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目 录 中 文 摘 要 1 英 文 摘 要 2 引 言 4 正 文 6 1 刘绍武先生简介 6 1 1 先生的生平经历 6 1 2 先生的医德师风 6 1 3 三部六病学说思想发展史略和概况 7 2 三部六病学说思想的渊源 8 2 1 历代医家研究 伤寒论 的概况 8 2 2 从 伤寒论 原文 论 六经辨证 之说法之误 11 2 2 1 原文言 经 字者仅 14 条 12 2 2 2 驳 经证 腑证 13 2 2 3 六经辨证不能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15 2 3 三部六病学说认为 伤寒论 中三阴三阳病划分的思维模型来源 于 周易 的三级六爻 16 2 4 三部六病学说对 伤寒论 重新立纲 归类 正误 补缺 19 3 三部六病学说主要内容介绍 21 3 1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 21 3 1 1 人体生理的三部范畴和病证的三部范畴 21 3 1 2 六病的确立 23 3 1 3 三部的部证 32 3 1 4 十二单证 合病 合证及兼证 33 3 2 整体协调疗法 35 3 2 1 协调疗法的简介 35 3 2 2 整体不协调的诊断治疗 四脉定证 据证定方 38 3 3 局部病的治疗观 42 3 3 1 局部病局部治疗 43 3 3 2 局部病整体治疗 44 3 3 3 局部病的 协调整体 突出局部 治疗 44 3 3 4 举例说明 肿瘤病的 协调整体 突出局部 治疗 45 4 探讨三部六病学说的价值所在 46 4 1 从三部六病学说看中医之特色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6 4 2 后世医家的医学理论 均未突破 伤寒论 辨证体系 49 4 3 三部六病学说可望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一个理论范式 50 结 语 52 参 考 文 献 54 综 述 58 致 谢 6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2 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63 个 人 简 历 64 1 中 文 摘 要 目 的 通过系统研究刘绍武先生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思想 以期从此 学说角度理解 伤寒论 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体系 同时继承好先生 的这份宝贵学说遗产 评价阐发此学说的优势和价值 方 法 1 搜集三部六病学说的相关资料 已出版的著作 报刊文献及内 部资料 进行专门学习研究 2 进一步学习研究 伤寒论 领会原文的辨证思维框架 进一步了解学 习历代医家对 伤寒论 的研究成果 3 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医的特色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治则治 法等 4 学习有关三部六病学说涉及的哲学问题 如周易的 三才之道 三才 模式和阴阳五行等 5 走访刘绍武先生的弟子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更直观了解三部六病学 说形成的背景 其学说临床实践情况和目前学说的发展情况 结 果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毕生研究 伤寒论 躬身实践 在 精通历史文哲 熟知马列辩证法 比较中医西医各自特点和优劣性的基 础上 本着治学思想 古往今来 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应该是不分 古今 中外 尔我 是则是 非则非 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而敢破敢 立 与时俱进 并经过临床观察验证而创立的学说思想 三部六病学说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和整体协调疗法 结 论 三部六病学说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 用 它将 伤寒论 的证 机 法 方一而贯之 能使我们更清晰简洁地把 握 伤寒论 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所在 更好领会和运用中医的整体观 念和辨证论治这两大特色 此学说可望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一个理论范式 关键词 伤寒论 刘绍武 三部六病学说 辨证论治 协调疗法 2 researching the three six doctrine of mr liu shaowu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three six diseases theory created by mr liu shaowu to underst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sanyin sanyang six diseases at the same time to succeed the valuable heritage theory and evaluat the advantages of this doctrine methods 1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three six diseases theory published books newspapers and literature and internal data for specialized study 2 through further studying th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to understand the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study ancient doctor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3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method for chinese medicine 4 to learn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relevanted to the theory of three six diseases such as the sancai road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sancai model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yin