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f 16 session brought to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all-round,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cor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people-oriente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first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Office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this years work, we have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richn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people-oriented, seriously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correctly grasping the practice of people-oriented, through people-oriented three services working process, pushing the city Party Committee Office work to a new level. Investee (b) investee by people-orient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centred, human premise, a human-powered, human purpose.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long. As early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Qi Guan Zhong: overlord of the beginning, and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of the soli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 Pan Gengs people to the Duke of Zhous protect and then to Confucius man, from his your KingLight to the idea of Grand boat water and then to advocate 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nation , these useful idea is, is the country of the people, political sources. The rulers of people, the San Zhi bei yan; the rulers of thin people, then died suddenly. The West ever since the Renaissance, it is because of the rise of humanism, really started to self awareness, self discovery and self-reflection. Predecessors in criticism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the outcome of, according to the great discove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veals the true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the ideology was essential and strongly suggests, as provided. In 1894, the Engels from Marxs writings, singled out his favorite passage for the new century weekly solemn inscriptions: there,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s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eople generally regard it as a ki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principle, a requirement, as a need to maintain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of, a pursuit, a purpose. This idea was praised, with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vestee 1. people answering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s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s of methodology. People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Known as epistemology, refers to the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man is mans world, is the State, society, and history writers and characters. 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is one world, society is human society. We know the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e people to observe; we know the practice, from the people to study; we knew Office work, from the people who set out to explore. Ignoring this, will she seek宏观经济考试时间: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晚上7:00-9:00,主教216.补充:宏观经济政策分析2的课件 里面思考题 1. 中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主要表现,如何治理?(第一小组) 首先,是投资过热而消费不足。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2006年的比例则只有50.0%。这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情形难以消除。其次,是这些年来每个阶段的投资都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潮涌”。2003年、2004年“潮涌”现象出现在汽车、建材、房地产等领域,此后转移到电解铝、有色金属等行业。“潮涌”容易造成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产生银行呆坏账甚至有引发金融经济危机的风险。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项目就出现了双盈余,到如今一直如此,这种状况显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而且这几年的盈余增速加快,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就达到了近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由此又很容易吸引热钱进入,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内外失衡的现象体现在国内则是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如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了,世界平均是1.81,而中国2006年的数据是3.31。这一数据从1978年的2.61曾一度下降到1984年的1.81,但之后就持续扩大了。最后就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我们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据保守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种情形尚未根本好转。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办法:1.中长期的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加快金融、电信、铁路、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保增长主要是要保就业,而要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要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们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第三产业,在可以放开市场的所有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二是要尽快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要建立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三是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转移,要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就要使财政尽快地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应该将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增进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这对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也有重要意义。四是推进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调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结构,推进各项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由此来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要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继续推动家电和电子产品、汽车等大规模、低价格进入农村市场,提高最低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稳定性资金来源,建立对农民工失业的援助等等。 六是改革规划体制。现在各个省市的规划在先,国家的规划在后,使得国家的规划对各省市的规划没有发挥指导作用,经济增长的指标常常大大高于国家指标。改革规划体制,先制定国家的规划,再制定各个省市的规划,使得地方规划和国家规划能够相衔接,同时要强化人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督,不要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2.短期政策安排着力于积蓄复苏的足够能量一是提高居民购买力。一些专家提出在经济萧条或筑底的过程中,要实现复苏,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经济复苏不能仅仅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更要重视消费的增加。