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毕业设计 .doc_第1页
50m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毕业设计 .doc_第2页
50m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毕业设计 .doc_第3页
50m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毕业设计 .doc_第4页
50m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设计毕业设计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m50m 米预应力混凝土米预应力混凝土 T T 梁设计毕业设计梁设计毕业设计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 1 章 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 1 1 1 设计资料 1 1 1 1 桥梁跨径及桥宽 1 1 1 2 方案比选 1 1 1 3 材料及工艺 3 1 1 4 设计计算依据 3 1 1 5 基本计算数据 4 第 2 章 设计要点及结构尺寸拟定 7 2 1 设计要点 7 2 2 结构尺寸的拟定 7 2 2 1 主梁片数与主梁间距 7 2 2 2 主梁结构尺寸的拟定 8 第 3 章 主梁自重作用效应计算 15 3 1 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15 3 1 1 永久作用集度 15 3 1 2 永久作用效应 17 3 2 可变作用效应计算 18 3 2 1 冲击系数和车道折减系数 18 3 2 2 跨中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8 3 2 3 车道荷载取值 23 3 2 4 可变作用效用 23 3 3 主梁作用效应组合 26 第 4 章 预应力钢束估算及其布置 28 4 1 跨中截面钢束的估算和确定 28 4 2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29 4 2 1 跨中截面的钢束布置 29 4 2 2 钢束起弯角和线形的确定 31 4 2 3 控制截面的钢束重心位置计算 33 第 5 章 主梁截面几何特性 36 5 1 截面面积及惯矩计算 36 5 1 1 计算公式 36 5 1 2 有效分布宽度内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37 5 2 截面静距计算 37 5 3 将跨中 四分点 支点截面的特性值计算结果进行汇总 44 第 6 章 钢束预应力损失计算 46 6 1 预应力钢束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46 6 2 由锚具变形 钢束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48 6 3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50 6 4 由预应力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51 6 5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52 6 6 预应力损失汇总及预加力计算 57 第 7 章 主梁截面承载力与应力计算 59 7 1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承载力验算 59 7 1 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9 7 1 2 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61 7 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性验算 66 7 2 1 正截面抗裂性验算 67 7 2 2 斜截面抗裂验算 68 7 3 持久状况构件应力计算 73 7 3 1 正截面混凝土法向压应力验算 73 7 3 2 预应力筋拉应力验算 74 7 3 3 斜截面混凝土主压应力验算 75 7 4 短暂状况构件的应力验算 80 7 4 1 预加应力阶段的应力计算 80 7 4 2 吊装应力验算 81 第 8 章 主梁变形验算 83 8 1 计算由预应力引起的跨中反拱度 83 8 2 计算由荷载引起的跨中挠度 87 8 3 结构刚度验算 87 8 4 预拱度的设置 88 第 9 章 主梁端部的局部承压验算 89 9 1 局部承压区的截面尺寸验算 89 9 2 局部抗压承载力验算 91 第 10 章 横隔梁计算 93 10 1 确定作用在跨中横隔梁上的可变作用 93 10 2 跨中横隔梁的作用效应影响线 93 10 3 截面作用效应计算 97 10 4 横梁截面配筋与验算 98 第 11 章 行车道板的计算 101 11 1 永久作用 101 11 2 可变作用 103 11 3 行车道板截面设计 配筋与承载力验算 106 总 结 109 致 谢 110 参考文献 111 5050 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T T 型梁桥 中梁 毕业设计型梁桥 中梁 毕业设计 第一章第一章 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 1 1 设计资料 1 1 1 桥梁跨径及桥宽 跨径 50M 