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精品文档】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精品文档】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精品文档】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2012年中考物理评卷鹤山小组第一部分:有关数据一、随机抽查90份试卷,各题各空的出错情况8910错人数256121403669384130错误率%27.867.823.344.44076.742.245.633.311121314错人数695062564954612867486270错误率%76.755.668.962.254.46067.831.174.453.368.977.815(1)15(2)15(3)15(4)15(5)错人数3346295981错误率%36.751.132.265.69016(1)16(2)16(3)17(1)17(2)17(3)错人数424432561827482943457287错误率%46.748.935.662.2203053.332.247.8508096.718(1)18(2)18(3)错人数5643696889错误率%62.247.876.775.698.921(1)21(2)21(3)错人数3316292971错误率%36.717.832.232.278.922(1)22(2)22(3)23(1)23(2)23(3)错人数57708088882431595589错误率%63.377.888.997.897.826.734.465.661.198.9二、各板块的平均分和得分率,除选择题外的全卷平均总分8-1011-141516-171819202122-23平均分5.284.854.417.251.983.372.433.692.92满分912813676612得分率%58.6740.4255.1355.773348.1440.561.524.33总分36.18第二部分:试卷分析一、各个知识板块所占分值力学板块占31分;电学板块占39分;热学板块占6分;光学板块占12分;原子结构占3分;声学知识占3分;综合知识考查占6分。二、难易知识所占的分值: 1、 容易的分值约有52分(其中力学占17分;电学占17分;原子结构占3分;综合知识占6分;声学占3分;光学占2分;热学占4分);2、中等程度的分值约有37分(其中力学占13分;电学占15分;光学占9分);3、难的分值约有11分(其中力学1分;电和热占9分;光学占1分)。三、试卷整体难度特点分析2012年广东中考的物理试卷整体难度高于近几年的中考难度。在比较传统的基础上,仍有几个变化点, 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图象的题增多,且难度增大。如填空题第14题、实验题第17题、综合能力题第22题。2、热点和高科技知识的应用的题增多:石墨烯、声控电路、ptc元件的电热保温杯、空气能热水器。3、继续有实际应用分析的考查:在单选题第3、5、6、7题,考查的方式比较传统, 与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4、继续有考查既基础,又需要理解明白的实验或实际应用知识,如:填空题的第11、13题,作图题(5),实验题第16题(3)等。5、与去年相比弱化填空题的计算量,但压轴题第14题的难度加大了, 虽然与去年一样考查电学计算, 但是通过图象的形式考查了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电阻随温度改变的问题, 需要学生通过图象和给出的功率去判定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并计算其对应的电阻。此题运算量不大, 但考查新颖。与近几年外省的中考题型相近,将填空的最后一题作为拉分题。6、增加了实验题目的难度:实验第18题“探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考查了实物图连接, 难度不大,但第(2)、(3)问的滑动变阻器的操作和选择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还有第21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实验,透镜的选择,实验后的反思等都是要求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才能做得好。7、计算题仍然比较简单,基础。 8、综合题压轴的计算, 有难度。主要是平时缺少这种题的训练,学生对空气能热水器的“能效比”与平时常做的“机械效率”或“热效率”相比较后有困惑,因为“机械效率”和“热效率”总是少于100%,但“能效比”是大于100%,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敢按照正常的方法去做,或扭曲去做。这个问做得很差,几乎不得分。四、试卷分析:(一)填空题:1、基础知识不过关,如第11题是教材中研究焦耳定律的装置,竟然有超过70%的考生不知,第13题的天平的量程及称量时的操作不过关;2、实验的操作能力较差,如第10、11、13题;3、解图象题的能力弱,不会从图象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如第14题的后两空失分达到80%;4、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需要加强。另外第8题主要是第2个空错得多,学生对电磁波的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不清楚; 第9题第3个空学生不理解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和作答的方法;第10题学生没有按给出的选项填空。(二)作图题:力的示意图中的两个力没有画成共点,且两个力没有画出平衡的效果(不共线、不等长),力的符号写错;第2个图作出的杠杆力臂没有垂直于力的作用线,没有标出力臂的符号“l”;光的反射的光路图两角不相等,光线画成虚线、法线画成实线等;致于填凹透镜的题已经超纲,当然学生觉得难;最后的图用两个声控开关同时控制一个灯的家庭电路是挺新的题,只有对知识理解得很好的考生才可以顺利答出。