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1页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2页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3页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4页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优秀毕业论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改编 姓名 张娟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 朱晓进 2009 中文摘要 i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本文意在通过电影改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当代的影响与价值 继而探 寻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主要是 1949 年以后电影改编的那部分现代文学 作品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原文本价值的考察上 通过文本被选择的原因分析以及 典型文本改编的个案分析 从而试图找寻出现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认同转变轨迹以及 当代受众对现代文学的接受流变过程 以便更加明晰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全文由 五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关系 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现状 及成果作综合概述 并阐明本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是通过电影改编现代文学作品的基准点 关键点 升格点三个方面来明确 原文本的艺术与价值在电影改编及受众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是探讨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文本作为改编对象的原因 主要包括 十七 年 时期 80 至 90 年代 90 年代以来三个时期 并以张爱玲为个案对香港地区的改 编加以论述 第三章是反思与观照电影改编影响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改编对 受众的审美选择 改编对当代文学的创作 改编对当代作家的创作立场三方面来阐述 结语则是再次明确现当代文学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电影 改编一方面反映了现代文学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 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当代中国 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另一方面则是呈现出现代文学在大众文化挤兑下日 渐低迷的走势 如何再次彰显现代文学的魅力 弥合现当代文学之间的裂隙 这是值 得深思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关键词 关键词 现代文学作品 当代电影改编 受众 审美选择 现当代文学 abatract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ontemporary influence and valu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daption of movies and accordingl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some modern literary works adapted into movies after 1949 are the main objects of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which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s of those work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being chosen and case study of the adaption of some typical texts this thesis tries to seek for the contemporary changing track of the value approv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receivers acceptanc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order to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emporary literature perspicuous this thesis consists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adaption of movies as well a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research on it and the main achievement another focus of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to illustrat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t and value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adaption of movies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eivers through the base key promotion of the adapted movies from the modern literary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t choices of texts as the objects of movie adaption in different phases which mainly refer to the seventeen years the years from 1980s to 1990s and the years from 1990s until now in this chapter