收错误的信息。 c) 使用电子记录手簿记录时,测量数据应按一定的数据格式以数据文件的形式保存,具有对数据记录查询、统计、显示、打印功能。5.2 电子记录手簿测量作业方式5.2.1 野外测量数据记录要求 a) 观测记录内容应包括测量标题信息、观测数据、数据描述、观测条件信息。 b) 测量数据的采集方法应遵循所执行的测量标准规定的方法,任何原始数据都必须按规定的形式实时输入到电子记录手簿中。 c) 每天观测记录的数据应在当天传输到微机存盘,并用文本编辑器对预先发现的错误进行修改,并采用不同的文件名存盘和备份。5.2.2 细部点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 a) 草图的绘制 1) 绘制草图时,应包括:测站信息、日期、细部点点号、地物的属性、连接关系、标高的变化、地理名称。 2) 测站信息为:日期、测站点号、仪高、后视点号、后视高,仪高和目标高以厘米为单位。 3) 地物的属性可用文字、符号、数字、形态等表示地物的名称、类别、方向、楼房层数、相互间关系、形状等等,以能反映清楚为标准。 4) 草图原则上以一个测站为单位绘制。 b) 数据采集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对中偏差不大于2 mm; 2) 以较远的控制点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控制点作为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大于 0.2M mm (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3) 检查另一测站点(或其它控制点)的高程,其较差不大于1/6基本等高距;仪器高、觇标高量记至厘米。 4) 每站采集数据结束时,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超过上述1)、2)两项规定的限差时,该站所采集的数据必须重测。 c) 测距最大长度不得超过表5.2.2的规定。 野外采集数据测距最大长度 表5.2.2比 例 尺1:5001:10001:2000最大视距长度150 m250 m500 m d) 仪器高、觇标高量至厘米;当测距仪加、乘常数改正大于2 cm时,应加改正;施测地物点时,若棱镜偏离地物中心点大于2 cm时, 应加偏心距改正。 e) 细部点采集可用极坐标法、量距法与交会法等进行,观测值与有关信息应输入电子记录手簿生成原始观测数据文件。 f) 数据文件采用规定的统一格式。见附录二四。5.2.3 资料的整理和检查 a) 野外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草图与电子记录手薄内容应同步,如有矛盾时,应按实地情况及时修正。核对方法可采用显示和打印出数据或用绘图机绘制略图进行。 b) 如数据记录有错误,只允许修改测点编号、编码,其余数据禁止修改。 c) 对超限的数据必须重测,丢漏的数据应及时补测。 d) 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存盘,并作备份。5.3 电子平板测量作业方式5.3.1 电子平板作业准备 a) 硬件的准备:应事先检查电子平板内置电池、外接蓄电池、接插设备等是否齐备,通讯电缆室内联机是否畅通,光笔及外围设备是否正常等。 b) 软件的准备:应采用符合5.1.2要求的作业软件,并按规定格式设置好各项作业要素。5.3.2 细部点数据采集的要求 a) 测站设置后必须进行“测站检核”,并将检核结果存入测站检核文件。 b) 每测站都要进行“细部点检核”符合要求的应存盘,不符合要求的应检查处理。 c) 几何作图时应用钢尺丈量,读数至厘米。 d) 细部点高程可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测量。5.4 测绘内容的取舍 按城市测量规范和广州市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执行。5.5 电子记录手簿的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绘制5.5.1 数据处理所需的基本设备要求 a) 电子记录手簿 1) 计算机至少应配置一个作数据交换的通用外部存贮设备。 2) 计算机配置的显示器分辨率应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形显示和图形编辑精度的基本要求。 b) 基本软件 1) 系统软件的操作,应采用菜单或提示。所有的系统软件应具较好的兼容性。 2) 数据通讯软件 解决野外测量数据记录器与微机的联机通讯,实现程序、数据的单向传输或双向传输。 3) 图根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 对野外原始测量数据文件进行解码,分离出有关数据并进行平差计算,按规定的统一格式打印出成果表,并生成控制点成果文件。 4) 细部测量数据处理软件 能根据控制点成果文件、细部点观测数据文件计算细部点坐标,并生成一定数据格式的细部点成果数据文件,供绘图机制图使用。并且有对该数据文件进行查询、修改、删除等数据编辑功能。 5) 等高线自动绘制软件 利用离散高程点,并考虑到地性线和断裂线的处理,自动建立数字高程模型;自动进行等高线跟踪、等高线的断开处理以及形成等高线高程点记录文件;可用人机交互式对等高线进行编辑,能在绘图机上输出等高线图。 6) 图形编缉软件 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图形进行增补、修改、删除、平移、旋转和注记等;对显示的图形具有开窗及拖动功能;能按层进行编缉和层的叠加。 7) 批量式绘图软件 对图形文件数据进行处理,自动调用相应的子程序,绘制出相应的地形图要素符号及注记;可进行分层绘制;能绘制图廓线、方格网线,且能进行图廓整饰;对超过一幅图面积的内容能自动分割,并能处理好图幅边缘数据和图形。5.5.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在野外采集数据时对观测作业的监控处理。 a) 记录器应按照规定的限差、限定的条件、超限处理办法和检验项目对观测数据和观测过程进行检验和控制,超限的数据必须重测。 b) 原始细部测量数据经修改、编缉后,应生成符合数据后处理所要求的原始数据文件(文件格式见附录二)。