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建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交往空间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传统村落人口的迅速增长 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升级 村落呈现出无序扩张 结构分散的现象 村落空间急需转型 这种情况下 新 型农村社区得到重视和发展 新的居住模式打破了村民传统的交往方式 暴露出较多矛 盾 因此 通过对村落交往空间的研究和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问题的研究 分析当下 村民的需求 研究探讨交往空间体系的建构方法对指导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关中平原地处陕西中部 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其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条件 社会 文化等条件是论文展开的基础 本文首先从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入手 分析了村 落交往空间与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特征 然后 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当前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规划建设中现存问题 并以此 为基础 搭建了交往空间与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时代发展对交往空间的新 要求 通过传承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的特点 结合当代交往空间功能 探讨出符合时代需 要的新型农村交往空间设计方法 最后 从交往空间功能构成 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三 个方面研究建构出适合关中地区县域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 以期对关中地区新型 农村社区交往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新型农村社区 交往空间体系 建构方法 i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the villagers with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sprawls fragmented structure of the villages were presented transition of the village space was urgent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were developed and become important in this phenomenon the new tendency of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broke down the traditional contract the villagers demand was analyzed and constructing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system method was discussed through the different village associ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problem researching all of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zing will b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guan zhong plain is in the middle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physiographic economic social culture conditions of guan zhong plain were the foundation of this article fir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 communicating space and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village space researching based on this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feature was concluded additionally the villag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 in guan zhong plain was derived by intergrad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based on the resul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the new village was created and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was proposed the space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design method was derived by combining the present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inherited the character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 finally the new village communication space system was built by three part which contained space function structure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layout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w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new village communication plan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 guan zhong plain new rural community new village communicatio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iii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1 提出问题 1 1 1 1 研究背景 1 1 1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 1 3 研究对象及范围 2 1 1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1 1 5 研究框架 4 1 2 研究现状 6 1 2 1 国内研究现状 6 1 2 2 国外研究现状 7 1 2 3 研究总结与评述 8 第二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9 2 1 基本概念 9 2 1 1 新型农村社区 9 2 1 2 交往空间 12 2 2 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13 2 2 1 交往心理特征 13 2 2 2 交往行为特征 15 2 2 3 交往的基础与影响因素 18 第三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特征研究 21 3 1 关中地区概况 21 3 1 1 自然地理概况 21 3 