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英译的两种模式研究 马会娟 书 评l 自 j 评介杜博妮教授的新作 现代中国翻译区 现代中国翻译区 英文版书影 中国文化走出去 翻译是道坎 这是中国政府 提出 文化走出去 战略后 各界人士对中国文化如 何走出去达成的一种共识 但是具体到代表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 中国文学 目前的译介现状以及存在的 问题 我国学界的探讨尚不够充分 爱丁堡大学杜博 妮教授 b o n n i e s mc d o u g a l 1 在新作 现代 中国翻 译区 t r a n s l a t i o n z o n e s i n mo d e r n c h ina 2 0 1 1 中 以中国文学研究者和译者的双重身份 以及 2 0 世纪 8 0年代初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亲身经历 描写和探 讨了中国文学英译的两种模式 官方机构翻译模式 和个人礼物交换翻译模式 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成功 与失败之处 以及翻译活动与政治 权力之间错综复 杂的关系 对中国文学英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参 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本书由引言和三大部分构成 在引言部分 即第 一 章 作者以自己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时问即2 0世 纪 8 0年代为背景 研究内容涉及了外文局长达半个 世纪的翻译活动 涵盖了从 2 0 世纪 5 0 年代初外文局 创立到 2 0 0 0年专门负责 中国文学 杂志和 熊猫 丛书 的中国文学出版社因经济效益低被撤销这一时 间范围 作者认为中国文学英译实践不同于以欧美为 中心的英语国家翻译活动 有其特殊性 英语国家的 翻译理论著作通常立足于欧美文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 活动 从事翻译的人员或是 自由职业译者 或是商业 出版社的员工 翻译活动的方向基本上都是译人母语 而不是译入外语 描写翻译学的代表人图瑞 g i d e o n t o u r y 就认为 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活动主要是为了 译入文化的利益 而不是为了原文本的利益 更不是 为了原文化的利益 1 9 8 5 1 9 o但是中国的翻译实 践活动 特别是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中国外文局组织 的翻译实践 却与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不符 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一方面 外文局作为一种官方 机构 其组织的翻译活动在当今世界翻译研究中仍是 翻译理论研究缺失的一个成分 m c d o u g a l l 2 0 1 1 5 另一方面 外文局组织的翻译活动的翻译方向是 从母语译入外语 该机构内的绝大多数翻译人员的母 语是汉语 所译入的语言是译者后天习得的外语 这 一 方向与国际翻译界的常规操作方式相反 其翻译实 践活动明显不同于欧美的翻译理论描述与翻译实践 对这种官方机构组织的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翻译活动进 行考察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 此外 作者在 参与外文局组织的中国文学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出于 个人兴趣和爱好 同时也翻译了一些非官方的中国文 学作品 作者将这种翻译活动称为礼物交换翻译模式 并 引用 互惠 r e c i p r o c i t y 概念来阐明 2 0 世纪 8 0 年代初中国作者和译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部分 包括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主要 8 9 考察了中国文学英译的官方机构翻译模式 中国外 文局组织的外译活动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负责中国文 学外译 的官方机构中国外文局创立的背景 使命以及 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 外文局全称为中国外文出版 发行局 成立于 1 9 5 2年 组织和运行模式仿照成立 于 1 9 3 1 年的莫斯科外文出版公司 主要职责是向国 际宣传和介绍新中国的成就 作者将外文局的发展过 程分为四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 1 9 5 2 年到 1 9 6 6年 期问大量的中国作品及宣传材料被翻译成 4 3种语言 包括 5 1 种小说 6 种诗歌以及 2 3 种剧本 mc d o u g a l l 2 0 1 1 2 7 o 第二个阶段为2 0 世纪6 0 年代末至 8 0 年代 这一时期翻译工作因文革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 直到 8 0 年代初才恢复正常工作 2 0 世 9 0 年代为第三个阶 段 这一阶段由于可译文学作品的数量减少以及出版 社经济效益不佳 外文局的翻译工作重点从国外市场 转向了国内市场 这一时期 一些中国作家 如莫言 苏童 王安忆 的作品引起了国外出版社的兴趣 国 