5.5.3 数据处理及要求 a) 利用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对首级控制、图根控制测量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将精度评定、成果打印输出,并生成控制点的成果打印格式(打印格式见附录三)。 b) 利用坐标计算软件,通过调用控制点成果文件、原始数据文件,计算细部点坐标,并生成相应的成果文件(文件格式见附录四)。 c) 利用控制点成果文件及细部点成果文件生成展点文件。展点文件应以图幅为单位,取其图幅号作为文件名(文件格式见附录五)。 d) 数据处理宜采用批量式法,实现数据通讯、转换、分类、计算、编辑连续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自动化水平。 e) 数据处理的成果应具有准确性、一致性、唯一性,便于显示、编辑、检索、存贮、输出等功能。5.5.4 地形图绘制 a) 根据绘图软件菜单提示,调用展点文件,设置绘图参数,绘制展点图。 b) 在展点图基础上,根据外业草图,先在室内连线、整图,然后再到野外实地对照检查。 c) 按照广州市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以及第8章规定的地形图编辑原则,或用户的要求,编辑出一幅完整而符合要求的地形图。 d) 对经整饰、接边、检查后的地形图进行“捕捉”数字化(见第7章),最终形成数字地形图。并利用绘图驱动程序,绘制地形图。5.6 电子平板测量的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绘制5.6.1 数据处理 a) 图根导线平差:利用软件中的“导线平差软件” 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平差结果存放在控制点成果文件中(控制成果文件格式见附录六)。 b) 图形文件的生成:根据原始记录数据和控制点成果文件及图形符号库自动生成图形文件。 c) 数字地面模型处理 1) 生成数模等高线时,应先检查图廓的定义、高程点的密度、地性线的连接、坡坎类的合并及断裂编码的输入、统一地物的方向; 2) 确定等高线文件名、比例尺、搜索网距、等高距、拟合参数。 3) 通过增删三角形、牵拉、裁剪等方法,使等高线更加合理、光滑。 d) 输出坐标数据:为了防止数据的损坏、丢失,应经常输出坐标数据文件做为备份。 e) 区域内点输出:当测区内数据较多时,显示及刷新的速度较慢,影响测图工作;进行多组作业时,需要进行局部的拼接;进行修测和补测工作时,应利用“区域内点输出”功能此时应注意选定的区域不能切割地物,使其产生一个数据文件存贮在硬盘上。5.6.4 绘制地形图 a) 每天测图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该软件所提供的图形编辑工具按图式和规范的要求及时地“编辑”,消除图面不合理之处。 b) 出图:绘制最后成果图,须在全部测量、检查完毕后,设置好图廓,以及注记、接图表,驱动绘制仪出图。6 航测数据采集6.1 一般规定 本章规定适用于广州市1:500、1:1000、1:2000航测数字化成图,其成果要求能转入“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航测成图的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距、精度要求、测绘内容及取舍、图式符号的运用、野外象片控制点的联测以及图幅的质量检查等,均按第5章规定执行,同时还要符合本章有关规定。6.1.1 航测成图的精度要求: 1) 野外象片控制点的精度要求与图根点相同。 2) 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表6.1.1-2的规定。 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表6.1.1-2点位中误差 地形类别点别城市建筑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加密点(mm)0.350.5地物点(mm)0.5(0.4)0.75(0.6)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3) 内业加密点和等高线插求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6.1.1-3规定。 内业加密点和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表6.1.1-3比例尺1:5001:10001:2000地形 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基本等 高距(m)0.50.50.51.01.00.50.51.01.01.02.00.51.01.02.02.0高程中误差加密点(m)0.180.240.50.60.180.350.50.61.0 0.24 0.35 0.81.2等高线插求点 (等高距)1/31/22/32/311/31/21/22/3111/31/31/22/31注: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采用平高全野外控制布点;1:1000、1:2000地形图平地采用高程全野外控制布点。 4) 建筑区与0.5m等高距的的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 m。 5) 困难地区(如阴影、摄影死角、森林隐蔽等)的地物点点位中误差和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可按表6.1.1.2、表6.1.1.3的规定放宽50 %。6.1.2 航测成图方法1) 航测成图一般采用数字化测图方法,以保证测图后能提供数字地图。2) 航测成图所用的野外象控点、纠正点,其平面位置均可采用平高区域网加密(或平面区域网加密);地物点的平面位置,可由内业用上述方法测定。