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4204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pdf_第1页
IPC4204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pdf_第2页
IPC4204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pdf_第3页
IPC4204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pdf_第4页
IPC4204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IPC4204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pc-4204 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 ipc-4204 2002.05 2 内容目录 1 范围范围.1 3.4.2 胶粘剂.5 1.1 分类系统.1 3.4.3 覆金属5 1.1.1 非专用符号1 3.4.4 片材5 1.1.2 专用符号.1 3.4.5 卷材.5 1.1.2.1 基膜类型.1 3.5 外观要求.5 1.1.2.2 增强方式1 3.5.1 标志5 1.1.2.3 增强类型.1 3.5.2 皱纹、折痕、条纹和划痕5 1.1.2.4 基膜厚度.1 3.5.3 杂夹物.6 1.1.2.5 胶粘剂类型.1 3.5.4 空洞.6 1.1.2.6 胶粘剂厚度2 3.5.5 孔洞、撕裂和分层.6 1.1.2.7 覆金属.2 3.6 尺寸要求6 1.1.2.7.1 规格单号.2 3.6.1 片材宽度和长度.6 1.1.2.7.2 金属箔.2 3.6.2 卷材宽度.6 1.1.2.7.3 金属箔类型.2 3.6.3 卷材长度.6 1.1.2.7.4 金属箔等级.2 3.6.4 绝缘厚度6 1.1.2.7.5 标称覆金属厚度.3 3.6.5 胶粘剂厚度6 1.1.2.7.6 粘结增强处理.3 3.6.6 金属箔厚度6 1.2 鉴定.3 3.7 物理性能要求.7 1.3 质量一致性.3 3.7.1 尺寸稳定性.7 1.4 材料特性.3 3.7.2 剥离强度.7 1.5 新材料.3 3.7.2.1 接收态剥离强度7 2 引用文件引用文件.3 3.7.2.2 浮焊后剥离强度.7 2.1 ipc4 3.7.2.3 温度循环后剥离强度.7 2.2 美国材料测试与材料协会(astm).4 3.7.3 起始撕裂强度.7 2.3 ul 标准4 3.7.4 扩展撕裂强度.7 2.4 ncsl 国际标准.4 3.7.5 弯曲疲劳.7 2.5 iso4 3.7.6 低温可挠性.7 3 要求要求4 3.8 化学性能要求.7 3.1 术语和定义.4 3.8.1 耐化学性.7 3.1.1 鉴定检验.4 3.8.2 耐浮焊性.7 3.1.2 质量一致性检验.4 3.8.3 可焊性.7 3.1.3 用户检验批.4 3.9 电性能要求.7 3.1.4 卖方检验批.4 3.9.1 介电常数.7 3.1.5 结构相似的组成.4 3.9.2 介质损耗角正切.7 3.1.6 空洞.5 3.9.3 体积电阻率(湿热).7 3.1.7 杂夹物.5 3.9.4 表面电阻(湿热)7 3.2 规格单.5 3.9.5 介电强度7 3.3 抵触.5 3.10 环境性能要求7 3.4 材料.5 3.10.1 耐霉性.7 3.4.1 基膜.5 3.10.2 吸水率8 3 3.10.3 阻燃性.8 4.9.4 参数能力评定11 3.10.4 使用温度.8 4.9.5 参数分析11 3.10.5 耐湿性和绝缘电阻.8 4.9.6 质量一致性放宽检验.11 3.11 制造质量.8 4.9.6.1 放宽检验的条件.11 4 质量保证条款.8 4.9.6.2 放宽检验样本大小.16 4.1 检验职责.8 4.9.6.3 检查控制计划的条件16 4.2 检验设备和检测设施.8 5 交货准备交货准备16 4.3 标准实验室条件.8 5.1 包装.16 4.4 容许偏差.8 6 说明说明16 4.5 检验分类.8 6.1 订单资料.16 4.6 材料检验.8 6.2 特殊化学品暴露.16 4.7 鉴定检验.8 6.3 参考16 4.7.1 特性检验.8 图图 4.7.2 频度.8 图 4-1 控制计划.12 4.8 质量一致性检验8 图 4-2 流程和控制/检验点图13 4.8.1 产品交货检验.9 图 4-3 过程参数相关图.14 4.8.2 样本单位.9 图 4-4 质量一致性放宽检验图.15 4.8.3 a 组检验.9 表表 4.8.3.1 抽样方案.9 表 1-1 基膜类型符号1 4.8.3.2 失效.10 表 1-2 增强方式符号.1 4.8.3.3 用户抽样方案.10 表 1-3 增强类型符号.2 4.8.3.4 拒收批.10 表 1-4 基膜和胶粘剂厚度符号.2 4.8.4 b 组检验.10 表 1-5 胶粘剂类型符号.2 4.8.4.1 抽样方案.10 表 1-6 金属箔等级符号.2 4.8.4.2 失效.10 表 1-7 铜箔厚度符号3 4.8.4.3 材料的不合格10 表 3-1 基膜标称厚度的允许偏差6 4.8.5 c 组检验10 表 3-2 胶粘剂标称厚度的允许偏差.6 4.8.5.1 