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隰县2010年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doc_第1页
临汾市隰县2010年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doc_第2页
临汾市隰县2010年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doc_第3页
临汾市隰县2010年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doc_第4页
临汾市隰县2010年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汾市隰县2010年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名称:隰县下李乡东山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2项目呈报单位: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3项目实施单位: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5项目建设年限:一年1.6项目负责人:马世晓(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1.7项目区地理位置、涉及的范围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南麓。而本次规划的项目区涉及下李乡东山二老坡1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农业人口504人,总土地面积1.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34万亩。1.8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规模为中低产田改造0.33万亩,主要建设内容为:1.8.1农业措施1.8.1.1改良土壤2728亩(1)机修梯田2728亩(其中:新增耕地197亩);(2)机械深耕2728亩,耕翻深度30厘米;1.8.1.2推广旱作农业3233亩(1)测土配方3233亩,采集土样108个,进行分析化验,指导施肥;(2)抗旱保水剂应用3233亩,施用总量3.23吨;1.8.1.3修建机耕路5.85公里,主要是田间生产道路,动土方量5265立方米;1.8.1.4梯田埂136.4公里,动土方量24552立方米。1.8.2林业措施1.8.2.1营造路旁树8公里(72亩),栽植杨树5333株。1.9投资预算该项目总投资390万元。1.9.1农业措施1、改良土壤2728亩,投资334.52万元。(1)机修梯田2728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为197亩),投资328.45万元;(2)机械深耕2728亩,投资6.07万元。2、推广旱作农业3233亩,投资9.56万元。(1)测土配方3233亩,投资1.32万元;(2)抗旱保水剂应用3233亩,投资8.24万元;3、修建机耕路5.85公里,投资1.39万元;4、梯田埂136.4公里,投资21.61万元。1.9.2林业措施投资9.56万元营造路旁防护林8公里,投资9.56万元。1.9.3其他措施费项目管理费10.39万元;项目管护费2.97万元。资金分配情况:申请省财政土地出让金3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76.92%;农民自筹90万元,占总投资的23.08%。1.10效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区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土地利用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新增梯田2728亩(其中,新增耕地197亩),推广旱作农业3233亩,项目正常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玉米36.02万公斤,增加种植业总产值57.91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27.28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541元。1.11经济技术指标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业总产值227.93万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27.28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0.04%,财务净现值324.66万元,投资动态回收期5.99年,静态回收期限4.67年(不含建设期),效益费用比0.83。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部,吕梁山南麓,地理位置东径11040381111558,北纬362722365549,东靠汾西,西依永和,南与蒲县、大宁为邻,北与交口、石楼毗连。全县总面积1413.1平方公里。项目区位于隰县县城北部,距县城35公里,地理位置在东径11101381110501,北纬364517364730之间,东至韩家渠村民小组,南与木家河沟接壤,西与洪墕村民小组相连,北与后峪沟相接。项目区规划范围涉及下李乡二老坡1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59万亩,其中耕地0.34万亩。项目区属黄土残垣沟壑区地貌、垣高沟深,地形破碎,耕地以坡耕地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失调,部分村庄主干道和田间道路不完善,种收十分困难,更谈不上机械化耕作,大量的土地需要改造,以便于机械耕种,提高地力,达到保水、保土、保肥,使项目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区域。