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1页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2页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3页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4页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王 6s7 本文以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的瓷器为研究对象 对墓葬出土瓷 器进行了汇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期研究 对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瓷 器器形的命名 产生 发展 消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隋唐两京地 区的丧葬风气和风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本文对能收集到的两京墓葬出土瓷器进行了统计和分类 以期在 大量真实资料基础上能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 除统计学方法外 本文利用多重证据法 充分发掘墓葬的可用信息 利用墓葬的纪年及 出土的非瓷器物的断代等信息 对出土瓷器进行排序分期 在器类研 究中 本文使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对易混淆的器类进行了区别分类 对某些器类的源头及发展过程中的断层进行了探索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 本文也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 得出了 将两京地区合为一体划分为五期的新的瓷器分期法 其次 得出了某 些器类的更加清晰的发展轨迹 也修正了以往对某些器类发展历程的 错误认识 再者 通过对史料及墓葬 瓷器的综合研究 初步探明某 些丧葬习俗 风气在各期变化的原因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的器类研 究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介绍了隋唐墓葬出土的瓷器器类 并对部 分发掘报告中常混淆的器类名称进行了辨析 第二节对发展轨迹清晰 的主要器类进行了分型 分式研究 这类器物有罐 碗 唾壶 注子 壶 瓶 盒 盘 钵 盏 灯 第三节对部分各期变化不明显 发展 序列不是很完整的器类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这类器物有俑类 茶托 t 砚 甑 盆 奁 铛 瓮 豆 桶 炉 熏 盆式鼎 茶碾 枕 杯 e 血 第二章两京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瓷器的分期 本章共分为3 节 第 一节介绍了分组与分期 文中共划分出了五期 第二节介绍了各期年 代的推断 第三节介绍了各期出土瓷器的情况和特点 第三章探讨了随葬瓷器的演变规律 初步揭示了其原因 共分为 三节 第一节从数量方面介绍了出土瓷器的演变规律 第二节从器物 组合上探讨了其演变规律及原因 第三节从釉色上指出了其演变规 律 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变化的意义 关键词 隋唐 两京地区 墓葬 瓷器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s t u d i e so nt h ep o r c e l a i nf r o mt o m b so f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i nt w oc a p i t a l sc i t i e sa n dt h e i re n v i r o n s b yc o l l e c t i n gp o r c e l a i n w a r e s s t u d i e sa r ec a r r i e do ni nc o m p a r t m e n t a l i z i n gt h ec o l l e c t e d p o r c e l a i nw a r e s s e a r c h i n gs o m ew a r e s o r i g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v a n i s h m e n ta n dt h el i k e f u r t h e rm o r e r e s e a r c h i n gi nf u n e r a lc u s t o m t h ep a p e r c o l l e c t i n ga l lt h ea v a i l a b l em a t e r i a la n dc a t e g o r i z i n gt h e m s o a st og e ta ni m p e r s o n a lc o n c l u s i o n b a s e do nt h es o r t e dm a t e r i a l a n di t i st h ew a yt h e p a p e r d o e sad i f f e r e n tj o bc o m p a r ew i t ho t h e r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i s q u i s i t i o n s e x c e p t t h es t a t i s t i cm e t h o d m u l t i e v i d e n c em e t h o di su s e di nt h et h e s i s t oa r r a n g ea n d c o m p a r t m e n t a l i z et h