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反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doc_第1页
规训与反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doc_第2页
规训与反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doc_第3页
规训与反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doc_第4页
规训与反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 学 号: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规训与反叛中学生作文教学研究discipline and rebelliona study of composition teaching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专 业 方 向: 学科教学(语文)专 业 代 码: 申 请 人 姓 名: 导 师 姓 名: 教授 二零零七年四月八日目 录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引言:单向指责中学生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1 )第一章 规训作文教学的模式化1.1 作文教学的规训化( 5 ) 1.2 失语:作文教学规训化带来的影响( 11 ) 第二章 作文教学规训化的原因 2.1课程要求:规训的依据( 20 ) 2.2 公共话语模式:规训的源动力 ( 24 ) 第三章 另类对规训的反抗 3.1 潜在写作的繁荣 ( 29 ) 3.2 零分作文:对“规则”的调侃( 31 )第四章 从规训走向教化:回归作文的本质 4.1 教化:自由的实践 ( 34 ) 4.2 言语表达:生命存在的形式( 36 ) 4.3 张扬个性:作文的春天( 37 ) 结语 ( 40 ) 参考文献 ( 41 ) 后记 ( 43 )摘 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大都或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顺手拈来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编一些假的故事。只要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本,就会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大家都在用几乎相同的腔调,说着几乎相同的观点。社会发展嬗变没有在这些作文中留下什么痕迹。长期以来,对作文现状的研究都从教师这一视角出发,认同于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缺乏观察生活,缺乏创新思想。本研究避开这一传统的研究路径,对学生作文中为什么不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第一章从微观权力视角入手,论述中学作文的教学命题、写作讲评,以及在阅读教学中贯穿的写作指导,是在对学生进行规训化训练。正是这种训练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失语:不会作文,写作模式化,甚至抄袭。第二章思索学生作文规训化的原因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一直以来被赋予着一个写作不能承受之重:兼顾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在“思想正确”的要求之下只能寻求用公共话语模式来表达。第三章考察了作文中两种对公共话语模式的“反抗”形式:学生的潜在写作、以“零分作文”的形式对作文“规则”的调侃 。可是,在强大的规训力量的压抑下,这种声音显得异常的微弱。第四章,论述规训化的写作教育,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写作应该回到教化的方向上来,回归语言表达的本质,自由的表达才是作文的春天。关键词:中学生作文规训反叛自由vabstractthere is the great problem in chinese composition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wh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writing the compositions ,most of them either write some truth ,that they have at hand ,and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and is valid everywhere ,or they make up some untrue stories .scanning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s ,we can see a mortifying phenomena :all of them use almost the same tune to express almost the same views. the mark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mutation cant be found in their composition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been studying compositions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eachers angle, and think that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s are so because they lack of observing social life and innovative idea. the paper avoids the traditional studying way and thinks over the question wh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ouldnt like to write down their own true idea.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the microcosmic power, points out that topic-setting and writing comment of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 and writing guidance running through reading teaching give the students the discipline practice. and its this kind of practice that causes the oppressive silence in their compositions: they cant write, even copying, they writing patterns. the second chapter thinks over the reason of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 discipline is that the examination