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8,七月份最热,一月份最冷,年平均无霜期15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558.5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量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最大降水量816.3毫米,最小为312.4毫米。2.1.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海拔高程11601493米,垣面残缺,地形为东高西低,地面起伏不平,土层深厚,一般为100米-150米,坡度在5度至15度之间的耕地有3300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沟壑纵横交错。垣面土壤一般发育为黄土质碳酸盐褐土和黄土质褐土性土,土壤养分含量不匀,本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9.86g/kg,全氮含量0.64g/kg,有效磷含量在6.98mg/kg、速效钾含量117.92mg/kg之间。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熟化耕作层16-20厘米,耕作层容重为1.2-1.4g/cm3之间,孔隙度为50%-53%之间。2.1.4水资源项目区地处本县北部,属于吕梁山背斜东翼单斜储水构造,富水性不均,项目区地下水位较深,地表水靠小泉汇流而成,水量较小,有人畜工程3处,其中2处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三联泵提水工程,不能正常供水,另一处是2001年解决的人畜饮水工程,能基本满足人畜饮用,无法灌溉。2.1.5耕地数量、种类及开发潜力项目区涉及下李乡二老坡1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5875亩,项目区坡耕地面积3437亩,项目区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当地农民虽然有着利用土地,改造土地的丰富经验,但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技术落后等因素限制,还没有充分利用土地和高度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项目区土地开发潜力很大。2.1.6自然灾害项目区十年九旱,霜冻、雹灾和暴雨等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造成农业生产产量低下。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动力项目区涉及下李乡二老坡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04人,总劳力289人。二老坡村人口情况乡镇村名人口劳力户数下李乡二老坡504289116合计二老坡5042891162.2.2土地利用现状县国土资源局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还未验收,未能提供,这次利用的是县国土资源局98版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项目区实地踏勘,重新绘制后,对应到县国土资源局98版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班上,另行编班的(具体对应班号见土地利用现状表一)。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5875亩,其中:耕地3437亩(50150耕地3200亩),林地2959亩,草地1418亩,经济林325亩,果园50亩,荒草地7200亩,道路113亩,村庄占地133亩,裸土地240亩。下李乡二老坡土地利用现状表一可研班号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班号备注班号小班面积班号面积合计15762198151486荒草地609837215经济林657153142旱地535、568、548、587142459旱地495595173草地549289623村庄497、472237377荒草地494377875荒草地454、411、410、455、42775989旱地424、451、452、422、484、426、848188含15亩经1015村庄468151188旱地516、546、621、595、502、515、50111412322旱地526、504、506、490、567、419、542、543347含50亩果13263草地607、60826314240裸土地606624151180荒草地446、829、503、50511801686旱地457861765经济林451、453、4476518401荒草地8284011920经济林378、379202015村庄324152160旱地348、34789下李乡二老坡土地利用现状表一续表1可研班号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班号备注班号小班面积班号面积22550荒草地302、304、120、83355023124旱地373、374、385、382、343、323、301等12424251旱地119、246、143、282、154、155、217、246295含70亩经282、141、218、219、251、119、143、113济林25190旱地400、401、392230含5亩经26146草地521322271305荒草地142、278、831、281、91130528194林地27919429125旱地73、80、81、82、114、855125含6亩经3043旱地614331516荒草地92、835163286林地938633164旱地57、62164344经济林5543535旱地55、46、583536608荒草地51、15608378荒草地48、4983810经济林47103985林地5285407荒草地30741159旱地1、2、4、6、7、8、9、10、11、13、28、1594239草地19394319荒草地(含18号15亩)、22159446经济林18号的5亩154下李乡二老坡土地利用现状表一续表1可研班号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班号备注班号小班面积班号面积4514经济林325946193旱地18、32、23、342194717经济林39、(18号的6亩)15948290林地3、17、3129049415草地8374155030经济林54305132村庄403252387旱地95、85、104、856、125地128