墩中心距离 桥宽 25M 采用双幅 12 5 2 桥面形式 分离式双向六车道 公路 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 1 0 均布荷载的标准值 qk为0r 10 5kN m 集中荷载标准值 356kN 防撞栏重力的作用力 4 99KN m 1 1 2 方案比选 鉴于架桥地质地形情况 个人能力以及施工水平 根据安全 适用 经济 美观的设计原则 我初步拟定了三个方案 见下表 1 1 表 1 1 方案比选 设计方案一设计方案二设计方案三 比较项目 方 案简支 T 梁 50M 连续 T 梁 16 18 16 M 连续箱梁 25 25 M 实用性 有成熟的工艺 技术经验 各 技术先进 工 艺要求较严格 抗扭刚度大 变形小 行车 2 梁受力相对独 立 避免超静 定的复杂问题 行车较舒适 所需设备较少 占用施工场地 少 行车平稳 舒适 平稳舒适 占 用施工场地多 美观性 构造简单 线 条简洁能与周 围环境协调好 造型美观 构造简单 线条简洁明快 线条简洁 明快 施工难易 最简单 技术 成熟 工期短 施工速度快 比简支梁难 比箱梁复杂 施工方法较多 最难 养 护麻烦 土方 量大 伸缩缝 多 经济型最省钱较省钱最费钱 优点 制造简单 整 体性好 接头 方便 单孔静 定结构 受力 明确 构造简 单施工方便 快捷可以充分 发挥预应力技 术 施工设备 机械化和构件 生产工厂化 可提高施工质 量 减低施工 费用 超静定结构 受力好 结构 刚度大 桥面 变形小 动力 性能好 超静定结 构 受力好 稳定性好 变 形小 结构刚 度大 缺点 不能做到大跨 径 桥墩很多 超静定结构 容易引起附加 应力 水泥 木 材和劳动力消 耗较多技术复 杂 施工困哪 造价高 通过对比 从受力合理 安全实用 经济美观的角度综合考虑 各自优缺点 方案一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T 梁桥为最佳推荐方案 此方案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T 型梁桥 结构简单 节省材料 经济合理 采用预制吊装的施工方法 工期适宜 施工方便 技术 成熟 1 1 3 材料及工艺 混凝土 预制梁及其现浇接缝 封锚 墩顶现浇连续段 桥面 现浇层均采用 C50 混凝土 基桩采用 C25 其余构件采用 C30 预应力钢绞线 采用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 计规范 JTG D62 2004 中 d 15 2mm 的钢绞线 公称面积为 140 标准强度 弹性模量 Ep 1 95 105 2 mmMPafpd1260 MPa 普通钢筋 R235 HRB335 钢筋标准应符合 GB13013 1991 和 GB1499 1998 的规定 凡钢筋直径 12mm 者 均采用 HRB335 热 轧带肋钢 凡钢筋直径0 55206 0 8 2 8641 0 5938 0 h kksx 表明以上初拟的主梁跨中截面是合理的 4 横截面沿跨长的变化 如图 2 1 所示 本设计主梁采用等高形式 横截面的 T 梁翼缘 板厚度沿跨长不变 梁端部区段由于锚头集中力的作用而引起较大 的局部应力 也为布置锚具的需要 在距梁端 2480mm 范围内将腹板 加厚到与马蹄同宽 同时马蹄宽度为 700mm 马蹄部分为配合钢束 弯起而从七分点附近 第二道横隔梁处 开始向支点逐渐抬高 在 马蹄抬高的同时 腹板宽度亦开始变化 5 横隔梁的设置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在荷载作用处的主梁弯矩横向分布 当该 14 处有横隔梁时比较均匀 否则 荷载直接作用下的主梁弯矩就很大 为减小对主梁设计起主要控制作用的跨中弯矩 在跨中设置一道中 横隔梁 跨度较大时应设置较多的横隔梁 本设计在桥跨中心 七 分点和支点处设置九道横隔梁 间距为 7m 端横隔梁的高度与主梁 同高 厚度为 300mm 中横隔梁高度为 2360mm 厚度为 200mm 详见 图 2 1 第三章第三章 主梁自重作用效应计算主梁自重作用效应计算 根据上述梁跨结构纵 横截面的布置 并通过可变作用下的梁 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可分别求得主梁控制截面的永久作用和最大 可变作用效应 然后在进行主梁作用效应组合 3 1 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3 1 1 永久作用集度 1 预制梁自重 1 跨中截面段主梁的自重 七分点至跨中截面 长 17 5m KN25 62825 5 174360 1 G 1 2 马蹄抬高与腹板变宽段梁的自重 长 5 米 KN5 23225522840 24360 1 G 2 3 支点段梁的自重 2 48m KN608 1412548 2 2840 2 G 3 4 中主梁的横隔梁 中横隔梁体积 0 20 2 36 0 8 0 5 0 2 0 2 0 5 0 8 0 16 0 3608 m 端横隔梁体积 16 0 30 2 66 0 6 0 5 0 6 0 12 0 468 m 故半跨内横梁重力为 KN27 4325468 013608 0 5 3G 4 5 预制梁永久作用集度 m KN86 4198 2427 43608 141 5 23225 628g1 2 二期永久作用 1 现浇 T 梁翼板集度 0 14 0 6 25 2 1KN m 5 G 2 中主梁现浇部分横隔梁 一片中横隔梁体积 0 20 2 36 0 3 0 1416m 一片端横隔梁体积 0 30 2 66 0 3 0 2394m 故 KN m74 0 96 49252394 0 21416 0 7G 6 3 铺装 12cm 混凝土铺装 0 12 12 5 25 37 5KN m 6cm 沥青铺装 0 06 12 5 25 18 75KM m 若将桥面铺装均摊给四片主梁 则 KN m25 