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挽逆变器的原理分析.docx_第1页
推挽逆变器的原理分析.docx_第2页
推挽逆变器的原理分析.docx_第3页
推挽逆变器的原理分析.docx_第4页
推挽逆变器的原理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推挽逆变器的原理分析主电路如图1所示:Q1,Q2理想的栅极(UG1,UG2)漏极(UD1,UD2)波形如图2所示:实际输出的漏极波形:从实际波形中可以看出,漏极波形和理想波形存在不同:在Q1,Q2两管同时截止的死区处都长了一个长长的尖峰,这个尖峰对逆变器/UPS性能的影响和开关管Q1,Q2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就不多说了。二 Q1,Q2两管漏极产生尖峰的成因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主电路功率元件是开关管Q1,Q2和变压器T1。 Q1,Q2的漏极引脚到TI初级两边走线存在分布电感, T1初级存在漏感,当然T1存在漏感是主要的。考虑到漏感这个因素我们画出推挽电路主电路等效的原理图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L1,L2就等效于变压器初级两边的漏感,我们来分析一下Q1导通时的情形:当Q1的栅极加上足够的驱动电压后饱和导通,电池电压加到漏感L1和变压器T1初级上半部分,当然绝大部分是加到T1初级上半部分,因为L1比T1初级上半部分电感小得多。此时Q2是截止的,主电路电流方向为从电池正极到T1初级上半部分到L1到Q1的DS再回到电池的负极;L1上电压的极性为左负右正,T1初级上半部分电压的极性为上负下正,如图5所示:当Q1栅极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此时Q2也还截止,即死区处Q1,Q2都不导通,T1初级上半部分由于和次级耦合的原因,能量仅在Q1导通时向次级传递能量,到Q1截止时T1初级上半部分上端的电位已恢复到电池电压,而L1可以看做是是一个独立的电感,它储存的能量耦合不到变压器T1的次级。但是,随着Q1由导通转向截止,L1上的电流迅速减小,大家知道电感两端的电流是不能突变的,根据自感的原理L1必然要产生很高的反向感生电动势来阻碍它电流的减小,所以此时电感电压的极性和图5相反,T1初级上半部分的电压为0,两端点的电压都等于电池电压,此时Q1漏极的电压就等于L1两端的电压和电池电压之和,这就是Q1,Q2两管漏极产生尖峰的原因,如图6所示。三 Q1,Q2两管漏极产生尖峰的消除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Q1,Q2两管漏极产生尖峰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想办法消除这个尖峰了。我想到的办法就是Q1,Q2的漏极到电池的正极加一个开关,当然这个开关也由MOS管来充当,当然其它功率管也行。这个开关只在Q1,Q2都截止时才导通,用电路实现如图7所示:由图7可以看出,加入D1,D2可以防止Q3,Q4寄生二极管的导通,这样,Q1,Q2漏极的尖峰就可以限制在D1,D2和Q3,Q4的压降之和了,而这个压降是很小的,漏感的尖峰的能量也释放回电池和C1了。Q1,Q2,Q3,Q4的驱动时序如图8所示:加入了有源嵌位后实际输出的波形如图9所示:四 这个电路和全桥逆变电路的比较: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这个电路和全桥电路不是一样吗?你的电路还多了两个二极管。不错,这个电路和那种两桥臂上下管都互补的全桥电路来说还是有些相似,最大的不同就是我这个电路主电路还是推挽,它的导通压降还是一个MOS管的导通压降,而全桥电路是两个MOS管的导通压降!对于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电池供电的应用场合,这个电路的损耗更小,效率更高,因为漏感的储能比较小, Q3,Q4选型时可以比Q1,Q2电流小得多,因而节约了成本。实际上Q3,Q4可以只用一个的,如图10所示:驱动逻辑改为,如图11所示:总结:本文从原理出发分析了在推挽逆变器中两开关管漏极产生尖峰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是可行的,相比于传统推挽逆变器,极大地提升了了性能,提高了效率和稳定性。回复1帖2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4:15本文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对推挽逆变器中变压器漏感尖峰有源嵌位的研究 回复2帖4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5:27钟工啊,我早就听说您有这个研究了,只是到现在您才发出来,以前我听到您说的推挽的有源钳位,我还以为是用反相的办法在开关管关闭的时候进行磁复位的,今日一见,TOP非常高级呢,这个东西具有非常大的实际价值,强帖啊! 