、136、1371265439荒草地13339渔家55627林地215、88、39962756125荒草地209、8363825835荒草地210(208号的4亩)3559360林地208360601317林地136、179、176、184、1941417617村庄19312862114旱地203、183、170、1582256415荒草地133441佃坪6514荒草地20514668旧村20486741经济林178、167、164、144706823村庄16723下李乡二老坡土地利用现状表一续表1可研班号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班号备注班号小班面积班号面积69262旱地174、143、177、19533770194旱地145、147、121、1352297113荒草地1364777223荒草地1364777337荒草地1364777452旱地122527510村庄12410767经济林122777181旱地112、10418178789荒草地29、5、11378979548荒草地149、1335488030荒草地20930下李乡二老坡土地利用现状表二名称面积(亩)占总面积(%)合计15875100耕地343721.65经济林3252.05果园500.31林地295918.64草地14188.93荒草地720045.35裸土地2401.51村庄1330.84道路1130.71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粮食总产113.16万公斤,平均单产350公斤,果品总产量71.8万公斤,总收入828.3万元,处于全县中等水平。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隰县2009年财政收入4300万元,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全县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而本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收入较低,急需开发增加农民收入。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项目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表现为较强,下李乡现有各类科技人员28人,技术力量较强,其中大专以上7人,中专高中8人,初中13人,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发展不平衡,距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还有较大距离。2.3基础设施现状2.3.1水利工程的现状项目区只有1处人畜饮水工程,位于渔家村,只能满足人畜用水,没有灌溉能力。项目区内有骨干淤地坝一座。2.3.2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通村油路横穿项目区,通村道路4条,田间道路为不足2米的小路8条,分布在各个梁卯上,地埂标准低,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随意排泄,坡耕地基本无水保工程措施,水土流失严重。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现有各类型农业机械124台(套),大多为农用三轮车和手扶拖拉机,能满足少量旱垣地的耕作需要,农机总动力0.6千瓦。2.3.4林业工程现状项目区有林地面积2959亩,草地1418亩,经济林325亩,果园50亩,森林覆盖率21%。2.3.5交通与电力项目区有村村通油路两条8公里,交通便利。各村内均有低压线路,电力供应正常,用电比较方便。第三章初设依据和标准3.1初设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试行标准山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集临汾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与技术要求黄土高原黄土型耕地瘠薄培肥改良技术规范my/t3101996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关于转发及下达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控制指标和编报项目计划有关事宜的通知农发(2009)127号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建立2010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库有关事项的通知(晋农发201041号)水利部文件水总2002116号“关于发布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通知”,水利部文件水总2005389号“关于发布水利工程概预算补充定额的通知”,山西省水利厅晋水规计2003716号文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3.2项目建设标准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和有关规定,项目以利用自然资源,使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亩投资1180元。具体措施标准:3.2.1机修梯田,宽度大于8米,田面平整度小于1米,自然坡降小于1/2000(其中,对未利用且地势平坦的荒草地、部分管理不善退化成荒草地的草地及林地、地埂和旧村进行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达到197亩),土地平整时保留耕作层熟土,生土回填。3.2.2机械深耕,机械作业,深翻土地,使土壤耕作熟化层厚度达到30厘米。3.2.3机耕路,项目区此次规划主要是围绕油路两侧农田进行治理,机耕路建设以生产路为主,根据地形合理设计,生产道路顺直通畅,与油路惯通,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有利于田间管理,减少耕地占用量,满足中型以下农用机械通行。3.2.4梯田埂,埂高0.3m,埂顶宽0.3m,埂外坡11,地埂夯实,保证不穿孔,不坍塌。3.2.5测土配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按30亩采1个样的密度布点采样。