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基础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动物营养基础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动物营养基础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动物营养基础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饲料:动物为了生存,生长,繁衍后代和生产,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2、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3、ADF:酸性洗涤纤维,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之一。4、NDF:中性洗涤纤维,将饲料进行中性洗涤剂处理,得到中性洗涤纤维,同样是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之一。5、概略养分分析法: 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N浸出物和粗灰分。6、纯养分:饲料中最基础的、不可再分的营养物质叫纯养分,包括蛋白质中的AA,脂肪中的脂肪酸,C.H2O中的各种糖、各种矿物元素、维生素等。7、粗蛋白质(CP):饲料中一切含N物质的总称,包括饲料非蛋白质含N物,如AA、酶、某些V、尿素、氨、无机含N盐。数值上,CP等于N6。25。8、消化实验:以测定动物对饲料养分的消化能力或饲料养分的可消化性为目的的实验。9、代谢能(ME):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10、维持: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处于动态平衡。11、饲养标准: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简称“标准”。12、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通常将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称为必需脂肪酸。13、常量元素: 动物机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元素。14、缩合反应(美拉德反应): 还原性糖的羟基与蛋白质或游离碳的氨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产生褐色的反应。15、短期优饲: 生产上常常为配种前的母猪提供较高的能量水平的饲粮以及促进排卵的方法。16、热增耗(HI):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17、碳水化合物: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产生上述产物的化合物的总称。18、粗纤维(CF):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角质等成分。 19、粗灰分:饲料完全燃烧后的残渣,主要是矿物元素及其盐类,有时有少量泥砂。20、粗脂肪(EE):所有脂溶性物质叫粗脂肪,用乙醚浸提,又叫醚浸出物,包括真脂肪及其他脂溶性物质。21、纯和日粮: 指配制饲料时不用天然饲料,所有成分都是由纯的营养素组成。22、抗营养物质: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23、代谢水:代谢水是动物体细胞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又称氧化水;其量在大多数动物中约占总摄水量的5%10%。24、蛋白质:氨基酸的聚合物。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不用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蛋白质。25、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体内,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26、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27、氨基酸缺乏:一般在低蛋白质饲粮情况下,可能有一种或者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的情况,称之为氨基酸缺乏。28、氨基酸中毒:饲料中某一种氨基酸的含量超过需要量以后会引起动物的毒性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中毒。29、氨基酸拮抗:当饲料中的某一种氨基酸远远地超过需要量会引起另一种氨基酸吸收下降或排出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拮抗。30、RDP:瘤胃降解蛋白,为瘤胃微生物所降解的蛋白质,80-100%可合成菌体蛋白。31、UDP:瘤胃未降解蛋白,又称过瘤胃蛋白。32、有效氨基酸:针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也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氨基酸,或者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33、真可利用氨基酸:在回肠末端测得的可以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利用的氨基酸。34、半必需氨基酸: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35、条件性必需氨基酸: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则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36、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37、限制性氨基酸: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38、BV: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的氮的百分比。BV值愈高说明蛋白质的质量愈好。39、净蛋白利用率: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40、可消化氨基酸:指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的氨基酸。41、可利用氨基酸:指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可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42、理想蛋白质:指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100%。43、碳水化合物: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产生上述产物的化合物的总称。44、半纤维素:是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含有大量的-糖苷键。与木质素以共价键结合后就很难溶于水。45、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46、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减少,是饲料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47: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通常将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称为必需脂肪酸。48、多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高度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氢化: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得到氢而变成饱和脂肪酸,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失了必需脂肪酸。有效能:饲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49、能值:饲料中的有效能含量 即反映了饲料能量的营养价值。50、总能(GE):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脂肪和粗蛋白质能量的总和。51、消化能(DE):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DEGEFE52、表观消化能(ADE):粪能中未扣除代谢粪能计算的消化能。53、真消化能(TDE):粪能中扣除代谢粪能后计算的消化能。TDEGE(FEFmE)54、代谢粪能(FmE):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和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之和。55、代谢能(ME):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56、尿能(UE):是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57、内源尿能(UeE):尿中能量除来自饲料养分吸收后在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外,还有部分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后者称为内源氮,其所含能量称为内源尿能。