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72页 共72页1 引言本设计是省道325朱闸段道路设计。本设计为平原区一级干线路设计,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最新规范、规程的规定,具体进行了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道路排水设计及道路工程量计算等。这次设计, 需要掌握一般公路设计的内容、步骤和过程,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掌握查阅资料、独立设计道路等多方面的能力。2 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2.1 地形、地貌本设计是省道325朱闸段道路工程,设计路宽24.5m。本路段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号为K2+831.307。本路段地貌属堆积冲积平原,为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线路经过区域地形平坦,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甚微,平均坡降1/3500,地面标高起点路段约12.48m,终点路段约16.1m。线路经过区域河流发育,沟、塘众多。 2.2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2.2.1 地层岩性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宿迁幅,1/20万),区域地层岩性见表2.1:表2.1 区域地层岩性一览表地质年代地层名称厚度(m)主要岩性成因全新统Q4/025灰黄色粉砂、亚砂土、亚粘土al更新统Q3戚咀组558灰黄色含钙核亚粘土夹中细砂al+plQ2泊岗组036灰黄棕红色亚粘土夹砂砾al+plQ1豆冲组1040灰黄色砂砾层夹灰绿色粘土al+pl上新统N2s宿迁组20100灰灰白色为主,砂砾夹粘土al2.2.2 地质构造本路段区域构造属中朝准地台鲁苏断块隆起的灌云至千里岩断陷及苏北至南黄海断坳区。基底构造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断裂,终点处的郯庐断裂带为岩石圈断裂,规模巨大,纵贯中国东部,为主要发震构造带之一。第四系时期,断裂带有明显的活动迹象,晚第四系有强烈的右旋走滑和倾滑活动。穿越本路段的断裂主要为罗圩大新断裂,大致位于推荐线B段K37及比较线K12附近。其走向北58东,为张扭性断裂,属新华夏系派生。除断裂构造之外,基底褶皱构造主要形式为一条宽缓复式背斜构造,轴部由下元古界(Ar-Pt)变质岩系组成,轴向近NNE,核部主要位于宿迁泗阳一带,南西端撒开,受西侧郯庐活动断裂切割,表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2.3 工程地质评价2.3.1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本路段分布可液化土、软土及膨胀土,其中可液化土及软土较发育,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厚度相对较大,膨胀土(顶板埋深3m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分布范围较小,且可液化土、软土与膨胀土常形成上下双层、多层结构,路基条件相对较差,土层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需进行处理。针对沿线特殊性土及不良地质作用各自不同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压实填土:应彻底清除,以避免差异沉降;可液化土:可采用强夯法或粉喷桩法、砂石桩法,使地基密实,提高地基强度及其抗液化能力;软土:埋藏较浅路段可采用砂石垫层法,换掉一定深度的软土,或采用预压法结合排水板加速地基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减少地基变形;埋藏较深路段可采用粉喷桩法或砂石桩法改善土体性能,提高土层强度;膨胀土:对膨胀土顶板埋深较浅的路段建议采取石灰填层处理,同时采取防水隔离处理,以消除其膨胀性或其膨胀性对路面的影响。考虑到地基处理施工的经济、合理,并缩短工期,处理时可液化土、软土及膨胀土可同时进行,根据特殊性土的埋藏、厚度及组合关系。2.3.2 桥基工程地质评价本路段特殊性土及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一般,上部工程地质层性质较差,不能作为桥天然地基,工程地质层为上更新统地层,其土体强度较高,力学性质较好,埋藏较深;建议选择桩基础,根据上部荷载,小桥可选择1层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中桥可选择2层中砂粉砂或3层粘土亚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基类型宜采用钻孔灌注桩。2.4 水文地质评价线路经过区域水系属沂沭河水系下游,河、沟、渠纵横交错,水系发育。本路段经过区域主要河流有泗水河、小流河、六塘河、柴塘河、姚河、马河等,水位、水量变幅较大,受季节及灌溉等因素影响明显。2.4.1 地表水本次勘察在沿线主要河流:泗水河、六塘河及京杭大运河三处取地表水进行了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泗水河、六塘河及京杭大运河三处地表水均为中性淡水,对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详见表2.2。表2.2 地表水水质分析成果表取水地点泗水河六塘河京杭大运河分析项目BZ(BZ)(BZ)(BZ)mg/Lmg/Lmg/L阳离子Ca2+64.175.263.1Mg2+23.729.220.7Na+60.471.258.0K+6.58.66.2合计154.7184.1148.0阴离子CL-78.086.974.4SO42-122.5122.5115.3HCO3-195.3277.6186.1合计395.7487.0375.8侵蚀性CO2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矿化度453532431PH值7.307.907.75水化学类型HCO3SO4CL CaNaHCO3SO4CL CaNaMgHCO3SO4CL CaNa环境类别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腐蚀类型无无无腐蚀等级/防护措施/2.4.2 地下水沿线地下水为全新统孔隙潜水和更新统孔隙弱承压水。