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昆山市SP中学为例.pdf_第1页
(论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昆山市SP中学为例.pdf_第2页
(论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昆山市SP中学为例.pdf_第3页
(论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昆山市SP中学为例.pdf_第4页
(论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昆山市SP中学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昆山市SP中学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 建设研究 以昆山市 sp 中学为例 研 究 生 姓 名 潘田芬 指导教师姓名 江 波 专 业 名 称 教育管理 研 究 方 向 学校文化建设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9 月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 i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以昆山市 sp 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寻出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策略 使他们快速融入本地 文化 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让他们与本地孩子一样有尊严地 有质量地学习生活 健 康 快乐 幸福地成长 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化 全面化 均衡化 还有助于建 设小康社会 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本研究选取了昆山市一所指定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乡镇初中 昆山 市 sp 中学进行个案研究 随机抽取了 203 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初一至初三 作为 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包括家庭生活 家 庭教育 学校学习生活 城市融入四个部分 进而针对这些现状 结合笔者的工作经 验并参考了一些文献 从强化班级文化深层面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开发班级文化 中层面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立足班级文化浅层面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美化班 级文化表层面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以及加强人文关怀 重视心理教育五个方面 寻找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策略 关键词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建设 文化文化融入融入 作作 者 者 潘田芬潘田芬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江江 波波 英文摘要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ii the study of the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mak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to the city taking the sp middle school of kunshan as the object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which could prompt the cultur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make them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culture quickly and behave as local children let them grow up with dignity quality health happiness as local children this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partiality generalization equalization of education but also helps to build a well off and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study selected a public town ship junior middle to do case study this school is named the sp middle school of kunshan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to accept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to read the study selected 203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from grade1 to grade3 random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fter doing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heir family life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life city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author combines he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reference and literature bring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prompting the cultur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five aspects the class spirit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lass regul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lass behavior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lass mater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目 录 1 绪 论 1 1 1 选题缘由 1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4 1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4 1 4 文献综述 7 1 5 研究对象的确定 9 1 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0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12 2 1 家庭生活 12 2 2 家庭教育 17 2 3 学校学习生活 21 2 4 城市融入 27 3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策略 29 3 1 强化班级文化深层面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29 3 2 开发班级文化中层面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31 3 3 立足班级文化浅层面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33 3 4 美化班级文化表层面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39 3 5 加强人文关怀 重视心理教育 41 4 总 结 45 4 1 研究结论 45 4 2 研究不足 45 参考文献 46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9 附 录 50 后 记 54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 绪 论 1 1 绪 论 1 1 选题缘由 1 1 1 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 国内人口流动速 