11575 18 5 37G 7 4 栏杆 一侧防撞栏 4 99KN m 若将两侧防撞栏均摊给五片主梁 则 KN m996 1 5299 4 G 8 5 中主梁二期永久作用集度 mKN 086 16996 1 25 1174 0 1 2g2 3 1 2 永久作用效应 如图 3 1 所示 设 x 为计算截面离左支座的距离 并令 x l 主梁弯矩和剪力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glM 2 1 2 1 g21 2 1 lQ 永久作用效应计算见表 3 1 q Mx Qx x al 1 a l a 1 a l M影响线 1 a Q影响线 a 图 3 1 第一施工阶段内力计算示意图 表 3 1 第一施工阶段自重作用效应阶段内力 边跨中梁 作用效应 跨中 0 5 四分点 0 25 支点 0 0 18 弯矩 KN m 12563 239422 420 一期 剪力 KN 0512 791025 57 弯矩 KN m 4827 813620 860 二期 剪力 KN 0197 05394 107 弯矩 KN m 17391 0413043 280 剪力 KN 0709 841419 677 3 2 可变作用效应计算 修正刚性梁法 3 2 1 冲击系数和车道折减系数 按 桥规 4 3 2 条规定 结构的冲击系数与结构的基频有关 因 此首先要计算结构的基频 简支梁桥的基频可采用下列公式估算 Hz m EI l f c 3883 2 53 3659 4151 11045 3 492 14 3 2 10 22 其中 mKN g G c 53 3659 81 9 254360 1 m 根据本桥的基频 可计算出汽车荷载的冲击系数为 138 00157 0 38832ln1767 0 按 桥规 4 3 1 条 当车道大于两车道时 需进行车道折减 三 车道折减 22 四车道折减 33 但折减后不得小于用两行车队布载 的计算结构 本桥按三车道设计 因此在计算可变作用效应时需进 行车道折减 3 2 2 跨中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c m 如前所述 本例桥跨内设五道横隔梁 具可靠的横向联系 且承重 结构的长宽比为 292 3 5 12 49 B l 所以可按修正的刚性横梁法来绘制横向影响线和计算横向分布系数 c m 1 计算主抗扭惯矩 T I 对于 T 梁截面 抗扭惯矩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m i iiiT tbcI 1 3 式中 相应为单个矩形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i b i t 矩形截面抗扭刚度系数 i c m 梁截面划分成单个矩形截面的个数 对于跨中截面 翼缘板的换算平均厚度 cm82 19 220 5 01601614220 t1 马蹄部分换算成平均厚度 40 2 5030 t3 图 3 2 示出了的计算图示 的计算见表 3 2 T I 20 图 3 2 计算图示 尺寸单位 cm T I 表表 3 23 2 的计算的计算 T I 分块名称 cm i b cm i t i b i t i c 334 10 Tii i Icbtm 翼缘板 250 19 8212 611 36 48828 腹板 220 18307 340 30418 07237 马蹄 70401 750 2159 63200 34 19265 2 计算抗扭修正系数 对于本桥主梁的间距相同 并将主梁近似看成等截面 则得 2 2 1 1 12 i T ii i GlI Ea I 式中 L 49 00m 0 4 GE 4 17096325 003419265 0 5mI i Ti ma0 5 1 ma5 2 2 ma0 3 ma5 2 4 ma0 5 5 4 4151 1 mIt 计算得 87 0 3 按修正的刚性横梁法计算横向影响线竖坐标值 7 2 1 1 j ij i i a e n n a 式中 n 5 222 5 1i 2 5 62 55 2 2mai 计算所得的值列于表 3 3 内 表 3 3 值的计算 ij n 梁号 1 i n 2i n 3i n 4i n 5i n 10 5480 3740 20 026 0 148 20 3740 2870 20 1130 026 30 20 20 20 20 2 4 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 号梁的横向影响线和最不利荷载图式如图 3 3 所示 22 图 3 3 跨中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图式 尺寸单位 cm c m 可变作用 汽车公路 1 级 三车道 67158 0 78 0 0086 01339 0 2244 0 3496 0 4401 0 5654 0 2 1 cq m 两车道 78975 0 2244 0 3496 0 4401 0 5654 0 2 1 cq m 故取可变作用的横向分布系数为 78975 0 cq m 2 支点截面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o m 如图 3 4 所示 按杠杆原理法绘制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影响线并进行 布载 1 号梁可变作用的横向分布系数可计算如下 图 3 4 支点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图式 尺寸单位 cm o m 可变作用 汽车 735 0 3763 0 0937 1 2 1 o q m 3 横向分布系数汇总 见表 3 4 表 3 4 一号梁可变作用横向分布系数 可变作用类别 c m o m 公路 级 0 789750 735 3 2 3 车道荷载取值 24 根据 桥规 4 3 1 