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doc_第1页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doc_第2页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doc_第3页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doc_第4页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摘要:会审是中国古代对于重大疑难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一种审判制度,也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审制度是应运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代慎刑思想及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萌芽。会审制度在西周时就早已出现,之后经过各朝代的变革和发展,逐步成熟和规范,到明朝时会审制度实现了制度化与具体化的发展。以至于对现今的司法审判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词:会审制度、三司会审、朝审、慎刑制度一、会审制度的渊源会审,顾 名 思义,即 是 指 会 同 审 议 的 意 思,如学 者 所 言,“所谓 会 审 制度,是指 在 刑 事 案 件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案件比较重大,案情较为复杂,主审的司法官员不能单独作出判决,必须邀请其他相关机构的人员参加审理”。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并没有提到“会审”一词。辞海、辞源等工具书当中也都没有对其作出任何解释。“会审”一词,实际上是后人对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若干官员及法官会同审理重大或特殊案件的通称。早在周礼中就已经记载了“三刺”制度。它是指当司法官遇到了重大疑难案件时就需要听取“一曰群臣、二曰群吏、三曰万民”的意见然后才能定案。它从程序上保证了审判的公正。这大概就是会审制度的一个雏形。随着各朝代传承和发展这一制度:汉代的“杂治;唐代的“三司推事”;而到明代的时候则形成较大的规模,其主要有三司会审、圆审(也称九卿会审)、朝审、会官审录、大审、热审等形式;清沿袭明代,另还增创了“秋审”制度。二、会审制度的内容及发展(一)西周的“三刺”“三刺”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司法程序之一,具体是指重大疑难案件应首先由中央群臣来讨论,不能解决的,再交给下属的官吏们来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最后交给国人商讨决定。周礼.秋官.小司寇中“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意思是:通过三次讯问来使对平民诉讼的审断正确无误:一是讯问群臣,二是讯问群吏,三是讯问民众。听从他们的意见来决定诛杀或从宽,决定施用重刑或轻刑。也即“三刺断狱”,它充分反映一个史实:西周时期,当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在判决之前,司法官必须征求有关官吏,包括百姓的意见。汇集众多官民的意见,来对重大疑难案件作出处理,因此一般都将其作为“会审的雏形”。(二)汉朝的“杂议”在汉朝时,若遇到有重大的案件,皇帝就会派若干的官员会审(常由廷尉会同丞相、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共同合议审理),这称之为”杂议”或“杂治”。甚至在大案或某些案件经审判官独任或杂治审讯,并确认犯罪事实后,由皇帝命令公卿大臣再进一步”杂议”,主要讨论量刑问题,参加者可以就此发表各自的意见。汉代的杂治有三种称谓:杂考、杂案和杂问。汉书王嘉传记载:“廷尉梁相与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杂治东平王云狱。”就是杂治的典型实例之一,讲的是息夫躬、孙宠等上书告东平王云犯谋逆罪,。而对于特别重大的刑事案件,则由皇帝召集三公九卿等朝官共同审理,称之为“廷议”。对于涉及重要权贵的犯罪案件,则由更多的公卿百官参加议刑(三)唐朝的“三司推事”唐以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发现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驳令原机关重审,或进行复审;死刑案件,则移交大理寺重审。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也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有唐一代,中央或地方如发生特别重大的案件,往往由中央三法司即大理寺卿会同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组成中央临时最高法庭,加以审理,时称“三司使鞠审”,亦叫做“三司推事”制。到封建后世,“三司推事”制逐渐演变为“三法司”联合审判制。而至于地方重案不方便递解中央的,则由皇帝指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组成临时法庭,前往鞠审,也称之为“小三司推事”。唐代三大司法机构既有分工,又彼此监督制约,有效地加强了封建司法统治,以及皇帝对中央司法权的控制。(四)明代的会审制度1.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洪武十七年始,凡 遇 审 判 重 大、疑 难 的案件时,均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会同审理,最后上报由皇帝裁决。“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 寺 驳正”。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以尚书和 侍 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十三清吏司等,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审核地方的重大案件和中央百官及京师地区的案件,可处决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后仍须经大理寺复核。