潜水含水层岩性以亚砂土为主,其富水性、透水性较差,主要接受地表水及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以蒸发及人工开采为主;弱承压水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其富水性、透水性较好,主要以侧向径流及含水层越流排泄,局部通过人工开采排泄。沿线地下水水力坡度微弱,勘察期间实测地下水水位埋深0.50 m4.80m,标高7.90 m18.60m,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宿迁幅,1/20万),沿线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值约3.40m。本次勘察在沿线共取5组地下水水样,水质分析结果表明,除ZK9(六塘河)处地下水为中性微咸水外,沿线地下水均为中性淡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详见表2.3。表2.3 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表取水地点ZK3ZK9ZK14ZK15ZK19分析项目BZ(BZ)(BZ)(BZ)(BZ)(BZ)mg/Lmg/Lmg/Lmg/Lmg/L阳离子Ca2+107.2233.592.2218.496.2Mg2+30.4142.952.338.921.3Na+37.0145.0118.061.629.0K+0.31.60.54.61.8合计174.9522.9263.0323.5148.3阴离子CL-97.5264.1164.876.212.4SO42-43.2300.24.8285.812.0HCO3-353.9982.4567.5537.0448.5合计494.61546.7737.1899.0472.9侵蚀性CO2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矿化度4931578716954397PH值7.267.287.157.067.25水化学类型HCO3CL CaMgHCO3CLMgCaHCO3CL Na CaMgHCO3SO4 CaHCO3 Ca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环境类别腐蚀类型无无无无无腐蚀等级/防护措施/2.5 地震区域总体地震活动水平与区域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M级地震受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所控制,断裂交汇处是强震发生的部位。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K0+000K2+ 831.307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2.6 气象线路经过区域地处暖温带,具大陆性与海洋性过渡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7个月,湿润系数0.50.7,为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水量938.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00.5mm,多年平均湿度74%78%。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历年平均风速5m/s,暴风少遇。2.7 水文线路经过区域水系属沂沭河水系下游,河、沟、渠纵横交错,水系发育。本路段经过区域主要河流有泗水河、小流河、六塘河、柴塘河、姚河、马河等,水位、水量变幅较大,受季节及灌溉等因素影响明显。2.8 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2.8.1 沿线筑路材料沿线筑路材料比较丰富,四季宜采,运输方便,以购买为主。对于外购和内采材料,分别调查了其类型、储量、价格、运距等资料,并与协作单位签定了书面协议。在两阶段外业勘察过程中已选取样品进行室内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2.8.2 水路线所经处属天然河流,水质纯净,对混凝土无侵蚀性,供应充足,均可作为工程用水。2.8.3 电沿线电力情况供应良好,110KV、35KV、10KV输电线路基本沿路线走向布设,具体工程用电可与地方电力部门协商解决。同时建议施工单位也要准备一定量的自发电,以备急需。3 路线设计3.1 道路技术等级确定表3.1 交通量折算表车型交通量(辆/日)折算系数折算交通量(辆/日)小汽车15001.01500黄河JN-3604103.01230长征X0608102.01620解放CA-5010101.51515太脱拉11155102.01020总 计6885计算远景设计年限平均昼夜交通量由公式(3.1)计算 式 (3.1)式中:Nd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N0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年平均增长率,取7%;n远景设计年限。取20年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的相关规定,结合计算得到的折合成小汽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拟定道路建设参数。解:折算20年后的年交通量为: 24900辆/日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汽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辆30000辆1”;故拟定该路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80km/h。 3.2 路线方案的拟定和比选3.2.1 公路等级划分1(1)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人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辆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量45000辆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交通量60000辆100000辆。