条 公路 级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和集中荷载 k q 标准值为 10 5KN m k p k q 计算弯矩时 KNpk3561805 49 5 50 180 360 计算剪力时 KNpk2 4272 1356 3 2 4 可变作用效应 在可变作用效应计算中 本桥对于横向分布系数的取值作如下 考虑 支点处横向分布系数取 从支点至第一根横段梁 横向分 o m 布系数从直线过渡到 其余梁段取 o m c m c m 1 求跨中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 计算跨中截面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采用采用直接加载求可变作 用效应 图 3 5 示出跨中截面作用效应计算图式 计算公式为 kk Sm qmp y 式中 S 所求截面汽车标准荷载的弯矩和剪力 车道均布荷载标准值 k q 车道集中荷载标准值 k p 影响线上同号区段的面积 y 影响线上最大坐标值 图 3 5 跨中截面作用效应计算图式 尺寸单位 cm 可变作用 汽车 标准效应 1 2 0 78975 10 5 12 25 49 0 05475 7 10 5 1 166 max M 0 78975 356 12 25 5928 16 mKN 1 2 0 78975 10 5 0 5 24 5 1 2 0 05475 7 10 5 max V 0 0476 0 78975 427 2 0 5 219 29KN 可变作用 汽车 冲击效应 M 5928 16 0 138 818 09 mKN V 219 29 0 138 30 26KN 2 求 L 4 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 图 3 6 为 L 4 截面作用效应的计算图式 26 图 3 6 1 4 截面作用效应计算图式 尺寸单位 cm 可变作用 汽车 标准效应 1 2 0 78975 10 5 9 1875 49 1 2 0 05475 7 10 5 max M 1 75 0 584 0 78975 356 9 1875 4444 94 mKN 1 2 0 78975 10 5 0 75 36 75 1 2 0 05475 7 10 5 max V 0 0476 0 78975 427 2 0 75 367 22KN 可变作用 汽车 冲击效应 M 4444 94 0 138 613 40 mKN V 367 22 0 138 50 68KN 3 求支点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 图 3 7 为支点截面作用效应的计算图式 图 3 7 支点截面作用效应计算图式 尺寸单位 cm 可变作用 汽车 标准效应 1 2 0 78975 10 5 1 0 49 1 2 0 05475 7 10 5 max V 0 0476 0 9524 0 8571 427 2 0 78975 490 32KN 可变作用 汽车 冲击效应 V 490 32 0 138 67 66KN 3 3 主梁作用效应组合 本算例按 桥规 4 1 6 4 1 8 条规定 根据可能同时出现的 作用效应选择三种最不利效应组合 短期效应组合 标准效应组合 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基本组合 见表 3 5 28 表 3 5 主梁作用效应组合 跨中截面四分点截面支点 序号荷载类别 max M KN m max V KN max M KN m max V KN max V KN 1 第一期永久作用 12564 2309422 42512 791025 57 2 第二期永久作用 4827 8103620 86197 05394 107 3 总永久作用 1 2 17391 04013043 28709 841419 677 4 可变作用公路 汽车 级 5928 16219 294444 94367 22490 32 5 可变作用 汽车 冲击 818 0930 26613 4050 6867 66 6 标准组合 3 4 5 23507 29249 5518101 621127 741977 66 7 短期组合 3 0 7 4 21540 75153 5016154 74966 891762 90 8 长期组合 3 0 4 4 19762 3087 7214821 256856 731615 80 9 极限组合 1 2 3 1 4 4 5 30313 99349 3722733 611578 842484 78 第四章第四章 预应力刚束的估算及其布置预应力刚束的估算及其布置 4 1 跨中截面钢束的估算和确定 根据 公预规 规定 预应力梁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应 力要求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强度要求 以下就跨中截面在各种作 用效应组合下 分别按照上述要求对主梁所需的刚束数进行估算 并且按这些估算的钢束数的多少确定主梁的配束 1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应力要求估算钢束数 对于简支梁带马蹄的 T 形截面 当截面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控制时 则得到钢束数 n 的估算公式 1 k ppksp M n CAfke 式中 持久状态使用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标准组合值 按表 3 5 取 k M 用 与荷载有关的经验系数 对于公路 级 取用 0 6 1 C 1 C 一股 15 2 钢绞线截面积 一根钢绞线的截面积是 p A 1 4 2 