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传播学概论(A)(013001)1传播学概论B(013002)3网络新闻编辑(013005)5传播心理学(013006)8大众文化通论(013011)10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12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14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17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19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21SPSS软件应用(013026)23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24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27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28竞争情报分析(013046)31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33大众传播史(013056)36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38传播统计学(013060)40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42跨文化传播(013062)45视觉传播(013063)47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49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52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54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56基础统计学(013068)59社会网络分析(013069)61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63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65传播理论(013072)67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69策划学概论(013074)71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72媒体创意导论(013076)74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75现代报刊概论(013078)77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80新闻业务(013080)82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84人类传播史(013082)87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8991 / 93传播学概论(A)(013001)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13001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 2春学期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 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考核方式: 考试(写论文或闭卷)课程简介: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6学时)重点内容:第一节 传播学的先驱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第三节 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层次性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第三节 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及规律(3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演进历史第二节 演进规律及启示第四章:传播材料论(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信息第二节 符号第五章:传播类型论(6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内向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第三节 组织传播第四节 群体传播第五节 大众传播第六章:传播过程(3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线性传播过程 第二节 控制论传播模式 第三节 系统论传播模式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第七章:传播者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制度环境第二节 把关 第八章:传播内容论(6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传播内容与节目生产 第二节 传播技巧第九章:传播媒介论(3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媒介分析 第二节 媒介文化 第三节 媒介产业化第十章: 受众(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定义及特征第二节 关于受众研究的九种理论第三节 受众调查第十一章:传播效果论(9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 深层理论分析四、作业、实践环节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布置作业,每次作业2500字左右。五、建议教材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2 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参考资料1 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年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5 塞佛林、小詹姆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6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执笔人:曾庆香 教研室主任签字:曾兴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传播学概论B(013002)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B 授课对象:编版、电编、电摄、电新开课学期:2秋学期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先修课程:无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学生讨论与演讲课程简介:传播学课程在近几年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媒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能够铺垫基础与理论知识,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这门课程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就批判传播学来说,这门课程既介绍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也介绍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就行政学派来说,本课程介绍了该学派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经典研究,例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本门课程同时阐述了不同传播学者在各种具体概念上的分歧与争议,以此来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家族谱系。具体涉及到的概念有文化帝国主义观点、依附理论、信息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发展传播概念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 阐释传播学基本概念与方法,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2. 通过紧凑的课程设置,例如介绍不同传播学者在同一概念上的争议,帮助学生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线索;3. 内化这些传播学概念与理论,用之来分析具体传播现象与新闻事件。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介绍(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讲述传播学是什么。本章节将传播定义为各种流动性的总和。交代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流派(4学时)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研究学派进行的跨世纪论辩,通过这个历史线索,交代了这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重点观点。然后,进一步扩展这个线索,交代行政学派与批判学派在各种传播问题的关键差异。第三章:传播者论(4学时)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把关人等重点概念。这一讲将传播者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本章节介绍了挪威学者加尔通对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概括,以及对传播的影响,试图以此扩大这一讲涉猎案例的视野,同时不牺牲讲课内容的紧凑性。第四章 传播内容研究(4学时)重点内容:本章节重点介绍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一讲主要通过介绍跟框架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烘托各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应用情况。具体来说,本章介绍了三个经典案例,一为各国媒介对默罕默德卡通风波的报道,二为各国媒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三为对反恐战争的报道。利用这些具体的案例,本章灵活地呈现了如何利用框架理论来处理传播内容。第五章 传播效果论(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从枪弹论,到传播有限效果论,再到传播强大效果论,形成这个线索的关键时间点与研究。除了介绍这个关键线索之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传播效果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了其涉及的重要传播学者。通过这种介绍,丰富传播效果论的研究线索,以求达到道生一、一生二、再生万物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效果研究,进行一些课下实践。 第六章 滚雪球讨论(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是学生分组课堂演讲。滚雪球讨论是课堂讲授的延伸。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每六个人分为一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需要讨论的学术文章发给每个组的第一个学生A,学生A概括文中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B,学生B概括文章以及学生A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C,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F,概括同组所有学生的观点并在课堂陈述。