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doc_第1页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doc_第2页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doc_第3页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doc_第4页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经济学年会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朱林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310027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人们之间搭便车行为的相互影响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构建了一个集体行动的模型。得出基本结论如下:(1)带头人在集体行动中起着关键作用(2)集体行动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初始条件的微小改变可以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3)对带头人的激励机制、参与人之间的榜样示范机制、对强搭便车者的惩罚机制,这三者构成了集体行动成功的充分条件。然后,结合本文的模型和已有的集体行动理论,解释了行业协会中集体物品的提供机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考虑了人们之间搭便车行为的相互影响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集体行动中克服搭便车行为的机制,并结合传统理论解释了行业协会如何克服搭便车问题。关键词 集体行动 搭便车 榜样示范机制 行业协会The Problem of free riders in Collective Action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Linke-Zhu(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Abstract Firs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ree riders on the result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build up a collective a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ers contributions. From the model, we can get the basic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function of the leaders i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collective action (2) the equilibrium of the collective action is not stable, and a small change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can lead to a dramatic change of the result (3)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a successful collective action contains: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the leader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punishment mechanism to the strong free riders. Second, this paper explain how industry associations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free riders in the provision of collective goods, using the model and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Keywords Collective Action; Free Rider; Lead-by-example Mechanism; Industry Association2005年经济学年会一、绪论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属于所谓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问题 有关社会困境问题的种类,见Elinor Ostrom,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8.3, Vol.92, No.1, p.1-22。的一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集体行动中所追求的利益是一种集体物品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所谓集体物品,就是一旦被提供出来,其使用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这与公共物品不同,后者不仅不具有排他性,同时具有非竞争性,而集体物品是可以有竞争性的)。例如,一个行业中的某些成员通过组织游说,而成功地促使政府通过了提高关税的法案,那么行业中那些没有参与游说活动的企业也将因此而受益。这里,更高的关税就是一种集体物品。因为集体物品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由其他人来提供集体物品,而自己坐享其成。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搭便车。