cm 故 8 4 p A 2 cm 在第二章 2 2 2 中已计算出成桥后跨中截面 30 165 96cm 59 38cm 初估 15cm 则钢束偏心距为 x y s k p a 165 96 17 150 96cm p e x y p a 一号梁 9 10 5096 1 5938 0 101860108 40 6 1021540 75 64 3 n 2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估算钢束数 根据极限状态的应力计算图式 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强度 应 cd f 力图式呈矩形 同时预应力钢束也达到设计强度 则钢束数的估 pd f 算公式为 d pdp M n a h fA 式中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跨中最大弯矩 按表 3 5 取用 d M 经验系数 一般采用 0 5 0 7 本设计取 0 76 a 预应力钢绞线的设计强度 见表 1 2 为 1260MP pd f 计算得 46 13 104 81012602 80 76 1030313 99 46 3 n 根据上述两种极限状态 取钢束数 n 14 4 2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4 2 1 跨中截面的钢束布置 对于跨中截面 在保证布置预留管道构造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 能使钢束群重心的偏心距大些 本算例采用内径 70mm 外径 77mm 的预埋铁皮波纹管 根据 公预规 9 1 1 条规定 管道至梁底和 梁侧净矩不应小于 3cm 及管道直径的 1 2 根据 公预规 9 4 9 条 规定 水平净矩不应小于 4cm 及管道直径的 0 6 倍 在竖直方向可 叠置 根据以上规定 跨中截面的细部构造如图 4 1a 所示 由此可 直接得出钢束群重心至梁底的距离为 a 跨中截面 b 锚固截面 图 4 1 钢束布置图 尺寸单位 cm cm23 20 14 24 354 25 7 17104 a p 对于锚固端截面 钢束布置通常考虑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预应力钢 束合力重心尽可能靠近截面形心 使截面均匀受压 二是考虑锚头 布置的可能行 以满足张拉操作方便的要求 按照上述锚头布置的 均匀 分散 的原则 锚固端截面所布置的刚束如图 4 1b 所示 钢束群重心至梁底距离为 32 cm29 114 14 226018012080404 a p 为验核上述布置的钢束群重心位置 需计算锚固端截面的几何特性 对于锚固端截面 上核心距 m x s yA i k4849 0 5852 1 2840 2 7556 1 下核心距 m x s yA i k6327 0 5852 1 8 2 2840 2 7556 1 cmkyap xxp 04 191006327 05852 129 114 说明钢束群重心处于截面的核心范围内 4 2 2 钢束起弯角和线形的确定 确定钢束起弯角时 既要照顾到因弯起所产生的竖向预剪力有 足够的数量 又要考虑到由其增大 而导致摩擦预应力损失不宜过大 为此 本设计中将锚固端截面分成 上 下两部分 如图 4 2 所示 上部钢束的弯起较初定为 下 15 部钢束弯起角定为 7 为简化计算和施工 所有钢束 布置的线型均选用两端为圆弧线中 间再加一段直线 并且整根束道都 布置在同一个竖直面内 钢束计算 锚固点到支座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为 xi a cmaaaa xxxx 09 31tan740 36 0 4321 cmaaaa xxxx 18 26tan780 36 0 8765 cmaa xx 27 21tan7120 36 0 109 cmaa xx 64 30tan1520 36 0 1211 cmaa xx 21 9 tan15100 36 0 1413 钢束计算图式见下图图 4 3 钢束起弯点至跨中的距离见表 4 1 1 x 图 4 2 封锚端混凝土块尺寸图 尺寸单位 cm 图 4 3 钢束计算图 表 4 1 钢束起弯点至跨中距离计算表 34 上表中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为靠近锚固端直线长度 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为钢束锚固点至 1 Ly 钢束起弯点的竖直距离 如钢束计算图式 根据各量的几何关系 可分别计算如下 sin 11 Ly 12 yyy cos 13 Lx cos1 2 y R sin 2 Rx xi axx L x 321 2 式中 钢束弯起角度 计算跨径 cm L 锚固点至支座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cm xi a 4 2 3 控制截面的钢束重心位置计算 各钢束重心位置计算 根据钢束计算图式所示的几何关系 当计 算截面在曲线段时 计算公式为 钢 束 号 起弯高度 y cm 1 y cm 2 y cm 1 L cm 3 x cm R cm 2 x cm 1 x cm N1N2 N3N4 30 23 376 63 200198 517889 47108 402174 18 N5N6 N7N8 62 3 23 3738 93 200198 5175222 81636 501641 17 N9 N10 94 6 23 3771 23 200198 5179556 14 1164 601108 16 N11 N12 154 6 51 76 102 84200193 19153018 12 781 151506 3 N13 N14 224 651 76172 84200193 