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oc_第1页
安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oc_第2页
安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oc_第3页
安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oc_第4页
安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订线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营销策略摘要旅游非优区在安徽是广泛存在的,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对安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安徽省旅游非优区类型的全面分析研究,总结三类旅游非优区的特点,探索其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希望能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贡献。同样能为其它旅游非优区的开发提供参考。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安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第二章是安徽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提出。第三章是根据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进行各个类型的现状分析,在这一章中进行了大量数据的实证分析。第五章是营销策略,根据各个非优区的分析,提出各个区的相应营销策略建议。关键字:旅游非优区、安徽旅游、旅游营销、营销策略AbstractIn china, the inferior tourism region has been in existence.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y the overal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its basic characters, sum up the common character and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 kind of region, explore the general principle and method and discuss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and tactics of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nhui provin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other inferior regions. The total article i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in Anhui. The second chapter is devoted to inferior tourism region of concept in Anhui. The third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anhui province, analysis the status of each type, fo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his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 is marketing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each inferior tourism regio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marketing strategy for each inferior tourism region.Keywords: Inferior tourism region Anhui tourism tourism marketing marketing strategy目录1 绪论11.1 论文写作背景11.1.1 安徽旅游业发展现状11.1.2 安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21.2 论文写作思路和方法21.3 论文创新和意义32 安徽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提出32.1 旅游非优区研究现状及概念32.1.1 研究现状32.1.2 概念界定52.2 安徽旅游非优区的划分62.2.1 安徽各市区A级旅游景区现状62.2.2 安徽各市区人均GDP72.2.3 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划分图83 安徽旅游非优区现状分析113.1 安徽旅游非优区1型现状分析113.1.1 旅游非优区1型旅游现状分析113.1.2 旅游非优区1型发展旅游有利条件123.2 安徽旅游非优区2型现状分析133.2.1 旅游非优区2型旅游现状分析133.2.2 旅游非优区2型发展旅游有利条件143.3 安徽旅游非优区3型现状分析153.3.1 旅游非优区3型现状分析153.3.2 旅游非优区3型发展旅游有利条件164 安徽旅游非优区的营销策略建议184.1 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1型营销策略184.1.1 适度开发战略184.1.2 新皖北区域联动策略194.1.3 其他策略204.2 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2型营销策略204.2.1 采用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策略214.2.2 旅游深度开发策略224.2.3 其他策略234.3 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3型营销策略234.3.1 旅游区域合作模式244.3.2 旅游品牌经营策略254.3.3 其它策略26结论27致谢28参考文献29附录30、1 绪论1.1 论文写作背景1.1.1 安徽旅游业发展现状安徽经过多年的努力,旅游业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安徽旅游业发展速度及地位显著提升,表现如下几点:国内旅游增长强劲、入境旅游逆势上扬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938.19万人次,同比增长26.62%,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2.09万人次,同比增长24.11% 。安徽省三大板块的发展趋于平衡。