(2)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辆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辆55000辆。(3)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辆15000辆。(4)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6000辆。(5)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3.2.2 选线原则1(1) 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的路线方案。(2)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最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3) 选线应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注意尽量地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4) 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地势,尽量回避不利地带,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从行车的安全、畅通和施工、养护的经济、方便着眼,对路线与地形的配合,加以研究,搞好路线平、纵、横面的结合,力求平面短捷舒顺,纵面平缓均匀,横面稳定经济。(5) 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公路,应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6) 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路线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7) 大中桥位应在服从路线总方向的原则下,对路桥综合考虑,不要因桥位而过多地增长路线,桥位应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地质良好的河段上,并注意方便群众。小桥涵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但在不降低路线技术指标的情况下,也应适当照顾小桥涵位置的合理。(8)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由于其路幅宽,可根据通过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环境等条件,利用其上下车道分离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采用上下行车道分离的形式布线。(9) 要考虑施工条件对选定路线的影响,推荐路线方案要注意结合可能的施工方式和施工力量,并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10) 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路线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b) 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c) 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耕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而产生的影响。(d) 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e) 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污染及影响。(f)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和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其对策实施的可能性。3.2.3 选线的步骤一条路线的选定是一项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轮廓到具体,逐步深入的工作。按照测设程序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定最合理的路线。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2:(1) 全面布局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工作。 这是在路线总方向(起、迄点和中间必须经过城镇或地点)确定后,从大面积着手由面到带进行总体布置的过程,此项工作最好先在1/100001/50000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布局,选定出可能的路线方案,然后进行踏勘与资料收集,根据需要与可能结合具体条件,通过比选落实必须通过的主要控制点,放弃那些避让的控制点,逐步缩小路线活动范围进而定出大体的路线布局,例如,在公路的起、终点及必须通过的控制点间可能沿某条河、越某座岭;也可能沿几条河、越几座岭,为下一步定线工作奠定基础。路线布局,是关系到公路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总体布局不当,即使局部路线选得再好、技术指标确定得再恰当,仍然是一条质量很差的路线。因此,在选线中首先应着眼于总体布局工作,解决好基本走向问题。全面布局是通过路线视察,经过方案比较来解决的。(2) 逐段安排在总体路线方案既定的基础上,以相邻主要控制点间划分段落,根据公路标准,结合其间具体地形通过试坡展线方法逐段加密细部控制点,进一步明确路线走法,即在大控制点间,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逐段定出小控制点,这样就构成了路线的雏形。这一步工作的关键在于探索与落实路线方案,为实现具体定线提供可能的途径。这一步工作如做得仔细,研究得周到,就可以减少以后的不必要的改线与返工。