3) 建筑区和0.5m等高距平坦地区,一般须由外业测绘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其余地区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均可采用平高区域网加密,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测绘,由外业进行检测和补测。6.1.3 各工序作业前,应根据测区综合设计书的要求,对原始资料和上工序成果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制定单项技术设计或作业规定。6.1.4 对航测内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必须按规定时间、项目和限差进行认真的检验与校正。6.1.5 航摄资料应符合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 6962。航摄比例尺应根据仪器装备、成图方法、成图精度要求和航摄质量等情况合理选择,一般平地、丘陵地象片比例尺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值K以4倍为宜,山地、高山地K值以56倍为宜。当急需用图,K值大于6倍以上直至8倍时,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成图精度符合本规范的要求。航片扫描采用专业影像扫描仪,航片扫描分辨率不宜大于25mm。6.1.6 航测成图的数字地图要求符合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技术规程(基础地图部分)的有关标准。6.2 野外象控点的布设6.2.1 野外象控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测图的依据,分别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三种。6.2.2 布设的象控点应满足下列象片条件: 1) 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使布设的控制点尽量公用。 2) 控制点距象片边缘不小于1cm(1818象幅)或1.5 cm(2323象幅)。 3) 控制点距象片的各类标志不小于1mm。 4) 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心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1818象幅)或4.5 cm(2323象幅)。当旁向重叠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过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应小于1cm,困难时应不大于2 cm。6.2.3 采用数字化测图方法成图时,要求每个立体象对内全野外布设四个平高控制点。6.2.4 区域网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象片重叠不合要求的航线和象对,并且不应包括有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象对。2) 无论是平面网或平高网,其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一般不超过表6.2.4-2规定。 区域网航线、基线要求 表6.2.4-2比例尺1:5001:10001:2000 航线数(条)454556平高控制点间基线数(条)4667610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条)242446 3)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高程控制点的跨度:1:2000成图时,航线方向间隔46条基线;1:500、1:1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最好采用全野外布点,若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为24条基线。 4) 平面区域网可沿周边布设6或8个平高点。 5) 不规则区域网除按上述要求布点外,区域凸出处应加布平高点,端边加布高程点。6.3 野外象控点选刺与测量6.3.1 为保证电算加密精度,航摄前宜布设地面标志(尽可能利用已有等级控制点)及时联测。标志规格见附表七。6.3.2 野外选刺象控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控制点必须选在影象清晰的明显地物点、接近正交的线状地物交点、地物拐角点或固定的点状地物上。实地辩认误差应小于图上0.1 mm。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 2) 高程控制点应刺在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大的斜坡等不得选作刺点目标。 3) 平高控制点的选刺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 4) 野外象控点在各张相邻象片上均应清晰可见,应选择影象最清晰的一张象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得大于0.1 mm,不得有双孔,刺偏时应换片重刺。 5) 选刺目标时必须认真判读象片,以满足刺点目标要求为主,同时考虑满足野外象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选定后打桩(或埋石),并立即进行统一编号和实地绘制略图。桩位、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必须一致和确切无误。象片正反面整饰格式见附录八。6.3.3 在等级点、标志点密度不足的地区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布设测角中误差为5的导线或导线网以及四等水准。6.3.4 野外象控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角交会点不宜作为下次发展图形(不包括引点)的起算点,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4-1规定。 