搭便车问题使集体行动往往变得不可能每个人都想搭便车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没有便车可搭。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解释了现实中观察到的很多集体行动的失败。例如,恶劣的环境无人改善;坏制度人人抱怨,却无人将抱怨付诸行动;恶人行凶,却无人挺身而出;寝室里公用的纯净水几个星期也没有人去背。但是同样面对搭便车问题,我们却也观察到很多集体行动获得了成功。例如,行业协会组织起了各种游说活动;有些公共资源得到了持续的有效利用;甚至坏制度被革命推翻。这些集体行动的成功,说明有关各方成功地找到了某种克服搭便车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就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接下去的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概述以往的研究,并指出以往的研究忽略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引进一个新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体行动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说明了一种集体行动中克服搭便车问题的机制,并比较了这一模型与传统理论之间的差异。第四部分结合模型和已有的集体行动理论,将它们应用于解释行业协会是如何克服搭便车问题的,这种分析得出了一些政策含义。第五部分是结论。二、 集体行动理论(一) 奥尔森的小集团和选择性激励理论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是集体行动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奥尔森论述了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在组织集体行动,为自身提供集体物品中所遇到的困境,并分析了在何种情况下这种困境有可能得到解决。奥尔森指出,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利益集团可以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一种是小集团的情况,另一种是存在某种“选择性激励”的情况。当集团很大时,“典型的参加者会意识到他个人的努力可能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不管他投入的努力有多少,(结果)对他的影响都是大同小异。” 同上,p64。 因此,一个大集团的成员不会有动力参加集体行动。但是,当集团规模很小时,单个成员的行动就有可能对结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增加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参与集体行动的成本,那么他就会有动力参与集体物品的供给。但是,奥尔森也指出,这种供给往往在达到最优规模之前,就停止了。“选择性激励”是指对参与集体行动的人提供奖赏,而对搭便车的人给予惩罚。这些奖赏或惩罚,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声誉、尊严、社会地位等非物质方面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非集体物品,即只有集体中的特定个人或一部分人才能享用。通过非集体物品的诱惑或惩罚,可以促使对集体利益不关心的个人参与集体行动。在对行业协会的分析中,奥尔森把这一观点发展成了“副产品”理论(by-product theory)。奥尔森的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它仍然存在着问题。在对小集团的分析中,奥尔森并没有指出小集团内部存在怎么样的克服搭便车的机制。事实上他认为,“小集团能够做到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可能仅仅是因为集体物品对个体成员产生了吸引。” 同上,p30。也就是说,小集团内部的集体物品的供给,不是克服搭便车的结果,而纯粹是因为对小集团中的某些个体来说,即使在其他成员都搭便车的情况下,他通过单独行动来提供集体物品也仍然是有利可图的。但经验和实验研究(以及接下来本文提出的模型)都表明,在小集团内部是存在着某种克服搭便车的机制的,由此而导致的集体物品的供给量,要超过奥尔森的模型所允许的水平。奥尔森的理论更重要的一个缺陷是,所谓的“选择性激励”无论是奖赏还是惩罚都需要有人来提供,而奖赏和惩罚本身需要耗费资源,谁来提供这些资源呢?事实上,在获取提供“选择性激励”所需的资源时,也同样会存在着搭便车问题,因为提供“选择性激励”所促进的是集体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二阶搭便车问题”。依次类推,还会有更高阶的搭便车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假设存在着有激励采取单方面行动的集体成员,如行业中的大企业有激励设计某种“选择性激励机制”来鼓励其他小企业加入行业协会(大企业在克服二阶搭便车问题中的作用,在第三部分分析行业协会的时候还将提到),惩罚那些不加入的企业,因为有更多的成员加入可以降低它在集体行动中承担的成本。但当不存在这样的成员时,就无法解释奖赏和惩罚来自何处,从而也无法解释集体行动的产生。为了解决二阶以及更高阶搭便车问题所带来的推理上的困难,大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博弈论的,认为无论一阶还是二阶搭便车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博弈不是重复进行的。如果博弈是无限重复的,或虽然有限,但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时,博弈就存在合作解,搭便车问题就能克服。另一种思路,是改变关于参与人理性的假设。例如,如果某些参与人有强烈的“正义感”,愿意不惜代价地去惩罚那些搭便车者,那么二阶搭便车问题就可以克服。(二) 博弈论对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思路 以下论述,参见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在博弈论中,集体行动的搭便车问题可以转述成一个囚徒困境问题。