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DBJ -200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报批稿)2007-发布 2007-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发布前 言为了深入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有效控制公共建筑的使用能耗,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的要求,由内蒙古建筑科学研究所和内蒙古工业大学等6个单位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深入研究了2005年7月1日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吸收借鉴了有关省份编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地方标准的一些成果,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区公共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多次总结相关的实践工程经验,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完成编制工作。 本标准共包含4章8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及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设计处,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内蒙古建筑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参编单位:内蒙古吉远泡塑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科技大学主要起草人:巴特尔 刘 铮 孟长再 唐汝宁 蓝新中 包庆荣 张 杰 目 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 4 3.1 一般规定 4 3.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3.3 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 83.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93.5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计算 104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 11 4.1 一般规定 11 4.2 采暖 14 4.3 通风与空气调节 15 4.4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214.5 检测与控制 25附录A 关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8 附录B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的计算29附录C 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判断表30附录D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计算表32附录E 公共建筑设计说明节能专篇33附录F 建筑物内采暖和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 35附录G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及修正系数36附录H 本标准用词说明 37条文说明 381 总 则1.0.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关条文,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旨在节约能源、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特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 按本标准进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提高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及其系统的能效,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其中公共建筑的照明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有关规定。1.0.4 大力提倡并鼓励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1.0.5 本标准黑体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0.6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透明幕墙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2.0.2 可见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透过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的光通量之比。2.0.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building envelope trade-off option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4 参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假想建筑。2.0.5 建筑物体形系数 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的面积。2.0.6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Power consumption of unit air volume of fan 空调和通风系统输送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量。单位为W/(m3h)。 2.0.7 耗电输热比(EHR)Ratio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ity 在采暖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全日理论水泵输送耗电量与全日系统供热量的比值。无因次。 2.0.8 输送能效比(ER)Ratio of axial power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ity 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与所输送的显热交换量的比值。无因次。 2.0.9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用一个单一数值表示的空调用冷水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它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计算获得。无因次。 2.0.10 分层空气调节 stratificated air conditiconing特指仅使高大空间下部工作区的空气参数满足要求的空气调节方式。2.0.11 名义工况制热能效比(EER) heat energy-efficiiency ratio在名义工况下、热泵机组的制热量与其净收入能量之比。无因次。3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3.1 一 般 规 定3.1.1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充分利用冬季日照的有效时间并防止冬季主导风向的冷风渗透,适当考虑利用夏季的自然通风。建筑的主体朝向宜选择为本地区的最佳朝向,即:南至南偏东或南至南偏西;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选择接近最佳朝向的东南和西南;不宜选择的朝向是北或西北。3.1.2 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当体形系数大于0.4时,必须按本标准第3.4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3.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3.2.1 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各城镇采暖期的采暖度日数,建筑气候分区为严寒地区A区和B区,见表3.2.1。