1 2 社会经济概况 21 3 1 3 历史文化概况 21 3 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22 3 2 1 影响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因素 22 3 2 2 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26 3 3 关中地区村落交往空间特征研究 30 3 3 1 交往活动与交往空间关系 30 3 3 2 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现状调研 35 3 3 3 交往空间与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关系 40 iv 3 3 4 关中地区村落交往空间构成特征 43 第四章 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实态调研 45 4 1 交往空间现状 45 4 1 1 交往空间现状 45 4 1 2 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调研 45 4 2 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存在问题 52 4 2 1 空间体系 52 4 2 2 规划方面 53 4 2 3 建设方面 54 第五章 关中地区县域新型农村社区与交往空间关系研究 57 5 1 新型农村社区功能构成 57 5 2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57 5 2 1 社会关系的重构 57 5 2 2 经济产业的变化 57 5 2 3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57 5 3 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作用 58 5 3 1 增强新村社区凝聚力 58 5 3 2 增强新村社区的安全性 58 5 3 3 增强村民对新村社区的归属感 58 5 3 4 维系村民的社会关系 59 5 4 传统交往空间特征传承 59 5 4 1 交往空间功能的延续 59 5 4 2 交往空间布局的延续 60 5 4 3 交往空间形态的延续 60 5 5 时代发展对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提出的新要求 60 5 5 1 交往空间功能构成变化 60 5 5 2 交往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61 5 5 3 交往空间形态变化 61 第六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建构研究 63 6 1 体系的概念及特性 63 6 1 1 体系的概念 63 6 1 2 体系的特性 63 6 2 交往空间体系的概念及特性 63 v 6 2 1 交往空间体系的概念 63 6 2 2 交往空间体系的特性 63 6 3 交往空间功能构成体系建构方法 64 6 3 1 与其他体系的关系 64 6 3 2 功能构成体系 64 6 4 交往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建构方法 69 6 4 1 与其他体系的关系 69 6 4 2 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建构方法 69 6 5 交往空间形态体系建构方法 71 6 5 1 与其他体系的关系 71 6 5 2 形态体系建构方法 71 6 6 交往空间体系的整体建构 73 6 6 1 交往空间体系的整体框架 73 6 6 2 绿化 道路系统在交往空间体系中的作用 73 论文研究的结论 75 参考文献 76 调查表 78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80 致 谢 8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 1 1 关中地区区位图 6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6 图 2 1 关中平原航拍图 15 图片来源 网络 15 图 2 2 私密性水平 18 图片来源 现代建筑理论 18 图 2 3 符合考虑交往心理的座椅 19 图片来源 网络 19 图 2 4 缺乏人们交往心理的座椅 19 图片来源 网络 19 图 2 5 物质环境质量与交往活动的关系 20 图片来自于 交往空间 20 图 2 6 村民在广场上进行交往活动 22 图片来源 网络 22 图 3 1 秦三村依据自然优势并修筑门楼进行防御 26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网络 26 图 3 2 水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2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27 图 3 3 秦镇三村村落形态简图 2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27 图 3 4 扶托村村民年龄 性别情况 28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28 图 3 5 扶托村家庭类型构成 28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28 图 3 6 扶托村村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29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29 图 3 7 关中平原村落分布特征 31 图片来源 网络 31 图 3 8 童家寨健身设施 38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38 图 3 9 线性 团状交往空间 39 图片来源 网络 39 图 3 10 尺度宜人的街巷 39 图片来源 网络 39 图 3 11 调研地点示意图 39 图片来源 网络 作者自绘 39 图 3 12 商店门前村民进行交往活动 40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0 图 3 13 何仙村村民在宅前进行交往活动 41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1 图 3 14 童家寨村口寺庙 41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1 2 图 3 15 水磨头村入口商店 42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2 图 3 16 空间的形态对交往的影响 42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2 图 3 17 马村石磨周围交往空间 42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2 图 3 18 道路局部放大空间 43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3 图 3 19 马村街巷空间 44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4 图 3 20 童家寨广场 44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44 图 3 21 功能构成早期阶段 45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5 图 3 22 功能构成分散阶段 45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5 图 3 23 功能构成分散阶段 45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5 图 3 27 空间布局初步阶段 46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6 图 3 28 空间布局稳定阶段 46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6 图 3 29 空间布局分散阶段 46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6 图 3 24 空间形态早期阶段 4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7 图 3 25 空间形态稳定阶段 