抽样方案.10 表 4-1 试验方法频度.9 4.8.5.2 失效.10 表 4-2 片材 a 组和 b 组检验抽样方案.9 4.8.5.3 材料的不合格10 表 4-3 卷材 a 组和 b 组检验抽样方案.9 4.9 统计过程控制(spc).10 4.9.1 参数标识.11 4.9.2 参数诊断11 4.9.3 参数控制11 4 2002.05 ipc-4204 挠性印制电路用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作挠性印制电路和挠性扁平电缆的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的分类系统、鉴定 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本规范代替 ipc-fc-241c,本规范的要求满足或超过被代替标准中的 3 级要求。需要说明的是,3 级要 求满足或超过 1 级和 2 级要求,因此 ipc-4204 不再使用 3 级分等。 1.1 分类系统 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按 1.1.1-1.1.2.7 进行标识。 1.1.1 非专用符号 非专用符号供设计人员用于布设总图来标明材料选择。更进一步的规范细节可用 在图注和采购文件中的专用符号来表示。本标准末为一系列用各非专用符号标明的材料规格单。各规格 单列出了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的工程和性能数据,注明了基膜类型、胶粘剂类型和增强方式。规格单 有供订货用的编号。例如,用户希望按规格单 1 订货,则符号示例中的“s”应由“1”代替(即,ipc- 4204/1) 。 非专用符号的例子: ipc-4204/s 这里 s 是规格单号。 1.1.2 专用符号 专用符号形式如下,用于订单中(见 6.1) 。专用符号不适用于供设计人员在布设总 图中表示材料选择。布设总图应用非专用符号来表示材料设计,而在备注中用由专用符号规定的材料规 范细节作为补充。这种方法是必要的,因专用符号通常很长,不适用于大多数计算机编目的场合。 专用符号的例子: ipc-4204/s-c1e2m3/3 cu-w7-1p/1p 这里, ipc-4204/s 非专用符号(见 1.1.1) c基膜类型符号(见 1.1.2.1) 1 增强方式符号(见 1.1.2.2) e增强类型符号(见 1.1.2.3) 2基膜厚度符号(见 1.1.2.4) m胶粘剂符号 (见 1.1.2.5) 3/3胶粘剂厚度符号(见 1.1.2.6) cu-w7-1p/1p覆金属符号(见 1.1.2.7) 注:某一项目不作规定时(如胶粘剂厚度) ,在符号中用字母“x”表示。 1.1.2.1 基膜类型 绝缘材料的类型按表 1-1 规定。 5 表 1-1 基膜类型符号 符号基膜类型 a聚氟乙烯(pvf) 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c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 d聚四氟乙烯(ltfe) e聚酰亚胺 f聚芳酰胺 g聚酰胺亚胺 h环氧 j聚醚酰亚胺 k聚砜 l聚 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 m向热性液晶聚合物 1.1.2.2 增强方式 增强方式应按表 1-2 规定。 表 1-2 增强方式符号 符号增强方式 1无增强 2非织物增强 3织物增强 4织物和非织物复合增强 1.1.2.3 增强类型 增强类型按表 1-3 规定。 表 1-3 增强类型符号 符号增强类型 a玻璃纤维 b聚酯纤维 c聚芳酰胺纤维 d纤维素纤维 e薄膜(无增强) 注:复合增强用二个字母表示,字母间用斜线隔开。 1.1.2.4 基膜厚度 基膜厚度用符号表示(见表 1-4) 。 6 表 1-4 基膜和胶粘剂厚度符号 符号厚度* 0无绝缘薄膜或胶粘剂 1 25m 2 50m 3 75m 4 100m 5 125m a 2.5m b 5m c 7.5m d 10m e 13m f 15m h 18m j 20m k 23m l 40m x订单中规定 * 见 3.6.4。 1.1.2.5 胶粘剂类型 胶粘剂类型按表 1-5 规定。 表 1-5 胶粘剂类型符号 符 号胶粘剂种类 l环氧系 m丙烯酸系 n聚酯 o无胶粘剂 p丁基酚 r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 s腈基酚 t聚酰亚胺 u聚醚酰亚胺 w全氟烷氧基树脂(pfa) y氰酸酯 1.1.2.6 胶粘剂厚度 胶粘剂厚度用符号表示(见表 1-4) 。覆箔每面的胶粘剂厚度用斜线隔开。 1.1.2.7 覆金属 覆金属应按 ipc-4562(印制电路用金属箔)的规定。1.1.2.7.1-1.1.2.7.6 摘录 ipc- 4204 颁布时 ipc-4562 现行版本的部分内容,但省略金属箔的等级和箔轮廓内容。若箔轮廓或金属箔等 级有要求,应包含在采购文件中。 覆金属符号例子: 7 cu-w7-1p/1p 这里, cu金属箔符号(见 1.1.2.7.2) w金属箔类型符号(见 1.1.2.7.3) 7金属箔级别符号(见 1.1.2.7.4) 2金属箔厚度符号(见 1.1.2.7.5) p粘合增强处理符号(见 1.1.2.7.6) 1.1.2.7.1 规格单号 ipc-4562 中的规格单号应用于覆金属,对于未列入 ipc-4562 最新版本中的金属 箔,应用 0 作为规格单号(例如,ipc-4562/0)。 