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压缩试验.ppt_第1页
复合材料压缩试验.ppt_第2页
复合材料压缩试验.ppt_第3页
复合材料压缩试验.ppt_第4页
复合材料压缩试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合材料的压缩试验板样试件的压缩 沿着纤维增强方向的压缩试验是普遍采取的试验方式 其重要性等同于拉伸试验 与板样试件拉伸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等同于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弹性对称主轴方向进行拉伸试验的所有基本关系 但要考虑变形方向 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拉伸与压缩试验性质的差别比各向同性材料大 压缩试验的特性 注意点1 与材料弹性对称主轴成不同角度的各向异性性能 层间应力和受压时结构对称效应 2 加载方式和材料结构所决定的特性 变形特点一般情况下 曲线是非线性的 然而 如玻璃 硼 碳纤维等刚性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沿纤维方向加载时 应力 应变图从加载开始到破坏前实际上都是线性的 有时 也能观察到同拉伸试验相同的断裂特性 解释 1 若破坏前出现断裂 则是由于部分增强纤维的失稳 2 若在较小载荷下 从曲线上出现断裂 则可能是试件本身及安装不正确或变形受到了约束 当垂直于纤维铺层方向加载时 呈现出非线性 其程度取决于聚合物基体的性能 纤维与基体粘接不牢时 这时材料远没达到最大载荷 随着粘接界面的破坏而开始破坏 对棱柱试件纵向加载时发现 支撑面的纵向和横向应变大大的超过了试件标距段的应变 这样其相应的应力可能超过了试件本身的横向强度而导致提早破坏 由于强度的各向异性的敏感性 高强度的单性复合材料对应力集中特别敏感 如 对短试件而言 应变场不均匀 可造成拉伸 压缩弹性模量差别明显 这不是试件本身的原因 而是加工误差和尺寸选择不正确所致 在实际试验过程中 至少有一个支撑面相对与试验纵轴保持静止 因此 具有非对称性增强纤维叠层的试件不易进行压缩试验 破坏模式 取决于材料 增强纤维方式 材料组分的力学性能 试验的相对尺寸 视基体的模量不同主要破坏模式有31 低模量 局部屈曲 制作中的变化因素 如 纤维初始波纹度 分布不均等 2 中模量 横向破裂 材料组分泊松比的差别 试样全场范围内不均匀 也有可能是局部破坏造成 此时的临界载荷要以发生局部破坏的材料的性能来确定 3 高模量 压缩破坏 纤维受450角剪切 而增强纤维无任何局部屈曲 t300增强复合材料端口形貌 层板压缩破坏表面呈现层裂 2层板压缩破坏表面纤维断裂 侧向形貌 900层横向裂缝 层间组阻挡裂纹扩展 层板受压分层纤维断裂及其留在基体中的烙印 t层板破坏表面 碳布压缩破坏断口 载荷垂直于增强纤维方向 复合材料常由于在同基体剪切强度相当的应力下失稳而破坏 此时试样破碎成棱柱块 实际试验过程中 可能是以上多种破坏模式的耦合 常是线性与非线性行为 层间应力 表面层开裂 总体失稳 端面破坏或垂直层片开裂等 因此必须仔细观察 分析 记录试件的破坏模式 未指明破坏模式的复合材料试验结果无可比性 应变速率的影响静强度受应变速率的影响较大 而压缩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对应变速率不敏感 试样的形状和尺寸 与拉伸试验相比 更依赖于试件的形状和尺寸 在实际试验中 应避免使用尺寸过小的试件 原因 变形难以测准 标距段小 应变均匀度不够 支撑面的挤压和变形约束效应难以消除 加工困难并导致尺寸效应 测定强度时 应选择板状或变截面试样 测定模量时 应选择圆截面或夹层梁试样 杆和板状试样的制备与尺寸在弹性对称主轴方向上切取 宽度和厚度上对称于试样纵轴 保证破坏发生在标距段 夹头的选择要谨慎 在选择试样尺寸时 要考虑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应力集中 标距长度要不失稳 astm推荐的标准 mm 硼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试样的标距长度 25 4 变截面试样 变截面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取决于试验的目的 消除应力集中 如高模量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 通常采用标距段很明显的试样 以保证试样的破坏发生在标距段 优点是有明确的标距段 缺点是加工难 圆截面试样 用来测定某些易于加工的单向复合材料 如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测定 试验表明 