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鄂尔多斯婚礼”谈民族舞蹈及音乐的传承发扬.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鄂尔多斯婚礼”谈民族舞蹈及音乐的传承发扬.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鄂尔多斯婚礼”谈民族舞蹈及音乐的传承发扬.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鄂尔多斯婚礼”谈民族舞蹈及音乐的传承发扬.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鄂尔多斯婚礼”谈民族舞蹈及音乐的传承发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尔多斯传统民族音乐舞蹈及“鄂尔多斯婚礼”的继承与发扬【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于中国而言,重点发展繁荣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鄂尔多斯婚礼是基于鄂尔多斯文化的背景下发展打造的民族传统婚礼文化精华的民族文化品牌,涵盖了鄂尔多斯民族的歌舞等艺术,研究鄂尔多斯婚礼亦能够推动发展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本文主要通过从鄂尔多斯婚礼的迎娶过程,如哈达定亲、配公迎亲、拦门应胥、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母亲祝福等方式,并结合婚礼的中各类风俗及其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以鄂尔多斯婚礼为基础的传统歌舞艺术文化进行探究,并结合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反响为基于鄂尔多斯婚礼的传统民族歌舞的继承发扬寻找契机。本文针对鄂尔多斯传统民族音乐舞蹈及“鄂尔多斯婚礼”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并为促进鄂尔多斯婚礼这一风俗的丰富创新、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歌舞文化的继承和传扬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可分为七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从整体分析鄂尔多斯婚礼的由来以及传统民族音乐舞蹈的发扬;第二章是对鄂尔多斯文化的概述,介绍了鄂尔多斯的地域、历史、文化、民俗和仪式活动,其次谈到了鄂尔多斯歌舞的由来及其歌舞的种类与形式并从内容上得到了体现,鄂尔多斯的音乐舞蹈优美感人、积极向上,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欣赏方式,详细介绍了舞台鄂尔多斯婚礼中的歌舞种类,包括了迎宾、娶亲、惜别、欢庆和天地人和,让人们从多角度了解到鄂尔多斯婚礼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第三章是对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对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和仪式程序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分析了文化变迁之下的鄂尔多斯婚礼传统的演变,市场运作下的鄂尔多斯婚礼为婚礼形式本身赋予了资本基础,在视觉的传播过程中也融合了更多的观赏艺术价值,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最后用发展的眼光面对鄂尔多斯婚礼的文化传承,为鄂尔多斯传统音乐舞蹈更好地融入到祖国的大家庭中不断做出贡献。【关键词】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文化;民族歌舞;传统婚礼;传承发扬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for China,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e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our responsibility to brook no delay. Erdos wedding is to build national traditional wedding culture essen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rdos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culture brand, covering Erdos ethnic singing and dancing ar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departure of the Erdos traditional song and dance art cultural inquiry from Erdos married, wedding wedding process of customs and its change point of view;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social cultural repercussions to inherit Erdos traditional ethnic song and dance to carry forward looking for opportunity.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dance culture.keyword:erdos wedding Erdos; culture; folk dance; traditional wedding; carry forward一、绪论(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意义 1、选材缘由 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传统,它有着自身古老的风格和特色和丰富的民族韵味,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歌舞艺术文化历史。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婚姻仪式也是多种多样,而鄂尔多斯婚礼却在婚姻仪式中占据主导,是对我国传统婚礼以及中国文化的形象阐释。由于本人是专业学习舞蹈出身,学习了十几年的舞蹈对于歌舞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本文选材也围绕鄂尔多斯婚礼,针对鄂尔多斯婚礼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索我国古代的婚礼以及民族舞蹈和音乐的传承发扬。目前本人所收集到的相关鄂尔多斯婚礼文献资料有: a.奇哈斯毕力格 鄂尔多斯婚礼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b.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吉思汗陵管理局、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等家创作演出单位共同拥有著作权的鄂尔多斯婚礼DVD视频。