1.1.2.7.2 金属箔 金属箔应用合适的二个或三个字母符号表示: cu铜 ni镍 xx其它 1.1.2.7.3 金属箔类型 金属箔类型按照制造过程来分,表示如下: e 电解的 w 锻造的(压延的) o 其它 1.1.2.7.4 金属箔级别 金属箔应按表 1-6 金属箔级别符号进行识别。 表 1-6 金属箔级别符号 级别符号金属箔类型 1标准电解箔(std-type e) 2高延伸性电解箔(hd-type e) 3高温延伸率电解箔(hte-type e) 4退火电解箔(ann-type e) 5压延锻造箔(ar-type w) 6轻冷压延锻造箔(lcr-type w) 7退火锻造箔(ann-type w) 8压延锻造可低温退火箔(lta-type w) 9标准电解镍箔 10可低温退火电解箔(lta-type e) 11可退火电解箔(a-type e) 1.1.2.7.5 标称覆金属厚度 铜箔的单位面积重量和标称厚度应按表 1-7 规定。对于铜以外的其它金属 箔,其厚度应准确至 0.025mm。 8 表 1-7 铜箔厚度符号 公制英制 单位面积质量标称厚度单位面积质量标称厚度 箔符号 常用的 工业代号 (g/m2)(m)(oz/ft2)(mil2) e 5 m 45.15.1 0.14780.201 q 9 m 75.98.5 0.24880.335 t 12 m 106.812.0 0.350080.4724 h1/2 oz152.517.1 0.499880.6732 m3/4 oz228.825.7 0.749981.012 11 oz305.034.30.999751.350 22 oz610.068.61.99952.701 33 oz915.0102.92.99934.0512 44 oz1220.0137.23.999015.4016 55 oz1525.0171.54.998776.7520 66 oz1830.0205.75.998528.0984 77 oz2135.0240.06.998279.4488 1010 oz3050.0342.99.9975413.500 1414 oz4270.0480.113.996618.902 xx在订单中规定。 1.1.2.7.6 粘结增强处理 用于金属箔上的粘结增强处理应按照下面的要求表示: n未经处理,不防锈; p未经处理,双面防锈; s单面粘结增强处理(粗糙面) ,双面防锈; d双面粘结增强处理,双面防锈; r光面粘结增强处理(阴极面) ,双面防锈。 1.2 鉴定 满足本标准要求的挠性覆箔绝缘材料应是鉴定合格的产品(见 4.7) 。 1.3 质量一致性 本标准规定了质量一致性体系,以证明卖方能连续地生产出符合本规范质量要求的 挠性基膜。质量一致性检验要求见表 4-8。 1.4 材料特性 按本标准要求制造的挠性材料能应用在广泛的范围。符合本标准的材料可能会满足特 定增强性能的需要。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须审定这些增强性能。 1.5 新材料 包含在本标准的挠性覆金属绝缘材料是已知的材料。当有新材料,将被加入到未来修订 本中。鼓励用户和材料开发者用本标准末的空白规格单提供新挠性材料资料供 ipc 挠性电路基膜工作组 (d-13)审定。使用者希望对未列入本规范的挠性材料援引本规范时,应用 0 作为规格单号(即 ipc- 4204/0) 。 新的或修订的规格单可获得工作组批准,而独立于本标准的修订本。若发生这种情况,新的或修订的规 格单应成为标准的一部分。按照 6.1,规格单修订日期应在订单中规定。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在本规范规定的范围内成为本规范的一部分。 9 2.1 ipc ipc-a-31 挠性原材料试图形 ipc-t-50 电子电路互连和封装术语及定义 ipc-tm-650 试验方法手册 2.1.13 挠性印制线路材料的杂夹物和空洞检查 2.2.4 挠性绝缘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2.3.2 印制线路材料的耐化学性 2.4.3 挠性印制线路材料的弯曲疲劳 2.4.13 挠性印制线路材料的耐浮焊性 2.4.15 金属箔的表面光洁度 2.4.16 挠性绝缘材料的起始撕裂强度 2.4.17.1 挠性绝缘材料的扩展撕裂强度 2.4.19 挠性印制线路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 2.5.5.3 薄挠性印制线路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工 2.5.17 印制线路材料的体积和表面电阻率 2.6.1 印制线路材料的耐霉性 2.6.2 挠性印制线路的吸水性 2.6.18 挠性印制线路材料的低温可挠性 2.6.21 挠性线路的使用温度 ipc-4562 印制线路用金属箔 ipc-9191 执行统计过程控制的通用要求 2.2 美国测试与材料协会(astm) astm-d-149 电绝缘材料在工频下的介质击穿电压和介电强度 astm-d-374 固体电气绝缘厚度的试验方法 2.3 ul 标准 ul 94 装置和器具部件用塑料阻燃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2.4 ncsl 国际标准 ansi/ncsl z540-1-1994 实验室及检验和试验设备校准的一般要求 2.5 iso iso 10012-1 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 3 要求 3.1 术语和定义 术语的定义应按照 ipc-t-50 和 3.1.1-3.1.7 的叙述。 