大理寺为复核机关,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凡刑部、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均须经其复核。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2.九卿会审九卿会审,也称之为圆审或九卿圆审,是明朝重要的复审制度。凡是地方上报的特别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次翻供仍不服判决的,根据皇帝的诏令,可由九卿会审,即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组成会审机构会同审理,最后判决结果交由皇帝审核批准的制度。3.朝审朝审是明朝的一种审判制度,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建立朝审制度加以审核。在秋后处决犯人之前,召集朝廷大臣共同复审死罪囚犯。这实际上是一种会审复核制度,表示对人生命的重视。自始于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令 每 岁 霜 降 后,三 法 司 同 公 、侯 、 伯 会审重囚,谓之朝审”。明英宗认为人命十分重要,一旦处死就再也无法复生,其后果是难以挽回的,所以规定了在每年的霜降以后,对于将要处决的重案囚犯进行重新复审。4.大审 明代宦官开始干预司法之后,自此形成了一种由皇帝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官员审录囚犯的一种特殊的会审制度。这是明朝特有的由宦官指挥司法、会审重囚的制度。在明史刑法志二中记载“成化十七年命司礼太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大理石审录,谓之大审。南京则命内守备行之。自此定例,每五年辄大审。”大审不仅在两京举行,而且还常派官员到外地会同御史录囚。这实际上是皇帝加强皇权的一种表现,代表皇帝的司礼监太监在审判过程中职权是高过其他司法官员的。明朝时期经过朱元璋的努力,中央集权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在司法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包括大审制度在内的会审制度的加强与完善。5.热审热审是刑部奉旨在每年农历小满后十余日,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审理囚犯的制度。始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其目的在于在夏天炎热之时,及时疏理牢狱,特令农历小满后十余日,遣放或审理在押的囚犯。初期止决遣轻罪轻罪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其出狱听候。后在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78年)开始涉及重罪,规定重罪情疑可矜者,免死,轻罪(徒流刑以下)分别减等处刑,枷号暂时去枷释放,均奏请皇帝进行最后的裁决。这种会审制度分中央地方几个级别分别进行。京城监狱的在押囚犯由京城的有关司法部门审理,徒罪和流罪可以减等发落,笞刑和杖刑则当场执行,然后释放。地方的在押囚犯由地方司法官会同审理、发落,地方的又分为省城、各府、州、县,各级负责自己管辖范围的囚犯审理工作。(五)清代的会审制度1.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是沿袭明朝的朝审制度而来。秋审在清朝时号称国家大典,每年一度,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依大清律例,死刑判决有立决、监候两种,凡是被判为斩监侯或绞监候者,就监押等候复核,又因复核时间为每年秋八月中下旬举行,故曰秋审。各省于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并尚未执行的案犯,再行审议,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类,报送刑部。秋八月,齐聚内阁、军机、九卿、詹事、科道、及各院寺司监官员,对上述原判死刑的四类案件集中审核,提出意见,最后再上报奏请皇帝进行裁决。2.九卿会审清朝的九卿会审制度,也沿袭自明朝。凡遇特别重大的案件,皇帝常命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等高官会同审理,称为九卿会审。九卿会审主要是重审斩监侯、绞监候的案件,同时也审理当年死刑案件。许多案件在进入朝审、秋审之前已经过九卿会审。朝审、秋审虽有内阁、詹事、科道等参与,但仍是以九卿为主,故也可视为九卿会审的主要方式。3.其他会审除九卿会审,秋审之外,清朝还有朝审(即是在秋审大典的前一天,对京师刑部狱中在监死囚进行复核的制度,称为朝审;朝审与秋审基本相同,但是需要将囚犯押解至现场审录)、三司会审(是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会审重大的案件),小三司会审(就是每年,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审录关押在京师各狱中的笞杖罪囚,或免释、或减等、或保释,称为小三司会审,又因为举行于热季,故也称热审。康熙时确定各省同时举行)、王大臣九卿会审(亲王、大臣、九卿共同审理重大案件)以及宗人府会同刑部审理宗室犯罪案件等会审制度。三、会审制度的价值评断(一)会审制度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是应运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而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审判制度中“慎刑”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这种封建专制下,它的存在有其特殊的价值。对于正确、公平的解决各种重大、疑难案件,监督司法官员,减少百姓的冤屈,抚慰大众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会审制度的审判,在一定程度上集聚了群众的意见,但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集中了中国古代众多官员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生活中各种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以确保和维护司法公正。