婚礼为中国传统嫁娶的一种形式,已经过数百年的历史,而婚礼的形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婚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多彩的婚礼形式仍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鄂尔多斯婚礼保留着蒙古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及礼仪形式,是蒙古族人民多年来延续下来的文化财富,不但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而且今天做到了与时俱进,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文化变迁、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鄂尔多斯婚礼将会迎来又一次的新的发展与改革。鄂尔多斯婚礼原本是一种传统习俗、仪式活动,但在当今新形势下,根据市场需求,文化变迁,它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带着更加新颖的歌舞艺术展现在新的历史舞台上。2、 研究目的 目的是为了探索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通过研究鄂尔多斯婚礼,以艺术的角度探寻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通过艺术包装与改良,体现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中国民族传统舞蹈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起初的鄂尔多斯婚礼密切相关,鄂尔多斯婚礼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深入实地进行走访调查来研究鄂尔多斯婚礼带来的歌舞等艺术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3、 研究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作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代表,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舞蹈和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鄂尔多斯婚礼并进行传承发扬有利于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培养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鄂尔多斯婚礼已有了700多年的历史,却始终在我国传统婚礼仪式尤其是蒙古族的婚礼显示着良好的优越性。在鄂尔多斯婚礼产生和发展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次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无论在什么方面、什么层次上的文化改造,鄂尔多斯婚礼自身显示出的优越性和无可替代性始终不可低估。这种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与其他婚礼仪式程序区别很大,在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也是最隆重的形式,它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民族歌舞,品位高雅,场面欢快,内容健康阳光,凸显出我国蒙古族人民仗义豪情、粗旷豪爽、讲究礼仪的性格特点。鄂尔多斯婚礼所产生的中国传统舞蹈和音乐影响深远,在我国的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发展中仍延续了鄂尔多斯婚礼的舞蹈及音乐,展示了民族魅力,能够带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步。蒙古族传统婚宴一直以来完好的保留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各部落、各地区的婚礼形式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其中鄂尔多斯婚礼为较典型的一种。整个婚礼充满趣味,表达出了鄂尔多斯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和勤劳勇敢、乐观自强的生活态度。鄂尔多斯婚礼以其独特的形式已经超出了婚礼的范畴,而是更多的充满民族性和文化意义,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和实用运作价值。(2) 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对于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还有较大局限性,各类研究多就题论题,仅仅研究鄂尔多斯婚礼本身,而大多忽略了通过鄂尔多斯婚礼独特的形式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民族舞蹈和音乐所做出的贡献。鄂尔多斯婚礼无论从婚礼自身的实质来看还是舞台鄂尔多斯婚礼都独具特色,展示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大,长远意义上进行研究,对于文化实质和创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目前本人所收集到的相关鄂尔多斯婚礼文献资料有奇哈斯毕力格 鄂尔多斯婚礼,此书较系统的介绍了鄂尔多斯婚礼的定亲、婚宴、接亲、送亲等仪式活动全过程,是目前为止较为权威性一部专著。还有上文提到过的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吉思汗陵管理局、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等家创作演出单位共同拥有著作权的鄂尔多斯婚礼DVD视频,它展示了鄂尔多斯婚礼的全貌,把整个过程都收入其中,体现出鲜明地方特点,成为了鄂尔多斯人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也成了解和研究鄂尔多斯婚礼的重要参考声像资料。(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 研究方法 用社会学、民族音乐学、调查研究法以及非遗保护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更好的理解鄂尔多斯婚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询问蒙古族的身边好友,切实加强对鄂尔多斯婚礼现实中民俗形式的了解,采用理论阅读和现实询问二条路径去了解鄂尔多斯婚礼。2、 研究思路 将鄂尔多斯婚礼和我国传统舞蹈和音乐相结合进行研究,避免思路片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实地考察的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结果等,使研究更具权威性,且能说服读者。