(三)实验题:反映出来的问题:第16题:1、在答题过程中单位重复,答题不细心;2、电能表的读数不知最后一位是小数,利用电能表的转数计算电能错得多;3、对电压表的读数掌握得比较好;第17题:1、对刻度尺的名称答得不规范,如:量尺、标尺、分度尺等;2、根据给出的数据描点作图线得分率比较高;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液体压强的增加,识做的考生极少,接近98%不得分。第18题:1、连接电路的实物图的确是一个需要加强训练的题型,相当一部分学生连线不正确,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或量程选择错误等;2、对滑动变阻器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的作用不知道;或虽然知道其作用,但不知如何正确调节才能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而且在更高要求的“选择合适的变阻器”这个问题上,不会选择,会选择的也不会讲理由(没有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为什么要选“50”,而不选“20”,如“控制各个电阻的电压保持1.5v不变”等),失分率超过80%。(四)计算题:19题主要的错法:1、没有弄清公式中各个量表示的意义,如公式w=fs中的“s”,够竟是表示路程s,面积s,还是时间的单位s,学生混淆了;2、在公式中代入的物理量不对应,“张冠李戴”了;3、解题的规范性和简单的运算能力都不好。20题的主要错法:1、书写“u”和“v”欠缺区分;2、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不过关,或不识区分; 3、仍带着数学的思维定势,代入数据不带单位;4、代入公式计算的物理量没有对应于同一段电路;5、解题过程中欠缺简单的文字说明。(五)综合能力题:21题主要存在问题:1、审题和理解题意不到位,没能根据光具座的长度和凸透镜的焦距去选取合适的凸透镜; 2、文字表达不合适,如没区分大、小与长、短,小与变小等。3、对“物距”、“像距”、“焦距”混淆;4、没有真正理解“探究”的意思,不清楚如何寻找“普遍的规律”,相当多的考生的答案是“用同一个凸透镜多做几次实验”,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等。 22、23题主要存在问题:1、单位重复; 2、在计算时,没有进行单位的转换就直接计算,导致出错,如第22题第(1)空,图中电阻的单位是“k”,需要转换为“”才可以运算;3、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模糊。如22题,ptc材料的电阻受温度影响,但相当多考生误认为电阻的变化是由电流的变化引起的,从而将该题第3个问第1 个空的答案表述为“电阻增大,电流减小”;4、理解分析的能力较弱。如22题后两空,需综合分析图23的甲、乙两图来归纳来得出结论,绝大多数的考生不会回答;5、考生自学的能力较弱。对第22题的“发热功率”和“散热功率”理解不好,对第23题空气能热水器的“能效比”理解不好,尤其是第23题最后的空,几乎“全军覆没”(全江门大市只有164人正确)。五、教学建议:1、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中考的题型及各题的分值都是比较稳定的,而且考查都是以基础为主,所以平时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2、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对物理原理的初步认识,还没有到深入学习的程度,因此侧重于用文字表述相关的道理,特别是今年的中考,文字量比往年略多,且说理更需完善和严密,所以平时的教学要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3、重视图表题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4、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希望学校能开放实验室,将相关的实验器材开放,让学生想到就可以去做,让学生学会用实验事实去帮助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学会实验分析和反思。平时对实验的各个细节要讲“透彻”,包括器材选择、原理、结果、不足的地方及改进方法等。5、平时教学重视科学性和严谨性,尤其物理语言、物理用词、逻辑关系的表述一定要准确。6、计算题的教学要结合物理的特点,除了必须的公式外,要有说理,即简单的文字说明。且在解题前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还有要注意正确的、规范的解题格式。7、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拓宽相关的物理知识,因为初中的知识与高中的知识并没有明显的分界,其实有一部分知识拓宽后学生是可以接受和明白的,并对所学的知识能加深理解。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非特殊光线的会聚效果和发散效果的教学,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图(即光路图),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等。8、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问题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关注科学的意识,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的思想。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一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