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 一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分为 基础性理论研究 应用性专题 案例分析 调研报告 二 论文的正文篇幅要求为 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不低于 2 万字 属于应用性专题 案例分析与调研报告的学位论文 不低 于 1 5 万字 三 应用性专题 案例分析 调研报告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必 须要有案例材料作为支撑 案例材料计算在正文篇幅的字数内 注 其余要求见网页 西南政法大学网站 研究生部网页 法律硕士 培养要求 关于规范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通知 提示 提示 从案例谈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从案例谈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是是 应用性专题应用性专题 论文论文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 评阅参考标准评阅参考标准 法律硕士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法律硕士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一 论文的选题意义 一 论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司法实践价 值 二 对文献资料掌握的程度 二 所选案例及调研数据是否紧扣论题 三 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 知识水平 三 论述及论证方法是否反映了对基础理 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 论文的创造性 四 是否针对特定的问题做出了独立思 考 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法 五 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五 不拘泥于理论性研究论文格式 具有 与论文类型相适应的写作规范与逻辑 六 论文的不足 六 论文的不足 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水平 优 良 中 差 论文所反映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差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在职在职攻读攻读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从案例谈从案例谈介入因素的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 导导 师 戴勇才师 戴勇才 副副教授教授 作作 者 莫永进者 莫永进 中国中国 重庆重庆 二二 八年九月八年九月 1 中文摘要 经调查广东省雷州市人民法院在 2007 至 2008 年度审结三个类似案 例 三个案例都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 本文试图从三个案例谈起 论述介 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概念和特征 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的类型 不属 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问题 然后转向论述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判断标准 同时论述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如何认定问题 从而 归结出研究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 前言 这部分从案例入手 引出为什么选此题 二 介绍了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概念及特征 这一特殊的刑法现 象是指在先行为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过程中 介入了第三人行为 被害人 行为 行为人的第二次行为或者自然事实 从而影响因果关系链条异常发 展的因果关系 它具有在结果与结果发生有关的数个因素中 原因与结果 之间是非直接联系 先行行为通过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决定或不 可或缺的作用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至少有二个以上互有关联的因果 关系链条 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虽然共同引起危害结果 但二者之间缺乏 共同犯罪行为之间的有意识相互配合等特征 三 介绍了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的类型 它包括第三人行为介入的 场合 这个场合又分为第三人非自由意志行为的介入和第三人故意行为的 介入 被害人行为介入的场合 这个场合又分为被害人受行为人先行行为 决定实施地非合理性故意行为的介入和被害人受行为人先行行为决定实 施地非自由意志过失行为的介入 行为人行为时被害人业已存在的特殊情 况介入的场合 行为人基于同一故意而实施地第二个行为介入的场合 行 为人行为时业已存在的特殊自然情况介入的场合等具体情况 四 介绍了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首先 判断是先行行 为还是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的产生具有原因力 如果先行为对 基本犯罪 构成中 结果加重犯中 情节犯中 危害结果的产生起了主要原因力的作 用 二者之间就是定罪刑法因果关系 其次 判断先行行为和介入行为各 自的合法程度 先行行为和介入因素的合法程度直接影响对其的归责程 度 在介入因素不明显违法的情况下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定罪 因果关系 最后 判断介入因素的发生阶段 发生概率的高低及发生的独 立性程度 介入因素发生在先行行为未实施完毕之前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 2 果之间具有定罪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发生在先行行为实施完毕之后 危害 结果未发生之前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定罪因果关系 