表3.2.1 主要城镇建筑设计热工气候分区气候分区代 表 性 城 市与旗(县)严寒地区A区A区图里河、根河市、阿尔山市、博克图、满洲里市、呼伦贝尔市区(海拉尔)、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陈巴尔虎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索伦、多伦县、化德县、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镶黄旗(新宝力格镇)、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浩特市、乌日根塔拉、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朱日和(温都尔庙)、克什克腾旗(经棚)、林西县、四子王旗、土牧尔台、卓资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商都县、满都拉(满都拉庙)、乌兰察布市区(集宁)、武川县、白云鄂博、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严寒地区B区通辽市区、扎鲁特旗(鲁北镇)、开鲁县(开鲁镇)、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赤峰市区、巴林右旗(大板镇)、巴林左旗(林东镇)、阿鲁克尔沁旗(天山镇)、翁牛特旗、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丰镇市、卓资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凉城县呼和浩特市区、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包头市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巴彦淖尔市区(临河)、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石拐鄂尔多斯市区(东胜)、杭锦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巴彦浩特市、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乌达、海渤湾、吉兰太、中泉子注:气候分区中各城镇的气象参数参照国家最新颁布的标准气象数据。3.2.2 根据建筑所处城镇的气候分区,其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3.2.2.1、表3.2.2.2以及表3.2.2.3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Km。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时,必须按本标准第3.4节和第3.5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与计算。表3.2.2.1 严寒地区A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体形系数0.3传热系数KW/(m2K)0.3体形系数0.4传热系数KW/(m2K)屋面0.350.30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450.4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0.450.40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0.60.6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窗墙面积比0.23.02.70.2窗墙面积比0.32.82.50.3窗墙面积比0.42.52.20.4窗墙面积比0.52.01.70.5窗墙面积比0.71.71.5屋顶透明部分2.5表3.2.2.2 严寒地区B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体形系数0.3传热系数KW/(m2K)0.3体形系数0.4传热系数KW/(m2K)屋面0.450.35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500.45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0.500.45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0.80.8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窗墙面积比0.23.22.80.2窗墙面积比0.32.92.50.3窗墙面积比0.42.62.20.4窗墙面积比0.52.11.80.5窗墙面积比0.71.81.6屋顶透明部分2.6表3.2.2.3 不同气候区域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气候分区围护结构部位热阻R(m2K)/W严寒地区A区地面:周边地面 非周边地面2.01.8采暖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2.0严寒地区B区地面:周边地面 非周边地面2.01.8采暖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8注: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地面热阻系指地面表面换热阻与地面至垫层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3.2.3 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3.2.4 建筑每个朝向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墙)面积与墙面积之比均应小于0.70。当不能满足条文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3.4节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另外,当外窗(包括透明幕墙)面积与墙面积之比小于0.40 时,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3.2.5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3.4节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3.2.6 建筑中庭夏季应利用通风降温,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装置。3.2.7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不宜在北朝向采用大面积外窗或玻璃幕墙。3.2.8 外门应设置门斗或采取其它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外门的传热系数限值以及气密性与外窗相同,在计算时,外门面积计入到同一朝向的外窗面积内。3.2.9 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2002规定的4级(即在10Pa的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5m3,且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4.5m3)。3.2.10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规定的3级(即在10Pa的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5m3,且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2m3)。3.2.11 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空间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风机机房的位置,尽可能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输送距离。3.3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3.3.1外墙、屋顶以及楼地面应优先采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适用于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节能保温系统与构造设计。3.3.2 外墙、屋顶应首选外保温系统,当选定某一外保温系统后不得随意更改系统的构造和组成材料。3.3.3 外墙与屋顶采用外保温系统时,应尽量减少混凝土出挑构件和附墙构件。3.3.4当外墙有混凝土出挑构件和附墙构件时,应对外墙出挑构件以及附墙部件采取隔断热桥或保温措施。应对窗口外侧四周墙面进行保温与防护处理,应对变形缝处屋面、外墙的缝隙采用弹性保温材料加以封闭。3.3.5屋面不宜采用架空、蓄水和种植屋面。3.3.6外保温屋面的天沟、檐沟应铺设保温层;天沟、檐沟、檐口与屋面的交接处,有挑檐的保温屋面保温层的铺设至少应延伸到墙内,其伸入的长度不应小于墙厚的1/2。3.3.7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宜采用外保温系统。3.3.8 底层地面除下设保温层并达到设计要求外,在基础的外侧(或内侧)宜设保温层并向下延伸至当地冻土层的1/2深度以下。3.3.9 外门窗、幕墙的细部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 门窗、幕墙的面板缝隙应采取良好的密封措施。玻璃或非透明面板四周应采用弹性好、耐久的密封条或密封胶密封。2 开启扇应采用双道或多道密封,并采用弹性好、耐久的密封条。推拉窗开启扇四周应采用中间带胶片毛条或橡胶密封条密封。3 门窗、幕墙周边与墙体或其它围护结构连接处应为弹性构造,采用防潮型保温材料填塞,缝隙应采用密封剂或密封胶密封。4 外窗、幕墙应进行结露验算,在设计计算条件下,其内表面温度不宜低于室内的露点温度。外窗、玻璃幕墙的结露验算应符合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的规定。5 玻璃幕墙与隔墙、楼板或梁之间的间隙以及幕墙的非透明部分内侧,应采用高效、耐久、防火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如岩棉、超细玻璃棉)进行保温,保温材料所在空间应充分隔气密封,防止冷凝水进入保温材料中。6 西向的外窗、玻璃幕墙宜设置一定的夏季遮阳构件。3.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3.4.1 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然后计算所设计建筑在相同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节能要求。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应调整设计参数重新计算,直至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3.4.2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当所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大于0.4时,参照建筑的每面外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体形系数小于或等于0.4。