to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has been exerting a great weight that writing couldnt bear: examining th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under the demand of “right idea”, the students have to seek to use public discourse pattern to express. the third chapter examines two forms of “rebelling” against public discourse pattern: the students potential writing, ridiculing the “rule” of composition by “getting zero in composition”. however, under the repression of strong discipline strength, the voice appears extremely weak. the fourth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disciplinary writing education has actually deviated from the direction of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writing should return to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ing and to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expression. free expression is just spring of composition.keywords : composi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discipline , rebellion , freedom引言:单向指责中学生写作教学研究现状二十世纪末注定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中无法被遗忘。1997年11月号的北京文学刊发的一组文章(邹静之女儿的作业、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试图道出语文教育中的沉疴。 参见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以此为起点,引发了一场由语文教育界外部继而进入内部的对语文教育的讨论与反思的风暴。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各科教学大纲也随之开始修订。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阶段颁行。从课程改革的目标上来看,改变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提倡学生主体,课程管理适当放权,改革评价机制,这些以往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都已被提出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情况如何呢?为了解高中作文教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状况,本人以“高中作文教学”为检索词,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发现,和对语文教育的整体讨论由外而内不同,对作文教学的讨论发端于语文教育界内部。可以说,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由来已久的问题,对这种情况语文教育界早已有所认识。1995年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编发一封教师来信的编者按中,开始提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的“忸怩作态,无病呻吟”等状况。 参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期。1997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发表文章作文教学低效探因,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的反思。 王苹:作文教学低效探因,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1997至2000年,搜索到关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文章每年均在40篇上下,2001年一度下降到21篇,2002年激增至54篇,2003至 2005年均在80篇以上。以上数据表明,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可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信算起,十年过去了,中学生的写作状况有了什么样的改观呢?笔者摘录以下几段文字,以期说明这个问题:写作,是一项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贫乏,特别是考场作文尤其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缺少生气,缺少新意。最近我组织全市高中毕业会考评卷工作,在一万一千多份文卷中,发现有点创新意识的不过三、四篇,实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同一副面孔。 李真微:作文评分要鼓励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6期。我常想,翻开学生的作文,就应该像进了一座大公园:有多彩的花朵,有参差的树木;有潺潺的小溪和静静的亭;有欢笑,有叹息然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实际却是其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症结何在?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定势所致。 丁淑坤:试析学生作文定势及突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1期。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个警惕: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雷同化日趋严重。从单元片断练习到高考作文,不难看出,凡写人的作文,人物形象大都“似曾相识”,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之现象。问题这般严重,除了使我们的作文质量难于提高到一定的层面外,也势必影响学生日后之发展。 黄德献:中学生作文“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纠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1期。赵谦翔老师有一次给高中的同学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作文乐(苦)。几十名同学,没有几个人写“作文乐”,多数人都倾诉了作文之苦。