采样深度:0-20厘米。采样方法:s型布点,以10-20个点混合后取样1.5公斤其中0.25公斤土样要用塑料袋包装并迅速处理(冷藏)或化验。3.2.6施用抗旱保水剂在作物播种期随化肥机施入地,每亩用量1公斤,以缓解旱情,保证作物的水分吸收,为作物正常生长和粮食增产创造良好水分条件。3.2.7路旁树,在项目区油路两侧栽植杨柳类苗木各一行,胸径3cm,株距3米,当年人工造林成活率达到98%,三年后保存率达到95%。第四章项目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4.1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粮食稳产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迅速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土、水、肥利用率为切入点,以改土培肥、科学施肥为核心,坚持整合优势、典型示范、整体推进为原则,创建安全、肥沃、协调的土壤环境,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真正实现“藏粮于库”和“藏粮于民”和“藏粮于土”的转变,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项目区有明确的范围,按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项目建设要突出解决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因地制宜采取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行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本项目通过秋深耕加厚耕作层及培肥措施,给农作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化学措施缓解旱情,通过生物和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使原来的低产田变成适宜种植高产高效作物的高产良田,加快项目区农民增收达小康的步伐。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4.2建设规模项目主要围绕3305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具体建设内容是:4.2.1农业措施4.2.1.1改良土壤2728亩,主要是机修梯田、机械深耕2728亩(其中:新增耕地197亩);4.2.1.2推广旱作农业3233亩,主要是测土配方、抗旱保水剂应用3233亩;4.2.1.3修建机耕路5.85公里,主要是田间生产道路;4.2.1.4梯田埂136.4公里。以上共计投资367.08万元。4.2.2林业措施营造路旁树8公里,栽植杨树0.53万株,共计投资9.56万元。4.2.3其他工作措施项目管理费和管护费共计投资13.36万元。4.3规划布局根据项目区的立地条件和总体特点,合理布局,总的原则以渔家到高原上的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充分考虑土、水、肥等资源的高效性和持续性。在采用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土壤培肥过程中,以工程和农艺两项措施相结合,把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培肥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坡耕地土壤有效培肥、提高生产能力的功效,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土壤改良、旱作农业的推广、机耕路和农田防护林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一是对渔家到高原上的5-15度坡耕地进行机械平整和深耕,基本实现坡地梯田化,加厚工作层。二是对山头垣和高原上的部分未利用且地势平坦的荒草地、部分管理不善退化成荒草地的草地、林地、地埂和旧村进行开发整理,加厚活土层,增加耕地面积。三是对所有宜耕坡地和新修梯田进行旱作农业的推广应用,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三年提高0.1个百分点。增加土肥地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形成高产稳产的农田,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四是结合机耕路建设,耕种收机械到地头。四是从渔家-红蔫-高原上的油路两侧营造路旁树,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实施,把低产田建设成高产农田。第五章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隰县地处山区,属山西省缺水较为严重的县份。项目区地处本县北部,山高沟深,黄土层深厚,属砂页岩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较深,含量较小,富水性差,沟道远离大河,水源奇缺,根据县水利局资料,2001年修建的渔家人畜饮水工程利用的是地表水,每小时出水量6吨,还不能满足供应,地下水开采和运行成本过高,开采利用价值不大,因此本次项目治理,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大气降资源的外流,控制深层地下水开发,努力提高自然降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通过平田整地,土壤保水,大幅度减少水分流失,充分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化肥随水流失造成的地下水的污染,建立科学的种植制度,为保证农业生态环境提供资源保障。由于本次规划没有灌溉用水,故不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六章主要项目工程设计6.1农业工程设计6.1.1机修梯田的设计标准6.1.1.1梯田设计的原则1、梯田宽度要尽量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一般要大于10m,最窄的地块必须便利畜力耕作,宽度不小于8m。