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doc_第1页
【doc】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doc_第2页
【doc】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doc_第3页
【doc】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doc_第4页
【doc】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第26卷第l期2005年1月湖南城市学院journalofhunancityuniversityv01.26no.1jan.2oo5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周远成,夏群芳(1.衡阳师范学院期刊社,湖南衡阳421001;2.武冈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湖南武冈422400)摘要:姓氏是一种深富文化传统内蕴的特殊社会现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由其家族血缘关系,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标志,演变为单纯的个人符号.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和研究中国姓氏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其文化源流,可以帮助我们追寻祖根,弘扬祖德,使我们在历史演变的韵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从而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关键词:中华民族;姓氏;源流;民族归属感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5)o1007506姓氏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汉族姓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姓与氏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古有姓有氏,姓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王力古代汉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姓氏区别,姓氏来源,姓氏合一,姓氏改易以及今天姓氏的发展变化等问题,进而探究中国汉族姓氏的源流,可以帮助我们寻根问祖,弘扬祖德,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尊严,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一)姓与氏姓氏最初是姓与氏的合称.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l】.姓由血统来决定,氏由封地,居住地决定.姓,原本写作生,说文释为: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2】.也就是说,姓标志着一个人是由哪个氏族生出,所以也称生.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知母不知父,所以加上女旁,写成姓.姓就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人共有的符号标记,是人们天生的血缘关系的标志.姓在古代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古时与支同音.氏者,支也,姓之支也.氏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崇拜,部族徽号或居住地域等.即同一姓的氏族分成若干个分支后,各个分支又有一个新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可见,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在周代以前,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老百姓无姓无氏,只有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才有了姓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日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3】总而言之,姓原本为家族的族号,同一姓族的人由于子孙不断繁衍,逐渐分化出一些支派,这些分支就是氏.出现氏以后,姓成为旧有的族号,氏成为后起的族号.清代着名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2】姓用以别婚姻,氏用来分贵贱.秦汉以后,姓氏不分.正式把姓与氏混为一谈,始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23*氏族亦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司马迁着史记,认为天下皆同姓,同姓皆一家,中华民族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周边少数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根同一系,本自一源,所以不分姓氏.