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 硅胶》编制说明_第1页
《食品添加剂 硅胶》编制说明_第2页
《食品添加剂 硅胶》编制说明_第3页
《食品添加剂 硅胶》编制说明_第4页
《食品添加剂 硅胶》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制定食品添加剂 硅胶国家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简要起草过程)1 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根据卫生部 2010 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要求,将于 2011 年完成食品添加剂硅胶质量规格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计划编号为20100102。2 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本国家标准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青岛美高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山东招远硅胶有限公司等主要单位负责起草。3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永欣、范国强、崔志雷、柳春磊、胡熙美等。主要承担的工作:查阅国内外标准及有关技术资料并进行研究分析,负责制定标准各阶段相关文件起草编写工作(包括标准草案、编制说明及上报材料等) ,参加标准制定各阶段召开的工作会议等工作。4 简要起草过程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接到上级部门下达的制定食品添加剂硅胶国家标准的计划后,首先查阅了国内外标准及有关技术资料,并向生产、使用单位发函,进行调查并广泛征求对制定标准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献小结。2010 年 10 月 22 日25 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召开了制定食品添加剂硅胶国家标准工作方案会,对工作进度做了安排。标准起草单位着手进行标准制定工作。2011 年 5 月由负责起草单位提出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和编制说明,发给生产厂、检测机构、用户等单位征求意见。征求意见阶段共向 19 个单位发送了标准征求意见稿,有回函的单位数为 4 个,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标准起草小组将征求意见情况进行了汇总,于 2011 年 8 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标准预审会,会上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预审,对回函意见进行了分析讨论。会后,标准起草小组根据会议修改意见,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提出了标准送审稿并上报。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查阅到食品添加剂硅胶相关的我国标准有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本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硅胶符合GB 27602007的规定,允许用作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目前,国内无相关食品添加剂硅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了充分做到与国外先进国家标准接轨,从国内食品卫生安全出发,本次制标修改采用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八版二氧化硅(硅胶) ,制定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硅胶可以对国内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达到统一和规范市场的效果,从而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国外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通过对国内外标准资料的检索,查阅到的国外相关标准(现行有效)有: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2第 8 版二氧化硅(硅胶) 、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 6) 二氧化硅 、FAO/WHO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二氧化硅和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二氧化硅(精细微粒) 。标准的指标要求及试验方法见附表 1、附表 2 所示,详细内容见标准译文(另附) 。四、标准的制、修订与起草原则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3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4 符合用户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对外贸易。五、确定各项技术内容的依据1 用途的确定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硅胶列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本次制定国家标准确定根据 GB 2760 中的规定进行编写。2 指标项目的确定收集到的现行国内相关标准有:HG/T 2765.1-2005 A型硅胶(细孔硅胶)SN/T 2360.25-2009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 第25部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其指标要求同HG/T 2765.1-2005 中的优等品) 、以及化工行业标准HG/T 2791-1996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 。