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拉动作用研究.doc_第1页
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拉动作用研究.doc_第2页
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拉动作用研究.doc_第3页
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拉动作用研究.doc_第4页
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拉动作用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46 宁波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 拉动作用研究 宁波市宁波市贸贸易局易局 吕齐鸣吕齐鸣 2 46 概概 述述 研究报告首先阐明了 十一五 期间宁波市工业发展和商 贸流通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然后通过对工业和商贸流通 业发展进程中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指出宁波商贸 流通业发展对工业发展在货源组织 生产要素供给 适销对路 生产效率提高 竞争力提升 产业集聚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通过对宁波工业企业发展调查问卷和经济运行数据的分析 阐明宁波工业品销售的规模和结构 市场分布 内贸分销渠道 进而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宁波商贸流通业对工业品分销的拉动系 数 主要结论为宁波工业品通过各内贸销售渠道份额分别为 直销约占 53 6 专业市场 批发 零售等卖场 约占 13 0 代理销售约占 31 2 其它约占 2 2 亦即宁波工亦即宁波工业业品通品通过过本本 地渠道地渠道销销售的占售的占 13 左右 以左右 以 2010 年年为为例 宁波工例 宁波工业业品通品通过过本本 地渠道地渠道销销售的售的约为约为 1012 1 亿亿元 元 商贸流通业对宁波市工业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批发零售产业产出每增长 1 工业 GDP 增长 0 83 物流业产出每增长 1 工业 GDP 将增长 0 93 I 46 目目 录录 一 工业发展现状一 工业发展现状 1 1 工业体系齐全 产业基础坚实 1 2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突破 位居 前列 2 3 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 与杭州的差距缩小 4 4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5 5 规下工业块状经济明显 八大集中行业发展向好 6 6 工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7 7 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9 二 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二 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2 1 商贸流通业对宁波经济贡献度增强 已经成为宁波市国 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2 2 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 新型业态加快发展 竞争 力加强 14 3 内贸有效开拓 外贸快速回升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 16 4 生产性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工业经济发展 17 5 重点骨干市场带动作用加强 规模效益日渐显著 18 6 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 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20 II 46 三 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现状三 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现状 23 1 积极组织货源 开拓流通渠道 保障工业生产正常进行 24 2 加快商贸流通 为工业生产要素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25 3 商贸流通业决定工业企业生产适销对路商品的方向 26 4 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效率 热点消 费对工业产品生产和消费拉动明显 28 5 商贸流通体系为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30 6 商贸流通业集散商流物流 引导产业集聚 壮大了集聚 区的工业经济 30 四 工业品销售渠道分析四 工业品销售渠道分析 34 1 宁波工业品销售规模和结构 34 2 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分布 36 3 工业产品内贸分销渠道分析 38 五 宁波商贸流通业对工业品分销的拉动作用五 宁波商贸流通业对工业品分销的拉动作用 41 1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41 2 LY LX LZ 的长期波动关系检验 41 3 拉动作用 42 1 46 宁波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宁波商贸流通业对工业产品分销 拉动作用研究拉动作用研究 一 工业发展现状一 工业发展现状 宁波经济发展水平与宁波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来 宁波经济总量实现了大跨越 宁波也由一个工业 小市壮大成为具有相当工业体系和实力的工业制造的大城市 其工业增加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就一直占地区生产总值 约半壁江山 尤其是近十年来 宁波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工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在 十二五 继续推进 工业化 现代化的进程中 工业仍将起到主导作用 2010 年宁 波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产销两旺 经济效益迭创新高 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工业结构调整继续优 化 1 1 工业体系齐全 产业基础坚实工业体系齐全 产业基础坚实 目前 宁波工业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 钢铁冶金 汽车 船舶 造纸 纺织服装 电子电器 模具 文具等为主体的门 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涵盖工业行业 35 个大类 工业行业较全 从 2010 年工业经济运行数据的分行业来看 全市 35 个大类行 2 46 业中 除了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值负增长外 其余 34 个行业均有 不同幅度增长 其中 13 个行业生产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前 10 大行业中 电器机械 石油加工 通用设备制造 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品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5 