4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7 图 3 26 空间形态分散阶段 4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7 图 3 30 村落交往空间规模等级关系图 48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48 图 4 1 新村区位图 51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1 图 4 2 新村单元入口 52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2 图 4 3 新村中心广场 52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2 图 4 5 村民种植蔬菜 53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3 图 4 6 新村道路 53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3 图 4 7 新村广场 53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3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图 4 4 交往空间形态示意图 54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4 图 4 8 交往频率分析图 55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5 图 4 9 老人观察别人种菜 55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5 图 4 10 交往活动频率分析图 55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5 图 4 11 宅间绿地 55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5 图 4 12 交往频率分析图 56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6 图 4 13 村民在道路上交往 56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6 图 4 14 交往频率分析图 5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7 图 4 15 村民在中心广场进行交往 57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7 图 4 14 交往频率分析图 5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57 图 4 15 村民在新村入口处休息 57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7 图 4 16 村民没有合适的交往空间 59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59 图 4 17 没有参与性的绿地 61 图案片来源 网络 61 图 4 18 何仙村公共活动中心 61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61 图 5 1 村民对陌生人的反应 65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65 图 5 2 公共设施配套详细图 6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67 图 5 3 新村社区布局变化示意图 6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67 图 6 1 商业街的建筑小品设施 71 图片来源 网络 71 图 6 2 民俗活动设施的布置意向图 71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71 图 6 3 儿童游乐设施 72 图片来源 网络 72 图 6 4 游憩设施 72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72 图 6 5 健身娱乐设施 72 图片来源 网络 72 4 图 6 6 社区中心公共服务设施 72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72 图 6 7 放射性铺装图案 74 图片来源 网络 74 图 6 8 宅间绿化结合蔬菜种植意向 75 图片来源 网络 75 图 6 9 空间布局示意图 75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75 图 6 10 社区中心布局示意图 76 图片来源 网络 自绘 76 图 6 11 新村社区交往空间层次等级分析图 7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77 图 6 12 线性道路示意图 77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77 图 6 13 宜人的小尺度空间 78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78 图 6 14 亲切的空间尺度 79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79 表 2 1 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的区别与联系 12 表 3 1 不同地形地貌对村落密度及规模的影响 23 表 3 2 不同阶段村落空间结构形态分析图 28 表 3 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类型 29 表 3 4 交往活动类型与交往活动方式 特征的关系 32 表 3 5 交往活动对空间的要求 33 表 5 1 传统村落与新村社区交往空间尺度变化 65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 1 提出问题 1 1 1 研究背景 十一五 以来 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出现了巨大的变 化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步步深入 农村产业结构 生活方 式 生产方式 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村民不仅对居住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出了 要求 而且还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的要求 传统村落已经不能适用于新农村建设 的发展 乡村居住空间正急速地进入到转型时期 基于这种情况 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 农村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得到重视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后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由于建设资金投入较少和建设方的主观意愿 把新型农村社区仅仅作为安置区来 规划建设 简单认为室内具备足够的功能空间 室外局部设有公共绿地就已经远远强于 农村以前的居住环境 对村民的交往需求考虑不够 2 规划设计上套用城市社区规划思路 空间组织方式缺乏深入的地域特色调查以及 3 新村社区中 交往空间职能 布局 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本文就是针对这些 问题 从与农民生活最紧密的交往空间入手 以传统村落和农民新村为对象 探讨适用 于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建构方法 1 1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适应关中地区县域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的建 构方法 为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本论文试图探寻出关中地区县域新型农村社区中 建构交往空间体系的可行的 办法 对地方传统交往方式的探讨 忽略使用者的社会文化特征 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 