历史证明,司马迁的这种一统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据史书记载,诸多古姓均源于华夏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秦汉以后的魏,辽,金,夏,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在正史记载中,均明确表明为黄帝后裔.从现在对我国姓氏的研究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今姓源于古姓,祖根皆在炎黄的结论.(二)姓氏来源1.姓的来源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6】所以,姓起着区别血缘关系,以确定能否结婚的作用.那么,姓究竟来源于什么呢?从古代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古姓,几乎都收稿日期:20040908作者简介:周远成(1956-),男,湖南tha.,副教授,从事文献学与大成文化研究.76湖南城市学院2005年第1期起源于史前传说.所以,除了少数几个史料记载较详细的姓以外,多数古姓的来源方式,只能由后人靠臆测来推断.总的说来,目前,关于古姓来源有以下几种看法:(1)图腾感生与古姓起源.我国古代文献如诗经,史记?五帝本纪白虎通?姓名,论衡?奇怪篇等就有这方面的记载.禹姓姒氏,祖昌意以薏苡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l6】.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l6】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不了解怀孕生子的奥妙,把氏族繁衍的现象归之于图腾的作用.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植物.母系氏族时期的人认为,氏族中的女性若与图腾发生神秘的接触,就可以感而受孕.与古姓起源有关的,远古圣处女图腾感生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履迹感生.即圣处女与图腾或其派生物(痕迹等)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受孕.如姜娠履迹有身,而生后稷(诗经?生民)11.周人因其始祖母姜婊踩了熊的脚迹而受孕,以熊为图腾,并姓姬.二是吞物感生.即圣处女无意中吞食某种图腾而导致受孕.禹姓姒氏,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生姒氏l6】.离母吞燕卵而生离,故殷姓日子(论衡?奇怪篇).禹的母亲因为吞吃了薏苡,于是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以薏苡为图腾,姓姒;商族的先人因为其始祖母简狄吞食了玄鸟的子(即卵)而生下了契,所以商人就以玄鸟为图腾,并姓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lj,指的就是这件事.三是遇异感生.即圣处女与怪异之图腾现象发生接触或受其干扰而受孕.史载:(黄帝)母日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史记正义)h.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l6】.此外,感生故事,着名的还有: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女节感流星而生少吴,女枢感虹光而生颛顼,庆都感赤龙而生伊祁(尧)等.这种感生说,在汉代说文也有反映: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l2所以,姓者,女生也.女性始祖因何而生子?母感天而生子,其中的天就是作用于圣处女身上使其受孕的异物,即图腾.于是,这一直接导致始祖母受孕的事物图腾,就成了氏族的共同崇拜物,而且将图腾物的名谓作为氏族部落共同拥有的符号标志,这就是族号.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马克思?缪勒献给神话学).久而久之,作为各族族号的图腾就演变成同一氏族的共同标记姓.(2)地名转化与古姓起源.这里的地名,指母系氏族所居之地域.地名转化为姓,即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得姓.说文解字日: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姜,神龙居姜水,因以为姓.l2帝王世纪中亦载: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阳而生炎帝于姜水.又如帝尧,姓伊祁,原因是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l4】.(史记索隐引皇甫谧云)(3)吹律定姓与古姓起源.这是从五行学说加以附会得来的一种说法.顾炎武日知录卷六取妻不同姓中说:姓之所以来,本于五帝.五帝之得姓,本于五行,则有相配相生之理.故传言:有妫之后,将育于姜.又日:姬姑耦,其生必蕃.而后世五音族姓之说,自此始矣【5】.据说,姓就是圣人(包括黄帝)吹律听声区别出来的.诗日:天生蒸民.尚书日:平章百姓.姓所以有百者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人含五常而生,正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l6】.圣人兴起,不知其姓,当吹律定声,以别其姓l6】.(绎史引是类谋).据说孑l子吹律,自知殷后.吹律定姓这种说法到了汉代就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和算命,择宅结合起来了.