研究将鄂尔多斯婚礼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更好突出鄂尔多斯婚礼的积极意义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四)研究目标通过本文的撰写,接受和接触鄂尔多斯婚礼的“过去、现代、未来”的多种形式,通过调研、研究、梳理,为研究鄂尔多斯婚礼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字资料和理论依据,且对鄂尔多斯婚礼的继续公演提供市场运作的参考。鄂尔多斯婚礼目前已是第三个舞台版本,且各旗县、各团体的演出版本较多,需要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的典型经典最新版。本文着手于对当今文化变迁下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力求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发展取得突破,让这一婚礼形式如何结合传统,如何体现时尚,如何得到不同观众的审美认同,如何发挥舞台艺术作用,如何进行市场运作等问题是本论文的难点、重点、也是一个创新点。二、鄂尔多斯文化概述(一)鄂尔多斯名称的由来 提起鄂尔多斯,很多人或许并不陌生,上世纪中期的鄂尔多斯舞,电影鄂尔多斯风暴早已家喻户晓,鄂尔多斯民歌也为百姓广为传唱。但提起鄂尔多斯的由来,很多人却很陌生,下面笔者就针对鄂尔多斯的地域、历史、文化、民俗和仪式活动、歌舞进行展开讨论,谈一谈鄂尔多斯名称的具体由来。1.地域鄂尔多斯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大部门是草原,故也叫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东、西、北三面被黄河环绕,使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天然结合。在早时,人们多把草原比喻父亲,而黄河正是我们的母亲河,将鄂尔多斯草原寓情于父母,体现了鄂尔多斯人对父母亲情的感恩与尊敬,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独具亲和的魅力。鄂尔多斯以草原为主,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源,天然形成人杰地灵的地方。草原生态系统由草原地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它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2. 历史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源于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是“宫帐”、“宫殿”、“宫廷”之意。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鄂尔多斯是斡耳朵的复数形式,意为“很多宫殿”,也为宫帐或宫廷的守护者。成吉思汗逝世后,其英灵及遗物被供奉在成吉思汗生前的大帐内,称为“成吉思汗斡耳朵”。他们三位哈敦夫人相继去世后,其英灵与“成吉思汗斡耳朵”共同组成八座白色毡包成吉思汗八白室,即成吉思汗陵寝的象征,并且有世代相传的守护者,逐渐形成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其核心是具有专司管理成吉思汗陵园和祭礼事宜特殊使命、权利和地位的五百户达尔扈特。古代的鄂尔多斯地区气候湿润,环境优美,条件已经非常适宜生存和居住,拥有着天然池盐和一望无际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可供人类和禽畜食用,因此这里非常适合游牧活动,古时的游牧民族和游牧部落多在此生活,成为我国古代一种风格迥异的草原文化。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并多次驻跸与鄂尔多斯地区。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统一全国,并在此建都,称鄂尔多斯地区为察罕脑儿。从此以后,察罕脑儿成为鄂尔多斯地区的行政、军事、经济、交通的中心,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1532年,达延汗的孙子衮必里克墨尔根袭济农位,号称彻辰汗,统领鄂尔多斯万户,成为鄂尔多斯部封建主的祖先,从此后,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河套地区,在这里从事畜牧业,与汉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开发河套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文化鄂尔多斯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神奇的大自然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累,孕育出了韵味独特、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其中具有唯一性的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俗活动,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草原文化的经典价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的便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他是以匈奴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早期文化遗产,在春秋战国迅速发展并在西汉初期达到了鼎盛,它跟其他的青铜文化不同,便于携带且方便实用,外表用大量动物纹装饰,美观大方,凸显民族特色,也成为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作为兵器、生活生产工具、装饰品等。由于当时成产水平落后,经济形式单一,各游牧民族在生产方式和商品交换方面方法简单、形式自然,交流方便,开阔了视野,开放了心态,使得文化交流渗透于整个民族以及中西方,足迹遍布欧亚草原,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是与公元1227年之后,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逝世,不久便在蒙古汉廷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一直到元朝的至元年间,对于成吉思汗的祭祀逐渐形成了程序式的规范,“八白室”成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随后数年,守卫、祭祀“八白室”的达尔扈特人遍生活在其周围,“八白室”也逐渐演变成为成吉思汗陵,历经八百多年保留至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为鄂尔多斯草原上特有的祭祀文化,它涵盖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礼仪、风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推动了游牧文化的发展,大量游牧民族在此定居。