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1页
洞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2页
洞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3页
洞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4页
洞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保监资证 乙 字第259号东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2012年6月)水保监资证 乙 字第259号东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组人员责 任姓 名上岗证书号专业分工校 定技 术负 责监 测监 测监 测编 写目 录一、 综合说明4二、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62.1项目概况62.2 项目区概况11三、 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193.1 区(主体工程防治区)193.2 区(料场工程防治区)193.3 区(临时设施防治区)22四、 水土保持监测布局234.1监测目的与任务234.2监测范围及其分区244.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254.4监测时段和进度安排25五、监测内容与方法265.1监测内容265.2监测指标与方法27六、 预期成果及其形式296.1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296.2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296.3数据登记表306.4附图356.5附件35七、 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357.1监测人员组成357.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361、 综合说明洞头鹿西渔港工程位于洞头县鹿西镇,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增强洞头县北部区域防灾减灾能力,解决鹿西乡和大门镇全部船只的避风问题,切实保障广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使广大渔民群众安居乐业,拓展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渔业生产发展和新渔村建设。本工程建设内容为鹿西咀头与鲳鱼礁间水域的防波堤、渔业码头、护岸道路、后方管理房等,建设规模包括:防波堤1 座(位于鹿西岛西南的鹿西咀头与鲳鱼礁间水域)、 渔业码头4 个卸鱼泊位、管理房1 座、堤根连接护岸道路1 条。本工程占地总计22.19,其中,永久占地13.45,临时占地8.74。主体设计征占地只考虑工程永久用地,临时占地为水域及新征借地。项目总投资为17247.84 万元,工期为2012 年6 月至2015 年5 月(3 年),建设单位为洞头县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2010 年1 月7 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浙发改农经20102 号”文对洞头县鹿西渔港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2011 年11 月,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和杭州诺佳矿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洞头县鹿西渔港工程普通建筑石料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011 年11 月,洞头县渔港工程建设指挥部编制完成洞头县鹿西乡鹿西村-鲳鱼礁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2011 年9 月,受建设单位洞头县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承担了洞头县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工作;2012 年2 月编制完成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2012 年3 月2 日,浙江省水利厅在杭州主持召开了洞头县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审查会议,通过审查,完成了本报告书(报批稿)。2012年7月,洞头县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温州市海滨水政水保咨询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根据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和工程建设实际特点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结合我公司监测人员的实地踏勘调查,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于2012年6月编制完成了温州大丰农业中心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2、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2.1项目概况工程名称:洞头鹿西渔港工程建设单位: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地点:洞头县建设性质:开发建设建设总投资:1.72亿元 建设总工期:36个月(2012年6月2015年5月)2.1.1 工程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鹿西岛西南的鹿西咀头与鲳鱼礁间水域,背靠鹿西岛,工程西侧紧邻黄大峡水道,南距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约18km,地理位置1211027E,275821N。