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创新能力诊断报告.doc_第1页
山西省创新能力诊断报告.doc_第2页
山西省创新能力诊断报告.doc_第3页
山西省创新能力诊断报告.doc_第4页
山西省创新能力诊断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创新能力诊断报告综合排名:26得分:421.基本情况 常住人口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支出新产品产值占GDP的比重3355.21万人3.17万人30.4亿元7.08%2005年山西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17万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不断增加,达到30.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亿元。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985件,授权专利122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6。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556份,成交金额4.8亿元。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461项,比上年增加141项,增长44.1。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1家。到2005年年末,山西省全省高等院校达到了75所。2.创新能力指数分析总指数 得分:42;排名:262005年山西省创新能力总指数42分,位列全国第二十六位。其中,山西省创新资源得分17分,创新投入得分12,创新转化得分2,创新产出得分11分。由以上数据可知,在2005年山西省的创新能力状况在全国位居下游,其中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四项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创新转化方面,山西省2005年排名全国第三十,创新投入从2004年16位降到26位。创新投入和创新转化排名的下降是导致山西省创新能力指数由2004年的第21名跌为第26名的主要因素。指数排名总排名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2005年26132630222004年2114162827指数得分总得分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2005年42.0717.30 11.952.2610.572004年45.22 16.3914.98 4.35 9.49 2005年全国平均92.86 20.30 26.74 18.81 27.00 创新资源 得分:17;排名:13山西省2005年创新资源指数得分17分,比2004年的16上升1分,综合排名第13。在过去的一年里,山西省创新资源进一步丰富,万人科技人员数由2004年的28人,上升到32人,排名上升1位;大专学历及以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5.2%上升到5.7%,排名从15位上升到14位。2005年全年全省高等院校(包括部委所属院校)共招收研究生4929人,比上年增加783人,增长18.9;在校研究生12059人,增加2831人,增长30.7。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2.8万人,增长18.6;在校学生40.7万人,增加6.2万人,增长17.9%。为提升山西省的创新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投入 得分:12;排名:262005年山西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不断增加,达到30.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亿元。创新投入在2005年有所减少,研发人员人均经费由2004年的12.63万元,减少9.59万元,减少24,排名从第15位跌到26位。而大中型企业为获取技术费用增加,由80668万元上升到83540万元,上升3.56%,排名从21位上升到16位。由于研发投入要素减少的作用力大于大中型企业技术费用支出增加的作用力,综合作用使得使山西省在创新投入方面的得分下降3份,排名从2004年的第16位下滑到2005年的26位。创新转化 得分:2; 排名:302005年山西省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985件,授权专利122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6。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556份,成交金额4.8亿元。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461项,比上年增加141项,增长44.1。专利人均每万人112项,2004年为128.13项,下降12.6%,排名从28位降到第29位。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金额14.30元,排名从上一年的26位下降到第28位。2005年山西省创新转化比上年下降2分,排名下降2位。创新产出 得分:10.57; 排名:22山西省新产品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7%略微上升到2005年的7.08%,并且在指标的排名中由第27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22位,与排名第一的天津市(新产品在GDP中的比重为47.9%)存在很大差距。3.山西省10项创新能力指标变化趋势项目20012002200320042005万人科技人员数(人)2832大专学历及以上人口比例()5.23 5.57 R&D人员人均R&D经费(万元)12.63 9.59 大中型企业为获取技术支出费用(万元)80668 83540科技人员专利申请授权量(项/万人)128.13 112 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金额 (元)17.98 14.30 万人三年新创企业数(个/万人)6.35 6.3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1.92 1.9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0.67 0.67 新产品产值占GDP比重()7.00 7.08 4.山西省创新能力指标标准化值的比较分析(2005年)标准化值为1代表全国的平均水平,0为最低水平,值越高代表该指标所代表的发展程度越高。从图1可以看出,把具体指标标准化后,山西省10个指标均小于1。其中:万人科技人员数标准化值最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和科技人员专利授权量最接近全国最低水平。创新资源指标: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万人科技人员数和大专学历及以上人口比例两项指标。从反映创新资源的两项指标来看,山西省创新资源并不充足,属于国内中等偏下水平。创新投入指标:山西省2005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总量确有增加,达到30.4亿元,但是研发人员人均经费标准化值为0.43,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但是相比全国其他省市而言,创新投入还是不足。2005年山西省中大型企业为获取技术支出的费用指标在全国排在第十六位,标准化值为0.56。一些省市近年来对创新投入方面重视程度的加强。山西省为了提高创新转化和产出,也应加大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山西省在创新转化方面几乎是全国范围内的最低水平,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和科技人员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排在全国的第28位和29位。从图1中可以看到,山西省这两项创新转化的关键指标标准值接近于0,说明山西省在创新转化方面应该加以重视,并增大建设力度。创新产出:从反映产出的指标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比重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标准化值分别为0.17和0.21,均处于全国的第30位。因此,山西省应把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比重这一影响其创新产出整体水平的关键指标,提升自身的创新产出能力。 图1 2005年山西省创新能力指标标准化值的雷达图“十五”期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不断创新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005显示:我省“十五”以来区域创新能力总体上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呈波动式增长,有较大的提高,2005年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6位,各分项能力指标也都有一定的波动,但与综合排名差距不大。