为此必须增加居民购买力。购买力的增长既依赖于工资水平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更依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因此,政府要利用各种可行的有效手段,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增加有效需求。例如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二是减少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干预,放开产品价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要允许产品价格下跌,这是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的首要条件。在经济萧条阶段,要大幅度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是不可能的,而价格下跌意味着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托举房地产价格的做法不利于居民购买力的增加,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资源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及其他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也有类似的情况。三是经济萧条阶段是进行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期。一些专家提出在政府政策上要把救市和顺市而行结合起来。不是所有的下滑都可以救,属于金融泡沫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它会伴随着发达国家的金融去泡沫化、虚拟化而挤出“泡沫”,同时中国也有去产能过剩化以及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实质就是调整。只有经过充分调整,才能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步入下一周期的扩张阶段。调整应当包括: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存量调整,也包括增量调整。这意味着应当允许大量企业倒闭破产,当然也会有大量新企业的诞生。四是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新的政策应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对上一轮经济扩张期表现出的瓶颈产业,应当给以政策扶持,但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不仅要做减法,在危机来的时候,市场竞争压力会迫使一些企业退出市场,这是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加强政府行政力度。同时还要做加法,同时要做乘法。现在我们看到美国、日本、英国都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动力。我国的能源和GDP总量相比,能源消耗过大,利用率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70%左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很大。为使下一轮的经济扩张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应当出台新的固定资本折旧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应当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3.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应适当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银行的单一的间接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帮助或信用支持。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在某些领域内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三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规范中小企业服务市场的构建。在技术服务、法律咨询、企业诚信档案构建、市场分析等等方面,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从宏观引导和产业组织上构建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引导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发挥由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协同优势。总之,要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变力,商品劳务的顺畅流通,行业准入限制的取消,以及自由价格机制等等。同时,政府调控经济运行既要避免过冷,也要控制过热;根据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要及时,应当具有前瞻性。既要解决失业问题,也要防止通货膨胀。2.根据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与面临着问题,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第四小组)答:金融市场整体发育不成熟我国尚不具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一致的高度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货币发行国必须提供发达的,特别是具有高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否则境外机构就难以大规模持有该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从而也就无法将其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如银行体系尚不完备、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经验和手段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货币国际化的风险防范问题依然是核心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就是开放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开放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汇率制度将产生巨大变化。外国资本要自由进出,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传递到国内,而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冲击,具有自我减震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表现为货币创造机制,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以及政策效应的国际传递等。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更应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货币政策目标上更应强调币值稳定。3.什么是需求管理,并结合现实分析我国政府近年来为刺激需求所采取的措施。(第五小组)答:所谓需求管理是一种获取,组织并记录系统需求的系统化方案,以及一个使客户与项目团队对不断变更的系统需求达成并保持一致的过程。简单说来犹如量体裁衣,根据能够满足确知的客户需求,制定满足其需求的最佳解决办法和流程设计。上升到政府层面,就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供求平衡,结合社会生产供给的实际情况,直接需求或者间接引导需求指向供给,实现国民收入平衡的状态。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项目投资和需求管理政策引导。我国政府近年来,为刺激需求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确定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多项措施,实施了如“四万亿”等一系列重大投资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课件思考题(第一小组,组织行为学分组)复习题1、 国有企业为什么和怎样进行分类改革? 首先,是投资过热而消费不足。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2006年的比例则只有50.0%。这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情形难以消除。其次,是这些年来每个阶段的投资都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潮涌”。2003年、2004年“潮涌”现象出现在汽车、建材、房地产等领域,此后转移到电解铝、有色金属等行业。“潮涌”容易造成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产生银行呆坏账甚至有引发金融经济危机的风险。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项目就出现了双盈余,到如今一直如此,这种状况显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而且这几年的盈余增速加快,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就达到了近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由此又很容易吸引热钱进入,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内外失衡的现象体现在国内则是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如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了,世界平均是1.81,而中国2006年的数据是3.31。这一数据从1978年的2.61曾一度下降到1984年的1.81,但之后就持续扩大了。最后就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我们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据保守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种情形尚未根本好转。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办法:1.中长期的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加快金融、电信、铁路、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保增长主要是要保就业,而要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要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们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第三产业,在可以放开市场的所有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二是要尽快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要建立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三是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转移,要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就要使财政尽快地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应该将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增进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这对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也有重要意义。