度和流动范围逐渐加大 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镇 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群特殊的 群体得不到正常良好的义务教育 痛失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的黄金时间 那么将来成 为外来民工第二代的青年劳动力将是一批知识水平低下 缺乏现代劳动技能和背离城 市生活规范的新一代从业人员 未来城市发展建设将只能维持在低水平 低层次上 此外 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方面因感到不公平待遇 而满怀压抑 疑虑甚至 怨恨 久而久之 可能会走上反社会道路 对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 将造成很大的损害 2003年9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等部门 关于进一步做 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 要求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 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意见 的出台 标志着 流入地政府负责 公办中小学为主 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 教育问题合法化 也对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适龄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和教育工作提出 了挑战 昆山作为一个比较发达的苏南城市 优越的地理位置 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 这一方热土打工创业 耕耘希望 越来越多的学龄儿童也随父母来到了昆山 目前昆 山市 17 5 万名的学生中 有流动人口子女 7 5 万人 占比约 42 9 而流动人口子女 也集中在小学阶段 占比达 57 7 作为一个地域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 昆山决定 高起点高水平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难题 以回报为本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 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 昆山市教育部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 和 苏州市实施免 费义务教育暂行规定 以及本市的实际情况 出台了 新昆山人 子女在昆就读实施 引自 引用时间 2012 年 9 月 9 日 1 绪 论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 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 新昆山人 子女是指在法定监护人监护下 在昆居住二年以上 具有暂住证 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 符合计划生育条件 户籍所 在地无监护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凡年龄在 6 至 16 周岁 未完成九年义务教 育的 新昆山人 子女都应当接受义务教育 意见中规定 1 开发区 各镇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多种形式 依法保障 新昆山人 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开发区 各镇各指定 1 所公办初中和 1 至 2 所公办小学接 纳 新昆山人 子女入学 新昆山人 子女指定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 尽最大可能接纳 新昆山人 子女入学 如受教育资源限制确实无法接纳 由所在地政府协调解决 目 前昆山市共指定 27 所公办中小学吸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2 凡符合规定的 新昆山人 子女可以申请在本市指定公办中小学借读 不符 合规定的 新昆山人 子女原则上回户籍所在地就学 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就学有 困难的 按就近入学原则 可申请到市教育局批准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就读 目前昆山市有 9 所专门吸纳流动人口子女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 3 符合在本市指定公办学校借读规定的 新昆山人 子女 须持本市学校 学 生素质教育报告书 并有连续两年 四个学期以上成绩记录 当地公安部门查验 证明 当地计生部门查验证明 当地劳动部门查验证明 等证明材料 向暂住地 的指定学校提出申请 须核准后方可入学 自 2010 年 9 月起 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 凡其法定监护人已在昆山购房并持有房产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无论户口是否迁 入 可以凭房产证到所在施教区的公办学校就读 最让 新昆山人 受惠的是 符合规定在本市指定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借读的 新昆山人 子女享受与本地居民子女同等的待遇 新昆山人 子女指定学校除收取国 家规定的费用外 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 择校费及其他费用 这一举措为大量符合相 关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和昆山本地学生一样的就学条件 就学环境和就学待 遇 此外 昆山市还通过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 将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学校年 引自 关于印发 新昆山人 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 修订 的通知 引自 昆教 06 版 新昆山人 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 修订 引自 昆教 06 版 新昆山人 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 修订 引自 昆教 06 版 新昆山人 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 修订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 绪 论 3 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非指定学校进行奖励 以 调动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积极性 对于持有 人才绿卡 人士的子女 按照其实际情况分类接收其子女在昆就近就读公办学校 多管齐下的举措取得了实实 在在的效果 在解决有学上问题之后 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 享受均等化的教育 提升昆山市的整体教育水平 也是昆山市教育系统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今年年初 昆 山市政协委员 教育局副书记 纪委书记陈伟莉表示 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对民 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从硬件设备设施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待遇提高等方 面 提升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水平 努力让流动人口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1 1 2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昆山市 sp 中学就是所在镇指定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公办初中 外来务 工人员子女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一半 详见表 1 且每年呈递增趋势 表 1 昆山市 sp 中学 2011 2012 学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百分比统计表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总计 学生数 179 150 152 48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 112 90 64 266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百分 