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发展历史.doc_第1页
郑州城发展历史.doc_第2页
郑州城发展历史.doc_第3页
郑州城发展历史.doc_第4页
郑州城发展历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郑州城市发展历史中国城市发展史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作者:冉钊学号:131308033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日期:2015年12月10日欢迎下载精选郑州城市发展历史(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冉钊 河南 安阳)摘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同时又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必要了解郑州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市的历史发展状况,又以经济和交通为例子阐述了郑州市区位发展优势,以史为鉴能为郑州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经验。关键词:郑州市;城市;发展史;区位引言:郑州市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版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宏观经济发展策略。“中部崛起” 战略思想的提出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在“中原崛起”中也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六省,据资料统计到2005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已达9768万人,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已达 10587.42亿元,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已达4896.01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一。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网络中心。一、 郑州市历史进程1、封建社会时期的郑州发展历史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后称南亳,今商丘),后迁都郑州,亦称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前765年,郑武公迁都至原郐国所在地,将郑国定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前230年,秦军灭韩。新郑做为郑国和韩国国都达500年之久。郑州大部分属于三川郡,新郑属于颍川郡。秦汉时期,今郑州地域以荥阳为中心,因处交通和运河要道,经济日趋繁荣。秦代,郑州境内始置荥阳县、巩县和京县,属于三川郡;新郑、苑陵、阳城属颍川郡。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又置密县、成皋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西汉时期,巩义和荥阳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铁基地,荥阳在汉代设有铁官,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发掘出的大型炼钢高炉炉基和球墨铸铁遗物,反映了汉代已达到最高的黑金属冶铸技术水平。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中牟两个侯国合并为中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为郑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从郑州分出管州。唐初武德四年(621年),从郑州分出管城。贞观七年(633年)郑州从武牢移治管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县。开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三个郑国。北宋建都汴京后,宋代建郑州为西辅,属京西北路,郑州于公元1105年被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国内各地选山林名声之地建立书院,位于登封峻极峰下的嵩阳书院是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金代和元代时期,郭守敬和王恂主持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台,登封观测台则是全国观测中心。明朝建立后,郑州划归开封府。清末,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2、近现代社会时期郑州的历史发展1912年,日本经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郑州商情中称郑州为:中国的芝加哥。1913年,郑州被撤销市制改为郑县,但依旧保留市级规模。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了在郑县设立商埠的议案。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在郑县发起。1923年3月,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将郑县开辟为商埠,在郑县设立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上海旅行杂志把郑州(县)称为华北大都会。1928年,冯玉祥将郑县改为郑州市。1931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大战之后,将郑州撤市复改为郑县。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选择将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1948年10月22日,郑县解放,设置郑州市。1953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经济中心。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二、 郑州市发展的区位优势1.地理区位优势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是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一是交通中心。郑州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已建成以航空、铁路、公路运输为骨干的立体交通网络,是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中心”。2005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87.6亿吨公里,占全省货运周转量的12.60%;完成客运周转量 189.6亿人公里,占全省客运周转量的18.95%。二是商贸中心。郑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商贸城市之一,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06.7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04%,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5.08%。三是信息中心。由于交通、人流、物流量迅速增加,郑州已发展为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中心,2005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占我省邮电业务总量的 20.6%。四是物流中心。截止2005年底,郑州市的物流企业已有200多家,已成为中原乃至周遍地区最大的商品和货物集散地。2.经济基础优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郑州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发展为目前的集商贸、工业、交通、金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从下表可以看出,郑州市的生产总值等四项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基本上在20%左右,聚集了我省五分之一的社会财富,因此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为郑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政策环境优势郑州作为河南省的政治中心,具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优势。首先,郑州是许多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型重点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珠、连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投资与建设,一方面改善和优化了郑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便利的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使郑州具有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绝对优势,使国内外许多公司和企业纷纷逐鹿中原,落户郑州。仅2004年和2005年,郑州市共利用外资 57751万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的27.46%。再次,郑州也是河南省的金融中心。国家银行、合作开发银行、外来独资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在郑州都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最后,郑州还是河南省各项经济政策的发源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市场准入、进出口许可等各项经济政策的掌握和运用,自有“近水楼台”之便利,也是促进郑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4.科技文化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郑州已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为“十一五”时期郑州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同时郑州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今文化荟萃,东西文化交流,科研、文化、艺术团体星罗棋布,大中专院校林立,每年为郑州市的经济建设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这将构成郑州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宝贵财富。三、 郑州市经济发展状况郑州是中原地区中心城市,19201930年代由于铁路的建设而成为重要内陆商埠。如今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1992年郑州跻身中国综合实力50强。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大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2011年,郑州市经济总量进入中国20强,2011年郑州市完成生产总值4912.7亿元,位列中国大中城市第20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中国省会城市第18位,地级以上城市65位;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达到502.3亿元,名列中国大中城市第1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87.1亿元,名列中国大中城市第19位。2013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1.90亿元,年均增长12.1%,总量居河南省第一位、中西部第三位。地方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年均增长19.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6亿元,年均增长22.7%;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年均增长23.8%;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年均增长76.1%,占河南省总量7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6亿元,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3.2%,图1 郑州市2004-2013年GDP折线图注: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四、 结论郑州市既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又是一座充满着青春与活力的城市,建议从提升生活环境、满足生活需求、改善生活方式3个方面提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策略。基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绿色城乡;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活力城乡;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勾勒低碳城乡。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