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发展过程中,游牧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等融为一体,使得鄂尔多斯文化的传承经久不息,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阿尔寨石窟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对于多数汉族人来说非常陌生,但是对于蒙古族人民而言,它却是一道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草原上突兀着一块红砂岩的巨石,这就是阿尔寨石窟文化的发源地,阿尔寨石窟文化遗址。中国石窟艺术历史悠久,阿尔寨石窟文化虽然是后来形成,但是显示出了先进的优越性,有一种后来居上的特征,贯穿了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代的发展过程。阿尔寨石窟壁画不仅荟萃了藏传佛教多种派系的内容,构成了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地区流传的历史画卷,还有反映西夏及元代世俗平民生活约题材,体现了独特的草原文化个性魅力。它的存在,对于深入探讨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都具有经典的价值。鄂尔多斯婚礼文化。本文着重谈到的就是鄂尔多斯婚礼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可谓民俗经典,源远流长,经过700多年的发展,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多保留了成吉思汗时代男婚女嫁的遗风,继承了蒙古族古老的婚礼传统,在程序上步骤繁杂,礼仪众多,形式多样,但整体上充满欢乐诙谐生动的生活情趣,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对于婚礼的重视与赞美。在整个婚礼中,仅有一套赞词,贯穿始终,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将婚礼慢慢推向高潮,整个过程突出体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放,充满智慧和艺术创造,成为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一大经典。在形式上,鄂尔多斯婚礼的婚仪礼节不但包括传统多数婚礼普遍具有的献茶、敬酒以及游牧人赠送哈达的风俗习惯等,也集中凸显了祝福、希望、祭祀等具有社会背景和宗教色彩的礼仪形式,它在文化中折射出来的是历史与未来、宗教、文学、民俗、习惯等精神风貌和草原生活景观,在婚礼的祝酒词和赞美声中,和着民族音乐精美的旋律,融合成为蒙古族人民爱的篇章。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不仅以新奇的婚礼流程和优美的婚礼祝词,长调的颂歌和诙谐的短调闻名于世,又以新颖、绚丽的样式流传至今。4. 民俗 仪式活动(1)、生动优美的婚礼祝词婚礼祝词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占有很高的层次和地位,它不同于汉族婚礼中的喜歌仅仅是点缀和陪衬,而是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让婚礼所有环节合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婚礼祝词是一种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需要婚礼参与者用通俗易懂语言将心中美好的祝愿生动地表达出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像是在表演话剧一样,让婚礼各个环节有序且在一个温馨欢喜的气氛中进行。祝词的开始保留着婚姻起源的文化,在内容中多运用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表达出了婚姻的美好,婚姻既是对人类幸福生活的良好阐释,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祝词是鄂尔多斯婚礼特有的形式,祝词反映了蒙古族的语言特色,如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寓情于景,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与男女婚配联系起来,亲切感人。祝词也为平凡的事物寄予深刻的意义,男婚女嫁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也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反映出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生活特点和游牧人对于婚礼的独特见解。(2)、内容丰富的风俗文化内蒙古的风俗文化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婚礼中的“求名问庚”不仅时间最长而且最能体现其婚礼的风俗文化。蒙古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内心充满感恩。在风俗文化上,见到老人要问安,不经允许不能随意与老人并排而坐,出于尊重,在起名字上,晚辈不能与长辈有重字,“求名问庚”环节中,新媳妇要让婆婆赐名。“求名问庚”涉及到广泛的鄂尔多斯婚礼文化色彩,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礼仪规章等,文化包容力很强,各文化有机融合,便形成了鄂尔多斯婚礼文化独有的气息和色彩。“求名问庚”环节是对新郎极大地考验,新婚之时新娘需要另起一个名字,新郎需要在一个较长时间中猜出,虽然这一环节枯燥无聊,但却十分磨练意志。蒙古人民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斗志也是长期在鄂尔多斯草原中形成的,鄂尔多斯草原虽然风景秀美,景色宜人,但是平均青草期却很短,大约在140天左右,枯草、旱灾、雪灾等问题成为了蒙古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他们必须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必须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蒙古民族自身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佩弓娶亲”是鄂尔多斯婚礼中一个独特的习俗,它将我们带回到了古老的文化之中,这种习俗类似“抢婚”,也是蒙古民族崇尚习武的真实写照。“佩弓娶亲”,顾名思义就是佩戴弓箭进行娶亲,佩戴弓箭对于男子来说象征着由懵懂少男向成熟男人的过渡,标志着他可以像成熟男人一样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并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相传,在古代,鄂尔多斯婚礼的新郎规定必须佩带弓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新娘,防止被他人抢亲,因此,在“佩弓娶亲”环节中,古代的真抢亲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就变成了假抢亲,新郎通过“抢”的方式夺走新娘。通过此环节可以让新娘满意,让岳父岳母放心,也向其他人表明自己可以为自己的老婆也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鄂尔多斯婚礼形式中还包括“哭嫁”,“哭嫁”体现出的是新娘与父母依依不舍的心境,是无奈的离别,也是喜悦的离别,从此便要由少女变成少妇,这是在与亲人分别之时,任何人都难免的悲伤。(3)、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崇尚英雄是蒙古族的传统,而且蒙古族也在尽力将自身打造成英雄气派。