这一说法存疑甚多,但民间流传甚广.以上所谈,为原始氏族得姓的主要来源.足以看出,姓的来源多种多样,且与氏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有关.姓氏的变化,既有来源于同一血统的,也有源出于不同血统的.同一血统的最典型的为周族的姬姓,据统计,已分化出198个姓.【7】另外,或许还有我们尚未得知的别的姓的来源,则有待我们作进一步考证.2.氏的来源如果说,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母系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通鉴.夕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由于人口繁殖,一个氏族可繁衍出若干小氏族,于是原来作为一个氏族标志的姓,便扩展为这些近亲氏族的共同标志,所以光有氏族名称姓,就不足以详细区分氏族成员的身份了.于是,能够进一步确定氏族成员所属分支的另一个名称氏,便产生了.氏本来是各部落的名称,后专指部落首领.由于国家的产生,开始设立百官,各司其职,所制定的官职亦成为氏的名称.这时的氏是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只有贵族才有.古时的封邑,官职具有世袭传统,氏也可以世袭自此,氏就开始成为家族的标志.氏的主要来源有:(1)以国名为氏.天子分封一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就用该诸侯国国名为氏.这种取氏方式多出于周代.主要有两种命名:第一,与王室同姓封国者.如周武王之弟姬封封于卫国,周武王次子姬虞封于晋国,周公旦之子姬伯禽封于鲁国.以国为氏,姬封成了卫氏的始祖,姬虞是晋氏的始祖,姬伯禽为鲁氏的始祖.除了卫,晋,鲁三个大侯国,又封了许多同姓小国.以周王室同姓(姬)之国国名为氏的共49氏l8】.这49氏中,因种种原因有的氏又分第26卷周远成等: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77为二氏,更壮大了氏的队伍.第二,与王室异姓臣属封国者.一是有功于当朝的异姓臣属.如辅佐周室灭商的姜姓太师吕尚封于齐.二是前朝的后裔.如夏王朝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为杞国,后代以杞为氏;商王朝纣王庶兄微子启封为宋国,后代以宋为氏.此类以国名得氏者共64氏.此外,以国名为氏的,据郑樵通志?氏族略的归类,还有其他几种.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2)以封地为氏.周朝的分封制将贵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同时,还有五等之封:国侯,邑侯,关内侯,乡侯,亭侯.这便有了以邑,关,乡,亭之地名为氏的众多新氏.以邑为氏.邑是周天子在王畿内分封贵族的田邑,以及各诸侯国封赐其后裔为贵族作为世禄的田邑.这些贵族的后代或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就以邑名为氏.如齐桓公将鲍城封给大夫叔牙作为邑,以邑为氏,叔牙被称为鲍叔牙.以关为氏.即以关内邑为氏.如樊氏,周太王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邑于樊,因关内邑为氏.以亭为氏.如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后裔以欧阳为氏,等等.(3)以住地为氏.有得到封地的,用封土的名称作为氏;没有封土的,就用他们所居住的地势地形特点作为氏.有的是地名,山名,水名,丘名,有的是方位名.如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住在都城的东门,号东门襄仲,后代有的便以东门为氏.齐国氏族大夫分别住在都城的东郡,西郡,南郡,北郡这四郡也成了氏.有的人如居住在绿树环绕的深山老林,就被称为绿卫氏,如居住在景色秀美的地方就被称为绮里氏.(4)以字为氏.在周代,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另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其祖,以其祖辈的字为氏.如宋桓公的儿子叫公子目夷,字子鱼,他的儿子叫公孙友,他的孙子则叫鱼莒,鱼石.还有一种不用祖辈的字而用父亲或父辈的字作为氏的.如公子遂的儿子名叫公孙归父,字子家,他的后代都用子家作为氏.(5)以名为氏.以名为氏大体有两种:一是诸侯玄孙的祖父只有名而没有字,则以祖父的名为氏.如鲁孝公的儿子叫公子展,公子展的儿子叫公孙伯夷,他的孙子就叫展无骇,展禽.一是祖辈既有名也有字,但孙辈以名为氏.如伍员,字子胥,其后以员为氏.此外,还有两种特别的以名为氏的方式.一是君主的子孙得氏.帝王之子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王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名或氏为氏.如周景王姬贵之子叫王子朝,其后以朝为氏.一是以名氏为氏的取氏方式.如士季氏,春秋晋国士氏之子名士季,士是氏,季是名,士季之子渥浊就以其名的氏与名为氏.(6)1)51次,族为氏.次是排行,即按兄弟间的长幼关系作为氏.如伯氏,孟氏,叔氏.族和次的意义有些相似,族是用来和姓氏中的氏作区别的,主要用意是,用比较亲近的来区别比较疏远的,用比较狭小的来区别比较宽广的,等等.如祖氏,祢氏,用来区别上辈,下辈;第五氏,第八氏,用来区别居住次序;南公氏,南伯氏,用来区别同一称谓的不同档次;韩氏中的韩余氏,傅氏中的傅余氏,用来区别嫡子和别子,等等.(7)以谥为氏.周代贵族生封爵位死有谥号,用以褒贬他的功过是非.这谥号也被用作后代的氏.这有几种情况:一是直接以谥为氏.如楚庄王谥号为庄,其后以庄为氏.二是以邑谥为氏.即以采邑与谥号为氏.如苦成氏,春秋陈国郄肇的封邑为苦,在今河南,死后谥成,后代以苦成为氏,后因音转,改为古成.