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文献综述_第1页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_第2页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_第3页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_第4页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共服务水平呈正向关系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结论表明地方政府采取资本税优惠的政策虽能有效地防止资本外逃、保护地方税基,并吸引更多产业集聚,但这却降低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Borck和Pflueger(2006)却认为即使在集聚租为零的条件下,地区间税收政策博弈的均衡结果使得地区间的税收不相等,会产生多个集聚中心“偏集聚”。二、国内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这一主题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产业聚集的概念介绍、形成机理及其原因等方面。仇保兴(1999)在其著作小企业集群研究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小企业在特定地点聚集的一些特征,并对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作了分析。仇宝兴认为,企业集群是介于层级组织与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并把企业集群定义为一群自主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其作用是能有效克服内部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王缉慈(2001)在其著作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中,系统介绍了国外产业聚集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的现实,对国内外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比较,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即应该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多样化、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金祥荣和朱希伟(2002)认为,专业化产业区产业内的聚集力量来源于产品差别、集体学习和相互依赖,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聚集解释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并用数量模型分析和论证了产业聚集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朱英明(2003)对国内外产业聚集理论进行了研究与述评,并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创新和学习的影响以及产业聚集与区域发展的的关系。徐康宁(2006)在对产业聚集的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自然禀赋、专业分工、外来投资和制度变迁等几个方面重点研究了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同时,还对产业聚集的经济绩效,即产业聚集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罗能生、谢里、谭真勇(2009)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互动机理与经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了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政府从宏观层面有效地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三、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颇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Ellison和Glaeser(1999)考察并发现了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聚集的重要作用。Glaeser和Kohlhase(2004)认为,自然禀赋的重要性依赖于运输成本的高低,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实际运输成本的下降幅度达到90%,因此,自然禀赋对产业聚集的作用已越来越弱。Holmes(1999)发现了投入共享和产业聚集的正相关关系。Wood和Parr(2005)考察了交易成本和聚集经济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除了生产成本之外,交易成本也是影响聚集经济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由于各地区的制度、商业、文化和语言等特性随着空间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交易成本,厂商聚集于某一区位可以节约交易成本。Rosenthal和Strange(2001)运用EG系数测算了美国制造业在邮政编码、县和州三个区域层次的聚集程度,考察了制造业聚集的微观经济基础,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共享在各个区域层次显著影响制造业聚集,知识溢出只在邮政编码区域层次上显著,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聚集的影响随地理单元的大小而不同,对以州为地理单元的产业聚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较小的地理单元的产业聚集没有多少影响。国内也有学者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文玫(2004)用第二、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了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聚集于市场大的地区;低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有助于工业聚集于该地区;工业中心内较高的工资和价格水平对厂商在区域间的选址没有显著影响。路江涌和陶志刚(2007)运用EG系数作为衡量行业聚集的指标,研究了行业聚集的微观基础,他们的分析是基于行业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溢出效应、运输成本是影响行业聚集的重要因素。此外,他们还研究了自然资源禀赋对行业聚集的作用。他们以农产品投入比率、矿产品投入比率以及电、燃气和水投入的比率作为衡量自然禀赋的指标,结果表明,农产品投入比率和矿产品投入比率显著正向影响行业聚集,而电、燃气和水投入的比率的影响为负。金煜、陈钊和陆铭(2006)以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总的工业GDP的比重来度量工业地区聚集程度,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聚集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聚集,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聚集;沿海地区具有工业聚集的地理优势;但是,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工业聚集的作用不显著。刘军和徐康宁(2009)用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期考察了中国工业聚集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性、区位优势、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制度和政策是影响中国工业聚集的重要因素。四、产业聚集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些成果证明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增长。Martin和Ottaviano(2001)综合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相互强化的模型,证明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也促进产业聚集。Fujita和Thisse(2002)在假定区域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证明了产业聚集能促进经济增长。Brulhart和Mathys(2006)基于欧洲各个地区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聚集经济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并且这种聚集效应随时间而逐渐增强。但是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与上述成果不同的结论。Bautista(2006)基于墨西哥32个州19942000年的数据,以人口密度衡量聚集水平,并使用工具变量解决聚集经济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聚集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MartinezGalarraga J.等(2008)运用西班牙18601999年的数据,研究经济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了聚集效应的存在,在18601985年间,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工业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35个百分点。同时发现在整个样本期间聚集效应存在递减趋势,19851999年没有显著的聚集效应存在,其原因是较高的拥挤成本抵消了聚集收益。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此为基础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遵循“倒U”型曲线,即某一区域的空间聚集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国内也出现了大量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范剑勇(2006)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截面数据,以非农就业密度衡量产业聚集,研究产业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罗勇(2007)选取5个典型省份,在每个省份选取一个聚集程度较高的行业,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特定产业聚集与各省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聚集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同时拉大了与其它地区的差距。刘军和徐康宁(2010)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五、产业集聚机制的研究展望从以上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各种文献来看,众多学者采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意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建模技术的限制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已有成果在解释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同时,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未来可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多区域、多产业贸易的地理模型及其聚集的空间分布。从基本的两区域/两产业模型转向非对称性的多区域/多产业贸易的地理模型,并获得实践上有用的政策启示,这是发展的趋势(徐承红,2010)。已有的两区域/两产业模型主要是出于研究的方便,便于建立数学模型。然而,已经建立的两区域/两产业模型与现实经济状况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背景下的多中心产业聚集等大国经济特点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多区域/多产业模型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2.产业聚集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我国已成为制造业生产大国。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区域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污染。已有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产业聚集(主要是制造业聚集)的正外部性,但对其负的外部性关注较少,比如产业聚集带来的环境外部性等问题。从某一特定区域来看,区域环境是一种公共资产,因而容易受到制造业企业的滥用,其结果是产业聚集区整体环境及周边地区环境的恶化。并且,聚集区内的任何特定企业在治理环境这一问题上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不愿主动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更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因此,产业聚集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较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六、参考文献1罗能生、谢里、谭真勇.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01).2 Fujita M, Krugman P, Anthony J Venables .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MIT Press,1999,5-103 Dixit A K,Stigliz J 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2973084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 Macmillan: New York,1920,6-221 5 Harris C. 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4,64:315-348.6 Papageorgiou Y Y, Thisse J F. Agglomeration as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Firms and Household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5,37:1931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发展J.经济研究,2002(08):748210 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Ellison G.and Glaeser E.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31131613 Glaeser E.and Kohlhase J.Cities,Regions and the Decline of Transport CostsJ.Regional Science,2004,83(1),19722814Rosenthal S.and Strange W.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50:191229.15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02):8494. 16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04):801816. 17刘军,徐康宁.中国工业聚集的历史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5458. 18 Martin P.and O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