测角交会象控点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6.3.4-1交会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DJ6交会点两组计算坐标较差(图上mm)1.0M1520.2 注: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 2)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4-2规定。 联测象控点的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6.3.4-2成图比例尺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边数测距要求测 角 中误差()方 位 角 闭合差()导线相对闭合差1:50020.37II级单程 一测回1530n1/80001:100040.581:200070.89 注:1)n为测站数 2)当光电测距短于上表规定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0.3 mm。6.3.5 象控点的平面测量 1) 为了保证加密点精度,区域网平面点以一、二、三级导线或结点网施测,导线点全区统一编号。 2) 平高全野外测图区域的平面点,以图根以上等级导线施测,图根导线必须定向。 3) 导线设计时优先选用高等级导线,在施测时尽量使导线经过象控点。因地形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的支导线,应直接从导线上施测。6.3.6 象控点的高程测量一般应以四等以上水准点为基础,以等外水准跨线直接施测到位。也可采用GPS高程拟合的方法进行施测。6.4自动空中三角测量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是以数字影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进行影像匹配、自动相关或人工干预等方法来完成同名像点的识别、内定向、相对定向、模型连接、控制点量测,最后由平差软件解算出像点的大地坐标。自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系统作业流程见图1所示。精度要求: 1) 、相对定向精度: 标准点残余上下视差 Dq0.02mm 检查点残余上下视差 Dq0.03mm2) 、模型连接较差: 平面位置较差 Ds0.06m10-3 高程较差 Dz0.04mf/b10-3 式中:m像片比例尺分母 f摄影仪焦距,mm; b像片基线长度,mm。3) 绝对定向精度:分 类平面位置限差高程限差定 向 点05m02m检 查 点09m03m公 共 点14m048m 数据准备工作 人工框标量测 自动框标量测 框标内定向 否 是 内定向精度10UM 框标量测结束 人工量测修测加密点 人工量测地面控制点 自动量测加密点 相对定向 修测加密点 相对定向成果 合 修测连接点 格 合格,测下模型 模型连接 修测地控点、航线连接点粗差 多项式区域网整体平差 相邻航线公共点转点 光束法区域网整体平差 相邻航线公共点的修测 测区加密结束 相邻测区的接边 输出加密点位图及其他处理 图1 自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系统作业流程6.5空间数据采集6.5.1空间数据采集由航测数字化软件完成。广州市航测数字化软件是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软件,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只提供立体模型建立、观测、映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由航测数字化软件实现。 广州市航测数字化软件包括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据通讯模块、图形、 属性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入库模块。 图形数据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建立的空间立体模型上采集,并通过数据通讯传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机械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外贸销售合同样本中英文
- 高温工程施工合同(3篇)
- 安全员往年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卫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师考试题及答案
- 安保公司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痔疮动脉结扎微创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5河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国考行测模考试题及答案
- 电力系统反恐怖知识讲座
- 铁道车辆制动装置及制动新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化学氧化二氧化氯氧化课件
- 厂房建设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大学语文》-《梦狼》
- 非常规时段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职责
- 中建盘扣式落地卸料平台施工方案
- 管理学(第二版)邢以群PPT全套课件
- 四川省安全评价收费标准
- 人工流产-清宫术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