当所设计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大于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个窗户(透明幕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窗墙面积比符合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当所设计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小于或等于屋顶总面积的20。3.4.3 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完全符合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3.4.4 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计算必须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98-2005附录B的规定条件,利用已经通过鉴定的同一能耗动态计算软件进行计算。3.5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计算3.5.1 在建筑设计的方案论证或技术扩初阶段,为了及时帮助建筑师掌握所设计建筑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推荐使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计算。3.5.1.1 在严寒地区建筑的使用能耗以采暖期围护结构的耗热量为主,建筑热工节能设计计算以计算和比较所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冬季围护结构采暖耗热量指标为主。3.5.1.2 在冬季围护结构采暖耗热量指标计算中,参照建筑与所设计建筑采用的气象参数、空间划分、形状、大小以及朝向完全一致,所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的室内外温差、空气渗透耗热量、建筑内部的得热量完全相等。3.5.1.3 所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不同的是所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某一方向的窗墙面积比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突破了参照建筑的限值。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动态计算,可以简化为参照建筑与所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总传热性能(iKiFi)对比计算。3.5.1.4 具体计算内容与要求参见附录D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简化权衡计算表。4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4.1 一 般 规 定4.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对每一采暖、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作为选择末端装置、确定管道直径,选择冷热源设备容量的基本依据。4.1.2冬季宜设热水集中采暖系统,不宜采用空调系统进行冬季采暖。4.1.3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计算温度宜符合表4.1.3.1的规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参数宜符合表4.1.3.2的规定。表4. 1. 3.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计算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1 办公楼:门厅、楼(电)梯间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多功能厅走道、洗手间、公共食堂车库161818181656 体育:比赛厅(不含体操)练习厅休息厅运动员、教练员更衣与休息游泳馆16161820262 餐饮:餐厅、饮食、小吃、办公洗碗间制作间、洗手间、配餐厨房、热加工间干菜、饮料库1816161087 商业: 营业厅(百货、书籍) 肉类、蔬菜营业厅 副食(油、盐、杂物) 办公米面贮藏百货仓库181416185103 影剧院:门厅、走道观众厅、放映室、洗手间休息厅、吸烟室化妆间141618208 旅馆:客房接待、大厅、公共洗手间餐厅、会议室、办公室走道楼(电)梯间公共浴室20161816254 交通: 民航候机厅、办公室 候车厅、售票厅 公共洗手间1816169 图书馆:大厅、洗手间办公室、阅览报告厅、会议室特藏、胶卷、书库161818145 银行: 营业大厅走道、洗手间办公室楼(电)梯间1816181410 医院: 成人病房、诊室、化验室 儿童病房、婴儿室放射诊室 手术室、分娩室 挂号处、药房 药品库202222251812表4.1.3.2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参 数冬 季夏 季温度()一般房间2026大堂、过厅18室内外温差10风速(v)(m/s)0.100.200.150.30相对湿度()306040654.1.4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4. 1. 4的规定。 表4.1.4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旅游旅馆客 房5星级504星级403星级30餐厅、宴会厅或多功能厅5星级304星级253星级202星级15大堂、四季厅45星级10商业、服务45星级2023星级10美容、理发、康乐设施30旅店客 房一三级30四级20文化娱乐影剧院、音乐厅、录相厅20游艺厅、舞厅(包括卡拉OK歌厅)30酒吧、茶座、咖啡厅10体 育 馆20商场(店)、书店20饭馆(餐厅)20办 公30学校教 室小 学11初 中14高 中174.2 采 暖4.2.1 集中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4.2.2 设计集中热水采暖系统时,管路宜按南、北向分环供热原则进行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调控装置。4.2.3集中采暖系统在保证能分室(区)进行室温调节的前提下,可采用下列任一制式;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应能实现分区热量计量。1 上/下分式垂直双管;2 下分式水平双管;3 上分式垂直单双管;4 上分式全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5 下分式全带跨越管的水平单管。4.2.4 选择散热器时,必须考核和比较其传热系数和金属热强度等指标。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除特殊要求外,散热器散热面积的确定按明装计算。4.2.5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4.2.6 公共建筑中的高大空间,宜采用辐射采暖方式。4.2.7 集中采暖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应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力平衡装置。必要时在每个供暖系统的入口处,应设置热量计量装置。4.2.8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应符合下列规定:1 耗电输热比(EHR)的限值,应不大于按下式计算所得数值: HER0.0056(14+L)/t (4.2.8-1)式中 t设计供回水温度差()。系统中管道全部采用钢管连接时,取t=25;系统中管道有部分采用塑料管材连接时,取t=20;L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包括局部阻力因素在内的沿程比压降,取值如下:当L500m时,=0.0115;当500L1000m时,=0.0092;当L1000m时,=0.0069。2 工程设计的实际耗电输热比(EHR),可按下式计算:HER=N/Qc (4.2.8-2)式中 N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KW);Q采暖设计热负荷(KW);c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当采用直联方式时,c=0.85;当采用联轴器连接方式时,c=0.83。3 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应按下式计算:N=GH/(102) (4.2.8-3)式中 水在工作温度下的密度(kg/m3); G水泵设计工况点的流量(m3/s); H水泵设计工况点的扬程(m);水泵样本提供的设计工况点的水泵效率(%)。4.3 通风与空气调节 4.3.1 使用时间、温度、湿度、洁净度、噪声级、压力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4.3.2 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4.3.3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并当功能上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单风管送风方式。4.3.4 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变化大,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4.3.5 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4.3.6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应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应设计与之相应的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供应冷水。