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doc_第4页
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133 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工艺技术规程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工艺技术规程 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炼钢厂工艺技术规程 2003 10 发布 发布 2003 10 1 实施实施 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1 133 前言前言 本钢炼钢厂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 现有设备的装备水平和工艺 技术操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原有的工艺技术规程已不能适应现行 生产要求 为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需要 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特 对工艺技术规程做了重新修订 本规程的编写格式和规则采用 GB T1 1 1993 的规定 在对规程修改时 凡涉及与 GB T1900 ISO9000 质量管理和 质量保证 系列标准中对基础性文件要求的有关部分 都尽可能相 一致 以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 本规程从 2003 年 10 月 1 日开始执行 本规程从生效之日起 同时代替此前发所有炼钢厂工艺技术规 程 本规程由本钢技术中心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 本钢炼钢厂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董志鹏 周全庆 刘玉才 于华财 段富 春 王会忠 薛文辉 乔明家 李艳萍 曹志众 鞠明 张东 齐 晓燕 本规程汇稿 彭飞 姜学锋 徐明 王龙 吴迪 富强 胡明 谦 吴华章 李红梅 裴昱 本规程编审 阎凤义 本规程审查 林东 宋满堂 本规程审定 于学清 本规程批准 许家彦 2 133 目录目录 混铁炉工艺技术规程 4 合金工艺技术规程 6 上料工艺技术规程 8 铁水预处理工艺技术规程 10 转炉冶炼工艺技术规程 15 钢包准备工艺技术规程 33 AHF 工艺技术规程 35 RH 工艺技术规程 42 LF 工艺技术规程 53 IR 工艺技术规程 61 氩站工艺技术规程 63 连铸机工艺技术规程 67 中间包工艺技术规程 96 OG 系统工艺技术规程 100 空压机工艺技术规程 117 LF IR 水处理工艺技术规程 123 真空脱气 连铸水处理工艺技术规程 126 3 133 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工艺技术规程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工艺技术规程 Q JB201 2003 原料车间工艺技术规程原料车间工艺技术规程 2003 10 发布 发布 2003 10 1 实施实施 4 133 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混铁炉工艺技术规程混铁炉工艺技术规程 1 概况 混铁炉是本钢炼钢厂的首道工序 两座混铁炉公称容量 1300 吨 配套使用的两台铁 水车和 14 个公称容量 160 吨的铁水罐 2 工艺流程 由 225 吨天车将炼铁厂 100 140 吨铁水罐吊起 翻铁入混铁炉 根据转炉要求 出铁至 160 吨铁水罐 铁水罐等待吊离 3 主要设备参数 3 1 混铁炉 容量 1300 吨 3 2 铁水车 行程 70m 行走速度 0 5 m min 3 3 铁水罐 有效容积 23 87m3 净空高度 430mm 耳轴跨距 4250mm 4 主要原材料种类 标准 炼钢用铁水 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BG LGTJ2003 601 炼钢用铁水 5 技术规程 5 1 混铁炉经大 中 小修后 必须烘炉 大 中修混铁炉烘炉曲线见下表 温度范围 升温速度 h升温时间 h时间累计 h 0 600154040 保温 2464 600 800201074 保温 1892 800保温 24140 5 133 5 1 1 炉温 600 以下以炉顶热偶温度为准 600 以上以端墙热偶温度为准 600 以 上炉顶热偶拆除 5 1 2 每隔 1 h 记录一次温度上升和煤气变化情况 5 1 3 整个烘炉过程中 力求火焰分布均匀 为此 可酌情调整人孔和受铁口大盖的 开启程度 5 1 4 当温度升至 700 以上时 方可逐渐打开端墙烧嘴煤气 待火焰正常后 同时启 动助燃风机向炉内送风 并注意调整风量至最佳值 关闭人孔门和调整受铁口大盖开启程 度 5 1 5 炉内温度达到 1400 时 按规定时间进行保温 当炉内温度 1400 以后 方 可兑入铁水 5 1 6 混铁炉大 中修后一个月内 必须保证炉内存铁 450t 正常生产时必须保证炉 内存铁 300 吨 5 2 铁水罐烘烤 项目大修小修上部 正常小火 12 大火 36 小火 6 大火 18 8 烘烤时间 h 快速 24 12 6 6 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6 1 铁水温度要求 1250 1350 带渣量 0 5 6 2 