查阅到的对应的国外标准为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8版二氧化硅(硅胶) ;国外相关标准有: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 6) 二氧化硅 、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二氧化硅和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8版二氧化硅(精细微粒) 。标准的指标要求及试验方法见附表1、附表2所示。从搜集到的标准技术资料来看,FCC 6、JECFA 中没有将硅胶作为单独的产品标准列出,只是部分涵盖了关于硅胶产品的不同指标,要求并不明确;目前查阅到的标准中只有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8 版标准中将硅胶和二氧化硅产品分别作了规定。我国标准 SN/T 2360.25-2009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 第 25 部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硅胶部分的指标要求是采用了 HG/T 2765.1-2005 中的优等品。以上标准的指标项目见附表 1。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国内外标准接轨,并本着积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本次制定食品添加剂硅胶国家标准其指标项目及参数将等同采用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二氧化硅(硅胶) ,即设置:二氧化硅、灼烧减量、重金属、砷和水溶物 5 项技术指标。3 指标参数的对比及制标设想通过对国内外标准技术资料的分析,FCC 6、JECFA 中没有将硅胶作为单独的产品标准列出,只是部分涵盖了关于硅胶产品的不同指标,只有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标准中对食品硅胶作了明确规定,因此本次制定食品添加剂 硅胶国家标准将主要参考日本食品添加剂硅胶的技术指标,确 定的 指 标 如 下 表 所 示 。表 1 本 次 制 定 食品添加剂 硅胶国家标准理化指标及检验方法项 目 指 标 检验方法二氧化硅(灼烧后) ,w/% 94.0 铂坩埚重量法灼烧失量,w/% 70.0 重量法(95050)重金属(以 Pb 计) /(mg/kg) 30 目视限量比色法砷(以 As2O3 计)/(mg/kg) 4.0 砷斑法3水溶物,w/% 5.0 电导法3.1 二氧化硅含量从附表 1 可以得知,FCC 6 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胶体)纯度为不小于 94.0%,与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的要求相同,这与溧水方案会上国内企业代表反映的产品质量情况相符,因此本次制标将食品硅胶指标确定为不小于 94.0%。3.2 灼烧减量由附表 1 看到 FCC 6、JECFA、HG/T 2765.1-2005 以及 HG/T 2791-1996 中的灼烧减量指标与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的指标要求相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标准的灼烧失量是先于 105干燥2h,接着在 1000灼烧 30 min 后所得的结果,而其他标准则是在干燥减量测定的基础上进行测定所得的结果。正如第 2 章中所示,基于采标的原则,本次制标将采用日本标准的灼烧减量参数,为不大于70.0%。另外,在日本标准中规定胶态液体产品灼烧减量为不大于 83.0%,而我国内没有胶态液体食品硅胶成品,经生产厂讨论未对此类产品的灼烧减量指标进行规定。3.3 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含量指标与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规定一致,确定为不大于 30 g/g(以 Pb 计) ,这与溧水方案会上国内企业代表反映的产品质量情况相符。3.4 砷含量砷含量指标与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规定一致,确定为不大于 4.0 g/g(以 As2O3 计) 。3.5 水溶物水溶物含量指标与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和 FCC 6 中规定一致,确定为不大于 5.0%。4 检验方法的对比及制标设想本次制定食品添加剂 硅胶国家标准将主要参考我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试验方法和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部分方法的规定,国内外方法简要对比表及本次制标试验方法见附件表 2 和表 1 所示。4.1 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从附表 2 看到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FCC 6、JECFA 以及 HG/T 2791-1996 中关于二氧化硅含量的检验方法均采用铂坩埚重量法,此方法为经典方法,本次制标仍采用此法:试样经 95050灼烧一小时后,用过量氢氟酸加热分解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的氟硅酸逸出。灼烧后称量,损失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硅含量。详细操作见标准稿。4.2 灼烧减量的测定从附表 2 可知,关于灼烧失量的测定均采用重量法,只是灼烧温度略有不同,其中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FCC 6 以及 HG/T 2791-1996 中规定的温度基本相同,为 9001000。另外,如上3.2 所述,本次制标采用日本标准的灼烧失量参数,因此其检验方法也相应的与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所用方法一致:先于 105干燥 2h,接着在 95050灼烧 30 min。4.3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由附表 2 得知,我国行业标准及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关于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均采用目视限量比色法,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本次制标仍采用该方法,详细操作见标准稿,此处不再赘述。