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 23 卷 第 1 期vol.23 no.1 2001文章编号: 1007-6735(2001)01-0022-08ehd 强化沸腾换热研究的进展与现状(ii)实验研究黄火亘 董超,李瑞阳,郁鸿凌,施伯红(上海理工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3)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试验研究成果, 概括了以往研究的特点, 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关键词: 沸腾换热; 强化换热; 电水动力学中图分类号: tk 124文献标识码: achubb1早在 1916 年就发现ehd 能强化沸腾传热,可将水的蒸发速度提高 3 倍. 但此后并未受 到重视, 直到 1960 年 bochirol2等人首次发表了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定量结果, 之后 30 年来国外不少学者进行了 ehd 强化沸腾传热试验和理论 的基础研究. 特别是近 10 多年来, 由于余热利用 暖通空调 海洋能和地热能开发中对小温差传热 的要求, 加上 ehd 强化换热的一系列优点, 促使 此项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取得了不少成果. 从研 究方式和手段上看, 除了对其机理和理论研究外, 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试验研究. 正是这些实验研究, 对揭示 ehd 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打下了一个良 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 依据.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 文献资料, 进行归类叙述和分析, 试图在此基础上 给出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定性的作用. 当电压小于一定值时, 几乎不起强化作用, 而随着电压的增高, 换热系数几乎呈指数 函数形式上升, 但是受具体的实验材料以及使用工质性能的限制, 施加的电压有特定的范围.ogata3对 r11 与乙醇混合工质进行了试验: 当电压超过 10 kv 时, 汽泡被压制在换热表面而 且剧烈扰动; 当电压超过 20 kv 时, 汽泡直径变小, 且剧烈扰动, 同时在换热表面产生许多新汽泡; 施 加电压增加时, 汽泡脱离直径将减小, 而换热表面 的汽泡数将增多, 这是由于介电电泳力的作用使 得分布在换热表面的汽泡沿着换热表面剧烈地扰 动, 且每一个汽泡底部都与换热表面接触, 从而增 加了换热面积. 这也可看作换热得到强化的另一 个原因4.黄烜5就单管与管束外电场电压对 ehd 沸腾换热的影响进行过实验, 通过以 r11 为工质的 管束外沸腾传热 ehd 强化试验表明, 外加电场电压在 09 kv 的范围时换热系数提高的幅度较大, 电压大于9 kv 后, 曲线变化趋势较为平坦, 最大强 化系数为 1.43; 而对于 r11 与 r134a 的混合工质, 电压仅为 2 kv 时换热效果就提高了 2 倍, 电压在2 kv 至 8 kv 范围内换热系数提升缓慢, 电压超过8 kv 后, 换热系数随电压几乎成线性上升, 最大强管外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对管外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1.1电场对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 外加电场电压对各种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 ehd 强化沸腾换热具有决1收稿日期: 2000-05-12基金项目: 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及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g2000026302)作者简介: 黄 烜(1973-), 女, 助教.化系数为 6.69. 李瑞阳6 通过试验得到, 当电场电压低于 6 kv 时, 沸腾传热系数随电场电压的增加 而显著增加; 当电场电压高于 6 kv 时, 沸腾换热系 数增加不大. 总的来说, 随着外加电场电压的升 高, 换热系数提高, 但是电压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程 度随工质的性质 热流密度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差 别.allen 和 cooper 7 对鳍片管的沸腾传热的 ehd 强化进行了试验. 他们认为, 汽泡由于受到 电场力的作用而产生加速运动, 引起了汽泡周围 边界层液体的扰动, 促进液体的混合与热交换, 从 而提高了换热系数.数目的多少以及电极本身的粗细. 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电极布置方式中, 高电场强度并不一定就 带来高强化系数. karayiannis 对其中在管子上部 产生最大滑移汽泡数的两种电极布置方式进行了 更深入的研究, 这两种布置方式只需少量的针状 电极和一个较弱的电场, 却得到一个相当高的强 化系数.