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docx_第1页
[doc] 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docx_第2页
[doc] 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docx_第3页
[doc] 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docx_第4页
[doc] 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 shejiyufen量坌 汪洋 (杭卅i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卅i311203) 摘要:通过研究平行轴齿轮啮合点的位置,分不同实际情况予以分析,给出各自的端面重叠系数(端面啮合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以供设计 齿轮时作参考. 关键词:齿轮啮合;端面重叠系数;实际渐开线起始点;沉切 0引言 在设计一对齿轮时,通常要计算该对齿轮的重叠系数,以验算 其有效啮合强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计人员不了解工艺情 况,通常是采用通用的重叠系数公式进行计算的.其实这里面会有 很大的误差,而且通过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的 大,直接影响了齿轮强度计算的准确性,甚至会因此出现齿轮损坏 而一时找不到原因,只能简单地通过增大模数或齿顶高以求获得 更大的安全系数.若不了解齿轮实际的啮合情况,单纯地增加齿顶 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下面本文针对此种情况对其作出分析, 并给出不同条件下的齿轮实际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公式,以供设 计齿轮时作参考. 公式如下,为讨论方便,仅以直齿轮为例. r 告一(1) 式中,如为齿轮啮合的端面重叠系数;为齿轮1和齿轮2的端面 啮合线长度(删11);pb为端面基节(mm),疗=1tmco,为齿轮模 数. 通常我们在设计齿轮时,计算其啮合线长度是假定齿轮1和 齿轮2的齿顶部分渐开线均能参与啮合的,即根据两齿轮的齿顶 圆直径即可算出各自的理论渐开线起始圆直径(,d或渐开 线曲率半径,p),然后根据下式即可算出啮合线长度了. l21抽(2) 1问题的提出式中,pte为齿轮l,2齿顶渐开线曲率半径(n口i1)p1.i=五三; 1.1齿轮的加工 现在齿轮齿轮的加工工艺一般采用滚齿一渗碳淬硬一磨齿的 工艺,为了在磨齿时齿根部不产生磨削台阶,通常滚齿时均采用凸 头沉切滚刀,刀具齿形图如图1所示. 图1凸头沉切滚刀齿形图 图l中,为滚刀齿厚(n1il1);k为滚刀齿高(mm);etn为滚 刀(或齿轮)压力角(.);a,为滚刀辅助压力角(.);p为滚刀凸头量 (im);r为滚刀凸头圆角半径(衄). 使用此类滚刀滚切齿轮时,会在齿轮的根部产生一个沉切现 象,从而避免了磨削齿面时出现磨削台阶,如图2所示. 图2齿轮根部沉切图 图2中,dd为齿轮齿顶圆直径(1ti1);为齿轮实际渐开线 起始圆直径(mm);为齿轮法向单边留磨量(衄). 齿轮实际渐开线起始圆直径d是随滚刀的参数变化的,即 选用不同的滚刀会对渐开线起始点位置产生影响. 1.2齿轮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 一 对齿轮(齿轮1和齿轮2)啮合时,其端面重叠系数的计算 以l2为齿轮l,2基圆直径(ram);pllxsinet-pl,a为齿轮1,2啮合 角(o),a为齿轮1,2啮合中心距ii1). 1.3问题的产生 从上述公式(1)和(2)中可以看出,齿轮1,2啮合的端面重叠 系数是通过各自的齿轮基本参数得来的,里面并没有考虑滚刀对 渐开线起始点位置产生的影响而引起实际啮合线长度的变化,显 然这样的计算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啮合情况的. 2根据实际齿轮的根部情况计算啮合端面重叠系数 考虑滚刀实际切出齿轮根部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位置,分不 同情况对其啮合状况作出分析,得出准确的端面重叠系数计算公 式.由公式(1)可知,分析端面重叠系数只要分析端面啮合线长 度即可,因为齿轮端面基节是定值. 2.1齿轮啮合情况的分析 用凸头沉切滚刀滚切齿轮时,由于齿数或变位系数的原因,切 出的齿轮实际渐开线起始点位置不一定能在理论渐开线起始点以 下,这样的齿轮啮合时,其实际啮合线长度就会比公式(2)出来的 要小.具体情况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图3dm|r-i>dh|tt.图4d<d 图3,图4为理论啮合起始点未超出齿轮实际渐开线起始点 情况,图5,图6为理论啮合起始点已经超出齿轮实际渐开线起始 点情况.所以齿轮1,2啮合时就有4种情况产生(4种组合). 