三是以氏谥为氏,即以谥号与氏为氏.如颜成氏,春秋邾国娄颜之后有谥成者,其后以之为氏,这里颜是氏,成是谥.四是以爵谥为氏.即以生前爵位与死后谥号为氏.如成公氏,成王氏.公,王是爵位,成是谥号.(8)以官爵为氏.即以官职名或爵位作为氏.如咎繇为尧理官(司法官),因官命氏,为理氏,后改理为李.彭祖的后裔孙孚,为周代钱府上士,专管钱财,子孙以官为氏,即为钱氏.这些是以官名为氏的,还有以爵位名为氏的.如皇,王,公,霸,侯,王叔,王子,王孙等等.(9)以技为氏.即以从事的技艺为氏.如搞巫术的人后代就是巫氏,屠杀牛羊的人后代称屠氏,专门占卜的人,后代称卜,氏,工匠的后代称匠氏.还有豢龙氏,御龙氏,干将氏,等等.(1o)以事为氏.即根据某一特殊事件而取以为氏,具有纪念意义.如周穆王所宠爱的盛姬年纪轻轻不幸身亡,为表哀痛,特将其族改为痛氏.又如夏朝姒相为王时,遭到兵变,姒相被杀,他的妃子正怀着身孕逃出自窦(即从孔穴中逃出来),生下儿子少康.少康的子孙便以窦为氏.(11)以凶德吉德为氏.即以品德善恶显着方面的事情为氏,用以褒扬或贬斥.如晋国赵衰,老百姓十分拥戴他,他待人向冬天的太阳一样的温暖,他的后代被称为冬日氏.又如西汉诸侯王英布,因罪被处以黥刑,其后代为黥氏.(12)以姓为氏.这是以远古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为氏.这些氏大多与神话传说中的帝王或其他人物有关,如伊祁氏,取于尧的姓(尧姓伊祁).这一得氏方式与以地为氏十分相近.以上介绍的,是氏的主要来源.氏主要产生于周代,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直接产物.远古姓的数目很少,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51氏就多得多,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上常见的氏就有600多个.因为姓是血缘亲属的标志,个人无权更改和自造;氏是姓的分支,是各个分支的特有称号,可以自立和更改.一个姓可以分化出若干氏,而同一个氏的后人还可以分化出不同的氏,甚至同一个人78湖南城市学院2005年第1期前后也可以有不同的氏.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因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又称卫鞅,公孙鞅.所以,氏来源较之姓来源,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发展到今天,氏已成为今姓的主要来源.(一)姓氏合一周代姓氏有别,据左传可知,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末年尚未改变.但到了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封建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瓦解,平民地位提高,称氏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有了氏.当氏失去明贵贱的作用时,它就成了人们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从此,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出现了氏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那么姓氏究竟是如何由相互有别到融为一体的呢?1.主观上的原因:(1)同姓不婚的禁忌遭到破坏.在春秋以前,姓是氏族组织的血缘标志.姓所存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别婚姻,即维持同姓不婚制度.也就是说,在春秋以前同姓之间的血缘关系还很密切的时候,同姓不婚是有意义的.但是,到了若干年以后的春秋时期,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已经相当疏远了,这时再以姓来约束通婚范围,就显得不大适宜了.因此,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很多同姓通婚的事例.如左传中记载,晋,卫,吴,鲁同属姬姓,但四国间的通婚往来十分频繁.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期同姓通婚虽多,却都是在不同家族之间,即在不同氏之间进行的,这时,绝无同氏通婚现象.(2)同姓相亲的观念遭到废弃.同姓相亲,同姓的人互相帮助,是姓的又一重要职能.但进入春秋时期后,当遥远的血缘联系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很少顾念同姓之情,同姓相亲的观念也日渐被废弃.如晋国曾经灭掉了虞,虢,焦,韩等同姓小国.当然,血缘互助的观念在同家族内还严格遵守着.据周礼?地官?调人载: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仇,不同国.以上两点说明了,姓原来所标志的遥远的血缘关系,已不再为人们所认同,在当时人们的意愿中,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就应与氏所代表的血缘关系等同,姓与氏的合流,也就成为了必要.2.客观上的原因:(1)宗法制度的消亡.战乱使许多贵族因衰亡而由贵族降为庶人,坠命亡氏,自然再无可能行使原来周王室的那一套大宗小宗的礼制.姓氏之制对于亡国之君,灭国之族来说已无多大意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随后汉又一统天下,作为维系周王室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制度也随之消亡.(2)平民贵族的产生.在动乱的变革中,原来一些不配赐姓得氏的平民成为新贵族,地位的改变使他们的姓氏也随之改变.