2.1.2 项目组成及工程规模本工程建设内容为鹿西咀头与鲳鱼礁间水域的防波堤、渔业码头、护岸道路、后方管理房等,建设规模包括:防波堤1座(位于鹿西岛西南的鹿西咀头与鲳鱼礁间水域)、 渔业码头4个卸鱼泊位、管理房1座、堤根连接护岸道路1条。鹿西渔港建设需要大量的石料满足工程需求,选择鹿西乡鲳鱼礁岙口至沙澳滩头一带进行石料开采,料场矿山采矿面积为130500开采量为655.110万t(260.861万)。本工程占地总计22.19,其中,永久占地13.45,临时占地8.74。主体设计征占地只考虑工程永久用地,临时占地为水域及新征借地。2.1.3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设内容本工程建设内容为防波堤、渔业码头、护岸道路、后方管理房等。a、防波堤防波堤设一个口门,防波堤轴线由两段直线组成,堤头位于渔港西北部鹿西咀头处,堤根部位于渔港西南部昌华冷库码头内侧,总长度1085m,堤顶宽度取3.5m,堤顶标高6.80m,堤顶挡浪墙标高8.20m。防波堤口门宽度为180m。防波堤建成后的鹿西渔港有效掩护水域面积达42 万m2,可容纳720 余艘大小渔船安全避风。b、渔业码头渔业码头包括4 个卸渔泊位,位于渔港内东北部岸边。渔业码头采用浮码头,码头长度156m,码头宽度9m。通过3 座钢引及斜坡道与后方相接。斜坡道面标高3.40m5.00m。c、管理房管理房位于码头后方渔港发展用地,靠近鹿西岛山体,管理用房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587.2m2,建筑总高度9.45m,层高均为3.9m,室内外地面高差0.3m。d、堤根连接护岸道路另防波堤根部修建堤根连接护岸道路与规划的环港道路连接。堤根连接护岸道路长度约180m。2.1.4 绿化改造工程做好主体工程区的绿化美化,临时征占地停止征用后要做好绿化工作。一、边坡绿化植被护坡设计包括基质层的配制、植物种类的选择、坡面挂网和喷混植生。其中,结合岛上植被调查及气候条件,选取的植物种籽为杜鹃、胡枝子、高羊茅混合,种子配合比1:2:4。坡面挂网采用网孔为4cm4cm 的镀锌铁丝网(铁丝直径3mm)。基质分两层喷播,基层厚约10cm,表层厚约3cm,植物种籽与表层基质混合搅拌均匀后进行喷射。植被混凝土护坡面积1724m2,混合种籽36.20kg。2、 矿山复绿本矿山闭坑后,最终在A、B 两个采场留有+6m、+18m、 +30m、+42m、+54m、+66m、+78m、+90m 等8 个边坡平台,其中+42m 为清扫平台,长约440m,宽10m,矿山闭坑后将作为岛内道路与原有水泥路连通,其余平台为安全平台,长约2400m,宽4m。在平台外侧设置挡土墙,平台进行覆土植树及种植爬藤植物绿化。三、渣场绿化改造洞头鹿西渔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未设置专门的弃渣场,方案估算的弃渣量是0.1万,但通过现场巡查,发现目前实际弃方约3万,弃渣场位于鹿西岛东南部,鹿西水库工地附近。建议做好渣场的拦挡及以后的绿化工作。2.1.5 给排水工程一、给水本工程用水主要为船舶供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1、给水水源本工程渔业码头采用船舶、生活、消防合用的供水系统,由后方陆域给水管网供水,接管位置在环港道路交接处。2、给水管网本工程用船舶、生活、消防供水系统给水管道从后方陆域给水管网引入,由引桥敷设至码头,供码头船舶、消防用水。管理用房生活用水接码头船舶、消防用水管。二、排水本工程区域内雨水、污水管道系统,污水排放依托待建的环港道路污水管网。排水制度采用雨污水分流制。清洁雨水以重力流形式直接排入水域。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发生在管理用房内,生活污水近期设集粪池,由环卫车定期抽运,远期排入环港道路污水管网。2.1.6 道路交通设计一、陆域形成渔港后方陆域形成区域为本工程采石场范围,由业主委托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设计开山采石,整平后形成陆域,陆域顶标高为6.0m。本区域规划为本工程渔港的综合管理区及综合物资区。二、环港道路防波堤根部修建堤根连接护岸道路与规划的环港道路连接。三、矿山公路(1)道路等级根据行车密度并结合矿山实际情况、路面设计的有关要求,确定转弯半径、纵坡、路面宽度等参数采用级公路的参数,路面采用级公路的低级路面。即依据选用车辆的车型宽,车道路面宽9m、最小圆曲线半径R=25m,线路最大纵坡8、泥结碎石路面。(2)公路布置采场境内和境外结合上山公路的布线根据矿区地形,采场A 开拓公路自原有水泥公路约+42m 标高开始,向西开拓公路约360m 降至+6m 开采底板平台。+66m 标高以上采用组合台阶开采,如继续布置主要运输公路到达+66m 及以上水平,地形和场地条件都有困难,为减少开拓工程,公路开拓至+66m 水平。因矿山年开采规模较大,需要多线多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以+66m 水平开避主铲装运输平台,+66m 以上采用组合台阶开采(移动台阶开采),即水平采出物由+66m 主铲装运输平台集中装运。采矿设备进入+66m 以上的通道,由矿区开拓公路标高+66m 处开始,按30%的坡度开拓简易便道至采场顶部。按照级道路要求和上述布线方式,采点A 开拓公路自J5 拐点附近开始上升至+66m 首采平台,布线全长1183m,道路K0+000K0+750 段路面宽6m,K0+750K1+183 段路面宽10m,泥结碎石路面;采点B 开拓公路自矿区内原水泥公路上升至+66m 平台,线路长210m,道路宽9m。排土场公路矿区总剥离量19.036 万,可用于工程起步区填方,但矿区闭坑治理需腐植土约2.08万,因此需设置临时排土场。