英雄是力量与勇气的结合,是为一个民族成就伟业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当时的成吉思汗是人们最崇拜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婚仪严格按照鄂尔多斯婚礼的程序和步骤,以自己亲身的行为为他们制定了规则,后来逐渐演变为广为流传的鄂尔多斯,这便是鄂尔多斯婚礼的开始。直到现在,蒙古人在婚配之前,首先都要在苏力德旗下祭祀成吉思汗,新郎要面对成吉思汗行叩首礼并对成吉思汗热情赞颂一番。在婚礼的“闭门迎胥”环节,新郎被堵在门外,以成吉思汗的名义请求进门。正是因为成吉思汗对蒙古人民做出的贡献,人们对成吉思汗倍加尊敬,成吉思汗是人们永远的骄傲,也是蒙古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热闹的婚礼还包括了对成吉思汗文化的教育,在婚礼中长辈会对晚辈耐心讲解升级思汗的事迹及其精神,在婚礼中将成吉思汗的英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成吉思汗的精神已经渗透在蒙古广大人民的骨肉血脉之中,哪怕在平时的吃饭喝酒中,人们的第一杯酒都会先敬成吉思汗,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盛大的婚礼中,成吉思汗贯穿始终,地位深厚,也体现出了蒙古人民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4)、虔诚古老的宗教文化无论是人们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还是对婚礼文化的重视,都与蒙古民族虔诚古老的宗教文化是分不开的。热闹非凡的鄂尔多斯婚礼不仅促成了一对新人的结合,更是对蒙古宗教文化的展现。蒙古人崇尚“天”,把天称之为“腾格里”,他们认为他们是奉上天之命来到人间,就必须完成上天分派的任务,因此他们对天保持着很强的敬畏之心。黑鞑事略中记载:“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低福荫,彼所为之事,则曰天教恁地,人所己为之事,则曰天识着,无一事不归之天,自鞑主至于民无不然。”在蒙古秘史书中也有许多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祭天祈祷之事。对于蒙古人民而言,天就是权力的象征,是生命的化身,可汗受命于天,治理百姓,百姓便可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幸福美满。不仅如此,百姓的寿命长短、幸福程度也靠天决定,天上的“天”可以保佑他们四季平安,而地上的“天”即为成吉思汗天子。蒙古人同样崇尚火,认为火是光明、纯洁、正义的化身,可赐予人们财富,也可保佑人们平安。成吉思汗时代的贡品必须从火上燎过才能送进宫廷供君主享用。在元代,外国使臣觐见蒙古君王时必须要从两堆火中间走过去,来消除一切不洁之物和灾祸,火在蒙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火可以压制邪恶,让世界充满光明。在蒙古人外出打猎时,常常将猎具在火上经过来除掉晦气,以使得狩猎能够顺利,猎到更多的猎物。而在鄂尔多斯婚礼中,火同样重要,新娘也必须要从两堆火中间走过,接受火神的洗礼,来取得洁净,寓意女子洁身自好,一心守家而无他心,同时在婚礼中,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平安幸福。(2) 鄂尔多斯的音乐与舞蹈上文谈到鄂尔多斯的歌舞与鄂尔多斯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要具体谈一谈鄂尔多斯的音乐和舞蹈,让读者切实感受一下当时鄂尔多斯的音乐与舞蹈独特鲜明的艺术色彩和民族特点,同时研究一下鄂尔多斯的音乐舞蹈对后世中国传统歌舞文化的影响。1、 鄂尔多斯歌舞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是仪式与音乐和舞蹈的相结合,彰显传统婚礼的文化艺术魅力,体现了婚礼、仪式、声音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构成的关系,在鄂尔多斯婚礼中,歌舞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婚礼,成为鄂尔多斯婚礼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歌舞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其自身的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在与婚礼结合的过程中也展示出蒙古人民追求浪漫、率真活泼的个性品质。鄂尔多斯歌舞是在鄂尔多斯婚礼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从成吉思汗的时代起,随着鄂尔多斯婚礼仪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婚礼相匹配的仪式音乐和舞蹈便应运而生,当时,鄂尔多斯歌舞还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随着婚礼模式广为流传,歌舞逐渐成为鄂尔多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其特有的仪式音乐特点在特有的传统习俗之下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补分衰退,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其歌舞的形式,对后世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蒙古民族歌舞发展史上,鄂尔多斯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其作品的内容、题材,歌曲的歌词、旋律等都贴近生活,符合婚礼的气氛,展示出了它特有的艺术特征。这种音乐与舞蹈需要通过婚礼的场景、气氛,在婚礼中灵活、生动体现,通过表演语境使得其特点和风格充分体现。在整体来说,鄂尔多斯与其歌舞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向往。说起鄂尔多斯的音乐,在广义上,音乐和舞蹈都属于音乐文化范畴,在起源上也是先有音乐,然后在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伴随音乐的舞蹈,音乐和舞蹈的相结合让鄂尔多斯音乐文化的艺术性更加鲜明,在让婚礼更加生动更加浪漫的同时也给观众一场美好的视听盛宴。此外,鄂尔多斯音乐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胡笳等乐器,在西夏时就有了琵琶以用来演奏,元代时胡笳演奏已经十分流行,并出现了牛皮大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乐器也随着人们对于艺术的更高要求而不断发展。音乐在早时是为了满足君王休闲娱乐,随后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民族艺术,并深入人民大众,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据明史资料记载,鄂尔多斯人经常在劳动之余聚在一起吹胡笳、弹琵琶,引吭高歌,并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舞在民间不断发展,那时已经产生了说唱风格的音乐,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早期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鄂尔多斯民歌的演唱上,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鄂尔多斯音乐风格发生变化,产生了近代歌曲,相比于较早的传统音乐风格,突出表现了其节奏欢快、结构整齐、歌词通俗易懂的特点,如上世纪初期的引狼入室的李鸿章、林大人等,现代的碧蓝的天空、永远跟着八路军等。