外出版商开始购买翻译其作品在国外出版的版权 这 些出版社主要包括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维京出版公 司 以及企鹅出版社等 知名的译者包括葛浩文 h o w a r d g o l d b l a t t 艾梅 霞 m a a h a a v e r y 安德 鲁 琼斯 a n d r e w f j o n e s 王仁强 r i c h a r d k i n g 等 2 0 0 0 年以后至今为第四个阶段 期间专门负责 中国文学 杂志和 熊猫丛书 的中国文学出版社被撤销 但文 学翻译活动并未停止 2 0 0 5年出版了中国当代女作 家迟子建的小说 a f l o i n t h e w i l d e r n e s s 原野上的 羊群 2 0 0 8年出版了反映中国当代城市生活的小 说选集 e g r e a t ma s q u e 化妆 至 2 0 1 0年 由 外文局出版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数量超过了欧美和 澳大利亚的出版商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外文 局以英语国家的读者为主要销售对象 2 0 世纪 6 0年 代也包括苏联 东欧以及 日本等国家的读者 外文局 早期出版的作品对外销售加入了苏联外文出版公司的 国际销售渠道 6 0年代初与苏联断交后 在英美等 国的销售改由国际书店负责 译作定价低 不以盈利 为 目的 但销量小 作者在本章还通过 自己小时候读中国文学译本 大学时研究中国文学 2 0世纪 8 0年代在外文局工作 以及 9 0年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中国文学的经历 讲述了自己对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看法 总体而言 作者认为中国文学英译在国外的销售情况不佳 关注 中国文学的英语读者寥寥 有关中国文学翻译的书评 很少 像英国的 时代文学副刊 和 伦敦书评 等 有影响的杂志 即使对中国文学进行评论 评者也多 为历史学或政治学教授而不是中国文学研究者或汉学 家 书评多侧重小说内容分析 关注作品的内容 而 很少提及翻译质量和作品的文学价值 造成这一情况 的原因 既因为所选文本缺乏新意 内容重复 也由 于大部分作品翻译质量一般 但作者对杨宪益夫妇 2 0世纪 8 0年代主持翻译的 熊猫丛 书 评价较高 认为该套丛书无论是选材内容还是翻译质量都明显高 于前期的翻译 第三章就中国外文局对本 国及外国翻译人员的 招聘及 日常工作进行了描述 作者根据 自己的了解 对 中 国译 者 的翻译 能力 进 行 了评 述 她认 为 2 0世 纪 7 0 年代 以前 外文局聘用的翻译人员多数毕业于 国内外知名大学 如上海圣约翰大学 语言能力和 翻译能力因而较强 而 8 0年代招聘的译员的翻译能 力就要差一些 因为文革中断了他们的学校教育 工 作以后又缺乏相应的翻译职业技能培训 缺少译技探 讨和理论学 习的机会 不少译者不能胜任翻译工作 mc d o u g a l l 2 0 1 1 6 3 o 另外 工作体制缺乏激励机制 译者的翻译作品很少署名 职位的提升与译者的翻译 技能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译文的质量 翻译方法或策 略缺乏有效的读者反馈调查 第 四章探讨 了外文局组织翻译活动的流程 包 括翻译选材 编辑的地位和作用 作品翻译以及译作 出版等 在西方 翻译选材一般是出版社 文学代理 人或译者的工作 但在外文局 选择哪些材料翻译却 是 自上而下的政治任务 由不懂外语的编辑人员负 责 选材不是根据译文读者的兴趣 而是依据赞助人 的建议 中国作协在选材方面起关键作用 以及作 者在作协的地位等 编辑接到上面布置的翻译任务 通过办公室主任通知译者去翻译 译者译完后再交给 办公室主任 译者与编辑之间缺乏直接交流 值得一 提的是 翻译家杨宪益在担任 中国文学 主编期间 1 9 8 1 1 9 8 5 凭借 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选择翻译了 一 些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 据作者观察 外文局的翻译流程复杂 一般的翻 译材料 由办公室主任交给年轻的译者翻译 译完后 译稿再交给外国专家修改 润色 由于多数外国专家 不懂 中文 校改后的译稿再 由资深译者对照原文审 校 这些经过修改和审校后的译稿再交给外国专家或 资深译者审阅 经过反复审核 校对 再次确认无误 后 译稿最终由资深译者签发给工人印刷出版 对于 外文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 作者认为 早期特别是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作品的封面设计 插图以及对作品 人物的介绍 撰写的前言等有审美趣味和学术价值 能够吸引英语读者 但翻译总体质量不是很高 译文 内容虽然得以准确传递 但对原文文学价值的再现参 差不一 第二部分 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 主要探讨 了中 国文学英译的另一种模式 礼物交换模式 作者认 为 自己 2 0 世纪 8 0年代在外文局的翻译工作缺乏主动 性和创造性 因而业余时间开始接触和翻译一些非官 方指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 作者将这种翻译称为礼物 交换模式 即中国作家将 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赠送给 译者 作为回报 译者对 自己感兴趣的作者的作品提 供翻译 尽管这种翻译模式由于译者和作者彼此的语 言 文化背 景以及 交流上 的问题 存 在着 文化上的误解 但就总体而言 双方是互相受益的 作者因其作品的 翻译和出版在国内外获得名声 而译者不仅能够享受 