62 57 60 00 42 11 55 30 资料来源 sp 中学教导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民族 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学 习习惯 生活习惯 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差异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他们在家乡接受的 教育与本地相比要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其父母学历也普遍不高 从事的工作也是又苦 又累又耗时的工作 再加上兄弟姐妹较多 父母无暇顾及每一个孩子 有些父母因工 作生活的需要 后来又离开了这里 竟然把孩子一人留在这里就读 处于无人监管的 状态 总之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基本为零 面对学校环境 学习方 式 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障碍 不少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上都存在孤独感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他们在新的学校学习跟不 上 纪律出问题 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自卑而不自信 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 外来 引自 引用时间 2012 年 9 月 9 日 1 绪 论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4 务工人员子女中途转学 辍学的情况经常发生 有些家长当子女出现问题时不愿给予 很好的支持和配合 以上种种都给接收学校的教育管理 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不利因 素 作为指定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一名班主任 面对如此现实 怎能没有感 想 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适应本地的生活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班级文化 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 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能在实际的班 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不 少问题 像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班级 班级文化这种隐形的教育资源经常 被忽视 没有发挥出其潜在的教育力量 故本人准备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寻找促使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方法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作为在弱势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代移民 需要给予 特殊的教育 他们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在班级内完成的 所以通过建设班级文化来加快他们文化融入的进程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 本研究旨 在探寻出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策略 使他们快速融入本地文化 发挥其 主人翁精神 让他们与本地孩子一样有尊严地 有质量地学习生活 健康 快乐 幸 福地成长 2 本研究意在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化 全面化 均衡化 还有助于建设小康社会 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推进城乡一 体化 1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3 1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 classculture 一词作为教育微观现象 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 就作 为教育社会学的分支一一班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而被西方教育学者们重视 但 并未曾提出这一概念 只是对与之有关的 隐性课程 hiddencurrieulum 班级 管理 classmanagement 台湾译为 班级经营 班级布置 classroomsetting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 绪 论 5 课堂环境 classroomenvironment 课堂氛围 classroomclimate 均有较多研 究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 如何对班级文化进行分类 班级文化又有哪些作用 这 些问题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真的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以 下列举几种较为典型的说法 孙艳霞 秦景润在 班级文化育人作用初探 中提出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特定 环境下 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 以及承受其活动 形成的物质形式 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 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影响 有些影 响伴随着一个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可对其一生产生作用 班级文化其实就像一位隐 形的 教育工作者 我把它称为 我的副班主任 它可以通过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对学生进行无声教育 起到批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育人作用 文章试从班级文化 所包含的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说明班级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 作用 李德善编著的 神奇的教育场 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创新艺术 中提出 班级 文化是指班级成员所共有的相对稳定的思想作风 情感态度 行为方式 思想方式 价值观的复合体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教师及多数学生处世和做事的潜在观念 内隐观 念 和内隐规则 关于班级文化的分类 李德善表明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其构成 根据班级文化与社会要求的吻合程度可分为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 根据班级文化的 自我归属可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根据班级文化的集合程度可分为离散型和统合 型 根据班级文化的形态可分为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 以开展文化 娱乐为主的班级行为文化 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 以班风学 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功能 从教育产生的心里 机制上 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凝聚功能 驱动功能 同化功能 规范功 能 综上所述 并结合研究者自己的认识 本文是这样界定班级文化的 班级文化是 班级全体成员 教师和学生 在班级这个独特的空间中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 式 是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总和 体现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 寻找文化融入策略 卢妍宇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孙艳霞 秦景润 班级文化育人作用初探 j 教育与管理 2004 年 2 月 20 日 15 16 李德善 神奇的教育场 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创新艺术 