回复4帖5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32谢谢! 回复5帖6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5:34大师级手笔就是不一样,这个应该是您多年的研究成果! 回复6帖8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38昨天何编还催我带个头,一时黔驴技穷啊,只有把那一点箱底的破烂翻出来了。 回复8帖10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5:41呵呵,这个帖子里面的技术,我觉得应该是一等奖! 回复10帖13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48重在参与!能拿到名次当然值得高兴,没拿到名次也了无遗憾,毕竟努力了。回复13帖20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6:00这么大一块金子,回报是应该的!回复20帖7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36“用反相的办法在开关管关闭的时候进行磁复位的”差不多啊。 回复7帖9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5:39惭愧啊,你的这个研究,我还是在几年前在您的一个回复的帖子里偶然得见,当时您只说到 :推挽的有源钳位,我当时的想法是用一堆逻辑电路来做2个通道的时序,今天一见,您的要先进多了!回复9帖15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51一个意思,殊途同归啊! 回复15帖19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5:57多谢钟工释疑!回复19帖125帖waterayay工兵62010-09-06 21:02强、强、强回复125帖11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15:44钟工,申请专利了没?没申请的话,俺想抄哦.哈哈 回复11帖12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44已经申报!回复12帖17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15:56专利号呢?俺看看能不能绕过去,省得将来被你满世界的追着讨专利费。回复17帖21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6:00还在审查中,还没发下来。回复21帖22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6:02蒋工是用来想做商业化的产品吗?如果是,可以付费给钟工也可以啊,我一直认为,没有回报的付出,是走不下去的。 回复22帖23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6:04其实大家要用这个电路我也看不到啊。 回复23帖25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6:08所以说啊,如果商业化操作,还是交一点费用比较好,这样才符合社会进步的表现啊!回复25帖26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6:11高见!真是有识之士啊!这么说大家别骂我哦。只是中国的国情不是这样的,很多好东西都习惯了免费使用啊。 回复26帖27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3 16:16哎,刚刚我还向Admin推荐该帖子,就说到了,人懒,要拿现成的这个问题,这种要是放到西方,人家是很自觉的主懂联系作者或者所有人,在中国就不一样啦。回复27帖142帖xy_k8299团长1372二2010-12-05 08:25应该尊重知识产权,强帖,学习了,顶顶。回复142帖29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17:17我是跟钟工开玩笑的啦,我不用这个电路,只是觉得创意很好。 回复29帖136帖154545169qq排长142八2010-11-07 00:14钟工请你帮我看哈这波形有没有问题,驱动4对RU6199的时候没这个多出的竖线,驱动3对RU190N08就这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你指点一下是不是那里没做好回复136帖3帖tby2008旅长19452010-07-03 14:30值得收藏! 回复3帖137帖xzszrs师长4729七2010-11-07 10:10加大一点栅极电阻试下。 