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_第1页
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_第2页
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_第3页
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_第4页
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号: 编码: 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学校全称: 华南农业大学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黄键茵 张倩 欧晓琼 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申报者代表情况姓名黄键茵性别女出生年月1987年8月学校华南农业大学系别、专业、年级理学院06级应用化学专业学历本科生学制4入学时间2006年9月作品名称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 :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毕业论文题目无通讯地址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9栋411邮政编码510260办公电话常住地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莲花路鹤园街1503房邮政编码528000住宅电他作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张倩女21大学本科华南农业学理学院欧晓琼女21大学本科华南农业学理学院资格认定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见以上作者是否为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高等学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是否 (部门签章)年 月 日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是否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4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作品全称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在薄膜中的应用作品分类(E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 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 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 工、生态、环保等)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撰写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和探索,模拟生态光谱,合成出与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波长相匹配、性能稳定、发光效率高的转光剂,通过掺杂制备出能够有效促进光合作用和防止病虫害的高效农用薄膜,从而来实现作物优质早熟,增产增收的光生态功效。基本思路:1、大量研究文献报道,蓝光和红光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紫外线不仅会阻滞作物生长,而且还会诱发病虫害,所以,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实验室实验,以及指导老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基质(Ca1-XBaXF2:Eu)和激活剂(Sm、Eu等);通过实验,探索转光剂的最佳实验条件和激活剂掺杂浓度;从而制备出能吸收紫外线和绿光而发射蓝光和红光的农膜用转光剂Ca1-XBaXF2:Eu。2、将制备的转光剂以合适的量掺杂于高分子材料中,进行吹塑和注塑成高效的塑料薄膜。3、农田实验,考察作物生长的变化情况。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科学性:对农作物来讲,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器官。当太阳光照射到叶子表面时,就会被植物体内的色素所吸收,而能将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的叶绿素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和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靠叶绿素来完成。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表明(1)蓝光区(400480nm)中425nm为叶绿素吸收峰,440460nm为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吸收峰;(2)红橙区(600680nm)中643nm为叶绿素的吸收峰,660nm为叶绿素的吸收峰。即对光合作用有意义的是蓝光和红光。制作发光薄膜使其在日光的照射下,吸收其中的紫外光和绿光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时,能够发射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光的波长,使植物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先进性:本课题选用以复合氟化物为基质,稀土离子为激活剂,采用共沉淀-微波法制备农用转光剂,用此方法制备的农膜用转光剂尚未见报道。实验结果表明:此转光剂不仅性能稳定,不易潮解,透光率好,而且单掺杂就能够同时吸收容易导致植物病变的紫外光(200400nm)和植物很少吸收的绿光(520580nm),然后发射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蓝光(400500nm)和红光(575630nm)。本项目制备的转光剂有效的解决了有机和无机稀土转光剂成本高、易潮解、不易分散等关键问题。有望广泛应用于农用薄膜上。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解决人民温饱,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长久以来的目标,这一新技术对西部和北部绿色农业工程发展,甚至脱贫致富很有帮助。