逐段安排路线是通过踏勘测量或详测前的路线察看来解决的。(3) 具体定线有了上述路线轮廓即可进行具体定线,根据地形起伏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为现场直接插点定线或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点位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特别那些控制较严的点位)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随后拟定出曲线半径,至此定线工作基本完成。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形衔接与平、纵、横协调关系,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以期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协调。这是一步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工作。具体定线在详测时完成。本设计选线着重考虑到路两边村庄的影响,地质情况以及河流的布置情况,有利于人们的交通生活,图中含有原设计道路,考虑道路的改建。3.2.4 道路技术标准确定根据最新规范道路技术指标表见表3.2:表3.2 道路技术指标表2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km/h)80车道数4车道宽度(m)3.75续表3.2 道路技术指标表2路基宽度(m)一般值32、24最小值21.5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最小半径400极限最小半径250最大纵坡()5中央分隔带宽度(m)一般值2.0最小值1.0左侧路缘带宽度(m)一般值0.5最小值0.5中间带宽度(m)一般值3.0最小值2.0左侧硬路肩宽度(m)一般值0.75最小值0.75右侧硬路肩宽度(m)一般值2.5最小值1.5土路肩宽度(m)一般值0.75最小值0.75路基宽度(m)一般值24.50最小值21.50最大纵坡(%)5最小坡长(m)200最大坡长(m)纵坡坡度为3%1100纵坡坡度为4%900纵坡坡度为5%700根据规范要求,本设计为平原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路线全长2831.307m。选用一个平曲线,圆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半径为100m。3.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本设计拟定方案两个,两条方案线的具体比较如下:(1) 方案二拆迁工程比方案一少,这将降低整个工程的造价,且有利于组织协调,方便施工管理;(2)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路线总长几乎相等,但方案二的曲线率较方案一大,因此线形方面更美观且更符合行车舒适的要求;(3) 在服务性方面,从联系公咱两旁的村庄情况来看,方案二处于原村庄之外,与原公路相结合使用,更方便人们的沟通和道路的使用,方案一施工期间不利于居民生活,且不利于该地发展,因此方案二服务性优于方案一,因此选择方案二为设计路线方案。本设计方案比选图及比选表如下: 图3.1 方案比选图表3.3 方案比选表方案一方案二路线总长度(M)2868.1202831.307平曲线个数21桥涵数(座)01隧道(个)00拆迁情况有有特殊地基处理情况无无曲线率26.827.13.3 道路平面设计3.3.1 平面设计的原则(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4)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3.3.2 平面设计的注意事项(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均衡,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 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宜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转角过小时,应调整平面线形。当不得已而设置小于7度的转角时,则必须按规定设置足够长的曲线。(3) 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否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两反向圆曲线间不应设置短直线段,否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S形。(4) 六车道及其以上的高速公路,同向或反向圆曲线间插入的直线长度,还应符合路基外侧边缘超高过渡渐变率规定的要求。(5) 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40km/h双车道公路,两相邻反向圆曲线无超高时可径相衔接,无超高有加宽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加宽过渡段;两相邻反向圆曲线设有超高时,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段的直线长度不得小于15m。(6) 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40km/h的双道公路,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地形条件特殊困难不得已而设置时,应在曲线间插入规定的直线长度或回旋线。本设计设计车速为80km/h,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设计车速大于40km/h,所以(5)、(6)两点不考虑,为开车安全舒适,我采用了一个平曲线,起终的缓和曲线长度均为100m,圆曲线的半径为1200m。3.3.3 平面设计的方法3(1) 根据道路的技术等级,从标准查出设计速度V,三个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直线段的最短长度等主要技术标准的规定值;(2) 根据地形,地物条件确定控制因素;(3) 以控制因素并考虑相邻路段的总体协调情况拟订平曲线形状和半径;(4) 以此半径计算本交点处的平曲线元素;(5) 根据计算结果,再结合地形条件和技术标准检查二者是否符合要求,如否再调整曲线。