回复137帖138帖154545169qq排长142六2010-11-07 21:38板子是老寿师傅的驱动板,你看要怎么改一下参数回复138帖14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15:50好像有问题哦,两颗主开关都截止时,钳位开关导 ,开关通过二极管把某一个初级绕组给短路了,尖峰能量并没有通路可以馈回源端,请钟工再看一下。 回复14帖16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53反复验证过的,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初级绕组已经没多少能量了。 回复16帖18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5:57而且漏极的电压高过电池,钳位电流的流向为漏极到二极管到钳位MOS到电池(或C1) 回复18帖30帖huamg团长12662010-07-03 17:37透彻,赞一个。但有几个观点,说错请钟工指正1:感觉有源电路回流是治标,认为应该着手于变压器的匹配和线路的损耗2:我看到有些人的主干大电流高频线路弯曲存在线路感量,推挽正负交流回路太长(常规说的滤波电容,实际上是交流回路电容),有些没有此电容回路全靠电池。3:死区所造成的尖峰损耗,在开与关的时候磁场没有反转时的空间内存在尖峰。请教。回复30帖43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4 09:09老前辈说的对啊。虽然治标也可以把电路变得更加完美,就是加了我那电路也还存在死区,也就几百纳秒到几个微秒吧,这时再用RC或RCD来吸收就比较容易了。回复43帖140帖yechunlei团长1261四2010-12-04 07:33这么说的话,那回路充电回路是怎么形成的?我想应该是下绕组正端通过电源正-电源负-Q2寄生二极管-下绕组负端吧回复140帖50帖zlx305营长7032010-07-05 08:58钳位开关导通,漏感能量向变压器释放,从而传输到次级,并非回馈初级回复50帖51帖zlx305营长7032010-07-05 09:06这个电路还是很不错的 回复51帖24帖paloalto团长8642010-07-03 16:06强帖啊先收藏,再推荐。回复24帖28帖machi518排长1822010-07-03 16:38还没看,先顶下! 这个PDF怎么下不来?回复28帖33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9:19点击按鼠标左键再保存可以,刚刚还试过。 回复33帖31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18:28谈一下我的意见:1,主贴的图6,我不赞同。你在图7与图8之间的文字说明 “由图7可以看出,加入D1,D2可以防止Q3,Q4寄生二极管的导通,这样,Q1,Q2漏极的尖峰就可以限制在D1,D2和Q3,Q4的压降之和了,而这个压降是很小的,漏感的尖峰的能量也释放回电池和C1了。”我认为:在死区期间,不只是漏感要辞放能量,变压器本身的励磁电感也要辞放能量,在没有Q3这一通路的情况下,变压器初级的上半部份两个线头不可能等电位。励磁能量将由另一半绕组通过下管的体二极管向电源放电去磁,放电电流见我这张图中的红线而上半组绕组产生一倍的电压加在上管的漏极,再串入漏感上的电压,在Q1上形成如下的电压波形。而在加入Q3这一通路后,死区期间Q3导通,将变压器初级的去磁电压钳位到D1的导通电压上,变压器初级通过D1、Q3以等于变压器励磁电流的放电电流维持磁场通量存在。到这里,我认为漏感能量不是送回电源端,而是与励磁能量一起,由D1(D2)、Q3提供一个“零阻抗”放电通路(电流路径见图中的兰线),一直以磁场能量的形式保持而不被消耗掉,直到下半周下管导通时被再次利用。(在这里用“一直”作为时间量是比较夸张了,不过由于VB远大于Vd,因此去磁时间也远大于ton, 也还说得过去)回复31帖32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9:14正激式变压器自身的励磁电感是不储存能量的,既然不储存就无所谓释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画一个理想的初级上半部分绕组两端的波形如下图:当然这个是理想的,可以看到死区处电感两端电位为0,这因为有漏感的存在,死区处变得不为0了,可能达到很高的尖峰。采用本电路后这个尖峰被钳位在二极管压降加上钳位管压降,如下图:回复32帖34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19:22咱们用的变压器可不是理想变压器,不存在“正激式变压器自身的励磁电感是不储存能量的”一说 回复34帖35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19:28咱们用的变压器当然不是理想的变压器,否则要我这个电路何用?但是既然我已经建立了一个现实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加漏感这么个模型看来分析,我就可以认为模型中的理想变压器初级上半部分死区时两端电位为0!