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doc_第1页
【doc】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doc_第2页
【doc】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doc_第3页
【doc】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doc_第4页
【doc】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2009年第4期(总第116期)贵州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ethnicminor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4aug.2009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陶淑琴(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摘要:郝思嘉和媚兰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塑造了两位出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个性各异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尤其突显了郝思嘉热爱金钱的现实主义性格与媚兰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追求.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角色的安排中,我们看出了作家自身的身心分裂:既认同郝思嘉自强自立的女性主义意识,又无法真正摆脱男权社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关键词:郝思嘉;媚兰;女作家;身心分裂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09)04008703自从1936年出版,飘就成了美国文学中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尽管文学史很少提及它,评论家也仍然在讨论它是不是够得上是一件文学艺术品,不过,与这部小说俘获千百万读者的力量相比,这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一直到现在,这部小说并没有随风而逝,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而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媚兰,也成为了文学人物画廊中不朽的经典.在小说中,这两位女性人物是亲戚,是朋友.在战乱及战后重建的岁月中,她们生活在一起,有了困难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相扶相持走过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这样的友情令人感动.从她们的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些相同的品质,如勤劳,坚强,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充满信心等,但是,体现在她们身上的更多也更明显的却是她们个性的不同.在性格与行为方式上两位女主角完全相反:郝思嘉独立,媚兰依郝思嘉而立;郝思嘉反抗男性社会传统,媚兰固守男性社会传统;郝思嘉视物质的成功为人生的意义,媚兰视道德上的高尚为人生的意义;郝思嘉利用男性对她的爱获取金钱,媚兰却因自己对男性的爱而付出了生命.媚兰以一种与思嘉矛盾对立的形象出现,她时时处处都和思嘉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是在她的对比映射下,郝思嘉成了一个不讲道德的女性,成了一个让男性社会唾弃的女人.我们如果仔细思考两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及其代表的意义时,我们会对作家这样的安排感动:她以隐喻的方式说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从中我们也可以窥到作家自发的女性主义思想.一,灵与肉的悖离与结合对于爱情,郝思嘉与媚兰都很珍视,但由于性格的不同,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两人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一方面,郝思嘉可以为了爱而放弃一切,包括名誉与社会地位,这表现在她对卫希礼的爱情中,但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重要更醒目的一方面,她也可以仅仅只是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感情,三度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是一种对于灵与肉的权宜之计:灵与肉的悖离.对于媚兰,她和卫希礼的爱则成为她生命的最重要意义,以至最后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要给卫希礼生孩子而殒命.