19155072 461312 85953 17 cos1 0 Raai R x4 sin 当计算截面在近锚固点的直线段时 计算公式为 tan 50 xyaai 式中 钢束在计算截面处钢束中心至梁底的距离 i a 钢束起弯前到梁底的距离 0 a 钢束弯起半径 R 圆弧段起弯点到计算点圆弧长度对应的圆心角 计算钢束群重心到梁底的距离 见表 4 2 计 N1N2N3N4 标号为 1 计 N5N6N7N8 标号为 2 计 N9N10 标号为 3 计 N11N12 标号为 4 计 N13N14 标号为 5 表 4 2 各计算截面的钢束位置及钢束群重心位置 截 面 钢 束 号 4 X cm R cm sin x4 R cos 0 a cm i a cm p a cm 1 未弯起 889 471010 2 未弯起 5222 81 未弯起 17 717 7 3 116 4 9556 14 0 012180 9999258 25 426 9 4 未弯起 3018 12 未弯起 25 425 4 四 分 点 5271 835072 460 053590 99999956235 464 72 24 63 36 直 线 段 y 5 Xtan 5 X 0 a cm i a cm p a cm 130 731 093 81741036 18 262 3 726 18 3 214517 776 79 394 6 721 27 2 6116 25 4117 39 4154 6 1530 648 2100 25 4171 79 支 点 5224 6159 212 467835 4257 53 110 38 3 钢束长度计算 一根钢束的长度为曲线长度 直线长度与两端工作长度 2 70cm 之和 其中钢束曲线长度可按圆弧半径及起弯角度计算 通过每根钢束长度计算 就可以得到一片主梁和一孔桥所需钢束的 总长度 用于备料和施工 计算结果见表 4 3 表 4 3 钢束长度计算表 钢束号 R cm 钢束 弯起 角度 曲线长 度 cm 直线长 度 x1 cm 直线长 度 L1 cm 有效长度 2 S x1 L1 钢束预 留长度 cm 钢束长度 cm 1 2 3 4 5 6 7 8 6 7 1889 477108 672174 182004965 7 1405105 7 25222 817638 091641 172004958 521405098 52 39556 14 71167 50 1108 16 2004951 321405091 32 43018 12 15790 141506 3 2004992 881405132 88 55072 46151327 97953 172004962 281405102 28 第五章第五章 主梁截面几何特性主梁截面几何特性 在求得各验算截面的毛截面特性和钢束位置的基础上 计算主 梁净截面和换算截面的面积 惯性矩及梁截面分别对重心轴 上梗 肋与下梗肋的静距 最后汇总成截面特性值总表 为各受力阶段的 应力验算准备计算数据 5 1 截面面积及惯矩计算 5 1 1 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净截面 截面积 jh AAn A 截面惯矩 取用预制梁截面 翼板宽度 b1 190 计算 对于换算截面 截面积 0 1 hyy AAn nA 截面惯矩 2 00 1 yysi IIn nAyy 取用主梁截面 b1 250 计算 上面式中 分别为混凝土毛截面面积和惯矩 h A I 分别为一根管道截面积和钢束截面积 A y A 分别为净截面和换算截面重心到主梁上缘的距离 0s y is y 分面积重心到主梁上缘的距离 i y 计算面积内所含的管道 钢束 数 n 2 jjsi IIn A yy 38 钢束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值 见表 1 2 得 y n65 5 EP 5 1 2 有效分布宽度内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计算预应力引起的混凝土应力时 预加应力 作为轴向力产生的应力按实际翼缘全宽计算 由预加力偏心引起的 弯矩产生的应力按翼缘有效宽度计算 根据 公预规 4 2 2 条 对于 T 形截面受压区翼缘计算宽 度 应取下列三者中的最小值 f b f bcm l 33 1633 3 4900 3 主梁间距 f bcm250 f bcmhbb fh 454221280230 122 此处 为梁腹板宽度 为承托长度 为受压区翼板悬出板b h b f h 的厚度 本设计中由于 则取 为承托168 0 95 16 h h b h 3 1 cmhb hh 483 h h 根部厚度 故 f b cm250 由于实际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有效分布宽度 即截面宽度没有 折减 故截面的抗弯惯性矩也不需要折减 取全宽截面值 5 2 截面静距计算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在张拉阶段和使用阶段都要产生剪应力 这 两个阶段的剪应力应该叠加 在每一阶段中 凡是中性轴位置和面 积突变处的剪应力 都需要计算 在张拉阶段和使用阶段应计算的 截面如图 5 1 所示 跨中 四分点 截面净距计算图 尺寸单位 cm 支点截面净距计算图 尺寸单位 cm 图 5 1 净距计算图 1 在张拉阶段 净截面的中性轴 称为净轴 位置产生的最 大剪应力 应该与使用阶段在净轴位置产生的剪应力叠加 2 在使用阶段 换算截面的中性轴 称为换轴 位置产生的 最大剪应力 应该与张拉阶段在换轴位置产生的剪应力叠加 故对每一个荷载作用阶段 需要计算四个位置的剪应力 即 需要计算下面几种情况的静矩 1 a a 线以上 或以下 的面积对中性轴的 净轴和换轴 静矩 2 b b 线以上 或以下 的面积对中性轴的 净轴和换轴 静矩 3 净轴 n n 以上 或以下 的面积对中性轴的 净 轴和换轴 静矩 4 换轴 o o 以上 或以下 