回复35帖36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21:57请注意:理想变压器在空载时没有初级电流,实际变压器需要励磁电流建立工作磁场。拿你的变压器测一下初级电感,这个电感就是励磁电感,流经励磁电流就会有储能。因此初级的能量有两部份,一是漏感的储能,二是励磁电感的储能,后者比前者要大得多。回复36帖37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3 22:14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吧,由其它网友去分析。 回复37帖38帖huamg团长12662010-07-03 23:27理想变压器励磁只有能量变换,没有储能。 回复38帖39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3 23:34问题在于,真实的变压器,是理想变压器与励磁电感并联形成。当然,还有漏感,杂散电容,电阻分量,这三者不是主要成份。回复39帖40帖huamg团长12662010-07-03 23:59真实的变压器,在传输中存在漏感而形成无用功,钟工意思是将这无用功变为有用功而且减少对机器的影响和危害,一举二得,呵呵。 回复40帖41帖龙啸九天班长712010-07-04 02:07漏感产生的确实是无用功,可是励磁电感在有缘钳位下不能完全的消除,依然会存在有储能,这个是必然的。 回复41帖42帖huamg团长12662010-07-04 07:26励磁电感和漏感是并存的,钟工的思路是把漏感产生的无用功再回收利用变为有用功,那怕是1%效率也是确实提高了,而且这个有源钳位是把尖峰控制在最低限度,但是要提高效率这是其中之一,如果变压器的漏感非常完美,与推动电路非常匹配的情况下将失去这一优势,效率的损失在线路上也有一定的比例多个变压器并用也是效率损失之一回复42帖44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4 18:19激磁电感和理想变压器并联没错,因为初级电感不是无限大,磁芯导磁率不是无限高才导致空载电流。但是激磁电感和漏感完全不是一回事,漏感是和理想变压器串联的,负载电流越大漏感的储能就越多产生的尖峰就越高,影响也越大,而激磁电感表现在空载时最严重(其实也并不严重因为空载电流很小),随着负载的加大,激磁电流占总电流的比重就越小,比如一个500W的逆变器,空载电流0.2A,满载电流50A,那只占0.4%,哪算啥呢?要是短路占得比重就更小了,漏感短路就要承担全部的电压了。 所以本文研究的是漏感的尖峰而不是可以忽略的激磁电感!回复44帖45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4 20:07以EE55为例,其AL值约7uH/N2,24V下开环跑50K,脉宽做到9uS,死区1uS吧,3T 3T,3T的感量约63uH, 励磁峰值电流Ip=24*9/63=3.43A,励磁能量Wm=0.5*0.063*3.432=0.37mJ漏感有多大呢?我的测量通常是小于0.2uH, 就算EE55强制风冷跑1500W,初级平均峰值电流也只有:I=功率/电压/占空比/效率=1500/24/0.9/0.95=73A,由于开环升压应用中,变压器输出电流总是开关导通时最大,关闭前的瞬间电流最小,因此关闭前的瞬时电流会小于73A,但我们现在无法测出这个瞬时的电流值,就当是73A好了 那么漏感储能大小是多少呢?约为: Wr=0.5*0.0001*(73 3.43)2=0.292mJ可见,励磁能量,要比漏感能量还要大些,怎么能忽略呢?回复45帖46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4 22:22你要说开环就不用说了显然用我的电路不合适。就算用了我的电路也要1uS的死区,我前面都说了。还有说过激磁电感和负载多大无关,只和空载有关,带上负载只是一个叠加。还有我告诉你平均输入电流如果是73A的话,开关管的峰值电流大约是1.4倍,这是功率管选型的重要依据之一。 回复46帖54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5 09:47你说:“还有我告诉你平均输入电流如果是73A的话,开关管的峰值电流大约是1.4倍,这是功率管选型的重要依据之一。”开关管的峰值电流大约是1.4倍?第一次听说。如果是闭环的话,那么肯定需要一个BUCK电感,BUCK电感为了降低磁损,通常需要满载的纹波电流系数控制在0.2, 这种情况下,开关管峰值电流也就只有开关开通电流平均值的1.2倍,何来的1.4倍?回复54帖47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4 22:28励磁峰值电流Ip=24*9/63=3.43A,这个显然是不对的,你的空载电流有这么大?还是24V.EE55在24V空载大于0.5A都不正常了,一般都是0.2A。你算下能量才多大 回复47帖48帖正弦芯旅长29882010-07-05 08:17钟工的帖子一定要顶!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这是闭环推挽最好的一种方案! 