陈玉明9 对线状 针状及开槽管电极进行了 对比实验, 经研究表明, 电极的影响可以归结到电 场分布的影响, 电极的几何形状和粗细对 ehd 强化沸腾换热有明显的影响. 当电极数目较少时, 增加电极数目可以增大电场的作用范围, 换热系 数得以提高. 对于针状电极, 由于电极尖端产生 的强烈的不均匀电场, 其强化效果很好, 而当线状 电极的直径减小时, 电场的不均匀性也增强. 比起线状电极和针状电极, 开槽管电极的强化效果 最好, 这一方面与特殊的管网结构而产生的复杂 电场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有限空间中汽 泡运动所引起的扰动较强的原因. 另外, 文献9 对8 = 0.5, 0.2, 0.1 mm 的 3 种不同直径的电极进 行试验, 从试验结果可看出, 8 0.1 mm 电极强化效 果最好, 而8 0.5 mm 电极的强化效果很差, 所以电 极的粗细对 ehd 沸腾强化换热也有影响, 即存在 最佳电极直径.cheung8, 11 曾先后对直线形电极 环状网格电极与矩形网格电极作了试验. 环状网格电极最 明显的优点就在于网状电极结构形成的电场为非 均匀电场; 而对于方形网格电极, 使用它的目的是 为了沿水平方向得到一个附加的非均匀电场. 通 常情况下, 方形与环状网格电极实验趋势相似, 所以由方形网状电极所产生的附加非均匀电场对于 换热系数的进一步提高也不再有效.papar12对直线状 螺旋状及网状 3 种电极作了研究. 在相同条件下, 对工质 r123, 由于网状电 极的电场强度和电场非均匀性比线状和螺旋状电极 的强, 所以网状电极强化效果最好, 强化系数可达 5, 而直线状电极和螺旋状电极分别只有 4.5 和 3.9.上海理工大学电磁场强化换热实验室对此因 素正在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改变电极之间的间距 来改变电场, 观察其对换热的影响.1.3 换热表面的类型对 ehd 强化换热的影响papar12经过实验证明, 对于 r123 工质, 使用 光管池沸腾最大强化系数为 5; singh 13使用每米 有 62 个内肋片的换热 管 , 最大强化系数为 cheung et al8 对低肋管的沸腾传热的强化进行了试验, 获得了较好的强化效果.ehd他们认为电场对汽泡产生压制作用, 汽泡在电场中所受介电电泳力指向换热表面, 该力使得汽泡受压 而紧贴换热面, 在换热表面上振动导致汽泡脱离 直径减小且汽泡数目增多而产生强化换热. 汽泡 受力如图 1 所示, 其中图 1a 为无电场作用情况, 图 1b 为有电场作用情况.(a) 普通汽泡形状(b) ehd 电场力作用下汽泡形状图 1 成长汽泡受力图fig.1 force acting on a growing bubblesfehdehd 电场力fb浮升力fs表面张力陈玉明9对大空间管外核沸腾的 ehd 强化进行了实验研究. 从实验现象上看, 在外加电场 的作用下, 汽泡变小, 汽泡群很密集, 汽泡在运动 过程中振动, 表观上汽泡运动速度加快, 从而沸腾 换热系数得以提高.ehd 强化换热目前主要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其 ehd 效应在定性上还未达到共识, 对于电场对 汽泡产生的作用一直没有一致的结论. 这些研究 一方面说明 ehd 沸腾换热研究的活跃, 另一方面 也说明需要更基础 更系统的理论研究.1.2 电极结构对 ehd 强化沸腾传热的影响karayiannis 10 对水平管束沸腾换热的 ehd 强化进行了试验, 对 4 种不同布置方式的电极结 构进行了研究, 包括改变电极布置的对称性 电极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2001 年 第 23 卷248.5; kumar14对每米有 131 个内肋片的换热管进行试验, 最大强化系数可达 11. 这其中主要原因肋管比光管 ehd 强化换热效果好; 对于管束, 在低肋管束中, 电压达到 10 kv 足以消除沸腾滞后 现象, 并且核态沸腾区域换热系数大大提高. 20 kv 电压能大幅度提高换热系数而减小所需要的 过热度, 30 kv 电压也有相似的强化效果. 而对于 光管管束, ehd 也有强化效果, 但仅产生于对流区 域, 30 kv 电压都不足以克服沸腾滞后现象. 所以 说 , 低肋管束比光管管束的强化效果都要好 . ogata 16等人用 r123 为工质, 测试了 3 种不同的 光管管束, 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他用铁棒作为电极, 距管 3 mm, 产生的非均匀电场使汽泡向换热面移 动, 从而强化传热. 同样有一些报导指出, ehd 强 化管束沸腾的效果和单管一样有效. 文献16和 17 两者的差异在于电极布置的不同, 只要电场 布置合理, 光管管束也同样有较好的强化效果.就是内肋片管产生电场的不均匀性而导致换热的明显增强.allen 和 cooper 7 认为在加热管的外表面加 装翅片( 即采用翅片管), 管外的局部电场和局部 介电电泳力在大小和方向上的变化都不同于光滑 管表面. 