这一章节是学生陈述以及教师评价的设置。第七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一(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在总体上介绍互联网等新媒介给媒介研究带来的变化。首先,本章节介绍了对于互联网社会影响的三种典型观点,分别认为公民社会、政府/政党、以及市场力量会占领互联网。这三种典型观点均夸大了一方的力量。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介绍,本章节试图介绍互联网研究的基本框架,描述互联网上各方力量的博弈。第八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二(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重点介绍传统的媒介理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应用与延伸。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诞生于传播媒介时代的传播学理论是否适用于互联网研究?通过具体案例,本章节试图跟学生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例如,本章节讨论了互联网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某段时间内公众议程的容量有限,大约在一到五个议题之间。那么,这些议题当中有哪些议题源自互联网?在此方面,中国与其他文化背景之间有何差异?四、作业、实践环节 滚雪球讨论与论文写作,第六章介绍了滚雪球讨论的具体方法。五、建议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六、参考资料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美国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郭镇之 徐培喜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徐培喜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专业负责人:杨凤娇 系主任:王晓红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5 英文名称:Online News Editing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本科学生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先修课程:网页设计及制作(031004)、新闻编辑(012007)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配合课下阅读、练习和作业等形式考核方式:考试,提交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完成的多媒体网络作品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程。在了解中国互联网、网络媒体及网络新闻出现的基础上,学习网络新闻从采集到发布的完整编辑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新闻采集的选择标准,能够对单条网络新闻进行基础的文字或多媒体处理,能够对海量网络新闻进行整合或专题性网络编排,能够进行一般性的网站规划设计和页面架构搭建,能够了解有关网络新闻评论的情况,并掌握网络评论与网络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本课程分为八讲,分别是: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网站规划与网页编排设计、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web2.0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编辑与互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工作特点及技能要素;2、熟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能处理一般的编辑问题;3、通过讲授和练习,学生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能有基本的入门和掌握。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重点内容:一、 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网络媒体的雏形二、 网络媒体的发展三、 网络新闻与网络新闻编辑四、 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第二章: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4学时)重点内容:一、 网络新闻的来源1. 网络媒体的构成 2. 网络新闻的来源 3. 构成网络新闻来源多元化的因素 4. 多元化新闻来源对网络媒体的影响二、 网络新闻的选择1. 按照新闻价值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2. 按照网络传播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3.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4. 按照网站自身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5. 网络新闻选择的几个要点三、 网络新闻的原创1. 网络新闻原创的历史与演变 2. 网络新闻原创的四种类型 3. 网络新闻原创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6学时)重点内容:一、 网络文本新闻的编辑 1. 单条网络新闻的编辑流程 2. 文本新闻编辑的四个环节3. 单条网络新闻的发布 二、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1. 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 2. 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3.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要求与技巧 4. 网络新闻标题点评 三、 网络多媒体新闻的编辑1. 网络图片新闻的编辑2. 网络音视频新闻的编辑3. 网络flash新闻的编辑 4. 网络电子杂志的编辑上机学习(4课时)针对第三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单条文本新闻和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学习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第四章:网络整合式原创的策划与编辑(4学时)重点内容:一、 理解整合与整合式原创1. 早期的整合与现在的整合2. 整合是网络新闻发展的需要3. 整合是受众对网络新闻浏览的要求二、 整合式原创的类型 1. 文本式整合2. 阶段式整合3. 主题(话题)式整合4. 专题式整合(网络专题)三、 主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 话题的选择2. 内容的选择3. 互动的运用4. 页面的编排四、 专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1、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2、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3、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流程 4、案例分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上机学习(4课时)针对第四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新闻的整合,学习制作出一个新闻专题。第五章: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2学时)重点内容: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二、网络新闻评论的组织与编辑三、网络新闻评论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影响第六讲:网络媒体的互动(4学时)重点内容:一、网络互动概述 二、网络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三、网络媒体互动的组织与编辑1.对留言板的组织与编辑2.对网络调查的组织与编辑3.对嘉宾访谈的组织与编辑4.对网络论坛(BBS)和社区的组织与编辑四、网络媒体互动的管理 四、作业、实践环节有23次课后作业,并记入总成绩五、建议教材本课程为实务课程,由授课教师综合各类网络新闻编辑教材课汇编、制作课堂ppt为学生课后学习主要辅导材料,暂无指定教材。六、参考资料l、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2、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4、刘韧,韩磊.网络媒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5、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秦州.网络新闻编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詹新惠 教研室主任:曾兴 系主任:邓炘炘传播心理学(013006)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6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Psychology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2春学期学分/学时:2/32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A(013001)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和心理测验。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二、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三、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传播者的心理素质(9学时)重点内容:观察判断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传播者印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移情的重要性和提高传播者移情能力的方法、传播者应变与创新的实践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章 受众的心理分析(10学时)重点内容:受众注意的基本原理,如何培养无意型和有意型受众、受众记忆加工原理及其应用、有关受众需要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受众态度的理解及应用。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3学时)重点内容:介绍受众群体心理的几种表现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些群体心理规律进行传播。第四章 传播心理专题研究(10学时)重点内容:介绍相关传播领域的传播心理原理及实践。四、 作业、实践环节 2次作业,1次心理测验。五、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六、 参考资料:1 刘京林. 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刘晓红、卜卫.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 林之达. 传播心理学新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敬蓉. 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 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 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质.