个行业增速均在 36 以上 重 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 12 4 个百分点 但轻工业增势更加平稳 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3394 4 亿元 同比增长 27 1 工业经 济为宁波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 了巨大贡献 十二五 期间 宁波将临港工业 传统优势产 业 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大平台 大产业 大项目 大企业为重要抓手 加快构建现 代产业体系 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2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突破 位居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突破 位居 前列前列 2010 年宁波市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2010 年全市实现 全部工业总产值 13171 2 亿元 同比增长 32 5 增速同比提 高 34 1 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全年累计 实现总产值 10867 5 亿元 增长 35 4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达 82 5 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50 1 工业增加值 是 十五 末的 2 2 倍 完成工业总产值 10867 5 亿元 增长 35 4 是 十五 末的 2 3 倍 2007 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突 破 3000 亿元大关 2009 年突破 4000 亿元大关 2010 年突破 3 46 5000 亿元大关 2010 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125 8 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 12 4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18 4 亿元 增长 3 7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2848 2 亿元 增长 13 6 其中工业增加值 2569 6 亿元 增长 14 8 占地区生 产总值 GDP 的 50 1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059 2 亿元 增长 11 6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 4 3 55 6 40 1 如表 1 1 所示 表表 1 1 2001 2010 年宁波三次产业总量 增速 比重以及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年宁波三次产业总量 增速 比重以及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年份 GDP增加值 亿元 增速 比重 增加值 亿元 增速 比重 工业 增加值 增速 增加值 亿元 增速 比重 20011310 699 65 07 6714 313 154 8651 012 9496 712 037 6 20021500 3105 03 87 0828 215 055 2749 515 0567 112 437 8 20031769 9112 04 06 31007 018 056 9910 118 0650 913 336 8 20042158 0123 55 05 71230 216 657 01086 816 0804 315 837 3 20052446 4128 81 85 31353 511 855 31201 812 2964 115 239 4 20062864 5139 54 44 91575 912 455 01421 413 91151 516 240 1 20073433 1153 63 94 51888 714 555 01716 415 81390 816 440 5 20083964 1167 44 14 22196 710 055 41990 510 41600 011 040 4 20094214 6183 84 14 42247 85 453 32006 64 11783 013 342 3 20105125 8218 403 74 32848 2013 655 62569 614 82059 211 640 1 资料来源 根据宁波市 2001 2010 年各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快年报 整理而成 从工业经济增长趋势看 2010 年 宁波市实现工业增加值 2569 6 亿元 工业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三位 如表 1 2 所示 比上年上升二位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50 1 比上年提高 1 3 个百分点 继续保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表表 1 2 2010 年宁波年宁波 GDP 及三次产业完成情况与其他及三次产业完成情况与其他 14 个副省级城市对比个副省级城市对比 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 4 46 累计 亿元 比上年增 长 累计 亿 元 比上年增 长 累计 亿 元 比上年增 长 累计 亿 元 比上年增 长 累计 亿 元 比上年增 长 沈阳 501714 1232 462542 415 6229615 42242 213 2 大连 5158 115 2345 162645 520 72330 520 92167 510 9 长春 332915 3248 63 2172451 81469 620 81356 412 5 哈尔滨 3665 914412 77 31384 617 11021 617 11868 613 5 南京 5010 3613 1142 024 12327 7613 62005 2614 52540 5713 杭州 5945 8212207 962 52844 4712 52500 2912 72893 3912 3 宁波 5125 8212 4218 433 72848 2313 62569 614 82059 1611 6 厦门 2053 7415 1233 21026 8620 4869 4723 11003 889 7 济南 3910 812 7215 174 81637 45111352 4210 72058 1814 9 青岛 5666 1912 9276 991 42758 6212 62454 212 32630 5814 4 武汉 5515 7614 7170 042 62532 8217 82079 820 42812 912 5 广州 10604 4813189 053 23950 64133593 312 56464 7913 2 深圳 9510 91126 14 34523 3614 14233 213 94981 559 9 成都 5508 315285 14 12470 919 82062 820 52752 311 8 西安 3241 4914 5140 066 91409 53181006 418 11691 912 5 宁波位次宁波位次 8 813137 78 83 310103 39 910101212 资料来源 根据各城市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快年报 整理而成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 2010 年副省级城市的工业增长速度比 上年强劲回升 15 个副省级城市工业经济增速在 20 以上有厦 门 长春 大连 成都 4 个城市 15 