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存在的相关问题_第1页
中医药存在的相关问题_第2页
中医药存在的相关问题_第3页
中医药存在的相关问题_第4页
中医药存在的相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在的问题1中医药学术水平、临床疗效和创新能力方面问题1当前县级中医医院临床教学现状1.1教学资源不足 1.2带教老师的能力和素质 1.3实习学生的问题 1.4教学方法滞后 1.5“专升本”、“考研”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1.6医院与学校沟通不畅 1周启东,田德茂.县级中医医院临床教学现状分析,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11卷第3期,415416.认清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规律、优势及其特点,选择合适的科研方法,对促进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回顾近年来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新药开发及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分析其利弊得失,提出: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既要整理继承,更要注意创新。2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既要探讨疗效机理,更应重视提高疗效的手段、方法、方案的研究。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既要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更应重视多学科方法、手段的使用。4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既要鼓励提取有效成分类新药的开发,更要重视与中医药理论相符合。2范永升.对中医药科研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1年2月,12.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垢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中药疗效平平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剂量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是欠严谨和科学的;“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肚皮容积局限论”、“超人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用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阐明中药量一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等可作为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3肖小河.突破中药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中国中药杂志第33卷,第3期,2008年2月,229232.现有的各种中医诊疗信息系统还存在种种局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成本较高,难以普及。 移动性和便携性能较差。 操作不便。针对以上不足,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一种体积小、容量大、耗电省、成本低、操作方便的嵌入式信息处理工具来弥补这些不足。而掌上电脑以其超大的容量、小巧的体型、强劲的性能,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方案。因此,针对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的特殊需求,研发一种自主产权的高智能化中医掌上电脑,专用于中医药数据信息的处理,实现方剂、中药、病案、专家经验的录入、查询、管理与网络共享,是当前中医诊疗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培养以及中医药成果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市场前景。4乔,易钊,易蔚.医诊疗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首先,现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研究结果无可比性;第二,套用现代医学相应疾病的标准。中、西医为两套不同的医疗体系,有各自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特点,而采用同一疗效评价标准,难以反映中医自身特点和实际疗效;第三,无论现存的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以及各级专业学会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均存在评价不全面、过于注重生物学指标、忽视精神心理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弊端。其结果是中医药疗效得不到全面客观评价,同时又难以为整个医学界接受,这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的疗效评价,不能照抄照搬现代医学的评价标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科学、客观、系统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任现志,汪受传,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思考.第25卷,2期2 0 0 7年2月疗效评价方法是检验临床疗效的重要尺度,中医学从先秦时期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重要原因就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其有效性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对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并展望了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6赵丹,任现志.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现状与思考.中华中医药学刊,第29卷,第3期阐述了“十五”以来四川省临床工作现状,并对当前在卫生资源、临床诊疗、临床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制约中医临床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临床工作,立足于中医医院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重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诊疗、疗效评价、教学及服务创新,走中医药创新发展道路。7罗才贵.中医临床疗效与中医药创新发展.中医医院管理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2期,2007年2月,4346.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的若干观点2.1 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框架2.2 证候诊断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存在差异2.3 建立中医疗效评价量表2.4 建立中医PRO(patient report outcome)量表2.5 中医药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法到循证目标成就量表法的提出2.6 建立中医辨识证候的评价标准2.7 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存在质疑8余学庆,李建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1期,第23卷.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虽然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存在问题如下:一是疗效指标以经验为主,缺乏客观指标。比如一些老中医仍采用主观判断和粗略估计来判断疾病的转归,这种经验式的总结方法曾经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这种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二是疗效评价未能体现中医特色,缺乏中医形神一体观等理论的指导,只重视生物学指标的改变,忽视精神心理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三是对疗效评价的方法学重视不够,缺乏严谨合理严格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很难得到国际认可,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9杨志宏,洪亚庆,沈舒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 第28卷,第6期,11931195.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目前尚缺少符合中医自身特点且能够被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方法。