ee x c a v a t e dp o r c e l a i n b yd i s c o v e r i n ga n du s i n g a l l t h ea v a i l a b l em e s s a g ef r o mt o m b s 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 t h et y p o l o g ym e t h o di su s e dt od i s t i n g u i s hs o m es u b t l es t y l e sa n d o r i g i n a t es o m e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a n dg e tb a c kt h el o s ts t a g eo fs o m e 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 b yt h es t u d y s o m en e wp o i n t sc o m eo u t f i r s t an e ws t a g i n gw a y c o m e sf o r t h w h i c hi n c o r p o r a t e st h em a t e r i a lo ft h et w op l a c e s a n d d i v i d e sa l lt h ep o r c e l a i n s t y l e s i n t o f i v e s t a g e s i t h a sd e f e c ti n e x a c t i t u d e b u tg e tam u c h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p o i n t a n dm o r et h a nt h i s i tm a k eu pt h es h o r t a g eo fm a t e r i a l s e c o n d l y i tm a k e st h ed e v e l o p i n g i i i t r a c ko fs o m ep o r c e l a i nw a r ec l e a r e r a n dc o r r e c t ss o m ew r o n g 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m ep o r c e l a i n t h i r d l y b yt h e s t u d yo f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t o m b sa n de x c a v a t e dp o r c e l a i n s o m ef u n e r a l c u s t o ma n dt h er e a s o nw h yi tc h a n g e d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a r ek n o w n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 r e s e a r c ho ns o m e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e x c a v a t e di nt h et w o c a p i t a l sa r e a i t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i n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a l lt h e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 a r em e n t i o n e d o fw h i c h s o m e c o n f u s i n g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a r er e n a m e d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i st h ed e e pr e s e a r c ho ns o m em a i n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 i n c l u d i n gp o t s b o w l s t u o h u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s p i t t o o n s a n dz h u z i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f l a g o n s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m a k e sas i m p l es t u d yo n s o m en o t s o i m p o r t a n tp o r c e l a i ns t y l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s t a g i n go nt h ee x c a v a t e dp o r c e l a i n w i t c h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f i r s ts e c t i o nh a ss t a g e dt h et w o d y n a s t i e si n t of i v ep e r i o d s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t e l l sh o wt os t a g e t h e t h i r ds e c t i o n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e v e r yp e r i