打破了原本和谐的邻里交往关系 第一章 绪论 2 3 通过论文的研究 将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扩展到与关中地区类似地区的新型农 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 拓展本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 通过对关中地区若干传统村落的调研 总结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特征 并对能够促 进社区凝聚力的有价值的交往空间进行传承 面对新时代 交往空间应有所 变化 本文从空间功能 空间布局 空间形态三 个角度总结了交往空间的变化 并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 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目前 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交往空间的研究 主要针对城市社区 理论研究上也多倾向于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地区 本论文以搜集到的 大量现状和历史资料为基础 从理论上探讨关中地区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分析村落 交往空间与空间结构形态的关系 总结出村落交往空间特征 分析交往空间在新村社区 中的作用 结合新村社区中交往空间建设问题 探讨出新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建构方法 从理论上丰富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交往空间体系研究理论成果 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 野 完善了相应的知识体系 为今后关中地区县域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的构建提 供了理论依据 2 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关中地区新村社 区交往空间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 撑 对交往空间的建造 新村社区交往空间 的功能体系 形态体系 布局体系的建构具 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对我国其它地区的 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 和借鉴价值 1 1 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 研究对象 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 本文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为研究 对象 其中 交往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 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 新型农村社区 交往空间是指新型农村社区中 村民进行各 图图 1 1 关中地区区位图关中地区区位图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 作者作者自自绘绘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种交往活动的空间 是村民活动的聚集场所和空间载体 2 研究范围 关中地区县域新型农村社区 1 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指的是西起宝鸡 东到潼关 南界秦岭 北接渭河北塬这片由黄土堆积和 河流冲积而成平原地带 它位于陕西中部 包括西安 咸阳 宝鸡 铜川 渭南四个省 辖地级市 图 1 1 2 县域新型农村社区 县域新型农村社区从经济上看 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 同时兼有工业 服务业等二 三产业经济 从人口上看 县域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构成为农民 1 1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1 通过对关中地区多个传统村落的调研和对关中地区村落居住空间发展演变规律 研究 总结出村落交往空间特征 2 揭示关中地区自然 社会 经济 文化特征与村落交往空间特征的关系 并归 纳出影响交往空间形成的因素 3 通过对案例调研和对当代关中地区农村经济 社会 文化等情况的分析 总结 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村民的诉求 4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体系建构的方法 2 研究方法 关中地区己建的新村社区交往空间现状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比更清楚看到传统交往空间 在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为论文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1 理论文献分析法 本论文在结合社会心理学 景观设计学基础上 进行系统的文献阅读 理论研究 广泛的资料收集 掌握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研究的成果和最新动态 2 案例调研法 在参阅了相关资料 对已取得的成就和研究进行总结后 开始了实地调研 笔者采 用发放问卷 走访笔录 实地拍照等方式 对关中地区县域几个自然村落进行调研 对 第一章 绪论 4 3 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是建立在对某一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研究整理之上 从而得出 具有一定结论性特点的研究方法 根据对所收集的关中地区自然 社会 经济 文化等资料进行仔细分析研究 总结出交往空间影响因素和特征 运用到新村社 区交往空间的建构中 4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有两个前提 大前提 概括性的一般原理 和小前提 对个别事物的 判断 根据两个前提之间的关系做出新判断 这种判断就是推理 最后得出结论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县域传统村落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 并对个别传统村落交往 空间演变进行析 推理出关中地区县域传统村落交往空间特征 5 图表分析法 通过实地调研 发放问卷了解农民交往心理 交往需求 以及传统村落户外空间交 往活动状况 了解新型农村社区的使用者 村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交往空间的要求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整理 从中发现村民需要的交往空间是什么样的 再根据新村建设中 的现状建设问题 并用图表直观表达出来 为更适合农民居住的新村社区交往空间设计 提供数据支持 1 1 5 研究框架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一章 绪论 6 1 2 研究现状 1 2 1 国内研究现状 1 理论研究 第一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 从八十年代末以后 我国逐渐对村镇建设问题较 为关注 对于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多 村落演变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村落社会 经济 历史 文化等特殊基础条件而形成的村落发展方式及规律的研究 陈晓键 陈宗 兴著写的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初探 对乡村聚落类型 分布 空间演变 等进行探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冯楠写的 龙门古镇古村落研究 是以龙门古镇为研 究对象 从其地缘 血缘 