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报告 简版 1 2 行业背景 从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互联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张大网正在以何种速度和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截至2008年6月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 53亿 大幅度超过美国 连同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一起 跃居世界第一位 数据表明 中国的互联网大国的规模已经显现 网民对于互联网深层次应用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在大幅度提高 从传媒 娱乐 通讯到金融 互联网渗透了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经济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带动了大量新兴产业雨后春笋般崛起 也为传统行业创造了重新洗牌的机会 3 91 项目需求 随着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 我们每日接收着海量数据 2007年中国网民2 1亿中国网络经济总量475亿元网络经济的gdp占比0 19 上网pc7800万台 cnnic 宽带用户占比77 8 cnnic 2007年网上银行发展指数62 07网络游戏年度覆盖人群11540万电子商务年度覆盖人群12807万搜索服务年度覆盖人群15818万 网络服务客户满意度73 19 中国互联网行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是否能用一个数据来代替 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是否存在这样的指数 2008年 我们决定开发这样一个指数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 指数说明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 简称为 一网通指数 是研究报告的核心 本研究将采用连续性研究方式年度发布一网通指数 通过完善研究体系和数据采集渠道 将研究对象从以pc为接入平台的网络生活行为 扩展到手机银行等新兴网络生活产品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将力图从更加全面 客观和系统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网民的网络生活新形态和新趋势 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以期跟上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方向 成为衡量中国网络经济市场和网民网络生活质量的 晴雨表 体现中国2 7亿网民真实的网络生活状态与特征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从中国网民生活的宏观 中观和微观环境选择行业运营数据 服务覆盖数据和用户态度数据 全面展示中国各个地域和各个阶层网民的网络生活形态和特征 一网通指数的发布将对中国网络经济市场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在正视地域差距和人群差距的基础上 破解 可持续发展 和 协调发展 的难题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 一网通指数 weblifeindex wli 5 91 6 指标体系 总体 7 60 网络生活指数 wli 的测量经过概念化操作后划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网络宏观指数 网络行为指数和网络态度指数 每个方面为一级指标体系 在一级指标下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设计二级和三级指标 本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 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 网络生活指数wli 网络宏观指数 网络行为指数 网络态度指数 网络经济环境 网络硬件环境 网络商务环境 网络用户环境 网络娱乐行为 网络消费行为 网络应用行为 网络服务关注度 网络服务依赖度 网络服务满意度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7 91 8 0 2008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 2008年中国内地网络生活指数达到60 76 9 91 keypoint 2008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超过40 的增长速度带动宏观指数的上升 成为拉动指数提高的最大动力 2008年随着网络购物 网络交友和sns服务等热门网络行为普及率提升 行为指数达到24 20 网民的网络态度进一步表现出积极的态势 达到28 66 60 76 态度子指数首次纳入研究范围 综合宏观子指数和行为子指数形成统一的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评价体系 keypoint 2008年艾瑞首次从宏观指数 行为指数和态度指数三个独立体系测算整体的网络生活指数 创新性的将网络经济宏观环境和网民行为数据整合研究 根据艾瑞2005 2008年对宏观层指数的连续研究发现 宏观指数从2005年的4 68增长到2008年的7 90 增长了68 8 网络行为指数由于网络行为的普及从2007年的23 99增长到2008年24 20 备注 1 宏观子指数来自idatacenter 历史数据可回溯到2005年 2 行为子指数来自iusertracker 历史数据可回溯到2007年 3 态度子指数来自iclick 历史数据可回溯到2008年 4 n a表示该指数因为无历史数据无法获取 0 1 一网通 网络生活指数回溯 0 2中国大陆网络生活热度图谱 热度6热度5热度4 热度3热度2热度1 2008年北京地区指数最高 从全国热度图谱分析呈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特点 11 91 注 其他城市热度指数请见附录1 0 3网络生活指数地区差异 keypoint 南方与网络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 指数高于整体3 1 南方网络宏观环境明显好于北方 高出全国水平0 41 南方在网络行为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北方在网民生活指数个方面的表现比较中庸 描述数据网络生活指数 a 宏观表现 b 行为表现 c 态度表现a 0 2738b 0 3389c 0 3873 2008年中国南方地区网络生活指数高于北方 12 91 60 76 60 59 63 87 注 南北方划分请见附录2 1 1网络生活宏观指数趋势表现 keypoint 中国网络市场发展迅速 前景广阔 网络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 在2008年增幅加大 宏观经济不是网络发展的制约因素 2008年 中国网络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3 91 注 指标名词解释请见附录2 1 2网络生活宏观指数趋势表现 keypoint 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 上网pc已经形成规模化 2007年底已经达到7800万台 宽带用户比例从2004年度增幅加速 到2007年底已经达到77 8 宽带网民比例增幅逐年上升 在2007稍有放缓 增幅达到32 与上年增幅减少6 2008年中国网络基础环境水平进一步改善 14 91 注 指标名词解释请见附录2 1 3网络生活宏观指数趋势表现 keypoint 由于人口基数大 中国和美国的网民人数最多 2008年中国网民将达到2 73亿 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2008年美国网民渗透率已达82 韩国达到73 而中国仅为21 差距较大 中国和美国网民数量仍有一定增长 而韩国网民增速趋缓 中国网民渗透率有很大上升空间 预计会超过50 中国网民渗透率与美国 韩国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15 91 注 指标名词解释请见附录2 1 4网络生活宏观指数趋势表现 keypoint 1999年 电子商务开始真正在我国风行 其中当年的网络购物的涨幅高达500 翻了近5倍 2003年 作为电子商务的转折年 其借非典影响 再次创出佳绩 交易额达到39 1亿元 较上年增幅120 随着网络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日趋成熟 网络购物交易增长率逐年趋缓 2006年在增幅只有64 但总体交易额仍稳步上升 达到258亿元 以此为起点 网络购物的发展态势在近年发展迅速 到2007年底已经达到561亿元 增幅回升到117 中国的网络购物交易额逐年稳步上升 2007年达到561亿元 16 91 注 指标名词解释请见附录2 1 5网络生活宏观指数趋势表现 keypoint 1997年招商银行 一网通 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从此拉开了网上银行的序幕 2001年增长幅度140 随着网络发展从01年趋缓 网上银行总体交易额稳步增长 但增长率逐年下降 2005年网上银行借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 增幅达到122 交易额达到160万亿元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网上银行交易额逐年递增 2007年底达到590万亿元 网上银行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达到590万亿元 17 91 注 指标名词解释请见附录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空电气设备维修》试卷1及答案
- 初二数学月考试卷及答案
- 包头东河中考试卷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资源有哪些
- 新质生产力公考解读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
- 媒体视角的新质生产力解读
- 有关元旦晚会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 学校老师个人年度教学工作方案怎么写
- 2025年医学信息学技术应用能力检测答案及解析
- 【灼鼎咨询】2024年自动驾驶行业知识报告(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NOA)
- 检维修管理制度
- 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
- 教材研讨问题参考答案(课件)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2024年企业现场管理5S培训课件
- 综合测试01 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 北京导游资格考试外语口试题四
-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 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