临时腐植土需用量少,且平台治理覆土可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因此临时排土场设置的最大容土量约2.08万。根据矿区地形和开拓公路,临时排土场设在矿区东南部,原水泥公路直接进入临时排土场不需重新修筑道路。2.1.7 工程征占地及土石方平衡本工程占地均为永久占地,面积为134480,包括耕地4983、林地11331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42、其他土地15737。主要为矿山主体采矿、上山道路等占地。水保方案设计本工程挖方共计280.16万,包括表土2.08万、土方16.98万、石方261.00万、建筑垃圾0.10万;回填方共计279.97万,包括表土1.99 万、土方16.98万、石方261.00万;综合利用方共计279.97万,包括表土1.99万、土方16.98 万、石方261.00万;工程弃方0.19万,包括表土0.09万、建筑垃圾0.10万,弃方中表土用于道路填方边坡绿化覆土,建筑垃圾外运至鹿西乡鲳鱼礁村附近凹地整平利用,采用车运,运距小于3km。目前为止实际弃方约3万远大于方案估计的弃方0.1万,方案存在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应就此作出说明,到当地水行政主管单位报备。2.2 项目区概况2.2.1 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鹿西乡位于洞头本岛东北部距县城16.4km 的鹿西岛上,陆域面积10.06,下辖6 个行政村,全乡常住总人口7961 人。鹿西乡以岛建乡,东、南与东海相邻,西隔黄大峡水道与大门岛相对,北与玉环县隔海相望。鹿西岛为鹿西乡政府驻地岛,在洞头本岛的东北部、大门岛东部,北纬275901,东经1211056;岛屿面积8.71,岸线总长28.86Km。鹿西渔港工程位于鹿西岛西南的鹿西咀头与鲳鱼礁间水域,背靠鹿西岛,工程西侧紧邻黄大峡水道,南距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约18km,地理位置1211027E,275821N。本工程场地交通条件便利,水路交通航线发达,工程西侧紧邻黄大峡水道,南距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约18km,料场东南部有一条水泥公路。(2)地形地貌洞头列岛诸岛地质构造上属浙东地质构造的组成部分,境内山体为雁荡山脉的分支,沿岸多为沉降地形,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上升、流水的侵切以及海水动力的作用,形成现在地丘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组成的地貌类型。洞头列岛山体走向大都为东西走向,海岛主峰多在300m 以下。场地位于洞头鹿西岛西南侧海岸及沿岸西侧近岸水域,位于鹿西乡行政区域,属浙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及岛屿区。鹿西乡地形以剥蚀低丘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体走向不规则,起伏较大,多深谷,临海一侧的山坡较险陡;中部地势起伏小。全岛有9 座小山峰,主峰烟墩岗海拔233m。沿岸曲折多岙,岸壁大多陡直,水际多延伸礁石,共有港湾、岙口28 个,水位较深。料场矿区为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较起伏,区内海拔标高+6+105m,地形坡度一般在3545之间。(3)气象水文洞头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受大气和海洋环流的深刻影响,具有冬、夏季风交替,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良好气候条件。根据洞头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洞头区域气温适中,多年平均气温为17.4,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出现在2 月(7.2);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5(出现在8 月);春季平均气温为14.6;秋季20.7。年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35.7(1978 年8 月1 日),最低气温为4.1(1969 年2 月6 日)。年际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在16.718.0间,变化幅度仅1多。海岛气温适中,四季宜人,呈现冬暖夏冷的良好气候。海岛的降水相对比较少,洞头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91.7mm。降水量年分布很不均匀,呈现季节性变化,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里,中春雨期(35 月)为430.7mm,占全年的36%;梅雨期(67 月上旬)为202.0mm,占全年的17%;季雨期(9 月)为117.8mm,占全年的10%,这时期的降水主要由热带旋和锋面雨所致,往往降水强度大,容易造成灾害;10 月翌年2月为枯水期,平均降水量为291.7mm,占全年的24%;7 月中旬至8 月,为干旱期,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降水主要由局部雷阵雨和热带所旋引起,往往伴有狂风暴雨出现,产生年日最大降水量,平均降水量149.6mm,占全年的13%。洞头境内无较大河流,以间歇性溪沟为主,多发源于山体中部,向四周呈辐射状流入海。其流域面积大多在2以下,河流长度较短,主流长度一般在4Km 以下,同时由于沟谷坡降较大,洪水暴涨暴落,枯水期基本干枯。全县较大的河流为大门岛的后岙溪坑,流域面积2.07,主流长3.98K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90mm,径流系数在0.390.41 之间。水质多为三级,极端情况下为四、五级。