本作品中的转光剂掺杂于高分子材料中制成塑料薄膜,不仅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农作物早熟和增产,而且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发光薄膜的制作成本不高,性能好且稳定,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上,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学术论文文摘采用共沉淀-微波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用于农膜的双功能转光剂Ca1-X BaXF2:Eu。研究了基质配比,反应时间,掺杂比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荧光测试仪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u完全固熔于Ca1-XBaXF2中,其掺杂不会改变基质的晶体结构;Ca1-XBaXF2:Eu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平均尺寸46m;荧光光谱测试显示:样品具有紫外(310410nm)和绿光(530560nm)区两个吸收带,发射强蓝光(400500nm)和红橙光(575630nm),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完全匹配。成功制备了转光膜,其光谱分析表明:转光膜具有都很好的吸收峰和发射峰,强度与转光剂相比只有稍微的降低。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华南农业大学“挑战杯”大赛校二等奖鉴定结果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相关专利技术1CN03112785.1 具有生态生理特征的稀土多元配合物转光剂及其制备方法2CN03113260.X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转光剂及其制备方法3CN01106863.9 单基双能转光剂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方法4CN02146518.5 一种农膜用稀土有机配合物型转光剂及其制备方法5CN200510038932.6 纳米仿生态稀土转光剂及纳米仿生态稀土转光农膜及其制备方法6CN200710021047.6 特异性稀土有机配合物蓝光转光剂、含有蓝光转光剂的转光农膜及两者的制备方法7CN200710021048.0 仿生态稀土有机配合物转光剂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转光剂的农用转光剂及其制备方法8CN200710021049.5 具有生态生理特征的稀土转光剂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转光剂的转光膜及其制备方法9CN200710054219.X 一种转光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转光农膜的方法 相关技术文献1张迈生,严纯华. 微波合成条件下Sm3+对CaS:Eu红色发光的增强,材料导报2001,15(2):70-722丁立稳,廉世勋,尹笃林,李承志. CaS:Eu2+的性质与合成方法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4,27(1):49-783江强明,陈绍辉. 新型稀土配合物转光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2):96-984王平利,曹国荣. 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5,14(2):6-75吕咏梅. 农膜用转光剂研究与应用进展,塑料助剂, 2004,(6):1-4 6王则民. 我国稀土转光农膜的研究进展,稀 土 2000,21(5):55-597W.Beck,V.V.Fedorov et al.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8,79:241-2488F.Calleja, J.J. Hinarejos,et al. Surface Science 2005: 582 14-209M.Danilkin,A.Lust,etal.Radiation Measurements2008,43 :300 -30210Jon-PaulR.Wells,etal.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7,977-97911 CHARUSMITA PANDEY et al. Radiation Effects & Defects in Solids, 2007,162(9): 651-65812D.Poelman,R. Vercaemst,et al.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5,65 :7-1013Kajiwara, K. Cross-section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 of the dead layer of ZnS:Ag,Al phosphors in field emission displays.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 AJ, 2001, 19(4):1083-1089. 14Toyama, H., Matsukiyo, H., Shiiki, M.,et al. Improvement on the linearity of blue phosphor: evaluation of hexagonal ZnS:Ag,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J, 1996, 4(3):201-205.15Shiiki, M.,Komatsu, M., Toyama, H.,et al. Encapsulated powder screens of blue-emitting ZnS:Ag,Al phosphors for projection tube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Display Research Conference,1996,504-507.16van der Kolk, E., Dorenbos, P.,van Eijk,et al. 5d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of Ce3+ and Pr3+ in Y2SiO5 and Lu2SiO5. Physical Review B,2005, 71(16):120-126.17Chakhovskoi, A.G., Malinowski, M.E.,Talin, A.A.,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Y2SiO5:Ce, YAG:Tb and YAG:Eu RGB phosphor triplet for field emission display application. Flat Panel Display Materials II. Symposium, 1997, 415-420.18Justel, T.Lade, H.,Mayr, W.,et