此时, 翅片尖端到翅片根部电场强度逐 渐减小, 这样介电电泳力使得汽泡束缚在翅片间 的空隙中, 随着汽泡的长大形成汽柱, 直至浮力克 服 ehd 力而脱离.ehd1992 年, damianidis 15在 allenand cooper 3的实验基础上, 对 r114 采用光管 低肋管和表面强化管 3 种不同单管以及光管管束与低肋管束进 行对比( 管子结构见表 1), 实验表明, 对于单管, 低表 1 试验管换热表面结构15tab.1 structure of heat transfer surface of test tube类 型结构备 注光管低肋管强化管 光管管束内径 17.9 mm, 外径 19.1 mm肋根部直径 17.6 mm, 肋高 0.5 mm, 肋间距 0.88 mm内径 14.97 mm, 外径 19.05 mm, 肋间距 0.7 mm内径 17.9 mm, 外径 19.1 mm肋根部直径 17.6 mm, 肋高 0.5 mm, 肋间距 0.88 mm单管锯齿牙形肋片管束(9 根管)低肋管管束用非共沸混合工质 r123 和 r134a 进行实验研究,1.4不同工质对 ehd 强化换热的影响工质的性质对电场的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认为 r123 是 r11 的有效替代物, 黄烜18对 r123 及 r11 作了对比试验, 在相同试验条件 下, r123 的强化系数达29.3, 而 r11 的强化系数仅 为 3.7. r123 的 ehd 强化换热效果比 r11 好的原 因是 r123 的电荷松弛时间比 r11 的小, 所以 r123 有较好的强化换热效果,该结果与 karayiannis 19 ohadi20得到的试验结果相一致.ohadi20还对 r123 r11 的掺润滑油混合物 进行了研究. ehd 能减少制冷剂掺润滑油混合物 中的泡沫, 在相同的电压 热流密度 小掺油比下, ehd 沸腾换热系数随着润滑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ehd 能量消耗也随着含油量的提高而提高.考虑到制冷和热泵系统中用非共沸工质, 非 共沸混合工质的蒸发和冷凝是在变化的温度下进 行的, 它可以近似模拟洛仑兹循环满足节能需要. 但是由于换热过程中涉及到工质的扩散过程, 相 对单工质, 其相变换热( 沸腾或凝结) 系数往往要 下降, 所以 yabe17 对管内 ehd 强化沸腾换热采黄烜11对当提供 7 kv 电压时, 强化系数达到 3.r11 纯工质及其与 r134a 的混合工质进行了对比,从结果上看 , 电场对 r11 的强化效果相对较 差, r11 管束外沸腾换热的最大强化系数仅为1.43, 单管外沸腾的最大强化系数也只有 4.79. 在r11 中加入少量 r134a 后, 大大提高了沸腾换热的 强化系数, 使管束的沸腾换热的强化系数最高达6.69, 单管的沸腾换热强化系数最高达 12.20.对单管和管束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 许多工业用和商用的换热器 常采用管束而非单管. 管束中的沸腾换热特性与 单管的完全不同, 当单管结构中产生沸腾时, 周围 的流体大部分为滞流, 主要的换热形式是核态沸 腾; 而对于管束结构中的池沸腾, 周围流体不再停 滞, 在管束外产生一股强的液体循环流, 管束底部 产生汽泡流动, 两相混合向上流动经过管束到达 液体自由表面. 在这个过程之中, 自然对流传递 了大量的热量8.chan and shoukri21对工质 r113 在光管管束2外沸腾的水动力学和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所谓的管束效应在低沸腾热流密度时显 著, 而在高热流密度时不重要.kawai et al.22试图表明单管和管束结构中沸 腾换热特性的关系. wallner23对工质 r11 的 12 根光管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得出: 在低热流 密度范围内, 管束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单管要高50%左右, 而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 这个差别逐渐 减小.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也对水平单管和管束外 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6. 实验测得 ehd 对管 外沸腾换热有非常显著的强化效果, 管束外沸腾 换热的最大强化系数为 6.69, 单管外沸腾换热的 最大强化系数为 12.20, 从而得出了单管比管束的 强化效果好, 低热流密度比高热流密度强化效果好的结论. ehd 技术能成倍地提高沸腾换热系数,在强化沸腾换热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流密度和小质量流量下有较大的强化系数. 随着质量流量的提高, ehd 传热强化率下降; 在低干度 和小质量流量下, 也有较大的强化系数. 质量流 量为常数而入口干度变化时, 在很大干度范围内 换热系数可提高 3 倍,入口干度小的强化效果好; 在一定的质量流量下, 换热系数随着电压的增加 而增加.yabe17等人研究了 r123 r134a 非共沸混合 物在管内的 ehd 强化沸腾. 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 质量流量下, 换热系数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 工 质流型从层流变为环状流. 质量流量的不同对换 热系数有影响, 其试验结果与 singh24相类似.安恩科等25对管内 ehd 强化换热进行了研 究, 采取沸腾管垂直布置 冷凝管水平布置的方式, 电极同心安装. 试验结果表明: 低热流密度比高热流密度强化效果好, 热流密度相同时, 随着电场 电压的增加, 管内沸腾传热的换热系数也随之增 大, 即强化系数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在本文 试验范围内, 最大强化系数为 4.28.