yang theory etc 5 through visiting the disciples of mr liu shaowu and participating in relevant academic conferences to more intuitivly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ctrine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doctrine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the theory results three six is the doctrine of mr liu shaowu researching th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ll his life bending the medicine practice proficient in history and wenzhe well known marxist leninist dialectics comparing the merits and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on the basis of proverb scholarship since time immemorial academic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we shoul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seoul me is that it is non non instead of always lagging behind the advanced and dare to break lap and creat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after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verifica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hree six diseases theory are the three six syndromes differenriation and the overall coordinate therapy conclusions three six syndromes differenri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hree six diseases theory through researching it we are able to grasp a more clear and concise comprehention of th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s syndrome mechanism method and prescrip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overall concep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what are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theor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paradigm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th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liu shaowu the three six disease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overall coordinate therapy 4 引 言 刘绍武先生 1907 2004 山西襄垣人 全国首批 500 名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之一 先生嗜书如命 记忆超群 长于思考 勇于实践 一生中办医院 创学刊 育弟子 搞科研 岐黄 生涯近 80 年中 不仅德艺双馨 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医学学术思想 三 部六病学说 这一学说是从先生早年临床应用 伤寒论 经方实践中萌 芽 又在实践中反复试验验证逐步完善起来的证 机 法 方一而贯之 的学说 可以说 三部六病学说思想是先生医学生涯的结晶 三部六病学说来源于 伤寒论 又不同于 伤寒论 三部六病学 说主要包括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和整体协调疗法 人作为一个整体分 为三部 表部 与空气接触的部位 半表半里部 或称枢部 即介于表 里之间的部位 里部 与饮食物相接触的部位 三部的划分符合中国 传统哲学的天地人三才之说 与 伤寒论 中的定位一致 与西医的人 体定位也一致 六病是在三部定位的基础上 参考 伤寒论 的第 7 条 病有发病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根据疾病的阴 阳属性而划分的六类证候 表部的阳性病 属性实热 即太阳病 表部 的阴性病 属性虚寒 即厥阴病 枢部的阳性病即少阳病 枢部的阴性 病即少阴病 里部的阳性病即阳明病 里部的阴性病即太阴病 六病的 划分符合 一阴一阳之为道 每个部位上发生病变 必有阴性 阳性的 不同反应 这里的 六病 已经与 伤寒论 中的所指不同 更加明确 了证候的病位和病性 三部六病从三部的虚实寒热分析了人体在疾病状 态下的正邪斗争的态势和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 再根据因势利导 补虚 或未病先防 泻实 调和阴阳等治则 用 在表可汗而解之 在里可 吐下 在枢可疏通之 热则清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的治法进行组 方治疗 可见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方法是证 机 法 方一而贯之的完 整体系 整体协调疗法是先生引申发展了 伤寒论 的和法 针对现代 5 亚健康 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日益增多的状况 经多年实践而创立的的治 疗方法 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系统研究介绍三部六病学说的思想渊源 2 系统研究介绍三部六病学说的主要内容 3 评价和阐发三部六病学说的价值和优势 6 正 文 1 刘绍武先生简介 1 1 先生的生平简历 刘绍武 1907 2004 