个副省级城市工业经济平 均增速达 15 7 宁波低于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 0 9 个百分点 宁波工业增长 14 8 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九位 增速比上年 提高 6 3 个百分点 从副省级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 15 个副省级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该大是厦门为 60 4 拉动经济增长 9 9 个百分点 15 个副省级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 的平均贡献率为 45 9 拉动经济增长 6 2 个百分点 宁波工 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7 6 拉动经济增长 7 1 个百分点 1 1 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 年宁波工业只增长 8 5 2010 年很大一部分属于恢复性增长 经济增长贡献 率自然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 5 46 3 3 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 与杭州的差距缩小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 与杭州的差距缩小 2010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2569 6 亿元 增长 14 8 其中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2142 0 亿元 占全部工业 增加值的 83 4 增长 21 0 是 十五 末的 2 2 倍 完成工 业总产值 10867 5 亿元 增长 35 4 是 十五 末的 2 3 倍 销售产值 10565 4 亿元 出口交货值 2780 1 亿元 分别增长 34 7 和 27 8 累计产销率 97 2 比上年略降 0 5 个百分点 累计利税总额 1147 9 亿元 同比增长 35 1 其中利润总额 654 2 亿元 同比增长 43 5 从 十一五 期间宁波市工业发 展情况看 总体上与杭州的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 2005 年 宁 波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杭州的 87 到 2010 年已达 杭州的 96 5 工业增加值由 2006 年只相当于杭州的 81 提 高到 2010 年的 99 4 十一五 期间 宁波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与杭州差距缩小 9 5 个百分点 年均缩小近 2 个百分点 目前仅差 3 5 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与杭州差距缩小 18 4 个百 分点 年均缩小近 3 7 个百分点 目前仅差 0 6 个百分点 4 4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 明显提高 201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利税总额 1147 9 亿元 比上年增长 35 1 其中利润总额 654 2 亿元 增长 43 5 销售产值 10565 4 亿元 增长 34 7 工业销售利润率 6 46 6 3 比上年提高 0 4 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远远 高于同期的生产增幅 速度效益型模式得到初步改善 十一项 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 253 9 分 比上年提高 31 9 分 利 税 利润 综合得分均创历史新高 5 5 规下工业块状经济明显 八大集中行业发展向好规下工业块状经济明显 八大集中行业发展向好 宁波市规模以下工业块状经济特点明显 行业相对集中 在涉及的 32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 产值超百亿的有八个行业 如 表 1 3 所示 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三 达 76 7 表表 1 3 2010 年宁波市产值超过百亿的八个行业年宁波市产值超过百亿的八个行业 行业名称单位家数 家 工业总产值 亿元 增长速度 专用设备制造业 8453114 73 15 7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业 7765 140 96 7 7 纺织业 6881 143 57 17 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895 157 99 25 2 金属制品业 10891 175 96 17 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765 228 71 14 0 塑料制品业 13036 308 96 19 6 通用设备制造业 23874 408 09 19 3 从行业规模看 规模最大的行业是通用设备制造业 2010 年实际开工单位达 23874 家 占全部规下工业的比重为 21 4 实现工业总产值 408 09 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的 比重为 18 6 其次是塑料制品业 2010 年实际开工单位达 13036 家 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的比重为 11 7 实现工业总 产值 308 96 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的比重为 14 1 从 行业的发展速度看 八大行业中有四个行业的增速超过平均速 7 46 度 17 5 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通用 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其中增速最快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 造业 现价同比增速为 25 2 其次是塑料制品业 现价同比 增速为 19 6 两大行业增速均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 6 6 工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工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2010 年 宁波工业在所有制结构 行业结构 企业组织结 构调整以及 自主 产品比例均取得较好发展 1 非公有制企业继续担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 宁 波市非公有制企业已占全市企业总数的 80 非公经济已占经 济总量的 83 国有经济只占 17 含中央企业 非公经济成为 宁波国民经济成分中最积极 最具活力的部分 继续担当国民 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 行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 重工业主导地位依然显著 工 业效益逐步提高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产值前十位的行 业共完成总产值 7757 1 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 重达 71 4 提高 0 7 个百分点 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完成总产值 1279 7 亿元 产值居各行业之首 黑色金属矿采选 业增长 181 9 