则要 具体考虑如下因素 介入因素属于 按社会一般观念考虑 非异常的情况 下 先行行为需要对危害结果负责 在介入因素的发生从属于先行行为 介入因素不具有发生独立性的情况下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定罪 因果关系 此外 介绍了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认定 在比较国外学者 关于类似现象提出的 因果关系中断 因果关系断绝 学说的基础上 分 析了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特征 从而提出不属于介入因 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几种具体情况 非行为人在行为人实施行为后基于不同 故意而实施后行为的场合 行为人基于不同故意而实施其第二个行为的场 合 二个行为对危害结果的产生发生择一的竞合作用的场合 二个行为对 危害结果的产生发生重叠作用的场合 介绍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这是从二个角度予 以分析 包括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本身角度和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 果关系与行为人主观要件的角度 来判断其对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其影响程 度 二者之间具有了定罪因果关系 并不等同于行为人就要承担相应的刑 事责任 只有行为人同时具有了该种犯罪的主观罪过时 才能对行为人予 以定罪科刑 重视对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的深入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 义 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及理论研究中的真空亟待解决 关键词 关键词 客观要件 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 1 abstract the tree similar cases that were judged by the court of leizhou in 2007 2008 which all exhibited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cases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under the theory of the legal reasons in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model with exceptions then the author turns to the judging standard of the legal seasons and elaborates the exceptions of the identifications over the reason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accordingly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part one is the preface which introduces the cases to indicate the issue in this dissertation 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cause and effect in the cranial law the character in the law means that in the prior action triggered the damages the third person or the second time of the suspicion s action or the natural event appeared which impact the chains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it must be the medium between the several results and the indirect contacts with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the prior action impacts upon the damages by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links between the prior action and the damages and the prior action and the intervening action both have the same results on the damages but there is no common awareness and the coordination just like the common crimes part three is the model of the inventing factors in the criminal law s cause and effect which including the spots of the third person which could separated into the non freewill and the deliberation of the third person the spots of the injured which could classified into the irrational deliberation by the prior action and the now freewill by the prior action affected by the injured the spots of the special cases of the injured the spots of the second action based on the same motive of the suspicion the spot of the special natural event which has existed as the action of the suspicion 2 part four is the judging standard of the rela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in criminal law at first the factor of the reason is the line to judge the prior action and the intervening action