在两人的集体行动博弈中,甲乙两人都参加集体行动获得的支付要高于两人都不参加集体行动时获得的支付,但给定甲(乙)参加集体行动,乙(甲)不参加集体行动是最优的,同时给定对方不参加集体行动,对双方来说不参加集体行动都是最优的。这一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是两人都不参加集体行动。上述结果是在完全信息下且博弈只进行一次或只重复有限次时得到的。当博弈是无限重复进行的时,博弈论中的无名氏定理证明了,在参与人的贴现率足够接近于1时,博弈是可以有合作解的。在博弈只进行有限次,但参与人对博弈何时结束并不确定时,可以有和无限重复博弈类似的结果。同样,在博弈只进行有限次,但参与人对对方是否是理性的不确定时,博弈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有合作解。引入重复博弈和不确定性的确对我们理解现实中很多成功的集体行动很有启发性。但这种解释仍然存在着问题。首先,同样是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一些集体行动成功了,而另一些却失败了(奥斯特罗姆)。此外,大量的实验证明了,即使在单次博弈或不存在不确定性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合作。因此,重复博弈理论充其量只是不完整的解释。(三) 对理性假设的调整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要解释集体行动中的大量合作行为,单纯基于理性假设的模型已经不够了。诺斯(1981)在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批评了奥尔森纯个人主义的理性假设。他指出:“每天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人们遵守这些规则(产权规则)的证据,尽管个人主义的计算要他们不这么做。随机观察提供的证据表明,大量变化的发生是由于大团体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按照搭便车问题的逻辑是不应该发生的。”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2,p49-50。为了解释这种“不应该发生的”现象,诺斯提出了一种意识形态理论。他认为,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克服搭便车问题,“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乐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而离开这样的行为,“无论是维持现存的秩序,还是推翻现存的秩序”都是不可能的。 同上,p59。Robert Sugden(1984)分析了互惠原则在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中所起的作用。Elinor Ostrom(1998)指出:“广泛的经验研究证据和多个学科的理论发展,使得对作为集体行动研究的基础的理性选择模型进行扩展变得极为必要。”她建议将对等性(Reciprocity)、声誉、信任等概念引进集体行动的研究,她认为这些概念可以帮助解释社会如何克服搭便车问题,从而获得一种“比理性更好”的结果。Karthik Panchanathan & Robert Boyd (2004)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对等性在解决二阶搭便车问题上的作用。在所有这些研究中,对等性(Reciprocity)这一概念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Ostrom的定义 Elinor Ostrom,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8.3, Vol.92, No.1, p.1-22。,对等性策略是指这样一族策略:(1)确定其他参与人(2)判断其他参与人合作的可能性(3)如果认为其他参与人是可信任的,则在第一阶段采取合作策略(4)不与不合作者合作(5)惩罚背叛的人。对等性策略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里的关键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决定不是基于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规则。也就是说,即使自身遭受损失,参与人也要坚持“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 同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一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分一定的现金。第一个参与人提出一种分配方案,第二个参与人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接受则按第一个参与人提出的方案分配,如果拒绝则两人都一无所获。按照理性假设的预测,博弈结果应该是第一个人分给第二个人最小单位的现金,而第二个人只能选择接受。但事实上,实验表明,当第一个人给的份额太少时,第二个人经常选择拒绝。而第一个人(或许是因为预见到了第二个人的反应),通常是选择了接近平分的方案。这个实验说明,人们愿意为公正支付代价。本文下面的分析将建立在这些研究之上,并考虑当人们之间的搭便车行为存在相互影响的时候,集体行动的均衡结果会如何。在前人的研究中,要么没有考虑这种相互影响,要么没有建立模型说明这种相互影响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集体行动中克服搭便车的机制:榜样示范机制。三、模型:集体行动中的榜样示范机制(一)集体行动中的榜样示范机制 针锋相对(tit-for-tat)战略是最常见的对等性战略。在这一战略中,两个参与人每一期都简单采用对方上一期采用的战略。如果对方上一期选择合作,则这一期我也合作,反之则反之。在针锋相对战略下,博弈可以有合作解。但是这里的分析只是针对两人博弈的情况,如果推广到多人博弈的情况会怎么样呢?本文的这一部分就试图把针锋相对战略加以推广,以应用于分析n(n2)人集体行动博弈的情况。