四是推进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调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结构,推进各项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由此来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要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继续推动家电和电子产品、汽车等大规模、低价格进入农村市场,提高最低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稳定性资金来源,建立对农民工失业的援助等等。 六是改革规划体制。现在各个省市的规划在先,国家的规划在后,使得国家的规划对各省市的规划没有发挥指导作用,经济增长的指标常常大大高于国家指标。改革规划体制,先制定国家的规划,再制定各个省市的规划,使得地方规划和国家规划能够相衔接,同时要强化人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督,不要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2.短期政策安排着力于积蓄复苏的足够能量一是提高居民购买力。一些专家提出在经济萧条或筑底的过程中,要实现复苏,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经济复苏不能仅仅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更要重视消费的增加。为此必须增加居民购买力。购买力的增长既依赖于工资水平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更依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因此,政府要利用各种可行的有效手段,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增加有效需求。例如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二是减少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干预,放开产品价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要允许产品价格下跌,这是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的首要条件。在经济萧条阶段,要大幅度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是不可能的,而价格下跌意味着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托举房地产价格的做法不利于居民购买力的增加,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资源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及其他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也有类似的情况。三是经济萧条阶段是进行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期。一些专家提出在政府政策上要把救市和顺市而行结合起来。不是所有的下滑都可以救,属于金融泡沫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它会伴随着发达国家的金融去泡沫化、虚拟化而挤出“泡沫”,同时中国也有去产能过剩化以及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实质就是调整。只有经过充分调整,才能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步入下一周期的扩张阶段。调整应当包括: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存量调整,也包括增量调整。这意味着应当允许大量企业倒闭破产,当然也会有大量新企业的诞生。四是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新的政策应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对上一轮经济扩张期表现出的瓶颈产业,应当给以政策扶持,但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不仅要做减法,在危机来的时候,市场竞争压力会迫使一些企业退出市场,这是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加强政府行政力度。同时还要做加法,同时要做乘法。现在我们看到美国、日本、英国都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动力。我国的能源和GDP总量相比,能源消耗过大,利用率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70%左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很大。为使下一轮的经济扩张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应当出台新的固定资本折旧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应当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3.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应适当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银行的单一的间接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帮助或信用支持。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在某些领域内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三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规范中小企业服务市场的构建。在技术服务、法律咨询、企业诚信档案构建、市场分析等等方面,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从宏观引导和产业组织上构建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引导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发挥由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协同优势。总之,要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变力,商品劳务的顺畅流通,行业准入限制的取消,以及自由价格机制等等。同时,政府调控经济运行既要避免过冷,也要控制过热;根据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要及时,应当具有前瞻性。既要解决失业问题,也要防止通货膨胀。2、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中说明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符合是为了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和宏观政策手段的传导机制的要求。从国有企业改革历史来看经历三个阶段:一、权让利阶段(1978-1984);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3);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现在)。历史证明前两个阶段的改革都是不成功的。因为:1、放权让利的主体是政府,在没有根本改变政府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方式时,要求政府放权让利,本身就是困难的。2、放权让利不可能创造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政府,如果不改变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企业就不可能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两权分离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借鉴了农村的经验,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承包基数的确定难。同时使国家财政收入不能随企业收入的增长而增长。2、它与根本性的改革本身相矛盾。改革意味着价格市场化,价格波动是难免的,在短缺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价格上涨。而承包制则意味着要有确定的市场环境和价格环境。所以,要实行承包制,就要放慢价格改革。3、它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矛盾。4、它会加剧企业短期化行为。承包期限短,企业利润分配向消费基金倾斜。5、包盈不包亏。6、它存在制度性缺陷,不具备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等国有企业深层次问题的功能。所以,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是明智的。3、 谈谈你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认识。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的权利。公司治理结构必须有一套组织机构,但是又不局限于组织机构,其中还要包含融资结构的选择和安排。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组合比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结构,因此,对企业的控制和对经理的约束,既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债务比率来进行。这样一来,债务和资本权益的权衡和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1993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得到了基本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国有企业先进行公司制改革,再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挑选部分改制后的企业上市。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改制后的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要比原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但是根本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下面主要分析两个关联方面的现象,其他的问题很多可以从中找到源头。1、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主体自从股份制改造以来,股本结构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改制的难题。中国的股份制至今仍是增量资本的股份化,即增量资本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不能流动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却占绝对多数,国家股持股主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合计占60%以上,甚至国家股一家股东就是多数上市公司的唯一大股东。