业缘等方面对村落形态演变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及规律的研究 清华大学安玉源所作的 传统聚落的演变 聚落传统的传承 1 是一项关于甘肃传统 民居文化 地理等方面所导致的一种外适 内和的发展模式 该文还对甘肃传统聚落的 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第二 村落交往空间的研究 在我国 城市居住区交往 空间的研究成果较多 对于村落交往空间的研究相对较少 郑霞等学者著写的 论传统 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 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 模糊性 场所性和序列性 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 叶云 阳陵写的 东 南自然村落交往空间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武汉近郊传统村落交往空间 按时间和 交往的特性对交往空间进行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空间特色 总结出村民在不同时间 场所 不同生理 心理需求的交往空间类型 第三 新型农村社区的研究 目前 关于 新型农村社区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方明 董艳芳所著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针对社区空间布局 功能结构 空间景观及住宅等 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2 实践研究 研究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实践有雷振东 整合与重构 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 首次提出了空废化概念 并将乡村形态结构演变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作为建筑规划专业对 乡村技术支撑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方法论来源 并给予调查和理解做出了客观的总结 并通过对灵泉村传统村落整合与重构进行实践探索 1 陕西蒲城山西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 杨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 05 0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全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较多 嘉兴的 两分两换 模式 成都的 三集中 模式 都是对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的探索 吴良镛教授对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的改造 将居住建筑住户内空间 交往空间 周 边环境空间三个系统综合考虑 力图在提高物质条件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传统住区的 肌理 对促进城市居住区的邻里交往做出了很珍贵的实践性探索 秦铮研究了社区中的 老人行为 并且根据老人的生活特征 描述方便老人生活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特别 是明确提出了 邻里交往空间 的概念 使住宅研究迈出了一大步 对于邻里交往空间 淡化的问题已经有不少学者和建筑师们为之思考和忧虑 随之出现了很多理论改进和设 计实践 在多层住宅设计中 南方城市的很多 空中花园 屋顶花园 等设计手法其 实也是一种对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探索 1 2 2 国外研究现状 1 理论研究 第一 农村社区的研究 国外关于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早 例如日本建筑师原广司著 世界聚落的教示 100 就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聚落文化及其形态作了一定的研究 上 世纪六十年代 鲁道夫斯基 bernardrudofsky 所著的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也同样是 这样一种对独特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 国外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体系及区域发展的以西 方社会学者居多 如美国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施坚雅在 1965 年发表的 中国农村的 市场和社会结构 国外对农村社区的研究多注重于农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利 用 公众参与和农村政策等方面 尤其是目前国外郊区农村大多作为城市生活的后花园 农村社区建设已比较成熟 很具特色 对农村社区的研究多转向对村庄社会问题的研究 并开始注重技术规划 第二 交往空间研究 从上世纪六 七年代开始 有关当代城市 户外交往空间的研究得到空前的重视 丹麦规划师扬 盖尔所著的 交往与空间 是这 一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至今仍是西方城市户外交往空间研究在处理空间的质量时所 采用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 1998 年英国著名规划师大卫 路德林和尼古拉斯 福克在 营 造 21 世纪的家园 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一书中以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了现今大 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现状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建设思路 对本文有重要的借鉴作 用 2 实践研究 第一章 绪论 8 国外新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实践研究很多 例如韩国 新村运动 日本 造村运动 等 大部分是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关于交往空间的实践研究 新 城市主义的实践的影响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它所营造的亲切的邻里交往氛围及 有机的生活环境使得居民社区感增强 美国的一些大城市的街区式住宅社区则力图恢复 街道这一交往空间的积极作用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2 3 研究总结与评述 的研究偏重于城市住区和传统城镇交往空间研究 对于中国目前处于城乡一体化特 定历史时期 农民迁入到新型农村社区的交往空间研究很少涉及 更加缺乏对乡村社区 居住空间特征的研究和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是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民居的物质形态范畴来讨论 研究往往注 重住宅户型和建筑造型等物质层面的建设 忽略 社区 中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含义 当村民居住方式发生改变之后 缺乏在新环境下通过交往空间体系的营造使和谐 有价 值的交往行为延续下来的研究 对于交往空间的研究 国外有杨 盖尔的 交往与空间 纽曼的 领域性空间 等关于交往空间的理论 近年来国内对于交往空间的研究开始逐渐涉及 但这些国内外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2 1 基本概念 2 1 1 新型农村社区 1 社区 系 2 社区 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古老的以自然意志为基础的关系 是一种亲密 无间 相互信任 守望相助 默认一致并且基于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之上的人际关系 社会 是一种新型的以个人的思想 意志 