zhang ailing s works will be researched on as a special case in the adaption of movies in hong kong the third chapter reflects and views 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ie adaption mainly from its influence on the aesthetic choice of the receivers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works and the standpoint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their creation in the conclusion the succession betwee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is again emphasized the movie adap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ork on one side reflects the deep influence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shows the value and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n chinese history on the other however shows the weaknes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batract iii under the attack of the popular culture so how to highlight the glamour of modern literature again so a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modern and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is a question which is worthy of deep thinking and more researching key words modern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adaption of movies receivers aesthetic choice modern and temporary literatur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 求实 创新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 所有实验 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 求实 创新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 所有实验 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研究生签名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日 期 导论 1 导 论 导 论 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之关系概述 文学与电影虽属两种不同品格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但因二者在人物 故事情节等 方面具有相同的美学要素 因而文学能够给予电影以丰富的灵感和营养 从而成为电 影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据资料统计 自电影问世以来 70 以上的电影都是改编 自文学原著 其中主要是改编自小说 欧美每年平均拍摄 1000 部电影 1000 部电影的 故事来源主要是古典小说 经典小说 以及一些有创造性的通俗小说 小说实际上是电 影的题库 在中国 文学从创作 理论及教育层面弥散在电影艺术的肌理之中 成 为电影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子 中国最早一代电影人从 20 世纪 20 年代便开始大 量移植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工作 五四 以后的现代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中国电影创 作的良好母本 据不完全统计 在由中国现代作家编写并拍成的两百多部电影中 就 有近半数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 不少作家亦以文学作者的身份大量的介入电 影 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与改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有三个相对集中的时期 一是上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初 对 鸳鸯蝴蝶派 的通俗 小说和文明戏的改编 从 20 年代开始 以 明星 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人便开始 从流行文学中寻找养分 而当时深受市民喜爱的 鸳鸯蝴蝶派 文学则成了他们的首 选目标 从 1921 年到 1931 年这一时期内 中国各影片公司拍摄了共约六百五十部 故事片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鸳鸯蝴蝶派文人参加制作的 影片的内容也多为鸳鸯蝴 蝶派文学的翻版 如 玉梨魂 徐枕亚 1924 小朋友 根据包天笑小说 苦 儿流浪记 改编 1925 火烧经莲寺 根据平江不肖生 江湖奇侠传 改编 1928 落霞孤鹜 张恨水 1932 啼笑姻缘 张恨水 1932 等等 在当时的改编与创 作境遇之中 一方面是中国电影长期游离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外 呈现出封建糟粕与 民主思想并存的复杂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 开辟出了一条通向现代通俗文学和民间审 美文化传统的道路 用电影的方式延续了文学的创作 将电影纳入了文学创作领域 1933 年 夏衍将茅盾的小说 春蚕 搬上银幕 从而开创了文学与电影联姻的新路 此后曹禺的 雷雨 1938 日出 1938 原野 1941 影片名 森林恩仇记 北京人 1944 影片名 京华旧梦 巴金的 家 1941 春 1943 秋 1943 鲁迅的 祝福 1948 等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相继进入了电影的行列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不仅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一个新社会的 