4.3.7 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Y= X /(1+ X -Z) (4.3.7-1) Y=VotVst (4.3.7-2) X=VonVst (4.3.7-3) Z= VocVsc (4.3.7-4)式中 Y 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Vo t 修正后的总新风量(m3/h); Vst 总送风量,即系统中所有房间送风量之和(m3/h); 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Von 系统中所有房间的新风量之和(m3/h); Z 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 Voc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量(m3/h); Vsc需求最大的房间的送风量(m3/h)。4.3.8 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CO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CO2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且排风量与之相对应进行调节。4.3.9 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采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或预热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4.3.10 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进行划分。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空气调节系统。4.3.11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宜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4.3.12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人各空气调节区。4.3.13 空气调节系统的回风,不宜直接从吊顶内回风。4.3.14 送风量大于或等于3000m3/h的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或设计新风量大于或等于4000 m3/h的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8时,以及设有独立的新风和排风系统,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60。4.3.15 选配空气过滤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50Pa(粒径大于或等于5.0m,效率:80E20);终阻力小于或等于100Pa; 2 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80Pa(粒径大于或等于1.0m,效率:70E20);终阻力小于或等于160Pa;4.3.16 空气调节风系统不应设计土建风道作为空调风道和已经进行过冷热处理的新风风道。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4.3.17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空气处理过程需要采用喷水室处理或水蓄冷外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2 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需全年供冷、热负荷,且不同期供应时,应采用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3 全年运行过程中同一空调区域,供冷和供热工况频繁交替转换,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统; 4 系统较大、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应采用二次泵系统;5 系统循环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方式; 6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 7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4.3.18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具有过滤、软化、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 2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3 冷却塔补水总管上宜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4 冷却塔宜采用变频调速风机。4.3.19 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焓湿图(h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 2 送风高度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10; 3 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不受限制。4.3.20 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1000 m3时,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4.3.21 有条件时,空气调节送风宜采用通风效率高、空气龄短的置换通风型送风模式。4.3.22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气的冷却过程,宜采用直接蒸发冷却、间接蒸发冷却或直接蒸发冷却与间接蒸发冷却相结合的二级或三级冷却方式。4.3.23 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个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同时有加热和冷却过程。4.3.24 建筑内空调与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风系统作用半径不宜过大2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则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4.3.24中的规定。 Ws=P/3600t (4.3.24)式中 Ws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 P风机全压值(Pa); t包含风机、电机及传动效率在内的总效率()。 表4.3.24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W/(m3/h)系统型式办公建筑商业、旅馆建筑粗效过滤器粗、中效过滤器粗效过滤器粗、中效过滤器两管制定风量系统0.420.480.460.52四管制定风量系统0.470.530.510.58两管制定风量系统0.580.640.620.68四管制定风量系统0.630.690.670.74普通机械通风系统0.32注:1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2严寒地区增设预热盘管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增加0.035 W/(m3/h);3当空气调节机组内采用湿膜加湿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增加0.053 W/(m3/h)。4采用热回收装置时,耗功率可根据热回收装置的阻力特性增加。4.3.25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4.3.25中的规定值。 ER=0002342H/(T.) (4.3.25)式中 H水泵设计扬程(m); T供回水温差(); 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表4325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最大输送能效比(ER)管道类型两管制热水管道四管制热水管道空调冷水管道ER00057700067300241注:两管制热水管道系统中的输送能效比值,不适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热水机组作为热源的空气调节热水系统。4.3.26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 GBT 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选用。4.3.27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4.3.27的规定。表4327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风管类型最小热阻(m2K/W)一般空调风管074低温空调风管1084.3.28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4.4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4.4.1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4.4.2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主体热源;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2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4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供热不用高峰电和平段电的建筑;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4.4.3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不应低于表4.4.3中的规定。