3.1.1 鉴定检验 鉴定检验是用来证明卖方是否符合用户提出的规范要求的能力。 3.1.2 质量一致性检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是在鉴定检验之后,在常规基础上进行的,用来证明卖方能 连续符合规范要求。 10 3.1.3 用户检验批 一个用户检验批应包括相同类型、相同实际编号、在相同的条件下由同一批或等 效批组成材料料制造的,并一次提交检验的所有覆金属箔复合材料。 3.1.4 卖方检验批 卖方检验批应包括在不超过一个月时间内,用相同材料和相同工艺过程在相同条 件下制造的,并一次提交检验的所有片材和卷材。 3.1.5 结构相似的组成 在制造开始阶段测试产品时,材料的厚度不会影响不依赖尺寸的试验的结果, 将被认为是结构相似。 (例如,耐霉性可在某一厚度绝缘材料上进行试验,因厚度不会影响结构相似组 成的试验结果) 。 3.1.6 空洞 在局部区域缺少了规定的材料,例如由气泡、孔洞或分层引起的。 3.1.7 杂夹物 金属的或非金属的外来颗粒嵌入特定材料中(不能用布擦掉) ,不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 3.2 规格单 各个项目的要求将按照本规范和适用规格单的规定。在没有适用的规格单时,各项要求 可在补充文件,如设计总图或订单中加以说明(见 6.1) 。若规格单和本规范的其它章节的要求有冲突时, 则应以前者为准。 新的或修订的规格单可获得工作组批准,而独立于本标准的修订本。若发生这种情况,新的或修订的规 格单应成为标准的一部分。按照 6.1,规格单修订日期应在订单中规定。 3.3 抵触 若有抵触, 应按以下先后次序执行: 1. 供需双方商定的采购订单。 2. 设计总图(见 6.1d)。 3. 本规范的规格单。 4. 本规范的其它章节。 5. 引用文件(见 2)。 3.4 材料 挠性基材应无有害物质,且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应评估双面板每一面受铜箔/层压板影响的那些要求。参见引用的特定试验方法。规格单列出了双面板任 一面材料的规范要求。 3.4.1 基膜 列在 1.1.2.1 的基膜应满足 ipc-4202 的要求。 3.4.2 胶粘剂 应选择列在 1.1.2.5 的胶粘剂,且复合材料符合 ipc-4203 的要求。 3.4.3 覆金属 铜箔应满足 ipc-4562 的要求。列在 1.1.2.7 的其它金属箔应满足供需双方商定的要求。 3.4.4 片材 每张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应满足 3.5-3.11 的要求。 3.4.5 卷材 每卷挠性覆金属箔绝缘材料应满足 3.5-3.11 的要求。所有缺陷的总面积不应超过整卷 面积的 5%(卷长卷宽) 。每个缺陷面积应被限定在 60cm60cm 面积上,并适当地标出或挂上小标 签。每个缺陷面积可包括单一或位于缺陷面积的中央并限制在不大于 30cm30cm 的方块内的多种缺陷 。若多种缺陷不能限制在单个 30cm30cm 面积内,则应标出多于一个 60cm60cm 的缺陷面积或挂上 小标签识别。 3.5 外观要求 当按下列各节进行试验时,材料应满足 3.5.1-3.5.6 规定的外观要求。距片材或卷材 11 边缘 6.5mm 内的任何缺陷可忽略不计。 对本节的要求,全部试样应以 20/20 视力检验。 若杂夹物以 20/20 视力可见,则用 10 倍放大镜检查 50.0mm50.0mm 最差外观区域,以确定杂夹物 的大小。若以 20/20 视力未见到杂夹物,按 3.5.3 要求,全部试样应记录为无缺陷。 凹点和凹痕在覆箔面的位置应用 20/20 视力检查来确定。每个查出的凹点和凹痕的最大尺寸应用 10 倍放大镜测定,并按 3.5.6 确定点值。 3.5.1 标志 每种材料应有一个可追溯其所有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参数的唯一批号。每一包装应有合 格证。 3.5.2 皱纹、折痕、条纹和划痕 划痕的深度和条纹的高度应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测量仪应 带有能测 0.004mm 的触针。 (见 ipc-tm-650 方法 2.4.15) 。 材料应没有 3.4.4-3.4.5 规定的皱纹、折痕、条纹和划痕。划痕允许的深度、宽度和数量和条纹允许的 高度、宽度和数量应由供需双方按应用要求进行协商。 覆金属蚀刻后,胶粘剂层应没有供需双方按应用要求商定的条纹、划痕、空洞、胶粒或污染。 3.5.3 杂夹物 面积为 50.0mm50.0mm 有杂夹物的试样应按 astm-d-149 进行试验,应经受住 最小交流电压 500v 1 分钟。 杂夹物在任何方向的尺寸应不大于 0.50mm。杂夹物不应破坏 3.6.5 规定的胶粘剂厚度偏差。任何在覆 金属中的杂夹物应满足 3.4.3 的要求。 