回复48帖55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5 10:00谢谢王大师支持!回复55帖53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5 09:40呵呵,实测的电流是消电路消耗的平均电流,注意:励磁电流的波形是三角,而且在主开关关闭后,初级另一半绕组会产生感应电流,反过来将励磁能量馈回电源端,如果磁损为零,次级输出为零,各种器件损耗也为零,那么回馈的能量等于励磁能量,空栽电流也为零。但实际上由于变压器有磁损,输出也不为零,别的器件也有损耗,因此大家测出来的空载电流,是这些上述的这些损耗。励磁峰值电流Ip=电压*时间/电感量=24*9/63=3.43A,这个是基本功,玩电源的都知道。回复53帖56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5 10:02问题是你这个初级电感太小 回复56帖59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5 10:07OK,EE55跑50K用3T+3T,电感量=3的平方*7uH=63uH,你说电感量“小”我同意,请问钟工,你的初级电感量是多大?不是全部哦,起作用的只是一半绕组。回复59帖60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5 10:34我的24V一般用4T+4T,半边电感约160uH。回复60帖61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5 10:45多大的磁芯?电感因数有10uH/N2而且你用4T的话,频率可能只有30多K,导通时间变长了,储能不见得小啊回复61帖49帖lizlk旅长18682010-07-05 08:21我认为该研究的目的,是在推挽闭环,或者深度闭环的情况下,在2管同时截止的时候,将变压器的漏感能量释放到电源主回路或者电解上,在下次PWM脉冲到来的时候,降低功率管的峰值电流,减小MOS的发热程度和VDS的应力! 回复49帖58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5 10:04本来就这个初衷啊。 回复58帖52帖编辑部旅长22492010-07-05 09:28此贴一出 非同凡响啊,为钟工鼓掌!回复52帖57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5 10:03谢谢何编支持! 回复57帖62帖laoshou_2005团长12852010-07-05 12:36啊哈哈,我是现在才看到这个贴的:钟工的这个贴子绝对是一个强贴。功率推挽电路的尖峰问题,好比是电子领域的“牛皮癣”,很难治,属于疑难杂症,这个有源钳位方法,确实是很好的创意。但我还是比较关心实际电路,有二个问题要解决:1.那个开关管如何驱动?它要在推挽管关断时开通,这必须保证有一定的精度,如果相位稍有延迟或提前,尖峰可能还要“漏”出来。2.这个开关管不共地,它的驱动是否可能要用到高速光藕之类的东西进行隔离,用了光藕后,会不会对开通时间的精度有影响。回复62帖63帖正弦芯旅长29882010-07-05 15:24尖峰漏一点出来是不要紧的,反正有外围的RCD吸收,用高速光耦对时间精度的要求并不应该很严格,只是要注意死区的问题。 回复63帖66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5 17:51我是用自举搞定的。 回复66帖64帖st.you师长35592010-07-05 15:42本质上,是在推挽管都截止的时间内对变压器初级进行短路,以消除变压器初级电感存储能量所产生的谐振。跟在低压输出的双端PWM电源,全波输出方式的输出电感的续流阶段的功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个在初级,一个在次级。只是高压输出后,一来不好实现全波方式整流,二来,高压绕组的分布参数会严重影响这一效果。 回复64帖65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5 16:22st.you的观点总结的很好,就是短路消除杂散参数的振荡,而不是把漏感能量回馈到源端。 回复65帖67帖bmwx1997团长13532010-07-06 06:45好贴,应该得头奖! 回复67帖68帖hd19852008营长6332010-07-06 10:04我也觉得这个电路本质就是在死区时间短路变压器初级,好贴,顶回复68帖69帖xiaoliu05连长2572010-07-06 19:50好东西?这个尖峰我搞了好多天,原来是这样的,我不以为是吸收没调好,和变压器的问提, 真是急时雨。回复69帖70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6 19:52用这个电路,记得给钟工交点权益金哦 回复70帖71帖zsst旅长16382010-07-07 09:28好电路,用场管汲收比用电容好,用此电路12V逆变用1404管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回复71帖72帖qinzutaim旅长22052010-07-07 09:51感觉和传统意义上的有源钳位不同,能量只是在变压器内循环,对时序要求也比较严!