氮校正58、代谢能(MEn):是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代谢能,主要用于家禽。59、净能(NE):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的代谢能扣去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60、热增耗(HI):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61、维持净能(NEm):饲料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部分。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掉。62、生长净能(NEp):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的能量。63、能量总效率:指动物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之比。64、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65、绝食代谢:指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内源尿氮(EUN):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66、代谢粪氮(MFN):采食无氮日粮后,从粪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氮。67、体表氮损失:是指动物在基础氮代谢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NPN,即非蛋白氮,动植物体内的NPN包括游离氨基酸、酰胺类、含氮的糖苷和脂肪、铵盐等。68、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答: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脂类的防护作用,例如:皮下脂肪的抗微生物侵袭,保暖作用,水禽尾脂腺的抗湿作用;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磷脂的乳化特性,有利于提高饲料中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胆固醇,有助于甲壳动物转化合成维生素D,性激素,胆酸,蜕皮素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脂类也是动物体必需脂肪酸的来源。69、什么是寡糖? 寡糖的生理机制?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2至10个塘单位构成的糖类物质。寡糖的主要作用:1。促进动物肠道内健康微生物菌相的形成;2。可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和调节物体内的免疫系统。70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答:1)配制饲料时,应注意日粮的组成,如猪、禽等应控制粗纤维的含量;2)配制饲粮时,应注意能氮平衡,高能低氮,高氮低能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3)配制饲料时,应注意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及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配比;4)对饲料进行碾碎、发酵、青贮等调制与加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5)某些饲料应经过特殊处理以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6)可在日粮中补充少量合成氨基酸,以使日粮全价性和氨基酸平衡。71、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答:猪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禽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72、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是什么?答:理想蛋白:指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100%。73、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的实质是什么?答:理想蛋白实质是将动物所需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作为评定蛋白质质量的标准,并将其用于评定动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74、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的意义。答:理想蛋白质的意义:a 确定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 b 指导饲料配制,合理利用饲料资源 c 可用于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d 实现饲粮低蛋白,降低成本,减少氮排泄。NPN的合理利用措施有哪些?答:合理利用措施:1) 延缓NPN的分解速度 包括a 采用包被技术 b 使用脲酶抑制剂抑制活性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3)正确的使用技术:a 用量不超过总氮的1/3,b 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3% 4)避免水中饲喂,不能同时使用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制成添砖,尿素青贮。75、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答:限制性氨基酸: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76、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 答:由于这些限制性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生产实践中,饲料或饲粮限制性氨基酸的顺序可指导饲粮氨基酸和合成氨基酸的添加。77、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 答: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以下几点,瘤胃的营养环境稳定,瘤胃的水代谢稳定,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含量,瘤胃pH较稳定,变动在5。5-7。5间,瘤胃温度稳定,一般维持在38。5-40间,瘤胃的厌氧环境稳定。78、简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营养生理意义。答:瘤胃的营养环境稳定,日粮中的营养物质连续稳定地进入瘤胃,为微生物活动建立了合适的营养环境;瘤胃内相对稳定的含水量,是微生物活动所必需的条件;瘤胃pH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不同微生物各有其适宜的pH,瘤胃PH通过大量分泌唾液来调节,而唾液分泌量取决于反刍的持续时间,影响反刍的主要因素是日粮中粗料的比例。因此日粮组成对瘤胃pH的影响最为突出;瘤胃的厌氧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温度对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稳定和功能极为重要。79、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特点。答: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1、是以粗纤维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为主,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小肠、盲肠、结肠为辅。2、碳水化合物在前胃的消化过程是微生物不断分解纤维分解酶分解纤维的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它在瘤胃中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即丁酸、丙酸和乙酸,通过扩散进入体内。丁酸和乙酸发酵产生的氢,用于合成甲烷,通过嗳气排出体外,其能量损失较大。80、猪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特点。答: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1、是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2、营养性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前端即口腔到回肠末端;结构性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后端即回肠末端以后。3、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多糖为主,也包括未消化完的营养性碳水化合物,由微生物发酵分解,主要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甲烷、二氧化碳。