总管煤气压力 1 2kpa 6 3 煤气流量 500 1000Nm3 h 6 4 风量 2400 3200 Nm3 h 6 5 煤气和空气的比例 1 3 5 4 6 133 合金工艺技术规程合金工艺技术规程 1 概况 铁合金是本钢炼钢厂合金供应的重点工序 由合金料仓 运料小车 铁合金加热炉 除尘系统组成 2 工艺流程 由汽车将炼钢用各类合金由合金库运至合金料仓 根据炼钢需求将料放至合金称量 小车 接料斗 叉车 1 2 3 转炉炉后合金料斗 需加热料种 加热炉 3 主要设备参数 3 1 合金料仓 数量 12 个 容积 13 26 m3 3 2 布料小车 数量 2 个 容积 1m3 称量范围 3t 行走速度 0 5m s 3 3 电振 数量 24 个 供料能力 80t h 3 4 铁合金加热炉 3 4 1 容量 3t 3 4 2 炉盖倾动油缸及炉底倾动油缸见下表 油缸倾动情况 缸径 mm 活塞杆 直径 mm 行程 mm 油压 MPa 总压力 104N 炉盖倾动油缸20010095014 029 4 炉底倾动油缸 1258095014 09 8 性 能 类 别 7 133 3 5 除尘器 干式布袋除尘 过滤面积 693m2 3 6 采用计算机控制 4 主要原材料种类 技术条件 钢芯铝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钢芯铝 铝锰钛和硅铝钡锶钙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铝锰钛和硅铝钡锶钙 锰硅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锰硅铁 锰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锰铁 硅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硅铁 磷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磷铁 铌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铌铁 钛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钛铁 钒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钒铁 钼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钼铁 铬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铬铁 硼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硼铁 镍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镍铁 镍板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镍板 8 133 上料工艺技术规程上料工艺技术规程 1 概况 散状料是本钢炼钢厂原材料供应的重点工序 由低位料仓 高位料仓 除尘系统组成 2 工艺流程 由火车 汽车将炼钢用各类散状料运至低位料仓 根据炼钢需求将料经皮带运至 1 2 3 转炉的高位料仓 3 主要设备参数 3 1 低位料仓 数量 20 个 容积 138 m3 3 2 高位料仓 数量 9 个 每座转炉 容积见下表 料仓号1 2 3 4 5 6 7 8 9 容积 m3602037944747943720 3 3 上料皮带 名称长 m宽 mm上料速度 m s供料能力 t h 1 a 1 b 皮带机1256501 2120 2 3 皮带机2306501 2120 4 皮带机1806501 2120 3 4 上料采用计算机控制 4 主要原材料种类 技术条件 调渣剂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调渣剂 改渣剂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改渣剂 铁矿石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铁矿石 锰矿石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锰矿石 海绵铁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海绵铁 9 133 冶金石灰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冶金石灰 活性石灰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活性石灰 轻烧白云石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轻烧白云石 铁皮球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铁皮球 钢渣块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钢渣块 含铁钢渣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含铁钢渣 注 正常情况下 石灰必须过筛 5 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5 1 低位料种代码 料种名称料种代码 矾土1 海绵铁2 轻烧白云石3 萤石4 石灰5 菱镁石6 冶金渣7 补炉料8 锰矿石9 铁矿石10 改渣剂11 调渣剂12 渣钢13 铁包钢14 碳粉15 SiC16 粒钢17 海绵铁18 铁皮球19 备用20 10 