男 汉族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人 先生幼年体弱多病 一次染疫险些丧生 深感俗医误人 遂立志学 医 18 岁独立行医 屡起沉疴 名震乡里 24 岁在长治创办山西第一家 私立医院 友仁医院 附设友仁医社 为当地培养名医多人 抗日战 争期间 家乡沦陷 先后移壶西安 天水 武威 太原等地 医术递进 1943 年在西安经考试获取国家颁发的 医师资格证书 同时合作创办了 国医周报 1944 年 在天水期间 先生又开办了 友仁诊所 恢复 了 友仁医社 讲授 仲景学术观 仲景证治观 仲景药能观 这是三部六病学说的早期模式 1957 年 先生在太原市 达仁堂药店 坐堂看病 疗效显著 病人甚多 当时被誉为 山西四大名医 之一 1959 年 先生参加筹备 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被任命为 研究员 日 门诊量常在百人以上 除门诊外 还主管 溃疡病 三十张床位和 脉 管炎 二十张床位的临床科研工作 同时 还给一年一届的 高级西学 中提高班 中医中级班 等带教 1964 年 先生前往北京参加 华北 地区中医学术交流会 七天 会上发表关于 溃疡病 脉管炎 的学 术论文 受到好评 20 世纪 70 年代 三部六病学说体系基本完成 1979 年由弟子胡连玺整理 在 新中医 发表的 论六经当为六病 一文引 发广泛讨论 同年 弟子郭维峰历时一年写成的 三部六病 学说书稿 约 8 万字 作为内部资料在医界交流 引起重视 1988 年 先生被国家 人事部 中医药局确定为 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 之一 1991 年 11 月 先生携孙刘东红前往海南 在当地为老百姓疗疾治病 由于疗效奇特 名震海岛 2004 年 12 月 先生在海口市与世长辞 享年 98 岁 1 2 先生的医德师风 7 先生生前常以大医孙思邈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 但 作救苦之心 于冥运道中 自感多福者耳 之语自警 且以此语育人 先生生活简朴 终生布衣蔬食 从不追求物质享受 亦无烟酒嗜好 他 的住室内陈设简陋 除书籍外再无任何装饰之物或高档家俱 在行医过程中 先生看到有相当多的农民因无钱医治而错过了治疗 的最佳时机 使原来并不难治的常见病 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 对此他 痛心疾首 因此 他不但精心为他们治疗 还常常为实在拿不出钱的病 人垫付医药费 而且自 岁开始 他就给自己立下铁规矩 对凡因找 他看好病而感谢于他的送礼者皆婉言谢绝 对凡有感恩或求医要请他吃 饭者一律拒之 此规矩 年如一日 他说到做到 绝不破例 先生特别反对 同行相轻 于是给自己立下了 不訾议诸医 的规 矩 有一次 一名实习大夫发现一位医生给很多病人都用 逍遥散 方 剂 每次加加减减 用量很小 实习大夫用讥讽的口气告诉了刘老 刘 老严肃地说 这位大夫经常使用逍遥散 肯定对此方有所研究 他能灵 活应用 更是难能可贵 用量小 自有小的作用 这就是中医所谓的 轻 启难关 一席话说得这位年轻大夫十分惭愧 先生最善于发现人才 就像一团火 走到哪里就能把那里的青年中 医的心点燃起来 一起为祖国的中医事业奋斗 由于他有精深的理论 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所以讲述任何一个问题 皆引经据典 有理有据 加之又善于比喻 生动诙谐 学生聆听其课 如灌醍醐 对向他求学讨 教中医药学问的拜师者 不论年龄大小 不论从何处而来 他一律热情 接待 而且不厌其烦 诲人不倦 惟恐金针不度 现在的当年跟随过先 生的老师们回忆起往事 都是无限感激和备受鼓舞 先生的精神和学说 永远鞭策着他们在前进 1 3 三部六病学说思想发展史略和概况 1928年 先生购到中华书局翻译出版的 皇汉医学 一书 从中得 到启示 开始在实践中应用 伤寒论 方剂 走上 一病一方 和 合 8 病合方 之路 1936年 经多年临床实践 先生开始认识到 伤寒论 的根本问题在于 纲不系目 遂欲重立 伤寒论 之 六纲 三部六 病 学说思想开始萌发 先生用 三部六病 的辨证方法对 伤寒论 进行重新立纲 归类 正误 补缺 又经过反复临床实践 三部六病 这个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逐渐成熟 该学说以 伤寒论 为依据 运用病症归类方法 将人体分为三个部分 即表部 枢部 里 部 简称三部 各部存在的病症 按其阴阳的不同病性划分 又分为六 类症侯群 简称 六病 20世纪70年代 三部六病学说体系基本完成 上世纪70年代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癌症等疑难病症和慢性 病的增多 先生引申发展了 伤寒论 中的和法 创立整体协调疗法 根 据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和大量资料统计 先生总结出四种特异脉象 溢脉 聚脉 覆脉 紊脉 可用于整体气血辨证 作为协调疗法的诊断依据 针对局部病 先生吸取了整体协调理念 临床治疗上 协调整体 突出 局部 谓 若无整体之协调 则难有局部之改善 且坚持 一方到底 创建了 定证 定方 定疗程 方案 80年代后期 先生提出整体八要 素 更好总结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协调观念的特色优势 先生晚年在临 床上主要是验证整体协调疗法 在三部六病学子们的一起努力下 三部六病学说的相关科研成果有 研发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可有效治疗295种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中草药 方剂 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鉴定的 刘绍武三部六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系 统 科研成果 国家卫生部批准为准字号 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的 芪味 糖平 中成药 根据先生四脉而开发的 脉象诊疗仪 等 已经出版的 相关著作有 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 伤寒论三部六病师承记 伤 寒一得 及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 刘绍武 相关理论的新发展 有 伤寒论 中的时间辨证 三部六病学说对系统医学的贡献 2 三部六病学说思想的渊源 2 1 历代医家研究 伤寒论 的概况 9 东汉末年 张仲景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合临床实践 总结 伤 寒病 及其杂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写成 伤寒杂病论 此书历经沧桑 几经显晦 数为变易 晋王叔和搜集整理出该书伤寒部分 编次成册 名 伤寒论 至北宋林亿等人重新校正 作为太医局教科书 由官方推 广 从而 伤寒论 得以广泛流传 备受重视 由于此书具有很高实用 价值 