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吴慧昕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1 绪 论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6 时主要从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 心理教育五个层面展开 1 3 2 外来务工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 也被称为 城市移民 流动人口 农民工 是指在没有 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 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 经商 社会服务等 各种经济活动 即所谓的 人户分离 也就是说 居住在本地 不论是常住还是暂 住 如果没有本地户籍 仍被界定为外来务工人员 事实上 他们很大一部分已经在 本地沉淀下来 他们有相对固定的职业 有相对固定的居所 己经不再是 流动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主要是指那些随着父母进城的 或者自小就在城市出生的外来 务工人员的子女们 尽管感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这一称谓存在一定的排外性 歧 视性 但鉴于此称谓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 故本研究仍采用这一概念称谓 同时也认 同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称为外地学生 城市移民第二代 流动人口子女 农民工子女 新昆山人子女等说法 1 3 3 文化文化融入融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乡城流动反映了他们从城市的外来者到完成人口迁移进入 城市体系的过程 这一迁移过程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位移 更深的是伴随着文化习 俗 社会心理 行为习惯和城市生活和城市群体相适应的过程 文化融入 在这里 指的是 文化适应 城市生活的本质其实是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和融入 由于我国特 殊的户籍管理体制 农民工很难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各方面的限制使这些进 城农民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特的社会结构单元 他们虽然身在城市 但是与真正的城 市文化环境相对独立 并没有真正的文化融入 无论在行为方式 还是在其自身文化 传承方面 都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比较深的隔膜 刘电芝 鲁迟 彭杜宏 2008 在本课题中 文化融入 具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是指让地处昆山这个发达城市 的本地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容纳接受 比如尊重他们的方言土语 理解他们的生 活习惯 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欣赏他们的勤劳自强等等 另一方面也是指积极 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极主动地融入本地文化 主动接受本地的教育教学方式 适 应本地的教学要求 在昆山成人成才 成长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城市移民第二代 孙永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刘电芝 鲁迟 彭杜宏 进程农民工城市融入分析 j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29 34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 绪 论 7 1 4 文献综述 1 4 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的研究综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的研究综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优质教育问题绝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较复杂 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体现教育公平化 全面化 均衡化的水平 还是关系到建设小康 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中 对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 早期主要集中在区域总体状况调查 对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就学问题的全局探讨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状况调查 对外来务工人员 子女就学政策的理论分析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分析 对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这六个宏观方面 比如王映的 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的 教育平等 由晓岚的悲剧引发的思考 说明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中存在不平等 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流动人口子女施以平等教育 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融 合 杨文娟的 论公办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过程平等 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 度 师生关系 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平等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博 士生导师范先佐在 流动儿童 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文中从制度层面就流动 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 行体制和制度的对策思路 关爱流动花朵 共享一片蓝天 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 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文就萧山区近二年来在外来务工人员人员 子女学校规范办学及管理运行方面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作一全面阐述 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迁 流动人口子女的规模和他们本身的需求也发生了不小的 变化 近年来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以上几方面 研究者 们开始逐渐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某些研究已经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普遍的 心理问题 个性敏感 易感情用事 自卑感较强 有较大的依赖性 遇事忧虑不安 烦恼自扰而且抑郁压抑 他们和自己的父辈相比 更不愿意认同制度化的 农民 身份 他们在童年时代就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 平等的待遇 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独有的经历使他们更多地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 和认识上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及地位 所以周围的人群和社会如何看待他们 对于他们 的接纳程度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和社会心理方 陈美芬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5 28 6 178 180 1 绪 论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8 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留守儿童 可见该群体的城市适应的状况不容乐观的 近 几年来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适应性的研究数目越来越多 