这种感觉也可能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识”。 陈玉成:点击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2期。目前高中作文教学正处于尴尬状态,学生写作难,写了多年,提起笔来仍如需千钧之力,心力交瘁;教师指导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功,收效甚微。少、慢、差、费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 许其汉:高中作文教学的弊端与对策,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2期。以上文字均摘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权威杂志。从以上文字中,我们看到,十年过去,中学生的作文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大都或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顺手拈来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编一些假的故事。只要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本,就会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大家都在用几乎相同的腔调,说着几乎相同的观点。社会发展嬗变没有在这些作文中留下什么痕迹。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样的虚假文章,当然谈不上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成是机械的文字堆积,是毫无意义的表达。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作文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出这样的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前面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是这些研究者的目光,多数认为学生作文“假”的状况,是因为缺少“创新”与“兴趣”,解决的办法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可以说,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育者都已经为学生们的作文问题开出了药方,“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可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怎么就不能照之去做,而非得去“编”去“造”呢?我们发现,作出这些研究的主体,大都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很少听到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声音。很少有人去追问,造成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创新”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学生作文中的“诚实”根本就不曾存在么?不是。现在我们的感觉是,小学生作文倒比中学生作文更富有真情实感,似乎年级越高,文章越苍白,越不“诚实”。经过了解,这种情况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害羞畏惧心理。中学生自己写的作文,一般不愿给同学看,更不愿意给父母看,即便交到教师手中,也是极不情愿、诚惶诚恐。 不少同学认为,这是他们的“隐私”,这么大的人了,暴露自己某一方面的真实感受,有点难为情,于是真实感受,真情实感,只对少数知心朋友表达,只在日记里写。但在作文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学生们已经不善于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我,或者说,他们已经习惯于用非自我的、异化的语言,用共性的话语空洞行文。 而历来对写作研究发出声音的教师,对学生们的这种害羞与畏惧或者视而不见,或者一相情愿地鼓励他们“说真话”。教师们以一种强势话语“不约而同”的得出学生作文中缺少“真情”,缺少“创新”的结论,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已经构成了一种“单向指责”的局面。在这种话语霸权的语境中,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的。我们如果认真倾听一下来自别的群体中的声音,就会有新的发现。其实,少数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作文的“虚假”、“伪圣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是教学中规训给学生带来的压抑造成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强调对学生作文的管束与控制,这就形成了一种严格的规训力量。本研究的重点就是运用微观权利技术理论进一步深化对作文教学的研究,通过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作文训练中的规训技术和规训的内在机制,论证对学生作文的训练表面上是“规训”学生的作文方法,实质上是在“规训”学生的思想。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的存在,是这种规训结出的恶果。传统作文教学的要求对作文进行规训是工业文明下技术理性设计的产物,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健康”、“立意高”反映了工业社会中人们对教育“实效”的追求。中国现代社会,上个世纪末已经完成了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的转移,文化标准、价值取向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而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规训,必然导致思想的僵化,与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是不相适应的,甚至对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是有危害的。第一章 规训作文教学的模式化“规训”(discipline)一词最早来自福柯的规训与处罚一书。在英文中,“discipline”既可当作名词用,也可当作动词用;它具有纪律、教育、训练、训诫等意义,又有课程和学科的含义。福柯正是运用它的多义性,赋予它新的含义,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福柯认为“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于是,我国学者将之译成“规训”,意指“规范化的训练”。 福柯著,刘北成 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北京)1999年版,后记。一、作文教学的规训技术福柯从微观角度对生命及其一举一动进行约束、控制、调节和矫正的全方位权力体系做了详细的阐述,即微观权利技术理论。