if the former one in the damages such as the basic criminal elements the strengthen cases of the results and the motives produce the major reason of the action which the two is the relation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in criminal law secondly it is the legal degree of the judgment about the prior action and the intervening action which directly impact on the degree of the punishment that means the prior action and the damages would the convicting reasons without the outstanding violations of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finally the judgment of the average happing and the ratio of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is the degree of the independence the intervening factor appears before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prior action there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after the accomplishment there is no cause and effect between them so the following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one is that no independence in the subordination of the prior action there is the direct reasoning and the common case based on the common senses the prior action should in charge of the damage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exceptions about the relation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in criminal law and compares with the similar cases of the interruptions the separated one in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academia that the basic aspects of the intervening factor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ases the spot of non partaker based on the different deliberations to enforce the actions aftermath the spot of the second actions with diversities the spot of the chosen damages the spot of the overlapping damages and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s over the rel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which is analyzed by the two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relation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in itself and the re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s to decide the effects on the punishment the two sides have the reasons but do not means that the partaker should burden the criminal liability only has the subjective faults in the action could have done the convictions so if we put more attentions on the profound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ause and effect in criminal law would produc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3 practical meaning that could be impact to the resolving problems in the blank in the academia and the confusion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s key words the objective element the rela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1 目 录 一 前言 1 二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6 一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概念 6 二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征 6 1 在结果与结果发生有关的数个因素中 原因与结果 之间的联系是非直接联系 6 2 先行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到决定或者不可或缺的作用 7 3 在先行行为与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至少有两个以上 互有关联的因果关系链条 7 4 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虽然共同引起危害结果 但二者 之间缺乏共同犯罪行为之间的有意识相互配合 8 三 关于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情形 