3.5.4 空洞 当按 ipc-tm-650 方法 2.1.13 进行试验时,空洞任何方向的尺寸不大于 0.075mm。 3.5.5 孔洞、撕裂和分层 材料应无这些缺陷,以便能用于预期的用途中。 3.5.6 凹点和凹痕 除非另有规定,应无最大尺寸大于 0.50mm 的凹点或凹痕,且每一覆箔面每 30.0cm30.0cm 最大平均点值应为 5。 平均点值应用整个试样表面的总点值除以面积 30.0cm30.0cm。如下所示,按最大尺寸确定凹点或凹 痕的点值。 最长尺寸,l点 值 0.13mml0.25mm 1 0.25mml0.50mm 2 0.50mml0.75mm 4 0.75mm1.00mm30 除非在 6.1 中特别排除,因胶粘剂固化过程造成的铜箔表面的变色是允许的。 3.6 尺寸要求 3.6.1 片材的宽度和长度 片状挠性覆金属绝缘材料的宽度和长度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见 6.1) 。 宽度和长度应在规定值6.0mm 范围内。 3.6.2 卷宽 挠性覆金属绝缘材料的宽度应用合适的仪器测量,并在采购文件中规定(见 6.1) 。材 料的宽度应在规定值1.5mm 范围内,或由供需双方商定。 3.6.3 卷长 挠性覆金属绝缘材料的长度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见 6.1) 。每卷的长度应在规定值 12 +5%/-0%范围内。长度应用准确度 2%范围内的长度测量器测定。 3.6.4 绝缘厚度 基膜厚度测量应准确至 3m 或 0.12mil。当按 astm-d-374 方法 a 或 c 测试时, 基膜标称厚度的偏差应在表 3-1 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表 3-1 基膜标称厚度的允许偏差 标称厚度范围允许偏差 厚度0.075mm10% 0.025mm厚度0.075mm12.5% 0.020mm厚度0.025mm15% 厚度0.020mm30% 3.6.5 胶粘剂厚度 胶粘剂厚度应用合适仪器测量,准确至 3m 或 0.12mil。按 astm-d-374 方法 a 或 c 测试时,取三个单独测量值的平均值。 胶粘剂标称厚度的偏差应在表 3-2 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表 3-2 胶粘剂标称厚度的允许偏差 标称厚度范围允许偏差 厚度0.075mm10% 0.025mm厚度0.075mm15% 0.020mm厚度0.025mm20% 厚度0.020mm40% 对于织物或织物和非织物复合增强 厚度0.025mm 20% 3.6.6 金属箔厚度 金属箔厚度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见 6.1) ,并应符合 ipc-4562 中的偏差。将一 小样本的一半蚀刻掉金属,再用千分尺测量,从覆金属绝缘材料总厚度减去测得的绝缘材料厚度,得 到金属的厚度。金相切片应作为仲裁方法。 3.7 物理性能要求 3.7.1 尺寸稳定性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2.4 中方法 b 和 c 测试时,尺寸稳定性应符合适用 规格单的规定。 3.7.2 剥离强度 3.7.2.1 接收态剥离强度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9 中方法 a 和 b 测试时,最小剥离强度应 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7.2.2 浮焊后剥离强度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9 中方法 d 测试时,浮焊后最小剥离强度 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7.2.3 温度循环后的剥离强度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9 中方法 f 测试时,温度循环后的最 13 小剥离强度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7.3 初始撕裂强度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16 测试时,初始撕裂强度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 定。 3.7.4 扩展撕裂强度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17.1 测试时,扩展撕裂强度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 规定。扩展撕裂强度的计算只取基材薄膜厚度作截面厚度。 