133 铁水预处理工艺技术规程铁水预处理工艺技术规程 1 概况 铁水预处理站是本钢炼钢厂的第二道工序 铁水预处理的设计能力为 250 万吨 年预处 理铁量 该铁水预处理站由加拿大霍高文 美国罗斯勃格联合设计 共有两个处理位 分别由操 作监视系统 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 除尘系统组成 操作监视系统主要由 CRT 系统完成 CRT 设置在主控室内 便于集中监视 操作 管理 其系统控制方式为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方式 手动方式又分为集中手动 机旁 手动和紧急手动三种方式 铁水预处理的基础自动化系统是电气 仪表一体化系统 主控制器均由可编程程序控 制器 PLC 担当 系统的构成特点是采用了操作监视集中 控制分散的原则 PLC 以工 艺设备为单元分散设置 一方面可获得良好的实时响应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除尘系统采用负压式干法除尘流程 有扒渣烟罩和喷吹烟罩收集的含尘烟气通过管道 进入一个旋风式的火花捕集器内 将一部分粗颗粒粉尘及高速气流可能带入的火花捕集下 来 然后进入脉冲式滤袋除尘器除尘 除尘后的烟气经风机 烟囱排入大气 2 工艺流程 由天车将装铁 160 吨铁水罐吊到铁水倾翻车上 倾翻车开到喷吹位 当入站铁水 渣厚 150mm 或铁水温度 1280 时 加入铁水稀渣剂 80 120 公斤 罐 测温 取样 全分析 C Si Mn P S初始 确定喷粉量 下枪 喷吹 喷枪提升及清理 铁水罐倾翻 扒渣操作 铁水罐复位 测温 取样 S终点分析 S终点符合规 程要求 倾翻车开出 要求铁水测温至铁水兑入转炉冶炼的等待时间 30min 冬季当 预计等待时间 20min 夏季预计等待时间 40min 时 要加保温剂 加入量为 35 70 公 斤 罐 并通知炉前班组 铁水罐等待吊离 3 主要设备参数 3 1 铁水倾翻车 行程 10m 行走速度 13 5m min 11 133 倾翻速度 0 3rpm 3 2 石灰粉储存罐 容积 100m3 内径 4 m 3 3 镁粉储存罐 容积 10m3 内径 2 m 工作压力 0 138Mpa 输粉速度 100kg min 3 4 石灰粉输送罐 容积 1 7m3 内径 1 22 m 工作压力 0 138MPa 输粉速度 150kg min 3 5 喷粉罐 石灰粉喷粉罐 镁粉喷粉罐 容积 4 2 25m3 内径 1 22 m 工作压力 0 935MPa 输粉速度 石灰粉 25 50kg min 镁粉 7 20kg min 3 6 喷粉枪 行程 6 65m 升降速度 0 8m s 枪全长 7 315m 耐火材料长度 4 24m 外径 229mm 内径 28mm 3 7 扒渣机 行程 5m 臂倾角 上 5 下 10 臂摆角 7 提升高度 1m 直行速度 1 5m s 摆动速度 0 27rpm 提升速度 75mm s 12 133 液压介质 水 乙二醇 3 8 测温 取样枪 行程 6 8m 升降速度 0 7m s 温度探测长度 1 48m 测温浸入时间 3s 取样探测长度 1 0m 取样浸入时间 6s 3 9 渣罐车 自重 25t 最大承载能力 50t 驱动方式 电动 行走速度 15 20m min 3 10 渣跨 50t 10t 桥式吊车 其重量 50t 跨度 18m 起升高度 14m 大车行走速度 87 3m min 小车行走速度 38 5m min 轨道型号 Qu80 3 11 5t 单梁吊 其重量 5t 跨度 17 25m 起升高度 25m 安装方式 悬挂式 3 12 脱硫计算机 两套 CRT 装置 19 采用 UPS 装置 输入电压 380V 50Hz 输出电压 220V 50Hz 输出能力 约 10kVA 功率因数 cos 0 8 旁通变压器变化 380 V 220V 画面内容包括 总体状态画面 13 133 运行准备画面 控制设定画面 运行状况画面 故障报警画面 4 主要原材料种类 技术条件 镁粉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钝化镁粉 脱硫粉剂 石灰粉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石灰粉剂 喷粉枪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预处理喷粉枪 稻壳焦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碳化稻壳 铁水稀渣剂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稀渣剂 渣耙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渣耙 取样器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取样器 测温偶头 参照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测温偶头 5 产品标准和技术条件 预处理终点 S 铁渣厚度执行本钢炼钢厂 各钢种冶炼工艺技术操作要点 6 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进站铁水要求净空 300 800mm 总管氮气压力 1 2Mpa 流量 1760Nm3 h 露点 40 石灰粉喷吹罐 450 650kpa 镁粉喷吹罐 280 450kpa 助吹氮气压力 1 2Mpa 粉气比 7 14kg Nm3 喷粉速度 石灰粉 25 50kg min 镁粉 7 20kg min 比例 CaO Mg 3 1 处理周期 36min 14 133 