被视为经典 仲景亦被尊为医圣 按照黄煌 1 的 中医临床传统流派 中的分类 研究 伤寒论 的历 代医家形成了三派观点 通俗伤寒派将 伤寒论 视为外感病的专书 不排斥温热派的方药 温热派认为 伤寒论 重点论感受寒邪的外感病 故另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经典伤寒派则反对排斥温热 派的理法方药 认为用伤寒方同样治疗温病 辨证伤寒派认为 伤寒论 的辨证论治不仅适用于外感病 也广泛适用于内伤杂病 这其中可见有 名的 寒温之争 为何会有寒温之争 寒温是否可统一 伤寒论 的 辨证论治是否可普适所有疾病 伤寒论 文字古朴 言简意赅 加之年代久远 错简遗失难免 原貌已不复见 书中直接论理甚少 导致历代医家对书中三阴三阳病实 质的理解百家争鸣 仁智各见 三阴三阳病 宋朱肱首次以六经注解 伤 寒论 称六病就是足三阳三阴六条经络为病 自此 以六经释 伤寒论 蜂起 的实质是什么 也即俗称的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 这个很关键 的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争论最多 未有定论的问题 正如恽铁樵 2 所说 伤 寒论 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 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 凡读伤寒者无 不于此致力 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笔者总结了下 关于此问题 代表性的认识有 经络说 宋朱肱 3 首次以六经注解 伤寒论 提出 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 不识经络 触途冥行 不知邪气之所在 称六 病就是足三阳三阴六条经络为病 其后汪琥等亦从此说 但不限于足经 而是手足并论 使此说进一步发展 八纲说 许叔微说 伤寒六经者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代名词也 日 喜多村直宽 4 说 本经无六经字面 10 所谓三阴三阳 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 因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 也 此义讨究本论而昭然自彰 前注动辄彼是纽和 与经旨背而驰也 凡病属阳 属热 属实者 谓之三阳 属阴 属寒 属虚谓之三阴 细 而析之 则邪在表而热实者 太阳也 邪在半表里而热实者 少阳也 邪在里而热实者 阳明也 又邪在表而虚寒者 少阴也 邪在半表里而 虚寒者 厥阴也 邪在里而虚寒者 太阴也 国内胡希恕 5 亦从此说 认为 六经辨证是在分析八纲 大多数医家也都注意到三阴三阳辨证 与八纲之间的密切关系 认为八纲辨证穿插在六经辨证中 脏腑说 李时珍说 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 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 桂枝汤 虽太阳解肌轻剂 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 钱璜 伤寒溯源集 对六经及 六经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以脏腑 三焦进行阐发 近人何志雄 6 认为 伤寒论 六经 是为认识外感疾病的需要 在藏象学说的基础上 对 人体功能作出的另一层次的概括 首先将脏腑功能分为两大类 五脏属 阴 六腑属阳 然后再根据各脏腑的不同功能以及所属经络不同的循行 部位 分为三阴三阳 名之为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这便是伤寒六经 每一经的功能并非是其所概括的脏或腑的功能的机械 相加 而是综合了这些脏腑和与外感疾病有关的功能 鲁福安 7 亦云 六经之中处表现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变以外 还包括有不少它经所属脏 腑的病变 可见 以脏腑释六经 不再是拘泥于同名经所属的脏腑 而 是结合六经病变特点予以适当的调整 气化说 此说源于 内经 后 由伤寒注家张志聪 陈修园 唐容川等人发挥 用六气特点来解释六经 亦称 六气说 如陈修园 8 大昌此说曰 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 不可以 读伤寒论 刘渡舟 9 指出 讲求六经标 本 中气化学说时 首先要建 立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如 太阳为寒水之经 本寒而标热 中见少阴 之热化 等 但也有人反对此观点 如章炳麟 10 为 伤寒论今释 序曰 假借运气 附会岁露 以实效之书 变为空谈 陈亦人 11 亦云 大 多强词夺理 玄奥难深 地面说 清柯韵伯 12 认为 夫仲景之六经 11 是分六区地面 所赅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 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遂以 方类证 说 仲景之六经 为百病之法 不独伤寒一科 综合体说 姜春华 13 指出 伤寒论 六经之名来自 内经 但其内容已非经络之 旧 作者融会 内经 全部阴阳概念 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 卫气血邪正消长等 成为一个多种概念的高度综合体 它不是单纯的经 络 也不是单纯的地区和病程划分 更不是简单的症候群 后人不从六 经全部精神与 内经 的全部阴阳概念来联系体会 而拘于 伤寒论 六经中某些符合 内经 的经络途径的症状为说 因此不能阐明仲景六 经的实质 吾人欲识仲景六经 必须从 内经 的全部阴阳概念 包括 经络脏腑气血营卫等 来理解 决不可单纯地用某些观点来理解 否则 就会陷入片面 伤寒论 国家统编教材亦是持此综合体说 除以上代 表性的六个观点之外 尚有祝味菊的五阶段说 陆渊雷的症候群说 俞 根初的形层说 何廉臣的三焦说 以及近代的病理层次说 阴阳胜负说 综合体质说 系统说等等 总计不下数十种解说法 14 之所以对三阴三阳病的实质产生以上种种不同看法 关键是由于各 医家对 三阴三阳 的理解分歧有关 若理解为 内经 中的六经 进 而扩展至十二经 及其所属脏腑 再推及其他关联脏腑 理解为 内经 中的五运六气 于是用气化观点来解释 理解为八纲 但明显忽略了 半 表半里 亦是受 内经 表为阳 里为阴 的阴阳学说所限制 最后 似乎各有道理 但又未能完全说得明白 于是将几家说法综合而论 也 有一些医家不再追究六病划分的依据 而是注重临床实用 以方类证或 以法类证或方证相应 或者医家虽以六经或气化来解释六病 但临床实 践依然是 见是证 用是方 并未将六病辨证大纲落在实处 2 2 从 伤寒论 原文 论 六经辨证 之说法之误 六经 之说源于朱肱 其在 类证活人书 卷一专设经络图 示 人经络循行之路以辨六经病症 并说 治伤寒先须识经络 触途冥行 不知邪气之所在 如 足太阳膀胱之经 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 