这电路的好处是开关管可以选得较低. 回复72帖73帖yangxi团长8432010-07-07 13:39来晚了,我的电源做得不咋样,但是尖峰那可是一绝,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比我的高的。 回复73帖74帖powerants营长6152010-07-07 13:54回复74帖75帖伺服驱动1班长762010-07-09 10:11我是菜鸟 来迟了 站着听老师讲课 我怎么也想不通 这个场管要怎么样驱动啊 请老师给个电路图学习下谢谢!回复75帖76帖release团长12792010-07-09 11:15钟工的精华贴,一定得顶!另外,加上蒋工的深入分析,使我们对这个电路的理解更清晰了。感谢两位高工! 回复76帖77帖贝克汉姆工兵322010-07-09 13:19钟工:那我问一下,Q3,Q4的驱动怎么取啊 回复77帖78帖伺服驱动1班长762010-07-09 18:57那我问一下,Q3,Q4的驱动怎么取啊 回复78帖79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9 22:00自举和光耦都可以。 回复79帖80帖sangjuen团长11472010-07-09 23:20钟工发的帖子个个都是精品!这个必须顶!很久以前好象看见过一份国外的专利报道:把“正激”的反峰能量回馈给电源,不知道国内目前有没有这个专利。希望钟工的专利早点能申请下来,我们就可以适当付费、名正言顺地使用到国产逆变产品中去!回复80帖81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09 23:50谢谢!大家尽管使用。 回复81帖82帖huiyin1028工兵52010-07-10 00:18在国内坚持做基础研究,真的勇气可。就这一理由就已足够TOP回复82帖83帖belief0909工兵492010-07-10 10:40“由图7可以看出,加入D1,D2可以防止Q3,Q4寄生二极管的导通,这样,Q1,Q2漏极的尖峰就可以限制在D1,D2和Q3,Q4的压降之和了,而这个压降是很小的,漏感的尖峰的能量也释放回电池和C1了。”放回电池和C1?是那条粉红色的电流?还有图上红色的电流瞬间会很大!总压降是 D的压降+mos的压降回复83帖84帖caobo790115营长5272010-07-10 13:37大师就是大师啊!顶一个 支持钟工早日申请到专利 回复84帖85帖luojun旅长26222010-07-10 19:08顶钟版主!能够夺得金奖!我是说呢?在钟版主的另外一个帖子里看到D极的波形怎么那么漂亮呢?原来里面有玄机啊!我感觉是增加了一条能短路上半部分初级线圈的回路,把上管的漏极电位箝位到VCC+MOS的压降+D的压降上了。另一条短路回路是在上管关断的瞬间,下管的体内二极管通过电源和电容,把初级的下半部分线圈头尾给短接了。回复85帖86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10 22:56谢谢!其实这个电路用在工频的UPS里面效果更好,那输出波形可以和全桥媲美。回复86帖87帖z760622连长2622010-07-11 08:03从导通时序中可以看出ug1.ug2的占空比不会很高. 回复87帖88帖luojun旅长26222010-07-11 09:35频率越高,占空比应该越小吧? 回复88帖89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11 14:32频率越高,周期越短。闭环反馈越深占空比越小。 回复89帖92帖z760622连长2622010-07-13 16:12就是开环占空比也不会大 回复92帖93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13 20:00当然,就是开环也可以设置比较小的占空比。回复93帖134帖kengkww工兵33十2010-10-06 12:17钟工:这个电路我以前在做低频方波的UPS式试过,有一个问题还需要向钟工请教,就是他的驱动信号我是把前面的两个推挽驱动信号通过与非的逻辑来控制信号,但是实际使用时,前面的逆变管子已经完全关了,后边这个回馈的管子却还没有完全开通,总是要慢一点,做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不知道钟工这三个管子的驱动是如何做的,请不惜赐教,谢谢!回复134帖90帖sangjuen团长11472010-07-11 17:21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大友杯”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非钟工莫属!试问:对于电源网无私的贡献,谁?还有比钟工做出的贡献更大?我不否认,还有比钟工水平高的许多高手,但有几个能像钟工这样“赤裸裸”的把自己的技术无私奉献出来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人尚且如此!