这些由平民转化而来的贵族,自然不屑于遵守原先的姓氏制度,反而破坏旧的姓氏制度.这就促成了新的姓氏制度出现:以氏为姓,姓氏混谈,姓氏合一.(3)郡县制的实行.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分封制的消亡使原先代表贵族的氏失去意义,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符号作用,与先前用来别婚姻的姓已无区别的意义与必要.自秦以后,姓与氏合二为一,姓氏不再有别.帝王,平民都有得姓的权利.姓氏合一以后,与旧的姓氏比较.有如下特点:一是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制度中的血缘标志符号.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无论是姓,氏,还是姓氏,三者的意义已无区别.二是由于姓氏合流后出现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的,这时的同姓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三是姓氏合流以后,无论男女,其个人名称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现.如楚怀王妃子名郑袖;战国策?秦策五和史记?秦本纪中均提到秦室太后的母弟名为芈戎,芈本为楚国之姓.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蕴,标志着姓氏由帝王权贵走向平民百姓.从此,姓与氏可以通称,帝王平民都有姓氏,且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代代承传.(二)姓氏改易姓氏由初始的姓氏有别发展到秦汉以后的姓氏合一,其间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姓氏合一以后,所发生的姓氏改易现象,则是造成中国姓氏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姓氏改易现象,主要有:1.胡汉互易.即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改变姓氏.有两种情况:(1).胡姓汉化.少数民族将姓氏改为汉姓.一是汉族统治者为少数民族赐姓改姓或以行政手段促使胡姓汉化.如汉武帝赐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日姓金;又如,朱元璋曾下诏禁止胡服,胡语,胡姓,不少少数民族的复姓均改为单姓,呼延改呼,乞伏改讫等,连春秋时的复姓也改成了单姓.二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汉民族的文明,倡导胡改汉姓.最着名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这样一来,无疑促进了民族融合与胡姓汉化.三是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从汉姓.如近代满族的改姓,爱新觉罗氏改姓金,罗,肇,德,洪,依,海等,马佳氏改姓马,叶赫那拉氏改姓叶或那等.(2).汉姓胡化.这种情况,相对而言较少.最着名的例子发生在北周,宇文觉称帝后,崇尚本民族习惯,以夷为贵,将汉姓改为鲜卑姓.如将蔡姓改为大氏稽氏,张姓改为叱罗氏.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向汉人赐姓赐名.如辽代的皇帝曾以国姓耶律赐予宠幸的汉臣;蒙古族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对有功的汉人赐以蒙古名.无论是汉姓胡化,还是胡姓汉化,都为中华民族姓氏箜6卷周远成等: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79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文化因素,对发展中华姓氏文化,丰富中华姓氏文化的内涵,有着重要影响.2.帝王赐姓.这是古人改姓的一个重要原因.帝王赐姓也可分两种情况:(1)表彰臣属,以示宠爱.所赐之姓分为二类:一是赐国姓,即与皇族同姓,这是国君对受赐者最高奖赏的一种表示.如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命之功,被赐姓刘.二是赐其他的姓.如曹魏时,李陵后裔有人自匈奴归魏,由于是在丙殿接见,赐姓丙.(2)贬斥臣属以示惩罚.这类赐姓通常是一些含有凶恶,不祥之意的贬义字.如南朝齐武帝因恶同姓的萧子响叛逆,赐姓为蛸.3.避讳改姓.避讳改姓也是造成中国姓氏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许他人使用与他们名字的字形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有则必须回避,更改.如北宋匡姓,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成主,到了宋徽宗时,赵估觉得老百姓姓主不妥,禁天下不得称主及君,于是又改成康.又如,汉书避汉明帝刘庄讳,将庄子改为严子.4.避祸改姓避祸改姓的原因多样,有的是因战争失败而畏罪改姓,有的是为远避战乱而改姓,有的是躲避仇家而改姓,有的是同族同姓有人犯罪,怕受株连而改姓这样的改姓,总是不忘祖宗,不忍割断血源宗亲,改的新姓总与原姓有着某种特殊联系.有的是原姓加减笔划,如西汉韩信被吕后所杀,其子逃到南粤,取韩字一半,改姓韦.有的是取与原姓同音或近音之字,如元初文天祥后人逃至蕲水永福乡,改姓为闻.有的是改复姓为单姓,如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因避仇家改姓木,也有的改姓沐:还有的以祖宗的名字封号为姓.如战国的游侠田光,出谋划策让荆轲刺秦王,秦灭燕国后,田光的子孙改姓田为姓光;又如,宋灭南唐后,南唐邓王之子李天和侥幸逃出,改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5.