8 三 介入因素的种类 9 一 被害人自身的行为 被害人自身行为这种介入因素 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9 二 第三人行为的介入 10 三 行为人基于同一故意而实施地第二个行为的介入 11 四 行为人行为时被害人业已存在特殊情况的介入 11 五 行为人行为时业已存在的特殊自然情况的介入 12 四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13 一 作为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 13 二 不属于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18 1 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征 19 2 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的行为类型 20 三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22 五 结语 25 参考文献 26 2 1 一 前 言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法院在 2007 至 2008 年度审结三个类似案例 1 案例一 陈堪活等人过失致人死亡案案例一 陈堪活等人过失致人死亡案2 被告人陈堪活带领被告人陈妃妙 张发锦 陈杨生及陈少金等人 2001 年 1 月 25 日下午乘坐由张发锦驾驶的一辆手扶拖拉机到溪南水库巡逻 出发前 被告人陈妃妙从自己的宿舍里拿一支猎枪携带着 当巡逻到四号 堤坝未端时 发现有两位男青年在水库中似在偷鱼 于是就掉转车头向两 位男青年追去并在一甘蔗园旁停车 被告人陈堪活叫陈少金留下看守手扶 拖拉机 自己则带领其他人迅速向前跑去 其中被告人陈妃妙手握猎枪 两位男青年发现有人追来 拔腿就跑 被告人陈妃妙 陈堪活 张发锦及 陈杨生等人均跟后追赶 在追赶过程中 陈妃妙用猎枪向天鸣枪警告 逃 跑的两男青年是兄弟俩 一位是大哥曹 xx 立即跑进附近的甘蔗园 另一 位是弟弟名叫曹学则继续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后 在水库水面较为狭窄的地 方下水企图游向对岸逃走 被告人陈妃妙 陈堪活 张发锦及陈杨生等人 也赶到岸边 当曹学游离岸边约 18 米时开始下沉 并呼叫救命 被告人 陈妃妙立即跑回手扶拖拉机上拿充气轮胎准备救人 当其拿充气轮胎返回 时 曹学已沉入水中不见了 被告人陈堪活 张发锦 陈妃妙及陈杨生等 人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抢救就一起乘手扶拖拉机返回水库管理所 将情况报 告所长陈同 陈同向东里派出所报案并将陈妃妙所持猎枪交公安机关 1 月 27 日下午 曹学尸体被打捞上岸 经对尸体进行法医检验 曹学系生 前溺水死亡 缴获的猎枪经鉴定 具有杀伤力 另查明曹学兄弟只是在水 库边玩耍 并不存在偷鱼行为 雷州市人民法院认为 被告人陈妃妙 陈堪活 张发锦无视国家法律 在执行水库巡逻任务过程中 因怀疑他人偷鱼而进行追赶 在被害人溺水 呼救过程中 由于被告等人救助不及时 以致发生被害人溺水死亡的结果 其行为均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均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陈妃妙违 反枪支管理规定 非法持有杀伤力的猎枪 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1本人工作的单位 2 雷州市人民法院 2007 雷法刑初字第 191 号判决书 2 应数罪并罚追究其行刑事责任 为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安全 经审判委 员会讨论决定 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 第一百二 十八条 第六十九条之规定 判决如下 1 被告人陈妃妙犯过失致人死亡罪 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犯非法持 有枪支罪 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总共刑期四年六个月 决定执行有 期徒刑四年 2 被告人陈堪活犯过失致人死亡罪 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3 被告人张发锦犯过失致人死亡罪 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该案判决后 被告人不服向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该院裁定驳回 上诉 维持原判 案件二 被告人李晓东等人过失玫人死亡案案件二 被告人李晓东等人过失玫人死亡案3 2004 年 10 月 20 日晚 10 时许 被告人莫东东发现陈东波在乌石港情 人桥卡拉 ok 档唱歌 就告知被告人李晓东 李晓东以陈东波曾打过他为 由 提出去揍陈东波 这样 李晓东 莫东东及陈荣辉等 6 人分别乘 2 辆摩托车来到情人桥附近 遇到骑着摩托车的吴有谊及 1 名男青年 被告 人李晓东邀集吴有谊参与打架 接着被告人李晓东 莫东东及陈荣辉 吴 有谊以及 4 名男青年分别骑 3 辆摩托车到陈东波所在的卡拉 ok 档处 李 晓东持钢管向陈东波的后背殴打一下后 被告人莫东东及陈荣辉等人赶 上 陈荣辉也持木棒殴打陈东波 陈东波及一起唱歌的所有人四处逃窜 陈东波沿水泥路朝乌石港方向逃跑 陈荣辉及被告人李晓东 莫东东等人 徒步 骑车追赶 其中被告人李晓东 莫东东及吴有谊等人在追赶过程中 因无法找到陈东波而中途骑车折回 陈荣辉却继续追赶陈东波逃到海边 陈东波被迫跳海逃跑而失踪 2004 年 10 月 22 日 被告人李晓东 莫东 东被抓获归案 2004 年 10 月 23 日凌晨 3 时许 被害人陈东波的尸体在 乌石海港被发现 当天上午 8 时许 当地群众将陈东波的尸体打捞上岸 经湛江市公安局 雷州市公安局法医学尸体解剖检验 被害人陈东波胃内 容物未检见常见有机磷农药 苯骈二氮卓类安眠药及毒鼠强成份 可排除 上述毒物中毒 被害人陈东波右侧颞顶部 右小腿胫前上段 左侧髂后上 棘挫伤伴皮下肌肉出血 符合钝器作用形成轻微伤 不足以致死 四肢长 3雷州市人民法院 2005 雷法刑初字第 363 号判决书 3 骨 颅盖骨 颅底均未见骨折 未见硬膜外 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 血 脑实质未见出血 可排除机械性损伤致死 尸检见气管 支气管内壁 有细泥沙附着 肺重度淤血水肿 双侧胸腔积血性水样液体各 1000 毫升 十二指肠内充满液体 陈东波符合溺死 案发后次日 被告人李晓东的法 定监护人李庆英交付赔偿款 20000 元随案处理 雷州市人民法院认为 被告人李晓东 莫东东及同案人陈荣辉 另案 处理 在发现曾经打伤李晓东的陈东波时 不是循合法途径进行解决 而 是为图报复持械殴打 追赶对方 陈东波逃跑到海边无路可逃 被迫跳进 海里 最终导致陈东波溺水死亡 因二被告人及同案人陈荣辉是基于报复 的共同故意而持械殴打并追赶陈东波的 虽然被告人李晓东 