诞生 更是对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想象与期待 对一种新的文化与审美理念的追求 周志雄 论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2 期 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发展史 1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56 页 导论 2 在此后的 十七年 时期 电影改编的脚步并没有停滞 反而是如火如荼 现代文学 与当代文学可谓是并驾齐驱 在改编数量上形成了势均力敌之势 红日 林海雪 原 红岩 红旗谱 青春之歌 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三里湾 李双双小 传 枯木逢春 龙须沟 茶馆 等现实题材的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并没有遮盖 住现代文学作品的光芒 包括鲁迅的 祝福 巴金的 家 柔石的 二月 等 16 部作品依然进入了改编者的视野 形成了改编的第二个集中期 由于当时时代政治氛 围使然 这一时期的改编在总体上呈现出浓厚的政治化倾向 电影的教化功能凸显 但是与 20 年代的改编相比 这些影片的编导在总体上把握原著的意蕴基础上做了准 确的提炼与恰当的修改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凝练 从而也更充满戏剧感 更为可贵 的是这些影片在尊重原著思想的同时又开始注意展现改编者的风格 从而成为后来者 仿效的对象 进入 80 年代 当人们从 文革 的梦魇中苏醒过来 面对的即是改革开放的深 入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 城市文化的兴起 多种意识形态的杂陈 此时社会权威话语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屏蔽和裂解 与 五四 传统相继的新的启蒙 革命话语开始崛起 人性意识的书写成为文学焦点 从而电影也就成了张扬人性 宣传启蒙的有效手段 成了政治与商业高层次融合的体现 特别是在 90 年代以后 随着多元文化语境的形 成和高科技的发展 随着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学接受方式的变化 作为共同承载 社会责任和体现精神价值的艺术形式 文学与电影在新时期的握手和联姻更加紧密 改编的重心明显向当代作品转移 人到中年 芙蓉镇 黑骏马 活着 顽 主 手机 大腕 天下无贼 一大批当代文学作品成了电影世界的主角 但是在 80 至 90 年代 电影人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亲睐并未减弱 鲁迅的 阿 q 正传 药 老舍的 骆驼祥子 月牙儿 巴金的 寒夜 曹禺的 雷雨 原野 沈从文的 边城 等现代名家的十多部作品仍是成了他们选择的对象 而在 90 年代 以后则有包括老舍的 离婚 曹禺的 北京人 等 6 部作品被改编 从改编的数量 和影响来看 新时期则是形成了电影改编的第三个集中期 与前一时期相比 这一时 期的改编明显的注入了更多商业的元素 改编的自由度更加灵活 消费时代的 大众 文化 意识削弱了传统文学中的 精英文化 意识 由于电影在传播方式和范围上有 着文学文本难以企及的优势 纯文学 被以电影的视听方式走进了大众生活 在这 个图像占据主流的时代 电影解困了文学走向边缘的危机 因此 在文学传播的广度 和效力上 电影改编所起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二 研究综述 高卫红 从小说文本到影像世界 论改编理论中的互动与整合 电影评介 2006 年第 9 期 导论 3 从电影开始具有叙事功能起至今 文学与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互相制约 互相促 进的历史 探讨电影改编 其首要任务即是对电影 小说 戏剧三种艺术样式共性与 差异的明确认识 然后再涉及具体的电影改编原则及方法 继而扩展到电影改编对文 学传播效力及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抑或上升到探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态势等方面 目 前国内外对电影改编研究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探讨文学 小说 戏剧 与电影艺术样式的关系 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 布鲁斯东的 从小说到电影 一书是一部较早探讨电影改 编小说问题的理论著作 全书通过六部著名小说改编的例证较为深入地探寻了小说与 电影的区别 并对小说和电影的相关美学原则作了广泛考察 尽可能清楚地指出了小 说改编的影片制作者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使我们对西方电影理论界在改编问题上某些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 电影美学 一 书则是较早的认识了电影与戏剧的相似性和本质区别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从接受者 的文化差异 结构特征 接受方式等方面 着眼于小说 戏剧与电影的不同 对改编 的可行性与困难作了阐述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的名作 电影的本性 物质现 实的复原 中对电影改编问题也有涉及 他指出了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形式和 内容两个方面 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较早的关注到了电影改编现象 编剧学 昌明电影函授 学校讲义之三 中强调 电影改编 要考察文艺作品是否含有影戏的意味 情节 动 作 把文艺作品整个的意思 主题 在适当确切的形式内改译成功 才不致取貌遗 神 三十多年以后 夏衍在 琐谈改编 一文中说到 一般说来 不论是小说 戏 剧 传记文学 叙事诗歌 凡是故事性 或者说戏剧性 较强 人物性格比较鲜明 头 绪不太繁复的 就比较容易改编 反之 困难就比较多些 汪流 王迪等著的 电影剧作概论 一书 也探讨了电影与小说 戏剧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三者都是在 一定的篇幅内叙述一个故事 但是 小说是用文字描写 戏剧是用对话 电影则用具 有视觉造型性的画面 实际上 在论及电影与文学共通性与差异性的问题上 论者都是在对一些已成共 识的观点进行重复强调与变奏论述 难以有新的视角和突破性的见解 二 探讨电影改编的理论和方法 法国人莫尼克 卡尔科 马赛尔和让娜 玛丽 克莱尔的 电影与文学改编 一书 系统的研究了法国电影改编的发展和关于改编的社会批评理论 还研究了从电影到文 学作品的电影小说的后现代风貌 夏衍的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一书中谈到主要 从改编创作手法出发进行改编 谈到中外名著改编的得失 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提 