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古代的会审制度就是使用程序上的方法来控制适用死刑的一种司法制度。第二,会审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防止个人专断,主观上的片面和官员的徇私舞弊,从而抑制了司法的腐败。对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有一定作用。由官员大臣们共同参与审判,可以相互交流意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至于防止有的对案件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的发生,抑制专横的审判行为和判决结果。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司法腐败的作用。第三,有利于推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是应运古代封建专制而生的,在一定意义上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美国人的政治常识和实践知识主要是在长期适用民事陪审团制度当中获得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在对案件进行审判时,有着各方面法律知识的官员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共同深入研究,在法律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方面,相互的学习,相互启发,共同增长各方面的知识。最终以至于对司法审判以至于古代的法律制度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二)会审制度的局限性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与局限性。会审制度也不例外。在今天看来,会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是它在无形中增加了诉讼成本,影响了审判的效率。对于一件案子,重复的进行审判,必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给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负担。另一方面,在会审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和行政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在中央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司法机关,但始终从属于行政,皇帝是最高司法审级,而在地方则是行政与司法合而为一,根本不存在律师、公证等职业活动”这种司法与行政不分家的思想,对中国现代的司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正如学者所言,“长期以来,我国法院在一些重要环节上没有按照司法工作方式从事审判活动,反而借用了行政工作方式处理案件,管理审判工作,从而抹杀了审判活动的特点,审判职能的作用受到影响。”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自西周时“三刺”时开始发展,历经各朝各代的继承与发展,逐渐的具体化与制度化。它是我国“司法民主化”在古代司法审判制度中的萌芽和体现。会审制度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慎刑”的思想,行政兼司法的政治模式等密不可分。它在古代社会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正确、公平的解决各种重大、疑难案件,实现司法公正,监督司法官员,减少百姓的冤屈、抚慰民众等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对于中国现代的司法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如行政兼司法的政治模式,对中国现代的司法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现今的“司法行政化”的现象也明显的存在于司法活动之间。当下我国正进行着司法改革。改革,是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转变。所以,我国的司法审判要对会审制度进行批判的继承。对于它的“慎行”、“民主”、司法公正的思想要积极地进行吸收。而对于我国司法活动中仍存在的“行政化”,司法程序及制度上的冗杂进行剔除。这样不断地变革,才能实现现在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审判公正。 郭成伟:中华法系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世虹:中国法制史(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明史刑法志二 敖惠、徐晓光:“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及其现代思考”,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熊先觉:司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陈文兴:司法公正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浅议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摘要:司法审判制度是法治文明的镜子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有关官署协同审判重大案件的制度,主要实用于大案、要案、疑案、死刑复核案等,以体现慎刑精神。本文将追溯会审制度的形式、论述会审制度的价值以及对现实司法制度的思考。