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2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948 年费孝通在 乡村中国 中描述中国农村社区的这种社会形式为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 从三家村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村落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乡土社会富于地 方性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在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少 生活隔离 各自保 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2 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 刘兆凯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12 01 最早使用 社区 这个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在 1887 年出版的著作 社区与 社会 中首次提出 费孝通教授等学者最初之所以把 community 翻译成社区 是用 社 表示群的意思 或者叫群体 区 表明一个位置 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在早期研究中 社区 是作为与 社会 相对立的概念而出现的 体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人际关 中国大百科全书 对社区的定义把握了社区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征一一社区指 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 有一定的地理区域 由一定数 量的人口组成 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该定义中的 人口与地域是社区的表象层次 而社区情感与社会交往是社区的内在层次 是社区更为 本质的特征 所以作者认为 将一定地域上的人群称为社区是指他们已经存在着共同意 识和密切交往 或者是以某种共同意识和密切交往作为该群体社会发展的目标 第二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 将农村社区定义为 据有广阔地域 聚居程度不高 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 以从事农业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2001 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 新时期中国社区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 中标注 农村社 区要受社会生活基本要素 土地和人口等 的支配 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规模和空间的范 围之中 不仅农作物的种植带有地域性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带有地缘色彩 所谓 30 分钟共同地域社会就是指 30 分钟可以从社区中心走到边缘 目前 农村社区在我国尚无统一的定义 农村社区不仅是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概 念 它在地理学 经济学和行政学中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综合以上论述 农村社区一般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2 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村民 3 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4 农村社区具有多功能性 一般具有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等 5 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聚居规模较小 6 农村社区中家庭功能比较突出 7 农村社区中血缘 地缘发挥基础性作用 而业缘关系的作用日益重要 3 新型农村社区 十六届六中全之后 农村社区被定义为介于传统村落和现代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过 渡性社会组织形态 是一个比自然村落 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 它围绕 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 注重通过整合资源 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 质量和凝聚力 认同感 综上所述 本文所界定的 新型农村社区 是农村地域范围内 一般将若干个较分 散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土地进行整合 在村落原址或是在其他土地上重新建设的一个相 对集中 规模较大的居住社区 社区是以若干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中的人口为基础 以一 定产业为支撑 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社区组织及其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 以 满足社区村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农村社区 文中简称新村社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一书中 将新型农村社区 定义为 农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区域 具有共同利益关系 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 的服务系统的一个社会群体 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 新则指的是新的历 史时期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与农村社区相比 新农村社区应具有以下特点 1 社区自治 统一管理模式 2 社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有所增加 集中居住取代分散居住 3 以农业生产为社区村民的主要谋生手段 此外 从事二 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 是社区村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而且高于农业收入 4 因为血缘地缘关系 邻里交往频繁密切 但人口流动性增加 同质性相对下降 5 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 地域文化浓厚 6 村民生活水平 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社区的差距越来 越小 4 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 位于陕西中部 包括 西安 铜川 宝鸡 咸阳 渭南五个 省辖地级市 共 54 个县 市 区 南至秦岭山脚 北含黄土高原渭北台 塬区 东起潼关 西止宝鸡峡 东西 长 南北短 地势平坦 海拔 322 600 米 渭河横贯关中地区中部 将其分 为南 北两部分 即沿渭河河床两岸的关中平原区及关中平原以北黄土高原腹地以南的 渭北台塬区 本文主要研究的地域范围是渭河河床两岸的关中平原地区 图 2 1 5 县域 县是我国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 是一种由城镇 集镇 乡村组成的行政区域单 位 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社会和经济单元 经过长时间发展 在经济 社会 文 化等方面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 县域是区域的一种特定形式 是县行政区划范围的区域 