出了改编作品的创作方法 再创作 电影改编问题讨论集 一书中收集了1981 夏衍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96 页 导论 4 年3月至1984年7月发表在有关电影刊物上关于电影改编问题的文章 涉及到改编的理 论问题 鲁迅小说的改编 当代小说的改编 有的结合改编实践提出理论问题 有的 围绕具体作品改编来谈 在遵循的改编原则上 有 忠实派 自由派 媒介派 三大阵营 克拉考尔 将电影的改编分为自由的改编和忠实的改编 他认为 当一个电影艺术家着手改编一 部小说时 虽然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根本不是在将那本小说进行 改编 他所改编的只是小说的一个故事梗概 小说被看作一堆素材 他并不把小说看 成一个其中语言与主题不能分割的有机体 他所着眼的只是人物和情节 小说拍成 影片以后 将必然会变成一个和它所根据的小说完全不同的完整的艺术品 巴赞也 提出了几种改编方法 忠实型 自由型 忠实性与独创性同在 中国电影改编方面的 权威夏衍则主张根据原著的经典性来决定采取何种改编方式 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 经典著作 如托尔斯泰 高尔基 鲁迅这些巨匠大师们的著作 那么我想 改编者无 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 即使是细节的增删 改作 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 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假如要改编的原作是神话 民间传说和所谓 稗官野史 那么我想 改编者在这方面就可以有更大的增删和改作的自由 这种忠实于原著 精神的改编观一度被中国电影改编者奉为圭臬 汪流 王迪等著的 电影剧作概论 一书提出的几种改编方式与巴赞的观点只有表述上的不同 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 创造 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 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而法国的 媒介派 学 者认为 改编 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纂成文学作品 它 不仅仅是两种艺术 而且也是接近事实的两种方式的对抗的场地 中国电影 评论家汪流认为电影改编就是 把间接 抽象 多义的文学形象变为直接 具体 单 一的银幕形象 把侧重理解分析的艺术 变成一种侧重于直感体验的艺术 在具 体的改编方法上 杰 瓦格纳在 小说与电影 一书中 论及了美国电影改编的三种 流行方式 第一种是 移植式 即直接在银幕上再现一部小说 其中极少明显的改 动 第二种是 注释式 即对原作某些方面有所改动 也可以把它称为改变重 点或重新解构 第三种是 近似式 它与原著有相当大的距离 以至构成了另 一部艺术作品 这一划分颇具代表性 欧洲和美国对文学的电影改编大都是在这三 种模式中运作的 中国电影经历了近百年的改编实践 其基本方式也不外乎这三种形 式 更多改编者倾向于这三者的综合 即改编应以电影的方式忠实于原著 要站在原 美 乔治 布鲁斯东 从小说到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67 69 页 夏衍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97 页 法 卡尔科 马塞尔 克莱尔著 刘芳译 电影与文学改编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 39 页 汪流 中国的电影改编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13 页 美 杰 瓦格纳 改编的三种方式 世界电影 1982 年第 1 期 导论 5 著作者的创作背景之下 充分理解和消化原著 领会原著的神韵 又要不拘泥于原著 的具体细节 用电影的独特手段去表现原著的精神内涵 对于改编理论及方法进行具体深入探讨的代表性论文包括 程惠哲的 电影改编 研究 盛暑寒的 浅谈电影改编中的几个问题 桑地的 电影改编与审美转换 马中祥 张兵的 新时期电影改编思维的拓展 叶志良的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 化阐释 陈晓云的 对话 精神传承与形式转换 从夏衍电影改编实践看一种改 编观念 改编 还是原创 一种令人困惑的悖谬 兼及对电影文学性命题的反思 魏绍华等的 从小说到电影 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 其反思 李新宇的 传承的愉悦与阐释的焦虑 浅谈现代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 编的方式及策略 林敏奋的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 等 秦俊香 从改 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 陈咏芹 名著改编 在历史语境与当 代视界之间 彭海军 历史积淀与时代超越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透视 陈林侠 二十世纪文学改编与影视编剧的命运 等论者则大致从文学名著 影视 作品 改编者和影视观众四个角度强调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必须具有当代性 三 探讨电影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效力及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 主要集中在一些单篇的论文中 诸如高卫红的 全球化语 境下看小说文本与电影世界 百年中国电影改编理念浅探 一文从总体上追溯百年 中国电影的改编理念发展 从理论到实践全程透视小说与影视的互动与整合进程 李 小平的 互生共长的长青藤与参天大树 从文学作品改编看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现 代传播之电影 一文即从传播学的角度粗略勾勒了中国文学与电影互生共长的大致情 形 指出了现代传播技术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 颜纯均的 论文学对电影的影响 一 文 则从 20 世纪二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这两个改编的集中期研究入手 论述了文学 作品的电影改编对于世界影坛的冲击及电影对于文学传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承传 王俊虎的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 和金艳的 老舍文学作品影视转换的生产动 力与接受条件 两篇文章虽都以老舍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论述重点 但却各有侧重 前者主要通过具体详细的个案分析来论述了老舍作品之所以受到影视界青睐的原因 而后者则主要通过老舍作品生产与接受两个环节的研究 从而证明了文学作品与影视 