o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c h a n g i n gr u l e so ff u n e r a r yp o r c e l a i n a n dt h er e a s o nw h yi tc h a n g e d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 s e c t i o ns t u d i e si nt h eq u a n t i t y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s t u d i e si nt h ec h a n g e s o f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s t u d i e si nt h ec h a n g e so fc e r a m i c g l a z e k e yw o r d s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t w oc a p i t a l sa r e a t o m b s p o r c e l a i n i v 目录 绪论 l 一 论文选题意义 l 二 本文相关界定 l 三 研究综述 3 四 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预期目标 7 第一章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的器类研究 8 第一节隋唐墓葬出十的瓷器器类及部分器名辨析 8 一 碗 盏 钵 9 二二 坛 0 罐 9 三 壶 瓶 执壶 注子 9 四 盘与盏 1l 五 不明器形三足器 1l 第二节主要器类研究 l l 一 罐类 1l 二 碗 19 三 唾壶 2 4 四 注子 2 9 五 壶 3 7 7 瓶 4 6 七 盒 4 9 l 盘 5 歹1 钵 5 7 十 盏 5 8 十一 灯 5 9 第三节其他器类介绍 6 l 一 俑类 6l 二 茶托 6 3 三 砚 6 4 匹g 甑 i 盆 6 4 六 奁 6 4 七 铛 6 5 八 瓷瓮 6 5 r 乙 j 豆 6 5 十 桶 6 5 十一 炉 6 5 十二 熏 6 6 十三 盆式鼎 6 6 十四 碾 6 6 十五 枕 6 6 十六 仓 6 6 十七 盖杯 6 6 十八 水孟 6 7 第二章两京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瓷器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6 8 第一 诃器物的分组与分期 6 8 一 器物的分组及各组包括的器物组合 参见附表9 l l 1 2 1 3 1 4 6 8 二 各组之间的临界点 6 9 第二 1 y 各期年代推断 7 0 第二 i i f 各期特征 7l 一 隋两京纂葬的瓷器出十情况 特点 7 l 二二 初唐两京墓葬的瓷器出十情况 特点 7 3 三 盛唐两京墓葬的瓷器山十情况 特点 7 4 四 中唐两京墓葬的瓷器出十情况 特点 7 5 五 晚庸两京慕葬的瓷器山十情况 特点 7 6 第三章随葬瓷器的演变规律及原因初探 7 8 第一节瓷器数鼙的演变规律及揭示的意义 7 8 一 出十瓷器数鼙的演变规律 7 8 二 出十瓷器数姑演变规律所揭示的意义 7 9 第二 肖瓷器组合的演变规律及原冈初探 8 4 一 出十瓷器组合的演变规律 8 4 二 隋唐两京墓葬出十瓷器组合演变原冈初探 8 5 第三 15 瓷器釉色的演变规律及蕴含的意义 8 6 一 出十瓷器釉色的演变规律 8 6 二 隋唐两京慕莽出十瓷器釉色变化蕴含的意义 8 6 结 五r i f t o o o o 口 参考文献 8 9 2 插图目录 西京地区范围示意图 2 东都地区范围示意图图 3 图表i i 罐类 1 2 图表i 2 罐 仓 壶对比图 1 8 图表i 3 碗 2 2 图表i 4 唾壶 2 5 图表i 5 注予 3 1 图i i 注子 3 3 l 銎i 3 壶 4 2 图表1 6 壶 4 4 图1 4 瓶 4 7 图i 5 盒 5 1 图1 6 盘 5 5 图表1 7 钵 盏 5 8 图1 7 灯 6 0 图i 8 其他器类 6 2 表3 i 平均年 墓出土瓷器数量统计 7 9 图3 1 平均年 墓出土瓷器数量统计 7 9 3 l乞生钆殳 l 钆他n他 m 掩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i i 土瓷器研究 一 论文选题意义 绪论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瓷器 而隋唐时期两京墓葬出土的瓷器和陶器有着密 切关系 某些瓷器器类和造型相同的陶器器类有着共同的演变轨迹 之所以把瓷 器独立出来研究 是因为瓷器能表达和陶器不一样的意义 隋唐两京墓葬出土的 瓷器按照意义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明器 瓷质明器很多时候是陶质明器的高 档代用品 它所表达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葬风气奢俭变化 墓主身家地位 等信息 另一类是生活用具 这一类瓷器可以透露隋唐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如饮酒 品茶的流行 我们在随葬的酒具 茶具中便可窥得一斑 隋唐时期 瓷器j 下处于一个普及期 瓷器从最开始的权贵专有 开始慢慢走 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因此 对墓葬出土瓷器数量及其变化的分析 能帮助我们了 解这一时期瓷业生产及发展变化状况 这一时期也是白瓷成熟期 研究隋唐时期 瓷器能让我们清晰的看到白瓷的成长过程 墓葬出土瓷器所传达的信息较为丰富 是其他常见方式获得的瓷器所不能比 拟的 墓葬的纪年 随葬物组合 数量 墓主身份等信息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观察瓷器 从而可以更全面的认识瓷器 墓葬出土瓷器的组合可以反映此时人 们生活方式 而相应的瓷器组合的变化也能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此外 隋 唐墓葬出土瓷器的分期可以为瓷窑址的分期研究提供依据 