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工艺技术规程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工艺技术规程 Q JB202 2003 炼钢车间工艺技术规程炼钢车间工艺技术规程 15 133 2003 10 发布 发布 2003 10 1 实施实施 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本溪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转炉冶炼工艺技术规程转炉冶炼工艺技术规程 1 概述概述 1 1 3 座公称容量 120 吨转炉 实际每炉出钢量在 150 吨左右 冶炼过程实现了副枪测 试 声纳测渣检测 全部具备自动化炼钢功能 全程进行顶底复合吹炼等 1 2 关于熔炼号的规定关于熔炼号的规定 转炉冶炼熔炼号由 5 位数码组成 其中第一位数是冶炼炉座号 后四位是该炉座当年 炉前生产炉数 当年生产炉数从 0001 炉开始 某一炉座当年生产炉数大于 9999 炉时 记录炉号以大 写英文字母打头 英文字母分别为 A C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U V W X Y Z 后继 3 位阿拉伯数字 每当炉号上升 999 位 英文字母按顺序上升 1 位 注 不包括英文字母 B D I O 以防与阿拉伯数字混淆 示例如下 1 号炉熔炼号为 10001 19999 1A001 1Z999 2 号炉熔炼号为 20001 29999 2A001 2Z999 3 号炉熔炼号为 30001 39999 3A001 3Z999 16 133 2 转炉工艺流程转炉工艺流程 终点判断与控制 17 133 3 3 原材料原材料 3 13 1 铁水标准及要求铁水标准及要求 3 1 1 炼铁厂供炼钢用铁水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铁水 3 1 2 炼钢用铁水必须进行预处理 用于炼钢的铁水在预处理前必须进入混铁炉均匀成份 温度 3 1 3 混铁炉出铁及预处理扒渣后应对铁水进行准确称量 3 1 4 预处理后的铁水含 S 量需满足所炼钢种要求 否则不得兑入转炉冶炼 3 1 5 预处理扒渣后的铁水渣厚要 50mm 3 1 6 铁水预处理前需对铁水进行取样 测温 预处理前样要对 C Si Mn P S 进行成份分析 3 1 7 铁水预处理后需对铁水进行取样 测温 预处理后样化验结果未报出前不得将倾翻 车开出 3 1 8 铁水预处理扒渣后按要求向铁水罐中加保温剂 35 70 Kg 3 1 9 铁水预处理后测温至铁水兑入转炉冶炼的时间间隔 30min 3 23 2 废钢标准及要求废钢标准及要求 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废钢 3 33 3 辅助材料标准及要求辅助材料标准及要求 3 3 1 活性石灰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活性石灰 3 3 1 1 活性石灰在料仓贮存的时间冬季 3 天 夏季 2 天 3 3 2 冶金石灰标准及要求 3 3 2 1 冶金石灰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冶金石灰 3 3 2 2 石灰在料仓贮存的时间冬季 3 天 夏季 2 天 3 3 3 轻烧白云石标准及要求 3 3 3 1 轻烧白云石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轻烧白云石 3 3 3 4 现场贮存期限 冬季 4 天 夏季 2 天 3 3 4 锰矿石标准及要求 3 3 4 1 锰矿石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锰矿石 3 3 5 铁矿石标准及要求 3 3 5 1 铁矿石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铁矿石 3 3 5 2 铁矿石的粒度为 10 45mm 10mm 与 45mm 之和 5 最大粒度 50 mm 3 3 6 其它转炉炼钢用料分类如下 标准及要求执行本钢炼钢厂原材料技术条件 散料种类散料名称 转炉炼钢技 术规程 原材料准备 炼钢准备 供氧制度 造渣制度 温度制度 副枪制度 出钢及脱氧合金化 挡渣制度 出钢过程中钢包底吹氩制度 溅渣制度 开新炉技术操作规程 溅渣制度 冶炼异常情况下工艺技术标准 铁水标准及要求 废钢标准及要求 活性石灰标准及要求 轻烧白云石标准及要求 萤石标准及要求 铁矿石标准 菱镁石标准及要求 调渣剂标准及要求 改质剂标准及要求 铁合金标准及要求 基本检测及计量要求 副枪测量系统 介质检测 钢水成份分析精度要求 测温 取样及炉渣分析 炉底 溶池液面检测 装入量计算 铁水与废钢的配比 废钢配比的设定 装入制度 氧枪喷头工艺参数 氧枪工作参数 氧枪枪位设定 氧枪更换 加料方式 终渣成份控制要求 石灰加入量计算 降温剂采用铁矿石 出钢温度控制补正表 冷却剂加入制度 副枪测试的时机 副枪测试时应满足的条件 副枪测试的插入深度及测试时间 副枪探头的选用 副枪的维护与更换 终点控制依据 出钢条件 吹炼前出钢口维护 炉渣控制要求 合金化要求及合金收得率 钢包净空高度控制 挡渣要求 气动挡渣 挡渣标挡渣 出钢过程底吹氩要求 底吹氩工艺参数 溅渣护炉要求 溅渣护炉工艺参数 开新炉要求 装入量要求 工艺参数 造渣要求 钢包要求返炉钢的处理要求 副枪故障时测温 取样操作 冶炼过程控制喷溅方式 复吹工艺技术要求 溅渣制度 18 133 调渣剂 改渣剂 含铁渣钢 铁皮球 高位料 海绵铁 改性渣 新型保温剂 增碳剂 辅助料 渣罐涂料 脱氧剂 脱氧剂及合金 合金 3 3 6 1 高位散状料仓容积及排布如下 仓 号 123456789 仓 容 m3 602037944747943720 