3.3.4 设计成果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均为电算部分,运用EICAD软件电算成果为逐桩坐标表和直曲表,如下:(1) 逐桩坐标表如下表3.4:表3.4 逐桩坐标表桩 号坐 标备 注XYK0+0002306.063 459.380 QDK0+0202304.540 479.322 K0+0402303.016 499.264 K0+0602301.492 519.205 K0+0802299.968 539.147 K0+1002298.444 559.089 K0+1202296.920 579.031 K0+1402295.396 598.973 K0+1602293.872 618.915 K0+1802292.349 638.857 K0+2002290.825 658.798 K0+2202289.301 678.740 K0+2402287.777 698.682 K0+2602286.253 718.624 K0+2802284.729 738.566 K0+3002283.205 758.508 K0+3202281.681 778.450 K0+3402280.157 798.391 K0+3602278.634 818.333 K0+3802277.110 838.275 K0+4002275.586 858.217 K0+4202274.062 878.159 K0+4402272.538 898.101 K0+4602271.014 918.043 K0+4802269.490 937.984 续表3.4 逐桩坐标表桩 号坐 标备 注XYK0+5002267.966 957.926 K0+5202266.443 977.868 K0+5402264.919 997.810 K0+5602263.395 1017.752 K0+5802261.871 1037.694 K0+6002260.347 1057.636 K0+6202258.823 1077.577 K0+6402257.299 1097.519 K0+6602255.775 1117.461 K0+6802254.251 1137.403 K0+7002252.728 1157.345 K0+7202251.204 1177.287 K0+7402249.680 1197.229 K0+7602248.156 1217.170 K0+7802246.632 1237.112 K0+8002245.108 1257.054 K0+8202243.584 1276.996 K0+8402242.060 1296.938 K0+8602240.537 1316.880 K0+8802239.013 1336.822 K0+9002237.489 1356.764 K0+9202235.965 1376.705 K0+9402234.441 1396.647 K0+9602232.917 1416.589 K0+9802231.393 1436.531 K1+0002229.869 1456.473 K1+0202228.346 1476.415 K1+0402226.822 1496.357 K1+0602225.298 1516.298 K1+0802223.774 1536.240 续表3.4 逐桩坐标表桩 号坐 标备 注XYK1+1002222.250 1556.182 K1+1202220.726 1576.124 K1+1402219.202 1596.066 K1+1602217.678 1616.008 K1+1802216.154 1635.950 K1+2002214.631 1655.891 K1+2202213.107 1675.833 K1+2402211.583 1695.775 K1+2602210.059 1715.717 K1+2802208.535 1735.659 K1+3002207.011 1755.601 K1+3202205.487 1775.543 K1+3402203.963 1795.484 K1+3602202.440 1815.426 K1+3802200.916 1835.368 K1+4002199.392 1855.310 K1+4202197.868 1875.252 K1+4402196.344 1895.194 K1+4602194.820 1915.136 K1+4802193.296 1935.077 K1+491.9992192.382 1947.042 ZH1K1+5002191.772 1955.019 K1+5202190.218 1974.959 K1+5402188.572 1994.891 K1+5602186.766 2014.809 K1+5802184.734 2034.706 K1+591.9992183.379 2046.628 HY1K1+6002182.411 2054.570 K1+6202179.761 2074.393 K1+6402176.780 2094.170 续表3.4 逐桩坐标表桩 号坐 标备 注XYK1+6602173.470 2113.894 K1+6802169.831 2133.560 K1+7002165.866 2153.162 K1+7202161.574 2172.696 K1+7402156.958 2192.156 K1+7602152.017 2211.536 K1+7802146.755 2230.831 K1+8002141.171 2250.035 K1+8202135.268 2269.144 K1+8402129.048 2288.152 K1+8602122.512 2307.054 K1+874.8432117.458 2321.010 QZ1K1+8802115.661 2325.844 K1+9002108.499 2344.517 K1+9202101.026 2363.068 K1+9402093.245 2381.492 K1+9602085.158 2399.784 K1+9802076.767 2417.939 K2+0002068.075 2435.951 K2+0202059.084 2453.816 K2+0402049.797 2471.528 K2+0602040.215 2489.083 K2+0802030.343 2506.476 K2+1002020.182 2523.703 K2+1202009.735 2540.757 K2+1401999.005 2557.635 K2+157.6861989.284 2572.410 YH1K2+1601987.996 2574.332 K2+1801976.722 2590.852 K2+2001965.236 2607.224 续表3.4 逐桩坐标表桩 号坐 标备 注XYK2+2201953.593 