墓葬出土的瓷器时代 明确 通过同类瓷器的研究 可以为瓷窑址分期研究提供佐证和检验 二 本文相关界定 一 时段界定 本文在时间上限定在隋唐 从隋开皇元年 公元5 8 1 年 到唐天祜四年 公 元9 0 7 年 共计3 2 7 年 二 地域界定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j l 十瓷器研究 在地域范围上 本文划定以 两京地区 为研究的地域范围 文献中记载 的两京指 西京 和 东都 旧唐书 卷三十七 地理志 记载 上都 初 日京城 天宝元年日西京 至德二载日中京 上元二年复日西京 肃宗元年日上 都 东都 隋置 武德四年废 贞观六年号洛阳宫 显庆二年日东都 光宅元 年日神都 神龙元年复日东都 天宝元年日东都 上元二年罢京 肃宗元年复为 东都 但本文中的两京地区要超出唐代文献中西京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城的范围 以 开元末年的政区为准 本文的西京地区相当于京畿道的范围 包括京兆府和附 近四个州 华阴 同州 扶l x l 邰州 计4 5 县 基本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市 咸 阳市 渭南市 铜川市 宝鸡市 以及商洛市 安康市的部分地区 东京地区相 当于都畿道的范围包括河南府及周围的四个州 汝州 陕州 郑州 怀州 计 4 0 县 基本相当于今天的洛阳市 三门峡市 郑州市 以及南阳市 焦作市 平顶山 济源市的部分地区 见下图 本文所选用的两幅地图是由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的 京畿 道 关内道 都畿道 河南道 两幅图裁剪临摹而成 图中所标注的京畿道和 都畿道的范围即为本文选定的范围 西京地区范围示意图 后晋 刘晌等撰 1 t l 唐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5 年 1 3 8 5 页 唐书 地理 丞 u 开7 亡 二十一年 分天下为 l 五道 每道簧采访使 检察非法 如汉刺史之置 京畿采访使 理京师城内 都畿 理东都城内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i 鳘i 集 第五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 9 8 2 年 该图以开元二十九年建制 为准 2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 i 土瓷器研究 三 研究对象限定 东都地区范围示意图 本文以两京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瓷器为研究对象 这是因为与单独的瓷器研究 相比较 结合墓葬的瓷器研究有自身独特优势 墓葬能为它提供年代 组合 比 例 拥有者等一系列瓷器以外的历史信息 有利于对瓷器进行多维研究 本文就 是要以瓷器为主 以墓葬为辅 通过系统搜集整理考古资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研究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 墓葬形制 墓葬出土陶俑 三彩等一系列问 题 不属于本文的直接研究对象 但由于研究的需要 也会偶尔涉及 三 研究综述 两京隋唐墓 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 此前很多学者对西安 洛阳等地的唐 墓进行过研究 其中也涉及到墓葬出土的瓷器 如齐东方对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等 级 双室墓的研究 徐殿魁对洛阳地区隋唐墓分期的研究 赵会军对河南 唐墓的研究 李知宴对唐代瓷窑概括与唐瓷分期 及西安地区隋唐墓出陶瓷的 研究 等 但在将两京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瓷器独立出来 进行系统研究方面尚还 不足 而且很多研究已经相去多年 随着考古事业的继续 更多的新资料也不断 的涌现 这一问题实有再探索的余地 就笔者所知 迄今关于隋唐墓葬出土瓷器 齐东方 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北人考古系编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 北京 文物 f 版社 1 9 9 0 年 2 8 6 3 1 0 页 齐东方 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 考古 1 9 9 0 年第9 期 8 5 8 8 6 2 7 8 9 页 徐殿魁 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 考古学报 1 9 8 9 年第3 期 合订本 2 7 5 3 0 4 页 赵会军 河南唐墓概说 中原文物 1 9 8 4 年第4 期8 4 8 6 转9 2 页 李知宴 唐代瓷窑概括与唐瓷的分期 文物 1 9 7 2 年第3 期 3 4 4 8 页 李知宴 西安地区隋唐墓出土陶瓷的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 1 9 8 1 年第l 期 1 0 9 1 1 6 页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f f 十瓷器研究 的研究安文章类型可以分为4 种类型 第一类是附于发掘简报后的瓷器研究 这 类研究不够深入 全面 常只偏重于作者关注的方面 但数量较多 大多数出土 瓷器的墓葬都会附有或多或少的研究 第二类是针对出土的具体某件瓷器的深入 研究和探讨 面窄 但是深入 往往很能说明问题 第三类是对某一类形陶瓷器 的综合研究 而经常这类器物既有陶质亦有瓷质 有墓葬出土的也有窖藏 窑址 等出土的 有两京地区的也有非两京地区的 第四类是也有对一批墓葬所出土瓷 器的综合研究 这类研究绝大部分是对整批墓葬包括瓷器在内的所有出土文物的 研究 瓷器的研究在其中只是一个分类 据1 9 4 9 年以来 对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的特点 