2、梯坎要等高水平,坚实牢固。干容重不小于1.4g/cm3。3、能够拦蓄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径流。4、水平梯田地边埂高0.3m,顶宽0.3m,坡比1:1,埂顶保持水平。5、田块的布设应顺实际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布设。6.1.1.2梯田的断面设计1、水平梯田断面的基本要素(详见典型设计图-1)断面要素田坎高度田面净宽原地面坡度田坎坡度田面毛宽原坡面斜宽田坎占地宽符号hbabmbxb单位mmmmmmm2、根据土方平衡原则,得出水平梯田断面要素间的关系田面净宽:b=h.(ctgctga)田坎占地宽:b=hctga田坎高度:h=bxsin原坡面斜宽:bx=hcos田坎占地:c%=2b/b+2b3、水平梯田的土方量和土方移动量的计算公顷土方量v=1250h公顷土方量移动量w=833.3bh水平梯田设计标准表地面坡度()田坎高度h(m)田面宽度b(m)田坎坡度a()地埂公顷土方量(m3)公顷土方移动量(m3)田坎占地(%)顶宽b(m)埂高h(m)5-101.5-4.320-3075-550.30.336256044.259.710-152.6-4.415-2070-500.30.3437551039.621.215-202.7-4.510-1570-500.30.3450037498.524.9根据不同的地形,分别采取不同的土方计算办法:大多数地块采用断面法进行计算,部分地面起伏较大的采用网格法进行计算,在项目区应用断面法测量的两个典型地块,亩均土方量242m3。实施班号为3、11、12、16、21、23、24、25、29、30、33、35、37、40、41、46、52、54、58、64、69、70、71、72、73、74、80号,共27个班号(其中:新增耕地面积197亩,具体班号为37、40、54、58、64、71、72、73、80)。6.1.2机械深耕机械深耕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技术措施。深耕(确切说是深耕翻)就是利用机械的作用,加深耕作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避免产生地面径流,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使耕层厚而疏松,结构良好,通气性强,土壤中水、肥、气、热相互协调,利于种子发芽,作物根系生长好,数量多;可以掩埋有机肥料,清除残茬杂草,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把握好土壤适耕性,土壤适耕性以土壤含水量表示,以土壤含水量15%20%为宜;耕深深度达到30厘米;减少开闭垅,闭垅高度应小于10厘米,开垅宽度应小于35厘米;实际耕幅与犁耕幅一致,避免漏耕,重耕;立垡、回垡率小于3%;耕深稳定性,植被覆盖率、碎土率应符合设计标淮。深耕的时间以玉米秋收以后、冬季来临之前进行;耕深应掌握在适宜为度,应随土壤特性、微生物活动、作物根系分布规律及养分状况来确定,一般的以打破犁底层为宜。耕翻过深会造成土壤保墒能力减弱,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机肥被埋压在深土层,肥效利用晚;生土被翻到地面上,对幼苗生长不利。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机具必须合理配套,正确安装,正式作业前必须进行试运转和试作业;耕层浅的土地,要逐年加深耕层;深耕的同时应配合施用有机肥,以利于培肥地力;体闲地在耕翻后应及时耙耱、镇压;一般23年深耕一次。实施班号为3、11、12、16、21、23、24、25、29、30、33、35、37、40、41、46、52、54、58、64、69、70、71、72、73、74、80号,共27个班号。6.1.3测土配方1、采集土壤样品。在作物施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按30亩采1个样的密度布点采样。采样深度:0-20厘米。采样方法:s型布点,以10-20个点混合后取样1.5公斤其中0.25公斤土样要用塑料袋包装并迅速处理(冷藏)或化验。2、分析化验。将采集的样品放入样品袋,及时送到有关分析化验单位,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分析项目: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铜、锌、铁、锰、硼、土壤水分、ph值、土壤容重及耕层厚度等。3、确定配方。根据土壤供肥情况、作物需肥规律与产量水平、肥料性能,采用养分平衡法,计算不同地块、不同作物、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氮、磷、钾微肥用量及其配比。6.1.4施用抗旱保水剂抗旱保水剂含有抑制作物蒸腾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生长刺激素,它具有蓄积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满足作物对多种微量元素供给需求的功能。在作物播种期机施入地,每亩用量1公斤,施用保水剂可以抗旱保墒,促根促苗,施用保水剂可以增强作物抗逆性,以缓解旱情,保证作物的水分吸收,为作物正常生长和粮食增产创造良好水分条件。大田施用方法:基施时在播前以每亩1千克的保水剂和化肥一同施入,整地待播。测土配方和抗旱保水剂应用实施班号为3、11、12、16、21、23、24、25、29、30、33、35、37、40、41、46、52、54、58、64、69、70、71、72、73、74、80、和9、53、63、77号共31个班号。6.1.5机耕路设计主要是田间生产路5.85公里,路宽3.5米,纵坡以不大于0.5%为宜,最大不超过1%,路基高度高于地面0.5米,路面成拱型,路面积水全部流入田间。根据地形合理设计,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有利于田间管理,减少耕地占用量,满足中型以下农用机械通行,。6.1.6梯田埂设计埂高0.3m,埂顶宽0.3m,同一田块埂顶水平。埂外坡11,地埂夯实,保证不穿孔,不坍塌。6.2林业工程设计6.2.1路旁防护林路旁植树8.0km,选用树种杨树,布置于油路两侧,整地方式为穴状,生熟土分放,熟土回填。树坑规格0.80.80.8m,株距3m,苗高2.7m,胸径3.0cm,所用苗木全部达到国标级标准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完好,每株施用农家肥20kg,浇水100kg;农田防护林栽植应将苗木垂直放入坑中,埋土、提苗、浇水,待水渗不起泥时,埋土踏实,最后盖一层虚土或用塑料薄膜覆盖。