al. Therm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of Eu2+ and Mn2+ doped BaMgAl10O17. Journal of LuminescenceJ, 2003, 101(3):195-210.19Kyoung-Wook Min,Sun-il Mho, In-Hyeong Yeo. Electrochemical fabrication of luminescent CaWO4 and CaWO4:Pb films on W substrates with anodic potential pulse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J, 1999, 146(8) :3128-3133.20Wegh R.T.,Donker H,Oskam K.D,et al.Science lJ,1999,283:663-66621Meiierink AJ.Lumin-J,1993,55:125-13822 Rowel1 N.L ,Lockwood D.J. J.Lumin-J,1988,4041 :629-63023C.K. Duan, A. Meijerink, R.J. Reeves,et al. The unusual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Eu Eu2+ fluorescence lifetime in CaF2 crystal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06, 784-787.24M. Danilkin, A. Lust, A. Ratas,ey al. Afterglowkinetics and storage mechanism in CaF2:Mn (TLD-400). Radiation Measurements, 2008,43:300- 302.25 J.E. Van Haecke, P.F. Smet, D. Poelman.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powder composition on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of Ca1-xSrxS:Eu thin film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2004,59: 1759-176426B.W. Arterton, J.W. Brightwell, B. Ray,et al. J. Crystal Growth1994, 138 :1051.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 :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科研管理部门签章 年 月 日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目前国内外转光剂的研究主要包括有机配合物转光剂和无机转光剂。以下简要阐述两类转光剂的现状及其不足。1. 目前,有关有机配合物转光剂申请的专利和报道的文献很多,如CN03112785,CN 103113260.X,CN02146518.5,CN 200510038932.6,CN 200710021048.0,CN 200710021049.5,CN 200710054219.X等专利以及孟继武等发表的研究论文,都相继报道了有机配合物转光剂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其应用,但是单掺杂时吸收的光比较单一,比如只吸收紫外,或只吸收绿光,双掺杂或多掺杂时,价格昂贵,用于农膜生产市场难以接受。2. 有大量的文献也报道了无机转光剂,国外的D. Poelman等,国内的廉世勋等科学工作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而且廉世勋等人申请了单基双能转光剂专利(CN01106863.9),虽然此专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吸收和发生光比较单一的问题,需要进行双掺杂才能实现多光谱带吸收和发射,这样又会增大成本,而且基质材料硫化物易潮解,难以分散于高分子材料中,在强光(如太阳光)、紫外光和潮湿空气中容易变质发黑,给广泛应用带来困难。本课题选用以复合氟化物为基质,稀土离子为激活剂,采用共沉淀-微波法制备农膜用转光剂。目前未见相关报道。实验结果表明:此转光剂不仅性能稳定,不易潮解,透光率好,而且单掺杂就能够同时吸收容易导致植物病变的紫外光和植物很少吸收的绿光,然后发射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蓝光和红光,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推荐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 年 月 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其它说明推荐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 年 月 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其它说明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团委代章) 年 月 日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年 月 日E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Eu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作者:黄键茵 张倩 欧晓琼指导老师:刘晓瑭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摘要:采用共沉淀-微波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用于农膜的双功能转光剂Ca1-X BaXF2 :Eu。研究了基质配比,反应时间,掺杂比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荧光测试仪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u完全固熔于Ca1-XBaXF2中,其掺杂不会改变基质的晶体结构;Ca1-XBaXF2 :Eu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平均尺寸46m;荧光光谱测试显示:样品具有紫外(310410nm)和绿光(530560nm)区两个吸收带,发射强蓝光(400500nm)和红橙光(575 630nm),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完全匹配。成功制备了转光膜,其光谱分析表明:转光膜具有都很好的吸收峰和发射峰,强度与转光剂相比只有稍微的降低。1.