关键词:会审 三司推事 朝审 秋审一、会审制度的形式会审,广而言之,即指群体审议。我国古代朝廷,凡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往往先由群臣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对案件审议提出建议,最后由最高统治者进行裁决。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早在周礼中就已经记载了“三刺”制度。它是指当司法官遇到了重大疑难案件时就需要听取“一曰群臣、二曰群吏、三曰万民”的意见然后才能定案。这应该是会审制度的一个雏形了。它从程序上保证了审判的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朝代传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会审制度滥觞于汉代的“杂治”,成制于唐代的“三司推事”到明代形成较大规模,主要有 三 司 会 审、九卿会审、朝审、大审、热审等形式。清沿明制还创制了“秋审”这种新的会审制度。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她始于周的“三刺”制度成于唐完善于明清。(一)汉代遇有重大案件,皇帝会派若干官员会审,这也称为”杂治”,甚至大案或某些案件经审判官独任或杂治审讯,确认犯罪事实后,还常常由皇帝命令公卿大臣进一步杂议,主 要讨论量刑问题,参加者可以就此各抒己见。隋唐州县审理普通刑民案件通常采取独任制,遇有重大案件,特别是贵族谋反、人命的案件,皇帝指派若干朝臣进行会审即所谓的杂治。这种会审不是固定的,是一种临时性的审判行为。(二)有唐一代,形成了“三司推事”制度,中央或地方如遇到特别重大的案件,往往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组成中央临时最高法庭,加以审判;至于地方案件不便递解中央的,则由皇帝指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前往鞫审,唐代三大司法机构既有所分工,又彼此监督制约,有效地加强了封建司法统治,以及皇帝对中央司法权的控制。(三)唐朝的三司推事,到宋明清时期,发展到正式的会审制度。(1)三司会审。由唐朝三司推事发展而来。凡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2)九卿会审。“会九卿鞠之,谓之圆审,故又称九卿圆审,是明代最高的联合审判和复议制度。遇特别重大案件,被告二次翻供不服,皇帝下令由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六部尚书等九卿会同审理,最后将审判结果报皇帝圣裁。(3)朝审。三法司长官与公、侯、伯等爵高位重者,在每年秋后对复审死刑案件的制度。内容主要是审核死刑、慎刑宽宥。霜降录重囚,会五府、九卿、科道官共录之。矜疑者戍边,有词者调所司再问,比律者监候。也就是分别不同情况对死罪凡人作不同处理;情节可矜或可疑者,改为戍边或充军;囚犯翻供者,移调官府再审;情法无疑者,监候待决。但其结果最后均须奏请皇帝定夺。每年霜降后,由皇帝择定日期,将在京现监重囚带往承天门外,由三法司会同五府、九卿各官署和锦衣卫堂上官以及御史、给事中等逐一复审,由吏部尚书秉笔。朝审之名亦于此时沿用。朝审在以后历朝遂遵行之。朝审的对象是在京死刑监候案件,中成化十四年关于朝审的规定较为具体。犯人明会典的处理分为情真、缓决、可矜、可疑四种类型。从明代中后期朝审的实际来看,朝审中的死囚大多可缓死或减刑。(4)大审。皇帝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官员共同审录囚徒的会审制度。五年一次,是明朝独有的由宦官指挥司法、会审重囚的制度。明史刑法志成化十七年,二:(宪宗)(1481年)命司礼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大理寺审录,谓之大审。南京则命内守备行之。自此定例,每五年辄大审。大审不仅在两京举行,而且派官到外地会同御史录囚。(5)热审。刑部奉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于暑热季节审理囚犯、疏通监狱的审判制度。因夏天炎热,为及时疏理牢狱,农历小满后十余日乃令中央府、部、科 协 同 三法司遣放或审决在押囚犯。始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初期止决遣轻罪,宪宗成化年间开始涉及重罪。初始于北京,后亦行于南京及在外审录。热审的决囚办法:对于重罪,死囚情疑可矜者免死,戴枷者暂时去枷释放,均奏请皇帝最后裁决;对于轻罪(徒流刑以下),分别减等处刑(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出狱听候),一般笞罪无干证者,即行释放。(四)在明代会审制度的基础上,清代进一步完善了会审制度,形成了秋审、朝审、热审等比较规范的会审制度。秋审在清代号称国家大典,每年一度,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它是沿袭明代朝审制度而来。依大清律例,死刑判决有立决、监候两种,凡判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者,即监押等候复核,因复核例于每年秋八月中下旬举行,故曰秋审。在秋审前,各省须将入于秋审案件整理复核好。此种整理复核自下而上,由州县到省,对在押死囚一一复核,按其犯罪性质、情节,区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类。因可矜、留养者少见,故实际上主要是区分实、缓。全国上千秋审案件,一日会审完毕,实为“逐一唱名由会审官员共鉴共诺而已。此即秋审或秋谳大典。大典之后,由刑部领衙具题奏报皇帝,皇帝作出或实或缓或矜或养的最后裁决。若是奉旨入于情实者,还要由刑科给事中向皇帝复奏。初为三复奏,乾隆改为一复奏。复奏后还要由各道御史奏请勾到。奉旨勾决者才下令处决。秋审列入缓决的案件,入于下一年度秋审,凡三经缓决者多例改为流刑或发遣。除秋审外,还有所谓朝审、热审。在秋审大典的前一天,对京师刑部狱中在监死囚进行复核,成为朝审。朝审与秋审基本相同,但需要将囚犯解至现场审录。热审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的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使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二、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价值会审制度是中国传统审判制度“慎刑”思想的体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价值,对于正确解决疑难案件,监督司法官员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公正是古今中外人类普遍追求的理念,而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与社会民众的共同追求。