当年成活率达到98%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95%。2011年5月检查成活率,即时补植补栽,苗木规格及其他要求与第一次相同。,每年春秋季进行管护3-4次,管护主要内容有:中耕除草、整形修剪、浇水施肥及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共用苗木5333株,动土方2731方。第七章投资预算7.1预算定额和材料价格7.1.1采用定额项目预算采用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以外的机电产品如:水泵、电机、启动柜等,参照市场价计算。本预算一律按照定额单价计算。7.1.2主要材料价格主要材料根据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编规进入预算。然后根据临汾工程建设标准定额信息发布的价格,进行材差计算。7.2项目预算编制7.2.1预算编制原则和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20023号);(2)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发字19991号);(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颁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试行标准的通知;(4)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5)山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手册;(6)水利部sl289-200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山西企业标准晋q834-85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临汾市水方计算手册;(7)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预算及有关费用提取比例;(8)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集。(9)2009年山西省财政厅农发办关于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7.2.2工程投资预算本项目总预算投资额390万元,投工1.43万个,土方69.18万方。1、农业措施投资367.08万元1.1改良土壤2728亩,投资334.52万元。(1)机修梯田2728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为197亩),投资328.45万元;(2)机械深耕2728亩,投资6.07万元。1.2推广旱作农业3233亩,投资9.56万元。(1)测土配方3233亩,投资1.32万元;(2)抗旱保水剂应用3233亩,投资8.24万元;1.3修建机耕路5.85公里,投资1.39万元;1.4梯田埂136.4公里,投资21.61万元。2、林业措施投资9.56万元营造路旁防护林8公里,投资9.56万元。3、其他措施费投资13.36万元项目管理费10.39万元;项目管护费2.97万元。第八章效益分析8.1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提高化肥利用率和降水利用率,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辐射带动全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从而充分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减少化肥施用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明显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通过项目实施,将彻底改变项目区自然农业生产格局,变劣势为优势,变低产为中高产,农业产出率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通过项目区建设,全面推广工程、农艺等中低产田改造主体技术,能大幅度改善农产品品质,保证广大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8.2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区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土地利用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新增梯田2728亩(其中,新增耕地197亩),推广旱作农业3233亩,项目正常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玉米36.02万公斤,增加种植业总产值57.91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27.28万元。8.3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旱坡地得到改造,水、肥、土流失得到控制,可有效降低土壤风蚀、水蚀程度,可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土、肥、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项目实施,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及防污染和抗逆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盲目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减轻作物生理病害的发生,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8.4经济(财务)评价8.4.1基本数据根据国家农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要求,本项目只作综合性财务评价,不进行单项工程分析。