如何在现代临床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评价中医疗效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临床特点并能够被国内外认可的疗效评价方法以证明中医药的疗效,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中医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疗效评价研究的方向及模式,以为今后探讨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10王少丽,王承龙,史大卓.中医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10月,第8卷,第10期,12451246.几十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药领域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与中西医结合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以中医药学的存在为基础,没有中医药学,也就不可能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需要科学、适用的方法学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应当有其普适性,借鉴西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有可能是现阶段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捷径,但还应考虑中医药学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临床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根本所在。11宋军.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354356.中药和西药两种疗效评价体系各有其优缺点,应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循证医学疗效评价体系可作为二者有益的补充和借鉴。选择西药无计可施而中医药疗效确切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借鉴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的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库,对其中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设计严格规范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以常用西医疗法为对照,从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此举将最大限度地展示中医药疗效优势,有助于建立能体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被国际认可的疗效评价体系。经循证医学严格评价确证中医药临床疗效后,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探讨中药的复合作用,最终以“国际通用的医学语言”阐明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规律。12李幼平,程峰,冯莉.关于中医药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第五卷,第二期,1720.中医学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同所有门类的自然科学一样,中医学也有其自身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认识其片面性与局限性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当然,我们是用现代发展的观点和眼光去认识这些片面性与不足的。1诊断方法的直观笼统性中医学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4个主要途径和诊查手段来获取有价值的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作出病或证的诊断。2辨证论治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证”的规范化标准尚未建立,受学识、经验与悟性差异的影响,临床医生对证的量度的判断、治法确立、方药选择、药味多寡、用量轻重、疗程长短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与盲目性,同一病、同一证,治疗方案可能千差万别,使人难辨优劣,经验往往难以经得起重复。3无证可辨的尴尬临床医生随时可能遇到无证可辨的尴尬,无证可辨,就无方可选,无药可用,中医药的作用又如何发挥?4缺乏科学统一的疗效评估体系相对于西医学而言,目前中医学尚未建立起科学统一的疗效评估体系,人们对疗效评估的原则、方法与内容也缺乏共识。5中药毒性问题本草学和中药学中均有中药毒性问题的记载和阐述,对毒性大小以及用法用量的宜忌也有明确要求,这些理论是科学的,至今仍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现代药理学的结论看,中药学理论中某些看似无毒的药物甚至是滋补药,却有某些脏器的毒副作用。13尹常健.对中医若干问题的学术思考.天津中医药,2007年4月,第24卷,第2期,9295.2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更要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要发展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把握并立足于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明晰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合中医传统教育的优点,走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方可更好地实现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14高思华,翟双庆,罗祥云.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文章通过对师承制和学历教育等传承模式,应用传统的记录总结分析法和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继承手段,分析各自的优点缺点。围绕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两个方面,针对目前中医传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进行传承,探索出新的传承方法,以便更快地培养出更多的名医。15刘喜明,苏凤哲,路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第4卷,第3期,153155.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学校现有的9个本科专业仅覆盖了医、理、工、经4个门类2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抓得不够主要表现为专业建设的经费和精力投入3有些学科师资队伍不合理,缺少学科带头人主要表现为优秀师资的引进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4教学条件滞后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基地数量不足的矛盾凸现出来;标志性的基础实室、中心实验室和专实验室数量偏少,常规电教设备和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严重;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实际需求相比严重不足。16项平.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国中医药.2003年2月第8期.68.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是关系中医传统方法能否延续、中医药理论能否发展的大计。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形式已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名师带徒、研究生教育、家传教育等。多种传承形式相互辅佐,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尽完善、传承质量考核力度不足等多种原因,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形式及传承质量尚存不足。对此问题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免给中医药学术发展留下严重的隐患。17宋咏梅,刘更生,王振国.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分析.江苏中医药,2010年第42卷第10期.7071.本文就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感受到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东南部发达地区与西北部欠发达地区在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以发达地区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西北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思考和设想。