不含市级 区级 6 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的区别与联系 表 2 1 图图 2 1 关中平原航拍图关中平原航拍图 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来源 网络 第二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12 表表 2 1 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的区别与联系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的区别与联系 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 空间特征 以良田 自然村落等自 然要素为主 分散和开 敞 是生产和生活的共 同体 兼具农村和城市的空 间特征 相对集中 主 要是村民的生活场所 兼有一部分农业生产 以建 构筑物等人工要素为 主 高度集聚 是主要的生 活场所 人口特征 人口密度小 高度同质 性 流动性小 相对集中 相对同质性 人口密度大 异质性强 流 动性大 文化特征 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 和风俗习惯 对所居住 的区域有很强的归属感 和认同感 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 风俗习惯 对所居住的 区域有较强的归属感 和认同感 以社会公德为主要文化内 容 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尚 在更好的建设当中 经济特征 分散化经济 经济相对集中发展 密集 市场 高效的经济特 征 社 会 特 征 组织结构 基于地缘和血缘关系构 成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简单 以地缘和血缘关系构 成为主 家庭是主要的 构成部分 兼顾非地缘 特征 相对简单 以业缘等关系的构成为主 错综复杂 职业构成 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 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兼 有 以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 人际关系 单纯 深厚 比较单纯 复杂化 表面化 社会控制 以道德习俗的控制为主 受道德习俗和法律系 统的双重控制 以法律系统的控制为主 价值观念 传统 向现代化发展 现代 社会心理 保守 向开放性发展 开放 景观特征 自然景观为主 建筑少 大量开放空间 建筑多 也有较多的开放空间 以建筑为主 开放空间少 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缺乏 服务设施少 不齐全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 上有所提高 基础设施完善 服务设施门类齐全 服务水平高 2 1 2 交往空间 1 交往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对 交往 的解释为 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 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 3交往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交 往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本文所指的交往只限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 所以将交往定 义为 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 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行为活动 交往是人有意识的一种行为 不同主体的交往差异很大 另外 交往受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 如个人爱好 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态 空间因素 地域性 甚至气候等 2 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是指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 是能使人们聚居 停留 进而能供其从事一定 活动的户外场所 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位于具体的地点 具有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 二是这个空间环境内人们的交往行为 行为和空间二个因素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 设计合理的空间环境会促使交往行为的发生 反之会抑制交往行为的发生 同理在同一 个空间交往行为的多次重复会强调此空间的交往特性 反之则会使之失去交往的意义 由于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的统一性 建筑师有意识的设计能促进交往空间的发生率和适 应度 从而能有效的改善交往状态 本论文研究的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是指在农民新 集中居住社区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区域 由于有活动就有交往行为 因此农民新型社区 交往空间可看作是社区中所有室内外公共区域有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 论文研究的交往空间是指在传统村落建筑和宅院外环境中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区 域 由于有活动就有交往行为 因此自然村落交往空间可看作是指自然村落中的所有户 外活动空间 即是对行为 交往 与环境 空间 关系的研究 2 2 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2 2 1 交往心理特征 人在使用空间时有固定的方式 对空间也有一定的心理需求 要研究交往空间 首 先要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的交往心理特征 1 空间领域感 3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刘兆凯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12 01 第二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14 领域感是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 当某 一空间使人产生领域感后 身在其中的人 会产生安全感和认同感 人对空间是占有 者的身份 因此人们会对具有明确领域性 的空间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 传统村落中 宅前的空间因为宅院的主人把它作为自己 的私有空间 所以对空间环境关注度很高 所以宅 前空间卫生条件 物质景观都比较好 吸 引村民来此地交往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 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 区域 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有它的个人或 群体的领域 4村民在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时 习惯按照年龄 性别 兴趣等特点的不同 聚集在一起 并且活动领域也相对固定 这是因为当某一空间频繁的被某一团体利用时 它就有可能成为这一团体固定的活动领域 例如老人喜欢坐在宅院的台阶上观看儿童玩 耍 或是在安静的院子里下棋 交谈 儿童常在村落中宽敞开阔的闲置空地上打闹 跑 跳等大幅度的活动 同时空间的领域感并不全是长期固定的 三五个人围成一圈席地而 坐形成的领域 在人们离开后就自然消失了 2 私密性要求 阿尔托曼给私密性下的定义是 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5人在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因活动不同所需要的私密性程度也不同 