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得股票真实价值无法在市场上实现,控股单位就不可能非常关心股价波动,因此也不可能关心公司的业绩,但是控股单位又有权决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业务,因此而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不会对企业管理层产生监督和激励。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实现,难以抑制大股东绝对操纵董事会现象等。当唯一大股东是国家时问题更严重,因为它为政府在实质上支配公司提供了条件,结果是上市公司成为“翻牌公司”。由于国家股的最终所有权并不明确,导致资产收益和偿债责任缺少明确的主体。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于国家股的代理人来说是不统一的,从而他们的监督权和控制权成为“廉价投票权”,内部人只要花较小的代价就可以合谋侵害企业其他股东的利益。2、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与股权的高度集中相关,并且随着股权的集中,内部人控制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际上将以前改革措施中已经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缺乏人格化代表,两权的不统一加大了代理成本。第二,缺乏经理人市场,代理人的选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官本位”的制度性原因始终存在。归纳起来的后果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不能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约束,董事会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监事会形同虚设,外部控制机制缺乏或扭曲,激励机制弱。因此,即使是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成立了股份公司甚至已经上市,其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企业原有的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外部人不规范的控制,以及以侵害投资者利益为特征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存在。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看,市场型治理结构长于激励,而组织型治理结构长于约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激励方面要比在有效约束方面做得成功,市场型治理结构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约束力量要弱于组织型治理结构。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各有所长和所短,从整体讲没有好坏之分,模式的形成或选择主要取决于相对应的组织资源与市场资源的状况和可利用度。除此之外,也受到文化、历史、制度变迁、理念、理论方面的影响。目前关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法规和政策更多的表现为市场治理导向。中国仍处于一个市场不发育、不规范的历史阶段,相比较而言组织资源更为丰富,可利用的潜质也更高。市场治理导向偏离了中国当前的现实,中国应当选择组织治理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并将这一认识体现在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上。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并非要在两种模式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是进行方向选择,而不是选择定型的构架和措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采取以组织型治理结构为主的模式是对现状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在现阶段要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环境,容许自我约束的公司治理结构布局在竞争中发展出来,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制度环境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型治理结构和组织型治理结构力量的强弱程度可以发生变化,但在特定的一个发展阶段上,应以一种治理结构的力量为主。在目前的阶段应该以组织型治理结构为主,改善制度环境,为市场型治理结构和组织型治理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竞争打下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政策与我国产业发展(第二小组)1. 经济全球化涵义及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经济全球化是各种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化,是一种大资本的全球化、强势资本的全球化、独占资本的全球化乃至霸权资本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借助跨国公司来实现资本控制的全球化,尤其是以发达国家的巨型跨国公司为重要载体。(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既是有型垄断资本(即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等)在全球范围的控制与支配,更是无形垄断资本(即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与渗透,是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领域的垄断与控制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市场的垄断与控制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领域的垄断与控制跨国公司在全球技术领域的垄断与控制 2.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答:(1)跟随世界的开放;(2)顺应经济的全球化;(3)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4)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5)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3. 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及其当今实践发展最新动态有哪些? 基本理论:(老师的课件里面)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FDI) 宏观跨国公司理论 微观跨国公司理论(通过查资料找到的一些基本理论:仅供参考)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主要就是从劳动分工、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的角度阐述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通过国际贸易,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而跨国公司就是国际贸易的载体。一、微观跨国公司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建立在长期性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的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 l国内生产、出口 l产品成熟阶段 :l出口、国外生产 l产品标准化阶段 :l国外生产(二)垄断优势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1. 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是外部市场不完全的结果2. 市场不完全有四种形态(1)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2) 产品市场的不完全(3)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4) 政府关税贸易限制等引起的不完全3. 企业对外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1) 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2) 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4. 跨国公司有垄断优势:知识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三)内部化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1. 外部市场内部化 l2. 三个假设的基础: l追求利润最大化;内部化;超越国界 l3. 导致内部化的因素 l产业特定因素、区域因素、国家因素和企业因素 二、宏观跨国公司理论:(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1. 三个优势即厂商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简称为OIL2. 国际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二)边际产品扩张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1.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2. 对外直投资分为四种类型:(1)自然资源导向型(2)劳动力导向型 (3)市场导向型(4)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 (三)国际投资周期理论 该理论把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二)跨国公司当今实践发展最新动态1.通过超大规模资本集合主导经济全球化 截止2007,全球共有7.8万多家跨国公司,其中以美、欧、日主要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跨国公司的份额已占全球总产值的1/3以上、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贸易总额的60%以上和世界新技术及知识产权的70%以上。2.通过国际外包控制全球产业链及其全球资源 当今国际分工已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企业内部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外包方式对其控制的全球资源和产业链进行国际战略重组。 跨国公司将中游加工部分低附加值的工序环节转移到具有廉价的熟练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高增值的上游和下游部门的集中控制,通过国际专业化垂直分工,形成了全球价值增值的“U”形产业链。目前,全球大多数跨国公司60%以上的业务已通过外包实现,少数公司则完全实行外包。3.通过非股权控制方式建造国际垂直生产网络化体系 跨国公司凭借品牌、协议、分包、许可证等非股权控制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垂直专业化生产”或“零散化生产”,打破了以独资、控股、参股等股权形式治理垂直一体化生产的传统方式,实现了跨国公司对国际垂直生产网络化体系的超强控制。4. 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一是从总体层面考察,包括三个方面:1.