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一系列歌颂毛主席、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歌如志愿军慰问袋、我们爱红旗等,改革开放以后,不同反映时代的音乐层见叠出,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充分彰显出时代风貌。 我国的传统音乐风格和音乐种类大多还采用鄂尔多斯传统音乐风格,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改善,让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更贴近大众生活,突出社会精神风采。2、 鄂尔多斯歌舞的种类形式(1)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歌、舞蹈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歌贴近当时社会生活,受当时历史、地理、人文等特征的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地区色彩,在歌曲自身来看,演唱技巧简单,内容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感情充沛,适宜广大群众演唱,因此,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歌在很短的时间中就已经流行开来并受到广泛欢迎。在歌曲的形式上,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和短调是相互比较区分的,长调与短调相比,曲调婉转悠长,充满历史色彩,而短调节奏欢快明亮,曲调优美动听,与长调相比则体现不出高亢悠远的飘逸之感,但是短调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舞蹈性,大多都有伴随音乐的舞蹈,鄂尔多斯的舞蹈也正是在民族短调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鄂尔多斯的舞蹈种类丰富且多数较为新颖有趣,诸如:顶碗舞、挤奶舞、筷子舞等传统舞蹈。鄂尔多斯民族的传统舞蹈多来自于其生活中的日常生产实践活动,这使得其舞蹈形式生动有趣又以此记录了该民族的具体舞蹈文化形式。由于蒙古人同样崇尚火,认为火是光明、纯洁、正义的化身,可赐予人们财富,也可保佑人们平安。成吉思汗时代的贡品必须从火上燎过才能送进宫廷供君主享用,因此以火把作为陪衬的鄂尔多斯舞蹈较为多见。他们的音乐舞蹈不仅具有早期风格,而且,还保留了个多世纪以来莫旗和齐齐哈尔迁居人口带来的艺术传统,吸纳了其他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形成了本区域内音乐歌舞风格多元的新格局。例如,“挤奶舞”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阿合奇、阿克陶等县,及邻近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一妇女挤奶劳动为主题的一系列“劳动舞”其中的一种舞蹈,反映了少数民族妇女们的日常劳动生活,又吸纳了附近地区的些许元素融合形成本民族特有的舞蹈艺术。(2)舞蹈、歌剧音乐和器乐 鄂尔多斯音乐的短调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当时鄂尔多斯舞蹈多以舞蹈音乐或歌伴舞的形式存在,结合当时流行的鼓乐和吹奏乐,将一曲音乐生动优美地演绎出来。大约在20世纪中期全国解放以后,鄂尔多斯掀起一鼓音乐创作热潮,鄂尔多斯舞、筷子舞、挤奶舞、银碗等大量舞蹈音乐和歌剧音乐不断产生并流传开来,一些音乐和舞蹈在现在依然广为流传,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也获得了国外音乐爱好者的称赞。近年来音乐艺术风的盛行,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世界享有很高地位,无论在悉尼歌剧院还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等音乐圣地,鄂尔多斯音乐元素越来越多,鄂尔多斯音乐和舞蹈正在逐渐向全世界迈进。3、鄂尔多斯音乐的内容表现 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人们在聆听优美动人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鄂尔多斯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鄂尔多斯音乐的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阳光,不论是古老的鄂尔多斯传统民歌还是现代风格的鄂尔多斯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中,一直伴随着鄂尔多斯文化的发展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和风格特色。鄂尔多斯音乐多有反映政治军事方面,反映了对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剥削和压迫的不满,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体现出了人民大众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不满,并突出强调了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此外,鄂尔多斯音乐反映了百姓生活和社会现状,以及思念亲人、感恩父母、爱情、宗教等,内容性质多种多样。鄂尔多斯音乐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鄂尔多斯音乐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鄂尔多斯集中经济发展与稳定、百姓欢喜奔小康,让音乐带动民族的全面发展。4、 舞台鄂尔多斯婚礼中的歌舞一部小型舞台剧鄂尔多斯婚礼第一次在鄂尔多斯舞台上演,由当地著名舞蹈班子倾情出演。该剧以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为素材,保持了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这部作品一经上演便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在未来十多年鄂尔多斯婚礼文化的发展中,鄂尔多斯的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舞台鄂尔多斯婚礼模式开始产生,鄂尔多斯婚礼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重点项目,为打造文化资源、创造民族艺术精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在2002年鄂尔多斯市文化局还举办了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大赛,在比赛中表演者和爱好者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取长补短,并使鄂尔多斯婚礼这一节目更加成熟、完美、动人,成为一个集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礼仪、民族歌舞、民族风俗、民族服饰之大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鲜艳地区特色的地区文化艺术品牌。