的面积对中性轴的 净 轴和换轴 静矩 净距最终计算结果见表 5 2 5 4 5 6 跨中截面面积和惯性矩计算见下表 5 1 40 表 5 1 跨中截面面积和惯性矩计算 特 性 分 类 截 面 分块 名 称 分块面积 i A 2 cm 分块面 积重心 至上缘 距离 i y cm 分块面积对 上缘静距 i S cm 全截面重 心到上缘 距离 s y cm 分块面积 的自身惯 矩 t I 4 cm isi dyy cm 2 yii IAd 4 cm I i I p I 4 cm 毛截 面 13520120 691631759 9131275440 7 04670072 83 扣管 道面 积 651 9259 77 169344 06 146 12 13918752 4 1 b 190cm 净 截 面 12868 01462415 84 113 65 131275440 13248679 6 118026760 毛截 面 14360114 041637614 4141511815 5 35411019 1 钢束 换算 面积 546 84259 77142052 63 140 3810776326 7 1 b 250cm 换 算 截 面 14906 841779667 03 119 39 14151181511187345 8 152699161 计 算 数 据 22 cm72 4 47 7 p14n EP 5 65 跨中截面对重心轴静距计算见下表 5 2 表 5 2 跨中截面对重心轴静距计算 净 截 面 换 算 截 面 分块名称及 序号 静距类 别及符 号 3 cm 分块面 积 i A 2 cm 分块至全 截面重心 距离 i y 对净轴静距 ijii SA y 3 cm 静距类 别及符 号 3 cm 分块面积 i A 2 cm i y cm ijii SA y 3 cm 翼板 2660106 652836893500112 39393365 三角承托 128094 32120729 61280100 06128076 8 肋部 48091 654399248097 3946747 2 翼缘部 分对净 轴静距 aj S 448410 6 翼缘部 分对净 轴静距 0a S 486859 4 下三角 400129 6850672400123 9449576 马蹄 2100151 353178352100145 61305781 肋部 600126 3575810600120 6172366 管道或钢束 651 9146 12 95255 63 马蹄部 分对换 轴静距 0b S 3 cm546 84140 3876765 40 马蹄部 分对净 轴静距 bj S 3 cm 349061 37504488 40 翼板 2660106 652836893500112 39393365 三角承托 128094 32120729 61280100 06128076 8 肋部 2989 549 825148951 843161 752 70166605 78 净轴以 上净面 积对净 轴静距 0 0 S 1893570 44 换轴以 上换算 面积对 换轴静 距 0 0 S 688047 58 翼板 2660106 652836893500112 39393365 三角承托 128094 32120729 61280100 06128076 8 肋部 3161 746 96148457 622989 555 57166111 57 换轴以 上净面 积对净 轴静距 0j S 552876 22 净轴以 上换算 面积对 换算轴 静距 687553 37 42 0j S L 4 截面面积和惯性矩计算见下表 5 3 表 5 3 L 4 截面面积和惯性矩计算 特 性 分 类 截 面 分块 名 称 分块面积 i A 2 cm 分块面 积重心 至上缘 距离 i y cm 分块面积对 上缘静距 i S cm 全截面重 心到上缘 距离 s y cm 分块面积 的自身惯 矩 t I 4 cm isi dyy cm 2 yii IAd 4 cm I i I p I 4 cm 毛截 面 13520120 691631759 9131275440 6 82628847 65 扣管 道面 积 651 9255 37 166475 70 141 5 92243 86 1 b 190cm 净 截 面 12868 01465284 2 113 87 131275440 6136603 79 125138836 毛截 面 14360114 041637614 4141511815 5 18385313 26 钢束 换算 面积 546 84255 37139646 53 136 1510136676 1 b 250cm 换 算 截 面 14906 841777260 93 119 22 14151181510521989 3 152033804 计 算 数 据 22 cm72 4 47 7 p14n EP 5 65 L 4 截面对重心轴静距计算见下表 5 4 表 5 4 L 4 截面对重心轴静距计算 净 截 面 换 算 截 面 分块名称及 序号 静距类 别及符 号 3 cm 分块面 积 i A 2 cm 分块至全 截面重心 距离 i y 对净轴静距 ijii SA y 3 cm 静距类 别及符 号 3 cm 分块面积 i A 2 cm i y cm ijii SA y 3 cm 翼板 2660106 87284274 23500112 22392770 三角承托 128094 54121011 2128099 89127859 2 肋部 48091 8744097 648097 22466656 翼缘部 分对净 轴静距 aj S 449383 翼缘部 分对净 轴静距 0a S 567285 2 下三角 400129 4651784400124 1149644 马蹄 2100151 133173732100145 78306138 肋部 600126 1375678600120 7872468 管道或钢束 651 9141 5 92243 85 马蹄部 分对换 轴静距 0b S 3 cm546 84136 