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docx_第1页
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docx_第2页
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docx_第3页
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docx_第4页
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李德喜 1,康予虎 2(1.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1;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摘 要: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是土司城池中的核心部分,是城内最重要建筑群之一,是鄂西南地区土司建筑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衙署区建筑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型制等进行的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复原 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有助于研究土司建筑技术和艺术。关健词:唐崖土司城;宫殿区;建筑遗址;复原中图分类号:k87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4-0069-08一、概述花园、万兽园等建筑及建筑设施。现大部分已毁不存,留存下来的遗存主要有“城墙”、“街巷”、“牌 坊”、“衙署基址”、“水井”、“石象生”、“土司王坟”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本文是在土司城衙署区现有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研究,由于发掘工作尚未完全结束,考古资料尚在整理之中,下面仅就唐崖土司遗址考古 队提供的资料,对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作初步探讨。咸丰唐崖土司城址,2006 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 族自治州咸丰县城西北 30 公里尖山乡唐崖司村的 玄武山下,唐崖河西岸。唐崖土司覃姓世袭,为咸丰境内三大土司之一。据湖北舆地记卷十七记载: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以武 略将军任事,授唐崖宣慰使任职(从三品),建土司王城,世代相传。明朝建立后,征调十分频繁。天启元年(1621)至天启三年(1623)唐崖宣慰使覃 鼎,先后三次奉调征伐渝城(今重庆市),水西(今黔西县),军威显赫,战功显著。朝廷赐建石牌一座,扩建土司城,以示嘉奖。唐崖土司由此奠定鼎盛基 业,成为名震楚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废唐崖司,裁其地入咸丰县。 城址左为青龙山,右为白虎山,前有唐崖河,后有玄武山,依山傍水,气势巍峨。城址平面近椭圆形,东西长约 2.5 公里,南北宽约 1.5 公里,面积 约 3.75 平方公里。建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二、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1. 衙署区格局衙署区处于山岙处,地势较低平缓的区位。坐 西朝东,整个地形为东低西高。从东至西,在中轴 线上分别布置(暂定名为):牌坊、门楼、大衙门、罩亭、官言堂、内宅等建筑群,该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以石牌坊为起点,各建筑从东至 西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呈院落式布局。目前考古发掘出的衙署区范围由牌坊至内宅,总长约 120 米,宽约 40 米(图 1,图 2)。收稿日期:2014-05-20作者简介:李德喜(1953-),男,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及古建筑保护、维修、调查与设 计。69三峡论坛2014 年第 4 期,总第 276 期图 1衙署区航拍照片图 2衙署区建筑复原平面、纵剖面示意图2. 反映的单体建筑形制现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对衙署区中轴线上现存 及发掘出来的建筑和建筑基址,对其建筑平面、大 木结构、屋顶式样、建筑特征、装饰等进行初步复原研究。