同矩形试件相比 数据离散度小 但强度绝对值大 为防止端面压碎 要采用专门设计的保护端头套 端头套的尺寸 试样标距段的尺寸的选择 标距段均匀的应力状态 无失稳现象 应变片定位好 长度 宽度及铺层数对压缩强度的影响 标距的长度对压缩临界载荷的影响 加载方式 试件端面施加轴向力 试件侧面施加切向力 二者叠加 试件加工及安装精度要求高 试验表明 无论加工有多仔细 也不可能使试件与端头套底端完全接触 薄片试件对加载条件更为敏感 试件端面施加轴向力 试件侧面施加切向力需要特殊夹具 celanese夹具 对试件厚度有限制及夹具加工精度要求高 联合加载 防止屈曲和失稳的方法 环状试样的压缩 对于弹性模量的测定与环状试件拉伸相同 环的截面内除有压缩应力外 还有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大小取决于 材料的力学性能 试样相对尺寸 夹具结构如用对开盘作环状试件拉伸相同 在距间隙处环的应力最大 主要原因是施加压缩载荷时 有偏心效应存在 对开盘式加载试验主要用于定性评价不同材料的弹性和强度性能 p p r h 测定性能 测量数据 几何尺寸 可测定曲线的线性段 除对开盘式加载方式外 还有柔性圆环和液压式加载方式 加载的方法同拉伸时相同 柔性圆环式加载 液压式加载 对于环状试样在外压下进行压缩试验时 如何正确选择是主要问题 在实际压缩试验时 应考虑破坏压力和相对厚度间的关系有三个定义明显的区域 第一个区域 薄壁环 中 由于失稳而丧失承载能力 此时 失稳的临界压力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环轴线的单位长度上的临界压力 试样几何形状和各向异性的参数 第二个区域中 环发生压缩破坏 第三个区域 厚壁环 中 要考虑边界条件 不仅要考虑也要考虑三个区域的边界取决于材料的各项异性 当外力加载时 由于内层的剥离 要正确计算压缩强度通常非常困难 当内层片保持为环状时的能量与同一层片剥离和失稳后的能量之差 高于内层片的结合能量时 内层片发生剥离并随后失稳 当层片厚度为时 临界应力等于 环状试样内表面分层 式中 格里菲斯提出的比破坏能 环的那半径 由剥离造成的分层可分为两种 对于螺旋缠绕的试样 可能会使缠绕开始松散 对于圆周叠层的试样 可能会出现逐层剥离现象 在测量径向弹性模量时也采用外压法 这时利用外压p对紧贴在刚性芯模上的短圆筒加压 在圆筒外表面测得的圆周应变 管状试样试验 用于评定具有各种纤维叠层形式的丝束缠绕材料的力学性能 加载方式有内压和外压两种 可进行的试验有 轴向拉伸 轴向压缩和剪切等 所加载荷 可单一种或耦合方式 如 轴向拉伸和压缩加扭转 可测得的常数 管状试验主要用来评价各种增强纤维叠层形式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为了方便 常将管状式样看成没有边界效应的无限宽的平板试样 该种等效办法只能有条件使用 原因 因为二者的制造方法不同 管状件制造时 很难保证纤维含量和铺层角度恒定 在各向异性体中 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轴只是在个别情况下吻合 而受单向拉伸和压缩时 管状试件上的应力状态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板状试件 材料和加载方式 板状试件 管状试件 板状试件 管状试件 7层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压缩13层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压缩 138131 217117 30 334 5 49 044 8 下列表中的差别 不仅是由于试件的制造方法不同 而且也是由于厚度不同以及7层和13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叠层顺序不同所致 281165 295208 55 854 5 57 257 9 用均质 各向异性材料制成定长的圆筒 受轴向载荷时 在材料的各向异性轴同其几何轴重合的情况下 可由公式计算 略 若 在整个横截面上不均匀地分布着应力以及在纵截面上相应有应力和 当测定强度时 必须考虑和是稳定的 各向异性管受拉 压时 只有管状试件横截面同材料的横向异性平面重合 如单向复合材料管状试件 其纤维方向和管子轴线严格同向时 没有径向应力和周向应力 管状试件轴向压缩试验的特点 因变形集中在端部表面附近 出现总体失稳或局部失稳 端面开裂和挤压 因而 必须增加试样的相对厚度 但同时确为保证应力状态均匀性增加了困难 内压和外压加载试验 管子的内压和外压加载试验 用于长丝缠绕制件的质量控制和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主要是周向弹性模量和轴向强度 管中应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