(4) 土壤、植被洞头县土壤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成土条件,形成了具有明显海岛特征的土壤据土壤普查表明,境内土壤有红壤、潮土、滨海盐土、水稻土等五个土类,十一个亚类,十七个土属,三十个土种全县以红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60%海岛土壤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层较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各种肥力因素水平低,基本不存在腐殖层,给林木生长造成诸多限制洞头县植被在浙江省植被分区中属中亚热带植被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由于长期采伐利用和樵伐薪柴,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目前为多以黑松、马尾松为主的栽培植被或次生演替植被矿区植被发育,为杂草、小灌木、马尾松林和阔叶林,植被覆盖率约占80-90%。2.2.2 社会经济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洞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增长迅速,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显著变化,城乡面貌有很大的变化,社会发展事业不断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洞头县全县总面积8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790.0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2.74万2010 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35 亿元,较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 亿元,下降9.7%;第二产业增加值13.03 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7.98 亿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26889元(户籍口径),较上年增长8.3%。根据洞头县国土资源局2009 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洞头县面积为173.33,其中耕地17.17、园地0.04、林地47.18、草地4.6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90、交通运输用地1.9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6.42、其他土地9.08。2.2.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1) 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大部分,总计43.59。项目建设区包括:工程永久占地(矿区、施工道路等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防波堤、码头、斜坡道、矿山用房及临时工业场地、临时堆土场等),共计22.19。直接影响区包括:工程区陆域周边和边坡上边坡5m 及海域侧50m 受影响的区域,共计21.40。(2) 防治分区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共分3 个区:区为主体工程防治区,包括防波堤工程、渔业码头、堤根护岸道路等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影响范围,面积为20.30。区为料场工程防治区,包括矿山采矿、施工道路等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受影响区域,面积为20.53。区为临时设施防治区,包括临时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及其周边受影响范围,面积为2.76。本工程弃渣量较大,应增设弃渣场,并划分为防治分区,并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主要为料场开采面、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在方案设计中,将重点针对施工期的以上区域进行水土流失防治设计。(3) 工程征占地本工程占地均为永久占地,面积为134480,包括耕地4983、林地11331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42、其他土地15737。主要为矿山主体采矿、上山道路等占地。(4) 防治目标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二级标准。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包括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6 项指标,具体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如表2-1:表2-1 分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目标设计水平年主体工程防治区料场工程防治区临时设施防治区综合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959595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7878787土壤流失控制比1.251.251.251.25拦渣率(%)959595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979797林草覆盖率(%)22222222(5) 防治措施布局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方针,防治方案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临时措施先行的防治体系和总体布局如表2-2。