他指出,身体是可塑的,可强化的,并将“生物性权力”与一种“规训技术”紧密相连,通过行使制度化和规训性的“生命管理”,将身体控制、空间分布的艺术、监督和规范化裁决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以达到对人永久的强制和自动的驯服。“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挑选和征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训练。”“它不是把所有的对象变成整齐划一的芸芸众生,而是进行分类、解析、区分,其分解程序的目标是必要而充足的独立单位。”“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 福柯著,刘北成 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北京)1999年版,第193页。学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训机构,它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对人的控制和规训。而作文教学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种规训权力的载体,并体现出一定的规训技术。作文训练中强大规训力量的获得,正是借助对写作命题、指导及批改、讲评的训练等一系列的规范化的裁决技术,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机制,有效达成对人的规训。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命题:老师确定题目指导:老师根据写作题目,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批改:老师评改,写出评语,给出分数或等级讲评:老师根据题目具体要求,结合学生作文情况,进行分析评说1、命题与写作指导在命题与写作指导阶段,我们已经能够感受作文教学中规训的在场。在一次作文训练中,老师拟定了“感悟高三”的题目。这种题目,是我们语文课堂中常见的题目之一。老师布置题目后,作了如下的“激情引导”:一进入高三,便是天天测、周周查、月月考。试题从工具,演变成教材;考试从手段,拔高为目的。惟题是从,司空见惯;惟考是图,视为当然。沸腾的题海,热昏了学生的头脑;灼热的考试,考懵了老师的方寸。好成绩究竟取决于“数量大”,还是“质量高”?“拼时间”,还是“讲效率”?“增负荷”,还是“调心态”?身处“题海热”中的高三师生,到了“冷处理”的关头。此刻,高三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把这种感受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联系起来,如实写出你眼中的高三的色彩吧! 赵谦翔:绿色语文案例集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1月,第251页。“感悟高三”这个题目本身,也许并不存在太多对学生的约束。这本来是可以写出对高三学习生活的各种认识、看法的。可是老师接下来的写作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方向就有了严格的规定。首先,老师对高三生活作出了几乎是“定性”的描述:“一进入高三,便是天天测、周周查、月月考。”在对考试、做题已经视为当然,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学生“热昏”了头脑,老师“考懵”了方寸。老师的叙述到这里,已经对这样的学习生活作出了一个潜在的价值判断:不好。可是在作出这种判断后,老师接下来竟还能做出一串的“选择性”的提示:好成绩究竟取决于“数量大”,还是“质量高”?“拼时间”,还是“讲效率”?“增负荷”,还是“调心态”?身处“题海热”中的高三师生,到了“冷处理”的关头。在前面描述的背景下,对这几个问题,笔者经过认真思考,也只能作出这样的“冷处理”:好成绩,其实是取决于做题的质量,我们不能拼时间,要讲究学习的效率。面对高负荷的学习生活,我们得调整自己的心态。既然不能反抗,我们就变“忍受”为“享受”吧。这样的导语,其实已经隐含着一个不能越雷池半步的前提:无论生活中存在着多少荒诞的事实,我们都得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在这种题目要求的大前提下,学生还哪里能有什么别的“感受”啊。在这里,所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最终只能看出一种:红色!写作指导,可以说是题目的一部分。在考试中没有老师的这种指导,但是会以题目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来行使这种规训的权力。如1997年上海高考作文的题目是: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后面附了一段阅读材料,这是命题和材料相结合的题型。是叫考生对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可材料上要求考生的看法要和学校教育吻合,和教材上的观点吻合;要谈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要谈阅读对人成长的重大意义这些要求本身就成了现成的写作素材,只要加以剪切拼凑就成了。如果你非说自己不喜欢读论语,或者你非谈自己的看法,不按书上讲的那一套去说问题就来了。有不少考生只看题目而置材料要求于不顾,或者只选其中一两则材料而没有将三则材料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思考分析,这就影响到了文章说理的“深度” 和“广度”。前些年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写作的第一步要求均是“审题”。在近年高考话题作文中,甚至直接把“写作指导”以引出话题的材料和对话题的阐释的形式,直接在试卷上显示出来。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0年高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只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也不只一个,这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我们常说不能一颗树上吊死,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来特等都显示了人类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可是,看了作文提示中所说的一大堆再明白不过的话,按此材料逻辑和出题者罗嗦的提示作文,必然会形成新的概念化模式:生活中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这必将对考生形成新的束缚和压迫。出题者提供了作文明确的主题思想,也基本给出了开头和结尾,作文的结构也一目了然。也就是说,题目已经给出了理论,考生联系一下实际即可。虽然,要求文体不限,但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写成议论文,而且要不断抄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重要句子,几乎所有考生都要使用这种完全相同和大同小异的句子,绝大部分考生很难突破这些重要表达主题思想的语句,作文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可能有好的表现机会。事实上,在这样的题目中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悖论,命题者要求学生们写“答案是丰富多彩”,可当大家都按照命题人的意图去写作时,过多的“丰富多彩”恰恰构成了“唯一”:你承认它,大家的答案只能是一个:丰富多彩;你否认它,答案才能够真的构成“丰富多彩”。