(1)石牌坊 石牌坊系明天启三年(1623)熹宗皇帝为表彰土司王覃鼎率军队为朝廷征战立下显赫战功而赐予的,位于唐崖土司城中轴线的前端,前为中街、后为衙院,颇为雄伟壮观,是土司城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 牌坊全石结构,四柱三间三楼仿木构建筑,通宽 8.4 米,中楼高 6.8 米、边楼高 5.8 米,方柱 0.50.5 米,柱前后均以高 2.5 米、宽 0.7 米、厚 0.25 米的抱鼓石支撑。柱上以整石为枋,榫卯相接。平 板枋上安五踩斗拱,屋顶整石雕成,上刻筒、板瓦,正脊安龙形大吻,飞檐翘角。中门额枋下以象鼻装饰,别致有趣。明间上、下额枋中间石板上,两面70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分别阴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苍劲醒目大字,两侧刻有题记:东面为“钦差总督四川兼湖 广荆岳郧襄陕汉中等府军务策授总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乃佥郡御使朱燮元为”;西面为“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佥事兼宣抚司宣 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等字。明间上、下额枋与次间额枋上,浮雕神话故事人物图案,计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哪吒闹海”、“舜耕南 山”、“渔樵耕读”、“云龙吞雾”,以及花卉装饰等图案(图 3、图 4)。台阶前保存有青石板甬道,与石牌坊石板甬道相连。甬路整体保存较好,局部有所破损,部分破 损处用不规则石板进行修补。甬道长 13.37 米,宽9.42-9.87 米,较两侧的空地高 0.04-0.09 米(图 5)。图 5 门楼基址全景据此,从以上建筑遗迹可以得出以下建筑形制:平面:根据台明范围和台基长、宽尺寸,初步 推测门楼平面长方形,建筑为面阔三间,明间 5 米,次间 4.5 米。下出檐 0.8 米,通面阔 15.60 米,进深两间,每间 3 米,下出檐 0.8 米,通进深 7.6 米,建 筑面积约 118.56 平方米。梁架:柱高根据湖北民间“面阔一丈,柱高八尺”之说,柱高约 4 米,柱径 0.25 米,约合 16 个 柱径。与现存恩施地区清代建筑略同。梁架为穿斗式构架,用 3 柱 4 棋 9 檩,柱间用穿枋连接。门楼正立面:据发掘资料,门楼台基陡板石 残高 1.70 米,台基上加一层阶条石,厚约 0.15 米,台基总高约 1.85 米。据此:台阶踏跺部分长 2.0、高 1.29 米,平台部分长 1.54、高 1.32 米。正立面明 间设垂带踏跺。台阶设 7 级踏跺,每级宽 0.29 米,长 2.03 米,与 2 米基本吻合;平台上铺青石地墁,地墁厚约 0.08 米,则平台高度为 1.40 米。台阶每级 高 0.21 米,7 级。平台上门楼 1 步 2 级,高 0.38 米,台基高约 1.87 米,与前述台基总高约 1.85 米相差无几。侧立面:侧立面全部为板壁封护。 屋顶:屋顶为悬山式,小灰瓦屋面。装饰:大门设在明间中柱上,次间前、后檐柱 间安花窗,下面和窗两侧用板壁封护。花窗纹样可参考现今恩施地区民居木窗花纹式样(图 6)。图 3 荆南雄镇石坊(西-东)图 4 荆南雄镇石坊平面、立面、剖面(2)门楼(f10)基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门楼位于石牌坊以西 13.37 米。门楼上部已毁, 仅存基址,南北长 15.60 米、东西深 7.60 米,面积118.56 平方米。台基残高 1.70 米。门楼前檐遗存有 台阶,台阶南北长 4.57、东西深 3.54 米。台阶由踏跺及平台组成,侧立面呈“”形。台阶踏跺部分长 2.0 米、高 1.29 米,平台部分长 1.54、高 1.32 米。71三峡论坛2014 年第 4 期,总第 276 期东西直线上,东西相距 9.7 米。柱础八边形,每边边长 0.30-0.32 米,厚 0.08-0.10 米(图 8)。图 8大衙门基址的柱础图 6 门楼复原示意图据此,从以上建筑遗迹可以得出以下建筑形制。根据遗址台明范围和台基长、宽尺寸,大衙门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34.67 米、东西宽 20.7 米,面积 717.67 平方米。前檐设有月台,整体平面呈“凸”字形。 月台:据残存的月台前台台阶平头土衬石及月台高度 0.5 米,初步推定月台前台台阶宽 5.95 米,含阶条石 在 内设 3 级踏跺。月 台 现存阶条 石 高0.12-0.14 米,则推知台阶每级宽 0.3 米,中阶石与 燕窝石均高约 0.18-0.19 米。前设甬道与门楼相连,甬道较门楼明间略宽。据残存的月台后台台阶平头土衬石及月台高 度,初步推定月台后台台阶宽 6.65 米,台基前檐陡板石最高 0.94 米,加阶条石 0.13-0.15 米(参照台 基后檐现存 阶条石 ),初步推定台 基前檐高约 1.07-1.09 米。则较月台高约 0.57-0.59 米。可知台阶含阶条石在内设 3 级踏跺。每级宽 0.3 米,燕窝 石与中阶石高约 0.20-0.22 米。平面:据磉墩之间、磉墩与台基的间距,初步推定大衙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四周带回廊的建筑。