增速居前十位行业之首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 轻工业完成总产值 3394 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7 1 重工业 7473 0 亿元 增长 39 5 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 1 1 96 变 化为 1 2 20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2141 9 8 46 亿元 比上年增长 33 9 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 654 2 和 1147 9 亿元 分别增长 43 5 和 35 1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 分为 253 9 分 比上年提高 31 9 分 亏损额 30 8 亿元 下降 34 6 亏损面为 11 9 2010 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425 1 亿元 比上年增长 32 2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 成 145 1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2 8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4566 6 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 4092 5 万平方米 增长 9 0 按建筑业 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19 6 万元 人 提高 7 1 以 临港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显著 十一五 以来 宁波 市规上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 20 2 2010 年达到 7473 亿元 占 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 68 8 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 高新技 术产业 装备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 至 2010 年底 纺织服装产 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 9 4 比 2005 年下降了 2 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36 8 比 2005 年提高了 4 1 个百分点 2010 年全市批发零售 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电业和房地产业这四个行业 占宁波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26 3 比上年下降 0 6 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 重为 24 3 金融业为 18 4 房地产业为 11 9 交通运输仓 储和邮政业为 10 8 行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3 工业企业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自主产品比例稳步提高 2010 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 1863 2 9 46 亿元 同比增长 48 2 比上半年增速提高 6 7 个百分点 高 于同期产值增速 12 8 个百分点 累计新产品产值率 17 1 高 于上年 1 7 个百分点 近年来 宁波市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 元以下工业企业生产 自主设计 自主经营 产品比例在稳步 提高 2011 年上半年宁波市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以下工 业企业生产 自主设计 自主经营 产品比例为 33 8 较上 年同期上升了 3 3 个百分点 呈稳步上升态势 目前 全市有 135 种产品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先后被评为 中国文具之都 中国模具之都 中国注塑机之都 中国厨房之都 中 国水表之都 中国工程塑料之都 4 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竞争力提高 工业经济继续保 持大 中 小企业梯队成长 由于国家统计调查从 十二五 起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 提高到 2000 万元及以上 因此 到 2010 年底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原起点标准的 1 3 万家变为新 起点标准的 6250 家 以 2010 年产值计算 新标准规模以上企 业占原标准规模以上企业的 93 1 足以代表宁波工业经济的 主体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 企业集团 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0 年销售收入超百亿 元的工业企业 13 家 比上年增加 5 家 在副省级城市中都名列 前茅 10 46 7 7 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 工业产业布局不断积聚 产业集群实力不断增强 宁波 十一五 以来 工业产业布局由 低 小 散 继续向 园 区化 集群化 转变 宁波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宁波化工园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 示范基地 保税区获 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称号 宁波 市塑料机械 西服衬衣 模具产业 家用小电器 文具等 5 大 产业集群入选 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服装 家电被浙江省认定 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区 2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宁波成 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十一五 以来 全市分别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 家 省级企业技术 研发 中心 141 家 市级企业工程 技术 中心 363 家 累 计分别达到 7 家 207 家和 500 家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5 项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稳步增长 2010 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17 1 比 2005 年提高 7 7 个百分点 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创 新成效较好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达到 1 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 32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17 