翻译文学作 品的愉悦 也能够借此获得职业 的发展 取得学术成就 mc d o u g a l l 2 0 1 1 9 7 另外 作者 还总结了这种翻译模式的特点 即原作者多为中青年 男作家 题材多为诗歌 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但因当时的政治环境很难在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 译 者则多为年轻女性 有些译者虽然有介绍中国新文学 的勇气 但缺乏翻译经验和写作经验 此外 这种翻 译模式持续的时间较短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 施以及政治环境的宽松 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国内也能 够出版和发表 从 2 0世纪 8 0年代中期开始 国外出 版社和译者通过高校或中国作协等单位联系或商洽他 们感兴趣的中国作家 开始购买翻译 出版其作品的 版权 在第六章 作者论述了礼物交换翻译模式中作者 和译者的得与失 对于作者来说 由于作品当时在国 内难以出版 在境外的翻译出版不仅使其有机会在国 际上传播并获奖 还反过来提高了其在国内的知名度 但是 由于作家不懂外语 翻译只能依赖译者的语言 技巧 译作的质量如何作家并不清楚 而有些译者实 际上并不能够胜任翻译工作 译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例如 有些译者仅仅是学汉语的学生 讲汉语虽然流 利 但理解书面语言仍有困难 而且一些译者并没有 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 他们的翻译能否达到出版的要 求也值得怀疑 在出版方面 一些中国作者对国际出 版惯例和规则并不了解 也只能依赖译者去跟出版商 洽谈和联系出版事宜 此外 被翻译的作家有时还会 受到国内同行的批评 其作品被指责一味迎合西方 读者的口味 作品质量不高 是翻译美化 了他们的 作品等 对于译者来说 除了能够与作者建立友谊 在翻 书评 白 j 7 7 译过程中还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 向作者请教翻译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时作者鼓励译者发挥翻译的主动 性 进行创新翻译 译文质量有时甚至可以超 过原文 另一方面 译者翻译非官方作家作品的动机多是出于 兴趣和爱好 而不是为了赚钱或谋生 在 2 0世纪 8 0 年代 值得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 译者与 作家的关系有时会因作家不合理的期望 例如 期望 译者做出其他物质上的回报 过高期望西方读者对 自 己作品的兴趣以及销售业绩等 及跨文化交流中产生 的误解而受到影响 另外 由于作者和译者具有不同 的写作 翻译 目标和读者对象 作者对翻译工作性质 不了解 双方也容易产生误会 到 9 0年代 随着中 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 中国文学翻译在英语国家有 所升温 但是 无论是出版商 文学代理还是作家 要想从 中赚钱的可能性不大 最终这种礼物交换的非 正式翻译模式由商业翻译模式所取代 作者还通过自己翻译中国文学的实践 对后殖民 翻译理论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些理论忽视了中国语境 下的翻译活动 即中国作者积极寻求 自己作品的翻译 以及外国译者和本土作者彼此了解 共同合作 对于 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翻译活动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 复杂的翻译关系 后殖民翻译理论并不能提供合理的 理论框架进行解释 m c d o u g a l l 2 0 1 1 1 2 7 在第三部分 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 作者从翻 译与权力的关系的角度 总结了官方机构组织的翻译 活动和个人翻译活动这两种模式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1 官方机构翻译模式 这种翻译模式下的翻译流程组织严谨 译文反复 校对 语言错误较少 翻译作品的数量大 少数高质 量译作在英语国家成为高校中文系的教材 在英国 外文局的翻译作品被看作是中国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权 威读本 外文局组织的翻译无论是在时间上 数量上 还是对读者的影响上 都是其他模式难以达到的 其 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 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削弱了翻译作品的影响 2 缺乏对读者接受效果的 透明 系统评价 编辑部门和翻译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很少根据读者反馈来进行选材和改进翻译质量 3 译者没有署名权 缺乏鼓励译者的工作机制 4 译 者处于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的最底层 而上层对翻译 作品和翻译过程缺乏关心 翻译几乎没有产生预期的 积极影响 5 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性质不了解 认为 文学作品的阐释具有唯一性 6 对译者从母语译入 到外语 的译 出文学翻译实践是否可行缺乏理论上的 思考 9l 2 礼物交换翻译模式 礼物交换翻译模式对于原作者和译者来说都是互 惠的 译作有时与原作得以同时出版 为作者赢得了 国内外的知名度 