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及领导重视,使西北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得到提升,更好的为当地中医药事业发展,为边远地区各族人民的疾病健康做出努力。18胡晓灵.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思考.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专题报告.2426.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1.办学观念的转变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19张希,祝彼得,李祖伦.中医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2月第6卷第2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信息激增,以信息为标志的生活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向“智能型”、从“专才”向“通才”转化。现代高等教育已不再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育职能,而是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了解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研究如何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前提。20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10卷,第3期,6364.中医教育历史悠久,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成为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然而,传统中医教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学术继承上,且这一特点影响至今,对中医学创新发展的作用颇为局限。要想培育未来中医人才,使中医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中医教育的现代化乃当务之急。对传统中医教育的检讨:1 传统中医教育思想较偏狭2 传统中医培养模式较落后3 传统中医教育方法较单一21刘桂荣.中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教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3月,第5卷第3期, 5557.本文通过透视这种内冷外热的现象,分析了目前中医发展的困惑与选择,并从中医高级人才教育培养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22邹奕洁.中医发展的“冷”与“热”探讨中医研究.2003年2月,第16卷,第1期,1214.农村中医药萎缩的原因分析:1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没有把中医药的重点突破放在农村基层,单一停留在一些县城中医院层面上。老百姓有常见病到县城中医院开中药十分不便,交通费花的比药费多,致使中医药学远离了自己体系产生、养育的“地气”,走的是一条脱离农民的道路,难有发展。2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脱节建国前,中医有5080万人,其后由于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政策限制的原因,中医的队伍始终“人气不旺”,甚至经常出现“乏人乏术”的危机,主要是过分强调学历教育,束缚中医发展手脚所造成。现代医学教育培育不出中医的临床人才,尤其是农村严重缺乏中医人才:即使是从农村出来的人,接受了正规的中医教育,就不回农村去了。学历越高,越与农村无缘。而我们这一代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培养的,已有20多年没有得到很好的进修提高。并且,因国家政策的原因,这一部分扎根农村的中医药人才至今连执业医师证书都没拿到,而过去经省市统考的“中医师”证书没人认可,即将面临的是无执业医师证行医的压力。3传统医学受到市场经济冲击、挤压过去农村普遍应用中医药治病,价格低廉,很受农民群众欢迎,现在倒不如城里人用中药的多了,农村市场正在萎缩。究其原因,首先是效益低下,一副中药几元钱,无利可图。乡村医生也要生存,政府不给资金扶持,只有靠卖零药、打吊针挣钱,养家、交费用。其次是设备简陋,无钱更新,跟大众需求不相适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4中药质量和数量下降由于采药成本提高,造成一部分药无人采摘;保护生态、保护动物的政策,使一部分动、植物药缺失,人工培养又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和数量。23张海金.中医中药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年第9期(第14卷),5 354.医学生的后期培养不应只局限于临床医学院的实习,更应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加强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加强百姓家庭的感情体验。24王慧新,邵萍,胡国华.中医院校医学生社区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第3期. 38 52.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1. 1大学扩招的影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 2生员素质的缺陷1. 3导师素质的差异1.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2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2. 1提高导师素质2. 2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2. 3建立评估制度2. 4调整课程体系 25朱华,池晓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3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问题3坚持特色发挥优势的基本对策3.1创新思维模式 (1)思路和观念上要立足大中医药。 (2)在学术上,不能把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都看做是西医的。 (3)不能简单地把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都看作是西医的治疗手段。 3.2发展创新中医学术 (1)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2)要千方百计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灸确有明显疗效,特别是对偏头痛、腰背痛、偏瘫等疗效尤其显著。(3)重视中医药诊疗设备的研制开发。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学实际,研制开发一大批中医药学的诊疗设备。促进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特色优势的发挥。3.3选择优势病种(1)中医药治疗许多疾病确有一定的优势。 (2)要针对这些有优势的疾病建设专病专科。(3)中医管理部门要重视组织协调和攻关。3.4分类指导(1)管理部门应分层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好一批骨干中医院。(2)对于多数的基层中医院,要从实际出发允许多种模式。3.5注重队伍建设(1)要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2)对中医药要有坚定的信念。(3)大量的临证实践。(4)要参医悟道,融会贯通。(5)要有名师指点。(6)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要精要专。3.6面向民间基层 (1)组织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宝库。(2)允许支持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个体开业。(3)继续允许、鼓励和扩大药店坐堂医诊所开业。(4)千方百计使全国近百万乡村医生能西会中。3.7强化中药质量促进协调发展(1)切实提高中药材源头质量。(2)努力提高中药饮片质量。(3)提倡鼓励应用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4)科学合理监管中药。3.8实施治未病战略(1)充分认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2)广泛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3)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举办中医预防保健机构。(4)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机构治未病功能。3.9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1)要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2)中医药行业自觉地在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等方面树立鲜明的文化特征。在办院宗旨和方向上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3)在环境形象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3.10强化科学管理重视政策调控(1)中医中药要统一管理。(2)各省市要强化中医药管理职能。