创近三年来新高 全市 专利授权量 25971 件 其中发明专利 1209 件 分别增长 64 2 和 50 8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 6 件 浙江著名商标 39 件 浙江 名牌 38 个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4 项 11 46 3 专利 品牌和标准战略实施进展良好 十一五 期间 新增驰名商标 292 个 中国名牌 28 个 累计分别达到 303 和 61 个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 并三次荣获 中国品牌之 都 称号 2010 年 全市专利授权量达 25971 件 其中发明专 利 1209 件 分别是 2005 年的 6 5 倍和 7 7 倍 目前 宁波市 共荣获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5 个 已经和计划主持 参与制 修订的国际 国家 行业标准达 518 项 4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不断创出新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在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 其 中 2008 2009 年分别增长 22 1 和 9 6 2010 年累计投入 110 7 亿元 同比增长 32 4 快于上年增速 22 8 个百分点 2010 年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 25971 件 同比增长 64 1 其中 发明专利授权 1209 件 同比增长 50 8 12 46 二 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二 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宁波经济经过工业化不断发展 已经进入构建和完善现代 产业体系的新时期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 宁波提出了以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港航服务业 临港大工业 海洋新兴产 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努力把宁 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的战略构想 目前 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发展 模式从加工型逐步转变为制造型和服务型 宁波以商宁波以商贸贸流通流通业业 为为代表的第三代表的第三产业产业在国民在国民经济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已由已由过过去依附去依附 于生于生产产的的 末端行末端行业业 成成为为引引导导消消费费和生和生产产的的 先先导导行行业业 经济经济运运 行和行和经济经济增增长长的起点 的起点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终结也是新的起点 流 通则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商贸流通顺畅 发达直 接关系到生产与消费需求的有效衔接和平衡匹配 国家 十二 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 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 1 商贸流通业对宁波经济贡献度增强 已经成为宁波市国 商贸流通业对宁波经济贡献度增强 已经成为宁波市国 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几年来 宁波商贸流通业发展加速 一是商品销售快速 增长 如图 1 1 所示 2010 年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7506 6 13 46 亿元 同比增长 32 2 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高出全省平均水 平 3 6 个百分点 如图 1 2 所示 其中居前 3 位的商品类别为 石油及制品类 金属材料类和化工材料及制品类 销售额分别 为 873 9 亿元 790 9 亿元和 713 6 亿元 增速分别为 78 8 37 4 和 42 8 二是商品零售稳步增长 2010 年宁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开稳走 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04 5 亿元 同比增长 19 2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0 2 个百分 点 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二 其中 批发业零售额实现 85 8 亿元 增长 16 9 零售业零售额实现 1460 4 亿元 增长 19 9 住宿业零售额实现 27 9 亿元 增长 21 1 餐饮业零售额实现 130 5 亿元 增长 13 5 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 1515 亿 元 同比增长 19 5 增速快于农村 2 7 个百分点 占整个消 费品市场的比重达 88 9 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 189 5 亿元 增长 16 8 图 1 1 宁波市历年销售额及增长率 亿元 14 46 图 1 2 2010 年宁波分季销售额及增长率 亿元 十一五 时期的五年 也是宁波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最快 的五年 商贸规模持续扩大 流通效率不断提升 城乡发展更 加协调 市场运行总体稳定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明显增 强 十一五 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7 8 增速比 十五 时期提高 5 8 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由 2005 年 760 亿元上升为 2010 年 1704 5 亿元 总量上升 2 24 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GDP 中的比重 由 2005 年的 31 上升到 2010 年的 33 2 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 由 2005 年的 10 4 上升到 2010 年的 11 6 商贸 流通就业人数达到 100 万人左右 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 22 5 约占全市总人口的 13 9 十一五 以来 宁波商贸流 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是继工业 之后的第二大产业 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拉动宁波国民经济稳 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15 46 2 2 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 新型业态加快发展 竞争 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 新型业态加快发展 竞争 力加强力加强 商贸流通业成为推进宁波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 快速发展 的专业市场和商业网点 