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 与视觉文化 网络文学相结合 侧重探讨 80 年代以后的电影改编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代表性的专著应属陈霖的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 大 众传播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大陆文学 一书 该书从大众传播与作家身份 大众传 播与文学批评 文学期刊与图书出版 新闻传播与文学 影视与文学 互联网与文学 六章 系统论述了大众传播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发展的关系 其中对 80 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更是作了详尽的分析 资料运用丰富而有力 此外具有 导论 6 代表性的单篇论文 则包括王琳的 双赢 还是双失 谈影视与文学的 联姻 此文主要论述了 90 年代以来文学与影视结盟的趋势以及碰撞和影响的过程 从文学 与影视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指出了找寻文学与影视发展契合点的迫切性 张颐武的 共同的想象与共同的追寻 90 年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 一文则通过 80 年代小说 与电影双向化互动过程的阐述及 90 年代中期以来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两种模式的透 视 指出在当代世界中小说与电影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 王文津的 从文学原作到走 向银幕 试比较 80 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文学 一文是从视听文化对语言文化的冲 击着手 通过电影与文学原作的比较 分析了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各自的优势和魅力 及二者结合后的共赢或双失 三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后现代语境和大众文化的合谋下 传统文学文本的未来处于缥缈朦胧之中 在 各种新型媒介文学大行其道之时 如何彰显传统正统文学的魅力则成了必须面对的挑 战 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一批作品 在 1949 年以后的当代社会 它 们依然能够通过电影改编的方式延续其文学的生命与价值 在传媒与文本之间行走 并通过注入改编者的主观理念而使文本的内在意识不断被发掘 提升抑或偏失 本文 选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1917 1949 在当代的电影改编作为研究论题 其研究的意 义在于 第一 任何文学作品终究都是时代的产物 总是带着那时代特有的烙印 任 何作家反映现实的创作也必定带有那时代的局限 作家作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载浮载 沉 不同时代对文学文本会有不同的接受与阐释 进入改编者视野的文本往往是一段 历史时期内最能把握时代脉搏 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功力与风格的典 范之作 因此 探讨这类作品的改编 实际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历史 反观现实 第二 随着新社会的到来 文学的社会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代文学成了那时代的 文学 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代也开始分化 一部分作品由于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及其超越 历史的先锋性而不断被阐释 一部分处于边缘化抑或在现代受到抑制的作品开始得到 大众的认可与青睐 还有一批作品因其主题与艺术与现实社会的游离性而渐渐退居次 席 甚至退出了文学的舞台 电影改编这一视角 能够探究分化的深层原因 找寻出 现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认同轨迹以及厘清现代文学在当代被接受的流变过程 第三 现当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当代社会是现代文学的归宿和目的地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也是一座挖掘不尽的丰富的宝藏 然而 随着多元化文学形态的 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繁荣 当代对现代文学的价值认知意识正在逐渐地淡漠 通过对现 代文学作品的当代电影改编研究 试图能够激起受众对现代文学价值与传统的认识 本论题虽是以电影改编为切入点 但并未把重心放在有关电影艺术的探讨上 也 没有纠缠于改编的一些理论及原则 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于原文本价值的考察研究上 导论 7 通过文本被选择的原因分析以及典型文本改编的个案分析 从而试图找寻出现代文学 在当代的价值认同转变轨迹以及当代受众对现代文学的接受流变过程 以便更加明晰 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8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文学虽是电影的重要母本来源 但是改编者对于改编对象的选择 并非是凭空 随机的 在尊重原文本价值的基准上 深层的社会政治 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动因 亦是文本入选的重要外因 同时 选择的结果还要待大众接受程度的检验 与外国文 学 古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不同 现代文学作品因其在时空上与当代的相近性与关联性 因此如何选择及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来改编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文本选择的条件 夏衍 的观点很具代表性 并且一度成为一个时代改编的指南 他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 要有好的思想内容 作品对广大观众有教育意义 这是先决条件 其次 电影不同于 小说 诗歌 散文 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 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即有矛盾 有斗争 有结局 如果作品缺乏这个条件 改编起来就很花力气 如游记 散文之类 也许可以改编为纪录片 但要改为故事片就比较有困难 第三 要有几个 至少一个 性格鲜明 有个性特征的人物 