分为 12 四道 下项并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 今头项痛 身体疼 腰脊强 其脉尺寸俱浮者 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后张景岳 汪琥等从而和之 并 推广至手足十二经 经络解释不足以说明 则用经络所属脏腑解释 所 属脏腑不足以解释进而联系到相关脏腑 对 伤寒论 的六病用经络及 其所属相关脏腑来解释 导致今天我们普遍认为 伤寒论 的辨证体系 是六经辨证 但是古今中外 也有很多医家不同意这种看法 如方有执 柯韵伯 恽铁樵 姜春华 胡希恕 日 喜多村直宽 汤本求真等 三 部六病学说首先要澄清的是六经对临床使用经方时的辨证治疗毫无指导 性意义 这里试以 伤寒论 原文为依据反驳 六经辨证 之说 2 2 1 原文言 经 字者仅 14 条 伤寒论 现行赵开美本 398 条中 言 太阳病 者 55 条 言 阳 明病 者 36 条 言 少阳病 者 1 条 言 太阴病 者 2 条 言 少阴 病 者 41 条 言 厥阴病 者 2 条 共计 137 条 而单言 太阳 阳 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者尚未在统计之内 涉及 经 字者只有 14 条 其中第 143 144 145 条均为 经水 之经 第 30 条的 附子温经 第 67 条的 发汗则动经 第 124 条的 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 第 160 条的 经脉动惕者 久而成痿 以上四条之 经 皆 经筋 经脉 之义 或谈药理 或谈病理 或叙 症状 皆非指病在何经 与六经辨证没有关系 经脉在这里作为机体的 组成部分 参与了疾病过程中的某些变化 不是指经络独立病证 第 103 105 123 217 四条皆指太阳病已罢 在 伤寒论 中 过经 借言 太 阳病已罢 之专用语 以文义上看 此 经 字只能作 界限 或 范 围 来解 如柯韵伯说的 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 即指 此言 过经 与太阳膀胱经毫无关联 第 8 条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 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第 114 条 太阳病 以火熏之 不得汗 其人必燥 到经不解 必清血 名为火邪 第 384 条 伤寒 13 其脉微涩者 本是霍乱 今是伤寒 却四五日 到阴经上 转入阴必利 本呕下利者 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 而反矢气 仍不利者 此属阳明也 便必硬 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 经尽故也 下利后 当便硬 硬则能食 者愈 今反不能食 到后经中 颇能食 复过一经能食 过之一日当愈 不愈者 不属阳明也 以上三条 经尽 再经 到经 至阴经上 至后经中 复过一经 表面上看来 似乎病邪沿经络循行 最符合 六经立论依据 但仔细推敲第 8 条的 以行其经尽 是七日行完太阳一 经之期 与 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日传一经 七日行完三阳三阴六 经的观点不一致 故本条的 经 也只能作为 界限 范畴 讲 即 七天为太阳病的自愈期限 第 114 条 到经 是行完太阳病自愈期限 也即 经尽 如果到这个期限病愈 为自愈 或治疗后病解 如果太阳 病不罢者为再经 或传变 或不传变 第 114 条为误治后发生传变 出 现 清血 便血 仲景称为 火邪 第 384 条之 经 仍是指期限而 言 这种自愈期限及传变 伤寒论 沿用了 内经 的概念 但在内容 上已完全不同 第 5 条 伤寒二三日 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 仲景对日传一经的学说提出了批判 提倡 观其观证 知犯何逆 随证 治之 的辨证思想 全书自始至终 贯穿了这一精神 古人分析现象 用 经络 来解释疾病传变 今天我们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从原文分析可知 经络仅是用来解释疾病传变的一个说辞 137 个条 文在谈 病 并且全书十卷 各卷题首都是 辨 病脉证并治 毫 无疑问 伤寒论 的辨证是以 脉证 为据 辨 病 立法 2 2 2 驳 经证 腑证 如果以经络解释六病 由经络而及脏腑 遂有 经证 腑证 之 称 试举太阳病为例说明 经证 第 2 条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浮者 名为中风 第 3 条 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 紧者 名为伤寒 14 灵枢 经脉篇第十 中的足太阳膀胱经证 冲头痛 目似脱 项 如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踹 腨 如裂 如此等症 皆为沿膀胱经之循行部位所见的病症 太阳病的 发热 恶风 恶寒 体痛 汗出与无汗 皆为全身症状 并不局限在膀胱经的循行部位 说 明太阳病与太阳经的辨证并不相同 一是以证候的特征为依据 一是以 循行部位为依据 膀胱蓄水证 第 71 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 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 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发热 与 大汗 损伤津液 遂见 口渴烦躁 又损伤脾气 故 欲得饮水者应少少饮之 俾脾运恢复 津液四布则病自愈 若饮不如 法 大量饮水 使已伤之脾更受水湿所困 致饮停心下 运化失职 津 不输布 而为 消渴 小便不利 故与 五苓散 以健脾气而运水湿 则诸证自愈 若认为此证是表邪不解 随经入腑 热与水互结于膀胱而 成之蓄水证则甚为难解 若是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只能用清热利水之剂 而不能用温脾利水之五苓散 再以方测证 五苓散多用于寒湿困脾之 溏 泻少尿 绝不可用于湿热下注于膀胱的热淋证 可知五苓散证之水湿并 不在膀胱 名其为 膀胱蓄水证 是不当的 15 膀胱畜血证 第 106 条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 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 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血自下 应是指大便下血 参第 237 条 屎虽硬 大便反易 其 色必黑 可得证实 参第 125 条抵当汤证之 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也 和第 124 条之 小便自利者 下血 乃愈 均说明血不在膀胱 否则膀胱畜血 小便不会自利 那么 对 热 结膀胱 又如何解释呢 仲景文中所提的脏腑未必直指其实 如 215 条 的 胃中必有燥屎五 六枚 的 胃 指的是 大肠 而实际的 胃 15 