表1 “十五”期间山西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次情况20012002200320042005创新能力综合指标2112171316 知识创造综合指标1823221718 知识获取综合指标23292026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209191222 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228231113 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指标3119111211从全国情况看,“十五”期间,全国前9个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全国前列,而且这些地区200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与上年完全一致。其中最具创新能力的地区是上海,已经连续两年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第一名,二者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上。除广东、江苏和福建3个地区5年来无变化外,其他地区排位在1-3个范围内变化。这些地区均为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见图1)。图1 “十五”期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前9位地区位次变化情况按照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个板块构成。一、知识创造该板块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专利、科研论文和投入产出比等4项综合指标。“十五”期间,我省“知识创造”综合指标排序呈波动状态,2005年与2001年完全一致,位于第18位,但比上一年下降了1个位次。图2 “十五”期间山西“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居全国位次情况在4个分项指标中,只有“专利”综合指标呈下滑趋势,由2001年的第13位降至2005年的第22位。其余3项均呈上升趋势。2005年“科研论文”综合指标排名最为靠前,位居全国第12位,比2001年上升了4个位次。“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由2001年的第21位升至2005年的第18位,上升了3个位次。2005年“投入产出比”综合指标排名第16位,比2001年上升一个位次。表2 知识创造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次情况(2001-2005)20012002200320042005知识创造能力综合指标1823221718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2125132418专利综合指标1320191022科研论文综合指标1621242712投入产出比综合指标172321716二、知识获取该板块指标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国外直接投资等3项综合指标。“十五”期间,我省“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呈上升趋势,2005年居全国第22位,虽比2003年略有下降,但同其他几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005年上海是知识获取最快的地区,其次是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图3 “十五”期间辽宁“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居全国位次情况在3个分指标中,“十五”期间,山西“国外直接投资”指标排位由2004年的第26位升至2005年的第19位,但与2001年相比较下滑了7个位次;“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呈下滑趋势。 表3 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在全国位次情况(2001-2005)20012002200320042005知识获取综合指标2329202622 科技合作综合指标2024192324 技术转移综合指标2027192124 国外直接投资综合指标1229222619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该板块指标包括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产值等4项综合指标。“十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波动较大,尤其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10个位次,企业创新能力下降明显。2005年上海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其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图4 “十五”期间山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居全国位次情况在4个分指标中,“十五”期间,我省“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和“新产品产值”综合指标排位呈上升趋势;虽然“制造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排名相对靠前,但除2001年外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第1位降至2005年的第15位;“十五”期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指标排位呈下滑趋势,由2001年的第11位降至2005年的第22位。表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次情况(2001-2005)2001200220032004200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209191222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11716822 设计能力综合指标2618252923 制造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2018415 新产品产值综合指标2419281917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该板块指标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5项综合指标。“十五”以来,我省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指标排序呈上升趋势,2005年居全国第13位,比2004年略有下降,但比2001年上升了9个位次。2005年北京是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最好的地区。图5 “十五”期间山西“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居全国位次情况在5个分指标中,“十五”期间指标排序呈上升趋势的有“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和“创业水平”三项指标,其中“创新基础设施”和“劳动者素质”在全国排序情况最好,都居全国第9位,“创新基础设施”由2001年的第24位升至2005年的第9位;“市场环境”2005年排在全国第10位,比上年上升了7个位次,除2001年外,呈上升趋势;“劳动者素质”由2001年的第12位升至2005年的第9位;“创业水平”2005年排在全国第17位,比上年上升了1个位次;“金融环境”由2001年的第1位降至2005年的第25位,除2004年外,总体呈下滑趋势。表5 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在全国位次情况(2001-2005)20012002200320042005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228231113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指标241014129市场环境综合指标122191710劳动者素质综合指标1271399金融环境综合指标113231325创业水平综合指标1913211817五、 创新的经济绩效该板块指标包括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等5项综合指标。“十五”以来,我省创新的经济绩效指标呈上升趋势,2005年排在全国第11位,比2001年上升了20个位次。创新经济绩效同样是上海最好,排在前10位的还有:广东、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吉林和内蒙古。图6 “十五”期间山西“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指标居全国位次情况 在5个分指标中,“十五”期间,除“产业结构”综合指标排位呈下降趋势外,其他4项分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第14位降至2005年的第26位,是分指标中排位最差的;“宏观经济”指标排序涨幅较大,由2001年的第31位升至2005年的第7位,相比较是排序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