表2-2防治措施体系布设防治分区面积(hm2)措施类型设计措施区(料场工程防治区)20.53料场开采前工程措施1、表土剥离2、坡顶截水沟3、道路截排水工程临时防护措施临时排水沉砂料场开采及闭坑后工程措施1、料场截排水工程2、种植槽挡墙 3.料场截水沟植物措施1、平台及宕底绿化2、采场边坡绿化 3.道路边坡绿化III区(临时设施防治区)2.76植物措施林地恢复临时防护措施临时堆土场(6)实施工程量及进度安排各分区防治措施及工程量汇总表见表2-3,2-4,2-5;表2-3工程措施工程量汇总表防治分区措施名称工程量表土剥离及回填(万m3)C20砼(m3)浆砌石(m3)区(料场工程防治区)料场开采前表土剥离2.08坡顶截水沟(750m)240道路截排水工程道路截水沟(556m)234道路排水沟(905m)244料场开采及闭坑后道路截排水工程平台截水沟142坡脚截水沟195沉砂池39种植槽挡墙C20砼挡墙(2400m)288新增料场截水沟(1300m)410合计2.081314478防治分区措施名称土方开挖(m3)填土草袋挡墙(m3)土工布(m3)区(料场工程防治区)临时排水沟(875m)175沉砂池(4 座)3236小计20736临时排水沟(265m)53沉砂池(1 座)8填土草袋挡墙(445m)2679500小计612679509合计2682679545表2-4 各防治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工程量汇总表表2-5 各防治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量汇总表防治分区措施名称工程量道路填方边坡绿化框格填草框格植草(m2)林地恢复(m2)黄馨(株)爬山虎(株)夹竹桃(株)黄山栾树(株)喷播植草(m2)区(主体工程防治区道路填方边坡绿化框格植草1155平台及宕底绿化平台绿化4800 48001200宕底绿化1300218采场边坡绿化34630道路填方边坡绿化框格植草1935小计193548006100120021834630III 区(临时设施防治区)临时设施林地恢复10000合计30901000048006100120021834630根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参照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度与相应的工程进度衔接。各防治区内的水土保持措施配合主体工程同时实施,相互协调,有序进行。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首先安排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防治措施,在措施安排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应根据轻重缓急、统筹考虑,施工管理措施贯穿整个施工期。原则上应对工程措施优先安排,植物措施可略为滞后,但必须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季节实施,并抓住春季植树时机,在总工期内完成所有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2-6:表2-6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表分区防治措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区项目措施主体工程防治区主体工程植物措施护岸道路边坡绿化料场工程防治区主体工程料场开采前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坡顶截水沟道路截排水工程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沉砂料场开采及闭坑后工程措施料场截排水工程种植槽挡墙新增截水沟植物措施平台及宕底绿化采场边绿化道路填方边坡绿化临时设施防治区植物措施林地恢复临时措施临时堆土场注:主体工程水保工程3、 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水保方案共设置三个防治分区,实际方案存在较大的设计变更,应补充设计弃渣场水土保持设计,并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3.1 区(主体工程防治区)本工程护岸道路填方边坡绿化面积为1155(投影面积为640),采用框格植草防护。3.2 区(料场工程防治区)3.2.1 料场开采前1、 工程措施1、表土剥离本工程耕地和林地面积共计11.83,表土剥离厚度为1020cm,则剥离表土共计2.08 万。剥离表土临时堆置于临时堆土场。2、坡顶截水沟根据洞头县鹿西乡鹿西村-鲳鱼礁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在采场坡顶外约5m 位置设置C20 砼浇筑截水沟,总长约750m,宽0.6m,深0.6m,厚0.15m,需混凝土240。3、 道路截排水工程道路截水沟本工程道路工程挖方段布设截水沟556m,截水沟沿山体开挖线布设。截水沟断面为梯形,底宽50cm,截水沟边坡比1:0.5,具体断面见附图。截水沟采用浆砌石砌筑,挖方直接计入道路开挖工程,需要浆砌石234。道路排水沟道路挖方段布设排水沟905m,排水沟采用浆砌石砌筑,需要浆砌石244。二、临时防护措施1、临时排水沟按浙江省短历时降雨量计算方法,项目所在地5年一遇的1小时降雨强度i=59.67mm/h,径流系数取k=0.7,汇水面积取周边山体最大汇水面积,计算汇水面积为0.39,排水沟最大洪峰流量为0.04/s。根据计算,临时排水沟断面为梯形,排水沟底宽30cm,沟深40cm,内坡1:0.5,上口宽70cm,排水沟底及边坡需拍实。排水沟总长度约875m,开挖方量为175。