随后,鄂尔多斯婚礼舞台剧在多次登上舞台表演,并在作品本身进行了创作和再加工,对鄂尔多斯婚礼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进行完善后的舞台剧在舞台设置布局上以及道具的配备上的花费了相比之前较多的资金,配备设施更加齐全和地道。舞台剧演员也越来越专业,都不辞辛苦的深入当地学习生活,进行实践体验,以此力求在舞台上展现出浓郁的地道的鄂尔多斯婚礼,竭力向观众传达出独特的鄂尔多斯地域风情特色。在鄂尔多斯婚礼的整个话剧铺排与气氛的烘托渲染上也体现出越来越精妙的技巧方式,在剧情的设计上也更加有起伏,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此外,舞台剧本身也越来越注重事实的阐述,所有故事的情节全部都是根据事实进行的艺术表达。婚礼中,马的形象多次出现,彰显出了马文化的风采。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在大草原上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人大多通过马来行走或运输,马在蒙古民族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蒙古人喜欢将马与人相比较,突出了马的尊贵和对马的勇敢与力量象征的肯定。婚礼中的音乐也体现出了蒙古人对马的赞美与挚爱之情,蒙古族最著名的马头琴素有“蒙古族音乐的象征”的美誉,其琴首以马头琴为标志,琴箱外面裹有马皮,弓弦则是由马尾、马鬃做成。马头琴的演奏优美动听,生动迷人,能弹奏出马的哀、嘶、鸣、叹等各种声音。演奏的过程中突出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将骏马和英雄相结合,象征英雄的所向无敌。舞台鄂尔多斯版本很多,演出时间长短也不同,但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鄂尔多斯婚礼的“乘马娶亲”、“闭门迎胥”、“求名问庚”、“献羊祝酒”、“新娘上马”、“途中野宴”、“迎新跪拜”、“喜庆婚典”等,把鄂尔多斯深厚的传统风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场盛大的舞台演出中,主要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迎宾这一篇章是舞台鄂尔多斯婚礼的开始,数名表演者手持哈达,身穿鄂尔多斯蒙古婚礼服饰,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迎宾曲,从舞台下向舞台中央缓缓靠近,轻快地音乐伴随轻柔的舞步,使得在舞台剧伊始人们就渐渐沉浸在一种轻松快乐当中。演员大多从观众席中穿过,并将手中持有的哈达献给观众,这样表演让演员和观众更好地互动,增强了演出的观赏性。随着演员陆续登上舞台走上舞台中央,演员们用热情的哈达迎宾舞蹈,并加以穿插即兴表演,表现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参加婚礼的场面,极大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让正常舞台表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第二篇章:娶亲娶亲是整场舞台表演最重要的一个篇章,此时音乐关闭迎宾曲,改为神秘、悠扬的音乐,这种音乐顿时将气氛烘托得庄重而神圣,人们顿时变得严肃凝重。此处将蒙古族特有的祭祀仪式作为上一篇章的自然过渡,负责祭祀的舞者将一副弓箭交给新郎,这便标志着蒙古族特有的佩弓娶亲仪式正式开始。在这一篇章中没有太多的舞蹈成分,表演随意,但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第三篇章:惜别这一篇章的风格和气氛与上面两个篇章完全不同,在篇章开篇时只有一面镜子作为道具,只有一个舞者在镜前表演独舞,音乐转为悲凉的基调,演出的气氛也逐渐进入分别时的伤感、落寞,生动表达出了出嫁新娘即将离开亲生父母的不舍的心情。悲凉的乐曲搭配寂寞的孤舞,生动诠释了离别时的痛苦悲伤,缓慢的曲调和舞蹈,将观众深深牵引进了故事中。闭门迎胥、求名问庚、献羊祝酒演员将一幕幕极具民族特色的场面用歌声和舞蹈表现的完美无瑕,将演出推向了高潮。第四篇章:欢庆迎亲和惜别篇章完成,便开始了欢庆篇章,舞台上音乐又转为四人合唱的起宴歌,婚庆典礼开始,也意味着整场表演到达了高潮,伴随着激昂节奏的音乐声,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这些早已为蒙古人耳熟能详的舞蹈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气氛异常欢乐火爆,具有非常强的亲和感。“熊熊的篝火”、“喷香的全羊宴”,充分利用舞台背景和现代技术,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第五篇章:天地人和随着婚礼的进行,新人组成了新的家庭,“天地人和”意味着家庭和睦、事业兴旺、幸福美满,也标志着舞台鄂尔多斯婚礼到达尾声。舞台鄂尔多斯婚礼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场文化洗礼,更是一场声光电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笔者在针对鄂尔多斯婚礼文化进行研究时也发现,几乎所有的鄂尔多斯婚礼都是以与舞台鄂尔多斯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舞台剧酣畅淋漓、优美动听的音乐与优美蹁跹的舞蹈相得益彰传递了盛大婚礼的美好和神圣之感,给在场者一种听觉与视觉的震撼。整个舞台剧看下来,剧中的音乐时而轻快时而悲凉;时而缓和时而热烈,而剧中的舞蹈又是欢乐柔美与悲凉孤独并存,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更加深入的为人们诠释了整个舞台剧的一系列感情基调和氛围,更易将人们带入其中,感受鄂尔多斯婚礼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舞台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为我国的婚礼带来了不可阻挡的深远影响,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婚礼依然绝大多数都采用舞台与婚礼相结合,婚礼主持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代舞台艺术,涵盖了如舞台空间、灯光、布景、音乐等舞台元素。这些元素在舞台表演中也不是孤立开来,而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表演是为了构造出一个类似现实生活中一样的场景,让各种元素在表演中灵活合理展现,极大增强了视觉效果和人们对舞台表演的观赏性。现代的歌舞,歌曲有美声、民歌、流行、通俗唱法等不同风格,舞蹈有民族舞、国标舞、拉丁舞等,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成为广大民众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实质和形式上都是与舞台鄂尔多斯婚礼分不开的,舞台鄂尔多斯在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上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是无可比拟的,研究中国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就必须从研究鄂尔多斯婚礼婚礼开始。