常代之以 心下 此条 膀胱 只指少腹部位 热结膀胱 就是指少 腹急结 可见用太阳病不解 邪热随经入腑与血结于膀胱来解释此条 乃牵强附会 综上所述 经证不在本经络 腑证不在本腑 不可强用六经来解六 病 2 2 3 六经辨证不能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生理功能上 病理变化 上 诊断治疗上都有重要意义 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和转化中都有 经络的参与 这是不容臵疑的 因为经络有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 沟通 表里上下内外的作用 也是病邪出入的道路 如 124 条之 太阳随经瘀 热在里 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绝不允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证候类型的 划分混为一谈 经络辨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 与 伤寒论 的六病辨证 是绝不相同的 头项强痛 是太阳病这个表证所常见 绝非由于膀胱经 行于体后的缘故 不然属于督脉不是更确切吗 第 24 条的刺风府不正是 督脉穴位吗 风池也并不是太阳经的腧穴 少阳病的 胸胁苦满 胁为 肝胆所居 而肺 心 心包 胃 小肠 大肠诸经均循胸部或胁部 胸 胁苦满一症何能独属胆经胆腑 正如方中行 16 所说 若以六经之经断然 直作经络看 则不尽道 惑误不可胜言 后世谬论 盖由乎此 经络的分阴阳是由其在体表循行部位的内外侧决定 脏腑的阴阳属 性是由其 藏精气而不泻 或 传化物而不藏 的功能所决定 脏与腑 由经络的络属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 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 候的分表里 否则 因三阳经与三阴经各有表里关系 那就应该 三阳 经为表证 三阴经为里证 这种结论完全不合实际 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 将转化为何病取决于邪正双方及治疗之 正误 并非一定循着经络传于其腑 或传于其所属表里关系的经络或脏 腑 如太阳病误治后可转为葛根芩连汤证 桂枝人参汤证 大陷胸汤证 诸泻心汤证 栀子豉汤证 白虎加人参证等等 第 149 条的小柴胡汤证 16 亦有三种不同转归等 所以证候在疾病转化过程中 经络可能是病邪传 变的途径 但不追究它的具体传变途径并不影响对证候的认识 经络的 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 而营卫 气血 津液 皮毛 筋骨肉都可能参与 怎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 何况经络非指六条 张景岳曾谓 伤寒传变 止言足经 不言手经 其义本出 素问 热论 篇中 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 流注不息 其传遇手经焉有不入哉 其已 推广之十二经 何不谓十二经辨证呢 依据其理 则其传遇奇经焉有不 入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都受邪怎么能只谈六经呢 以 实践第一 观点 临证汤药施治皆重于辨 证 而不重于辨 经 络 按证发药 其证自解 寻经摘药 反增踌躇 六病辨证是对各种证 候进行分类和概括 六病的概念中 概括了病性 阴阳 病势 寒热 病位 表 里 半表半里 病体 虚实 的内容 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没 有此种含义 辨证的目的在于施治 以病位为例 三阳病中 病邪在表 的太阳病 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 病邪在里的阳明病 可因其势下之而 解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不可汗下 可清之而解 若以经络辨证论治则没 有这样的区别 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每条经络都可出 现内部脏腑的病患 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 这样辨证就达不 到汗下清之辨证目的 这与六病中太阳主表 阳明主里 少阳主半表半 里的辨证是有根本区别的 所以经络对于六病在辨证和治疗上是毫无指 导意义的 总之 六经病与六病的概念有着本质不同 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 在脏腑均为线段的 其病象只出现在其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经之脏腑 无 从直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汤药的治疗 六病的表现是整体性的 根据病 势病位分为表 枢 里 病性划分阴阳 这些都严格指导了治则方药 体现了辨证的目的在于施治 2 3 三部六病学说认为 伤寒论 中三阴三阳病划分的思维模型来源于 周易 的三级六爻 17 三部六病学说 17 认为 伤寒论 是仲景根据疾病的病位和阴阳属性 引进易经中的 一分为三 即 三才之说 和 一分为二 即 一阴一 阳之谓道 的属性论 两者即 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的三极六爻思 想 而创立 三阴三阳 辨证体系 一分为三 周易 称之为 三才 或 三极 是 周易 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一分为二 周易 称之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事物的属性论 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者 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 1 周易 的 一分为三 的三极结构论是 伤寒论 辨证定位 的基础 周易 系辞上传 云 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又云 兼三 才而两之 故六 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 三极上中下 三才天地人 是 周易 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离开了三极结构 阴阳属性将 无所依托 不复存在 伤寒论 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 即形成了 三部 的概念 即表 里 半表半里 或枢 表部通天 以皮肤和肺 为主 里部通地 以胃为主导 枢部通人 以心为主导 中医引进 一分为三 对人体结构和部位的划分在 内经 中有 素问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何谓三部 