1574452 27 马蹄部 分对净 轴静距 bj S 3 cm 352591 15502702 27 翼板 2660106 87284274 23500112 22392770 三角承托 128094 54121011 2128099 89127859 2 肋部 2996 149 94149610 253156 652 61166068 73 净轴以 上净面 积对净 轴静距 0 0 S 554895 65 换轴以 上换算 面积对 换轴静 距 0 0 S 686697 93 翼板 2660106 87284274 23500112 22392770 三角承托 128094 54121011 2128099 89127859 2 肋部 3156 7247 26149186 592996 155 28165624 41 换轴以 上净面 积对净 轴静距 0j S 554471 99 净轴以 上换算 面积对 换算轴 静距 686253 61 44 0j S 支点截面面积和惯性矩计算见下表 5 5 表 5 5 支点截面面积和惯性矩计算 特 性 分 类 截 面 分块 名 称 分块面积 i A 2 cm 分块面 积重心 至上缘 距离 i y cm 分块面积对 上缘静距 i S cm 全截面重 心到上缘 距离 s y cm 分块面积 的自身惯 矩 t I 4 cm isi dyy cm 2 yii IAd 4 cm I i I p I 4 cm 毛截 面 22000125 852768700164116204 0 34254 32 扣管 道面 积 651 9169 62 110575 28 45 11 1326559 2 1 b 190cm 净 截 面 21348 12658124 72 124 51 164116204 1326304 88 162789899 毛截 面 22840121 482774603 2175558994 1 1329164 40 钢束 换算 面积 546 84169 6292755 47 011208483 64 1 b 250cm 换 算 截 面 23386 842867358 2 122 61 1755589941237648 04 176796642 计 算 数 据 22 cm72 4 47 7 p14n EP 5 65 支点截面对重心轴静距计算见下表 5 6 表 5 6 支点截面对重心轴静距计算 净 截 面 换 算 截 面 分块名称及 序号 静距类 别及符 号 3 cm 分块面 积 i A 2 cm 分块至全 截面重心 距离 i y 对净轴静距 ijii SA y 3 cm 静距类 别及符 号 3 cm 分块面积 i A 2 cm i y cm ijii SA y 3 cm 翼板 2660117 51312576 63500115 61404635 三角承托 720106 5176687 2720104 6175319 2 肋部 840104 5187788 4480102 6149252 8 翼缘部 分对净 轴静距 aj S 477052 2 翼缘部 分对净 轴静距 0a S 529207 翼板 2660117 51312576 63500115 61404635 三角承托 720106 5176687 2720104 6175319 2 肋部 7735 755 26427436 107602 754 31412902 64 净轴以 上净面 积对净 轴静距 0 0 S 816699 90 换轴以 上换算 面积对 换轴静 距 0 0 S 892856 84 翼板 2660117 51312576 63500115 61404635 三角承托 720106 5176687 2720104 6175319 2 肋部 7602 756 2427271 747735 753 35412699 60 换轴以 上净面 积对净 轴静距 0j S 816535 54 净轴以 上换算 面积对 换算轴 静距 0j S 892653 80 5 3 将跨中 四分点 支点截面的特性值计算结果进行汇总 见 表 5 7 46 表 5 7 主梁截面几何特性计算总表 截面 名称符号单位 跨中四分点支点 净面积 n A cm 12868 012868 021348 1 净惯性矩 n I cm4 118026760125138836162789899 净轴到截面上缘距离 ns y cm 113 65113 87124 51 净轴到截面下缘距离 nx y cm 166 35166 13155 49 上缘 Wnscm 1038510 87 1098962 291307444 37 截面抵抗 矩下缘 Wnxcm 709508 63753258 51 1046947 71 翼缘部分面积 Sa ncm 484410 6449383477052 2 净轴以上面积 Sn ncm 349061 37352591 15816699 90 换轴以上面积 So ncm 1893570 44554895 65816535 54 对净轴静 距 马蹄部分面积 Sb ncm 552876 22554495 65 混 凝 土 净 截 面 钢束群重心到净轴距离 n e cm 146 12141 545 11 换算面积 o A cm 14906 8414906 8423386 84 换算惯性矩 o I cm4 152699161152033804176796642 换轴到截面上缘距离 os y cm 119 39119 22122 61 换轴到截面下缘距离 os y cm 160 61160 78157 36 上缘 Woscm 1278994 561275237 411441943 09 截面抵抗 矩下缘 Woxcm 950745 04945601 471123517 04 翼缘部分面积 Sa ocm 486859 4567285 2 529207 净轴以上面积 Sn ocm 504488 40502702 27 892856 84 换轴以上面积 So ocm 688047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