莫永东在追 赶过程中 因不知陈东波行踪而中途骑车折回 只是陈荣辉继续追赶 但 陈东波害怕被二被告人及陈荣辉等人追上打伤的恐惧感并没有消除 事实 上 正是二被告人及陈荣辉等人共同殴打 追赶行为 给陈东波人身安全 产生威胁 陈东波才跳入海中 并最终导致陈东波被水溺死 二被告人及 同案人陈荣辉的行为与被害人陈东波溺水死亡的结果 形成刑法上的因果 关系 二被告人及同案陈荣辉应当预见他们的行为可能会产生被害人死亡 的结果 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其主观上有过失 二被告人的行为 均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被告人李晓东 莫永东作案时未满十八周岁 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 本案被害人陈东波曾经殴打被告人李晓东未给赔 偿 被害人有一定过错 案发后 被告人李晓东的法定监护人已部分赔偿 被害人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 20000 元在案 又具有酌定从轻情 节 据此 对二被告人予以从轻处罚 判决如下 1 被告人李晓东犯过失致人死亡罪 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2 被告人莫东东犯过失致人死亡罪 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该案最后被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原判 案例三 被告人故意伤害案案例三 被告人故意伤害案4 2005 年 2 月 9 日凌晨 雷州市东里镇甲六村委会梁宅村青年梁妃健 与同村青年梁妃童 梁妃三 梁锐骑摩托车载着东里镇土头村青年郑明华 郑小玲等人自梁宅村回土头村 梁妃健载着郑明华 梁妃童载着郑小玲 4雷州市人民法院 2007 雷法刑初字第 145 号判决书 4 此时 东边塘村青年即被告人郑栋及同村青年陈永 郑堪龙 陈景文等人 也骑摩托车送赵宅村的女青年赵燕飞 赵凤回家 两队人在赵宅村村口相 遇 因路面泥沙路滑双方均推车而行 当梁妃童遇到被告人郑栋时 梁妃 童责问郑栋 你是什么人 被告人郑栋当时没有应答而继续行车 被告 人郑栋等送完人后 追上已往回走的郑堪龙 陈永等说刚才有人叫他停车 要打他 郑堪龙问打到没有 被告人郑栋说没有 郑堪龙说没有打就算了 便开车往回家方向走 郑栋回到半路 发现刚才责问他的人就在前面 即 叫陈永通知郑堪龙到旧戏楼处拦截殴打梁妃童等人 自己和陈景文加速超 过梁妃童等人到旧戏楼与郑堪龙等人汇合 梁妃童 梁妃健等人来到距旧 戏楼 30 米时 发现郑栋 陈永 郑堪龙 陈景文等人手持石块骑着摩托 车堵住了他们的去路 走在前面的梁妃三 梁锐先冲了过去 梁妃童见势 不妙载着郑小玲首先调转车头往原路跑 被告人郑栋见后立即载着陈景文 驾车就追 梁妃健载着郑明华也跟着调头驾车逃跑 陈永见后载着郑堪龙 驾车追赶 陈永边追边喊 你快停车 不停车你就死 梁妃健加大速度逃 跑 当梁妃健逃至白岭路北坡村路段时 由于车速过快 冲出了公路 撞 到路边树上 梁妃健 郑明华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没有起来 陈永 郑堪龙 见被追的人不见了就驾车返回 被告人郑栋及陈景文追赶梁妃童 因梁妃 童的车突然熄火 被迫弃车而逃 被告人郑栋见后将梁的车骑走 当其来 到梁妃健的出事地点时 发现梁妃健和郑明华躺在地上 被告人郑栋就将 梁妃童的摩托车放在旁边逃离现场 不久 郑明华醒来呼喊救命 附近群 众发现并报警 东里派出所民警接报后赶到出事地点 将梁妃健 郑明华 送往东里卫生院抢救 梁妃健因抢救无效死亡 郑明华右手骨折 被害人 郑明华于 2005 年 2 月 13 日至同月 15 日又到雷州市白沙卫生院玉林骨伤 科联合医院住院治疗 经湛江市公安局 雷州市公安局法医学尸体解剖检 验认定 被害人梁妃健符合钝性外力作用于左头顶部致颅脑损伤死亡 经 雷州市公安局法医门诊鉴定 被害人郑明华的损伤程度为轻伤 雷州市人民法院认为 被告人郑栋为图报复 纠集陈永 郑堪龙等人 骑车持械拦截 追赶对方 导致被害人梁妃健拼命地驾车高速逃跑而造成 梁妃健死亡 郑明华轻伤的严重后果 被告人郑栋及陈永 郑堪龙骑车追 打的行为与梁妃健的死亡结果 形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为 从本案发 展过程看 被告人郑栋与梁妃童等人在赵宅村村口相遇时 梁妃童只是质 问郑为何人 而没有谩骂和伤害对方的故意 双方相安无事 各自离开 5 对其行为致人死亡的结果而言 虽然被告人郑栋及陈永 郑堪龙不是希望 或追求发生 但其明知在夜间骑摩托车高速追打他人 可能会造成他人死 亡的结果 仍然放任其发生 主观上表现为 间接 故意的心理态度 也 就是说 从被告人郑栋及陈永 郑堪龙对危害结果所持主观态度上看 其 三人存在故意伤害的主观意图 从被告人郑栋及陈永 郑堪龙的客观行为 及行为结果上看 正是由于被告人郑栋及陈永 郑堪龙的追打和恐吓 才 导致被害人梁妃健拼命地开车高速逃跑而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 综上 所述 被告人郑栋无视国家法律 以故意伤害为目的 伙同他人在夜间骑 摩托车高速追打他人造成他人死亡 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应当追究 其刑事责任 判决如下 被告人郑栋犯故意伤害罪 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该案判决后 被告人不服向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市中级人民法 院二 00 八年二月二十五日裁定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上述三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都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讨论时分歧较 大 大家各执一词 案例一有人认为应当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理由是由 于被告人的先前行为在被害人跳水后 被告人有救人的义务 但被告人没 有施救 在主观上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有人认为应当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 罪 也有人认为是意外事件 因为被害人死亡与被告人的行为没有刑法上 的因果关系 被害人跳水这一介入因素已导致因果关系的中断 案例二更 是分歧多多 有人主张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在主观上被告人有故意伤害 的故意 并且也实施了殴打行为 被害人正是在这种极度恐慌的心理状态 下跳入海中被溺致死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三种 观点则主张是意外事件 被告人的殴打行为不足以构成犯罪 在因果关系 中介入了被害人自己跳海的因素 已导致原先的因果关系中断 案例三也 