(3)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中西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4)要按中医药学特点管理中医院。(5)中医人员晋升职称应把临床能力放第一位。(6)要加强行业管理调控。 26程兆盛.中医院坚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基本对策(续).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7月,第18卷第7期573576中医学是一种宏观医学。中医学不单纯是一种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医学科学。突破口就是用现代宏观科学研究中医学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现代化与传统化:用现代宏观科学研究中医学,提升中医学,自然就是现代化,将传统医学上升到了一个现代化平台,自然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传统的光大,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老中医不仅毫无疑义,反而笑逐颜开。国际化与民族化:用现代宏观科学语言诠释中医学,才能真正国际化,才能让国际科技界、医学界,听懂中医学的语言,了解中医学的特点,接受中医的治疗,扩大中医学的影响,才能使民族的东西国际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因为它有鲜明的传统的人文学科特点,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融。 27张士舜.论中医学的特色定义及其发展.内蒙古中医药.3638.4中医药标准化、规划化方面问题由于中医药标准化起步晚、基础薄,再加上中医药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使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已制定的中医药标准适应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对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对外交流等没有起到应有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如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类标准很少在临床医疗实践中采用;有的中医病证基础类标准,在中医的教科书及其他标准中都没有被采用,同一内容甚至有几种不同的表述。其次是已制定的标准大多是国内标准,极少是国际标准,与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的身份极为不符,在许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我国的主导地位屡屡受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挑战,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三是已制定的标准中中医方面较多而中药方面较少,相关标准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中药材的出口,有的国家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对我们造成较大威胁。第四是全行业对中医药标准化的认识有待提高,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还未完全走上正轨,科研人才缺少、科技投入不足,在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中还远远没有发挥中医药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28蔡光先.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湖南中医杂志.第26卷第3期如何将中医药个体诊疗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标准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是标准制定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标准制定的方法学研究,探索标准制订的科学方法,提高标准制订的技术水平。中医药标准化起步晚,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发展不快,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医疗、科研、教育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现阶段国外中医教育主要还是针灸教育,虽然我国发布了中医教育标准,但国外对针灸教育标准的呼吁更为迫切,更需要制定的是针灸教育标准。29张静莎,郭义,陈泽林.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年月第卷第期.611.中医是当今自然疗法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传统医学,全世界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群众接受过中医疗法,但目前中医仍然处于替代医学/补充医学的地位,绝大多数国家中医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中药在西方国家作为保健品使用,大剂量及不合理应用导致的医疗事故时有报道。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医药未能够建立一系列为世界接受的标准。文章从中医药标准化的现实需要、中医病证诊疗标准化、中药生产标准化、国际中医药教育标准化、中医药管理标准化等角度探讨中医药标准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30王桂敏,杨振东.论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第21卷第1期245247.存在的问题1中医证候标准化程度不高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前提是中医证候。证候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2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不合理传统的“证”疗效评价、证候的半定量化、“证”本质研究的微观指标、完全西医指标、量表的运用是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要方法.传统的“证”疗效评价多为痊愈、好转、有效、无效等模糊判断,在判定疗效的某些具体证候的得分上医生大多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作出判断,好转或有效的程度无量化或量化不合理,缺乏客观标准,存在一些不足。3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够严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已经走过了中医专家在临证实践过程中对个案病例或系列病例的经验总结的阶段,但严格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仍比较少。31王玉贤,危剑安,宋春鑫.我国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化研究现状.北京中医药,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 559562.2.1 中医药标准数量较少覆盖面较2.2 中医药标准制订方法不够规范且质量不高2.3 中医药标准修订程序不够健全2.4 中医药标准内容不够统一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不强2.5 中医药标准形式不够规范内容不够均衡2.6中医药标准权威性不够高使用较为局限32王志伟,赵丽娟,赵琼姝.中医药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年3月第16卷第3期.197198.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中医症状许多方面的不规范:初步认为至少有以下任务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1针对一词多义、症状随意组合等问题,实现症状内涵单义性;2针对症状名异实同等问题,统一症状名称;3针对内涵模糊等问题,应予以分化、合并,实现症状内涵清晰、具体、简明;4病史、体质、性格心理等特殊情况的规范化研究;5结合中医自身特色,进行中医症状名词术语的科学性、习惯性的研究。33杨小波.症状规范化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1012.5中药新药研发方面问题当前中药院内制剂的管理主要是参照了新药审批的标准,不能反映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造成中药院内制剂开发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进而给医院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医院就因此放弃了院内制剂的申报开发。一般来说,中医院的院内制剂用量较大,所以中医院可能还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中药制剂室,开发制剂,申请批号,但是对于一般的综合医院来说,中药制剂用量并不是很大,医院如果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就不会愿意发展院内制剂。所以,一方面应努力从政策层面消除这种制约因素,使中药院内制剂的管理办法既能保证中药院内制剂的质量又能有利于其发展;另一方面,医院自身也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发展中药院内制剂。