明间5 米,次间、稍间 4.6 米,廊深 2.4 米,下檐出 1.2 米, 通面阔 30.06 米,进深四间,从东至西分别为:2.4米、3.65 米、3.65 米、2.4 米,廊深 2.4 米,下檐出1.2 米,通进深 19.30 米,建筑面积约 581.16 平方米。 前檐明间设 1 步踏跺,宽 0.3 米,高 0.24 米。构架:大衙门地处整个衙署区的核心地位,其 建筑等级也应是最高的。由于大衙门是判案处理公共政务的场所,需要大空间,所以初步推定大衙门大木构架为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使用空间。由 于目前恩施地区未保存明代建筑的地面遗构,构架(3)大衙门(f6)基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大衙门位于门楼之后,由月台和台基两部分组 成。距门楼以西 8.25 米(图 7)。月台:月台位于 f6 台基前檐正中,台基上地墁 不存,台基用青条石包砌而成的陡板石台明,基础保存较好。月台南北长 14.45 米、东西深 10.47 米、 阶条石较室外地表高 0.50 米。月台前后设有台阶,分别通往门楼和大衙门。但台阶皆损毁严重。前台仅存台阶南侧的平头土衬石,土衬石距南侧台基南 端 4.25 米。后台台阶残损严重,现仅存北侧平头土衬石,平头土衬石距月台台基北侧间距 4.40 米。图 7 大衙门基址全景大衙门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34.67 米、东西宽 20.7 米,面积 717.67 平方米。台基前檐残高0.35-1.00 米。由于后期的改建和破坏,其破损严重。 台基内未发现墙基、地墁等建筑遗存,但在其台基南部发现有两个红褐色砂岩八边形柱础,两柱础在72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仅能借助湖北地区明代民间建筑:如宜昌黄陵庙大殿、荆州开元观大殿、荆州玄庙观玉皇阁、钟祥元祐宫、谷城承恩寺大殿等,以及恩施武圣宫、建始 五阳书院、宣恩观音堂等土家族民间典型的木构建筑作参考。 屋顶:屋顶参考皇坟和石牌坊屋顶的筒瓦屋面,初步推定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屋面。因考古现场尚未发现琉璃瓦件,推测屋顶不会使用琉璃瓦屋顶(图 9、图 10、图 11、图 12)。图 12 大衙门剖面复原示意图装饰:门设在重檐檐柱上,次间、稍间前、后檐重檐檐柱间安花窗,下面和窗两侧用板壁封护。 花窗纹样可参考现今恩施地区民居木窗花纹式样。(4)罩亭(f2)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 罩亭基址位于大衙门之后,与大衙门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后檐台明与官言堂台阶相隔一条排水沟,宽 约 0.5 米。台基保存相对较好。台基南北残长 9.23 米、东西宽 8.9 米,台基距室外地表高约 0.25-0.32 米。前檐台基损毁严重,目前仅保存数块土衬石(图 13)。图 9大衙门平面复原示意图图 13 罩亭基址全景罩亭室内现遗存柱础 4 个,据其所在位置推测,其中 3 个为后檐明间及北次间檐柱础及 1 个明间后 檐金柱础。罩亭室内前部还保留有北次间及南明间前檐的磉墩,磉墩为金柱磉墩和檐柱磉墩构成的二连磉墩。由青石块(条)东西向错缝拼接而成。北 次间磉墩保存较完整,南明间磉墩损毁较严重。据此,从以上建筑遗迹可以得出以下建筑形制:平面:据前、后檐、北山面台基、后檐柱础和 室内磉墩推测,罩亭可复原成面阔三间,明间 4.3米,次间 4.15 米;据檐柱中心至北山面台基边 0.68米,通面阔 14.06 米,据东西深 8.9 米,可复原成进 深三间,明间 3.82 米,次间 1.7 米,檐柱中心距后檐台基边宽 0.86 米,通进深 8.9 米。建筑面积 125.13平方米。73图 10大衙门正立面复原示意图图 11大衙门侧立面复原示意图三峡论坛2014 年第 4 期,总第 276 期台基前檐较后檐地势略低,损毁严重,现仅保存数块土衬石。前檐明间含阶条石设 3 级垂带踏跺, 每级宽 0.3 米,高 0.16 米,台基高 0.48 米(图 14)。石基础保存完好,未发现柱础与地墁。经复原:面阔三间,明间 3.95 米,两次间 3.6 米。通面阔 12.35 米;进深三间,明间 4 米,前、后次间 1.6 米,通面阔 8.6 米,建筑面积 4106.21 平方米。梁架:为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土家族建 筑常用的结构类型。这里采用土家族穿斗式构架的做法,体现出土家族建筑的特色。屋顶:屋顶为单檐悬山顶,小灰瓦屋面,屋脊 用小灰瓦垒叠(图 15)。图 14 罩亭平面、正立面、侧立面、剖面复原示意图柱:柱据后檐柱柱础镜面直径 0.42 米,推测柱径不超过 0.35 米。柱高参照清式营造则例规定: 柱径按面阔的 4/5 或 11 个柱径。高为面阔的 4/5=3.44米、11 个柱径=3.3 米。据调查湖北明清建筑,柱高与柱径的比例大约在 1:12-20 之间;比清式营造 则例规定大,这时取 12 个柱径,柱高约 4.2 米。构架:构架为抬梁式构架。