部分挥发性脂肪酸由肠壁进入体内,而气体则由肛门排出。81、NPN的利用原理是什么?答:利用原理:反刍动物:尿素 NH3+CO2 CH2O VFA+酮酸 NH3+酮酸 AA 菌体蛋白82、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答: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包括动物的种类和年龄,饲料组成及抗营养因子,饲料加工贮存中的热损害等。1)动物因素:A 动物种类 对同一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沉积,不同的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动物各自消化生理特点的不同所致。B 年龄 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其消化道功能不断完善,对石如蛋白的消化率也得到相应提高。2)饲粮因素:A 纤维水平 纤维物质对饲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都有阻碍作用,随着纤维水平的增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排空速度也增加,这无疑降低了其被酶作用的时间及被肠道吸收的几率。B 蛋白酶抑制因子 一些饲料中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3) 热损害: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也能使蛋白质初步变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有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4)日粮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5)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83、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答:优点1、填充消化道,产生饱食感。2、解毒作用。3、刺激胃肠道发育,维持正常的蠕动。4、提供一定的能量。5、改善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缺点1、适口性差,减少动物的采食量。2、影响能量的利用率。3、消化率低,并影响其他养分的消化。84、简述NSP的营养特性。答:可分为不溶性NSP即纤维素等和可溶性NSP即-葡聚糖等。纤维素其具有填充消化道,产生饱食感;激胃肠道发育,维持正常的蠕动等营养生理特性,能够被反刍动物所利用,单胃动物利用较少。-葡聚糖其具有较大的负面营养特性,其利用率很低。85、简述NSP的负面营养特性及克服措施。答:可溶性NSP即-葡聚糖,同时含有阿拉伯木聚糖。它们与水分子直接作用增加溶液的粘度,且随着多糖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动物的消化道内使食糜变黏,进而阻止养分接近肠黏膜表面,最终降低养分的利用率。动物又缺乏该种对应的内源酶对其进行降解。克服方法是加入特异的对应的酶类。86、何谓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答:禽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减少,是饲料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87、额外能量效应可能的机制是什么?答:其可能的机制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添加脂肪能增加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88、NSP的概念。答: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89、必需脂肪酸的生物作用是什么?答:必需脂肪酸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必需脂肪酸是合成二十烷的前体物质;必需脂肪酸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必需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90、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答: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脂类的防护作用,例如:皮下脂肪的抗微生物侵袭,保暖作用,水禽尾脂腺的抗湿作用;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磷脂的乳化特性,有利于提高饲料中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胆固醇,有助于甲壳动物转化合成维生素D,性激素,胆酸,蜕皮素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脂类也是动物体必需脂肪酸的来源。91、比较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答: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的差异主要在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和吸收上。1。在反刍动物瘤胃中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减少。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3。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4。瘤胃微生物可利用丙酸、戊酸等合成奇数碳原子链,因此其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在小肠中消化的不同点: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并且其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反刍动物的脂肪吸收量可能大于其摄入量。反刍动物脂类的吸收: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只有通过瘤胃壁吸收。92、热增耗(HI)、TMEn的概念?答:热增耗(HI):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93、TMEn的概念?答:TMEn: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真代谢能。94、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答:动物采食饲料后,三大养分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或氧化磷酸化过程可释放能量,最终以ATP的形式满足机体的需要。95、简述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措施。答:(1)根据动物种类,性别,及年龄来配制日粮配方 (2)对于不同动物的不同生产目的,改变日粮中能量含量。一般来说维持产奶生长,育肥妊娠和产毛 (3)在适宜的饲养水平范围内,随着饲喂水品的提高,饲料有效能量用于维持部分相对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效率增加。(4)饲料中的营养促进剂,如抗菌素,激素等也影响动物对饲料有效能的利用。96、简述能量的作用及来源。答:能量可定义为做功的能力。动物的所有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肌肉活动,神经活动,生长,生产产品和使役等都需要能量。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饲料三大养分中的化学能。97、饲粮氨基酸的平衡?1。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须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2。若目中饲料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说明该饲料的氨基端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98、粗纤维的生理作用:反刍动物: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的健康。维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为动物提供大量能源。非反刍动物:维持肠胃正常蠕动。提供能量。饲粮纤维的代谢效应。解毒作用。改善胴体品质。刺激肠胃道发育。脂肪的营养生理作用: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脂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脂类的野外能量效应。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脂类在动物营养中的其他的作用。(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脂类的防护作用。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磷脂肪的乳化特性。胆固醇的生理作用。脂类也是动物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动能物质的组成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