34厉秀昀.综合医院中药院内制剂现状令人心忧.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6月/6日/第007版中药的核心技术特征是专利所保护的对象,但目前在中药专利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现行专利制度不能激励中药自身的技术创新、不能有效阻止不当占有和利用行为以及中药古典复方制剂保护的均是中药专利保护的难点。对此提出了修订现行专利法和制定适合中药专利保护的专门法规、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机构、淡化行政保护等对策。35米岚,田侃.中药专利保护的难点分析及对策.江苏中医药,2009年第41卷第7期,6869.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特色。但是由于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提取制备等生产工艺复杂,导致中药注射剂发展速度较缓。本文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中药注射剂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几点个人建议。36沈玮,王建平,蔡琰.中药注射剂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海峡药学.2011年,第23卷第7期,226227.中药新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新药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在某些方面与国外新药物研究开发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既有研究技术上的,又有管理政策和体制上的;既有制药企业的,又有市场经营的,可以归纳为:1)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很薄弱,许多技术问题尚待解决;2)经费不足,人才资源流失,研究深度不够,水平仍需提高;3)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国家中药研究创新系统亟待建立;4)管理体制不协调,专利保护意识需强化;5)标准规范不健全,需要与国际标准双向接轨,并得到公认;6)具有创新意义的中药新品种不多,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严重;7)中药企业尚未形成投资开发的主体,相关体制急需建立和健全;8)由于不正当的竞争,形成了畸形的药品市场。37裴振华,王华陆.中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黑龙江医学,第28卷2004年第5期,343.回顾中药新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从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新药,加强有效部位的研究,尤其是对复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新药,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中药新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的研究等诸方面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和方法。38廖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战略思考.现代医院.2009年3月第9卷第3期.7172.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和复方用药,弥补了西方医学在诊治上的不足之处,这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症和抗衰老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需求增加,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如今,“十五”规划已初见成果,植物药材的GAP基地建设,老品种的二次开发、剂型改革等都已初见成效,中成药的下一步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39苏珊.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环球中医药,2008年11月第1卷第5期.6162.中药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中药具有不同于西药的独特理论体系,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和矿物,而西药多数是化学合成药,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药监管的模式来管理中药,应该按照中药的固有规律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在具体监管过程中更应该“两条腿走路”,不能过分强求“西化”。囿于分析还原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某些不能说“清楚”的中药,或者历经中医大量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而证明疗效确凿、安全可靠不需要说“清楚”的中药,应根据中医药的特殊性制定调整中医药政策,不能“一刀切”,切忌以“西化”的思路监管中医药。否则就会像按照旗袍的样式制作西服,或按照西服的样式制作旗袍,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乃至削弱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药的疗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未必一概需要“随机分组”、“对照”、“双盲”、“多点观察”等实验方法获得数据说明“清楚”,应该主要看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40鲍国春,赵国磊,汪运富.中药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年10月第14卷第10期,3638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41张玥,张力平.新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5月第3卷第15期.208209.回顾了中药新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并阐述了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断药,中药新药制剂的现代化,以及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的研究等方面内容,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42王晶,董晓娟.浅谈中药新药研发的方向与设想,医药与保健, 195.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突出的问题也就暴露的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产品质控技术含量低,不能有效地说明和保证产品质量。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中药材自身的科技含量低,基础研究落后。1.2中药材尚无一套完整、统一的鉴别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1.3中药材的生产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中药材产地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与论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手段。1.4中药材集散地药材搀假现象普遍,品质低劣的中药材与地道药材并存;中药材的种质变异现象严重,已影响到中药材的疗效43王瑞生,朱叶青,闫占军.对中药现代化的思考.内蒙古中医药. 32.6中医药管理体制方面问题文章阐述了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设想与建议。目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存在的问题()服务网络不健全。目前缺乏独立设置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的内涵不够明确,构建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政策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人员技能鉴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等中医预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预防保健机构的措施尚需进一步加强。()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未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能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机结合。虽然有少数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但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务混乱现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