原作者是该模式最大的赢家 因为 通过翻译 不仅作品的读者群得以扩大 而且通过重 新包装 譬如以双语的形式 原作以新的方式展现 在原读者面前 对译者来说 由于译者是出于兴趣和 爱好来选择翻译作品 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能够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该模式存在 的问题是 作者和译者双方都想成为礼物交换翻译模 式的受益人 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不可避免 而且 由于这种模式是一种私下的个人行为 翻译作品的质 量及成功出版依赖于译者的人格和交际能力 此外 这种模式持续的时间短 基本上没有产生大的翻译 影响 总之 本书探讨的中国文学英译的两种翻译模式 有助于学界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英译近半个世纪 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不仅为当今中国文 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而且为今后官方 机构组织的翻译实践活动和个人之间的非正式翻译活 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此外 本书结合中国文学翻译实 践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值得深入思考 如翻译不仅 仅是单纯地以原文为主或以读者为主 有时是以政府 为主 服务于国家利益 归化或异化的提法对官方机 构组织的翻译活动并不适用 因为翻译规范的制定和 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翻译以外的赞助人所决定的 作 书 讯 9 2 者认为 中国翻译实践提出的一些问题在以欧洲为中 心的西方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中都没有提及 中国 翻译实践有其特殊性 作为世界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 究的一部分值得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该书的研究 内容因限于作 者本人在外文局短时间的工作经验 有些论述较为主 观 只是代表了作者个人的视角及观点 虽然我们不 能否认一个外国专家对 中国文学英译 的看法及其积 极意义 但也应该看到 作为一个外 国人 作者看 待问题 的角度和她对我国政治 文化 历史等方面 的了解毕竟有一定 的局限性 有些地方的论述 如 作者 自己所承认 尚缺乏足够 的证据 mc d o u g a l l 2 0l 1 9 9 口 参考文献 1 mc doug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4月四川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招聘事业编制人员7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商丘夏邑县公安局招聘看护队员50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系统招聘5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海南乐东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招聘保安人员2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招募见习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省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笔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招聘勤务辅警12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工艺工程师岗人员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中医医院招聘编外人员34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大学招聘500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秘书文档管理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课件
- 施工班组驻地管理制度
- 城投公司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 中国磷化工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
- 万亨工业科技(台州)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逆变器及配件、800万套新能源汽车控制器配件技改项目环评报告
- 娃哈哈企业财务分析报告
- 装修木工清包合同协议书
- DB13T 1568-2012 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规程
- 科技论文写作 第2版 课件 第1-5章 科技论文写作概述-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
- 医疗行业中的新检验技术推广与普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