由于研究管内 ehd 强化换热的困难, 所以,迄今为止, ehd 强化换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外 沸腾换热上.对管内 ehd 沸腾强化换热的研究对管内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由于其试 验条件苛刻, 试验的可视性比较差, 所以国内外对 其研究并不多.1992 年, singh24 在管内沸腾传热的 ehd 强化试验中, 采用管内同心电极施加电场, 比较了热 流密度 质量流量 强化系数(有电场和无电场下 的换热系数比值)三者的关系和入口干度 热流密34研究现状分析及有待进一步进行的工作经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综述和分析, 可将国际上对 ehd 强化水平管沸腾传热的主要试验研究列于表 2.度 质量流量强化系数四者的关系, 表明在低热表 2 沸腾换热 ehd 强化实验研究的回顾tab.2 retrospection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ehd boiling heat transfer作 者使用工质试 验 条 件(ae/a0)max注释ogata 等3r11-乙醚r113-乙醚水平光滑铜管,外径为 45 mm,网状电极, 距换热面 5 mm;a.观测 ehd 对汽泡的影响;b.直流电;c.流体加热a.观测 ehd 对汽泡的影响;b.直流电;c.流体加热a.电加热;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c.ehd 对单管与管束沸腾 沸腾传热的影响的比较; d.不同工质的影响换热面为圆型平面, 直径 50 mm 网状电极烜5, 18r11r11+r134ar123黄水平单管及 7 根管组成的管束, 外径 25 mm,长 400 mm,电极为直径 2mm 的线状电极,每根换热管外均匀 布置 6 根电极,电极距换热面 5 mm单管 12.20管束 6.69r12329.3李瑞阳6r118.76水平单管外径 25 mm,长 400 mm, 电极为直径 2 mm 的线状电极,换热管外均匀布置 6 根电极, 电极距换热 面 5 mma.电加热;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c.分析外加电场的功耗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2001 年 第 23 卷26续表 2作 者使用工质试 验 条 件(ae/a0)max注释allen 等7r114-润滑油水平鳍片管, 长 514 mm,管外同轴网状电极, 直径为 38 mma.ehd 可减少沸腾滞后;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c.汽泡脱离直径变小cheung等8, 11r134a7 根低肋管管束, 肋高 0.86 mm,每根管外径为 19 mm, 长 76 mm, 环状和方形网格电极, 电极丝直径均为 1 mm, 网格均为 6.35 mm 6.35 mm.30 根线状电极, 直径 1 mm,距管壁3.5 mm环状网格电极 5.1方形网格电极 5.5线状电极 3a.直流电;b.流体加热;c.水平管外沸腾传热d.电极的形状对传热的影响陈玉明等9r11水平光管, 外径 20 mm,长 100 mm,电极为线状电极, 直径为 0.5, 0.2,0.1 mm,针状电极, 开槽管电极, 直径26 mm线状电极 1.6针状电极 2开槽管电极 2.88a.电加热;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c.电极的形状对传热的影响damianidis等15r1142.5水平低肋单管, 外径 19.05 mm,肋片间距 0.7 mm,电极为穿孔的平板和柱状电极a.直流电;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c.流体加热;d.ehd 可激发沸腾传热ogata 等16r1235 根光管管束, 每根管外径 22 mm,长 50 cm, 电极为不锈钢棒, 外径 6mm,距管壁 3 mm;50 根光管管束, 每根管外径 22 mm,长 50 cm; 每根管外有均匀布置的12 根电极, 距管壁 3 mm;10 8 根光管管束,每根管外径 22 mm, 长 2 m, 电极为不锈钢棒, 外径 6 mm,距管壁 3 mm9 根管管束, 分别为光管 低肋管, 低 肋管根部直径为 17.6 mm,肋高 0.5 mm, 肋间距 0.88 mm, 光管外径为19.1 mm, 电极为穿孔的平板和柱状 电极7a.直流电;b.电加热;c.水平管外沸腾传热;a.直流电; b.电加热; c.水平管外沸腾传热a.直流电; b.流体加热; c.水平管外沸腾传热;a.直流电; b.流体加热; c.水平管外沸腾传热71.3yabe 等17r123-r134a3水平光管, 长 3.75 m, 内径为 10 mm,电极为管内同轴布置的不锈钢柱,外径 5 mm水平光管, 外径 19.05 mm.长 0.5 m,电极为 6.0 mm 的铜棒, 不规则布置a.流体加热;b.水平管内沸腾传热karayiannis 19r11r1239.3a.电加热;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c.不同工质的影响a.电加热; 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 c.比较两种工质 ehd 强化 沸腾效果; d.