可将其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 1 9 4 9 1 9 7 9 年 1 9 5 5 年 陈公柔对河南禹县白沙唐墓出土的一件白瓷砚进行了深入的考究 阐明了这种辟雍砚的来龙去脉 1 9 5 9 年 冯先铭发表了 略谈魏晋至五代瓷器 的装饰特征 主要以出土瓷器为实例 概述了从魏晋至五代的整体装饰风格的 演变 1 9 6 6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西安郊区隋唐墓 对1 7 5 座隋唐墓 的资料进行了汇总 对出土瓷器进行了分期研究 1 9 7 2 年李知宴对唐代瓷窑概 况进行了研究 并对唐代瓷器进行了分期 在此阶段 由于受当时社会背景和考古发展不足所限 以上介绍的4 种类型 的研究虽然都有 但本阶段主要特点还是研究成果少 研究太过宽泛而不够精深 第二阶段 1 9 8 0 1 9 9 9 1 9 8 0 年 李辉柄发表 青釉风头龙柄壶年代考 一文 研究了故宫博物院 藏的一件凤头龙柄壶 将其时代由唐早期上推到了隋 1 9 8 1 年 李知宴发表 西 安地区隋唐墓出土陶瓷的初步研究 一文 以 西安郊区隋唐墓 发表的墓葬资 料为基础 介绍了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出土陶瓷的情况 对其中十多种类型陶瓷进 陈公柔 白沙唐墓中m 十的口瓷砚 考古通讯 1 9 5 5 年第6 期 6 3 6 4 页 冯先铭 略谈魏晋伞五代瓷器的裟饰特征 文物 1 9 5 9 年第6 期 1 8 2 l 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考古学专刊丁种第十八号 两安郊区隋唐墓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6 6 年 7 l 页 李知宴 唐代瓷窑概括 i 唐瓷的分期 文物 1 9 7 2 年第3 期 3 4 4 8 页 李知宴 西安地区隋唐墓出十陶瓷的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 1 9 8 1 年第l 期 1 0 9 1 1 6 页 李辉柄 青釉凤头龙柄壶年代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 1 9 8 0 年第l 期 4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 i 十瓷器研究 行了分期研究 排出其发展序列 并介绍了青瓷和白瓷在唐代的发展情况 1 9 8 4 年 赵会军发表 河南唐墓概说 文中对洛阳地区唐墓瓷器出土情况作了介绍 对瓷器产地及其所揭示的古代生活进行了探讨 1 9 8 5 年 卢建国发表 论唐代 制瓷器业的大发展 文中研究了唐代瓷窑 工艺与装饰 瓷器外销 推动瓷业 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问题 以隋唐墓出土瓷器资料及其具体统计数据 说明瓷器在 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1 9 8 6 年 贺利对凤凰及陶瓷上的凤纹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 西安地区李静o i i 李凤墓出土的白瓷凤首壶等代表性器类 1 9 8 7 年 刘东亚发 表 隋唐五代河南瓷器摭谈 简要介绍了隋 唐 五代时期 河南地区瓷器的 特征 所用瓷器多件为东都洛阳周边的安阳隋墓所出 1 9 8 8 年 程晓中发表 古 代白瓷发展概述 一文 文中由白瓷起源叙述到明清顶峰时期 以传世及窑址和 墓葬出土的白瓷为例 对各阶段白瓷的胎质化学成分 造型 装饰 窑口等都一 一进行了概述 1 9 8 9 年 徐殿魁发表 洛阳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 对洛阳地 区隋唐墓进行了分期研究 文中不但对墓葬形制 随葬品组合的各期特点进行了 归纳总结 对随葬陶瓷器的各类器形也进行了分期排序 这一研究成果也成为此 后学者们在此领域 对某些墓葬及随葬品进行断代的主要依据 1 9 9 9 年 王光 尧发表 唐代双龙柄盘口壶研究 以一些馆藏 出土双龙柄盘口壶为资料 对 该类器物的原料 窑口 分期分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此阶段对隋唐瓷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了很大发展 可谓是硕果累累 对 瓷器的分期断代等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 很多成果已经成为后来学 者们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第三阶段 2 0 0 0 2 0 0 8 2 0 0 0 年 郝红星 张倩 李扬对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进行了研究 唐墓中出土的镇墓兽 天王俑是唐代明器中的四神 都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内 李知宴 两安地区隋唐墓出十陶瓷的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 1 9 8 1 年第l 期 1 0 9 1 1 6 页 赵会军 河南唐墓概说 中原文物 1 9 8 4 年第4 期 8 4 8 6 转9 2 页 卢建国 论唐代制瓷器业的人发展 文博 1 9 8 5 年第2 期 3 6 4 6 页 贺利 谈谈凤凰及陶瓷 i 的风纹 考古与文物 2 0 0 7 年第l 期 9 5 1 0 2 页 1 2 黄义军 唐朱之际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 华夏考古 2 0 0 8 年第1 期 1 1 3 1 1 9 1 2 7 页 6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j b 十瓷器研究 两京地区墓葬及瓷器分期的文章众多 其中1 9 8 1 年李知宴的 西安郊区隋 唐墓 和1 9 8 9 年徐殿魁的 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 两篇文章 