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塑料农膜已经广泛普及,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正在从普通型向功能型转变,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农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相当大差距。其中差距关键在于功能膜产量低、品种少,目前仅局限于长寿耐老化、防雾防流滴、透光保温等,如何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强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今后国内农膜研究与开发的重要课题。利用一定转光剂添加到聚乙烯农膜中得到转光膜,可以将阳光中紫外光和绿光转换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红或橙色光,改善作物光照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转光膜作为新型功能性农膜,具有调节棚内温度,气温较低时促进棚温上升,气温高时降低棚温;促进作物生长,能使农作物根系发达,光合作用加大,提早成熟;优化作物品质,能使农产品的维生素、糖分显著增加;增加产量,通过实验表明无论何种作物都能实现增产。转光膜制备关键是转光剂选择与应用,因此转光剂成为现代高科技农业的一种重要物资第三代物理肥料(光肥) 。目前国内外转光剂的研究包括有机配位化合物转光剂和无机稀土转光剂。其中有机配位化合物,单掺杂时吸收的光比较单一,比如只吸收紫外,或只吸收绿光,双掺杂或多掺杂时,价格昂贵,用于农膜生产市场难以接受。无机转光剂,主要是以硫化物为主,不仅没有解决吸收和发生光比较单一的问题(需要进行双掺杂才能实现多光谱带吸收和发射,这样又会增大成本),而且基质材料硫化物易潮解,难以分散于高分子材料中,在强光(如太阳光)、紫外光和潮湿空气中容易变质发黑,给广泛应用带来困难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共沉淀-微波法合成转光剂Ca1-XBaXF2:Eu,此转光剂性能稳定,不易潮解,透光率好,而且单掺杂就能够同时吸收容易导致植物病变的紫外光和植物很少吸收的绿光,发射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蓝光和红光,模拟植物的吸收光谱,让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2.转光剂的制备及表征2.1蓝光转光剂的制备按化学计量比分别称量碱土化合物、稀土氧化物及氟化物。先用HNO3溶解稀土氧化物,加入碱土化合物,配制溶液A,再配制1mol/L的NH4F溶液B, 然后搅拌条件下,将溶液A滴加入溶液B中,继续搅拌,离心分离,烘干,在还原性气氛条件下,微波反应一定时间,逐渐冷却,即得到样品。2.2样品的表征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型号为MSAL-XD2的X射线衍射仪测定样品结构。利用荷兰菲利浦电子光学有限公司型号为XL-30 ESE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形貌进行观察。样品的发射光谱均用日本SHIMADZU公司型号为RF-5301(PC)S的荧光光度计进行表征。所有测试均在室温下进行。3.结果与讨论3.1 样品的结构分析图1 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图1分别是CaF2:Eu和Ca1-XBaXF2:Eu 的X射线衍射图。从图得知,CaF2:Eu的所有峰与JCPPS标准卡片(35-0816)相吻合,空间群是Fm-3m(225),晶胞参数a=5.463, b=5.463, c=5.463,这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立方晶体结构,Eu的掺杂不会改变CaF2的晶体结构。对比图中的虚实线可以发现,掺杂前后的XRD图基本一致,但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可能是由于Ba离子半径大于Ca离子半径,Ba的掺杂改变CaF2的晶体结构造成的。3.2 样品的形貌特征分析图3:Ca0.6Sr0.4F2:0.1%Eu的SEM图图2:Ca0.6Sr0.4F2:0.1%Eu的前驱体的SEM图图2、3分别是前驱体和样品Ca0.5Ba0.5F2:Eu的SEM对比图。由图可知,前驱体比较松散,粒径也比较小,经过微波反应之后,样品的粒径增大,但样品的分散性比较好,而且没有出现团聚现象,所以无需研磨,避免造成晶格破坏,以致不影响发光强度。样品平均粒径分别在13m和46m,小于转光膜所需转光剂的最大尺寸要求14m,达到了转光膜的应用要求。4.3 荧光光谱分析4.3.1 样品的激发谱图图5样品在531nm监测波长下的激发光谱图图4 样品在430nm监测波长下的激发光谱图图4、5 分别是样品Ca0.5Ba0.5F2:0.5%Eu分别在430nm和610nm监测条件下得到的激发光谱图。由图可知,样品具有紫外(310410nm)和绿光(520550nm)区两个吸收带,分别是由4f7(S7/2)4f6(eg)和f7(S7/2)4f6(2g)引起的,尤其在紫外区具有很强和很宽的吸收。而紫外区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阻碍作用不仅会诱发病虫害,还会使植物发生萎黄等疾病;绿光区不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却具有可观的能量。所以,样品对两个光区的吸收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光谱是匹配的,采用Ca1-XBaXF2:Eu作转光剂可望得到理想的吸收效果。4.3.2稀土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图6:Ca0.5Ba0.5F2中不同Eu掺杂浓度对应的发射光谱图6是345nm激发条件下,不同Eu2+掺杂浓度对应的发射光谱图。由图可知,在较低掺杂浓度范围内,随着Eu2+浓度的增加,Ca0.5Ba0.5F2:Eu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大,当Eu2+掺杂浓度为0.5%mol时发光强度最大,但浓度继续增大,发光强度反而减弱,并出现浓度猝灭现象,原因可能是当Eu2+浓度超过最佳值时,Eu2+离子间的强偶极-偶极作用,使它们之间发生共振能量,无辐射通道被打开,发光强度减弱,产生浓度猝灭现象。在通过高温固相法自制的Ca1-xBaxF2:Eu的发射光谱中,当Eu2+浓度仅为0.1%时,就达到最大发光效率。可能的原因为:共沉淀的过程使得Eu与Ca可以更加充分的接触,微波反应时Ca更容易被取代,微波加热也可以使Eu2+离子在Ca0.5Ba0.5F2基质晶格中均匀扩散,阻止Eu2+离子对的形成和簇集,从而增大了掺杂浓度,进而增强发光强度。4.3.3微波反应时间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图7:Ca0.6Sr0.4F2:0.5%Eu在不同反应时间的发射光谱图图7是345nm监测波长条件下,样品Ca0.5Ba0.5F2:0.5%Eu同反应时间的发射光谱图。由图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样品的发光强度也逐渐增强。所以,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时间,来制备转光膜所要求的样品转光剂Ca0.5Ba0.5F2:0.5%Eu。