表格 1.1 2008年度安徽省三大区域旅游状况分析表接待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人次(万人)同比增长人次(万人)同比增长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大皖南板块105.2221.64%3716.4279.65%312.7928.04%334.827.29%泛巢湖板块21.9535.34%3861.4227.86%281.6131.28%289.0630.88%新皖北板块4.9332.82%2360.3426.68%105.8424.70%107.2824.73%(数据来源:安徽旅游政务网的数据处理) 安徽旅游政务网-加速转型升级 建设休闲天堂2008年全省创建A级旅游景区工作综述发布日期:2009年2月12日我省旅游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从各市旅游总收入分析,17个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两位数,15个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人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安徽省旅游业基本上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二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上形成了安徽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2)有关旅游的相关设施得到改善近年来,安徽省交通及运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加快,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3)旅游区域合作有所加强“两淮一蚌”、“两山一湖”、“泛巢湖区”等区域联系加强,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等加强了沿江旅游的合作,黄山、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人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区域合作的加强,必然带动旅游区的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正所谓“旅游一动,百业兴”。1.1.2 安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安徽旅游业发展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为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具体分析有以下问题:(1)安徽省旅游区域发展速度慢,几大区域尚未建成统一的跨区域旅游体系几大区域旅游以得到发展,但旅游的相关设施、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很难形成一种聚合力。 (2)相关旅游产品较少,发展不平衡 我省目前成熟的旅游产品中,旅游观光产品依然是主要内容,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观光等产品较少,这不仅影响吸引力,同样也制约了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支出。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有关文化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一些景点和其他省内景点雷同,不具备独特性,安徽省精品旅游产品比较缺乏。 (3)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规模较小安徽省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投资体系多元化正在发展,但是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的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同时,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等,影响了我省的旅游业发展。(4)旅游人才不足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需求相关人才,这就要对人力资本和旅游综合人才要求提高,对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我省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安徽省旅游人才相对集中在黄山、合肥等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城市,我省人才匮乏。1.2 论文写作思路和方法本文在分析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的发展,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新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定义,根据新的理论对整个安徽省进行旅游资源非优区划分和分析、总结归类,其中经济发展程度以人均GDP为准,旅游资源丰富度以拥有A级风景数为准,把安徽省划分四个区,其中非优区是为三个,针对不同的非优区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分析特点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从整体上对安徽省进行旅游非优区的研究。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划分是本文的重点,营销策略是根据非优区的类型和该类型中的城市的实际进行开展的。本文采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以实证的方式来进行的。图表中的数据多来自2008年低的较新新数据,这样更有利于接近研究的真实性。1.3 论文创新和意义有不少人对安徽省旅游非优区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进行量化的基本上没有,本文对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判断标准的依据,进行量化,当然这些量是动态的、是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这些量,安徽旅游非优区就有了很大的可操作性,这样就有利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中,有很多人都是侧重某一个城市或是区域进行的,对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进行整体研究的却很少,本文是在以前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文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定义,把安徽省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根据有关数据进行调整归类,把安徽省划分几个区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安徽省17市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找出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就有助于相应类型中的旅游业的发展和营销策划的制定,对整个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共33页 第33页2 安徽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提出2.1 旅游非优区研究现状及概念2.1.1 研究现状(1)国外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国外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大多注重实证研究,多将旅游资源价值、潜力的分析以及制定分区规划和发展措施作为研究重点,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旅游资源非优区”这一问题。