装料名称化渣剂降温剂石灰轻烧轻烧石灰备用改渣剂 堆比重 吨 m3 0 8110 8 4 4 基本检测及计量要求基本检测及计量要求 4 14 1 原料计量原料计量 炼钢用铁水 废钢 造渣料及铁合金在入炉 罐 前必须经过称量 其称量允许的最大误差如下表 原料种类铁 水废 钢造 渣 料铁 合 金 最大误差 0 2 0 5 0 5 0 5 4 24 2 副枪测量系统副枪测量系统 4 2 1 副枪测量仪表 DIRC 必须定期进行校验 其检测精度要求见下表 检测内容测试条件精度要求 溶池温度 1600 0 5 液相线温度 1600 0 5 氧活度50 1200PPm 3PPm 4 2 2 副枪探头测试精度要求见下表 检测内容测试条件精度要求 溶池温度1554 钯熔点温度时0 4 液相线温度1554 钯熔点温度时 0 5 氧活度50 1200PPm 3PPm 碳含量1554 钯熔点温度时 0 005 4 2 3 介质检测 与炼钢冶炼操作相关的介质压力 流量 温度 温差等参数必须进行检测 并在相关 的监控画面上给出显示 相关的计量仪表必须按规定定期进行校验 4 2 4 检化验精度要求 19 133 4 2 4 1 铁水成份分析精度要求见下表 元素CSi MnPS 最大误差 0 060 0500 0400 0100 001 4 2 4 2 钢水成份分析精度要求见下表 C 元 素 0 1 0 1 0 2 0 2 0 6 0 6 MnPS 最大误差 0 0070 0100 0150 0200 0200 00150 001 4 2 5 测温 取样及炉渣分析 4 2 5 1 检测项目及要求见下表 操作项目取样时间检测项目操作频率 预处理前出铁后 15 分钟内C Si Mn P S 及温度每罐铁 水预处理后预处理扒渣后S 及温度每罐 副枪过程测试约停吹前 2 分钟C Si Mn P S 及温度每炉 副枪终点测试停吹 30 秒后C Si Mn P S 及温度 O 每炉钢 水 炉后钢包出完钢C Si Mn P S 及温度每炉 转炉炉渣出钢后炉渣全分析每班两炉 注 当所炼钢种对其它元素有要求时 钢样的分析项目按钢种规程的要求执行 4 2 5 2 铁水及钢水试样必须在送样后 4 分钟内报出结果 4 2 5 3 炉渣试样的分析结果应在送样后 1 小时内报出 4 2 6 炉底 熔池液面检测 4 2 6 1 每天对炉底进行实际测量 4 2 6 2 每班要对熔池液面进行一次测量 5 5 装入制度装入制度 5 15 1 装入量计算装入量计算 目标出钢量 吨 装入量 吨 出钢钢水收得率 目标装入量按下表执行 炉 龄 炉次1 34 20 20 装入量 吨 炉 145 150 155163 167 目标出钢量参照下表 炉 龄 炉次1 34 2020 50 50 出钢量 吨 炉 135 140 145145 150150 155 出钢钢水收得率 正常情况下按 90 92 计算 废钢的质量及其收得率 复吹未考虑 低 20 133 碳过吹时按 88 90 计算 铁水量 装入量 铁水比 废钢量 装入量 废钢比 5 25 2 铁水与废钢的配比铁水与废钢的配比 铁水与废钢的配比需根据转炉的状况 铁水及废钢的供应情况 钢种 铁水条件和操 作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当采用计算机控制时由二级模型计算并下达指令 未做要求 的钢种 铁水比范围 100 82 废钢比范围 0 18 特殊钢种按钢种规定的要求执行 6 6 供氧制度供氧制度 6 1 氧气要求纯度大于 99 5 含水量 0 5g m3 6 2 氧气气源压力 当三台转炉作业时应 1 15MPa 一次气源压力的设定为 1 0MPa 6 3 氧枪喷头工艺参数见下表 孔型 喉口 直径 mm 出口 直径 mm 中心夹 角度 扩张段 长度 mm 马赫 数 工况压力 MPa 喷头 外径 mm 材质 鞍山五孔 38 147 612901 90 72299 紫铜 6 4 氧枪工作参数设定 正常吹炼模式下氧枪工作压力波动在 0 7 0 75MPa 范围内 吹炼过程和终点的工作氧 压不得低于 0 65MPa 供氧流量设定为 30000NM3 h 副枪过程测试时流量及压力按要求自 动进行调整 当生产用氧量不足时 转炉炼钢开吹总管氧压参考如下 1 台转炉吹炼开吹总管氧压须大于 0 9Mpa 两台转炉同时吹炼第二台转炉应确认总管 氧压大于 1 05Mpa 三台转炉同时吹炼 第三台转炉应确认总管氧压大于 1 15Mpa 6 5 氧枪操作方式 正常吹炼模式下采用恒压变枪位操作 在吹炼过程中进行副枪测试时 工作氧压随设 定流量自动进行调整 6 6 氧枪枪位设定 枪位控制应以保证早化渣 化好渣 避免喷溅为原则 枪位控制参考下表 枪位设定点着火过程化渣最低枪位副枪吹中取样 喷头距液面距离 m 1 7 1 8 2 22 3 3 0 1 71 7 6 7 氧枪枪位控制基本操作模式示意图 M 3 0 副枪测试 2 2 2 0 1 8氧枪吹炼示意图 1 6 1 4 1 0 21 133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100Nm3 注 每次动枪幅度为 50 100mm 严禁动枪频率过高 动枪幅度过大 6 8 氧枪更换 6 8 1 发现氧枪渗漏水及鼻头部位熔蚀 12mm 时应及时换枪 氧枪粘钢应及时处理掉 6 8 2 氧枪枪身的弯曲度达到直段长度的千分之六时 应更换氧枪 7 造渣制度 7 1 正常条件下采用单渣法 不留渣操作 但如铁水 Si 0 30 初期来渣困难时 可 采用留渣操作 根据铁水硅含量确定如下加料方式 铁水硅含量加料方式 0 40 采用一批料方式 开吹 分钟内多批次 小批量加完 0 40 0 60 采用二批料方式 头批料加入总料量的 80 90 余料二批 加入 0 60 采用二批料方式 头批料加入总料量的 80 余料二批加入 注 轻烧白云石必须在头批料全部加完 二批料只余石灰 7 2 终渣成份控制要求见下表 根据钢种出钢碳含量要求 炉渣终点成分参考下表进行控制 终渣碱度 R 终渣 MgO 终渣 FeO 低碳钢种 