有从心理学 社会学 等学科角度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适应性 也有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学科教 学等方面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适应性 成果丰富 而利用班级文化这个隐性 教育资源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研究还很少很少 近一两年互联网上才零 星出现了一些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班级管理方面的教育随笔 教学感言 这就促使 我们应该作更深入的研究 1 4 2 班级文化研究综述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1 国内关于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班级文化研究的起源是20世纪40 50年代 以美国为中心的早期研究 美国学者 提出相关班级社会的概念 关注教师特征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 主要是用观察法关 注师生之间互动关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用经验归纳法对班级文化进行研究 强 调对经验的思辩性加工 论及班级中的角色结构 规范结构与交往结构 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转移至英国 进入社会学研究阶段 并迅速发展成为同以美国为大本营的所谓 旧 教育社会学相抗衡的力量 以 m f d young主编的 知识与控制 的出版为标志 这是班级文化的发展时期 这段 时期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特点是 英国学者们普遍采用定性分析法 更确切地说 是对 班级的深层的文化剖析 带有较为浓厚的社会批判色彩 英国学者的兴奋点是班级中 的社会生活过程 他们把班级视为参与者共同界定 持续交涉 相互解释 且不断变 化的过程 更重视对班级文化的剖析 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效仿英国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取得较大成绩 逐步成为 研究的重要领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欧美国家对 班级文化 的研究进入与心理学实证研究阶 段 没有直接提出 班级文化 一词 但相关研究很多 例如 美国学者基辛在其著 作 文化 社会 个人 中对于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作了论述 美国学者班尼 约翰 逊的著作 教育社会心理学 以及b 瑞文 j 儒本的著作 社群心理学 安得森 工 卡特的著作 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 等当中 都有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的介绍 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 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其著作 班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 绪 论 9 级社会学 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这段时期对班级 文化的研究特点是 各国学者们均将班级文化视为一个社会 文化及教育相结合的现 象 开始将心理学 人类学 环境学等学科引入研究 2 国外关于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 可以从三个时间段整理 一是新中国成立前 受国外一些实用主义和结构一一功能主义的影响 一些著名教育 家也开始关注学校文化和课堂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如陶行知和蔡元培先生 都在他们的学校中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开始对教育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初步探索 出现了教育社会学 可是文革浩劫 又 使这方面的研究停滞不前 使我国对教育中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整整比国外落后了近30 年 三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巨变 从而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开始恢复招生 在大学里开始注重社会现象的研究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发 展 校园文化 开始受到人们关注 并在1986年形成研究气候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后 人们开始关注微观的 班级文化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 形成了研究的小高潮 对班级文化研究最详细 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 在其著作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 中 从生态环境学角度出发 详细地阐述了班级文化研究的意 义和性质 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 并且分别从价值观 规范 环境层面上论述了班 级文化建设 他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 教育存在 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学生对 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 最可贵的是 李学农先生不只停留于抽象的理论层 面上来论述班级文化 而是把班级文化从操作的角度来把握 认为班级文化中有观念 文化 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1 5 研究对象的确定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人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 每 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任务 假如此阶段的任务不能得到解决 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 展 埃里克森认为这八个阶段中的第五阶段 青春期 12 18 岁 是八个阶段理论中 最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 另一方面更重要 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这一时期是自我发展 的关键时期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 1 绪 论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0 象 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 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 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 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 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 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 没有同一性的感觉 就没有自身的存在 所以 他宁做一 个坏人 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 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感觉到了本地孩子与自己的差别 尤其是 对于人生性格成型期的初中生 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受到和本地孩子一视同仁的待遇 另一方面他们的确时刻会感受到面前种种差别又很难逾越 因此缺乏安全感 认同感 的他们心理也越发的敏感和脆弱 加之中学生自身性格的可变性较强 逆反心理强 如果老师和家长忽略了对他们这方面心理问题的疏导 长此以往部分学生性格分化严 重 有的变得内向孤僻 有的性格激愤 甚至对学习完全放弃 再结合埃里克森理论 本研究决定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 年龄过小的被试可能对评价 失之偏颇 缺乏客观性 所以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者工作的学校 昆山市 sp 