3.7.5 弯曲疲劳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3 测试时,弯曲疲劳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7.6 低温可挠性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6.18 测试时,低温可挠性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8 化学性能要求 3.8.1 耐化学性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3.2 中方法 a 测试时,化学暴露后的最小剥离强度保持 率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8.2 耐浮焊性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4.13 测试时,试样应无起泡、分层、起皱、开裂或影响 使用的其它缺陷。 3.8.3 可焊性 当试样按 ipc/eia j-std-003 试验 a 边缘浸锡试验进行测试时,试样应满足 ipc/eja j-std-003 的要求。 3.9 电性能要求 3.9.1 介电常数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5.5.3 在 1mhz 下测试时,最大介电常数应符合适用规 格单的规定。当数值可能随结构、环境和操作频率变化而改变时,推荐联系材料供应商以证实介电常数 的要求。 3.9.2 介质损耗角正切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5.5.3 在 1mhz 下测试时,最大介质损耗角正切 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当数值可能随结构、环境和操作频率变化而改变时,推荐联系材料供应商证 实介质损耗角正切的要求。 3.9.3 体积电阻率(湿热)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5.17 测试时,最小体积电阻率应符合适用规 格单的规定。 3.9.4 表面电阻(湿热)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5.17 测试时,最小表面电阻应符合适用规格单 的规定。 3.9.5 介电强度 当试样按 astm-d-149 用升压速率为 500v/s 的短时试验进行测试时,最小介电强度 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10 环境性能要求 3.10.1 耐霉性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6.1 测试时,试样应阻止霉菌生长。 3.10.2 吸水率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6.2 测试时,最大吸水率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10.3 阻燃性 当试样按 ul94 测试时,阻燃性等级应符合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注:某些规格单根据胶粘剂组成有两个或更多 ul94 阻燃性等级。联系材料供应商以获得指定的 ul94 等级。 3.10.4 使用温度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6.21 测试时,剥离强度和介电击穿的使用温度应符合 14 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10.5 耐湿性和绝缘电阻 当试样按 ipc-tm-650 方法 2.6.3.2 测试时,湿热处理后的绝缘电阻应符合 适用规格单的规定。 3.11 制造质量 挠性覆金属绝缘材料应以使其质量一致的方法进行加工制造,且不产生 3.5 规定的影 响产品寿命、使用性、加工性或外观的缺陷。 4 质量保证条款 供应商应遵守 ipc-9191,使提供的产品满足或超过本规范规定的要求。本节规定了保证产品满足用户规 范的允许方法(供选) 。 4.1 检验职责 除非在采购订单上另有规定, 供方有责任对本规范上所列出的全部检验要求进行检验。 除非在采购订单上另有规定,供方可以使用自己的或其他的合适的设备进行检验,除非采购部门不认可。 采购部门保留进行本标准列出的任何检验的权力,这些检验对确保满足规定要求的供应和服务是有必要 的。 4.2 试验设备和检测设施 供方应建立和维护好具有足够精度、质量和数量的试验和测量设备, 并能 对所需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应按照 ansi/ncsl z540-1-1994、iso 10012-1 或另一个统计学上可靠的校 正程序建立和维持校准体系, 以控制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精度。 4.3 标准实验室条件 除非在适当试验方法中另有规定,实验室条件应由供应商建立及文件化。 4.4 允许偏差 除非另有规定,所有实验室设备/条件的允许偏差应为5%。 4.5 检验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检验分类如下: 1 材料检验(见 4.6) 2 鉴定检验(见 4.7) 3 质量一致性检验(见 4.8) 4.6 材料检验 材料检验应包括合格试验数据,以证明材料在制造生产前符合参考规范要求。 