出钢 C 0 06 3 0 3 49 0 12 0 15 0 正常钢种 出钢 C 0 07 0 19 2 8 3 28 0 11 0 13 0 中碳钢种 出钢 C 0 20 2 8 3 27 0 10 0 11 0 7 3 石灰加入量计算 2 14 Si R 石灰加入量 t 出铁量 t CaO有效 7 4 轻烧白云石按渣中 MgO 含量按要求进行计算配加 7 5 调渣剂主要在吹炼初期加入 用于缩短初渣的来渣时间 通常每炉的加入量为 0 5 1 5 吨 7 6 用于降温剂的散料 铁矿石 含铁钢渣 海绵铁 7 7 用于化渣剂的散料 锰矿石 铁矿石 铁皮球 调渣剂 注 调渣剂可用于降温 但 最大用量原则上 1 吨 炉 7 8 铁矿石用于降温剂及冶炼过程中化渣 7 9 班中每座转炉接班头一炉送渣样 待第一个渣样结果回来后再取第二个渣样 每班送 两炉终渣样 8 温度制度 8 1 温度控制要求吹炼过程均匀升温 确保冶炼平稳进行 22 133 8 2 出钢温度控制及温度补正表 8 3 正常冶炼条件 正常周转罐情况下 按各钢种的温度制度执行 8 4 其它情况下 出钢温度 中限 按下表修订 各项温度叠加不得超过 30 8 5 出钢温度 罐温控制允许偏差值按下表执行 最大允许偏差值 内 控 上限下限 出钢温度中限 7 中限 10 中限 7 钢包温度中限 7 中限 10 中限 7 钢包温度补烤罐补正 5 大 中 小修罐补正 10 氩站路径补正 10 连 铸第一炉及快换第一炉 RH 路径 非规程明确规定 补正 15 当 AHF 不能升温时 由厂调通知炉前出钢温度及包温度上下限均提高 10 8 6 冷却剂加入制度 各种冷却剂每加入 1 吨对终点温度影响参照下表 装入 量 吨 矿石 及铁皮 球 海绵 铁 石灰轻烧 白云石 调渣 剂 菱镁 石 废 钢及 渣钢 大包用 渣 145 150 16 1412 12 12 22 9 每半吨 降温 5 小于半吨 序号项 目 出钢温度 中限 补 正值 1 每个浇次的第 1 炉 15 2 每个炉役的前 3 炉 20 氩站 10 AHF03 精炼处理方式 RH TB 15 7 9 7 4 新下出钢口后上 炉出钢时间 min 9 含第 1 炉 13 5 提温炉次 10 6 降温炉次 0 7 加合成渣炉次 5 无罐底 0 正常周转 罐罐底 1t 5 无底罐 10 补烤罐 罐底 1t 15 小 中 修 罐 15 8 不同 罐况 大 修 罐 20 9 包中加改性渣或石灰 每加 1 吨 10 10 当全厂停产大于 6 小时生产头 10 炉 包温 20 23 133 150 160 15 12 711 11 11 20 8 160 170 14 11 510 10 11 18 7 不计 8 7 测温距出钢间隔时间 中上限温度 10min 下限温度 7min 否则必须重新测温 8 8 特殊情况下 在保证冶炼钢种成分 温度要求的前提下 炼钢操作可根据副枪 手动定 碳结果 不等取样分析结果组织出钢 采用副枪定碳出钢的炉次出钢温度在各钢种规程规 定的基础上下调 10 采用手动定碳出钢的炉次出钢温度在各钢种规程规定的基础上下调 5 8 9 当 AHF LF 不能升温时 出钢温度及钢包温度均提高 10 8 10 合金不能加热时 出钢温度提高 10 9 副枪制度 9 1 副枪测试的时机 转炉吹炼过程中利用副枪进行测试有两种方式 9 1 1 吹炼过程中测试 测试的时间设定在终点前约 2min 左右 根据二级机给定氧量或人 为根据经验下副枪完成过程测试 9 1 2 终点测试 该测试的时间应在停吹 30 秒后进行 9 2 副枪测试时应满足的条件 9 2 1 副枪吹炼过程中测试前 2min 之内严禁向炉内加料 吹炼终点前 1min 之内严禁向炉 内加料 以确保副枪测试时炉渣化渣良好 避免对副枪造成损害 9 2 2 吹炼过程进行副枪测试时 需将氧枪降至最低枪位 供氧流量调至正常流量的 50 70 9 2 3 转炉炉口结渣应及时进行清理 以保证副枪能够安全下入炉内进行测试 9 3 副枪测试的插入深度及测试时间 9 3 1 副枪进行测试的炉次必须要准确确定熔池液面的高度 9 3 2 副枪过程测试时的插入深度设定为 500mm 进入熔池液面 9 3 3 副枪终点测试时的插入深度设定为 700mm 进入熔池液面 9 3 4 副枪测试时间根据所选用的探头而定 种类 TSCTSOT 时间 秒 6 59 5 4 5 9 4 副枪探头的选用 9 4 1 吹炼过程测试选用 TSC 探头 9 4 2 终点测试选用 TSO 探头 9 4 3 后吹调整温度后测温选用 T 探头 10 终点判断及控制 10 1 终点控制 10 1 1 采用副枪动态控制时 由二级机给出副枪测试氧量 吹炼至测试氧量时副枪自动启 24 133 动进行测温 定碳 取样 根据测试的结果由计算机给出吹炼终点氧量 10 1 2 采用静态控制时 根据二级机给出的吹炼氧量结束吹炼 10 1 3 人工控制 根据炉口火焰形状结合供氧时间供氧压力及钢种特点来判定吹炼终点 终点测温 取样可通过副枪及倒炉人工操作两种方式进行 10 1 4 临近吹炼终点时进行提温 去碳操作 氧枪必须下至最低枪位进行操作 加矿石冷 却剂时瞬间枪位除外 10 2 出钢条件 10 2 1 终点 S P 含量按不大于钢种钢包成份标准控制 10 2 2 终点碳含量不得高于钢种规定的中限 10 2 3 其它元素按钢种的要求执行 10 2 4 出钢温度不得低于钢种规定温度的下限 10 2 5 原则上要求一次拉碳 如果一次倒炉碳高 并且不超过钢种要求的出钢 C 0 08 同时 P S 满足冶炼钢种要求 在保证钢种成分合格的情况下 补吹后可以不送样 测 温合格后组织出钢 11 出钢及脱氧合金化 11 1 出钢 11 1 1 正常出钢时间控制在 4 8 分钟 因此吹炼前要维护好出钢口 确保出钢口外口规 圆 出钢不散流 11 1 2 出钢前要确认好出钢口畅通 并用挡渣塞堵好出钢口 出钢过程中严禁大炉口下渣 出钢结束时要进行挡渣操作 要求钢包内渣层厚度 120mm 11 1 3 出钢过程中必须进行钢包底吹 Ar 操作 11 1 