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低碳旅游研究综述人文地理 李耀庭 21238006摘 要:本文从低碳旅游定义、低碳理念发展及低碳旅游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本文认为要找到一个既适合乡村旅游发展,又能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的应对策略是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的,这样既可以推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可以响应全球低碳化的潮流,使得乡村旅游事业走上低碳化的发展路子。关键词:乡村旅游;低碳旅游;一、低碳理念的提出和发展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正是低碳理念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近几年,低碳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内涵不断加深,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展。2003年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出台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a Low Carbon Economy),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日本政府与学者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并于2007年2月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并在2008年5月进一步提出低碳社会规划行动方案(ADozen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2。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上也做出了积极努力。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把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正式提出“低碳旅游”概念,旅游业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景区纷纷提出建立低碳旅游示范区,2011年1月16日,我国确定了首批50家“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低碳”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导向。但实践中,低碳旅游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旅游者对旅游业碳排放及影响的认知模糊、旅游业系统范围界定不清、旅游业碳足迹测度标准不一、旅游业碳补偿措施有效性的质疑等3。但是就总体而言,现在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正成为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总之,自2003年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低碳概念以来,世界各个政府和组织就不断的关注低碳事业的发展。同时伴随在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更是成为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旅游业作为热门行业,也毫不例外的引入了低碳概念,但我国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尚且不多,且并不成熟,低碳旅游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二、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一)低碳旅游的定义低碳旅游缘起于后工业时代,尚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国内学者也说法不一。从旅游的发展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发展方式。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4。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也提出低碳旅游(LT,Low-carbon Tourism)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采用低碳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形式5。黄金琳,杨荣斌提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借用低碳经济理念,为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以低碳旅游资源、低碳旅游设施、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为主要实现途径的旅游发展新方式6。从游客的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和消费方式。蒋小华,卢永忠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7。郑琳琳,林喜庆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8。其他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并通过对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 点) 、低碳旅游目的地等概念的辨析,构建了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9。周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10。李小明,张兆干,林超利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既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一种旅游方式11。胡坚强、单文君和历亮将低碳旅游定义为涉及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通过宣传教育、技术改进、机制设立等方式,实现旅游行为改变、旅游吸引物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最终达到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脱钩以及低能耗、低污染条件下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12。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旅游、旅游者和理念等方面提出低碳旅游的定义,认为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发展方式或者是一种理念,当前并没有统一或者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定义。而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食、住、行、游、购、娱等正常旅游活动的基础上,从旅游活动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出发,通过低碳科学技术,低碳管理制度,低碳理念灌输等多样化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的减少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二)公众对低碳旅游的态度James和Scott调查发现,挪威人对旅游导致的欧洲气候变化很敏感,但相比长途航空旅行(如奥特亚罗瓦、新西兰旅行),挪威人更关注频繁的短途航空旅行所产生的碳排放13。Hares、Dickinson和Wilke调查表明,虽然对公众进行了大量的碳足迹重要性宣传,但英国游客在计划假期旅游时,并不会考虑气候变化。旅游业要走上可持续排放之路,仍面临很多的挑战14。Becken通过对斐济旅游度假区研究表明,旅游经营者们愿意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缓解气候变化,但却认为减少碳排放并不是最重要的15。谭锦、程乾以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为例,发现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对低碳旅游的兴趣日渐浓厚,有些发烧友已经开始身体力行所提倡的低碳旅游方式22。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公众对于低碳旅游都存在一定意识,并且基本上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但是也不难发现公众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统一的组织,只是停留在表面意识上,并未深刻和系统的认识低碳旅游。尤其是在国内,许多游客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中并没有真正融入低碳旅游的意识。(三)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侯文亮列举了包括UNWTO测算法、CDM基准线法、Kaya公式等国外有关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并比较了各测量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16。罗芬、钟永德、王怀认为旅游是旅游经营部门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再回到旅游客源地的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种服务性产品,所以同样也适用于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对国内旅游碳足迹进行研究17。Paul 和Ghislain 研究发现,旅游者对全球CO2的排放负有4.4%的责任,并且预计在20052035年间,这一影响将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他们认为现有的应对方案不能有效降低旅游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应该寻求更为科学的减碳方案18。Denise 和Chan 研究表明,夏威夷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超过22%是由游客产生的,然而按每人每年测算,游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本地居民4. 3 倍。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的排放量分别是本地居民的4. 3、3. 2、4. 8 倍19。邹永广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旅游景区碳足迹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影响程度的权重系数。结果显示,旅游景区餐饮碳足迹对环境影响程度最大,其权重为0. 532;其次是交通碳足迹,其权重为0. 214;旅游活动和住宿碳足迹对环境影响分别为0. 194和0. 160;景区居民日常生活比垃圾产生的碳足迹对环境影响大20。总体而言,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国外的碳排放量研究要相对多于国内,而且更加注重数据研究。旅游碳排放量研究得出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为低碳旅游的研究奠定科学依据。(四)低碳旅游评价体系研究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已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低碳旅游发展状况是否做到节能减排,是否符合生态环保理念,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都应该有一套客观评价体系。但是实际上,系统地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尚少。吴晓山通过分析构建低碳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同时介绍低碳旅游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并确定评价因子,构建了低碳旅游评价体系21。谭锦、程乾基于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了由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旅游景区低碳开发评价、低碳旅游参与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评价三方面组成的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22。(五)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石培华、吴普认为,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是狠抓重点环节、规划先行、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及加大宣传力度31。郑琳琳、林喜庆提出,要发展低碳旅游,必须由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建立低碳旅游“四轮驱动”模型8。汪宇明认为倡导低碳旅游,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行动32。蔡萌、汪宇明认为,通过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可以实现低碳旅游4。梅劲援、郑少林认为应从低碳技术、低碳激励、低碳教育、低碳示范等方面构架低碳旅游机制33。