4.7 鉴定检验 鉴定试验应在 ipc-a-31 试验图形上进行,试验图形是用优良的工业设备和流程生产的。 标准图形试样可由用户按需要重新配置。卖方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提供要求的数据,以证明挠 性基材满足本标准的要求。鉴定检验样本可把那些相似结构组成的批合并起来,对依赖于尺寸的试验, 不允许合并。 4.7.1 特性检验 表 4-1 中的 d 组检验只用于材料特性鉴定。d 组性能反映材料的特性,可能对设计 有用。 4.7.2 频度 每种材料(如在规格单中所列的)应当进行一次鉴定检验。卖方按要求提供合格数据,以 证明提供的材料符合本标准的要求。不要求进行再次鉴定检验,除非供需双方协商同意(见表 4-1) 。 4.8 质量一致性检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应包括表 4-1 所列的 a 组、b 组和 c 组检验。各组检验的频度 如下所示: a 组 以批为基础 b 组 每三个月 15 c 组 每 12 个月 表 4-1 试验方法频度 要求章节试验试验方法组 3.5.2皱纹、折痕、条纹和划痕目测a 3.5.3杂夹物目测,astm d-149a 3.5.4空洞ipc-tm-650 方法 2.1.13c 3.5.5孔洞、撕裂和分层目测a 3.5.6凹点和凹痕目测a 3.7.1尺寸稳定性ipc-tm-650 方法 2.2.4 方法 b 和 ca 3.7.2.1接收态剥离强度ipc-tm-650 方法 2.4.9 方法 ab 3.7.2.1接收态剥离强度ipc-tm-650 方法 2.4.9 方法 ba 3.7.2.2浮焊后剥离强度ipc-tm-650 方法 2.4.9 方法 da 3.7.2.3温度循环后剥离强度ipc-tm-650 方法 2.4.9 方法 fb 3.7.3初始撕裂强度ipc-tm-650 方法 2.4.16d 3.7.4扩展撕裂强度ipc-tm-650 方法 2.4.17.1d 3.7.5弯曲疲劳ipc-tm-650 方法 2.4.3c 3.7.6低温可挠曲性ipc-tm-650 方法 2.6.18c 3.8.1耐化学性ipc-tm-650 方法 2.3.2 方法 ab 3.8.2耐浮焊性ipc-tm-650 方法 2.4.13a 3.8.3可焊性ipc/eia j-std-003 试验 ab 3.9.1介电常数ipc-tm-650 方法 2.5.5.3d 3.9.2介质损耗角正切ipc-tm-650 方法 2.5.5.3d 3.9.3体积电阻率ipc-tm-650 方法 2.5.17d 3.9.4表面电阻ipc-tm-650 方法 2.5.17d 3.9.5介电强度astm-d-149d 3.10.1耐霉性ipc-tm-650 方法 2.6.1d 3.10.2吸水率ipc-tm-650 方法 2.6.2b 3.10.3阻燃性ul-94d 3.10.4使用温度ipc-tm-650 方法 2.6.21d 3.10.5耐湿性和绝缘电阻*ipc-tm-650 方法 2.6.3.2d * 无支撑型胶粘薄膜不需要进行此试验。 a 组 以批为基础 b 组 每三个月 c 组 每 12 个月 d 组 只对特性检验有要求 4.8.1 产品交货检验 样本试验应进行表 4-1 规定的检验。交货产品检验应包括 a 组和 b 组检验。已 16 通过 a 组检验的产品在未获得 b 组检验结果之前就可发运。 4.8.2 样本单位 样本单位的定义应是最小 0.50m2片材产品和 1.00m 的卷材产品。 4.8.3 a 组检验 4.8.3.1 抽样方案 应采用足以保证合格质量水平(aql)为 1.0%的抽样方案,抽样方案应在材料供 应商制造质量体系中文件化。如果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不存在,质量一致性检验应满足表 4-2 和表 4-3 规 定的抽样要求,用户要求增加试验时必须在采购文件中说明。 表 4-3 片材的 a 组和 b 组检验的抽样方案 片材的总数样本大小允许不合格数 1000140 表 4-4 卷材的 a 组和 b 组的抽样方案 卷材的总连续尺寸样本大小允许不合格数 730.0m10 730.0m尺寸20100.0m20 20100.0m30 4.8.3.2 失效 若一个或多个试样失效,则样本应被认为失效。不能报告所谓的“真值”校正试验结果, 除非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有特别注明外。 4.8.3.3 用户抽样方案 推荐挠性覆金属绝缘材料用户从一个检验批中每 305m 的片材或卷材至少检验 一个样本单位。 4.8.3.4 拒收批 如果一个检验批被拒收, 供方可以返工修正缺陷或筛选出不合格品, 然后提交复验, 复验批应采用加严检验。这些批应与新的批分开存放在制造商的库房里, 并清晰地标识为复验批。若是 缺陷品不能挑出,供方应抽检附加批, 并在必要时进行工艺调整。若是附加批检验出同样的缺陷, 供方有 责任就此问题与用户联系。 4.8.4 b 组检验 b 组检验应包括表 4-1 规定的检验。b 组检验应在通过了 a 组检验的检验批中选取的 样本单位上进行。b 组检验可把那些相似结构组成的批合并起来,对于依赖于尺寸的试验,不允许合并。 4.8.4.1 抽样方案 应采用足以保证合格质量水平(aql)为 1.0%的抽样方案,抽样方案应在材料供 应商制造质量体系中文件化。