第1种情况:图3和图4的组合,即齿轮1,2的齿顶啮合时均 未超出对方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 第2种情况:图3和图6的组合,即齿轮2的齿项啮合时未超 机电信息2011年第2l期总第303期163 主坌shejiyufenx 图5dmrr->d仃m图6da>d堙 出齿轮1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而齿轮1的齿顶啮合时已超出齿 轮2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 第3种情况:图4和图5的组合,即齿轮1的齿顶啮合时未超 出齿轮2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而齿轮2的齿顶啮合时已超出齿 轮1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 第4种情况:图5和图6的组合,即齿轮1,2的齿项啮合时均 已超出对方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 针对这4种不同情况,其啮合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要 对理论渐开线起始点位置和实际起始点位置进行比较而确定选用. 2.24种情况下的啮合线长度计算公式 上面分析的4种情况,其啮合线齿轮的计算分析如下: (1)第1种情况.此时,齿轮1,2的齿顶部分是参与了啮合的, 也就是两齿轮的齿面渐开线长度对啮合来说是足够的.所以其啮 合线长度的计算公式即为公式(2). (2)第2种情况.齿轮2的齿顶部分是参与了啮合的,而齿轮 1的齿项已啮合出了齿轮2近根部的实际渐开线起始点,可以说 齿轮1的齿顶在啮合到齿轮2的近根部时有一段齿面出现”腾空” 现象,未参与到啮合当中.此段”腾空”齿面未对啮合线长度做出贡 献,因此在计算啮合线长度时应把这段渐开线去掉. 首先,应计算此段”腾空齿面造成的啮合线长度损失量.由 齿轮啮合理论可知,即为齿轮2根部实际渐开线起始点曲率半径 与理论渐开线起始点曲率半径p之差.所以啮合线长度: l=plpl, =pl,pi一)(3) (3)第3种情况.与第2种情况相类似,齿轮1的齿顶部分是 参与了啮合的,齿轮2的齿顶在啮合到齿轮1的近根部时一段齿 面出现”腾空现象.所以啮合线长度的计算公式应为: l=plpl, :791,_pl一l叽_p1)(4) (4)第4种情况.同第1种情况正好相反,齿轮l,2的齿顶段 均出现了”腾空砚象,而且两处”腾空”的长度不尽相同,要分别计 算.啮合线长度的计算公式应为: l=pl_pl, l1一l2 plampl,1p1)一)(5) 至此,4种情况下的啮合线长度l计算公式全部得到了,分别 为式(2),(3),(4),(5). 2.3斜齿轮的啮合线长度计算公式 由公式(1),(2),(3),(4),(5)可以看出(与螺旋角无关),该公 式同样适用于斜齿轮啮合的端面啮合长度的计算.只是端面基节 的计算公式有所变化,即: pb=armcosot(6) 式中,m为端面模数,m,m为法向模数;为端面压力角, c0s tana一_tan(x. ,卢为分圆螺旋角. 164 3计算应用实例 我公司产品上有一对齿轮,其参数如下: 主动齿轮参数:m,zl-27,a.20.,(右)=9.15,xnl=0.3977, 顶圆直径也.=181.8,基圆直径db1=153.997,法向单边留磨量 6o.275. 被动齿轮参数:m6,zz=87,a.-=20.,口(左)=9.15,xn2=o.5687, d,a=548.3,基圆直径d=496.213,法向单边留磨量60.25. 留磨滚刀参数:s8.957,8.4,a=2o.,产l0.,p=o.385,足2.4. 用上述留磨滚刀滚切并经磨齿后两齿轮的实际渐开线起点曲 率半径分别为:119.585,p84.241. 而根据本文公式可算出,所介绍的外啮合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pl18.322,p2,=86.635;p1x-48.312,p116.625. 因为p.丌m<.,同时p>,所以该对齿轮的啮合情况为 本文中第3种情况,由公式(4)得啮合线长度: l=48.312一l8.322一(19.58518.322) =28.727 由公式(6)计算得端面基节p6=盯mcosott=17.918. 所以该对齿轮的实际端面重叠系数即可由公式(i)计算出, :_l_603,而不去考虑滚刀因素,用公)计算出来 的啮合线长度,j29.99,得出端面重叠系数s=1.674. 比较上述2个8值,可知实际端面重叠系数要比理论的小. 4结语 根据以上的推导及得出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在计算一 对齿轮的端面重叠系数时,不仅需要两齿轮的基本参数,同时要结 合所适用的留磨滚刀的参数.只有把滚刀的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得 到实际的端面重叠系数.当然在选择留磨滚刀时,应尽量使齿轮的 实际起始点位置在理论起始点之下,这样就可以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