44.4 砷含量的测定由附表 2 得知,我国行业标准中关于砷含量的测定采用砷斑法,而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采用比色法,相比之下砷斑法操作简单且可以满足本次制标中砷含量限量测定要求,因此本次制标采用砷斑法测砷,但考虑到所确定的砷含量制标为以 As2O3 计,相应的限量标准溶液也以 As2O3 计,其配置方法与我国标准略有不同,因此标准中限量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日本标准保持一致。详细操作见标准稿。4.5 水溶物的测定由附表 2 得知,我国行业标准中关于水溶物的测定采用电导法,而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 8 版中采用蒸发干燥法,其中日本标准中的蒸发干燥法在测定过程中使用了微孔滤膜过滤漏斗(直径47mm,孔径 0.45m) ,目前的主要食品硅胶生产企业均未采用该法测定水溶物,相比之下电导法已广泛使用,且操作也较简单,可以满足本次制标中水溶物测定要求,因此本次制标水溶物测定方法将采用电导法,详细操作见标准稿。5 强制性理由本标准是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按本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质量涉及人身健康和食品安全,因此本标准为强制性。六、征求意见的采纳情况(附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结果和依据)2011 年 5 月由负责起草单位提出了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 、编制说明,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发送给 19 家国内企业和用户征求意见,已经收到 4 家企业的回复意见。收到回复意见后起草小组对意见进行了汇总、分析,并根据采纳意见情况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详细意见见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另附) 。七、标准实施日期和实施建议暂无。八、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 产品性质及用途硅胶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除强碱、氢氟酸外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各种型号的硅胶因其制造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微孔结构。硅胶的化学组份和物理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同类材料难以取代得特点:吸附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硅胶根据其孔径的大小又分为:大孔硅胶、粗孔硅胶、B 型硅胶、细孔硅胶。由于孔隙结构的不同,因此它们的吸附性能各有特点。粗孔硅胶在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有较高的吸附量,细孔硅胶则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吸附量高于粗孔硅胶,而 B 型硅胶吸附量介于粗、细孔之间。大孔硅胶一般用作催化剂载体、消光剂、牙膏磨料等。因此不同的品种其用途也有差异。硅胶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为无定形物质,通过 X 衍射测定时没有特定晶体形态。其产品可通过气相水解法或湿法合成,通过气相水解法产生气相二氧化硅,通过湿法产生沉淀二氧化硅、硅胶、硅胶体或硅溶胶。硅胶在 GB2760-2007 中被列为食品加工用助剂,在食品中可用作抗结剂、助滤剂、粘结剂、干燥剂等。2 生产工艺食品硅胶多为细孔硅胶,采用湿法生产,即用硅酸钠与硫酸反应。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将稀5释的硅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在一定 pH 值条件下反应制胶,然后经酸泡、水洗、干燥,精制得到细孔块状硅胶。3 主要生产厂家目前国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硅胶的单位主要有:青岛美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招远硅胶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等。多用于麦芽糖类饮料助滤剂、干燥剂等。九、分委员会及主任会议审查意见及处理情况待审查。6附表 1 各标准指标参数对比表国外标准指标对比表FCC 6 JECFA 日本公定书(第 8 版) 标 准项 目 气相 沉淀/水合/胶体 气相 沉淀 细粉 硅胶二 氧 化 硅 含 量 ,% 99.0 94.0 90 89 99.0 94.0干燥减量,% 2.5 7.0/70.0/85.0 7.0 灼烧失量,% 2.0 8.5 6 6 8.5 70/83.0重金属(以 Pb 计 ) /(mg/kg) 20 30铅(Pb)含量/(mg/kg) 5 5 砷含量/(mg/kg) 2(As2O3) 4(As2O3)可溶性解离盐(水溶物),% 5.0 0.2(Na2O) 5.0(Al2O3),% 0.2 (Fe2O3),% 0.05 HG/T 2791-1996 化工行业标准指标HG/T2791-1996项 目I 类 类 类二 氧 化 硅 含 量 ,% 99.3 99.0 96.0干燥减量,% 2.5 70 5灼烧失量,% 2.0 8.5 8.5重金属(以 Pb 计 ) /(mg/kg) 30铅(Pb)含量/(mg/kg) 10砷(As)含量/(mg/kg) 3可溶性解离盐(水溶物),% 1 4HG/T 2765.1-2005 化工行业标准指标HGT 2765.1-2005项 目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RH=20%, % 10.5 10.0 8.025 对 水 蒸 气 的 吸 附 量RH=50%, % 23.0 22.0 20.07RH=90%, % 34.0 32.0 30.0二氧化硅含量,% 98加热减量,% 2.0 4.0 6.0pH 值 48比电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