如俄罗斯学者KocTioKoBa TA (1992)在“新开发区从优化自然利用角度评价旅游资源”一文中,正式列出的“不乐观旅游资源区域”类型十分类似于“旅游资源非优区” Kocmxom TA. KGUenaa penpeaunonnaa pecypme c - KN on- npnpouo non-HR epallonax HOWM。法国人Beteile R. (1992)描述了法国1960-1970年乡村旅游的起步状态,并记录了其发展壮大的历史。Inrick D.N.(1992)对探险旅游这种边远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进行了研究, Opperman M. (1994)用客源地“生活发展阶段” Opperman M. Regional Aspects of Tourism in New ZealandJ . Reg. Stud. 1994 ,28 (2) .来科学规范旅游业冷区的研究,这种冷区实质上有不少是“旅游资源非优区”。(2)国内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进入80年代我国首次旅游开发浪潮也催生了国内的旅游区域开发研究,部分学者较早关注了旅游资源非优越地区的开发问题。张凌云(1985)提出了客源型旅游地开发问题,认为其靠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充足,但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小,资源潜力不足,需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王衍用(1993)在实地考察邹城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阴影区”概念,即那些与风景名胜区距离不远因而资源不占优势的地区。当然,还有许多文章对旅游资源非优地区进行了描述介绍及开发战略研究,只是这些学者还没有明确提出自己是在做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许春晓(1993)最早正式提出了旅游资源非优区这一概念并对其适度开发的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继而随着我国区域旅游开发形势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突变现象,进行了突变征兆、类型、规律、预测等方面的研究;随后又提出了非优区的补偿现象并作了初步研究,从而揭开了系统研究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序幕。刘玉等(1999)以吁胎县为例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做了实证研究。赵宁曦等(1996)、李跃军等(2001)则分别以浙江西湾海滨旅游区、台州海滨为例对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适度开发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殷平(2002)在其学位论文中将旅游资源非优区改称为“旅游资源非显优区”,并对其内涵提出了不同看法,继而以制约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为依据将其分为吸引物非显优区、区位非显优区、经济基础非显优区、中等条件型非显优区四大类,分别对其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一般分析,又论述了非显优区旅游业开发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罗艳菊(2002)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资源丰度低,品味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知名度不高,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较小的区域。唐文跃(2004)认为: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是地区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品位不高,旅游开发的区域条件和区位条件较差,难于产生轰动效应等2。张秉福(2005)认为:旅游非优区位并非地域上的实体空间,而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要素关系空间。造成旅游“热点”和“温点”地区差异的原因,除了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要素、地域空间距离要素外,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是社会经济要素的作用。2.1.2 概念界定学术界对旅游资源非优区进行专门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其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并无统一认识.。在中国,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最早由许春晓提出。1993年,许春晓教授在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一文中正式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他最初给出的定义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随着研究的深人,他进一步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都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特定地区,刘玉等人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旅游资源数量或质量上相对处于劣势的区域,李跃军、姚丽芳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偏低和景点组合状况欠佳的地区,罗艳菊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physical resources)较为缺乏,资源丰度低,品味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知名度不高,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较小的区域.