在她身上体现的是完美的理想主义爱情观,是对于灵与肉的结合的执着追求.综观郝思嘉的几次结婚,每次都是她主动出击,而且每次都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现实考虑.第一次结婚是为了挽回主动求爱失败后的悲惨局面.郝思嘉深爱的卫希礼要和媚兰宣布订婚,郝思嘉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主动向卫希礼求婚.郝思嘉的求婚失败了,她马上明白自己眼前的处境:她必须趁着别人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冒险与失败,赶快答应随便哪个男性的求婚,以挽回自己的名誉.于是郝思嘉答应了媚兰哥哥韩查理的求婚,尽管她并不喜欢韩查理.但是不幸的是,韩查理婚后一周就上了战场,两个月后因为疾病死在部队里.第二次结婚是为了生存.南北战争刚结束,一切都还混乱,一些南方白人和北方佬联合起来为非作歹,到处抢占民财民宅,郝思嘉父亲的种植园也在他们的阴谋抢占之列.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筹到三百块钱交税款,她把自己作为交换条件嫁给了弗兰克.婚后不久,弗兰克因参加三k党的活动而不幸身亡了.第三次结婚还是为了生存.战争中的饥饿感像一个阴魂不散的鬼魅,时时萦绕在她的心里,出现在她的睡梦中,为此,她下定决心要找到足够多的钱,使家人和自己都不再受饥饿的折磨,而白瑞德充实的钱袋向她暗示了这样的前景,她于是嫁给收稿日期:20090416作者简介:陶淑琴(1974一),女,侗族,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外国文学讲师.贵州民族学院2009.4i文学研究陶淑琴: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了他.实际上,冲着白瑞德的钱包,她甚至愿意给他做情妇,并且为了能给他做情妇还颇花费了一番心思.正如波伏娃所说:她的决定通常带有算计,厌恶和听天由命的特征,而不是带有热情.如果一个男人在诸如健康和地位方面显然可取,那么,不论有否爱情,她都会接受他.在爱情观上,媚兰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郝思嘉的价值取向.直至订婚,媚兰一直安tl,做着卫希礼的地下情人.因为把爱情等同于婚姻,因而她一直忠于自己的配偶,不仅是行为上,同时也是心灵中忠于.媚兰不仅仅从情感上从未背叛过自己所爱的人,而且行为上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遭受最挑剔的老太婆们指责的地方,对媚兰而言,这个世界上只有卫希礼是男人,而其他男性,她从来就没有带着性别的意识打量过,他们只是朋友,只是自己关心或者关心自己的人,只是鼓励自己或自己鼓励的朋友而已.因为自己的付出是全身心的,她也相信卫希礼同样地以全身心的爱回报自己;或者说从她追求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的理想主义爱情观出发,在她的心里也没有背叛这样的字眼.因而,当她的小姑英蒂向她揭露郝思嘉与卫希礼的暧昧关系时,她斥责英蒂是嫉妒心作祟而故意诽谤郝思嘉.一生只爱一人,即便战报误传卫希礼已经牺牲,她也没有象思嘉那样考虑再找一个男性作为生活的依靠,其时,她已经完全是依郝思嘉而活.二,义与利的冲突与契合郝思嘉的行为准则是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为了实际利益,她可以背叛自己的感情,也可以抢夺妹妹的未婚夫,甚至可以昧着良心不管别人的死活赚钱.总而言之,她是可以为了利而悖离义的.但是媚兰不同,她是一个道德高尚举止高贵的天使,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世俗的利益争斗,在她的内心也没有义与利的斗争,综观她的一生,她总是全身心地追求义而结果却总会附带也收获了利.在极度困难的时期,郝思嘉利用自己的美貌,悄悄地把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弗兰克夺了过来,顺利地得到弗兰克的五百美元的帮助(其实是把自己以五百块钱的身价卖给了弗兰克).商业活动中,她亲自出面谈业务,为了赢得顾客,她甚至撒谎诋毁其他同行.作为一个商人,郝思嘉以追求最大利润率为自己的绝对目标在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利.她雇用犯人,而且对犯人的生存条件不管不问,任由工头剥削他们,即使知道工头苟严到了不顾犯人死活的地步,并使几名犯人死去,郝思嘉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装着不知道,仅因为她就是这些不义之行的获利者.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郝思嘉认为道德都是有价值的,所谓无商不奸.思嘉曾自坦心迹说:我已经觉得,自己就像是在暴风雨中划着一只负荷很重的小船.想尽力不让船沉下去已经够不容易的了,所以我无心去考虑那些无关紧要的事,那些我可以轻易放弃,不会惦念的东西,像优雅的行为举止和诸如此类的东西.我太害怕我的船会被淹没掉了,所以,我把那些似乎是最不重要的东西都扔到船外去了.但是,作为妇女,郝思嘉身上更大的道德缺点在于:为人妻,她不爱丈夫,无论是韩查理的牺牲还是弗兰克的去世都没有让她痛苦伤心;为人母,她不爱子女,她把怀孕,生小孩视为事业的绊脚石,把孩子视为人生的累赘,以至于当发现自己不小心又一次怀孕时,她气急败坏地想到吃堕胎药.她与传统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妻良母相去太远.