是众多发掘报 告和相关分期研究的的主要引用依据 也是本文在整理非纪年墓资料时主要参考 资料 四 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预期目标 一 研究方法 1 运用考古类型学 对两京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瓷器进行型 式分析和分期研究 2 运用考古材料与古代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论据法 探讨隋唐两京地区丧葬习俗 3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 以两京隋唐墓葬的相关数据为根据 论证文中的论点 二 研究目标 1 本文拟在全面搜集两京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瓷器的基础上 运用考古类型学方 法 对出土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 并在基础上进行分期和总结各期特征 2 探讨隋唐时期随葬瓷器数量 釉色和组合的变化规律 揭示隋唐时期随葬瓷 器的习俗及其演变过程 7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 f j 十瓷器研究 第一章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的器类研究 第一节隋唐墓葬出土的瓷器器类及部分器名辨析 本文从1 9 4 9 年至2 0 0 7 年间公开发表 出版的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及相关专 业文章中 统计到关于隋唐两京范围内出土瓷器的发掘报告和简报共2 5 2 篇 其 中报告中有瓷器的有2 1 3 篇 在这2 1 3 篇报告及简报中确定出土有瓷器的约有 2 9 5 座 确定的有2 8 0 座 另有一简报 中涉及十几座唐墓 但具体数目不明 暂以1 5 计 然而没有出土瓷器的墓葬数目就无从统计了 这是因为这部分墓 出土随葬品少 不精美甚至没有随葬品 因此很多发掘报告中对其数目交待不清 通常以一批代之 2 8 0 座出土瓷器的隋唐墓葬中 共计出土各类瓷器9 7 3 件 此外 西安南郊出土一批唐代瓷器 一文中西安南郊区有十几座被群众破坏的 小型中晚唐墓萤也出土有2 3 件瓷器 所以本文实际总共统计到的瓷器是9 9 6 件 另外有些墓葬虽然也有瓷器出土 但由于文中交代不清 便未计入在内 隋唐两京墓出土瓷器的种类有罐 碗 俑 注子 壶 瓶 盒 盘 杯 盅 碟 唾壶 盏 钵 砚 盂 水注 灯 豆 炉 缸 烛台 鼎 瓮 奁 铛 瓮 桶 茶托 甑 枕 饰件 尊 器盖 不明器形三足器 井 仓 胡瓶 军 持 茶碾 在出土的各类瓷器中 罐出土最多 其次是碗 这两种器物占了出土 瓷器总数的近一半 出土较有规律 其他器物的出土数量随时代变迁或有变化 规律性不强 本文所使用的器物名称全部来自发掘报告等原资料 由于有些器物本身有些 接近 同一种器物在不同的文章常被称以不同的名称 所以需要对部分器物重新 马红 秦怀戈 范炳南 两安南郊 i j 七一批唐代瓷器 文博 1 9 8 8 年第1 期 6 8 页 其中有部分足釉陶 这部分资料米源十 两安郊区隋唐墓 文中 贞提到 釉陶通瓷器之间的界限 有时很难划分 故将二者合为一类 由此说i j 这部分 釉陶 物理特性已经达到或接近瓷器的标准 只 是胎质并非高岭十 而当今陶瓷学界有种观点认为 瓷 j 陶的划分小能以胎质为准 而应综合考虑其烧结 程度 吸水率等物理特性 有鉴十此 本文也将 算入丫瓷器内 马红 秦怀戈 范炳南 西安南郊i l i 土一批唐代瓷器 文博 1 9 8 8 年第l 期 6 8 页 有些资料只足提及自 瓷器 但没有具体介绍有哪些瓷器的未进行统计 有些资料给出瓷器总数 但只对 f l j 十的部分瓷器给 p 丫介绍 其他瓷器朱下提及 对这部分未提及的瓷器本文也朱能统计到 有砦资料陶 瓷小分 对这其中不能确定是瓷质的未予统计 有些资料在在正文中虽未 介绍 但通过文中所附图 表 能确定有某个瓷器者 本文也将其统计入内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i f 十瓷器研究 正名 以下所涉及的几种器类的名字 都是本文收集到的出土瓷器资料中所误用 过的 有些介绍详细或有图印证者 统计时已经纠正了名称 但有些报告太过简 略 介绍不详 即便有误也只能依照原文对器物的称呼统计 本文划分器类的依 据首先是遵从古文献所载之名 如 胡瓶 其形乃属执壶类 但鉴于唐及以前 称其为 胡瓶 因此将其归为瓶类 其次是学术惯例 如果学术界有统一称呼 则按学术界称呼归类 例如盘口圆腹类 根据当今学术习惯 不计颈长短 都归 入了壶类 此外剩余器物则参考器物功用 按形状 大小予以分类 一 碗 盏 钵 碗指圆形凹心盛食品的器具 在形式上通常接近半球形 一般比盘子深 比 茶杯大和重 钵指僧侣所用的食具 像碗 底平 口略小 是梵文 钵多罗 的 略称 盏本义指浅而小的杯子 也指油灯盛油的浅盆 笼统地说都属于碗类 所以某些发掘报告使用这些名称不规范 细分起来三 者稍有区别 钵 原是和尚的饮食用具 平底无足 口小 多内敛 钵区别于 碗 盏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 不能有足 二不能有大敞口 盏 是唐人对茶 碗的称呼 其形制是斜直壁 敞口 唐盏一般小于碗和钵 口径一般在1 0 厘米 以内 碗的口径则多在1 5 厘米左右 二 坛与罐 坛 和 罐 区别不大 大小 形体接近 同为圆形 区别是罐的口大 坛的口小 但具体口要大到何种程度才能叫罐并不好把握 在日常生活中坛 罐 的称呼没有区分 都是指一种器形 所以本文将其归为一类 高足盏 是从 豆 发展而来的一类器形 盘口下置一喇叭口形长柄 由于盘口深浅 大小 形制等方面的差异 用途也大相径庭 此类器中盘口较大 口径约2 0 厘米左右 较深 足较粗短者本文将其称为 高足盘 归为盘类 盘口较浅 且口径1 5 厘米以内 高足较细长者 在口沿处常能见n d 豁口 此 为靠放灯芯只用 因此本文此类高足盏归为了灯类 三 壶 瓶 执壶 注子 壶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壶包括唾壶 注子 狭义壶指除此两类外的壶类 9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 