此外,婚礼祝词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占有很高的层次和地位,它不同于汉族婚礼中的喜歌仅仅是点缀和陪衬,而是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让婚礼所有环节合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婚礼祝词是一种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需要婚礼参与者用通俗易懂语言将心中美好的祝愿生动地表达出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像是在表演话剧一样,让婚礼各个环节有序且在一个温馨欢喜的气氛中进行。祝词的开始保留着婚姻起源的文化,在内容中多运用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是鄂尔多斯婚礼特有的形式。祝词反映了蒙古族的语言特色,如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寓情于景,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与男女婚配联系起来,亲切感人。祝词也为平凡的事物寄予深刻的意义,男婚女嫁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也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反映出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生活特点和游牧人对于婚礼的独特见解。三、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是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中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婚礼中最多姿最富有内涵也是最具代表行的婚礼。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700多年来,鄂尔多斯婚礼几经变迁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形式,有原生态的鄂尔多斯婚礼,有正处于文化变迁中的鄂尔多斯婚礼,还有目前经济市场运作下的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潮流的婚礼。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述这不同分支中的鄂尔多斯婚礼的美妙与内涵。(一)原生态的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便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婚礼共分为乘马娶亲、闭门迎婿、求名问庚、送亲上路、迎新拜灶、新婚庆典等阶段。下面开始一一展开叙述。1、乘马娶亲下午申时新郎家中热闹不已,来往宾客络绎不绝;馈赠礼品不胜枚举。熙熙攘攘中谈笑声伴着动听悦耳的乐器声将婚礼的序幕拉开。新郎家中大宴宾客,宴请亲朋好友以及来帮忙的迎亲队伍等人。马上,新郎就要去迎娶新娘了。能平安顺利求得如此心仪的新娘定是无上愉悦,在去之前定要祭奉伟大的祖先那个曾经在这片土地挥洒热血有深深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成吉思汗。让他保佑自己能够抱得娇妻归。直坐在昂扬的马脊上,新郎身背弓箭。听人们吟诵着弓箭赞与骏马赞。赞弓箭,赞的是新郎誓死与可能抢亲的土匪一决生死的决心;赞骏马,赞的是新郎昂扬的姿态与随时备战为国牺牲的精神。背着弓箭,骑着骏马,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中,向新娘家中行进。2、闭门迎婿 在锣鼓喧天乐声飞扬中,新郎背弓骑马向女方家中行进。还未踏进新娘家门,就有人进门去报信。新娘一方的亲友即刻便发出一股烈焰作为信号。烈焰腾空而起,激起了新郎心头荡漾的浪花。新郎赶忙上前想要进门迎娶见见那新娘,不想门口的大嫂顿时上前发难。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顿时以女方大嫂为代表,以男方的祝颂人为代表的“舌战”即刻上演。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舌战一问一答妙趣横生。看客看了心头欢喜,说者说的热血沸腾。倘若新郎官一一回答上了姑嫂的问话女方则收下牛犊红筒,爽快放行;倘若女方取胜,男方不仅要遭受奚落,还要被顶回。所以新郎的压力十足不小,如若答不出来,就真的要吃个闭门羹了。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3、求名问庚 入夜时分,开始了另一个新的仪式求名问庚。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时间最久最能考验新郎的一个仪式。根据鄂尔多斯族的习俗,鄂尔多斯少女在出嫁之前都要另取一个新的名字,在婚宴上公开。在这时新郎要努力的从新娘的姑嫂口中得知新娘的新名字,而大嫂们就会想尽办法不让新郎知道女方的新名字。新郎费尽心机套话,大嫂竭尽全力答非所问。这以过程对于新郎真是漫长而又折磨,但马上就要见到自己的新娘,无论过程多么曲折新郎也会甘愿去做的。于是大嫂们和新郎开始了漫漫长夜的“抵死纠缠”。知道东方露出白色的鱼肚皮,祝颂人拿着哈达向大嫂们求情。大嫂终于心软,从怀中掏出哈达,递给新郎并告诉他新娘的新名字。新人互换信物,仪式便宣告结束。此时早已是黎明时分。4、送亲上路 送亲上路,顾名思义新郎已到了新娘的家,已通过了层层考验。接下来就是要带新娘回家了。此时女方家正在大宴宾客,宴毕新娘就要出嫁。因此,该宴会又称“离娘宴”。而到这里新郎的最后一重考验才刚刚开始。在这场宴席上,新郎要对在场的每一个宾客叩头敬酒并穿上所有亲友赠送的衣服,只有穿上这些衣服才可以娶走新娘。进膳时新郎还需用手生剥开一个半生不熟的内中插有一根筷子的羊胫骨,女方家的亲友以此来试探新郎的力量和智慧。临走之际,新娘就要启程。此时新娘的好友们将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新郎奋力“抢婚”。场面极其热闹欢乐。之后,开始装扮新娘。馆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随后新娘乘着自家人准备的坐骑远去,悠扬的乐曲令新娘不禁泪流。 5、迎新拜灶 迎娶新娘,拜祭灶神。在回婆家的途中,新郎的亲友已经为送亲者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摆开酒宴。要为新郎和新娘接风洗尘。趁大家喝酒之际,新郎与祝颂人骑马赶快逃走。按照风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抢走的危险新娘的到来引起一阵暄闹。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妆从两堆火中通过,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有烧毁坏事,来年日子更加兴旺红火之意。新娘步入大厅正门后要对灶神进行三拜九叩,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而新娘则要对婆家的主婚人磕头接受馈赠礼品,跪拜,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