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的 55 30 且每年呈上升的趋势 而且研究者本人担任着两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半的班级的主 课教学工作 还兼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所以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来比较方便 容易获得数据 且获得的数据比较真实可靠 1 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6 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 学校学习生活 城市融入 2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策略 强化班级文化深层面 班级精神 文化建设 开发班级文化中层面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立足班级文化浅层面 班 级行为文化建设 美化班级文化表层面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人文关怀 重 视心理教育 1 6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准备阶段以及班级文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文化融入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 绪 论 11 的理论研究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 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者工作的学校 昆山市 sp 中学的外来务 工人员子女为研究对象的 属于个案研究 在寻求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 策略阶段 也列举了很多研究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案例 进行个案研究 3 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昆山市 sp 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 学校学习生活 城市融入 研究者通过问卷来获得数据 本研究共发放 了 203 份问卷 回收问卷 203 份 回收率 100 有效问卷 193 份 其中初一 63 份 初二 80 份 初三 50 份 男生 115 份 女生 78 份 4 经验总结法 在寻求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融入的策略阶段 主要采用 经验总结法 同时辅之以调查法 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2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2 1 家庭生活 2 1 1 居住条件居住条件 193 名外来学生中 现在住的房屋是独立租赁套房的占 40 10 与人合租的占 5 21 自购房屋的占 52 60 寄住在亲戚家的和住父母单位集体宿舍的各占 1 04 见图 1 可见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家庭有独立的住房 但进一步沟通得知 他们房 内设施非常简陋 很大一部分家庭住房没装修或者简单装修 孩子的学习条件非常简 陋 有拿床铺当书桌的 有在餐桌上做作业的 还有的干脆在板凳上做作业 学习用 品 课外书籍也比较短缺 家里的家用电器少之又少 生活很不方便 在问及 来昆后 你搬过 次家 时 被调查的 193 个家庭没有搬过家的只 有 52 户 45 户家庭搬过 1 次家 44 户家庭搬过 2 次家 31 户家庭搬过 3 次家 7 户家庭搬过 4 次家 5 户家庭搬过 5 次家 还有 7 户由于搬的次数太多 孩子已经 不 知道 搬了多少次了 个别孩子很幽默地回答搬过 n 次 可见外来务工人员的居 所存在很大的流动性 有的家庭经常变换住所 变换工作 变换联系方式 经常和学 校中断联系 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便 给孩子的融入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据调察有 81 77 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有自己独自房间的 可见大部分外来务 工人员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的 个人认为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因为 调查发现只有 37 82 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 独生子女家庭要保证孩子有独立住房 40 10 5 21 52 60 1 04 1 04 独立租赁套房 与人合租 自购房屋 寄住在亲戚家 父母单位集体宿舍 图 1 居住条件统计图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13 还是比较容易的 可 62 18 的多子女家庭要想保证每个孩子有独立住房 难度真的 很大 再加上有的家庭爷爷奶奶也住在本地 家里人口比较多 所以要保证每个孩子 有自己私人的空间真的很难 而且 47 40 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没有在本地购房 家 里经济不是很好 但父母也会多花点钱租个大点的房子 给孩子留一个私人空间 因 此仅存在 18 23 的孩子没有自己独立房间真的让人很欣慰 当然没有独立的房间 这些孩子能否安静地写回家作业就很难说了 2 1 2 家庭家庭月月收入收入 4 15 的外来学生表示其家庭月收入 1000 2000 元 13 99 的外来学生表示其 家庭月收入 2000 3000 元 有 12 44 的外来学生表示其家庭月收入在 3000 4000 元 19 69 的外来学生表示其家庭月收入 4000 5000 元 18 13 的外来学生表示其 家庭月收入 5000 元以上 还有 31 61 的外来学生不知道其家庭月收入 见图 2 据 政府部门统计 2010 年昆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923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 17645 元 折算成家庭月收入分别为 7731 元和 4411 元 考虑到外来家庭生活成 本中还包含租房等开支 可见实际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差的 为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 发展成果 按照 苏州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暂行规定 昆山市人民政府结合本市实 际 于 2006 年就制定了 昆山市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暂行办法 从 2006 年秋 季开学起 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 讲义费和信息技术费 免收学杂费的 引自 引用时间 2012 年 7 月 21 日 4 15 13 99 12 44 19 69 18 13 31 61 1000 2000 2000 3000 3000 4000 4000 5000 5000以上 不知道 图 2 家庭月收入统计图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4 对象包括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具有本市常住户籍学生 以及符合规定的在 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 近两年学生上学费用更少 连作业本 费 讲义费也免了 因此在问及 父母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 时 68 91 的外来学生 表示丝毫不成问题 由此可见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了与本地孩子同等的学费 杂费减免待遇 大大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 更主要的是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得 起义务教育 可是还存在 5 70 的外来学生表示父母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感到困难 25 39 的外来学生表示勉强可以 这充分说明还有部分外来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还是 不容乐观的 大部分原因是家里受教育的孩子太多 而家长的收入满足不了多人的开 支要求 2 1 3 需照顾弟妹 需承担家务需照顾弟妹 需承担家务 问卷数据显示 该群体中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 62 18 这些非独生子女中有 60 68 的人在上学之余还要负责照看比自己小的弟弟或者妹妹 问卷数据还显示 36 79 的外来学生表示经常做家务 49 74 的外来学生表示有时做家务 