(1)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预算390万元。其中:农业措施投资367.08万元,占总投资的94.12%;林业措施投资9.56万元,占总投资的2.45%;其它措施投资13.36万元,占总投资的3.43%。项目总投资中,申请省财政土地出让金3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76.92%;农民自筹90万元,占总投资的23.08%。(2)计算期和折现计算基准点进行财务盈利分析时,计算期15年。其中:建设期1年,正常运行期14年。折现计算的基准点,选在建设期第一年的年初,基准点序号为0,各项费用和效益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3)财务基准折现率及投资回收期依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要求,财务基准折现率i=8%;静态投资回收期pt=6年。8.4.2经济评价依据(1)国家农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2)水利部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8.4.3项目主要产出物产量及效益分析预测本项目主要产出物为玉米。根据项目经济评价的投入产出原则,取当地农作物价格前三年平均价格为基础,预测玉米1.6元/公斤,单产按前三年平均值为基准,并假定在计算期内保持不变。农产品产量、产值预测成果见下表:农产品产量、产值预测表产品名称旱作玉米合计机修梯田旱作推广种植面积无项目26205053125(亩)有项目27285053233亩产量无项目350350(公斤)有项目450400总产量无项目91.717.68109.38(万公斤)有项目122.7620.20142.96产品单价元1.601.60总产值无项目146.7228.28175.00(万元)有项目196.4232.32228.748.4.4农产品生产费用分析玉米费用如下表:农作物生产费用分析表产品名称玉米(机修梯田)玉米(旱作推广)合计无项目有项目无项目有项目种子50505050化肥150100150100农药灌溉耕种90209025人工费合计2901702901758.4.5农产品净效益计算根据“农作物产量、产值预测表”,“农作物生产费用分析表”建立农产品净效益计算表如下:农产品净效益计算表玉米合计机修梯田旱作推广种植面积(亩)无项目26285053133有项目27285053233总产值(万元)无项目146.7228.28175.00有项目196.4232.32228.74亩费用(元)无项目290.00290.00有项目170175总费用(万元)无项目76.2114.6590.86有项目46.3768.837555.21净效益(万元)无项目70.5113.6484.14有项目150.0417.68167.72净增效益(万元)79.534.0483.578.4.6经济指标计算根据对项目产出物产量、产值、净效益的分析,建立项目“投资效益(现金)流量表”如下: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单位:万元年序号总投资净收益累计净收益折现系数净收益折现净收益折现累计0390-390-3901-390-390183.57-306.4280.925977.38-312.62283.57-222.8560.857371.65-240.97383.57-139.2840.793866.34-174.63483.57-55.7120.73561.43-113.21583.5727.860.680656.88-56.33683.57111.4320.630252.67-3.66783.57195.0040.583548.7645.10883.57278.5760.540345.1590.25983.57362.1480.500241.80132.061083.57445.720.463238.71170.771183.57529.2920.428935.84206.611283.57612.8640.392132.77239.381383.57696.4360.367730.73270.111483.57780.0080.340528.46298.571583.57863.580.315226.34324.91合计863.58324.91依据“项目投资效益(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中给定的公式,列数计算各项经济指标如下:(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公式:式中:ci现金流入量co现金流出量(ci-co)t期的净现金流量n项目计算期计算成果:firr=20.04%(2)财务净现值(fnpv)公式:fnpv=式中:ic设定的折现率(8%)计算成果:fmpv=324.66万元(3)投资回收期(pt)借助“项目投资效益(现金)流量表”,应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公式:pt式中:t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首次出现正值和零的年数。计算成果(静态):pt=4.69年(4)动态投资回收期()借助“项目投资效益”(现金)流量表中“折现累计”一列数据应用下列公式计算:公式:计算成果:pt=5.99年(5)投资利润率(e)e=83.54/390=21.42(6)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规定,经济效益费用比所计算的效益应为毛效益。根据“农产品产量、产值预测表”建立“经济效益费用比计算表”如下: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计算公式:ebcr=经济效益费用表年序号效益bi费用ci(万元)折现效益费用(万元)合计投资生产费用系数折现值折现值039039010390183.5455.2155.210.925977.3551.12283.5455.2155.210.857371.6247.33383.5455.2155.210.793866.3243.83483.5455.2155.210.73561.4040.58583.5455.2155.210.680656.8637.58683.5455.2155.210.630252.6534.80783.5455.2155.210.583548.7532.22883.5455.2155.2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