2、 沉砂池在路基临时排水沟适当位置设置沉砂池,总计4 座。沉砂池为临时性建筑,按水流在沉砂池内停留时间3min 计算,采用梯形断面,边坡1:0.5,尺寸(长宽深)为1m1m1m,沉砂池的池底、池壁铺设土工布。经计算,沉砂池开挖土方总计32,铺设土工布36。3.2.2 料场开采及闭坑后1、料场截排水工程根据洞头县鹿西乡鹿西村-鲳鱼礁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本工程料场截排水工程布设如下:平台截水沟:在+42m 和+78m 平台设置C20 混凝土截水沟,高0.5m,宽0.4m,厚0.15m,靠近边坡的沟面坡率与边坡坡率一致。截水沟长约450m,需混凝土142。坡脚排水沟:采用C20 混凝土浇筑,长650m,深0.3m,宽0.5m,厚0.2m,需混凝土195。沉淀池:在坡脚排水沟两侧设置规格5m(长)5m(宽)2m(深)的沉淀池,壁厚0.3m,共设置2 个,C20 混凝土39。2、 种植槽挡墙本矿山闭坑后,最终在A、B 两个采场留有+6m、+18m、 +30m、+42m、+54m、+66m、+78m、+90m 等8 个边坡平台,其中+42m 为清扫平台,长约440m,宽10m,矿山闭坑后将作为岛内道路与原有水泥路连通,其余平台为安全平台,长约2400m,宽4m。在平台外侧设置挡土墙,平台进行覆土植树及种植爬藤植物绿化。在治理工程区边坡台阶上因绿化需要铺垫客土,为保证边坡台阶绿化植生客土不坍塌流失,在台阶外侧采用C20 砼挡土墙对植生客土进行支护,墙体与地面连接方式为入岩0.2m,挡土墙随边坡台阶展布而设,距离台阶边缘1.0m,墙高0.6m,厚0.25m。挡墙底部每隔3m 布置泄水孔一排,每隔20m布置伸缩缝一条。挡墙长2400m,需要混凝土288。3、 新增料场截水沟在+6m、+18m、 +30m、+54m、+66m、+90m 平台设置C20 混凝土截水沟,高0.5m,宽0.4m,厚0.15m,靠近边坡的沟面坡率与边坡坡率一致。截水沟长约1300m,需混凝土410。2、 植物措施1、 平台及宕底绿化平台绿化平台绿化面积14000。安全平台前沿间距0.5m 种植一排黄馨(L0.81.0m),后侧坡脚处间距0.5m 种植一排爬山虎(一年生,L40cm),中间种植一排夹竹桃(H1.5-2.0m,P1.5m,D4 ),树间间隔2m。共需黄馨和爬山虎各4800 株,夹竹桃1200 株,需覆土7000。宕底绿化宕底绿化面积5000。坡脚间距0.5m 种植一排爬山虎共1300 株;其余按间距3m 种植一排黄山栾树(H3.5-4.0m,P2.5m,D8 ),共需黄山栾树218 株,需覆土2500。2、采场边坡绿化采场边坡绿化面积为34630,采用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植草防护。3、道路填方边坡绿化本工程道路填方边坡绿化面积为1935(投影面积为1610),采用框格植草防护。3.3 区(临时设施防治区)一、植物措施本工程临时工业场地和临时堆土场临时占地10000。临时场地表土不剥离,直接压实。工程完工后,刨松压实表土,恢复林地,面积为10000。二、临时防护措施本工程临时堆场布设于矿区东南部临时工业场地旁边,用于堆放剥离尚未利用的表土,占地面积9000。堆场现状为林地,施工结束后需恢复林地。1、临时排水沟堆场四周布设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断面为梯形,排水沟底宽30cm,沟深40cm,内坡1:0.5,上口宽70cm,排水沟底及边坡需拍实。排水沟总长度约265m,开挖方量为53。2、沉砂池在路基临时排水沟适当位置设置沉砂池1 座。沉砂池为临时性建筑,按水流在沉砂池内停留时间3min 计算,采用梯形断面,边坡1:0.5,尺寸(长宽深)为1m1m1m,沉砂池的池底、池壁铺设土工布。经计算,沉砂池开挖土方总计8,铺设土工布9。3、临时拦挡堆场坡脚四周需设置临时挡墙进行拦挡,填土草袋挡墙高0.8m,梯形断面,顶宽0.5m,底宽1.0m,草袋填土利用工程开挖土方。填土草袋挡墙长约445m,需填土草袋约267。堆场采用土工布遮盖,需要土工布9500。4、 水土保持监测布局4.1监测目的与任务(1)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目的是通过监测,及时分析、处理监测资料,评价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实际影响,掌握水土保持措施在控制新增水土流失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水土流失危害情况。(2)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控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且在预测和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随着工程的进行,各个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通过对施工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各项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分析和掌握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进度合理性,控制水土流失过程中的防治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造成水土流失的不规范施工行为,确保水土保持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为水土保持设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作用提供依据。(3)自然恢复期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验证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蓄水保土、防蚀减灾等效益,检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合理性。