而在写作过程中,考生显然很难作出否定命题的选择。在他们的写作训练中,题目早就成了不可质疑的神话。接下来几年的考试题目依然继承了这一传统,2001年的话题“诚信”,2002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其中都隐含着一个固定的主题要求:做人要诚信;面对考验,要做出正确的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之下,大部分学生只能去进行已经设定的“创新思考”了。2、批改与讲评然而,通过命题中隐含的要求所进行的规训,并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走上既定的方向,仍然会有不少“不识时务”者,不顾题目的要求或者不能明了题目的暗示,在写作中去展示自己的生命意识。作为规训主体的教师会在写作训练的批改与讲评环节给其当头棒喝,以促其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作家王大进在小说我的理想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叙述:那一年,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我的理想。我在这篇作文里就非常认真地写道:我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我得了高分。也是我在学校里唯一的一次高分。我记得同学们大多数写的是长大后当一名老师,也有人说要当一名军人,或者是当工程师、科学家、画家。最好笑的是一个叫邓大头的同学,说长大了要当一名木匠。他的这一“伟大”的理想,马上就遭到班主任老师无情的嘲讽挖苦。班主任老师姓黄,我们背地里都叫他“黄世仁”,一个地主的名字。在讲评课上,“黄世仁”用力抖着大头的作文簿说:“了不起啊,了不起。我们这个同学的理想真是伟大。他居然说长大了要当一名木匠!” 王大进:我的理想,参见清明,2006年第5期,第64页。大约很多学生在读书期间都写过“我的理想”这样的作文。理想,指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意,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版。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文中邓大头对未来的想像无疑是最合理、最有根据的。事实上,那些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最大的可能(几乎是唯一的)就是当一个农民。可是,在作文中,大家都只是在睁着眼睛说胡话的乱谈“理想”,而对未来最合理的一个想像却受到老师最无情的嘲讽。作家三毛也经受过类似的规训。她在一篇名为拾荒记的散文中的叙述道,“一次老师出了一个每一个学期都重复出的作文题目,叫我们好好发挥,并且说:应当尽量写得有理想才好。”三毛写的是:“我的志愿我有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三毛:三毛作品集 背景,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这样写作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她挨了一顿猛批,修改之后仍然不能“通过”,只好胡乱写着:“我长大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这样的胡言乱语老师看了反而十分“感动”,批了个甲,并且说:“这才是一个好理想。不辜负父母期望的志愿。” 三毛:三毛作品集 背景,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写“好”作文的奥秘原来在这里:不仅是写,而且是要写“好”,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推而广之,作文要好,当然也不能“辜负”国家、社会的希望。国家、时代的宏大叙事话语,就在这样的训练中一点点的浸占了个人的语言空间。3、阅读课堂其实,对作文的规训,不仅贯穿在写作课堂上,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思想“以读促写”的原则,决定着在阅读课程中已经开始了对学生写作的规训。记得我在学习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杨朔的香山红叶时,老师这样分析:文章以物喻人,用凝聚着“北京最浓的秋色”的香山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精神面貌,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对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记游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然而写红叶并不是记游的目的。老师反复讲杨朔的“转弯艺术”,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卒章显志”,乃全文点睛之笔。我所在的是一所一流的重点中学,授课的是一位一流的语文老师,她讲得声情并茂,听得学生如醉如痴。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这些西蜀的孩子无缘到香山,笔下的题目便都是峨嵋山绿叶、青城山的竹子、神女峰的松树,老师夸奖:“大家学得真快!” 余杰:“单调”散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杨朔散文的反思,参见铁屋中的呐喊(修订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48页。在阅读教堂上,老师像外科大夫一样拿着手术刀,把一篇篇优美的或不优美的文章,一概解剖成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巧妙的构思”、“精致的结构”、“深远的意蕴”的分析表述,对学生的写作实践起着无与伦比的影响。这些写作的模式像钉子一样敲打进学生的大脑。在这种学习接受过程中,写作当然也就距离想像、求异、创新、诚实等渐去渐远,堕落成一种令人痛苦的,枯燥乏味的编造。规训,这种现代性的权力,是与现代社会的规训技术、教育过程和模式、知识类型、社会需要一起构成的生产性权力。它虽然不一定是暴力的,但却是为了造就有用和驯服的身体,因而规训权力是控制性的、支配性的。在规训权力的塑造和摆布下,人成为被动的、他律的,是反复可以塑造的,直到完全适应被使用性。在教育中,规训权力是一种霸权。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在中学生写作教学中,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消蚀着学生的自我表达,消蚀着学生的个性,最终达到一种统一:学生在作文中集体失语了。他们都在用同一种腔调说着同样的话,写作这种本来应该是最能展现人的个性、灵性的东西,完全模式化了。经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在教学中大面积应用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着的问题。学生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指导代替了学生作文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权利,学生失却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使学生作文从一定意义上变成老师作文;学生丧失作文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指导无形之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或者评判本次作文的标准,使学生觉得教师的指导就是写作规律,照章行文,造成了学生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思维过程受到严重干扰,没有做到独立作文,作文的内涵也严重收缩。