如果我们的“高工”们,都能象钟工这样默默奉献,“科教兴国”将指日可待!回复90帖91帖xzszrs师长47292010-07-11 20:42谢谢您的认可!也经常拜读您的精帖,十五年不坏,那是一个神话般的技术! 回复91帖94帖hbzjcjw军长58492010-07-14 10:06这样的东西应该去申请专利,而不是发贴 回复94帖95帖hbzjcjw军长58492010-07-14 10:07这样一来,岂不是可以省去滤波电感? 回复95帖96帖lizlk旅长18682010-07-14 10:13滤波电感还是需要的。 回复96帖97帖samelike班长752010-07-16 16:23我是新手来的,因难得能看懂这电路,所以很想说两句,请见谅。主要有两点1、从反向尖锋波形看到尖锋都只是比反向电压高一点点(好像是已钳位了)2、一般mos的关断损耗都是很少的,不知这电路对效率有多少贡献回复97帖98帖戈卫东连长2312010-07-21 15:55感觉是次级侧能量释放波形. 开关关断后,次级线圈储存的少许能量,要向整流电路和变压器释放. 如果不把初级短路,则能量同时向整流输出和初级电源传递. 初级短路则只向整流输出传递.回复98帖99帖lab2010班长962010-07-26 15:24来晚了,强顶一下 回复99帖100帖wa3203排长1602010-07-30 11:34谢谢高手指点,不过,还想请教您的是,关于q3的驱动电路,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非常感谢 回复100帖101帖kexue营长5292010-08-03 06:00钟工你好,谢谢你的无私奉献,不过小弟还是想问一下你的Q3是怎么驱动的,能否再给一个示意图? 回复101帖102帖wmbh0623班长902010-08-04 02:13弓虽 贝占!回复102帖103帖kexue营长5292010-08-04 05:32钟工你好,谢谢你的无私奉献,不过小弟还是想问一下你的Q3是怎么驱动的,能否再给一个示意图?谢谢,谢谢,谢谢回复103帖104帖hsupermn排长1102010-08-12 17:26钟工,用正激推挽电路不知是否更好,原理基本一样,从成本和可靠性方面来考虑,正激推挽我觉得有优势 ,请钟工评价一下 回复104帖105帖戈卫东连长2312010-08-12 18:18怎么可能不是正激?回复105帖106帖hsupermn排长1102010-08-13 13:48戈兄 是这个电路回复106帖107帖ATFATFATF工兵282010-08-20 00:16你好,仁兄,我认真拜读了您的帖子,收益匪浅,但是还是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望指教。请问你这里的推挽变压器跟这篇帖子的是一样的嘛:/topic/557549我看了挺长时间,发现二者是基本是一样的,但是你画的D极理想波形和实际波形和上述帖子当中的,有很大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回复107帖108帖xzszrs师长47292010-08-20 09:00他的是开环不稳压的波形,我研究的是闭环自动稳压的波形。回复108帖109帖ATFATFATF工兵282010-08-20 12:13哦,原来如此,明白了回复109帖110帖maxfox班长592010-08-22 11:37又学习了一高招。谢谢xzszrs的无私奉献 回复110帖111帖gongbin2008班长712010-08-23 23:08现在有了推挽有源箝位,双晶正激有源箝位,正激推挽电路,请问还有什么新的拓扑啊? 回复111帖112帖starchr工兵182010-08-25 13:52钟工,你好!有意合作一个项目吗?具体要求如下: 1.直流输入电压范围是0-550V,但是在150V以下和450V以上不工作,上电时最 高电压有550V,一旦工作就可以到450V以内; 2.直流输出电压希望能稳在400V附近,电压纹波要小; 3.逆变输出的直流电流分量要小于额定的0.5%; 4.整机效率高于97%; 5.我在南京,时间紧,是公司的项目,我只是工程师,看怎么合作:价格,时间,合作方式等;方便的话把:怎么合作:价格,时间,合作方式等发我,好具邮箱,合作愉快!回复112帖113帖starchr工兵182010-08-26 09:09不好意思我的邮箱是:回复113帖114帖hbzjcjw军长58492010-08-31 12:19不知道这样行不行。当电压超过24V(与地的相对电压,与+电源相差12V)时让MOS导通,把尖峰能量强行加入+电源,也就是“边工作边充电”请师尊指导一下回复114帖115帖hbzjcjw军长58492010-08-31 12:21当然,有必要时加入快速关断电路。 回复115帖116帖luojun旅长26222010-08-31 12:51陈军长的电路好!不过,为什么把稳压二极管反着画?回复116帖117帖hbzjcjw军长58492010-08-31 12:59水平有限,不够细心 回复117帖118帖hbzjcjw军长58492010-08-31 13:00 回复118帖119帖lu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