有上部 有中部 有下部 即将人体头 胸 腹称为上中下三部 灵枢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愿 闻三焦之所出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此之谓也 即古人 把营卫循环于躯体的头胸 上腹 下腹不同的功能称作上中下三焦 素 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提出 气游三焦 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第 六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 枢 素问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三阳为表 二阳为里 一阳游部 其中三阳为太阳 二阳为阳明 一阳为少阳 2 周易 的 一分为二 的阴阳属性论是 伤寒论 的辨证分 型总纲 周易 序 云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 阳也 这种一分为二 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所谓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 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如 伤寒论 中第 7 条云 病 18 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这样就变哲学抽象 的阴阳为医学辨证的阴阳 中医引进 一分为二 的阴阳属性论在 内经 中就有丰富体现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 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积阳为 天 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化气 阴成形 可 见阴阳是一种属性规定 并非实指 所以 灵枢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 一 云 且夫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 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云 阴 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3 周易 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三部六病辨证方法的渊源 周易 说卦传 云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划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故易 六位而成章 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 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 伤寒 论 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 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 三部 天部即表部 地部即里部 人部即枢部 半表半里部 一阴一阳之谓 道 三部之中各有阴阳二性 兼三部而两之 故成六病 六病 表部阳 性病即太阳病 表部阴性病即厥阴病 里部阳性病即阳明病 里部阴性 病即太阴病 枢部阳性病即少阳病 枢部阴性病即少阴病 在 内经 中三阴三阳主要被用来构建经络体系 从 足臂十一脉 灸经 到 内经 的十二经脉 三阴三阳起到了促进 规范和完善的作 用 这是医学在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此 三阴三阳作为手足十二 经脉的代名词广泛应用于人体的解剖 生理 病理 证候 诊断 治疗 养生等各个领域 这在当时医学界成为一种时尚和定理 例如在 内经 中 许多疾病被用六经来分类 例如 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中对外 感热病的分类 素问 刺疟篇三十六 是对疟疾的分类 素问 厥论 篇四十五 是对厥证的分类 素问 刺腰痛篇四十一 是对腰痛的分类 19 等 然而 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主要的论述是热病定义和六经分证 的纲领 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 实证 而未及寒证与虚证 其治疗方法是可 汗 可泄 但未列出方药 且曰 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说明在 内经 时代仅是用六经对外感热病做了一个大概描述 并未成功创立 一套临床可行的治疗体系 面对大量瘟疫 仲景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解决了临床问题 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 与 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比较 伤寒论 详细地论述了六病的症状 病机 传变及转归 以药物 治疗为主 其中阴阳 寒热 表里 虚实泾渭分明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八法俱全 药简效宏 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极高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 正因为六病名与六经名都借用三阴三阳这个哲学概念 内经 又试图用六经来对外感热病进行分类说明 故造成 伤寒论 的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被误解混淆为 六经辨证 2 4 三部六病学说对 伤寒论 重新立纲 归类 正误 补缺 刘绍武先生于古医籍 最推崇者首推仲景之 伤寒论 认为辨证之 精为诸法之冠 组方之妙为医方之首 故穷毕生精力以研习之 先生慨 叹今所见之 伤寒论 已非仲景原貌 经孙真人之搜集 宋儒之校雠 虽得流传至今 然遗漏 错简 缺失 后师增入等失误常有 致使学习 不便 运用困难 加之后世医家注解 伤寒论 仁智各见 如上面种种 解释六经之错杂纷陈 先生深入原文 结合临床实践 认为六病辨证不 可曲解为六经辨证 在 伤寒论 原著中找不到六经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反倒有 137个条文在谈病 这些条文明白地指出为太阳病 阳明病 况且各篇之标题就是称病而非经的 依照原著 称作六病在学习中倒觉 得明白畅晓 