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上述三个案例都都涉及到刑法因果关系问题 并且在一个危害行为引 起某一危害结果的过程中 介入了第三个因素的情况 这时 能否认为前 一危害行为仍是最后危害结果产生的原因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如 果认识不一致 就可能导致对案件处理的不同结论 6 二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一 一 介入因素的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概念刑法因果关系概念 依笔者之见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在先行行为引起危害结果 发生的过程中 介入了第三人行为 被害人行为 行为人的第二次行为或 者自然事实 从而引起因果关系异常发展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 不仅直接产生了结果 而且使得某些本来不会产生这种结果的 先在行为同这个结果发生了某种联系 5 上面提及的第一个案例 被告人 陈妃妙 陈堪活 张发锦因怀疑他人偷鱼而进行追赶 被害人曹学则向前 跑了一段距离后 在水库水面较为狭窄的地方下水企图游向对岸逃走 被 告人陈妃妙 陈堪活 张发锦及陈杨生等人也赶到岸边 当曹学游离岸边 约 18 米时开始下沉 在被害人溺水呼救过程中 由于被告等人救助不及 时 以致发生被害人溺水死亡 被害人的情急之中的跳水行为就是刑法因 果关系的介入因素 在这种介入因素作用下 即被害人跳水行为并不改变 被除数告人追赶和被害人溺死的因果关系 这就是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 系 案例二 被告人李晓东 莫东东及同案人陈荣辉为图报复持械殴打 追赶被害人陈东波 被害人逃跑到海边无路可逃 被迫跳进海里 最终导 致陈东波溺水死亡 被害人跳海行为就是刑法因果关系的介入因素 案例 三 被告人郑栋为图报复 纠集陈永 郑堪龙等人骑车持械拦截 追赶对 方 导致被害人梁妃健拼命地驾车高速逃跑 失控撞向路旁大树致死 郑 明华轻伤的严重后果 被害人车速过快撞向路边大树就是刑法因果关系的 介入因素 在这三个案例中 被告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都具 有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二 二 介入因素的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的的特征特征 1 在结果与结果发生有关的在结果与结果发生有关的数个因素中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数个因素中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 非直接联系非直接联系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原因不是按照一比一的关系直接发生结 5储槐植 美国刑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63 页 7 果 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联系 由第三人的行为 被害人自身的行为或者自 然事实引起危害结果 先行行为并不直接作用于客体和对象 而介入因素 直接作用于客体和对象 先行行为通过这些媒介而间接发生作用 所以原 因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因果关系 三个案例中受害人死亡与被 告人的追赶行为都不是直接联系 都是被害人自己行为即跳入水库 跳海 撞向路旁大树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2 先行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到决定或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先行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到决定或者不可或缺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 虽然介入因素直接引起危害结果 但介入因素本身不具 有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决定性原因力 介入因素为先行行为产生危害结果 创造有利条件 而介入因素即第三人的行为 被害人自身的行为或者自然 事实之所以能够对结果的发生起作用 其实质上又是由原因行为所支配 促使 驱动的 少数情况下 先行为直接决定危害结果的产生 介入因素 只是起到使危害结果提前来到的作用 例如 案例三中 梁妃健的死亡结 果虽然不是被告人的追赶行为直接导致的 但被告人的行为使被害人处于 高度恐惧状态 被迫高速驾驶摩托车 常人皆知 这是高度危险的 被告 人之行为具有使被害人梁某发生死亡结果的现实危险性 尽管危害结果的 产生与介入因素有关 但还应认定危害结果是由先行行为所造成的 所以 某甲的先行行为与某乙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 3 在先行行为与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至少有两个以上互有关联的因在先行行为与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至少有两个以上互有关联的因 果关系链条果关系链条 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原因行为不是直接导致最后的危害结果产 生 而是先行行为引起一个危害结果 之后至少再由另一个行为或自然事 实引起最后的危害结果 也就是说先行行为与直接引起的危害结果之间具 有一个因果关系链条 介入的第二个行为或自然事实与最后的危害结果之 间至少还有一个以上的因果关系链条 并且这两个以上的因果关系链条之 间还具有密切的联系 前一个行为是后一个结果发生的前提 前一个因果 关系链条是后一个因果关系链条产生的必经阶段 即前一个因果关系与后 一个因果关系之间具有引起的联系 否则原因与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就没 有联系的联结点与必要性 所以成立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在原因行 为与定罪的危害结果之间至少要有二个以上顺序发展的因果关系链条 例 8 如案例一 被告人追赶与被害人死亡是一个因果关系链条 被害人跳水与 被害人死亡又是一个因果关系链条 但没有被告人的追赶行为就不会出现 被害人跳进水库被溺死的结果 它们之间具有引起的联系 4 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虽然共同引起危害结果 但二者之间缺乏共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虽然共同引起危害结果 但二者之间缺乏共 