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下,必然导致学生作文的失语。二、失语:作文教学规训化带来的影响失语,并非指失去语言能力,而是指语言表述时思想的缺席,导致众口一词、全无个性。语言本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人一旦言不由衷,抑或言非所思,语言表述也便失去意义。这种现象表现在中学生写作中,就意味着学生放弃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认识的权利,放弃了在写作领域的思考权与话语主权,写作的成果也只能是一些苍白的,严重贫血的、甚至是毫无思想重量、虚空的文字堆积物。在规训状态下,只要翻开学生上交的作文或者考卷,便会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景象:面对同一个话题,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的学生,大同小异的用几乎同一个腔调说着几乎相同的看法。赤兔马之死脱颖而出后,成百上千的学生提笔就写历史,口出即是文言。即便是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这些佳作固然文笔优美,构思精巧,但也同样没有脱开同腔同调之嫌,几十万考生同写“昭君”或“屈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难免让人生出啼笑皆非之感。你甚至还能发现,这些认识和表述与数十年前竟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我们在惊呼现在的学生与我们那时代不一样的同时,却发现深刻的社会思想嬗变竟没有在这些作文中留下什么痕迹,作文成了无思想交锋、无心智对抗、无真情投注的“三无”产品,称之为话语游戏亦不过分。这样的写作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成是机械的文字堆积,是毫无意义的表达,他们群体性的失语了。他们已经不善于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我,或者说,他们已经习惯于用非自我的、异化的语言,用共性的话语空洞行文。1、无所适从:不会作文现在,多数学生学习写作但不热爱写作。“学生作文最宝贵的是言为心声,坦诚相待。可有的学生在作文时把作文仅仅看成是在做文,习惯用公式化的语言去粉饰和图解生活,满纸都是假话、谎话、空话和套话。” 刘建祥 郑建伟:全程写作训练论,写作2002年10月。目前大多数中学生把作文当作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每逢作文课,学生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于“无米下锅”,只好东拼西凑,以求应付过关。厌恶写作,对写作头痛,欲罢不能,如重负在身,不得已而为之,甚至想方设法逃避。 学生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于是开始到书店买作文书,东抄一点,西抄一段。应时势之需,甚至出现了一种写作文的软件:作文克星。这套名叫作文克星的电脑软件于2001年年底在网上开卖。该软件最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内置的作文自动生成器,只要轻点几下鼠标,选择文章的开头、结尾和细节就可以快速组合出各类作文。这种软件能帮助学生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有的还蒙混过关,受到老师的表扬;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作文克星,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忧虑。 四川在线:/rjbd/20020513/200251392647.htm其实最应该忧虑的不是学生用电脑软件来应付作业,而是学生为什么能用电脑程序来完成作业!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作文训练程式化的结果。电脑是没有思维能力的,可是现在却能够代替人脑来写作!我们的写作训练落到了如此可悲的地步,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没能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2、程式化:千人一面,千口一腔怕上作文课,又不能不上。这样的课堂训练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作文的程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是把作文当成一种既定的格式,一种套路,一种模式,不管是什么题目,都可套用。在当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此种祸害尤为深重。有些所谓的重点中学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程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每种样式列出一篇或多篇文章,然后按照班上学生的作文特点,人手一种,熟读背诵,严格演练。经过这样的作文规训,程式化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写作成了填空。情感、事件、词语、段落、开头、结尾 孔有君:高考作文批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3页。 “勤奋”“友谊”“理想”,诸如此类的话题,多是些掌声文字,缺少自我省察;社会热点、时事焦点,现成复制媒体即可,几乎众口一词,话语间俨然早有约定;即使是身边的亲人,妈妈一例是为孩子操劳,累出了白发,至于爸爸,那是座沉默伟岸的山。在这里,人的大脑不再思考,而只是像电脑那样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检索、拼接。以中学教学中的写作实践来划分,记叙、议论、抒情都有了各自的写作模式。记叙模式:称赞、歌颂,人物类型化妈妈的手我见过各种各样的手:蒲扇似的大手,白胖胖的小手,勤劳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最爱妈妈那双勤劳的、充满着爱的手。记得去年冬天,有一天正下着大雨,我打着伞回家。一不小心,伞掉进了淤泥里,被泥巴弄得很脏。回家后,我怕妈妈骂我,想洗干净。但这样冷的天,下水该多冷啊!于是我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把伞放到门角落里。夜晚,我正在里边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阵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节奏。我循声走过去,看见妈妈正蹲在厨房的水龙头旁,吃力地刷着、搓着那把沾满了淤泥的伞。我望着妈妈那一上一下的动作,心里感到十分内疚,觉得她仿佛不是在刷洗伞上的污点,而是在刷洗我心底那不爱劳动的污点呀!天气真冷,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突然,我看见妈妈手中的刷子掉下来了,就急忙走过去,拉住妈妈的手。啊,我这才发现,妈妈的手背又红又肿,高高隆起,手指也肿大了,整个手湿漉漉的,冷冰冰的。我连忙用双手紧紧握住妈妈的手,说:“妈妈,我来刷吧!”