在这一改编理论的指引下 夏衍首先亲身实践 在 1933 年 将茅盾的 春蚕 搬上了银幕 为我国文学与电影的共同发展掀开了新的 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 夏衍又将茅盾的另一部小说 林家铺子 鲁迅的 祝福 等现代文学名篇改编为电影剧本 继而走上银幕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夏衍在改 编理论和改编实践上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他的改编理论不可避免的有着内涵的时代局限性 并影响到了一 些作品的改编效果和受众的认可度 这是现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 题 随着一个新的社会时代的到来 在新旧社会承转之际 在现代文化渐渐勃兴 在 视听文化日益僭越为主调的新传媒时代 改编者及受众的接受背景亦有了很大差别 那么 在文学文本与电影之间 需要搭建一座什么样的桥梁 才能达到选择者与被选 择对象以及受众的融合 才能使文本的魅力与电影艺术的光辉交相辉映呢 第一节 改编的基准点 文学文本的 生命力 接受美学认为 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 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 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它的意义是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的 空白处填充起来 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 最终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 也就是说 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文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吸 引读者 另一方面读者也要有足够的兴趣响应文本的吸引力 从而使文本的价值得以 完整实现 鲁迅就曾指出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 但总愿意有人看 也愿意 夏衍 电影论文集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249 250 页 鲁迅 而已集 小杂感 鲁迅全集 第 3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542 页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9 有共鸣的心弦 这就意味着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要有留白 让处于不同时代环境之 下 经历不同人生体验的受众都能进行填白 在不同层次 不同深度的阐释中获得新 的认知与审美愉悦感受 这就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 生命力 这里的 生 命力 涉指到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原动力 它们在发现和完善人性 推动社会进步等 方面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因此 它能够长久的影响着受众的情感 对不同层次 不 同年代甚至是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影响 从而激起长久的共鸣 一批现代文学作品之所 以能够进入当代改编者的视野 并能够得到大众的接受与认可 就在于这些作品穿越 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对社会的认识深度 对民众心理的了解程度及 艺术概括力 感染力所达到的高度 更是为改编者铺就了一条捷径 纵览被选择文本 抑或是提出了长期未被解决且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衍生并受到关注的问题 诸如国民性 的思考 人性的探索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等等 导演凌子 风就曾说 鲁迅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等人的作品 它们赢得了中国人 民的喜爱和世界各国文学艺术届的高度评价 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社 会生活和中国人民追求人生幸福的艰苦历程 鲁迅的小说 阿 q 正传 是永闪魅力之光的现代文学代表之作 自问世以来一 直备受关注且赞誉很高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之阅读热情不减 或许没有人能够统计 清楚 收有这一杰作的小说集 呐喊 以及它的单行本已经印了多少版 册数更是无 从统计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对之有着这样高度的评价 呐喊 集中的最长的 一篇当然是 阿 q 正传 它也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惟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 连平 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 阿 q 正传 后也不得不折服 论断 阿 q 不仅是一个 type 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 他是与李逵 鲁智深 刘姥姥同样生动 同样有趣的 人物 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作为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阿 q 正传 曾 十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 可以堪称现代文学作品中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一个文本 与当时众多的作家相比 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未再往前跨出那一步 未在阿 q 这个形象上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从而带给不同时代的读者 观众 以不同的感受与 思索 而主人公阿 q 的典型之处即在于 鲁迅以深思熟虑的笔调穷形尽相地刻画出 了他屈辱的生活和病态的心理 并在这一 典型 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渗透 阿 q 精神 实际上是概括了一种思维规律 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每每失败而又不甘失败者 为了掩饰或改变失败的痛苦所做的追求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 