2623.485 K2+2401941.847 2639.673 K2+257.6861931.419 2653.958 HZ1K2+2601930.054 2655.827 K2+2801918.255 2671.975 K2+3001906.456 2688.124 K2+3201894.657 2704.273 K2+3401882.858 2720.421 K2+3601871.059 2736.570 K2+3801859.259 2752.719 K2+4001847.460 2768.867 K2+4201835.661 2785.016 K2+4401823.862 2801.165 K2+4601812.063 2817.313 K2+4801800.264 2833.462 K2+5001788.464 2849.611 K2+5201776.665 2865.759 K2+5401764.866 2881.908 K2+5601753.067 2898.057 K2+5801741.268 2914.205 K2+6001729.469 2930.354 K2+6201717.669 2946.503 K2+6401705.870 2962.651 K2+6601694.071 2978.800 K2+6801682.272 2994.949 K2+7001670.473 3011.097 K2+7201658.674 3027.246 K2+7401646.874 3043.395 K2+7601635.075 3059.543 K2+7801623.276 3075.692 续表3.4 逐桩坐标表桩 号坐 标备 注XYK2+8001611.477 3091.841 K2+8201599.678 3107.989 K2+831.3071593.007 3117.119 ZD(2) 直曲表如下表3.5:表3.5 直曲表交点序号起点交点1终点交点坐标X2306.0634212162.5332991593.00705Y459.3797912337.6493033117.119119交点桩号K0+000K1+883.746K2+831.307转角值左转( )右转( )314703.1曲线要素值/米半径R1200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346.410162第一缓和段长Ls1100第二缓和曲线参数A2346.410162第二缓和段长Ls2100第一切线长度T1391.746292第二切线长度T1391.746292曲线长度L765.687133外矢距E48.04884曲 线 位 置第一缓和段起点ZHK1+491.999第一缓和段终点HY(ZY)K1+591.999曲线中点QZK1+874.843续表3.5 直曲表交点序号起点交点1终点第二缓和段起点YH(YZ)K2+157.686第二缓和段终点(HZ)K2+257.686直线长度及方向直线长度(米)1491.999247573.620654交间距(米)1883.745539965.366946计算方位角( )942211.3126914.7备注3.4 道路纵断面设计33.4.1 纵断面设计规定(1) 纵断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2) 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坡与环境的影响。(3) 相邻纵坡之代数差较小时,应采用大的坚曲线半径。(4) 连续上坡路段的纵坡设计,除上坡方向应符合平均纵坡,不同纵坡最大坡长规定的技术入指标外,还应考虑下坡方向的行驶安全。凡个别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最大值的路段,应结合前后路段各技术指标设置情况,采用运行速度对连续上坡方向的通行能力与下坡方向的行车安全进行检验。(5) 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6) 位于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公路,应避免采用陡坡。3.4.2 纵断面设计注意事项(1) 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2) 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3) 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车平顺,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驼峰式”纵坡。(4) 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3.4.3 纵断面设计方法(1) 准备工作(2) 标准控制点(3) 试坡(4) 调整(5) 核对(6) 定坡(7) 设置竖曲线3.4.4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 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必须尽力避免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问题。(2)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保持平衡。如果不平衡,会给人以不愉快的感觉,失去了视觉上的均衡性。另外,若纵断面线形反复起伏,而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有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 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组合,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3.4.5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注意事项(1) 公路线形设计时是按先进行平面线形设计,后进行纵面线形设计的程序进行的。公路线形设计提供给驾驶者的是一条立体的线形。所以,线形设计中平纵面线形配合的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2) 理想的平纵组合是平竖曲线的位置相互对应,且平曲线稍长于竖曲线。(3) 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的大小均横衡是保证立体线形协调,平顺,连续的基本要求。(4) 平纵组合应考虑驾驶员的视觉感受。