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博弈有n(n2)个参与人,博弈是重复进行的(2)每个参与人每期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集体行动(3)每个参与人都选择扩展了的针锋相对战略:每一期都选择混合战略,其中参加集体行动的概率是pt,不参加的概率是1pt,且pt= pt(Rt-1),其中Rt-1是上一期的集体行动规模,这里我们假设Rt-1=p t-1。针锋相对在这里就表现为pt(Rt-1)0,即上一期的集体行动规模越大,参与人这一期参加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则反之。这一假设其实和我们现实中观察到的情况非常接近,如寝室里的卫生可能好几天都没人打扫,而一旦有人带头开始打扫,则其他人也将很可能在他的带动下一起参与打扫。这里,原来的集体行动规模为0,每个人的集体行动倾向也为0,有了带头人之后,集体行动规模变为1,其他人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也增强了。(4)pt”(Rt-1)0时,则有p(0)0,因此博弈进行的唯一均衡点是(n,n),即所有人都参与集体行动。图二显示了,在集体行动中,带头人(即在其他人都没有参加集体行动时,有激励采取单方面行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带头人的参与带动了其他一些人也参与集体行动,而这进一步扩大了集体行动的规模,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集体行动这种正反馈效应最终会使得所有人都参与集体行动。我们把这种参与人相互影响而导致集体行动的机制叫做“榜样示范机制”。而这种机制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我们假设了人们愿意为公正支付代价(即人们遵守对等性原则),而越多的人参与集体行动,则越显得自己继续搭便车是不公正的,因此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也就增强了。“榜样示范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至少要有一个带头人,而这个带头人本身不是由其他榜样带动的。对于带头人存在着另外的激励机制,比如社会荣誉,追求自我实现等等更深层的动机。这些变量不在经济理论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对经济理论来说,集体行动的产生经常具有不可预测性。比如,税费过重,哪里的农民会集体上访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热心公益的带头人,而经济理论无法预测在哪里会出现这样的带头人。带头人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给予带头人的特殊奖励中看出来他们有时甚至被视为英雄;同时也可以从不希望集体行动发生的敌对集团对带头人的特殊惩罚中看出来,例如封建统治者对“聚众闹事”的带头人的惩罚要远远比对胁从者的惩罚严厉。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搞得成功的集体企业往往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带头人。其中的才自然指的是企业家才能,而其中的德则正是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所必不可少的,它起的正是一种“榜样示范”作用。(带头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固然重要,但要促成集体行动的成功,还必须有相当的领导组织才能,并在集团内享有信任。因为其他成员即使不想搭便车,但如果他们认为在该带头人的领导下并无成功的可能的话,他们也是不愿意参与集体行动的。)人们之间的搭便车行为的相互依赖,不仅意味着带头人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意味着坚持搭便车的人将起到“逆榜样示范”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种情况。如图三:p p a p0 m n R 图三由图三可见,当存在一些人,其pt(n)1时,则p(n)n,均衡的集体行动规模将是m(n)。我们称这些人为“强搭便车者”,他们对集体行动造成的损害(n-m)超过了他们本自身所造称的集体行动规模的减少(a),这说明他们造成了“逆榜样示范”作用,即他们的退出减少了其他人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一个“强搭便车者”甚至可能造成整个集体行动的失败。例如,考虑这样一种情况:设有n个人组织集体行动,第i个人参与或不参与集体行动的情况用参数ri=1或0表示,用R表示参与集体行动的人数。现在我们设对所有ii; ri=0,当Ri。设第n个人选择不参加集体行动,因此有Rn-1,从而第n-1个人不参加集体行动,因此有Rn-2,从而第n-2个人不参加集体行动依此类推,最后没有人会参加集体行动,而这一切只是因为第n个人选择了不参加集体行动。事实上,如果第n个和第n-1个人选择参加集体行动,结果就会是所有人都参加集体行动(因为他们参加导致第1个人参加,从而导致第2个人参加,进而导致第3个人参加依此类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成为了关键的带头人。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集体行动成功发动的充分条件:(1)存在带头人(2)存在榜样示范效应(即pt(Rt-1)0)(3)存在对强搭便车者的惩罚机制(为避免二阶搭便车问题,我们可以假设,根据对等性原则,参与集体行动的人有动力惩罚强搭便车者)。这三个条件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所说的“集体行动中的榜样示范机制”。(二)对带头人个数的要求在我们前面的模型中,只要有一个带头人便可以使榜样示范机制起作用。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集体行动中,即使有一个带头人奔走呼告,其他人也无动于衷。只有当带头人足够多的时候,才能使其他人也参与集体行动。为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改变前面的pt(Rt-1)严格大于0的假设,因为这一假设意味着,除pt(0)可能等于0之外,对于其他一切R0,都有pt(R)0。