我的观点:旅游资源非优区是这样的,把某个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用两个参考量定义旅游资源非优区,第一个量:该区域的全年的GDP总量除以该区域的总人口数,得到第一个量既是人均GDP;第二个量是:此区域的所有的1A-5A级的风景数总量除以该区域域市区总数,得到第二个量即:各市平均拥有A级风景数量数。各市区要达到资源优区必须同时不小于这两个因素,既不低于人均GDP。又要不低于平均拥有A级风景数目。如下图的1 区2区3区都是非优区,而4区是旅游资源优区。上述定义中的量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一个区域受某些因素的限制,没有达到旅游资源优区所占有的A级旅游风景或经济收人,则该区因这些因素的限制成为非优区,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区域旅游环境不断改善,可以与更高一级的旅游资源区域相比较,区域旅游应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提升的良性循环状态中,进而能不断向旅游资源优区发展。 图 2.1 旅游非优区模型图 某区域 各市平均拥有A级风景数目 GDP3 4人均GDP平均数 1 2 某区域各市A级风景拥有数目2.2 安徽旅游非优区的划分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划分依据,本文采用了两个主量:第一个主量是,安徽省人均GDP和安徽省各个市区的人均GDP;第二个主量是,安徽省各个市区平均拥有A级风景数目和各个市区实际拥有A级风景数目。根据以上数据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是安徽省拥有A级风景数目,纵轴是各个市区的人均GDP量,在横轴上有安徽省各个市区平均拥有A级风景数目的平均线和纵轴上有安徽省人均GDP平平均线,以平均线为准,各个市区只有同时高于两个平均量,才是旅游资源优区,不能满足上面的条件,根据量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类型。2.2.1 安徽各市区A级旅游景区现状(1)2008年安徽省A级风景区各市区拥有数目情况如下图:图表 2.2 安徽省17市区A级旅游风景数目图(数据来源:安徽旅游政务网) 加速转型升级 建设休闲天堂2008年全省创建A级旅游景区工作综述发布日期:2009年2月12日以上图示一次为:黄山44家、宣城24家、池州23家、芜湖19家、马鞍山7家、铜陵12家、合肥24家、安庆28家、巢湖21家、滁州14家、六安17家、 蚌埠11家、阜阳8家、淮南8家、亳州6家、淮北6家、宿州8家。表格 2.3 安徽省各市区平均拥有A级风景区安徽省市区数目(个)安徽省A级风景数目(个)各市区平均拥有数目(个)1728016.47(2)2008年安徽省A级旅游风景发展情况在2007年的基础上,2008年全年共创建A级旅游景区87家,其中创建4A级旅游景区20家、3A级旅游景区31家、2A级旅游景区36家。全省A级旅游景区总量已达280家,比2007年增长35%,增长速度与规模是中部地区最快的。 旅游景区数居中部首位。2008年共创建A级旅游景区87家。全省A级旅游景区总量已达280家,比2007年增长35%,名列全国前列,总数排名居中部首位。结构更加合理。目前,已有16个市拥有4A级旅游景区,蚌埠、亳州、宿州三市实现了4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得到明显改观。2008年,三大板块旅游发展很快,表现如下:图表 2.4 2008年安徽省三大板块3A级以上风景数统计图, (数据来源:e游网和安徽旅游政务网、)大皖南旅游区拥有3A级以上景区80家,其中新评24家,;泛巢湖旅游区拥有3A级以上景区58家,其中新评19家,;新皖北旅游区拥有3A级以上景区20家,其中新评8家,。全省旅游景区“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 旅游向综合方向发展。2008年度安徽省旅游区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东黄山区、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等一批休闲度假型和生态型旅游区通过国家4A级验收,这使安徽省景区类型从原来的单一型向多方面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并重融合方向发展,为迎接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在旅游业建设中,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把方便和服务游客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明显改善,游客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更加全面,信息化服务有效提升,游览引导标识系统规范,星级旅游厕所也得到了较好的改造和建设。2.2.2 安徽各市区人均GDP初步核算,2008年安徽省实现GDP 8874.2亿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485元,较2007年增加2440元;按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达2085美元,增加501美元安徽省各市的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马鞍山50655、铜陵46857、合肥37143、芜湖33559、淮南21381、黄山17007、淮北17413、宣州14618、蚌埠14169、池州12338、滁州11879、安庆11639、巢湖10640、宿州8503、亳州7491、六安7558、阜阳6000 数据来源:市民心声和南宣论坛(/dispbbs.asp?boardid=50&id=21124)的数据处理。2.2.3 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划分图根据安徽省各市区旅游A级风景拥有数目与安徽省平均拥有数目和各市区人均GDP与安徽省平均人均GDP绘图如下:表格 2.5 2008年安徽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统计表 数据来源:安徽旅游政务网加速转型升级 建设休闲天堂2008年全省创建A级旅游景区工作综述发布日期:2009年2月12日、e游网、市民心声南宣论(/dispbbs.asp?boardid=50&id=21124)的数据处理安徽各市名称(人均GDP(元).A级风景数)是否高于(14485. 16.47)马鞍山(50655 7)否合肥(37143 24)是芜湖(37143 24)是铜陵(46857 12)否安庆(11639 28)否蚌埠(14168 11)否滁州(11879 14)否黄山(17007 44)是淮北(17413 6)否淮南(21381 8)否巢湖(10640 21)否宣城(14618 24)是池州(12338 23)否阜阳(6000 8)否亳州(7491 6)否宿州(8503 8)否六安(7558 17)否统计数目高于:2个 低于:15个注:是否高于(14485. 