4.3.4样品的发射光谱图8:Ca0.5Ba0.5F2:0.5%Eu的发射光谱图em=345nm图9:Ca0.5Ba0.5F2:0.5%Eu的发射光谱图em=531nm图8、9是样品Ca0.5Ba0.5F2:0.5%Eu分别在345nm、531nm激发下得到的发射光谱图。由图8可知,掺杂Ba,样品具有很强的发射,其光谱是以436nm为中心的宽带发射,归属于4f65d4f7的跃迁,说明Eu取代了Ca或者Ba进入了格位。由此说明,直接由活性炭在空气条件下自身形成还原气氛,微波加热就可以把Eu3+还原为Eu2+, 实现蓝光发射。从图9可知,样品在紫外光531nm激发下,发射以575nm, 590nm, 612nm为中心的红橙光,分别对应于5D07F0,7F1,7F2,的跃迁。综上所述,样品Ca0.5Ba0.5F2:0.5%Eu可以将紫外光(230nm360nm)和绿光(525nm560nm)分别转换成强蓝光(410460nm)和红橙光(575630nm)。尤其是扩大了紫外吸收范围,提高了蓝光发光强度。通过调节还原气氛及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不同蓝红强度比的转光剂,有利于制备出与植物吸收光谱相一致的转光膜。5转光膜的制备先将一定质量的聚烯烃和双功能转光剂充分混合、分散、熔融挤出成粒,即得到双功能转光母料。聚烯烃:100转光剂:15再将上述的转光母料和聚烯烃充分混合、分散、熔融挤出吹塑即得到双功能农用薄膜,且其聚烯烃和转光剂组合物质量比如下:聚烯烃:100转光母料:5106 结论1、用共沉淀-微波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用于农膜的双功能转光剂Ca1-XBaXF2 :Eu。2、通过对样品的发射光谱分析,得知样品的基质最佳配比大约为Ca0.5Ba0.5F2 :Eu,最佳稀土掺杂比为0.3%mol,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发射峰强度逐渐增强。3、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Eu的掺杂不会改变CaF2的晶体结构,但Ba的掺杂,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发生明显变化,颗粒粒子尺寸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团聚现象,样品的平均粒径为46m,小于转光膜所需转光剂的最大尺寸要求14m,达到了转光膜的应用要求。4、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样品的吸收峰在紫外(310410nm)和绿光(530560nm)两个光区,发射峰为蓝光(410460nm)和红橙光(575630nm),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谱很好的匹配。可望作为转光剂应用于转光膜中,防止病虫害,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产量。5、成功制备了转光膜。7 展望 将制备的转光膜应用于农作物生长,期望能促进作物增长,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8参考文献1张迈生,严纯华. 微波合成条件下Sm3+对CaS:Eu红色发光的增强,材料导报2001,15(2):70-722丁立稳,廉世勋,尹笃林,李承志. CaS:Eu2+的性质与合成方法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4,27(1):49-783江强明,陈绍辉. 新型稀土配合物转光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2):96-984王平利,曹国荣. 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5,14(2):6-75吕咏梅. 农膜用转光剂研究与应用进展,塑料助剂, 2004,(6):1-4 6王则民. 我国稀土转光农膜的研究进展,稀 土 2000,21(5):55-597W.Beck,V.V.Fedorov et al.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8,79:241-2488F.Calleja, J.J. Hinarejos,et al. Surface Science 2005: 582 14-209M.Danilkin,A.Lust,etal.Radiation Measurements2008,43 :300 -30210Jon-PaulR.Wells,etal.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7,977-97911CHARUSMITA PANDEY et al. Radiation Effects & Defects in Solids, 2007,162(9): 651-65812D.Poelman,R. Vercaemst,et al.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5,65 :7-1013Kajiwara, K. Cross-section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 of the dead layer of ZnS:Ag,Al phosphors in field emission displays.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 AJ, 2001, 19(4):1083-1089. 14Toyama, H., Matsukiyo, H., Shiiki, M.,et al. Improvement on the linearity of blue phosphor: evaluation of hexagonal ZnS:Ag,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J, 1996, 4(3):201-205.15Shiiki, M.,Komatsu, M., Toyama, H.,et al. Encapsulated powder screens of blue-emitting ZnS:Ag,Al phosphors for projection tube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Display Research Conference,1996,504-507.16van der Kolk, E., Dorenbos, P.,van Eijk,et al. 5d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of Ce3+ and Pr3+ in Y2SiO5 and Lu2SiO5. Physical Review B,2005, 71(16):120-126.17Chakhovskoi, A.G., Malinowski, M.E.,Talin, A.A.,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Y2SiO5:Ce, YAG:Tb and YAG:E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