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7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 , Fourth Edition ,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执笔人:余小梅 张晓辉 教研室主任签字:余小梅系主任签字:邓炘炘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ss Culture授课对象:媒体创意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分/学时:2/32先修课程:新闻历史与理论(012061)、媒体创意概论(012039)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描述、分析、阐释和批判的宗旨,向学生介绍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大众文化浪潮,包括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中西大众文化概况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思潮和批评实践。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掌握当代中西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增强学生解读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实际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视大众文化、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奠定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向,掌握大众文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文化观。(2)了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常见的大众传媒现象。(3)掌握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运用这些文化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重点内容:(1)什么是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2)为什么要研究大众文化?(3)世界及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的。2、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说(2学时)重点内容:(1)“文化”是什么?(2)“大众”是什么?(3)什么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4)如何看待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3、第二章:大众文化发展简史(2学时)重点内容:(1)古代民间文化、通俗文化与近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2)大众文化在西方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西方文化转型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3)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及其发展简史。4、第三章:电影与大众文化(2学时)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的类型;(2)电影的类型;(3)电影与大众文化;(4)好莱坞梦工厂的主题和形式解析。5、第四章:电视与大众文化(2学时)重点内容:(1)电视与电视文化;(2)从文化学视角解析电视节目类型;(3)电视新闻节目与大众文化;(4)电视娱乐综艺节目与大众文化;(5)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6、第五章: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学时)重点内容:(1)音乐与流行音乐;(2)流行音乐的产生及其主要类型;(3)流行音乐的生产、传播与消费;(4)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7、第六章: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2学时)重点内容:(1)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2)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3)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8、第七章: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实践(4学时)重点内容:(1)19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2)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3)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4)文化民粹主义与约翰菲斯克;(5)典型案例解读。9、第八章: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实践(4学时)重点内容:(1)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论著的译介;(2)本土大众文化勃兴浪潮中的批评之声;(3)本土化文化研究热潮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评;(4)本土大众文化批评的特点;(5)典型案例解读。10、第九章:大众文化观(2学时)重点内容:(1)文化观念的类型;(2)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限性;(3)多元文化观的价值取向。11、第十章: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2学时)重点内容:(1)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2)大众文化的经济学意义;(3)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产业。12、第十一章:大众文化与政治、社会和宗教(2学时)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与民主政治;(2)大众文化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3)宗教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是一种当代世俗宗教吗?宗教与大众文化中的“偶像崇拜”。13、第十二章: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2学时)重点内容:(1)国际文化发展战略一瞥;(2)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3)中国大众文化的当下与未来。14、讨论及总结(2学时)重点内容:(1)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探讨;(2)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探讨;(3)如何养成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四、作业、实践环节1、大众文化作品赏析,课堂讨论;2、撰写课程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独立撰写,符合论文规范,有注释和参考文献)。五、建议教材1 刘自雄,闫玉刚. 大众文化通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陶东风. 大众文化教程.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六、参考资料1 特瑞伊格尔顿. 文化的观念.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尼克史蒂文森. 认识媒介文化.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 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 北京:三联书店,2005.6 阿兰斯威伍德. 大众文化的神话. 北京:三联书店,2003.7 约翰菲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吉姆麦克盖根. 文化民粹主义.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陆扬,王毅主编. 大众文化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1 罗钢,刘象愚主编. 消费文化读本. 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12 罗钢,刘象愚主编. 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执笔人:刘自雄 教研室主任: 宫承波 系主任: 雷跃捷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3 英文名称: Media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授课对象: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3秋学期学分/学时:2/32先修课程: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习实践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课程简介:媒介产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准确的认知自己,就必须准确的了解受众和媒介市场。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知的实用工具。该门课程结合媒介实体的需要和实证调查研究的特点、程序,系统地分析了传媒市场调查的基础理论、常用方法和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传媒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测量和量表、抽样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学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针对具体的案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传媒市场调查导论(2学时)重点内容:媒介调查的主要类型第二章:传媒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2学时)重点内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程序第三章:传媒市场调查的设计(2学时)重点内容:研究架构的建立第四章:测量和量表(4学时)重点内容:测量的尺度和量表的类型及构建方法第五章:抽样设计(4学时)重点内容:概率抽样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第六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12学时)重点内容:定性研究方法及问卷调查法第七章:调查资料的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第八章:调查报告的撰写(2学时)重点内容: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格式要求四、作业、实践环节: 抽样设计和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这两章中,针对概率抽样方法和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的具体讲授内容,安排四次作业,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安排学生参与调查统计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五、建议教材:媒介市场调查, 孙江华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六、参考资料: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 柯惠新 沈浩,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市场调查与分析, 柯惠新 丁立宏,中国统计出版社 执笔人:崔蕴芳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18英文名称:Multivariable analysis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开课学期:2春学期学分/学时:2/32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SPSS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系列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与部分上机练习考核方式:考察(教师命题并提供数据,学生完成案例数据分析报告)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可以选修。