如果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不存在,质量一致性检验应满足表 4-2 和表 4-3 规 定的抽样要求,用户要求增加试验时必须在采购文件中说明。 4.8.4.2 失效 若一个或多个试样失效,则样本应被认为失效。不能报告所谓的“真值”校正试验结果, 除非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有特别注明外。 17 4.8.4.3 材料的不合格 若一个样本未通过 b 组检验,则从该项性能最后一次检验以来所生产的产品 应用重检和处理。作为保证,应对材料或过程,和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用基本相同的材料/过程等制 造出来的能返修的所有产品,采取纠正行动。在纠正行动完成之前,产品验收应中止。应在附加的样本 单位上重复 b 组检验,以确认纠正行动的成功。如果任何检验失效,则应将失效的情况和采取的纠正行 动提供给用户。 4.8.5 c 组检验 c 组检验应包括表 4-1 规定的检验,c 组检验应在通过了 a 组检验和 b 组检验的检验 批中选取的样本单位上进行。c 组检验可把那些相似结构组成的批合并起来,对于依赖于尺寸的试验, 不允许合并。 4.8.5.1 抽样方案 每 12 个月抽检一次,在此期间均衡地抽取 2 个试样。 4.8.5.2 失效 若一个或多个试样失效,则样本应被认为失效。不能报告所谓的“真值”校正试验结果, 除非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有特别注明外。 4.8.5.3 材料的不合格 若一个样本未通过 c 组检验,则从该项性能最后一次检验以来所生产的产品 应用重检和处理。作为保证,应对材料或过程,和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用基本相同的材料/过程等制 造出来的能返修的所有产品,采取纠正行动。在采购部门接受的纠正行动完成之前,产品验收应中止。 纠正行动完成后,应在附加的样本单位上重复 c 组检验(所有检验,或原始样本失效的检验,由采购部 门选择) 。a 组和 b 组检验可重新进行,然而,在 c 组重检表明纠正行动成功之前,最终一致性判定应 被停止。如果任何检验失效,则应将失效的情况和采取的纠正行动提供给用户。 4.9 统计过程控制(spc) spc 采用体系化的统计技术分析过程或它的输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采取 适宜的措施,以达到和保持统计控制状态,和评定、改进过程能力。spc 的主要目的是持续地减少过 程、产品或服务的偏差, 以使所提供的产品符合或超过客户实际的或潜在的要求。 spc 的执行应按照 ipc-9191。依据某一产品在推行 spc 方面取得的进步, 单独的供应商可以用下面的任 一方法来说明其产品符合本规范。 质量一致性评定 最终产品控制 在线产品控制 过程参数控制 供应商也可以选择上述四种保证技术的两种或几种相结合来保证符合性。例如:一个有 15 项性能的 产品可通过如下的方法说明其符合规范:质量一致性评定 2 项性能;在线产品控制 5 项性能和过程参 数评定 5 项性能;在线产品控制和质量一致性评定剩下的 3 项性能。声明 spc 执行程度符合规范的 证据由客户或指定的第三方审查。 所有要求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并以国际市场可接受为基础。要求可以表述为减少目标值偏差,而不仅仅 是符合规范、图纸等。 4.9.1-4.9.5 叙述的途径可用于实现这三种类型参数的控制。 4.9.1 参数的标识 采用统计方法将候选的控制参数确定、选择和排序,并确定测量系统的能力。填 18 写图 4-1 的前面部分和图 4-2 的全部内容。 4.9.2 参数的诊断 确定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归入主要的特有类别,如:试样内部、试样对试样、 时间对时间。填写图 4-2 的全部内容和图 4-3 的头三栏。分离并排列图 4-3 中确定的最终产品特性和中 间产品特性的变化曲线。 4.9.3 参数的控制 确定目标或指标,收集相应的数据,分析数据,并连续地调节过程使接近指标, 逐步减小变异性。填写图 4-1 的控制方案,并提交用户认可。在过程(包括设备或材料) 、产品规范、 测量方法、控制方法、样本大小/频度、和/或失控行动方案发生变化之后,修改控制方案。 4.9.4 参数能力的评定 确定目标,描述过程参数的特性,确定规范或操作的极限值和指标值,并测 量过程、产品或使用参数的固有的长期能力和短时的变异性,连续地改善过程的能力。按照图 4-1 的控 制方案评定过程的能力。 4.9.5 参数的分析 确定目标,选择试验变量,建立试验装置,制定试验方案,建立抽样要求,进行 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确认试验结果,以及利用数据管理过程,在假设阶段填写图 4-3,并在完成分析 之后进行修订。 注:4.9.1-4.9.5 叙述的上述步骤在图 4-1、图 4-2、图 4-3 中作了详细说明。 4.9.6 质量一致性放宽检验 spc 的主要目标不是减少质量一致性试验。其主要目标是持续地减少过 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