封建宗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 沉淀在国人脑中的落后思想和守旧观念还不可 鲁迅 集外集拾遗 诗歌之敌 鲁迅全集 第 7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344 页 凌子风 反封建的长诗 萌芽增刊 1982 年第 2 期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29 页 陈西滢 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 上 姜振昌 庄伟编 西滢闲话及其他 现代评论 派杂文选 北京 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67 页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10 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在现实社会中 民众中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 看客心态 如在 他人的痛苦中得到快感 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 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欺骗 因为 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 这也是国民性中所最缺乏的精神 因此 阿 q 正 传 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在于它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 对人性弱点的暴露 从而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超越时代 超越阶级的阿 q 精神仍 存在于每个人的思维中并影响与改变着世人的生活 恰如现代作家孙犁所言 写了 绍兴一地 就体现了全国的农村 写了辛亥一时 作品就能流传永久 写了一个秃头 阿 q 就使人人得到一面镜子 从改编的实践经验来看 有 生命力 的作品不仅涉指诸如鲁迅之类具有深邃主 题 引人深思 关乎国家社会命运的作品 普通人物平凡的世界中 亦能发掘出有价 值的闪光的意蕴 这些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同样具有值得世人延续珍藏的 生命力 三 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家沈从文以其质朴的语言 清新的笔风 淡雅的气质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书写了重要一页 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他以高度评价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曾说 在西方 沈从文和鲁迅 茅盾 老舍一样 被认为是名列前茅的中国现代伟大作家 学者们往往把沈从文和鲁迅相提并论 一般认为 在那个历史时期 不管是在卓越的 艺术才华上 还是在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本质的能力上 沈从文都接近了鲁迅 的水准 边城 萧萧 丈夫 几个名篇都被搬上银幕并获得很好的评价 在 边 城 中 他通过山村少女翠翠纯真朦胧 情窦初开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人民朴素正 直 善良忠诚的人性美 人情美 展现了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和边城特有的民风 民俗 金介甫还曾说 不管将来发展成什么局面 湘西旧社会的面貌和声音 恐惧 和希望 总算在沈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保存了下来 别的地方却很少有这样的福气 这是 边城 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更为可贵的是 这部作品让读者真切的找寻到了一 份纯美洁净的人性世界 喧嚣浮躁的心灵能够享受到片刻宁静的世外桃源之感 真善 美的人性本质在此熠熠生辉 这也是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 即 为人类 爱 字作 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部短小的中篇小说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名著 除了鲁迅 的 阿 q 正传 和沈从文的 边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难找出第三部的了 边城 的改编被评论界认为是 没有改编的改编 全篇几乎没有反面人物 每个 人身上都散发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因此 边城 又被认为是 一部充斥着人性魅 力的电影 1984 年 电影 边城 获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和蒙特利尔国 孙犁 孙犁论阿 q 陈漱渝主编 说不尽的阿 q 无处不在的魂灵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9 年版 第 408 页 美 金介甫 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 页 美 金介甫 沈从文传 北京 时事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269 页 沈从文 从文小说习作选 代序 沈从文散文 第 3 卷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395 页 阿过 没有改编的改编 评影片 当代电影 1984 年第 3 期 杨冬梅 心素如简 人淡如菊 电影评析 电影评介 2006 年第 15 期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11 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最佳大奖 这也是对其价值的再次肯定与提升 此外诸如 我这一 辈子 中处于北京底层的小巡警充满坎坷 悲凉的一生 包氏父子 中那唯唯诺诺 望子成龙的可怜的父亲 老包 骆驼祥子 中那由奋进而走向堕落的祥子 都 会让读者 观众 久久不能忘怀 激起长久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还有一些作品 在那诞生的年代 或是因作者的政治立场或是因作品主题与当时 主流文化的疏离而长期遭受冷遇 在新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背景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之下 这些作品迎来了新的曙光 重新展现在受众的视野之中 并得到了中肯的评价 与接受 