16.47)指安徽省人均GDP14485元和安徽省各市区拥有A级风景数目16.47个建立模型; 横轴以安徽省旅游A级风景数目以及A级风景平均线,纵轴以安徽省各市人均GDP好安徽省人均GDP平均线,横轴单位刻度为8,纵轴单位刻度2000,且单位起点纵轴为4000,横轴为0,由于马鞍山、铜陵人均GDP过高,给绘图带来不利,所以在这两个城市绘制过程中,省略了人均GDP的标注。 图 2.6 安徽省2008年非优区模型图马鞍山安徽各市 安徽各市区平均拥有A级风景数目16.47个 GDP铜陵(单位:元)合肥芜湖 24000220003 4淮南2000018000淮北 黄山16000宣城安徽人均GDP14485元 蚌埠 14000 滁州12000池州 1 巢湖安庆2 10000 宿州 8000 六安 亳州6000 阜阳 8 16 24 32 40 安徽省各市区拥有A级风景数目(单位:个) 注:1横轴表示安徽省各市区拥有A级风景数目,纵轴表示安徽省GDP。2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焦点,即;城市人均GDP与该城市的A级风景数的焦点。 3(阜阳 宿州)表示两城市的A级风景数相同和GDP数目相近。 4由于马鞍山、铜陵、合肥、芜湖、人均GDP过高图示没有标出数字它们是马鞍山50655 铜陵46857、合肥37143、芜湖33559。按照该模型理论旅游资源优区为:合肥、芜湖、宣城、黄山四个市区,这四个市区的GDP与A级风景数目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因此位于4区。而安徽其它市区为旅游非优区,马鞍山人均GDP居于安徽省首位,铜陵、淮南、淮北这四个城市的GDP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由于这几个的A级风景数目低于安徽省各市区的平均拥有水平16.47个,所以位于3区,属于非优区。安庆,巢湖,池州,六安四个市区虽然A级风景数目均高于安徽省各市区平均水平,但是各市区的人均GDP水平低于安徽省人均GDP水平。故位于2区。蚌埠,滁州,亳州,阜阳,宿州五个市区位于1区,由于人均GDP和A级风景数目均低于平均水平,故位于此。3 安徽旅游非优区现状分析3.1 安徽旅游非优区1型现状分析3.1.1 旅游非优区1型旅游现状分析(1)蚌埠、阜阳、亳州、滁州、宿州五个市区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1型,此类型为人均GDP和A级风景数目均低于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它们地处安徽北端的淮北平原总体看它们旅游资源较匮乏, 旅游规模较小,旅游收入很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2008年度的旅游收入与GDP的对比如下图。图表 3.1 2008年五城市的旅游收入与GDP比较立方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各市百度百科数据处理)旅游收入在五个城市当中没有特别突出的,分别为蚌埠GDP收入486.0亿元,旅游收入24.0亿元,阜阳GDP收入541.0亿元,旅游收入24.9亿元,亳州GDP收入404.0亿元,旅游收入10.8亿元,滁州GDP收入520.0亿元,旅游收入27.0亿元,宿州GDP收入511.0亿元,旅游收入19.0亿元。从上图可以看出,皖北五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滞后,(2)旅游风景点及景区现状表格 3.2 2008年度五城市A级风景及景点表1A5A级风景区统计表(个)风景点数目(个)5A4A3A2A1A阜阳31419亳州13250滁州35646宿州1715蚌埠23624(资料来源;E游网和安徽旅游政务网)从上表可以看出A级风景和景点在皖北五个城市的数量是很少的,同样说明皖北五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匮乏, 吸引游客的能力、游客指标在全省各市中就低,旅游收入指标也比较靠后, 导致旅游业发展处于劣势。(3)区位与经济新皖北五城市都仅靠淮河,境内河流较多,五城市地形多为平原,其中滁州山脉相对较多。交通路线多为主干线,如蚌埠、阜阳是安徽乃至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但是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不完善。这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给经济的拉动作用得不到体现。新皖北五市区的经济整体处于安徽的最底层,下表是2008年的五市区的GDP与人均GDP收入。表格 3.8 2008年度五城市GDP与人均GDP分布表 表格3.8数据来源:市民心声网和/blog/372433688-1233992746的数据整理市别 GDP收入城市GDP收入(亿)人均GDP收入(元)蚌埠486.414168.0滁州520.111879.0宿州511.18503.0亳州404.27491.0阜阳541.36000.0安徽省2008年实现GDP 8874.2亿元,人均GDP为14485元,五市区只有蚌埠接近人均GDP水平,五市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1.2 旅游非优区1型发展旅游有利条件(1)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亳州历史文化名城较为出名,老庄文化浓厚,宿州市楚鲁文化底蕴交浓,蚌埠的淮河风情文化是特色 淮北的古运河文化、淮南的“四古”等历史文化 (2)区域结构较好淮河水文化之旅(蚌埠、淮南、阜阳)、古战场寻踪之旅(蚌埠、淮南、宿州)、黄河故道文化之旅(宿州、淮北、亳州)、亳州中医药及古文化之旅(亳州)(3)旅游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图表 3.4 2005年-2008年旅游收入占GDP收入(千分比:)(数据来源:2004-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及五城市百度百科)从整体上看,新皖北五市区的旅游业呈上升趋势,其中滁州、蚌埠发展较快,阜阳在曲折中上升,亳州与宿州起步较慢,2007年亳州旅游发展加快。新皖北区域发展旅游的整体宏观环境较好。3.2 安徽旅游非优区2型现状分析3.2.1 旅游非优区2型旅游现状分析(1)池州、巢湖、六安、安庆四城市2008年度的旅游收入与相应城市GDP收入图示,这四个城市的旅游收入相对比重较大,池州的比重较为明显。图表 3.5 2008年度四城市旅游收入与GDP比较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各市百度百科数据处理)由于池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处于“两山一湖”区,九华山又是5A级风景区,南部又有黄山风景区,连成了两山的局势,所以旅游收入占据了GDP的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其GDP总量少,旅游收入是其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的旅游收入85亿,GDP收入为192亿元,巢湖旅游收入为24.4亿元,GDP收入为479亿,六安旅游收入24.9亿,GDP收入534亿,安庆旅游收入78亿,GDP收入705亿。(2)旅游景点分散,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偏高如巢湖旅游在客观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旅游资源级别不高、景点孤立、过于分散等,如池州的旅游线路整合不够。