比较掺油对换热的影响ohadi 等20r11r1231.65.5水平光管, 长 29.5 mm, 外径 12.7mm, 管外均匀布置 6 根电极, 其直径为 0.8 mm,距管壁 3 mmsingh 等24r123水平光管, 内径 9.4 mm,长 1.22 m,电极为管内同轴布置的不锈钢柱,外径 3 mm5.5a.流体加热;b.水平管内沸腾传热;c.比较质量流量对 ehd 强 化传热的影响a.不同电场电压的影响; b.不同热流密度的影响; c.分析了温度场不均匀性安恩科25r11电极为管内同心布置, 垂直沸腾 水平凝结沸腾 4.28凝结 1.56由表 2 可见, 与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与理论研究相比, 实验研究进程比较成熟, 其中包括 对管内与管外 单管与管束等不同结构, 电极形状 及布置 换热管表面状况和不同工质等各种影响 因素的 ehd 强化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旨在找到最佳的强化方式, 获得最佳强化效果. 结合本文对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和理论研究的综述26可 知, 对 ehd 强化换热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实 验研究和数据积累的阶段, 而实验研究的进展大 于机理和理论研究的进展. 纵观上述分析, 在实 验研究上有如下的特点:a. 实验研究的面较广, 它涉及到了电场强度 电场分布和电极结构的影响规律, 也涉及到单管 管束 管内 管外 光滑管及鳍片管等不同的情况, 在工质上也涉及到不同的单工质和混合工质.b. 在研究的目的上, 其出发点主要针对实际 应用, 所采用的试验元件基本上是工程实际中使 用的换热器元件, 因而其结果可应用于工程实际.c. 各研究者的实验均取得了可喜的传热强化效果, 其换热系数的增加量一般都在 2 12 倍 之间.在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的同时, 我们分析一下现状就可以看出, 其研究还 有待于深化, 有不少问题尚有待于解决. 单从实 验研究来看, 总体上是 基础研究不基础, 应用研 究未应用 , 而目前的实验研究虽然与机理和理论 研究有结合, 但总体上, 实验研究处于基础研究与 应用研究的中间地带. 从基础研究上讲, 其实验 研究并未真正揭示 ehd 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 从 应用研究来讲, 到目前为止, ehd 强化换热技术尚 未真正投入工程实际应用. 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 机理不清楚有关, 另一方面与研究比较分散, 未形 成体系有关.因此, 在 ehd 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上, 作者 认为目前主要应强化两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是基础性研究, 以探索机理和发展理论为目的; 一方面 是应用性研究, 以尽快投入工程实际应用为目的.a. 基础性研究, 即对沸腾换热 ehd 强化的实 验与理论结合研究. 到目前为止, 对 ehd 强化换 热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 验结果上, 而对于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工作做得不 够, 甚至可以说是相互脱节. 因此, 今后工作重点 之一就是加强实验与理论分析相互结合的研究, 建立描述电场作用下沸腾换热的理论模型.由于 ehd 沸腾换热过程中电水动力学的复杂性, 对于一给定换热表面和电极对, 预测强化换 热的程度需要长期探索. 对于复杂换热表面, 决 定非均匀电场的大小是一个主要问题, 汽泡脱离 运动学也无法预测, 所以, 还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对于一给定类型换热器, 确定其最优的换 热表面和电极对.b. 实用性研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电极几何结构的优化. 在给定的电压下, 不同形状 数量 直径的电极及其布置方式都会产 生不同的电场分布, 从而对换热系数产生不同的 影响.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电极布置方式来改变 电场均匀性, 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但并 没有进行真正的优化. 我们可以运用有限元方法 分析需多大的力使液体脱离换热面而移向电极, 由此来决定最佳的电极布置方式和电极形状, 获 得最好的强化效果以达到优化电极的目的.(b) 改善实验条件. 虽然 ehd 强化换热实验研究比较成熟, 但是由于其机理的复杂性, 影响因 素也很多. 所以, 一方面各实验条件相差很远, 给实验结果分析与类比带来很多困难; 另一方面, 实 验条件很难运用于实际工程应用中, 现有的实验 数据难以覆盖工程应用的不同条件. 因此, 今后 应该加强实验条件的改善, 尽量缩小与实际应用 的距离.(c) 不同工质的研究. 一方面, 为适应当前国际社会 cfc 替代的趋势, 可以进行 cf c 替代物实 验研究; 另一方面, 现在空调 热泵等制冷系统中 通常采用的都是非共沸混合工质, 而非共沸混合 工质的相变传热( 沸腾传热和凝结传热) 系数明显 下降, 所以对混合工质组分及比例的 ehd 强化 研究在工程实际中更具意义. 