本课程重点介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着重在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操作技术,掌握多变量分析方法解决传播学和市场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高水平的定量分析报告和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校,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传播学和市场研究领域的基本应用,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撰写高水平的定量分析报告和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多变量分析方法概论(4学时)重点内容: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多变量技术与应用第一节:多变量分析方法在传播学与市场研究中的应用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统计分析软件2.多元回归分析与顾客(受众)满意度(4学时)重点内容:多元回归分析原理与应用第一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第二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与顾客满意度研究案例分析3.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重点内容:因子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一节:因子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第二节: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应用:综合排名案例、社会形态与价值观案例、问卷设计评测4.对应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应用重点内容:对应分析方法应用第一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第二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市场研究:交叉表分析、品牌定位、感知图解读案例5.结合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4学时)重点内容:结合分析原理与应用第一节:结合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第二节:结合分析的应用与案例分析:新产品开发、收视率分解、价格测试6.决策树与Logistics分析方法(4学时)重点内容:决策树与Logistics原理与方法第一节:Logistics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第二节:决策树软件操作与应用案例7.综合案例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聚类分析算法与应用第一节:聚类分析与软件操作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市场细分案例综合分析与应用8.研究案例与报告撰写(4学时)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第一节:多变量分析中的数据展示技巧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报告撰写规范四、作业、实践环节作业两次:1. 根据课程内容提交多变量分析的专题演讲报告2.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分析,提交PPT分析报告课堂练习与操作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五、建议教材1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讲义教师自编2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数据挖掘 柯惠新、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第二版六、参考资料1 市场研究实务,郑宗成、陈进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3 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沈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0英文名称:Sampl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开课学期: 3秋学期学分/学时:4/64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教学方式:讲授考核方式:考查课程简介: 包括抽样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二阶抽样、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本概念、特点、适用场合、具体的抽样步骤以及相应的简单估计、比率估计和回归估计的估计量的性质进行了详尽介绍。对于非概率抽样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样理论和各种抽样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抽样理论和各种抽样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预备知识(4学时)重点内容:排列组合、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2、基本概念(4学时)重点内容:总体与样本、总体特征与估计量3、简单随机抽样(8学时)重点内容: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简单随机抽样的实施4、分层随机抽样(8学时)重点内容:各层样本量的分配、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5、多阶段抽样(8学时)重点内容:样本量的确定、效率6、整群抽样(4学时)重点内容:群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形7、系统抽样(4学时)重点内容:定义与实施方法8、非概率抽样(4学时)重点内容:概念及适用场合9、其他专题(4学时)重点内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10、抽样案例分析(16学时)重点内容:抽样案例介绍与分析四、作业、实践环节:每章后有作业、讨论五、建议教材:1金勇进,杜子芳,蒋妍. 抽样技术(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杜子芳. 抽样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六、参考资料:1 胡健颖, 孙山泽. 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 冯士雍, 倪加勋, 邹国华. 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3、013051英文名称: English for Survey Research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开课学期: 3秋学期、3春学期学分/学时:4/64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27)教学方式:讲授考核方式:考查课程简介: 内容包括实证性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测量、抽样等定量和定性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放在定量研究领域,包括研究的程序与设计、实地调查、内容分析方法、实验方法、评估研究方法、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定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定性数据的分析,同时包括如何阅读和写作研究报告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本课程分两个学期上,每周2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Human inquiry and Science(4学时)重点内容: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cience第二章:Paradigms, Theory and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Some Social Science Paradigms第三章: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Ethical issues in Social Research第四章:Research Design(4学时)重点内容:How to Design a Research Project第五章:Conceptualization, Operation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4学时)重点内容:Measurement第六章:Indexes, Scales, and Typologies(4学时)重点内容:Likert Scale第七章:The Logic of Sampling(4学时)重点内容:Probability Sampling第八章:Experiments(4学时)重点内容:Experimental Design第九章:Survey Research(6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在建工程处置方案(3篇)
- 叠墅花园修缮工程方案(3篇)
- 2025年篮球普修课考试题及答案
- 锅炉日常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工程雨季方案编制软件(3篇)
- 2025标准版劳务合同范本
- 2025年频谱分析仪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车间安全培训app课件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试题及及答案
- 2025年年租赁合同范本大全
- 急性胰腺炎抗凝治疗
- 媒介素养概论 课件 刘勇 第0-4章 绪论、媒介素养-新闻评论
- 美慧树课件教材培训
- 幼儿园学生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岗位职责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构造(一)-1
- 研发人员工时统计表
- 沙盘游戏在自闭症中的运用课件
- 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要点
- 护士长竞聘晋升述职报告模板(含内容)
- 二年级科学上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做一个小鸟餐厅
- 1.3.2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