4 出钢前 5min 内将钢包开至炉下 不准提前开罐 11 2 脱氧合金化 11 2 1 出钢 1 5 时开始进行脱氧合金化 出至 4 5 时要加完合金 加入的合金必须准确过 称 11 2 2 根据冶炼钢种的要求选用脱氧剂及合金 合金加入量按各钢种的目标 内控成份控 制 要考虑精炼路径的不同要求 对于 Si 0 07 的钢种 不得使用含 Si 3 的脱氧剂 和合金 不能使用改性渣操作 11 2 3 使用硅铝钡锶钙时 要考虑该脱氧剂 合金 对钢水的增硅量 11 2 4 当出钢碳低或钢水过氧化时 要补加脱氧剂 50 200kg 炉 11 2 5 合金收得率 供参考 Si 收得率 75 85 Mn 的收得率 85 95 Cr 收得率 75 90 Nb 的收得率 90 Mo 收得率 95 Cu 的收得率 95 P 收得率 95 Ni 的收得率 95 25 133 经 RH 处理且不脱氧的钢种 Mn 的收得率 60 70 11 2 6 钢包内净空高度控制 根据精炼路径 AHF 和 Ar 站 200 300mm RH TB 300 500mm LF 炉只进行温度 成份调整的炉次 200 300 mm 脱硫处理及喷石灰粉炉次 300 500mm 喷硅钙粉的炉次 400 600mm 11 2 7 出钢后必须测温取样 然后均匀地加入钢包覆盖剂 加入量为 120 150kg 炉 11 2 8 同钢种相邻炉次成份控制的偏差按 C 0 04 Mn 0 15 控制 12 挡渣制度 必须炉炉进行挡渣操作 但新下出钢口前 10 炉不使用气动挡渣进行挡渣操作 要求钢 包渣层控制不大于 120mm RH LF 脱硫处理的炉次渣层厚度不大于 100mm 一次挡渣采用 挡渣泥塞 12 1 气动挡渣 12 1 1 使用气动挡渣时 出钢时间应确保大于 4 分钟 出钢时间不足 4 分钟时应及时对出 钢口进行更换 12 1 2 更换出钢口后应对出钢口与挡渣器喷嘴的对中情况进行检查及调整 要求误差控制 在 10mm 以内 12 1 3 要及时对出钢口和挡渣器喷嘴上的粘渣进行清理 确保其使用前的渣壳厚度不大于 50mm 12 1 4 挡渣器在使用前必须按下表的要求做好检查确认工作 项 目 气源氮气 压力 MPa 工作氮气 压力 Mpa 冷却空气 压力 MPa 控制装置 要 求 1 0 1 6 1 00 4 无故障 12 2 挡渣泥塞 挡渣泥塞必须在本炉出钢前塞入出钢口中 13 出钢过程钢包底吹氩制度 13 1 出钢过程中要求进行钢包底吹 Ar 操作 13 2 钢包底吹 Ar 操作必须在出钢前开始进行 至出钢完毕结束 13 3 钢包底吹 Ar 的工作压力为 0 3 0 5 MPa 流量控制以钢水面渣层被破开不大于 0 5m2为准 14 溅渣制度 14 1 转炉炉龄达到 50 炉后开始进行溅渣操作 14 2 转炉溅渣操作采用专用氧枪进行 以便于处理粘渣 溅渣在出完钢后进行 溅渣作业 前要确认好氧枪系统 N2气源压力正常 14 3 溅渣操作工艺参数如下 项 目参 数 总管 N2压力 1 1 Mpa 26 133 溅渣工作 N2压力0 80 1 00Mpa 溅渣工作枪位0 5 1 7M 溅渣作业时间 4min 改渣剂用量根据炉渣流动性加入 加入量 200 600Kg 14 4 根据炉渣的温度 流动性及高压氮气压力情况决定溅渣操作的合理渣量 如炉渣过稀 高压氮气压力低必须倒出部分炉渣 确保 1 5 分钟内起渣 以达到溅好渣的目的 14 5 根据炉渣的温度和流动性决定是否采用改渣剂及改渣剂的加入量 14 6 溅渣操作时氮气流量控制在 20000 30000Nm3 小时 根据起渣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不 允许流量过大 14 7 枪位控制 调渣时氧枪枪位控制在 80 100cm 起渣后 可根据起渣情况变枪操作 达到最好的溅渣效果 14 8 溅渣操作时间按 4 分钟控制 如氮气充足 生产节奏允许可适当延长溅渣时间 如氮 气不足 溅渣流量应小一些 确保溅渣时间和效果 15 开新炉操作 15 1 按开新炉要求组织试车和检查工作 15 2 连续吹炼 10 炉 间隔时间不大于 10 分钟 头三炉不堵出钢口 15 3 第一炉铁水温度应 1280 铁水 Si 含量要求控制在 0 4 0 5 Mn 应大于 0 3 硫含量应小于 0 015 15 4 炉渣碱度按 3 0 控制 第一炉不进行配镁造渣操作 第二炉加配镁造渣材料 2 吨 第 三炉渣料正常加入 15 5 第一炉铁水按 145 吨加入及加入 1 3 2 0t 铝锰钛提温 15 6 第一炉吹炼工作氧压及吹炼枪位制按下表进行参考 开吹来渣前来渣后终点前 2 分钟 工作氧压 MPa 0 70 750 8 枪位 m1 7 1 81 6 1 7 1 6 吹炼过程中可根据渣况对枪位进行适当调整 15 7 头 3 炉出钢温度比正常炉次出钢温度提高 20 15 8 必须采用红包净罐出钢 16 异常情况处理 16 1 返炉钢处理 16 1 1 在冶炼返炉钢时要清楚返炉原因 了解钢水成份 温度 氧化性及返炉量 16 1 2 返炉钢不准返回混铁炉 16 1 3 返炉钢水一炉处理量不得大于 70 吨 处理时应首先补兑一定数量的铁水 然后将钢 水兑入装有铁水的铁水罐 倒钢水时要速度缓慢 均匀地进行 综合后的铁水 C 含量应 2 Si 配至 0 2 0 3 16 1 4 返炉钢只限于冶炼普通钢种 27 133 16 1 5 返炉钢炉渣碱度按 2 5 控制 16 1 6 返炉钢冶炼的吹损按 4 5 计算 16 1 7 冶炼返炉钢时要根据铁水的 C Si 含量对供氧量准确进行调整 以确定好副枪过 程测试的时机 16 1 8 返炉钢冶炼终点钢水氧化性较强 出钢时注意脱氧合金化操作 16 2 副枪故障时的测温取样 16 2 1 副枪故障不能进行测试时 转炉冶炼正常进行 但测温 取样要待冶炼终点时通过 倒炉的方式人工进行操作 16 2 2 转炉倒炉后 应待钢渣液面平稳以后通过门形罩取样孔进行人工测温 取样作业 测温 取样时偶头及样勺插入钢液面下的深度应 150mm 