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对一点点集体行动规模的增加作出反应,这样,一个带头人的出现就会导致其他所有人的集体行动倾向的增加,从而引发榜样示范的正反馈起作用。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些人,当集体行动规模较小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为0。如图四所示:p p p pn n p p0 E A n R 0 n R(1) (2)图四在图四(1)表示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带头人,其他人只有在集体行动规模达到A点右边时才有反应。此时曲线p在A点左边就是带头人的反应曲线,在A点右边才开始叠加上其他人的反应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从初始状态出发,最后的均衡点在E点,带头人没有起榜样示范作用。在图四(2)表示的情况下,带头人增加了一个,这使得曲线p向上移动,最后的均衡点变成了n点,带头人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当然,在图四(1)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一个人,在E点右侧就有高于0的反应,那么榜样示范机制也可能起作用。)以上的分析说明,有时集体行动需要多个带头人。(三)与奥尔森理论的比较奥尔森考虑过集体行动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p36。,他的想法可以由以下数字例子来说明:假设一种集体物品对每个人的收益为1.1,集团成员有10个,获取这一集体物品的成本为10。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参加集体行动,集体物品才有可能得到供给。只要有一个人不参加集体行动,那么其他人也不可能参加(因为如果只有9个人参加,那他们的成本为10,而收益为9.9)。奥尔森所考虑的情况与本文有两点不同:首先,前者仍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上,没有考虑对等性(reciprocity)原则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其次,奥尔森所考虑的是一种极端特殊的相互影响每个人的反应只有在其他人都参加集体行动时才超过0,其他时候的反应都为0。除了上面提出的特例之外,奥尔森在他的书中基本上都是假设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不存在相互影响。因此,奥尔森没有将集团中的人按带头人、跟随者和强搭便车者来划分。他只是区分了集团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大人物是指有动力单方面提供集体物品的人(因为大人物在集体利益中占的分额大),小人物则相反。用本文的模型,可以将奥尔森的观点用下图表示:p p n p 1 p 0 E n R在上图中,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其反应曲线都是水平的,即他们的集体行动倾向与集体行动规模无关。所不同的是,大人物的反应恒大于0,而小人物的反应恒为0。均衡的集体行动规模为E,完全由大人物的行为决定,小人物完全搭了大人物的便车。这就是奥尔森所说的“小人物剥削大人物”。奥尔森的模型与本文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1)在完全没有利益上的大人物时,奥尔森的模型意味着集体行动规模为零。即奥尔森所说的,“小集团能够做到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仅仅是因为集体物品对个体成员产生了吸引。” 同上,p30。当不存在这样的个体成员(即大人物)时,小集团就得不到集体物品的供给。而本文的模型者允许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相当规模的集体行动(带头人不需要是利益上占大分额的人);(2)在本文的模型中不一定出现小人物剥削大人物的情况,因为在大人物参与集体行动的时候,小人物也会做出反应;(3)本文的模型预言的集体物品的供应量要超过奥尔森的模型预言的规模。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文的模型也包含与奥尔森的理论一致的含义,即小集团在集体行动的效率上具有优势。不过奥尔森的理由是在小集团中,集体物品对个体成员产生了吸引。而本文给出的理由是:只有在小集团中,人们的搭便车行为才会相互影响,榜样示范机制才能起作用。这里的小集团是指一个社区内部。这与我们的日常观察是一致的:人们的行为较少受自己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影响。下面,我们将结合上述模型和已有的集体行动理论,说明行业协会的集体物品提供机制。四、行业协会如何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行业协会是具有同一、相似或相近市场地位的部门的经济行为人组织起来的,以利于界定和促进本部门公共利益的集体性组织。对行业协会制度的存在及其稳定性的解释,大量的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理论。Avner Greif (1993)分析了11世纪地中海区域的马格里布商人联盟。他分析了这种组织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保障合约实施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组织本身是如何维持的。他的研究强调了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国内经济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余晖(2002)引用了社会治理和私序的概念,提出了行业协会的制度动力学原理,分析了行业协会的内部激励机制,指出了其激励约束的边界在于相对其他社会治理结构来说其交易成本较低。