一是缺少便捷的旅游线路。如东庵森林公园、太湖山森林公园、三将军故居等处至今仍未有市内乘坐的专门的旅游公交车;二是许多景区景点缺少吸引力,没玩头,没看头,未能挖掘其文化内涵,缺少适当的特色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一批敬岗爱业专业知识熟练的高素质的导游讲解。此外,许多景点门票偏高,影响了市民旅游的热情。(3)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大都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如巢湖的旅游经济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和产业体系。旅游商品市场经营的大都是初级旅游产品,包装不够精美,不便携带。六安属于山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旅游商品生产厂家相对少、规模小,不能形成旅游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4)经济水平较低,2008年度人均GDP水平较低,均低于安徽省人均GDP平均水平。这就反映了四个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图表 3.6 2008年度四个城市与安徽省人均GDP对比图(单位:元) (数据来源:市民心声和南宣论坛(/dispbbs.asp?boardid=50&id=21124)的数据处理)3.2.2 旅游非优区2型发展旅游有利条件(1)池州、巢湖、六安、安庆四城市都属于旅游资源丰富区,四城市旅游景点和A级风景区如下图图表 3.7 2008年四城市旅游风景点数与A级风景数柱形图(数据来源:E游网安徽旅游政务网)2008年巢湖拥有风景点数目44 个,A级风景数21个:池州拥有风景点数目93个,A级风景数目23个:安庆风景点数目123个,A级风景区28个:六安风景点数52个,A级风景数17个。反映出这四个城市的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且A级风景区也是占很大比例的。(2)区位优势突出巢湖地处皖中,与合肥、六安山水相连,其周边省市尤其是东向的长三角各省、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旅游消费欲望和实力十分强劲,邻近而具特色的泛巢湖旅游区正是他们首选或多选之地,旅游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池州, 安庆与黄山三城市形成与巢湖六安合肥平行发展的局势。合、巢、六三市联动开发泛巢湖旅游区,可以真正做到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实现无障碍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泛巢湖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3.3 安徽旅游非优区3型现状分析3.3.1 旅游非优区3型现状分析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马鞍山与铜陵两市,相对繁荣的经济社会往往呼唤和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淮南、淮北的经济今年来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旅游业没有得到与经济同样的发展。下表可以反应 图表 3.8 2008年度四城市旅游与GDP收入比较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各市百度百科数据处理)2008年马鞍山旅游收入23.9个亿,占该市GDP大约3.9%,铜陵旅游收入16.7个亿,约占铜陵GDP的5.2%,淮南旅游收入16.5个亿,占GDP的3.6个百分点,淮北旅游收入11.5个亿,占GDP的3.3个百分点,从这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滞后性。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是安徽省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发展规模较小, 其中马鞍山的采石风景区虽然是老资格的4A级景区,但其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发展水平与潜山的天柱山、芜湖的马仁奇峰、方特等后起之秀相比逊色不少,马鞍山的旅游景点有20多个,如李白墓园与青莲书院、濮塘风景区、小九华风景区、朱然墓地与陈列馆等,虽然不少,但大多规模小,景区聚合度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因此旅游景点景区不够理想。铜陵旅游景点有天井湖景区、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永泉农庄螺丝山景区、铜陵市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等12处,铜陵市区域面积太小, 景点不少但不成规模, 天井湖景区也刚刚戴上4A的帽子,加上周边的安庆、池州、芜湖旅游发展快速, 势单力薄的铜陵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盆地。3.3.2 旅游非优区3型发展旅游有利条件(1)旅游消费高涨旅游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在基本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的需要。安徽省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四个城市的GDP从2005年到2008年均高于安徽省人均GDP水平。图表 3.9 2005年-2008年四城市与安徽人均GDP比较直方图(单位:千元) (数据来源:2005-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及市民心声的数据处理) 四城市的GDP平均水平均高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四个城市有旅游的消费基础,随着经济的增长旅游的欲望就越强烈。(2)交通与区位条件的优越性一个地区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往往离不开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马鞍山作为安徽的东大门,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有着天然的联系。马鞍山与铜陵的区位优越,紧临长三角城市群,马鞍山、铜陵与芜湖均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城市,水运十分发达,马鞍山境内公路、水运、铁路等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设施已形成同城化交通效应。淮南、淮北两市的区位虽然没有马鞍山、铜陵两市的区位明显,但是淮南区位在江北的地位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铁路东连京沪线,西接京九线,合淮蚌客运专线即将开工建设;公路运输四通八达,206国道横贯全市,京福高速、合淮阜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淮滁高速、淮蚌高速和城市外环快速通道,把淮南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航空运输方便快捷。