妈妈轻轻地回答:“你去学习吧,我刷就行了。以后你小心点儿。”听了妈妈的话,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回到桌旁,继续写作业。我写得很认真,很专心。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来到我的身边。她笑着说:“看看你的作业。”她把双手在围裙上用力擦干净,就拿起我的作业本仔细看起来,然后慢慢抬起右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高兴地说:“好孩子,你进步了”这时,我觉得妈妈的手热乎乎的,是那样温暖,充满了无限的慈爱。我完全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了 孔有君:高考作文批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1-42页。这种作文模型的源头是那篇著名的散文一件珍贵的衬衫。如果我们把中心词进行一下调换,比如把“妈妈的手”换成“一件衬衫”,把“一件珍贵的衬衫”换成“一枚书签”,换成“小木船”(这正是另一个流传极广的写作模式),小钢笔,例文一样成立。一个线索,引出一串回忆,最后加上一句“升华”性的文字:这种叙事模式,早已被都是和学生们运用娴熟,成了作文技法中的法宝之一。如:尝试:“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尝试的机会,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且去尝试了,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当教师的尝试。那是一年前的事了” 孔有君:高考作文批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3页。兴趣:“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有的人喜欢钓鱼,有的人喜欢野炊,有的人喜欢集邮说起我的兴趣爱好,你肯定会感到吃惊:我喜欢吹芦笛!说到这个兴趣爱好嘛,得先讲一个故事。那是” 孔有君:高考作文批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3页。这种模式总是有严格的开头、中间、结尾技术,并且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但无论怎样,有一条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称赞、歌颂的立意中心。一般而言,这种歌颂都有着强烈的言不由衷、为文造情的倾向。而且,文章感情虚假做作,所讲故事大都是编造或者想当然的结果,没有真实体验。 孔有君:高考作文批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4页。议论模式:引、议、联、结这种作文模式在上个世纪末曾经风光无限,形成了“一统江湖”的局面。这也与当时的考试作文多为材料作文密不可分。至今我还清楚记得老师对这种作文的指导:所谓“引”,就是引用原材料的主要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议”,就是对材料加以简要分析;“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最后,做出总结,重申论点。这种模式,随着考试题目类型的转变,早已风光不再。可是,它的影响,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比如下面这篇作文:公则生明江西考生 蒋璐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无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辩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新浪教育:/l/2003-06-16/46079.html这是2003年江西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高招试评小组专家对这篇作文的评语是:这是一篇满分卷。内容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认为要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做到“公则生明”,然后分析寓言材料,再举包拯断案公正无私、岳飞带兵不徇私情为例证。行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但文采上稍显平平,材料也不新鲜。该篇作文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浪网一位网友的评论可以说还算公允:“就文笔来说,该篇作文还可以。但我也悲哀的发现这是固定的官方思维教育下的标准产品。这样的文章基调风格在十年前已为我们的老师津津乐道。” 新浪教育:/l/2003-06-16/46079.html这个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引议联结”的模式化作文,之所以得了满分,就在于作者运用那个经典模式,对流行的政治话语进行了一番不太巧妙的包装。而这种话语模式,正是作文教学中长期进行规训所追求的结果。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我们曾经一度极力推崇一种叫“凤头、猪肚、豹尾”的作文样式。“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指文章开头要精巧、内容要丰满、结尾要有力。这本来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达到“凤头、猪肚、豹尾”的效果,就开始了高唱颂歌,开始犯一到文章结尾就忍不住要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为了伟大的祖国,同学们,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将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以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厦增砖添瓦。很多时候,“卒章显志”式的作文结尾时表达的愿望或者呼喊的口号,听上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难道我们不想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吗?难道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吗?可是,我们总不能遇到抒情就高声呼喊口号吧,没有口号的文章就不能抒情了吗?更重要的是,这种抒情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写作思维,使学生成了学舌的鹦鹉,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孔有君:高考作文批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4-47页。而托物言志,则是我们学生作文抒情的另一大法宝。在模式化的写作中,任何事物都在象征着某种人物或者某种精神。秋冬季节,小草枯萎了,人们把它割回当柴烧,撒在田里又做肥料。这正是小草的精神所在毁灭自己,造福他人。更可贵的是:它的身子枯萎了,却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不信,扒开雪,拨开几层土皮,会看到一缕缕雪白的根。它们正在为来年积蓄力量,等到春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