罩亭抬梁式构架可参考恩施土家族抬梁式构架做法,体现出土家族建 筑的特色。屋顶:屋顶据恩施地区现存清代罩亭屋顶形式为歇山顶(咸丰大水坪村严氏宗祠、宣恩高罗观音 堂、来凤大河镇牛王庙、建始新镇向家老屋),突出罩亭的中心地位,屋顶为二至三层,小青瓦屋面。罩亭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屋面。 装饰:门设在前、后檐柱上,前檐次间、稍间檐柱间安花窗,窗下用砖墙封护。花窗纹样可参考现今恩施地区民居木窗花纹式样。(5)罩亭两侧厢房(f3、f5)遗址所反映的建 筑形制罩亭两侧厢房位于罩亭南、北两侧。从考古发 掘情况来看,可分为早晚两期建筑,现选择与罩亭同时期的建筑基址(f3、f5)来探讨。从厢房暴露的遗迹看,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 12.35 米、 南北暂未发掘完。南、北厢房前檐相对,面对罩亭。平面:据考古发掘所得尺寸、台明范围和两山图 15 罩亭南北两侧厢房复原图(6)官言堂(f1)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官言堂与内宅后寝之间挡土墙相隔一条排水沟, 约 0.65 米宽。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基长 38.25 米、宽17 米,面积约 650.25 平方米。台基后檐及两山青条 石台明保存较好,前檐包边台基石条损毁严重,多为后期修补。室内柱础目前仅存后檐明间、南、北次间 内的檐柱,柱础均为正方形圆鼓镜柱础,在发掘中还发现有被移动过的较大的圆鼓镜柱础。室内地墁仅在西北角发现青石板错缝直铺。在 f1 后檐北次间处, 发现有灰砖砌成的后檐墙(图 16)。图 16 官言堂基址全景74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从以上建筑遗迹可以得出以下建筑形制:官言堂位于衙署区中轴线最后一座建筑(内宅 为后寝部分,不在此列)。官言堂从发掘出的遗迹看,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38.25 米、东西深 17 米,面积约 650.5 平方米。 平面:据考古发掘所得尺寸、台明范围和后檐台明石(保存完好),台明上发现 4 个石础,位置未动。经实测:明间 4.3 米,两次间 4.2 米。两次间后 檐、北山面砌有砖墙,厚 0.45 米,明间地墁石延伸室内,可证为开门所需。据此:官言堂平面可复原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两侧带耳房(偏房)。其中明间 4.3 米,次、稍间 4.2米,下檐出 0.7 米,通面阔 22.50 米,进深三间,明间 5.4 米,次间 1.8 米,下檐出 0.7 米,通进深 10.40 米,建筑面积约 234 平方米。前檐明间设 3 步踏跺,宽 0.3 米,高 0.6 米(图 17)。初步推定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屋面。因考古现场尚未发现琉璃瓦件,推测屋顶不会使用琉璃瓦屋顶(图 18、图 19)。图 18 官言堂侧立面复原示意图图 19 官言堂剖面复原示意图室内地面:室内地墁仅在西北角发现青石板错缝直铺,据此推测,室内为石板地面。 衙署区的整体布局遵循了我国古代前朝后寝的格局,官言堂位于衙署区中轴线最后一座建筑,其 后为内宅寝部分,后宅为土司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官言堂为土司理朝和议事听政之所,如有家人和其他人从内宅出来或通过官言堂进宅,不可能从官言 堂明间通过,只能从官言堂两侧通过,以免对议事听政产生干扰。装饰装修:由于地面建筑已毁,发掘时也未发 现装饰装修构件,门、窗花纹样式可参考现今恩施地区民居木门窗花纹式样。(7)后宅(f4)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 后宅位于官言堂之后,同在一轴线上。经发掘f4 台基损毁严重。根据墙基所在位置判断,f4 为一面阔三间,南北两侧室外廊道的房屋。由于损毁严 重,加之尚未发掘完毕,故复原暂从略。图 17 官言堂平面、正立面复原示意图柱:据后檐柱柱础镜面直径 0.34 米,推测柱径不超过 0.3 米。柱高据调查湖北明清建筑,柱高与 柱径的比例大约在 1:12-20 之间;取 14 个柱径,柱高约 4.2 米。今柱镜面直径 0.44 米,推测柱径不超过 0.4 米,高随构架举高。 梁架:为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明代官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官言堂抬梁式构架可用明代官式与土家族建筑相融合的做法,体现出土家族建筑的 特色。屋顶:屋顶参考皇坟和石牌坊屋顶的筒瓦屋面,75三峡论坛2014 年第 4 期,总第 276 期准建吊脚楼式的建筑,虽然在遗址发掘区内出土有少量脊饰、筒瓦和滴水等构件,但没有出土琉璃瓦 构件,这说明土司时期房屋上覆盖灰筒板瓦,各脊上安有脊饰。(5)从整个遗址区中轴线上有几米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