趋荣改姓.这是一种趋炎附势之举.如唐宣宗时,令狐陶当了宰相,许多人趋炎附势,攀亲联宗,有些姓胡的在姓上添个令字,变成复姓令胡.6.避耻改姓.即耻于和某人同姓而改姓.如唐代尚书安抱玉因耻于和叛贼安禄山同姓,请求改姓,唐玄宗赐他姓李.7.避嘲改姓.即为了免于被人嘲笑而改姓.如三国时有个叫氏仪的人,孔融曾笑他说:氏是民字上部缺一笔,民无头还了得,可以改为是.氏仪觉得有理,于是改姓为是.8.复音姓氏单音化.即将复姓改为单姓.如欧阳变为欧,阳,司马变为司,马,钟离变为钟.9.音讹改姓.由于我国南方与北方方言读音差异较大,久而久之影响了姓.如三国时的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为简,耿雍就成了简雍.10.省文改姓.即省写原姓字之偏旁或部分笔画,改为新姓.有人写姓爱省写原姓的偏旁或笔画,长此以往,新姓就产生了.如邵改成召,鄣改成章,谭改为覃,熊改为能.11.过继改姓.因过继给别人而改从新姓.这种情况,现在也常有所见.如张家孩子多,李家没有孩子,张家就过继一个孩子给李家,这个孩子从此就改为李姓.姓氏改易现象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数量,种类,也使中华民族姓氏的形成,来源更加复杂而多变.这些改姓得来的新姓与原有的古姓,古氏一起构成了当今中国的诸多姓氏.姓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到了今天,中国到底有多少姓氏呢?从史书,文集,故冢之铭,稗官之说,州郡之志,医药之经(姓氏寻源:出版说明)等考察,历史上的姓氏之书,从世本开始,有王符的志氏姓,应劭的风俗通?姓氏篇,林宝的元和姓纂以及急就篇,通志?氏族略等等,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有关姓氏书籍所收载中国姓氏数如下表:史籍关于中国姓氏数统计列表年代编者书名姓氏数西汉史游东汉应劭唐代钱塘老儒宋代郡思郑樵陈士元明代王圻清代张澍台湾(1971)现代阎福卿窦学田急就篇风俗通?姓氏篇大唐氏族志元和姓纂百家姓姓释通志?氏族略姓镌续文献通考姓氏五书中国姓氏集中国姓氏汇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从上表可见,中国古今姓氏约6ooo个,若包括极个别的少见而消亡的姓氏,总数超万个.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也即在l1亿人口中,约有9.5亿多人只用100个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周,刘,陈,杨等19个大姓的人口占了汉族人口的55.6%.而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22.4%.也就是说,全国约有2.5亿的人使用这三个姓j.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姓氏一直起着别婚姻,分贵贱,辨亲疏,团结同姓,巩固宗法制大家族的作用.它是传统的四世同堂,五代其昌宗法家族的血缘关系,精神纽瑚懈砌姗蚴姗姗一80湖南城市学院2005年第1期带和文化传承标志.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姓氏文化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旧有的姓氏已不复存在,而许多新的姓氏也悄然问世.尤其到了今天,姓氏已没有什么特别的社会意义,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而已.姓氏观念开始淡化,子承父姓的习俗也发生改变.子女可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为名字,甚至另取一个新姓.如1991年的上海报刊文摘载,苏州有一点姓小孩,因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姓氏互不相同,小孩父母又都是一脉单传,经全家商议,孩子取姓点.点下四点代表全家四个姓,点上一个占字,表明这个孩子全家(四姓)占有.现代社会也不再论姓氏,门第,家族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所以,现在姓氏的社会功能已逐渐缩小.演变为单纯的个人符号.综上所述,中国姓氏发展源远流长.在上古时期,姓和氏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氏则是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只在父权制建立后,氏才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在历史舞台上出现.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秦汉以后,姓氏开始混而为一,以氏代姓普遍出现,姓氏逐步稳定成现有的体制.总而言之,中国姓氏文化内蕴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祖德,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表现.人类的社会性使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讨论中国姓氏的源流,可以让海内外华人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所以,探寻,考究中国姓氏文化的源流,有其深远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意义.参考文献:?【l】(清)阮元.十三经注疏【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