同犯罪行为之间的有意识相互配合同犯罪行为之间的有意识相互配合 虽然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具有共同引起危害结果的关系 但是先行行 为与介入行为之间的这种关系不同于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之 间的关系 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之间没有相互联系 没有互相紧密配合 二个行为不是互为条件 二者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它们不 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犯罪目的而实施的统一行为 而是原因行为对非行为人 的行为或自然事实起着支配或者促使作用 相互行为之间缺乏必要的犯罪 故意联络 所以只能就各自的行为是否现实地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来认 定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介入因素不是犯罪 行为 所以不能把他们的行为或者自然事实与先行行为作为统一整体 介 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需要考虑先行行为 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各 自的因果关系链条 各个因果关系链条最终只能存在一个定罪的因果关系 链条 这不同于共同犯罪中的那种各个行为都作为犯罪行为有机整体的组 成部分 都是危害结果发生原因的一部分 总和才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 并且始终只形成一个因果关系链条的那种关系 三三 关于关于不属于不属于介入因素的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情形刑法因果关系情形 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虽然介入了第三人行为 被害人行为 自然事实等 因素 但这些因素如果是独立的 异常的 那么先行为就不是危害结果的 原因 就不构成刑法因果关系 如案例 尹刚欲杀害其女友 某日故意破 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 女友如驾车外出 路途必经一陡坡 定会坠下山崖 死亡 但是 其女友将汽车开出 5 分钟后 未到陡坡之前即遇山洪爆发 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 那么其女友死亡结果的发生和尹刚的杀害行为之 间有无因果关系呢 山洪爆发冲走尹刚的女友与尹刚的破坏刹车之间是 各自独立的关系 且山洪爆发具有偶然性 异常性 所以死亡结果的发生 和尹刚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因而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就不属 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如雷州市人民法院案例二 究竟属不属于介 9 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被害人若不是偷鱼 大可不必 跳水 可就地说明情况 所以被告人的追赶行为与被害人溺死没有刑法因 果关系 不属于介入因素的刑法因果关系 但有人持截然相反意见 三 介入因素的种类 介入因素既可以表现为第三人行为 也可以表现为自然事件 还可以 表现为受害人自身行为等几种类型 一 被害人自身的行为 被害人自身行为这种介入因素 一 被害人自身的行为 被害人自身行为这种介入因素可分可分 为以下二种情况为以下二种情况 1 被害人受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决定实施的非合理性故意行为 并由 此产生危害结果 如案例二 被害人陈东波逃跑到海边无路可逃 被迫跳 进海里 最终导致溺水死亡 由于被害人在此特定情况下 其意志完全由 行为人的先行行为所控制 虽然被害人是有意识地实施一定行为 但其行 为缺乏必要的意志自由 即使最终造成了危害结果 也应认为该危害结果 是由行为人的先行行为所导致的 即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因 果关系 又如某女甲夜晚在山路上迷路 适逢司机乙驾车驶过 某甲便搭 乘乙车 后乙产生奸淫甲之念 遭甲拒绝后 乙便殴打甲迫使其就范 甲 趁机打开车门跳车逃跑而后摔伤致死 结合该案 虽然甲死亡的结果是由 其跳车行为直接导致的 但甲实施该行为是在其面临不法侵害别无选择的 前提下实施的 甲没有意志自由 故应认定甲的死亡结果是由乙的先行行 为造成的 属于强奸罪中的 造成其它严重后果的 应承认二者之间的刑 法因果关系 2 被害人受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决定实施的非自由意志过失行为 先 行行为给被害人造成处于危险的紧急状态 此时被害人的认识能力和意志 能力都受到紧急状态的制约 使被害人无暇顾及其它危及被害人的因素 被害人由于意志行为受到限制而造成了危害结果 在此种情况下受行为人 的先行行为决定 被害人实施了过失行为 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 故 应承认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 案例三中 被告人郑 栋为图报复 纠集陈永 郑堪龙等人骑车持械拦截 追赶对方 导致被害 10 人梁妃健拼命地驾车高速逃跑 失控撞向路旁大树致死 此时被害人的意 志自由 行为自由完全由被告人的追杀行为所控制 缺乏必要的行为选择 自由 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出现是被告人的追杀行为所导致的 故被告人应 对被害人死亡结果负责 又如 某甲平素与某乙有积怨 某日二人在一渡 船上相见 某甲遂辱骂某乙并手持尖刀在狭窄的甲板上追撵某乙 某乙情 急之下一脚踏空 误入水中而溺死 正是由于被告人穷极不舍的追杀行为 才致使被害人慌不择路 最终被撞死和落水而死 二 第三人行为的介入 二 第三人行为的介入 在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实施过程中或者先行行为实施完毕之后 在危害 结果发生之前介入了第三人的行为 从而发生了两个以上的因果关系链 条 在这种场合中 第三人的介入行为具体又分为二种情况 1 第三人过失行为的介入 在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和危害结果发生之 间介入了第三人过失行为的场合 如果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包含了危害结果 发生的可能性 对结果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时危害结果虽然是由 第三人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 