李玉清认为通过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和旅游区清洁生产行动,可以推广低碳旅游理念34。刘啸认为,要发展低碳旅游,旅游者需要转变观念并积极接受低碳生活方式,而旅游企业则可以开展网上经营、开发低碳旅游景点、低碳旅游线路,并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展虚拟旅游35。综上所述,部分学者认为低碳旅游应该是旅游者,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等相关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部分学者则认为应当从旅游产品本身或者旅游观念的倡导入手。笔者认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应当建立在对所有影响到低碳旅游建设的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综合的整合的基础上。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应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产品设计和景区建设的核心价值中融入了低碳理念。三、乡村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一)乡村低碳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它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23。真是基于乡村旅游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具有响应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成果的先天优势,必将成为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沿阵地。然而关于乡村低碳旅游的确切定义尚少,笔者在低碳旅游定义的基础上得出乡村低碳旅游,是在保证食、住、行、游、购、娱等正常乡村旅游的活动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活动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出发,通过低碳科学技术,低碳管理制度,低碳理念灌输等多样化的方式与途径,最大程度的减少乡村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的一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二)乡村低碳旅游的产品研究李平、孔倩提出应该以低碳化、参与性、全面性、情感化和创新性为原则进行类型丰富的体验性低碳产品设计和策划24。黄英、龙良富采用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来统一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将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分为面向环境的设计低碳营销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碳中和四个阶段,并引用生命周期矩阵对各阶段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而减少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25。(三)乡村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研究低碳景区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内涵和人文内涵。把对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与低碳理念紧密相连,在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是低碳景区的自然内涵,也是其本质要求,低碳景区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即是景区的整体碳排放量或人均排放量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人文内涵是指,低碳景区的建设要有一个良好的倡导低碳旅游的社会环境,要有对建设低碳景区的深度意义充分理解的广大参与者(包括建设者和游客),要把建设和保护低碳景区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和本能行动来加以倡导26。史云、田甜、许晓明认为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景区的特点是以满足旅游者最低旅游体验效果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统一体。笔者将低碳景区分为生态型、文化型、生态与文化耦合型3类,举例说明了各类旅游景点的代表,提出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行业的自律监管,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27。王婷婷介绍了低碳旅游以及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景区推广低碳旅游理念,从开发旅游低碳产品,配置低碳旅游设施,提供低碳旅游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低碳景区的建设举措28。李喆从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方面论述了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29。刘啸在其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一文中勾勒出低碳旅游区建设的理想方案,该方案在选址、用地规模、规划布局、建筑规模、材料选择方面均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并提出在交通和行走、建筑、饮水、食用物品、取暖和煮食、娱乐旅游、垃圾处理等七个方面的低碳化方案30。四、结语低碳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再到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围绕着低碳展开了诸多研究。本文从低碳旅游的定义、公众对低碳旅游的态度、碳排放的研究、低碳旅游评价体系的研究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这五个方面对低碳旅游进行了综述,从乡村低碳旅游的定义、乡村低碳旅游的产品和乡村低碳旅游的景区建设三个方面对乡村低碳旅游进行了综述。就目前的低碳旅游研究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研究体系,涉及到乡村低碳旅游的研究则更少。然而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作为顺应市场的需求,搞好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促进第一、三产业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的重头戏。所以找到一个既适合乡村旅游发展,又能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的应对策略是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的,这样便可以推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可以响应全球低碳化的潮流,使得乡村旅游事业走上低碳化的发展路子。同时,乡村区别于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自然环境上有良好的先天基础,这对于发展低碳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通过寻求一个适合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参考文献1 E Dijkgraaf,R H J M Gradus.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household waste: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4):353-371.2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3 王群,章锦河. 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3):93-984 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5(1)5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 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62-867.6 黄金琳,杨荣斌我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104010427 蒋小华,卢永忠. 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云南腾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0(5):186-1908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0-43 9 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89.10 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24-12511 李小明,张兆干,林超利.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 河南科学,2010,28(5):626-63012 胡坚强,单文君,历亮.低碳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3):31-3513 James E.S.Higham,Scott A.Cohen.Canary in the coalmine: Norwegian attitudes towards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longhaul air travel to Aotearoa /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doi: 10.1016 /j.tourman.2010.04.005.14 Andrew Hares,Janet Dickinson,Keith Wilkes.Climate change and the air travel decisions of UK touris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 ( 3) : 466473.15 Susanne Becken . Harmonis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e case of tourist resorts in Fiji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A,2005,15( 4): 381393.16 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0.17 周永博,沙润.论我国低碳旅游中的意象战略J.江苏商论, 2010(5): 115-116.18Peeters Paul,Dubois Ghislain. 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 J.TranspGeogr,2009,09(003): 111.19 Denise Eby Konan,Hing Ling Chan .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Hawaii: Household and visitor expenditu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延吉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招聘公益性岗位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招聘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参考答案详解
- 民生银行湘潭市岳塘区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阿克苏地区库车市2025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平安银行重庆市璧山区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民生银行太原市杏花岭区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招聘(长期招聘)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套
- 华夏银行成都市新津区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2025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
- 民生银行东营市东营区2025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初中历史小论文现状分析与写作探讨
- 新疆地方史课件
- 燕山石化聚丙烯工艺综述最好实习报告内容
- 一粒种子旅行
- 自考05175税收筹划(15-19)真题试卷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清华大学课件,全套)
- GB/T 9124-2010钢制管法兰技术条件
- GB 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
- 桂阳县中小幼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指南专家讲座
- 童装原型部分(课堂)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