女人注定是不道德的,因为她要是有道德就意味着她必须成为一个可以体现超人品质的人,成为箴言中的贵州民族学院2009?4贤妻,良母,正派女人,等等.l3媚兰与郝思嘉恰恰相反,她正是一个箴言中的贤妻,良母,正派女人,即天使.媚兰善良单纯,对人从不设防,相信自己的丈夫一直忠于家庭,忠于爱情.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孩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把郝思嘉的儿子韦德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在她身上,为人妻为人母的光辉始终那样耀眼.媚兰的一生都为别人活着.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媚兰能够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战争期间,她不顾自己有身孕在身,挺着大肚子在医院里做义工以至于累晕.如果需要,她可以为陌生人奉献出自己赖以活命的一点食物.从来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当然她其实一直就是郝思嘉的一个负担,因为生孩子而拖累了郝思嘉而一生都心怀感激,因为白瑞德曾经救过卫希礼的命,她就把在上流社会中处处碰壁的白瑞德视为绅士,并为他敞开了其他贵族世家关得紧紧的社交大门.最能体现她的高贵与深明大义的是:当她听到郝思嘉责备卫希礼为什么不假装对北军投降以保住性命然后再伺机逃跑时,她愤慨地对郝思嘉说:亏你想得出来,他会做这种事?先宣那卑鄙的誓,背叛南部邦联,然后再背叛对北方佬的诺言!我宁愿听到他死在罗克艾兰,而不愿听到他宣那种誓.他若死在监狱里,我倒觉得很自豪.可是,他要做那种事,我就再也不见他了.永远不见!她全身上下都闪烁着天使的灵光,连最鄙视上流社会的白瑞德也说她是现在社会上唯一的贵妇人而对她充满了尊敬.小说中,媚兰是思嘉丈夫的妹妹,却同时也是思嘉一直恋着的情人卫希礼的夫人,她被用来对比并批判郝思嘉的行为.如果说媚兰是道德的化身,那么思嘉就是堕落的象征.媚兰形象代表了普遍的社会舆论取向,她以自己完美无缺的道德意义,否定了郝思嘉的形象.三,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小说中女主角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说她们代表了整个女性社会.郝思嘉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对男权社会女性理想的颠覆,正因为此,她的奋斗才遭受了男权社会的非议,她在商业大潮中的奋力拼搏不光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反而受到了舆论的诟病.她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因而在众人眼中,她是有失淑女风范的.对她这些行为的道德判断,我们甚至从作者的态度中也看到了一种表达上的尴尬,一种措辞上的暧昧.这尴尬和暧昧把隐藏在女作家内心深处的身心分裂清晰地映现出来了.实际上,她对判明自己是什么人会感到非常为难.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个隐藏着的真实性实在是太含糊了,以至难以辨明,而是因为在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真实性.一个生存者,除了他扮演的角色什么也不是.可能不会超出现实,本质也不会先于存在:在纯粹的主观性那里,人什么也不是,应当根据他的行为对他进行评估.我们常常喜欢追问女性的本质,她们行为的意义和理由,然后由此来判断该女性是一个值得我们肯定的女性还是一个应该受到人们谴责的女性,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她们所身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与社会地位.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性,就落入了双重的深渊:一方面,她依然是一个丧失了主体性的第二性,男性社会一直以来对她的教育是要留在家里做家里的天使,全心全意为男性服务,而且男性社会也的确这样做了,它把女性关在家里,让她在家庭的小天地里做做家务,带带孩子,人们教导她说,为了讨人喜欢,她必须尽力去讨好,必须把自己变成客体;所以,她应当放弃自主的文学研究陶淑琴: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权利.她被当成活的布娃娃看待,得不到自由.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她认识,把握和发现周围世界的自由越少,她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也就越少,因而就越不敢肯定自己是主体.这样,长期的自我封闭与禁锢使她完全失去了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争得一席之地的能力.即使很幸运,她的天赋并没有被男权社会涤荡干净的话,她在和男性处于生存竞争对手的地位上是明显地处于劣势的,而男性也并不会因此就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谦让一点;另一方面,任何家庭的不幸都可能会把她重新抛人生存竞争的残酷斗争中去,比如家庭中男性不足以保证家人的存在无虞,比如男性突遭意外而家庭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女性的身上时,女性也只得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未经训练的双手以及单纯的头脑去挑起家庭的重担,这对女性而言,是何等艰巨的任务啊.