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pptx_第1页
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pptx_第2页
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pptx_第3页
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pptx_第4页
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气道的管理 1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工气道目的2 了解人工气道种类3 掌握人工气道管理 2 一 目的 定义 种类 1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 1 保证呼吸道通畅 预防误吸 2 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 3 为机械通气提供封闭通道 2 定义是指将导管经口 鼻或者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 3 3 常见种类 1 简易人工气道 口 鼻咽通气管 喉罩导气管 联合气管插管 2 经口气管内插管 插入迅速 管腔斩 较粗 但患者较难耐受 不易做口腔护理 3 气管切开置管 患者容易耐受 容易固定 吸痰方便 对气流的阻力小 患者可进食 放置时间长 但并发症较多 4 口咽通气管放置 A 选择相当患者门齿到下颌角距离的大小口咽通气管 左手固定患者 右手持口咽管 凹面向上腭 B 沿舌面向下插入 当插入约1 2时 C 旋转口咽管180 然后顺舌面向继续插入 正确位置为口咽管前端在会厌上舌根处 为防止口咽管移位脱落 可用胶布适当固定 5 气管插管 可维持气道通畅 清除气道分泌物 减少气道阻力 减少无效腔量 利于给氧 机械通气 及气管内给等 护理要点 准确记录插管的方法 途径 插管深度 套囊充气量 插管过程中及插管后的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避免随呼吸上下滑动 滑脱 意外拔管 适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经常变换头部 以免颈强直 咽喉损伤 6 导管太长时气道阻力增大 不能充分清除气道深部分泌物 可适当剪短口外留置长度 进行口腔和面部清洁护理 定期更换固定带 监测导管深度及是否移位 气嚢压力 护理时可移动导管至对侧口角 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 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 7 气管插管流程 8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 适应气管插管超过一周 上呼吸道梗阻创伤 畸形 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困难插管 神经肌肉病变等 对头颈 颌面 囗腔等手术前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 护理要点 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意外拔管 适时吸痰 保持气道通畅 每天进行切口换药 观察造口有无分泌物 分红 皮肤刺激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观察患者口腔黏膜 做好口腔护理和分泌物引流 观察症状体征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 9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比较 10 人工气道的固定 人工气道建立后 随时存在脱管的危险 必须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 1 气管插管固定常见的固定方法有 胶布固定 绳带固定 支架固定 弹力固定带固定 11 2 气管切开置管固定 将一根寸带 两端分别绕颈后系于套管两侧 打死结或者打手术结 以防脱出 松紧适宜 以一指空隙为宜 注意翻身时最好由两人合作 保持头颈部与导管活动一致性 且注意对导管的压力减小到最低 尤其是呼吸机螺蚊管长度应适宜 辅以支架扶托 防止脱管 12 气囊的管理 1 气囊的作用使气管插管固定在相应部位 使导管与气管壁之间严密无隙 既防止呕吐物 分泌物流入肺内 又避免机械通气漏气 13 2 气囊的充盈度气管毛细血管灌注压约25cmH2O 若气囊压力大于此圧力则可致气管损伤或坏死 目前所用所用的气管导管均采用低压高容气囊 恰当充气后 不易造成气管黏膜损伤 一般充气不超过8 10ml 不需要定期放气 14 3 监测气囊压力充气时最好有测压装置 无条件测压时 需掌握最小闭合容量技术 即气囊充气后 吸气时无气体漏出 方法 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 向气囊内注气 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抽出0 5ml气体 可闻及少量的漏气声 再注气 直到在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需定时监测气囊压力 鼻饲前一定要监测气囊压力 15 4 气囊漏气判断如果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气道压力过低 此时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喉鸣音 如考虑为气囊破裂 大多数情况下 需更换气管导管 16 湿化效果判定 湿化满意 痰液稀薄 可顺利吸引出或咳出 导管内无痰栓 呼吸通畅 湿化过度 痰液过度稀薄 需不断吸引 听诊痰鸣音多 呛咳 烦燥不安 人机对抗 可出缺氧性紫绀 氧饱和度下降 心率血压改变 湿化不足 痰液粘稠 不易吸引或咳出 听诊干鸣音多 导管内可形成痰痂 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烦燥 发绀 氧饱和度下降等 17 吸痰护理 人工气道建立后 吸痰是重要的护理 对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操作时动作应准确 轻柔 敏捷 1 吸痰管选择应选择比气管套管长3 5cm 深入气管导管下方1 2cm为宜 管径应为气管导管的1 2大小 2 负压要求一般为150 300mmHg 40 53KPa 3 人工气道的并发症 气道黏膜损伤 肺不张 感染 加重缺氧 诱发气道痉挛 心律失常 18 注意事项 1 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每次均须更换吸痰管 2 严格掌握吸痰时间 以免加重患者缺氧 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秒 3 吸痰同时注意观察心率 氧饱和度变化 如有明显的氧饱和度下降或颜面发绀立即停止操作4 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 如果吸痰前后不给予高流量吸氧会造成缺氧和低氧血症 因此吸痰前后给2 3min纯氧应列吸痰标准操作步骤 5 吸痰时先吸引导管内分泌物 再吸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