但是, 迄今为止, 虽 然有些学者对混合工质进行了少量的实验探索, 而所用的工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制冷剂, 且仅有的实验结果并未真正揭示 ehd 对混合工质的强化规律.参考文献:1chubb l w. inprovements relating to methods andapparatus for heating liquidsp. uk patent, 100796,1916.2bochirol l, bonjour e, weil l.exchangesthermiquesetude de l action de champs electriquessur les transfer de chaleur dans les liquides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2001 年 第 23 卷28bouillantsj. c r heb d es seances de lacad dessciences (paris ), 1960, 250: 7678.electrohydrodynamic technique and its long termeffectsd.maryl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3ogata j, yabe a.nucleate boiling fieldsj.int j775782.顾维藻, 马重芳,basic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heat transfer by applying electricheat mass transfer , 1993, 36(3): college park, 1994.15 dami anidis c, karayiannis t g. ai-dadah r k, et al.ehdboilingenhancementinshell -and -tubeevaporato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frigerationplantsj. ashrae trans, 1992, 98(2): 462472.16 ogata j, iwafuji y, shimada y, et al. boil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tube bundle evaporators utilizing electric field effectsj. ashrae trans,1992, 98(2): 435444.17 yabe a, taketani t, maki h, et al. experim ent study神家锐等. 强化传热, 北京: 科学4出版社, 1990, 9296.huang xuan, li ruiyang, yu hongli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for ehd boiling heat transfer5enhancement on a tube bundlea.and heat transfer , proc of thesymposiumc, xian china, 1999.multiphase flow4th internationalofelectrohydrodynamically (ehd)enhanced李瑞阳, 施伯红, 郁鸿凌等. ehd 强化水平管外沸腾传热的试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 2000, 21(1): 97100.allen p g h, cooper p. the potential of electrically enhanced evaporatorsa. proc 3rd int symp on the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heat pumpsc, oxford, uk, 1987, 221229.cheung k, ohadi m m, dessiatoun s, et al. ehdenhanced boiling coefficients and visualization of r-134a over enhanced tubesj. trans asme, j heat transfer , 1997, 119: 332338.陈玉明, 刘振华. ehd 强化大空间光滑管外核沸腾换热实验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7, 31(9): 3439.6evapo-rator for nonazeotropic mixturesj. ashraetrans, 1992, 98(2): 455461.18 huang xuan, li rui-yang, yu hong- ling, et al.experimental studies for ehd boiling heat transfer7enhancement outside a tubea.proceedings ofsymposium on energy engineering in the 21stcentury(see2000)c, hong kong, 2000, 913.819 karayiannis t g.ehd boiling heat transferenhancement of r123 and r11 on a tube bundle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1998, 18: 809817.20 ohadi m m , papar r a, ng t l, et al. ehd enhancement of shell-side boil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r123/oil mixturej. ashrae trans,1992, 98(2): 427434.21 chan a, shoukri m. boi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multitube bundles j.