为细化两京墓葬出土瓷器的类型学研究 本文所言之 壶 采用狭义上的 壶 的内涵 壶 瓶 两者在有些发掘报告中常被混淆 这种混淆源自于当今生活中两种 称呼的混用 如装开水的暖水瓶 同样也称作暖壶 壶 深腹 敛口 多圆形 不过到魏晋时发展出了一种盘口的壶 虽不是敛口 习惯上依然叫壶 到隋唐时 期 部分盘口壶虽有较为细长的颈 如双龙柄壶 但按照学界惯例仍称为 壶 瓶 应是由壶发展而来 腹大 口小 形似壶 但是它区别于壶最明显的地方是 它有一个细长颈 现在常说做某某事遇到 瓶颈 瓶颈一词概由瓶的这一区别 性特点而来 这也还是本文在统计瓶 壶时的划分依据 另外 尊 在隋唐两 京墓中出现过1 件 李静训墓出土有类似瓷器 称之为壶 所以此件尊和壶 也是指一种器物 壶与瓶之问的界限不是很明确 颈部究竟细长到何种程度为瓶 仁者见仁 所以很多发掘报告中对一些颈较细长的壶称呼不一 如本文所划分的j 型壶 部 分资料称之为壶 部分资料中称之为瓶 部分资料中称之为壶 为求统一 本人 将其划分为壶类 注子 乃唐代一种酒具 现在有人称其为执壶 有流 形状似现在r 常 所用的茶壶 由于形状类似当今的壶 所以有些发掘报告作者将其不加分类地通 称为壶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再使用 注子 与 执壶 这两个概念时应予以区分 执壶 者 重在 执 指有柄可执之壶 即带柄的壶 注子 者 重在 注 字 强调从高处往下冲到液体 为了方便 注 人们特意将执壶多加了一个流 做成带有流通 流 的壶 即 注子 也就是说有柄才能成执壶 有流才能称 注子 注子不一定是执壶 而执壶也不一定是注子 执壶包括带假流的鸡头壶 不带流的带柄壶和常见的带柄的注子 注子包括带柄注子 带系注子还有无柄无 系的注子 另外晚唐时期 由注子发展出一种新器类 叫做 水注 水注个头小 可 是说缩小的注子 其作用是往砚台 调色盘加水 是种文房用具 后来的水注有 所发展 形状可以不拘泥于保持注子 造型更加向玩赏的方向发展 在原始资料 河南省文物 t 作第二队 洛阳涧西1 6 工区发掘简报 考古通讯 1 9 5 7 年第3 期 4 7 5 5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 9 8 0 1 3 页 l o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 中很多 水注 与 执壶 注子 不分 两者在功用上差别明显 但在外形上 相仿 所以本文中暂时保守地将水注归类于注子的一个亚类型 胡瓶 西方传入的器型 类似无流的执壶 与鸡头壶异曲同工 但其造 型优美 且口部往往做成鸟嘴 荷叶等形状 更便于倾倒液体 比鸡头壶更加美 观且实用 鉴于器型的相似性 本应将胡瓶归类于执壶 但考虑到 胡瓶 一名 由来已久 且在学界已得普遍实用 所以本文将其归入了瓶类 四 盘与盏 盘即浅而敞口的盛物器皿 碟指小盘 通常小 简 浅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 器型大小上 究竟以多大为界 学界并没有统一规定 为方便陈述 本文以口径 1 4 厘米为限 大者称盘 小者称碟 五 不明器形三足器 1 件 出自河南平顶山苗候唐墓 八瓣葵口 三兽足 周身呈酱紫色 窑 变处呈翠绿色 口径2 5 5 高1 5 厘米 简报作者推测其很可能是禹县所烧 是 钧窑的前身产品 通过器形辨认 这件瓷器应该是唐人用于温酒 茶或药的 铛 相似器物还有l 件出于西安韦美美墓 只是韦美美墓所出铛尺寸小一半多 没 有葵口 另多一龟形小把手 第二节主要器类研究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的瓷器和和陶器在型制上相互交错发展 能延用时间 较长的器形 通常既包括瓷器也包括陶器 其中陶器常占大部分 因此将瓷器独 立出来时 有些出土数量较少的瓷器器类 往往会表现出发展断续 轨迹不清 在随葬瓷器中 罐 碗 注子 唾盂这四类瓷器出土数量多 延用时间长 各期 器形变化特征明显 因此本文对这四类器形进行了分型 分式研究 一 罐类 平项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河南平顶山苗候唐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1 9 8 2 年第3 期 2 7 2 8 页 呼林贵 侯宁彬 李持 西安东郊唐韦美美墓发掘记 考古与文物 1 9 9 2 年第5 期 5 8 6 3 8 2 页 1 1 隋唐两京地区墓葬 i 十瓷器研究 图表1 1 i 式i l 式i i i 式 a a 国 彦 弛 j 罐 7 l2 3 a b 型 罐 456 a c 型 罐 7 a d 0 型 罐 8 a e 尹 蕊 型 6i 罐 9 b a c 型 铡 罐 1 01 l b b m 型 罐 1 21 31 4 b c 型 碾 罐 1 5 b d 型 j 罐 l 一 1 6 1 a a 型1 式 西安东郊隋李椿夫妇墓g l 6 9 2 a 型1 1 式 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 3 a a 型1 1 1 式 巩义芝田晋唐墓9 2 h g z m 4 4 a b 型i 式 河南新郑市摩托城唐墓 9 1 9 1 5 b 型i i 式 河南偃师市杏因村唐墓 m 5 0 3 6 6 a b 型1 1 1 式 洛阳北郊晚唐墓c 8 9 9 4 9 7 c 型 李静训墓 8 a d 型 李静训基 9 a e 型 李静训墓 1 0 b a 型i 式 巩义铝厂唐墓9 5 hg l m 2 1 1 b a 型i l 式 洛阳关林大道徐屯东段唐墓 l n g 9 2 9 1 2 b b 型i 式 河南偃师县四座唐墓之m 2 1 3 b b 型i i 式 河南盂县堤北头唐代程最墓 1 4 肋型i i i 式 河南偃师县四座唐墓之9 1 1 5 b c 型 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 1 6 酗型 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 试论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的瓷器 一 罐类的分型与分式 隋至初唐时期出现的罐的数量很大 总计共出土2 9 6 件 见附表1 0 根据 罐有无系 耳 可以将罐类分为a b 两个型 根据罐的口部特征 腹部形态又可 以将两个类型的罐进一步细分 其中a 型可以分出见图表1 