水土保持的监测成果是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4)为同类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积累经验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值见下表4-7:表4-7 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值序号指标名称计算公式监测目标1扰动土地整治率累计治理面积/实际扰动面积95%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水土保持措施面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87%3拦渣率实际拦渣/弃渣总量95%4土壤流失控制比允许土壤侵蚀模数/治理后土壤侵蚀模数1.255植被恢复系数实际恢复植被面积/可绿化面积97%6林草覆盖率植物措施面积/实际扰动面积22%4.2监测范围及其分区本工程监测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大部分,总计43.59。项目建设区包括:工程永久占地(矿区、施工道路等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防波堤、码头、斜坡道、矿山用房及临时工业场地、临时堆土场等),共计22.19。直接影响区包括:工程区陆域周边和边坡上边坡5m 及海域侧50m 受影响的区域,共计21.40。监测分区包括:区为主体工程防治区,包括防波堤工程、渔业码头、堤根护岸道路等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影响范围,面积为20.30。区为料场工程防治区,包括矿山采矿、施工道路等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受影响区域,面积为20.53。区为临时设施防治区,包括临时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及其周边受影响范围,面积为2.76。区弃渣场,方案未设置弃渣场,但实际弃渣量很大,存在设计变更,水保方案需要补充渣场的水保设计。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主要为料场开采面、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在方案设计中,将重点针对施工期的以上区域进行重点监测。4.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本次水土保持监测范围涉及工程项目建设区及其可能的直接影响区。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地段主要有:(1)防波堤施工区:在防波堤抛石填方处设置1个点;(2)码头施工区:在码头桩基及钻渣外运区域设置1个点;(3)料场开挖区:在料场开挖区域设置2个点;(4)临时堆土场:在临时堆土场处设置1个点;(5)弃渣场:水土保持方案应增加弃渣场设计,在弃渣场设置1个点。本工程共设置水土保持监测点位9个,其布置见附图结合本工程各个施工监测区,在不同施工阶段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特点,为充分掌握各个施工监测区、不同时段的水土流失情况,了解水土保持设施的防治效果,按照“典型监测、便于监测、避免干扰”的原则,进行监测点布设。4.4监测时段和进度安排本工程监测从工程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共计4 年,即2012 年6 月2016 年5 月。监测工作在整个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内全程开展。监测工作在整个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内全程开展,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等每10 天监测记录1 次;扰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挡效果等每一个月监测记录1 次;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每3 个月监测记录1 次。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一周内完成监测。地面监测频次:4 月10 月每月测一次,其它月份隔月1 次,遇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50mm)、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雨量等监测工作需常年进行,同时加强对整个建设区的不定期水土保持调查、巡查。五、监测内容与方法5.1监测内容围绕落实“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6项指标的需要,根据本工程的项目区地形条件、施工工艺等特点,确定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内容如下:5.1.1施工准备期前在施工准备期之前,主要是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5.1.2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在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a.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主要包括降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和质量。b.水土流失量,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引起的面蚀、沟蚀、坍塌等。