11 40 的 外来学生表示很少做家务 只有 2 07 学生表示不做家务 详见图 3 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仅要上学 还要在家承担繁重的家务 工作中发现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有 2 个孩子 如果父母忙 大的孩子还得自己回家 做饭吃 晚上还得边照看弟弟妹妹边完成自己的作业 这和本地孩子 饭来张口衣来 伸手 的生活相比 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经常因为家务的原因 一些孩子完 引自 引用时间 2012 年 7 月 21 日 36 79 49 74 11 40 2 07 经常有时 很少没有 图 3 做家务情况统计图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15 成不了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 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有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追 求更高的收入 再次流动到其它地方工作了 一周 两周甚至一个月才回来一次 所 以这些孩子要自己买菜做饭 洗锅刷碗 自己照顾自己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成绩非常 不理想 自控能力很差 很容易被外界诱惑 经常出入网吧 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2 1 4 课外课外生活生活 被调查的 193 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 191 人对 你课外时间主要做什么 这一 问题做了回答 其中 151 人做了单选 40 人做了多选 共选出了 247 人次的活动 详 见图 4 26 人次选择做功课 74 人次选择看电视 66 人次选择上网 玩手机 49 人次选择看书 19 人次选择去同学家玩 还有 13 人次选择其它 有帮忙做家务的 有照顾弟弟妹妹的 有帮父母做生意的 有东游西逛的 令人吃惊的是 做功课的非常少 算了算才占被调查学生的 13 61 带着不解 的心情我又访谈了部分没选择此项的学生 一部分学生表示大部分作业已经抓紧在校 的休息时间完成了 剩下已没有多少 不会再占用很多课外时间 所以没选择此项 另一种没选择此项的理由就很让人担忧 该完成的功课都是通过第二天去学校抄袭完 成的 那自然一点课外时间都不占咯 所以更不必选择此项了 细细分析可能是因为 家长没时间 没能力 没检查作业的意识 所以不用在家完成 可第二天老师是要检 查的 为应付老师 就采用抄作业的方式对付 因此这部分外地学生的成绩都不太理 想 数据还显示 能坐下来安静地好好阅读的也只有四分之一 他们没有几本像样的 0 20 40 60 80 262674746666494919191313 做功课做功课看电视看电视 上网 上网 玩手机玩手机 看书看书 去同学去同学 家玩家玩 其它其它 图 4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生活统计图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6 课外阅读书 我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家长不重视这些 方面的培养 一般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也没什么亲戚朋友 大多数的亲戚还是在老家 所以课外也没什么走亲访友与外人沟通的机会 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工作比较 忙 周末也不一定有空陪孩子 意识上不知道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不会带孩 子去博物馆 书店等地去接受熏陶 也不会带着孩子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 所以这些 外地孩子的课外生活非常枯燥 绝大多数不是看电视就是对着电脑 捧着手机 聊天 玩游戏 案例 1 又是周一的早晨了 我比学校规定的上班时间提前了二十分钟到校 刚放下东西 准备去教室视察看看学生是否到齐时 小斌 江西籍 的家长闯进了我的办公室 神 情紧张地说 我儿子怎么不在教室啊 早上我把他送到校门口看着他进了校门的啊 我听着有点迷糊 平时都是小斌自己来学校的 今天怎么其父送他来了呢 肯定有原 因 细细问了才得知 小斌昨晚十二点多了还躲在被窝玩手机 其父发现后狠狠地打 了他一个耳光 早上其父怕他不来学校 就特地开车把他送来了 可回家以后又发现 儿子的书落在家中了 故又给他送书来 没想到他竟不在教室 我立马去教室询问情 况 一个女同学表示看见小斌背着书包在操场那逛的 我们立马去操场找了一圈 没 找到 又赶紧去学校门卫调出监控录像 发现他竟然从操场墙角处翻墙出去了 正在 这时 其母打来电话说小斌房间衣柜里少了不少衣服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他是计划好 的 书包里背的不是书而是衣服 我们立马展开了寻找 所幸最后找到了 竟然是在 街头找到的 因为在这个 陌生 的城市里 他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可以投靠 我清楚地记得前不久小斌竟然在我三令五申强调不可以带手机到学校的前提下 顶风作案 大胆地把手机带到了学校 还明目张胆地在课上拿出来玩 被老师发现 没收了交给我这个班主任处理 小斌那时的学习态度非常糟糕 已有多位任课老师向 我反映情况了 我本来想利用这个手机引导小斌将时间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的 可其家 长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 希望我把手机还给他儿子 并表示将手机收回自己保管 不再给儿子了 我只得满足他们的要求 并向他们交待了一些教育策略 可没过多久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细细想想这则案例 想想小斌 他是外来务工子女在他乡生活 的一个典范 父母没文化 工作忙 没时间帮助孩子好好规划课外生活 光有恨铁不 成钢的心情却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不知道孩子真实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17 的内心世界 培养了这样一个小斌 一个很聪明却不学无术的小斌 让人为之惋惜 2 2 家庭教育 2 2 1 父母的学历父母的学历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 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问卷数据显示 父亲 11 64 是小学学历 59 26 是初 中 24 34 是高中 大专本科仅占 4 76 图 5 3 72 的母亲没上过学 26 06 是 小学学历 56 91 是初中 11 70 是高中 大专本科仅占 1 59 图 6 0 22 112 46 6 3 0 20 40 60 80 100 120 没上过学小学初中 高中大专本科 图 5 父亲的学历统计图 7 49 107 22 2 1 0 20 40 60 80 100 120 没上过学小学初中 高中大专本科 图 6 母亲的学历统计图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 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8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家庭教育存在一些盲目性和随 意性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老师的事 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像是送进了保 险箱 完全不实施家庭教育 2 2 2 父母的工作时间父母的工作时间 据了解 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就业层次比较低 主要从事个体工商 工厂职工等 职业 以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的简单劳动为主 关于家长工作时间的数据表明 能够 像普通城市居民那样有正常作息时间的比例不到一半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工作到 晚上 8 点以后 详见表 2 这个结果是符合他们的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的状况的 迫 于生计压力 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不得不以延长劳动时间为代价来追求更多收入 有的 家长为了挣更多的钱 又到更远的地方如昆山 苏州 上海 浙江等地工作了 一个 星期或者一个月才回来一次 甚至更长 父母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 比较累 所以根 本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 在访谈中 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他说 我心中的爸爸妈妈不需要伟大崇高 每天可以抽空陪我一下下就好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