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做出什么样的努力都是在人意料之中的.媚兰虽然时时处处以维护思嘉的名誉和利益为己任,但是,实际上她是被男权社会异化了的男性利益代言人,她比男性还更不了解郝思嘉,她不知道思嘉的追求,不知道思嘉的痛苦,亦不理解思嘉的事业,在思嘉遇到困难时,她是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的,她与思嘉的思想隔膜是男权社会中传统女性同性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象征.美国女性主义者艾德里安娜?里奇说:妇女们因忠于婚姻而相互隔绝.艾德里安娜?里奇还说:我们依赖男人而把自己相互间隔起来在家庭里,在宗族里,在庇护人和机构的世界里,因此我们现在首先要承认并反对这些间隔物,其次要开始探讨我们在这个星球上作为妇女所共同分享的一切.正如西方女性主义者们所揭示的那样,女性争取独立,平等的过程中,单独的女性个体力量是有限的,并不足以与整个强大的男权社会体系相抗衡,女性同性间必须团结起来,依靠姐妹情谊的力量充实自我,完善自身,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冲出男权意识对女性的重重包围与压制.媚兰正好契合了男权社会宣扬的女性理想:有着天使般的美丽和纯洁,内敛,顺从并且无私.对此,吉尔伯特和格巴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她们变成了艺术对象还是圣徒,她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身的舒适,或自我愿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那些美丽的天使一样的妇女的最主要的行为,更确切地说,这种献祭注定她走向死亡和天堂.因为,无私不仅意味着高贵,还意味着死亡.像歌德玛甘泪这样没有故事的生活,是真正的死亡的生活,是生活在死亡中.这种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实际上是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正如西蒙?波伏娃所指出的那样,她们只是一种对象性存在,没有自由意志.这些女人没有真实人的生活,她们只是一个美好但没有生命的符号.将女性神圣化,理想化的行为,无疑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媚兰的早逝使我们确信天使的生命力是何等的脆弱,经不住时问的考验,如果没有郝思嘉全力以赴地奔波生计以使她不用操劳衣食,她的天使命就会更短了.媚兰无力维持自身的生活以及早逝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完美道德的否定判断.天使也要靠郝思嘉的不道德的钱来养活自己,这样的天使是不是本身就是对男权社会女性理想的讽刺呢?!这是女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自发反抗,她朦胧地意识到了男权社会为女性树立的道德标准是非人性的.尽管如此,飘中还是借威尔的话审判了思嘉的行为:可还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如果你认为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的话,这还是卑鄙的伎俩._】通过这些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作者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立场来说,她对郝思嘉也持一种既肯定其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也批判了她自私自利不讲道德的处世态度.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对女性的偏见,对女性的歧视,而且考虑到作者的女性身份,我们可以说,这也是深受男权意识浸润的女性对女性自身的偏见,是不自觉做了男权社会同谋的女性对女性自身的歧视.这是女作家自身身心分裂的明显表征.由于男权意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即使是自觉抵制它们的知识女性也不免受到它们的深刻影响,在女性主义思想的自觉要求和男权意识的霸权压抑下,女性(包括作家)的身心分裂也就成了一个时代普遍的伤痛.参考文献:135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p495,540,296,324.2410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726,268,655,7美艾德里安娜?里奇.当我们彻底觉醒的时候:回顾之作a.引自张京嫒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p132.8美伊莱恩?肖瓦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美国黑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自主与同化现象a.张京嫒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