因此私密性具有动态的 特点 私密性不能单一的理解为个人独处的状况 而是一种 控制交往 有所选择以及 达到预期目的的交往能力 6人对空间私密性要求主要有 1 能够满足个人自主支配 自己的空间环境的心理要求 2 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能够满足个人自由表达感 情的需求 3 隔绝外界干扰的要求 4 依然保持与他人进行接触的需求 人们总是希 望保持最优私密性水平 当个人需要与他人接触的程度和实际所达到的接触程度相匹配 4张力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8 04 20 5 i altman 骆林生 王静译 文化与环境 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6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图图 2 2 私密性水平私密性水平 图片来源 现代建筑理论 图片来源 现代建筑理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时 就达到了最优私密性 传统村落中 农宅院落空间满足人们对于最优私密性的要求 在新村社区交往空间建构中要注意满足村民对空间的这一心理需求 图 2 2 3 中心恐惧感 人置身在完全开敞的中心区域时 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 这是因为中心区域常常在 众目睽睽之下 私密性程度很低 人处在这样的位置会承受比边缘区域更多的压力 传 统村落中公共开敞空间一般兼具多重功能 既是晒谷场又是村民集会的地方 有时还作 为民俗活动表演的场所 空间利用率很高 尺度符合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所以村民在 村落公共开敞空间中不会产生中心恐惧感 而城市居住区中 中心区域除了有较大公共 活动进行 很难有人单独光顾 所以在新村社区交往空间的设计中 需要注意空间的尺 度 避免造成过大中心区域尺度可以 有效的保证交往活动的进行 4 前尊心理 前尊心理是人交往的基本心理需 求 人的正面是接受信息的主要面 如果阻断信息的正面交流 人会感到 烦躁 压抑 孤独 从而影响与他人 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活动最常用的 方式是面对面进行交流 这样的交流 能够直接的传达有效信息 并且更能 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 步 城市居民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 电话进行交流 而村民则更多的是面 对面进行交流 与人正面相对的交流 使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也是传 统村落邻里关系和谐的一个原因 5 背部防卫意识 背部防卫意识表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在公共场所 人们会选择角落落 座 喜欢座椅背部靠近花坛或是大 图图 2 3 符合符合人人们们交往心理的座椅交往心理的座椅 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来源 网络 图图 2 4 不满足人们交往心理的座椅不满足人们交往心理的座椅 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来源 网络 第二章 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基础 16 树 在热闹的街道上 人们喜欢逗留在建筑边缘附近 这类空间能使人产生安全感 既 能与外界交流 又能防止外界的干扰 在传统村落中 妇女和老人喜欢坐在自家宅前与 他人进行交往 在新村社区交往空间设计中 公共设施的布置位置比较重要 缺乏依靠 感的设施使用率就较低 人们总是选择有依靠面的座位就坐 而完全开放的座椅很少有 人光顾 另外 设置于遮掩体之前的座椅 浓密的树荫之下 周围的绿化环境也很宜人 人们是乐于在此停留的 图 2 3 图 2 4 2 2 2 交往行为特征 1 交往活动类型 村落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丰 富多彩 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必要 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图 2 5 1 必要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 发生 如上学 上班 购物等 一般 来说 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 类型 在各种活动之中 这一类型的 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因为这些活动 2 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全然不同的活动 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生 只有在人们有参与 的意愿 并且在时间 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 呼吸 新鲜空气 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 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 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 对于物质规划而言 这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 大部分宜于户外的娱乐消遣活动恰恰属于这一范畴 这些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 件 在传统村落 人们进行交往活动时对物质环境质量相比城市居民要求较低 但是当 物质环境质量过差 例如村落卫生情况十分糟糕时 村民自发交往活动受到极大影响 图图 2 5 物质环境质量与交往活动的关系物质环境质量与交往活动的关系 图片来自于 交往空间 图片来自于 交往空间 是必要的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 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 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 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例如 村民在田间地头进行农 业生产 在菜园里进行劳作 去村里养殖场上班等 都属于必要性活动 长安大学硕士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体破裂护理
- 2025年度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开发合同
- 二零二五版房屋翻新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照明灯具智能控制系统定制开发合同
- 二零二五年儿童玩具加工销售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都市综合体门面使用权转让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楼外立面光伏发电系统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合作物业服务合同
- 2025版高新技术园区场地调研与产业孵化合同
- 2025年房屋翻新装修合同纠纷起诉案例
- 2025发展对象考试题库(带答案)
- 2025至2030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制品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应急与消防培训课件
- 公路应急值守管理办法
- 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网络安全考试题目及答案
- 无人机光谱监测农田面源污染-洞察阐释
- 2025年安徽交控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2024年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 (CSBMK-20241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