16 3 冶炼中控制突发性喷溅的方法 16 3 1 当冶炼过程中发生喷溅时可根据情况选用以下二种方式进行控制 16 3 1 1 对于炉渣过氧化引起的溢渣性喷溅 应先投料压渣 然后缓慢降枪操作 16 3 1 2 对于过程炉渣化渣不好引起的金属性喷溅 应先小幅度提枪调整炉渣状态 待炉 渣缓和后再降枪操作 16 3 2 将活动烟罩升起 并适当地上下移动 避免使烟罩和炉口粘联 16 4 吹枪操作要点 16 4 1 吹枪的前提条件 16 4 1 1 当氧枪处于等候点位置时的氧枪张力值大于 8 5 吨或张力值小于 8 5 吨 但枪身 局部粘枪过粗影响正常的氧枪使用和维检换枪时 必须及时进行吹枪操作 16 4 1 2 被吹枪的前一炉次如发生低碳 C 0 03 出钢 过氧化出钢 炉内剩钢情况时 不宜进行吹枪操作 16 4 1 3 烤枪过程中烟罩铁掉入炉内必须在倒出烟罩铁后方可吹枪 16 4 1 4 吹枪氧流量控制在 5000Nm3 h 以内 16 4 2 炉底上涨较严重炉座或底吹风口不见时吹枪的操作要点 16 4 2 1 溅渣后确认炉内残渣是否倒净 倒净后方可进行吹枪操作 16 4 2 2 烤枪操作 炉子摇回零位 氧枪降至下极限 9 4 9 5m 趁热烤枪 待枪烤红 后方可开氧操作 16 4 2 3 供氧流量控制 开吹氧气流量为 3000 Nm3 h 供氧 4 5min 后如氧枪张力值有 明显降低时将氧气流量提升至 4000Nm3 h 最高供氧流量 5000 Nm3 h 16 4 2 4 枪位控制 正常吹枪枪位为下极限 9 4 9 5m 过程枪位 9 4 9 6m 最高 枪位 9 7m 16 4 2 5 吹枪过程中实行不投料操作 28 133 16 4 3 如炉底未上涨或由于烟罩漏水枪身有明显水流时的吹枪操作要点 16 4 3 1 溅渣后确认炉内残渣是否倒净 倒净后方可进行吹枪操作 16 4 3 2 烤枪操作 炉子摇回零位 氧枪降至下极限 9 4 9 5m 进行充分烤枪 烤枪 时间必须大于 2 3min 方可开氧操作 16 4 3 3 供氧流量控制 开吹氧气流量为 3000 Nm3 h 供氧 4 5min 后如氧枪张力值有 明显降低时将氧气流量提升至 4000 5000Nm3 h 最高供氧流量 6000 Nm3 h 16 4 3 4 枪位控制 正常吹枪枪位为下极限 9 4 9 5m 过程枪位 9 4 9 6m 最高 枪位 9 7m 16 4 3 5 投料操作 在吹枪过程中根据火焰 炉内声音和氧枪张力值的变化情况向炉内两 侧同时进行投料 石灰 每次投料量 800 1000Kg 投料总量不超过 4 吨 16 4 3 6 供氧时间 吹枪供氧时间不大于 15min 避免时间过长严重侵蚀炉衬和溅渣层 或因投料过多造成炉底上涨 16 4 3 7 吹枪标准 吹枪结束后炉内无大量液态渣 炉底未出现明显积坑 炉衬无明显 侵蚀 溅渣层无明显脱落现象 16 5 吹炉底操作要点 16 5 1 吹炉底前提条件 16 5 1 1 非复吹炉座液面高度在 9 2m 以上或复吹炉座因炉底上涨造成底吹风口透气砖两 个以上不可见 应及时进行吹炉底操作 16 5 1 2 吹炉底炉次要具备良好的溅渣层厚度和高压氮气条件 16 5 1 3 吹炉底必须在补炉或炉体温度降低之后进行 16 5 1 4 处理炉底前需提前准备 1 2 个空渣罐 16 5 2 处理炉底上涨操作要点 16 5 2 1 向炉内兑入铁水 1 2 吨 同时风机升高速 16 5 2 2 供氧流量控制 开吹氧气流量 3000 4000Nm3 h 过程氧气流量为 4000 5000Nm3 h 最高供氧流量 5000 Nm3 h 16 5 2 3 枪位控制 开氧后前 5min 枪位控制在下极限 9 4 9 5m 左右 过程枪位 9 4 9 7m 最高枪位 9 7m 若炉底上涨较严重时过程枪位可适当提高 16 5 2 4 供氧时间 供氧时间不大于 15min 左右 每炉吹炉底不大于二次 16 5 2 5 吹炉底标准 复吹转炉炉底控制以确保底吹气体畅通 透气砖风口明显可见为原 则 非复吹炉座处理炉底后不得有明显积坑 溅渣层无明显侵蚀现象 29 133 16 5 3 吹枪 吹炉底注意事项 16 5 3 1 吹枪后如炉内有液态渣时 必须倒出后方可加废钢 兑铁 以防兑铁放炮和烧车 若炉内有料 必须将炉底粘料通过摇炉后将粘料摇掉再进行兑铁 避免开吹 不着火或吹炼中炉底粘渣浮起产生喷溅和烧枪 如经确认后炉内投料未成砣可不倒出 16 5 3 2 当吹炉底停止供氧提枪后 关闭挡火门 氧枪工用一档速度缓慢向前摇炉 以防 炉渣涌出 此时平台不允许有人逗留 在决定倒渣前 根据渣况向炉内投入适量降温材料 或渣钢并进行吹氮降温 以防倒渣时烫漏渣罐 割漏炉口 待炉内渣全部倒出后方可在加 废钢后兑铁水 16 5 3 3 吹完炉底后由护炉长 炉长对炉况进行认真确认 发现异常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 施后方可兑铁 16 5 3 4 吹枪 吹炉底后如倒出 2 3 罐以上液态渣时必须重新测液面 并将所测液面高度 在转炉吹炼记录 交接班记录和护炉长交接班记录中记请写明 16 5 4 控制炉底上涨操作要点 16 5 4 1 严格执行厂及车间下发造渣的有关规定 根据不同钢种采用不同的造渣操作工艺 确保炉渣有良好的流动性 避免炉渣过干 16 5 4 2 溅渣后必须将炉渣倒净 避免粘渣滞留炉底 引起炉底上涨 16 5 4 3 溅渣后在不影响炼钢节奏的前提下 利用转炉冶炼的空余时间将氧枪降至下极限 供氧 20 30s 进行炉底吹扫 16 5 4 4 必须避免因吹枪时加料过多引起的炉底上涨 溅渣前根据渣况倒出多余炉渣 确 保合适的溅渣量 以减少因改渣剂加入量过多引起的炉底上涨 16 6 复吹工艺技术要求 16 6 1 确认氮气压力 1 2MPa 氩气压力 1 2MPa 当氮气压力小于 0 7MPa 时氧枪无法 下枪吹炼 须经相关人员同意后方可解除这一联锁 16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