3.4.6 平纵组合的方法道路线形设计首先是从路线规划开始的,然后按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进行,最终是以平纵组合的立体线形展现在驾驶员眼前的。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所选择的实际行驶速度,是由他对立体线形的判断做出的,这样,立体线形组合的优劣最后集中反映在汽车的车速上。如果只按平面纵面线形标准设计,而不将二者结合考虑,最终不一定是良好的设计。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必须注重平纵的合理组合;而当设计速度上于或等于40km/h时,首先应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线形要素规定值,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组合。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该设计的平纵组合主要是纵断面上竖曲线的起终点必须在平曲线的缓和曲线上。本设计为平原区,考虑地下水影响,所以纵断面均为填方路面,根据规范最大填方高度不应超过5m,最小不宜小于0.5m,否则要考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根据公路规范坡长为200m700m,坡率规范0.35,本设计各参数均为电算,运用EICAD软件电算结果如下表3.6:表3.6 竖曲线表序号123456变坡点桩号K0+000.00K0+641.97K1+284.90K1+873.65K2+469.82K2+831.31高程(m)15.998319.211716.128318.762116.612617.9854纵坡(%)0.50104800.4470.3610.380坡长(m)641.965642.930588.759596.169361.484坚曲线半径(m)193002380084900237003.5 道路横断面设计3.5.1 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本设计路段横断面布置为双向四车道的形式,路基全宽为24.5m,其余部分组成为:中间带2.0m(路缘带为20.5m,中央分隔带2m),行车道为3.754m,硬路肩为22.5m,土路肩为20.75m。标准横断面图如下:图3.2 标准横断面图横断面设计原则有3:(1) 公路断面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路堤高度,减小对沿线生态的影响,保护环境,使公路融入自然。条件受限制不得已而出现高填,深挖时,应同架桥,建隧,分离式路基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2) 路基断面布设应结合沿线地面横坡,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设计,自然横坡较缓时,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横坡较陡,工程地质复杂时,高速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断面。(3) 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宜保持等值。当中间带的宽度增减时,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以设在回旋线范围内为宜,长度应与回旋线长度相等。条件受限制时,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1/100。(4) 整体或路基分为分离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汇合为整体式路基时,其中间带的宽度增宽或减窄时,应设置过渡段。其过渡段以设置在圆曲线半径较大的路段为宜。(5)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注重路侧安全和运用宽容设计理念,做好中间带,加速车道,路肩以及渠化,左转弯车道,交通岛等各组成部分的细节设计,清除在碍行车安全的障碍物,提供足够宽的无阻碍的路侧安全区。(6) 中间带的设计。横断面设计方法3:(1) 根据外业横断面测量资料点绘横断面地面线。(2) 根据路线及路基资料,将横断面的填,挖值及相关资料抄于相应桩号的断面上。(3) 根据地质调查资料,标出土石界线,设计边坡度,并确定边沟形状和尺寸。(4) 绘制断面设计线,又称“戴帽子”。设计线应包括路基,边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安全教育经费
- XX市城区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植物选美大赛活动策划方案
- 车辆租赁合同终止及第三方责任协议范本
- 知识产权贯标项目实施与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合同
- 生活垃圾焚烧厂施工安全保障方案
- 私募基金公司员工离职保密及竞业限制合同
- 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合同(电子商务)
- 化学试剂新产品研发流程设计方案
- 夫妻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转移离婚协议
- 2025广东汕尾市海丰县纪委监委招聘政府聘员6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5.1 文明有礼(教学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汽车驾驶与维修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理论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
- 非财务人员财务基础知识培训
- 2025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 DB42∕T 2130-2023 《林业生态产品清单》
- 2025年合规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西畴殡葬管理办法
- 小学生意外伤害课件
- 银行外包人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