会审制度集中众多官员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疑难、复杂的案件,确保了司法公正。正如有学者对汉朝的“杂治”所评价的那样,“杂治”制度与独任制相比,更具合理性,它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防止 个人专断,主观片面和徇私舞弊;有利于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对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有积极作用。所以,汉朝“杂治”制度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因为这些熟知法律的官员共同参与案件的审理和评议,可以一起见证当事人在法庭上的表现,可以更全面听取当事人的供述和证人的陈述,然后根据经验剖析、审视和挖掘证据,准确分析、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也即这种集体审理与研究,可以较快地理清事实和法律关系,做出决断,弥补审判人员个人知识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不足。因而有利于保证办案质量,维护司法公正。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会审制度从程序方面维护了司法公正。以致有学者认为:古代的会审制度就是使用程序上的方法来控制适用死刑的一种司法制度。程序公正被称为死刑公正的基石,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程序公正缺失,其实是一种误解,会审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程序公正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全面、为人正直的理想法官并非普遍存在,所以采用多人参与重大和疑难案件的审判,集思广益,以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认识的偏差,作出准确裁判,这就是程序公正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会审官员参与会审,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西周“三刺”定罪制度,可以弥补“五听”断狱的缺陷。“五听”断案注重的不是证据,而仅仅是被审讯人的外部表情和供辞,很容易错判错杀。“三刺”定罪虽不是以侦查确凿证据为出发点,但其已包含着调查研究的内容,有利于防止冤狱。 第二,有利于抑制司法腐败。对于司法权的约束,在个案中不能依靠司法权外部的力量来进行,而必须在司法权内部设计出一种原则或制度出来。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是职权主义的模式,司法任意性较强,因此,让其他行政机关的官员参与会审,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司法权和抑制司法专横的作用。周礼载:疏为断案时,恐专有滥,故众狱官共听之。!在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发达、审判技术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司法审判方面的权力制衡很有必要。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会审审理的案件就绝对没有腐败,但至少有减少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多位官员共同参与审判,又共同承担责任,因此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有对案件作出不公正裁判的现象的发生,抑制专横的审判行为和判决结果,因此,会审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司法腐败。第三,有利于推进法律发展。在会审过程中,司法官员和非法律职业的行政官员通过共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可以在法律知识、社会知识、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共同增长知识和才干,最终推进法律发展。史实表明,美国人的政治常识和实践知识主要是在长期适用民事陪审团制度当中获得的。可以说,通过共同审理案件,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尤其是使行政官员在同司法官接触及共事的过程中,快速地学习、了解法律专业知识、并通过其广泛的社会联系将其普及到公众之中。而行政官员从其他领域的角度对案件所作的分析,也会弥补法律条文本身所存在的不足。参与会审的官员能把群众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带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加以运用,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并且,在法律缺乏或者法律存在缺陷的时候,适度地用社会观念来稀释法律的刚性也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在法律上有许多案件,本身就是以社会观念作为基础的,例如“公序良俗”往往成为法律的原则和判决的依据。此外,对于一些案件,必须以所有能正确思考问题的人都感到适当,作为基本的标准来进行认定,以此促进具体诉讼规则、相关法律解释的完善,从而推进法律的发展。现今,我国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会 审制度是近现代审判合议制度的前身。当今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