成为宁波经济繁荣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 重要标志 国内外大型商业集团开始纷纷落户宁波 各种新型商 贸流通业态 经营方式以及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的引入 大 大促进了宁波商贸流通业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 速了杭州的现代化进程 推进了一批区域性的 现代化目前 宁 波市已有经营面积 6000 平方以上百货店 29 家 3000 平方以上 连锁超市 70 家 3000 平方以上家电大卖场 14 家 特色商业街 31 条 十一五 时期 宁波市城乡之间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均 衡的格局得到改善 多级多层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基本建成 尤其是在商贸核心区建设方面进展较快 成效显著 在中心城 区 以鄞州万达广场为中心的南部商圈已基本建成 以世纪东 方商业广场为中心的东部商圈正在形成 江北万达广场商圈基 本建成 逐步形成了以天一广场 和义大道组团发展的三江口 商圈为中心 城南 城东 城北多极支撑的都市商贸核心区立 体系统 1 连锁经营继续快速发展并向更多行业扩展 电子商务 发展迅猛 物流配送水平稳步提高 流通设备 设施现代化和 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连锁经营的业种已发展到批发零售业 餐饮业 洗染业 保健淋浴业 家政服务业等领域 2010 年 1 宁波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6 46 宁波市连锁企业实现销售额 600 亿元左右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35 左右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涌现出中国塑料交易网上 市场 多普特液体化工网上市场 中国五交化网上市场 81890 家政服务网等一批规模较大 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电子商务网站 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注册的宁波企业 店铺 达 5 万余家 一批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相继建立 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达 到 100 商贸综合体 大型购物中心 便利店 无店铺销售等 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业态加快发展 十一五 时期 商贸流通行业整体实力快速提升 涌现出了 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覆盖 餐饮业 超市 专业店 专业市场等主要商贸流通业态 本土 企业三江购物 浙江华联 宁波蔬菜有限公司分别入选了中国 零售业百强 向阳渔港 来必堡 石浦 顺旺基 阳明餐饮 新四方 华必和 7 家餐饮企业跻身中国餐饮百强 向阳渔港成 为了省内最大品牌餐饮连锁企业 十一五 时期宁波市加快了外 资零售企业的引入 吸引了 LV Gucci Dior Armani 等国际 一线品牌进驻 催生了 Shopping Mall 大型超市 汽车 4S 店 折扣店 便利店 网络超市等新型业态 使宁波市商业国际化 程度和品牌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效提高了宁波市商贸流通 业的整体竞争力 17 46 3 3 内贸有效开拓 外贸快速回升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 内贸有效开拓 外贸快速回升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 在一系列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等政策拉动下 宁波市外贸 内贸 消费品三大市场持续活跃 增势喜人 2010 年宁波市实 现商品销售总额 7506 6 亿元 同比增长 32 2 增速持续高位 运行并位居全省第一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 6 个百分点 宁波外贸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 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0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82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6 3 其中进 口 309 4 亿美元 出口 519 7 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 39 6 和 34 5 在全国 36 个省 市 自治区 计划单列市中 宁波进出 口总额位居第 9 位 首次进入前十强 进口和出口额则分居第 11 位和第 9 位 宁波贸易企业在积极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 也注重国内市 场的开拓 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 发展国内贸易 2010 年 全市贸易企业实现国内销售 6119 7 亿元 同比增长 32 4 2010 年末全市亿元以上市场商品交易市场达到 124 个 比上年净增 10 个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 2010 年超过 1800 亿元 达到 1839 7 亿元 同比增长 21 3 由于汽车交易持续井喷 通胀预期的影响 在汽车 金银 珠宝 家电等热点商品持续旺销的带动下 宁波市消费品市场 持续旺盛 2010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破 1700 亿元 达到 1704 5 亿元 同比增长 19 2 总量和增速都位居全省第 二 根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统计 2010 年金银珠宝类 汽 18 46 车类 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分别增长 47 8 42 3 36 7 和 33 4 4 4 生产性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工业经济发展 生产性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工业经济发展 现代流通体系是最终形成大市场 大流通 大贸易格局的 基础性因素 是促进消费 拉动内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先 导性力量 构筑合理的现代流通产业体系 一是注重改造提升 传统行业与业态 推进组织化 品牌化 网络化经营 有效提 升技术 管理和竞争水平 着力拓展新领域 发展新业态 培 育新热点 从而形成宽谱系 长链条 多业态的产业格局 二 是维系消费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的均衡发展 目前 宁波工业品流通日趋多元化 形成了中间商代理 零 售商采购 批发市场 展销会 商场专柜 连锁专卖 电子商 务和订单生产等多渠道并存的格局 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推广 电子商务应用逐步获得中小企业认可 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快速 发展 连锁专卖店和商场专柜销售比重不断提高 专业批发市 场稳步发展 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于 2011 年 8 月 29 日上午正 式成立 交易所以服务大宗商品现货贸易为目的 辅之以为经 