蔡皥琦(2004)则从制衡和建立政府信誉的角度对行业协会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秦诗立,岑丞(2002)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商会因在同时提供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时,具有比企业和政府更低的交易成本的优势,所以存在外部均衡的条件。而张旭昆,秦诗立(2003)在此基础上,用关联博弈进一步证明了商会的内部激励的约束条件,证明了其内部均衡的可能。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还很少有人研究行业协会如何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余晖在谈到行业协会与搭便车问题时,只是简单地说:“行业协会在培养成员的诚实意识和克服搭便车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约和处罚程序,能够对那些过于软弱的成员实施处罚。” 余晖,行业协会组织的制度动力学原理,经济管理,2001年第4期。这并没有说明行业协会是如何克服规约和惩罚执行中的搭便车问题的,也没有说明对于那些不参加行业协会的搭便车者应该怎么办。其实,从对行业协会的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对集体行动问题的缺乏研究。认为行业协会是成员们为了公共利益而组织起来的,这种观点显然正是奥尔森所批判的那种传统观点,即认为只要一个集团有共同利益,成员就会组织起来去实现它。这里面的搭便车问题并没有得到考虑。如果行业协会成功地实现了集体利益,经济理论应该说明,这其中的克服搭便车行为的机制是什么。(二)奥尔森的副产品理论奥尔森认为,小企业加入行业协会不是为了促进集体利益,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物品,也即选择性激励。“在不存在强制的情况下,提供诸如保险、团体旅游折扣和杂志这样的正向激励或私人物品是必要的。个人只有作为集体利益集团的成员才能获得这些属于个人的、非集体性物品。”(Mitchell,1979,p.90)而行业协会组织集体行动的经费来源,就是向会员提供私人物品所得到的利润。奥尔森的理论的一个问题是,利润从何而来?斯蒂格勒认为,如果允许自由建立行业协会,那么在竞争下,行业协会提供的一切服务其利润都应该为零 斯蒂格勒,斯蒂格勒论文精粹,三联书店,1999。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回答是:事实上行业协会一般是垄断的。这垄断往往是政府给予的权力。政府之所以这么做,则是行业协会游说的的结果。另一个问题是,谁来发起建立行业协会?一般来说,自然是行业中的大企业。因为在集体行动中,如果没有行业协会,大企业往往要被小企业搭便车。如果建立行业协会的成本(包括游说政府给予垄断权)低于可获得的利润,那么大企业就可以用这剩余补贴集体行动的费用。这里的一个政策含义是,为行业协会提供垄断地位或许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行业协会获得集体行动的经费来源。事实上,在中国,政府只允许一个行业建立一个行业协会。总的来说奥尔森的副产品理论是有解释力的。例如,温州烟具协会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为企业产品提供专利保护,而一般企业加入行会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保护,显然,这种专利保护是一种私人物品。同样,深圳的医药行业协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为会员企业提供培训,这种培训也是一种私人物品。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副产品理论提供的解释是不完全的。对美国明尼苏达州5个行业协会的研究显示,虽然很多企业是为了得到会员服务才加入行业协会的,但仍有大约一半的会员表示,只要仍然进行院外活动,即使中断会员服务它们也将继续保持会员资格(Moe,1980)。(三)榜样示范机制的作用本文第二部分的模型表明,带头人的榜样示范效应可以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在行业协会的情况中,如果行业中有一个或更多的带头企业参加集体行动,那么其他企业也会被带动参与行动,因为它们的行为受到对等性原则的制约。这意味着,即使不提供私人物品的激励,也会有一些小企业愿意为集体行动承担成本。这解释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大企业在行业协会中扮演了三种角色:行业协会的发起建立者,私人物品的提供者以及集体行动的带头人。我们对温州烟具协会的调查,验证了上述观点。温州烟具协会的发起人除了政府之外,主要都是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负责为会员企业提供产品专利维权服务的也是大企业。在应对欧盟反倾销诉讼的集体行动中,以日丰打火机企业为首的几家大企业起了带头作用,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些小企业也主动表示愿意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五、结论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人们之间搭便车行为的相互影响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构建了一个集体行动的模型。得出基本结论如下:(1)带头人在集体行动中起着关键作用(2)集体行动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初始条件的微小改变可以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3)对带头人的激励机制、参与人之间的榜样示范机制、对强搭便车者的惩罚机制,这三者构成了集体行动成功的充分条件。然后,结合本文的模型和已有的集体行动理论,解释了行业协会中集体物品的提供机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考虑了人们之间搭便车行为的相互影响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集体行动中克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