但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 具有原因力的 所以应承认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 系 例如 汽车司机甲在违章超速超车过程中 将骑摩托车的乙撞倒在地 适逢卡车司机丙驾车正常行驶至肇事路段 司机丙尽管采取了紧急刹车的 措施 但由于距离过近 事发突然 而躲闪不及 司机丙最终驾车从乙身 上轧过 致使乙当场死亡 虽然丙驾车轧压乙是乙死亡的直接原因 如果 在丙车轧压乙之前 乙已被甲撞成致命伤 丙的行为只是使乙死亡的时间 提前了 此时肯定甲行为与乙死亡间的因果关系是毫无疑问的 甲的行 为是乙死亡的间接原因 但甲的先行行为造成了乙被撞倒在地的危险情 况 为丙驾车轧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时空条件 因为丙的正常驾车行驶行 为无任何违章之处 甲的行为是丙车轧人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即甲行为是 发生乙死亡结果的决定因素 故应承认甲的先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 刑法因果关系 2 第三人故意行为的介入 在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介 入了第三人故意行为时 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能否成立因果 关系 还要区别二种情形 11 1 一种情形是行为人的先行行为虽未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 但是其是危害结果出现的主要因素 即使第三人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危害结 果的出现 使这种危害结果出现的时间提前来临 也应承认行为人的先行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 至于第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 罪 则另当别论 在由于受到犯人的殴打而处于丧失意识状态的被害人活 着的时候 又受到了其他人 第三者 的暴行而死亡的案件中 最高人民法 院 1990 年 11 月 20 日 刑集 第 44 卷第 8 号第 837 页 认为 在犯人的 暴行成为导致被害人死因的伤害场合 即便后面的第三者所施加的暴行使死 亡提前来临 也能肯定犯人的暴行和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6 2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只是为结果的出现提供了发生 的前提 第三人的故意行为才是危害结果出现的主要决定性因素的场合 应否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 某甲将某乙胳膊打断 以后扬长而去 适逢某乙的仇人某丙路过 某丙遂掏出手枪向某乙射击 子弹射中某乙的心脏 致使某乙当场死亡 此时某甲就不对某乙的死亡结 果负责 三 行为人基于同一故意而实施地第二个行为的介入 三 行为人基于同一故意而实施地第二个行为的介入 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后 基于同一概括故意又实施了针对同一对象 期望出现同一结果的介入行为 由介入行为引起了结果由实在可能性转化 为现实可能性 虽然在该场合中也涉及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 但也可用 介入问题解释该现象 例如 某甲意图杀害某乙 遂用绳子勒被害人某乙 的颈部致使其窒息 脸色紫红 某甲见某乙不反抗了 误以为其已死亡 但又恐其未死亡 遂将某乙抛掷于江水中 经法医鉴定 被害人属溺水而 死 在该案中 某甲基于杀人的故意实施了第一个行为 虽然实施第二个 行为时 主观上对犯罪对象存在着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 但由于前后行 为出于同一概括故意 该结果的出现不违背行为人先行行为的意志 故应 承认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共同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 行为人行为时被 四 行为人行为时被害人业已存在特殊情况的介入害人业已存在特殊情况的介入 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时 被害人已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特异体质 行 6 日 大谷实著 黎宏译 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基础 第2版》 课件 王欣 项目4-7 网络营销 -网店开设
- 2025年烟草局岗位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辅警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马过河教育课件
- 2025年贵州省福泉市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公务员(省考)真题含答案详解
- 运营规范企业经营承诺书5篇范文
- 2025年延边大学急需紧缺教师岗位招聘(3号)(4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昆明辅仁技工学校教师招聘(5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公职人员防毒知识培训课件
- 医院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规范
- 2025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民政局招聘窗口服务岗政府雇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子商务概论》(第6版) 教案 第11、12章 农村电商;跨境电商
- 2025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大象牙膏教学课件
- 【《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措施研究》6600字(论文)】
-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2025至2030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沙棘采摘协议书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数学(人教B版)-学生答案一~五章
- 资产评估学教程(第八版)习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