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1987,109: 753760.22 kawai s, kawamura n, furukawa 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ffect of tube bundles on boiling heat transferj. heat transfer - japanese research,1989, 18: 5260.23 wallner j. heat transfer in flooded shell and tube evaporat orsa.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tokyo: 1970, he2.4.24 singh a, ohadi m m, dessiatior s, et al. in -tubeboil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r-123 using the910 karayiannis y g, xu y.electric f ield effect inboiling heat transfer. part b: electrode geometry j.enhanced heat transfer , 1998, 5: 231247.11 cheung k h, ohadi m m , dessiatoun s. coumpound enhancement of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r-134a in a tube bundlej. ashrae trans, 1995, 14(1): 111.12 papar r a, ohadi m m, kumar a, et al. effect of electrode geometry on ehd-enhanced boiling of r123/oil mixturej. ashrae transactions, 1993,14(4): 12371243.13 singh a, kumar a, dessiatoun s, et al. compoundehd-enhanc edp oolboilingofr123inaliquid-to-r efrigerantheatexchangera.ehd techniquej.445454.ashrae trans, 1992, 98(2) :93-wa/ht-40, asme winter annual meetingc, neworleans, louisiana, 1993.14 kumar 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 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in r-123 using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输血医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合同到期前如何合法撤回投资款项
- 2025合作店区域特许经营合同合作店享有区域限制
- 2025年煤气常识试题及答案
- 记录填写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练习题和答案含答案详解【b卷】
- 2025年水泥质量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量标准器具:化学计量标准器具项目建议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测试卷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公证员助理招聘考试题库及模拟题答案
-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湖北省监督数据分析应用中心专项招聘2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试题(附答案)
- 文创市集限定摊位协议
- 2025版旅游景区导游及服务人员派遣合同模板
- 2025年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试行)
-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每课教学反思
- 川教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名誉顾问聘任管理办法
- 五子棋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