表4.4.3锅炉额定热效率锅 炉 类 型热效率(%)燃煤(类烟煤)蒸汽、热水锅炉炉炉78燃油、燃气蒸气、热水锅炉894.4.4 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2 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台,当中、小型建筑设置一台锅炉能满足热负荷和检修需要进,可设一台;3 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种余热。4.4.5 电机驱动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4.4.5的规定。表4.4.5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类 型额定制冷量(kW)性能系数(W/W)水 冷活塞式/涡旋式11633.84.04.2螺杆式11634.104.304.60离心式11634.404.705.1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50502.402.60螺杆式50502.602.804.4.6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宜低于表4.4.6的规定。表4.4.6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类 型额定制冷量(kW)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W/W)水 冷螺杆式11634.474.815.13离心式11634.494.885.42注:IPLV值是基于单台主机运行工况。4.4.7 水冷式电动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宜按下式计算和检测条件检测:IPLV=2.3%A+41.5%B+46.1%C+10.1%D式中A10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30; B7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6; C5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3; D2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19;4.4.8 采用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的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不应低于表4.4.8的规定。表4.4.8单元式机组能效比类 型能效比(W/W)风冷式不接风管2.60接风管2.30水冷式不接风管3.00接风管2.704.4.9 蒸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应选用能量调节装置灵敏、可靠的机型,在名义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4.4.9的规定。表4.4.9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机型名义工况性能参数冷(温)水进/出口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蒸汽压力(MPa)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Kwh)性能系数(W/W)制冷供热蒸汽双效18/1330/350.251.4012/70.40.61.310.81.28直燃供冷12/730/351.10供热出口600.90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注:冬季运行性能系数系指冬季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时的机组供热量(W)与机组输入功率(W)之比。4.4.10当冬季运行性能系数低于1.8或具有集中热源,燃气源时,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采暖。4.4.11冷水(热泵)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当空气调节冷负荷大于528KW时不宜少于2台。4.4.12 采用蒸汽为热源,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回收用汽设备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4.4.13 对于过渡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应利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4.4.14 当冷却塔与冷却水循环泵的高差大于10米时,不应采用在冷却水循环泵处设置低位开式冷却水箱的冷却水循环系统。4.4.15 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确定合理的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确保水泵设计工况点在高效区。4.5 监测与控制4.5.1 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进行监测与控制,其内容可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故障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自动保护、安全联锁、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功能、标准、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4.5.2 间歇运行的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宜设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进行最优启停的功能。4.5.3 对建筑面积20000以上的全空调建筑,其空调、通风和冷热源系统宜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4.5.4 冷、热源系统的控制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 对系统的冷、热量(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冷水机组优先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2 冷水机组或热交换器、水泵、冷却塔等设备连锁启停;3 对供回、水温度及压差进行控制或监测;4 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5 技术可靠时,宜对冷水机组出水温度进行优化设定;6采用间接连接的采暖系统应由二次热水的回水温度来控制一次热媒的流量;7 集中采暖系统的热源,应采用根据室外气象条件自动调节供水温度的装置。4.5.5 总装机容量较大、数量较多的大型工程冷、热源机房,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4.5.6 空调冷却水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1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2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风机调速控制;3采用冷却塔供应空调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4排污控制;4.5.7 空调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1 空气温、湿度的监测和控制;2 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变新风比焓值控制方式;3 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宜采用变速控制方式,且对最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 参考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供应链风险预警与产业链安全评估体系创新报告
- 页岩气开采新技术2025:环境风险评估与生态保护区域划定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
- 工业化进步与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宿迁中考试题及答案
- 社区护理学理论考试题
- 农发行衡水市深州市2025秋招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考试题
- 平板钉钉上传课件操作
- 光纤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林则徐虎门销烟课件
- BIM概述课件教学课件
- 退火炉施工方案(3篇)
- 高层办公楼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健身房股东协议合同范本
-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自纠报告
- 待灭菌物品的装载
- 《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解读
- 2025年职业病诊断医师考核试题(答案)
- 第一单元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 单元教学设计-2025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