千里淮河穿境而过,水路通江达海。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将为来淮企业创造最佳投资环境。淮北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淮北交通区位和河南永城。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纵横东西南北,6条国道、省道以及京福、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由于淮南、淮北位于安徽北部。所以在考虑营销策略的时候,把两市放在非优区的1区。(3)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服务条件优越在经济发达的马鞍山、铜陵等城市,频繁的商务活动和较高的消费能力使得该地的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兴旺发达。同时星级酒店,旅行社等娱乐设施相对完善。(4)时代造就新的社会性旅游资源和现代人工吸引物/大量新景区的打造现代旅游资源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是旅游资源概念的核心,当代人民生活中任何事物、现象、活动只要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我们称之为时代造就的社会性旅游资源。如工业历史悠久的马鞍山,铜矿丰富的铜陵,淮南淮北的矿等,他们的矿山、厂区、厂房和设备都可以发展成工业遗产旅游;马钢企业现代化的厂区、生产线、生产流程可发展工业观光旅游。(5)商务旅游活动旺盛商务旅游包括洽谈、考察、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等多种活动形式。商务旅游者消费水平高、购买能力强,并且商务旅游发生频繁,受季节与节假日影响小。经济越发达地区,商务旅游活动就越多,商务客人也就越多。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每10万元GDP对应一个商务客。马鞍山商务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如商务水疗、翠林、碧海蓝天等休闲区容纳了洽谈、娱乐、会议等活动形式,这就刺激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4 安徽旅游非优区的营销策略建议4.1 安徽旅游资源非优区1型营销策略根据1类型的特点和分析,主要开展以下策略如图:图 4.1非优区1型营销开发策略结构图安徽旅游非优区1类型营销策略适度开发策略新皖北联动策略其他策略适度开发策略的选择选择优势资源合理开发以毫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主轴重视政府主导的作用增强旅游风景的可进入性多建设旅游景区(点)的吸引物增加旅游景区(点)活动项目加强旅游景区(点)管理4.1.1 适度开发战略(1)对于第1类型旅游非优区应采取适度开发策略适度开发指的是经济欠发达非优区在资源赋存条件不佳,缺乏优秀资源而开发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选择其中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有限的开发。循序渐进的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与步骤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及资金状况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对于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非优区应该注重工业经济发展, 而不应该盲目开发有限的自然旅游资源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属服务业范畴, 在很大程度上应依赖于当地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难以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住宿、娱乐、购物等的发展。只有充分发展第二产业才能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针对非优区1类型中的城市选择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亳州可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恢复涡河昔日风貌,打造形成集道教文化、古商埠风貌、水上游乐、生态观光于一体,形成以亳城为龙头,以涡阳县城、蒙城县城和一批沿涡河乡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轴。亳州市还可以发挥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优势,以中医药主题旅游业为龙头,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两翼, 重点开发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专项旅游产品,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形象,实现亳州旅游发展的新突破。宿州同样可以利用砀山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黄河故道、中国梨都旅游业的等著名生态品牌。宿州市以构建以楚鲁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形成主题突出,功能互补、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协助,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徐州汉文化旅游圈阜阳、滁州等地的生态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颍上八里河、迪沟和阜阳生态园3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但是生态旅游还需要以点带面,发挥行业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摆脱贫困的局面,改变旅游风貌。蚌埠市: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以人文资源和淮河文化为重点,着力开发淮河风情游,加快“三山两湖一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皖北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开发、拓展旅游市场。淮南市: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突出一个重点(八公山名胜古迹游),注重两个亮点(焦岗湖旅游区、上窑旅游区),抓住一条主线(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