营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的即期现货交易和现货连续交易市场 应用互联网技术 电子商务技术和现代市场交易技术 连接国 际 国内市场 交易所计划建成以塑料 化工原料 有色金属 19 46 稀贵金属 钢材等五大品种为特色 功能完备 交易便捷 市 场认可度高 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商品交易所 并发展成为华东 地区及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5 5 重点骨干市场带动作用加强 规模效益日渐显著 重点骨干市场带动作用加强 规模效益日渐显著 2010 年 在宁波市经济回暖向好的背景下 各类商品交易 市场供需两旺 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 2010 年末 全市 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762 个 其中 建筑面积 1 万平方米以 上的市场 103 个 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 119 个 市场内实有 经营户 240737 户 从业人员 271730 人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年 成交额突破 2000 亿元 达 2093 54 亿元 比上年同期的 1669 81 亿元增长 25 38 宁波余姚中国塑料城 宁波象山中 国水产城 宁波中国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 浙江塑料城网上 交易市场等 4 家省重点市场和宁波华东物资城等省区域重点市 场 规模效益日渐显著 合计年成交额 1110 60 亿元 占全市 近 750 家消费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合计总成交额一半以上 尤其是本级大部分专业市场 与当地产业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先后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专业市场 重点骨干市场成交额已占 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点骨干市场在促进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的同时 还带动了仓储 运输 金融 通讯 房地产 餐饮等 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重点骨干市场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区 域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集群的 20 46 发展 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 2011 年 8 月 29 日挂牌成立 它是 集大宗商品交易 结算 信息 物流和融资服务于一体的交易 市场 是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平台 也是宁波打造国际强 港的重要举措 此次挂牌后 交易所预计在年内正式开市 以 塑料 化工原料 有色金属 稀贵金属 钢材等五大品种为特 色 力争通过 5 年努力 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 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此外 根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 2011 2020 年 全省规划布局 14 个产业集聚区中宁波就有 2 个 宁波杭 州湾产业集聚区 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 宁波杭州湾产业 集聚区突出海洋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 以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运动休闲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重点 建设浙江 海洋经济重要战略平台和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宁 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则以国家保税港区为依托 以自由贸易 区为方向 以保税仓储 转口贸易 中转 增值加工为重点 打造保税物流大平台 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宁波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区域 6 6 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 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 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在 2009 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上 宁波分别有三家和四家企业 入围中国连锁经营百强榜和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榜 宁波 的三江购物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 加贝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浙 21 46 江华联商厦有限公司分居第 57 位 72 位和 85 位 数量占全省 入围超市品牌的一半 其中 三江以 49 6 亿元的销售额再度成 为全市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 加贝则凭借 314 家门店成为全市 网点数量最多的超市企业 据了解 这已经是宁波市连续四年 有三家超市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百强企业 在 2009 中国快速 消费品连锁百强榜上 宁波有三江 加贝 余姚的家家福超市 有限公司 鄞州的新江厦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入围 分列第 30 位 39 位 81 位和 88 位 入围企业数量也占据全省的 半壁江山 另外 新华联便利店和加贝便利店还作为浙江企业的代表 入 围了 2009 年全国主要连锁便利店名单 宁波也是境内外知名连锁企业投资的热土 在 2009 年中国 连锁经营百强中 名列前十位的企业有 家在宁波有投资 其 中 名列前两位的苏宁 国美均已在全市各地开出多家分店 前十强中的百联集团 华润万家 大润发 家乐福 沃尔玛均 在宁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 2009 年主 要海外品牌经营榜单中 排名前八位的境外零售企业均已在宁 波投资了超市 商场 快餐店等 全市连锁经营企业零售额占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 连锁经营范围不断扩 大 已经向多领域 多行业 多业态发展 以三江 加贝 华 联等为代表的本地连锁企业迅速兴起 不断壮大 并向社区和 农村延伸 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也先后入驻宁波 为推动产业 结构 经营结构 业态结构调整起了积极作用 商贸流通业未 22 46 来的企业规模结构是与大型生产企业息息相关的 也会不断形 成流通产业集聚 以现代化 大型的流通集团 连锁企业 为 主导 以中小商业 包括中小城市商业 中小型商业企业和中 小型连锁企业 为基础 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连锁经营 