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积极效应:跨国公司对我国三次产业的投资分布及其规模,以及由此产生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改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失衡状态。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带来硬技术即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及生产线,也带来软技术如专利技术和工业设计以及知识和管理等各种要素,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的发展强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短短十年间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促进我国工业化由中期的前半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负面效应:“有产业无技术”,或有产业缺乏技术尤其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1)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相反加强技术封锁和技术壁垒。(2)进一步强化技术分离,严格控制核心技术。(3)我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形成严重的技术依赖。2.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结构及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积极效应:(1)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我国,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提高了我国工业领域外资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比重,使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向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转化。(2)跨国公司对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并且在一些重要行业出现其市场占有率偏大的状况。(3)跨国公司对企业行为和效率的影响情况 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市场主体多元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主要行业市场由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合理化。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控股或并购,改变了原有企业的单一资产结构,而且通过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使得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开始成为市场主体,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市场化。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提高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也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负面效应: (1)低价并购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2)通过并购实施对行业市场和产品价值链垄断控制 (3)对产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3.跨国公司对我国产品(贸易)结构及国际化进程的影响积极效应:(1)跨国公司对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比重的影响情况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在华投资的出口导向,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份额,进而带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2)跨国公司投资推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3)跨国公司投资采取的“三来一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得出口产品结构由一般贸易为主转向加工贸易为主。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带动了我国出口企业及产业的外向型发展,并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对外投资起到了领引作用,从而加快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化步伐。负面效应: (1)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 (2)加工贸易贴牌生产占主导地位 (3)两头在外,出口企业风险性大二是从具体行业考察,选择两个行业:1.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积极效应: (1)生产规模数量迅速增加,成为产量大国(2)市场不断开放,结构趋于优化(3)汽车产品出口迅速增长。负面效应:“产业空心化、市场寡头化、出口低档化” (1)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少 (2)汽车产业寡头垄断(外资控制)(3)实施技术壁垒,抢先制定行业标准2.跨国公司对我国家电业的影响 积极效应:产业升级加快,出口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 (1)生产能力提升,出口规模扩大 (2)融入全球家电体系,成为家电制造基地 (3)家电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如海尔集团 负面效应:“生产外围化、市场微利化、出口边缘化” (1)出口主要是低端产品(2)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跨国公司加紧并购,具有垄断态势 5. 这些影响从总体层面和具体行业来看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和第三产业相对少一些。跨国公司投资总额在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大约是:第二产业占80%,第三产业占15%。工业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行业。农业,交通等基础行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利益率低,资金回收慢等原因,所以所占比重不大。 从投资企业数看,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重为70%,占有绝对优势。在第三产业中,投资则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业上,比例为10%。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开放,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影响也不断的增加。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额大幅增加。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管理水平先进,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绝对优势。为了开发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他们一般愿意把资金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外商直接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分布格局,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行业垄断现象、外方控制核心技术以至产品增值率低、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生成新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正面效应,防止其负面效应,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通信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外,还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使跨国公司尽可能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发,汽车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会计,审计等领域开展投资,以确保我国经济在行业上能够平衡发展。6. 如何看待和应对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结合第4题)(一)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中的效应积极效应集中体现为: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的发展强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短短十年间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促进我国工业化由中期的前半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负面效应集中体现为:“有产业无技术”,或有产业缺乏技术尤其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二)跨国公司在市场结构及市场化进程中的效应积极效应集中体现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市场主体多元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主要行业市场由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合理化。 同时,跨国公司还提高了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服务费收取方案模板
- 旅游主题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 药物制剂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活性炭碳化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东莞网络整合营销方案
- 营养品主题营销方案模板
- 深圳建筑方案设计院
- 文献阅读打卡活动方案策划
- 福建体育培训活动策划方案
- 党团主题活动策划方案案例
- 监所防疫知识培训
- DL∕T 781-2021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PDF解密
- T∕CACM 024-2017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穴位埋线减肥
- 【ZYJ7型电液转辙机道岔工作原理与故障维修11000字(论文)】
- 学生心理健康一人一档、一人一案表
- 毕业设计(论文)-水果自动分拣机设计
- 食品科技的未来2024年的食品创新与食品安全
- 我国的宗教政策课件
- 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1、山东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A3正反面手填)
- 高级微观经济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