1 a 型 为带系罐 根据根据口部特征可以分为5 个亚型 a a 型 四系罐 小口 小底 i 式 系主要有桥形耳和复式泥条耳两种 直口 平唇 溜肩 橄榄腹 但 更为矮胖 多数瓷罐最大腹径处在中腹 上下比较对称 均匀变细 底面积小 绝大多数为假圈足 稍外撇 少数为平底 瓷罐表面多施青色半釉 肩 腹中常 有一至三条弦纹 标本 西安东郊隋李椿夫妇墓 5 9 3 年 m 1 6 9 白釉 厚 处泛浅绿色 高2 9 8 厘米 图表1 1 1 i i 式 耳部的变化体现在绝大多数为复式 桥型耳变少 腹圆如卵形 最大 腹径移至腹上部 装饰上 多数i i 式罐不见i 式的弦纹 器表多光洁 早段主要 是青釉 晚段主要是白釉另有少量青釉 部分釉不及底 标本 唐昭陵新城长公 主墓 6 6 3 年 青釉 残高2 4 5 厘米 图表1 1 2 i i i 式 耳为泥条形 桥型耳绝迹 腹部在整体造型上与i i 式类似 但变得 更加修长 标本 巩义芝田晋唐墓 9 2 h g z m 4 3 4 青釉白胎 釉脱落殆尽 高2 7 6 厘米 图表1 1 3 a b 型 双系罐 i 式 耳的形状多为单体泥饼形 小口 圆卷唇 腹下内收 最大腹径在上 部 足部多为平底 整体端庄稳重 主要以白釉为主 另有个别黄釉 青釉 黑 釉 标本 河南新郑市摩托城唐墓 m 1 9 1 花釉 黑釉带四块月白斑 高 1 5 4 厘米 图表1 1 4 i i 式 耳分桥状和泥条状 口圆卷 口部在大小上出现两种分化 一种延续 i 式小口风格 另有少部分口和较大 个别直口若桶 足部类型多 有平底亦有 圈足或泥饼状假圈足 制作比i 式更随意 个体间的差异大 面貌统一性不强 标本 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 7 7 8 年 m 5 0 3 6 1 7 红褐色半釉 高2 1 4 厘 试论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十的瓷器 米 图表1 1 5 l i i 式 小直口 口部变长 比起i i 式 腹部变细 腹两端变粗 体型更显 修长 足有圈足和平底 釉色主要是豆青和芝麻黄 标本 洛阳北郊晚唐墓 c 8 m 9 4 9 豆青色釉 腹径1 6 厘米 图表1 1 6 a e 型 三系罐 耳为复式泥条耳 直口 小底 假圈足 造型与a a 型基本 相同 外施青灰色半釉 内施全釉 标本 李静训墓 6 0 8 年 青釉 高1 4 5 厘米 图表1 1 7 a d 型 六耳罐 耳为三角形 圆肩 直口微外侈 腹下微内收 平底 外 施青灰色釉 有冰裂纹 器表施釉近底 标本 李静训墓 6 0 8 年 青灰色釉 高1 4 9 厘米 图表1 1 8 a e 型 八耳罐 直口j 耳有四个方型耳 四个圆形耳 自腹以下内收 至 底处又外侈 平底 器表有刻划莲纹 弦纹装饰 青釉 标本 李静训墓 6 0 8 年 青釉略呈灰色 不及底 高2 l 厘米 图表卜l 9 b 型 无系罐 按腹体造型可分为4 个亚类型 b a 型 鼓腹 小口 口部多卷沿 短颈 圆肩 腹体较胖 异于同期带系 罐 与同时期的出土陶罐造型类似 最大腹径在肩 下腹内收 足部面积小 可 分为平底和假圈足 i 式 个别带有塔型纽盖 平底居多 个别为假圈足 装饰上以釉色装饰为 主 釉色主要为白釉和青釉 个别器体肩下附狮头型堆饰 标本 巩义铝厂唐墓 9 5 h g l m 2 2 白釉 高2 2 4 厘米 图表i 1 1 0 i i 式 带盖 平底或假圈足 仅有釉色装饰 釉色上种类变多 以白釉为主 次之青 黄 黑釉 个别瓷器外施褐釉 多色釉或不攒釉 标本 洛阳关林大道 徐屯东段唐墓 l n g m 2 9 6 白色半釉 高2 7 2 厘米 图表卜l 1 1 b b 型 弧腹 小口 圆唇 体修长 绝大多数为平底 少数为假圈足 i 式 无盖 小短颈 肩部不明显 最大腹径在腹上部 下腹内收 腹壁曲 线略外凸 平底 外饰弦纹 釉为黄釉或绿釉 不及底 标本 河南偃师县唐墓 1 4 试论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的瓷器 m 2 6 7 2 年 m 2 1 1 浅黄色釉 釉不及底 高2 7 1 厘米 图表1 1 1 2 i i 式 颈变得更短 最大径在腹上部 下腹收缩程度比i 式大 腹壁的曲线 也变为微内凹 足主要有圈足 圈足两种 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假圈足 绝大多数 是白瓷罐 只有个别外施黑釉或青釉 另外个别器表装饰弦纹 标本 河南孟县 堤北头唐代程最墓 7 1 7 年 无釉白瓷胎 高2 3 2 厘米 图表1 1 1 3 l i i 式 带盖 颈稍变高 圆肩 最大径移至肩下 绝大多数下附假圈足 主要釉色为白釉 无弦纹 其他同于i i 式 标本 河南偃师县唐墓m 1 8 9 6 年 m 1 3 棕黄釉 不及底 高1 8 4 厘米 图表1 1 1 4 b c 型 收腹罐 上小下大 两端大而腰部内收 底部齐平 唇口外卷 盖 周与唇边齐平 中心有宝珠形小钮 标本 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 6 1 0 年 白 釉泛黄 高3 6 厘米 图表1 1 1 5 b d 型 桶腹罐 口微敞 圆唇 溜肩 深腹 平底微内凹 内外壁通体施 青釉 釉色略泛黄 光泽较强 有流痕 标本 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 6 6 3 年 青釉 高2 8 5 厘米 图表卜1 1 6 二 各型 式罐在时间上的分布 a a 型 隋至盛唐 i 式罐见于两京地区的隋墓 i i 式见于隋后期大业年间至唐高宗之前的两京墓葬 i i i 式见于高宗至玄宗开元年间的两京墓葬 a b 型 盛唐至晚唐 i 式见于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 i i 式见于玄宗开元年间至元和年间之前的唐墓 i i i 式见于元和年间及之后的唐墓 本文中所提及隋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的概念在时间上分别为 隋 5 8 1 6 1 8 初唐 6 1 9 6 8 3 盛唐 6 8 4 7 4 1 中唐 7 4 2 8 0 5 晚唐 8 0 6 9 0 7 1 5 试论隋唐两京地区墓葬f j 十的瓷器 a c 型 a d 型 a e 型 在两京墓葬中见于隋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