充分 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提高市场竞争力 鼓励大型生产企业构 建通向世界市场的分销体系 从我们对宁波 93 家工业企业的调 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企业都选择直销这种方式作为企业未来三 年主要采取的内贸销售渠道 同时也积极完善代理销售 经销 商 并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影响 可以预见 未来 发展将会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3 46 三 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现状三 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现状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 传统商贸流通是商品货物的流通 而 现代商贸流通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服务 的流通 从生 产与流通相对分离 相对独立的过程 变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 通过程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对国民经济的发 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商贸流通业肩负着 扩内需 促生产 稳市场 保民生 的重要职责 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基础 产业和支柱产业 宁波市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 明显的 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宁波市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 商贸流通业超越了传统 的 桥梁 和 纽带 迅速地由从属产业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先 导产业 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逐 渐发展成为对市场具有终端控制力 对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先导性产业 从调查数据来看 近年来 宁 波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加快 商品市场建设和培育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 一批骨干商业网点和重点市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商圈 连锁 超市等商业新兴业态出现并得到较快发展 品牌 企业 重点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非公有制商业发展 迅速 宁波市商贸流通业支持工业经济 融合工业经济 服务 工业经济的作用和成效越来越明显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 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涵盖了第一 第二产业生产的中间环 24 46 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与工业日益融合是大势所趋 目前 宁波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1 积极组织货源 开拓流通渠道 保障工业生产正常进行 积极组织货源 开拓流通渠道 保障工业生产正常进行 自从 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 宁波市商贸主管部门积极 转变观念 在努力扩大消费 保障供应的同时 把开拓市场 扶持工业作为商贸系统的应尽之责 搞活流通的题中之义 发 展调整的必由之路 积极拓宽工作领域 主动创设工作平台 发动和帮助工业企业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融 合发展 积极推动流通业向定制 加工 配送甚至研发设计领 域延伸 促进工业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降低库存 为保障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在煤 石油 电力等生产资料供应紧缺的情况下 积极组织货源 开拓流通 渠道 确保工业生产正常进行 如表 3 1 所示 表 3 1 宁波市全市规上工业企业 原标准 原材料消费情况 物资种类煤 万吨 电力 亿千瓦 柴油 万吨 汽油 万吨 消 费 量3277 97287 7120 849 34 工业生产消费3276 78204 7917 794 41 占比 99 9671 1885 3647 22 资料来源 宁波市统计年鉴 2010 为 2009 年数据 2011 年年鉴出来后需更新为 2010 年数 据 此外 宁波市商贸流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企业 走出去 找市场 设网点 至今已在南昌 重庆 成都 上海创设了四 家宁波名品直销中心 批零兼营 抱团作战 都取得了很好的 25 46 成绩 在市内 省内乃至国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力地促 进了工业生产 2 2 加快商贸流通 为工业生产要素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商贸流通 为工业生产要素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 原材料 辅助材料 能源等生 产要素 如果商贸流通业不能为工业企业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 那么工业企业就无法保质保量地生产 就会导致产能的闲置和 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商贸流通业非常发达 则生产要素 对工业生产的制约就会大大缓解甚至不存在 工业企业的产能 就会充分发挥 各种资源也可得到充分利用 由此可见 商贸 流通业制约着生产的起点 加快商贸流通 促进制造型企业持 续发展将是一种趋势 在对宁波市电器 服装 机械配件 文 具制造 铸造等五大行业的 93 家工业企业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被访问的企业中 有 54 家企业的销售市场已经分布到了国外 有 84 家企业在省内拥有自己的销售市场 有 70 家企业在华东 拥有自己的销售市场 有 68 家企业在中西部拥有自己的销售市 场 从调查数据结果来看 宁波工业企业主要销售渠道排在前 两位的是 直销 含代加工 和代理销售 经销商 分别占调 查总次数比例的 53 6 和 31 2 而调查中拥有国外销售市场的 企业还不是非常多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开拓销售渠道 将市场延伸至国外 2010 年商品销售总额 7506 6 亿元中 国 内商品销售为 6117 4 亿元 同比增长 32 3 内销比重为 81 5 26 46 根据对 500 家限上企业分析 汽车销售占比为 18 75 石油及 制品类企业销售占比为 23 75 百货 连锁 卖场等销售额占 比为 13 39 钢铁 有色 塑料等各类生产资料销售公司销售 额占比 17 34 煤炭燃料石化类企业销售额占比为 11 58 国国 内销售额快速增长 凸显宁波市流通企业服务生产能力和开拓内销售额快速增长 凸显宁波市流通企业服务生产能力和开拓 市场能力增强 推动了工业品生产产销两旺市场能力增强 推动了工业品生产产销两旺 2010 年工业销售 产值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