应用上敏捷方便 18 伤寒论 的写法是按病分篇 但为了说明疾病的传变过程和对照 鉴别的需要 往往各病错综出现 导致六病所标识的表里寒热虚实隐现 不清晰 加之后代医家用六经来解释六病 更使其原文的辨证体系不能 明晓 20 恽铁樵曾经指出 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 则三阴当亦有地 位可言 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 于三阴则绝口不谈 恽氏引日本喜 多村之言认为 邪在表而虚寒者 少阴也 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 厥 阴也 邪入胃而虚寒者太阴也 胡希恕亦从此说 这较将三阴病皆归为 里证已有质的进步 但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六经表里关系的束缚 因为经 络学说中 太阳少阴相表里 若太阳主表 少阴也该属表 少阳厥阴相 表里 若少阳主半表半里 厥阴也该属半表半里 少阴病该属哪个部位 伤寒论 第281条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也 陆渊雷 19 说 少阴病 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 章太炎 20 说 少阴心疾也 所以少 阴与少阳当为同位异性的两组病证 都属半表半里 里部实则阳明 虚 则太阴 这个历代医家无争议 太阴 少阴都有了定位 厥阴主表就是 顺理成章了 但 伤寒论 第326条 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 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 利不止 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论述的是消化系统里部的症状 不是表部的范畴 陆渊雷说 假定本篇 首条为仲景原文 为厥阴提纲 则厥阴无厥证 下文厥热诸条 虽若连 类相及 实乃照文生义耳 对厥阴病的提纲提出疑义 纵观厥阴全篇 第337条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本条是所有厥证的病机和病症 病位在表 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 产生厥证的原因很多 如蛔厥 痰厥 气厥 热厥 实厥 脏厥 寒厥 等 哪一种才是表阴证呢 伤寒论 第351条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 王好古 20 在 阴证略例 中指出 仲景三阴之补剂 分而三之 伤在厥阴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在少阴者 通脉四逆汤主 之 伤在太阴者 理中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现代主要用在冻疮 雷诺氏 病 脉管炎等病症的治疗 亦可说明只有当归四逆汤属表阴证 可作厥 阴病的代表方剂 21 t 历代医家对 伤寒论 之整理 仅注释不足已其事 正如先贤所说 如拆旧房 营新屋 非有大匠之才不可 先生独具匠心 而竟此事 22 21 认识清楚了不是六经辨证的问题 先生为了使 伤寒论 的辨证体系更 加明了 在传统哲学 一分为三 的三才之说和 一分为二 的阴阳之 道的理论指导下 用三部六病辨证的方法对 伤寒论 进行重新立纲 归类 正误 补缺 三部即表部 枢部 里部 每部各有阴阳不同属性 的病证 表部阳性病即太阳病 表部阴性病即厥阴病 里部阳性病即阳 明病 里部阴性病即太阴病 枢部阳性病即少阳病 枢部阴性病即少阴 病 三部六病是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思辨框架 相比较 伤寒论 原文 笔者认为它在没有失去指导辨证论治的意义的基础之上 使我们更好清 晰简洁把握好三阴三阳六病辨证大纲的核心所在 且透过如此体系能使 我们更好领会中医的特色所在 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本部分在论文 第四部分介绍 3 三部六病学说主要内容介绍 三部六病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和整体协调疗 法 本部分将给予系统研究介绍 3 1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 3 1 1 人体生理的三部范畴和病证的三部范畴 人体生理的三部范畴 23 表部 凡是机体和空气直接接触并与之发 生关系的部位属于表部范畴 素问 六节脏象论第九 云 肺者 气之 本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灵枢 决气篇第三十 上焦开发 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担保借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含物业费结算及调整
- 2025版绿色生态停车场建筑施工装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铺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2025版智能农业机耕与植保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粮食储备居间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煤气管道维护及安全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重型卡车全方位维修及改装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百洁布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空间租赁及增值服务合同
- 2025年深圳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湖北中考数学试卷
- 注浆工安全知识题库
- erp数据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水飞蓟提取物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担保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报告
- 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2025年英语中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 学徒的合同协议书范本
-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培训
- 家电配送承包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