c.扰动地表情况,林草植被覆盖、成活率情况,土石方挖、填情况,弃渣情况,土石方临时堆放以及灌注桩基础钻渣去向情况等。d.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当发生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应及时监测调查流失物数量、组成、流失类型与成因、危害对象及影响范围和程度等。e.拦挡设施完好率,对实施的拦挡措施的效果、控制水土流失、设施的完好率等进行监测。f.水土保持设施的效益,对实施的各类工程、植物、临时防护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进行监测。g.水保工程建设情况,对主体工程已列和本方案新增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措施的数量、质量等。h.水土流失灾害隐患,主要监测工程水土流失对周边及工程建设本身产生的危害及影响。5.1.3自然恢复期水土保持措施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等措施的数量、质量。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治目标。5.2监测指标与方法(1)雨量观测直接利用附近水文站的降雨量数据。(2)简易沉砂池观测可采用沉砂池法,区内流失物沉积于池内,定期量测沉积物数量,从而推算各区域流失情况。(3) 简易坡面量测法侵蚀钢钎监测法对临时表土堆放场、路基填方边坡等土壤侵蚀量采用插钎法监测,将直径0.6cm、长2060cm 的钢钎,根据面积,按一定距离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 排、共9 根布设。钢钎应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地面,钉面与地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每次大暴雨之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土壤侵蚀量。侵蚀沟容积法测量宽2米的样方内所有侵蚀沟的长度和宽度,为保证精度,可分段测量每条侵蚀沟的长宽,计算流失土壤的体积。(4)重力侵蚀调查在台汛期开始和每次暴雨过后对基坑及挖方边坡的重力侵蚀情况进行一次巡查,查清发生重力侵蚀的地点、类型、原因、面积。(5)临时堆土场拦挡设施完好率调查施工期间,对定位测点的临时堆土场的拦挡、防护工程的质量和运营情况进行巡查监测,若有损坏情况,应立即修补或重建。(6)植被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抽样调查林草的成活率,未满足成活率标准的应补植。植被生长发育状况调查于每年春、秋季进行,主要调查树高、胸径、地径,林草的郁闭度等。(7)调查巡视监测在观测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强巡查,对临时堆土场要不定期进行巡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治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6、 预期成果及其形式6.1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应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报送上季度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因降雨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应于事件发生后一周内报告相关情况。6.2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完成后,应于3个月内报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以上报告及报告表由本工程建设单位向批复本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报送的时候要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并由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的负责人签字。监测成果见下表6-8:表 6-8监测成果一览表序号名称数量报送时间备注1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1份7月2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12份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3水土保持监测年度报告3份完工工程总工期为3年4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1份完工6.3数据登记表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附表1:季度降雨情况登记表监测项目名称:指标项描述性说明月份:季度降雨量(mm)季度雨量最大日降雨量( 月 日)最大月降雨量( 月 )降雨月份比例( )月( )月( )月暴雨暴雨次数次暴雨最大雨量( 月 日)填表说明1、“描述性说明”简要说明指标项的特点,但不要与前一列的内容重复。2、在填写“最大月降雨量”与“最大日降雨量”雨量数值时,必须同时填写发生日期。3、在填写“次暴雨最大雨量”数值时,必须同时填写发生日期。填表人填表时间年 月 日附表2:植被样地监测记录表项目名称工程实施时间起: 年 月 日讫: 年 月 日植物措施状况措施片区主要植物名称成活率(%)面积(hm)覆盖度(%)郁闭度(%)生长状况E:N:E:N:E:N:E:N:E:N:E:N:运行状况水土流失状况是否发生明显水土流失是 否流失强度等级填表说明1、“生长状况”可填“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