恰如王瑶先生所言 一切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学现象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与不同程度的研究价值 张爱玲之作堪称典型 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曾因其作品的 雅俗共赏而走红上海 五十年代又因其本人的政治立场以及与主流文化相远的 特立 独行 的写作意识而在文坛 消失 她的作品也一直难以进入主流文学的范畴 新 时期以来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崛起 随着文化氛围的宽松与自由 张爱玲的华丽 复活 已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化圈的一大 传奇 80 年 代 文学史家首先 发掘 出了张爱玲 给予张爱玲以重新定位并将其经典化 然后 在传媒对张爱玲作品的吸收转化之中 广大读者 观众 对其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与认 识 继而 在文化与商业的联动之下 张爱玲被包装成了 90 年代最为醒目也是最为 成功的文化商品和符号 80 年代以来 张爱玲的小说五度被搬上银幕 即 倾城之 恋 怨女 红玫瑰与白玫瑰 半生缘 和 色戒 电影的改编 让大 众以新的方式重新去认识和审视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价值 并因此而掀起了两次 张 爱玲 热 抛除时代政治的因素及大众审美品味的变化 其作品本身的内在魅力是不 容忽视的 她的作品中虽然没有战争 没有革命 但是一幕幕旧上海的场景 微微潮 湿的小巷 斜晃在玻璃纸上的夕阳 朦胧的月亮 镂着雕花的窗棂 飘着裙裾的旗 袍 浓重的现代色彩配以种种旧上海的市民生活 就足以把那种掩藏在都市万般 繁华下的凄清苍凉和温柔富贵下的凄清哀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都市浮躁与喧嚣 的生活环境之下 这种苍凉哀婉的情绪能够拨动都市人怀旧的琴弦 从而激起共鸣与 同奏 同时 张爱玲作品中所特有的那种新鲜刺激的生命 生存意识 也会给读者带 来艺术的惊奇与欣赏的冲击 第二节 改编的关键点 文本与电影的融合 一 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诚然 在文本与电影之间 文本的 生命力 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 并非所有有 生命力抑或得到大众认可的甚至是堪称经典的作品都能以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呈现 钱理群 返观与重构 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5 页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12 给大众 电影与文学文本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 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叙事媒介的 其 表现手段具有较大的伸缩性 包融性 不仅可间接抓住外部和内在的事实本身 而且 能直接表达人的思维在这些事实间所建立的逻辑和本体的联系 电影的叙事媒介则是 运动画面 而运动画面具有不可改变性 明确性和具体性 它是通过抓住现实在时空 当中具体的 肯定的单独的面貌 以具体生动而又明确的物态形式直接诉诸观众视觉 的 因此 文学文本中是否具有与电影艺术融合的因子也是不容忽视的 阿 q 正传 的改编者陈白尘曾说 世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或戏剧 获得成功的例子是不多的 因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使用的手段不同 要将文字魅力所创造的形象 移植到银幕上 或舞台上不造损害 而且要产生同样的魅力 也许是比直接创造更加困难 我国电 影界的权威夏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在 琐谈改编 一文中对改编问题作过经 典性的论述 一般说来 不论是小说 戏剧 传记文学 叙事诗歌 凡是故事性 或 者说戏剧性 较强 人物性格比较鲜明 头绪不太繁复的 都适宜于改编为电影 实际上 在文学文本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着很多影响与制约的因素 一是作品本 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莫言曾说 相信一个优秀的导演绝对不会去看一个烂俗的故 事 因为这种故事谁都可以编出来 吸引他的还是小说的纯正的艺术性或者小说家表 达的思想 这与之前所指的文本的 生命力 是一致的 二是文本中含有某些非电 影所能吸收的元素 一般地讲 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如果原作人物性格主要是建 立在作家对人物性格描绘 内心世界剖析的基础之上 而非是通过叙事艺术表现的 那么即使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 搬上银幕后 审美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至多是电影 界人士赞赏的 阳春白雪 式的作品 海明威的代表作 老人与海 虽在 1954 年荣 获诺贝尔文学奖 但这部小说在好莱坞上映后却不很成功 其根本原因即在于 原作 的寓言式构思是难以用电影的艺术形式来完美表现的 克拉考尔曾经指出 小说的 世界主要是一种精神的连续 这种连续现在常常含有某些非电影所能掌握的元素 因 为这些元素并不具有可资表现的客观形态 所以马赛尔认为司汤达的 红与黑 就 是那种 不应该搬上银幕的小说 因为于连身上最重要的东西 是极难用外部 的东西来加以体现的内心生活 诚然 在电影中虽然可以运用一些手法和技巧来表 现人物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和不同时空的交错 但是那些意旨复杂 内心活动微妙 充满意念化 内向化 逻辑性强的小说却还是让电影对其 望尘莫及 这也是诸如 鲁迅的 狂人日记 普鲁斯特的 追忆似水年华 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等国内 陈白尘 向 文艺报 1981 年第 19 期 夏衍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96 页 莫言 小说创作与影视表达 文史哲 2004 年第 2 期 德 克拉考尔著 邵牧君译 电影的本性 物质现实的复原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01 页 法 马塞尔 电影艺术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电影观众心理学国际评论 1954 年 7 12 月号 第 5 卷 总第 18 19 卷 第 168 169 页 第一章 文本与电影之间 13 外名著难以被搬上银幕的原因所在 在对 阿 q 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