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市民视野下的明代商人群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明代商人群体较之前朝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 总体人数剧增 士人官宦加入 商人队伍 引领时代潮流 关心大众生活 参与政治活动等 这些特点在明代中后 期尤其突出 从明代中后期 天崩地解 这一社会大背景来看 作为市民代表的商 人不再禁锢于以往 贵贱不相逾 的生活方式 开始以潮流引领者的身份站在时代 的前沿 他们的引领改变着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 体现了晚明思想家常说的 本我 故吾 真吾 等意义 商人群体作为城市人群的一部分 他们 市井小夫 的 生活构成了城市生活的一般图景 成为明代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 同时商人又通过 其所从事的职业 如出版发行行业 把这种生活状况大而化之 影响着当时的整 个社会 当时的商人也改变了以往 在商言商 的理念 他们积极结交上层官员士 大夫 关注社会时政 支持社会上的社团组织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自 我认知感 同时商人还积极参与民间救助 自发组织慈善团体 明代后期这种状况 愈加普遍 商人与地方士人 士绅一起承担起地方精英的社会活动 为维护地方社 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市民代表的商人 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 基本特点 那就是对个性的追求与对自由的向往 而这些近代性意识的萌发 正是 中国 传统内变迁 早期表现 关键词 明代市民市民社会商人群体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5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em e r c h a n tc o m m u n i t y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h a dm a n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y t h eo v e r a l lp o p u l a t i o nh a ds h a r pi n c r e a s e t h eg e n t l e m a n o f f i c i a l sj o i nt h em e r c h a n tg r o u p w h oe a g e r l ya n t i c i p a t e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 c a r et h e p o p u l a c e sl i v e p a r t i c i p a t ep o l i t i c sa c t i v i t ya n d s oo n 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r ee s p e c i a l l y p r o m i n e n ti n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 m e r c h a n tn ol o n g e ri m p r i s o n e dt h ep r e v i o u sl i f e s t y l e t h e ye a g e r l yw e r ec h a n g i n gt h e s o c i a lp o p u l a c e se x p e n s ei d e a w h i c hm a n i f e s t e dw h a t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st h i n k e r sh a d a d v o c a t e ds e l f s p i r i t a sap a r to ft h ec i t yi n h a b i t a n t s t h e i rl i v e s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 c o m m o n p r o s p e c t so f t h ec i t yl i f e w h i c hb e c a m et h eb a s i cm a t e r i a lo f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h em e r c h a n t st h r o u g ht h e i ro c c u p a t i o n sa f f e c t e dt h ee n t i r e s o c i e t y a n dt h em e r c h a n t sa l s oc h a n g e dt h ef o r m e rb u s i n e s si d e a s t h e yp o s i t i v e l y b e c a m ef r i e n d sw i t ht h eu p p e ro f f i c i a l s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t t h e ya tt e n t e dt h es o c i e t yc u r r e n t p o l i t i c sa n ds u p p o r t e dt h em a s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 a l lh a dd i s p l a y e dt h e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t h e s o c i a ls e n s ea n dt h es e l f c o g n i t i o nf e e l i n g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h em e r c h a n t sa l s op o s i t i v e l y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t h ef o 墩r e s c u e t h ec h a r i t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 h o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r em o r ec o m m o n a l li na l l t h em e r c h a n t s r e g i o n a la l c h e m i s tp e r s o n sa n dt h eg e n t r yu n d e r t a k e so u t s t a n d i n gs o c i a lr o l e si nl a t e r m i n gd y n a s t y a s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m e r c h a n t t h e i ra c t i v i t yh a dr e f l e c t e da t t h a tt i m e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s o c i a ls t r a t u me s s e n t i a lf e a t u r e t h a tw a st o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p u r s u e i t ht of r e ey e a r n i n gf o r b u tt h e s em o d e mt i m e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s p r o u t i n g a r e p r e c i s e l yc h i n a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v i c i s s i t u d e t h ee a r l yp e r f o r m a n c e k 呵w o r d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c i t yi n h a b i t a n t s c i v i ls o c i e t ym e r c h a n tc o m m u n i t y i i 知识水坝 damdoc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 小店 qq 221810882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彳锄委招次 日期 诊 彩年j n 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彳李誓习力7 指导教师签名 雾多暂 日期 动鳍厂月 j 日日期 施r 月船日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乍李j 羽认指导教师签名 多少乡 日期 如缛厂月 日 日期 卢啊存f 月动f 日 知识水坝 damdoc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 小店 qq 221810882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 选题缘由 绪论 中国传统社会中 商人一直以 士 农 工 商 四民之末的角色身份出现在 各类著论之中 留下的总体印象是 商人即为 末民 从商 即为 贱业 然 而 到了明代中后期 随着社会的变化 商人力量的增强 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抬 升 商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行为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在明代中后期这一社会大变 局中o 他们涉足一些特殊的领域 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 在材料的阅读中 我发 现明中后期商人的行动涉足文字 出版 印刷等一些社会文化的关联领域 并由此 引导公众时尚 社会舆论 他们还广泛参与公共讨论 市镇建设等活动 其社会活 动中折射出公论 公评 民论 舆论 民心等一系列与市民社会相关的社会内涵 商人在这个时代的这种群发性的社会活动及其社会意义 蕴涵着社会的一个重大变 化 市民阶层的渐具雏形 笔者在学习期间 阅读国内学界对明代商人的研究成果 发现他们的研究方向 一般是从商人本身出发 或是从商业精神方面 商业资本方面 或是对商帮 商人 文化 商业贸易等方面的探讨 以及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时对于工商业和商人的研究 很少有人从市民的角度来考察明代中后期商人群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对当 时社会的影响 鉴于此 笔者起始于前人研究的基础 以市民的视角来探讨明代中 后期的商人群体 希望有新的发现 二 相关概念及说明 其一 市民 这里的市民与近代西欧市民的概念不同 严格地说 独立发展 自主管理的市民社会在传统中国不曾存在 但经宋至明 国家控制与经济干预远弱 于唐代以前 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 各地市镇迅猛发展 成为近代城市的雏形 专 业市镇迅速崛起和繁荣 乃是由于市镇是王朝统治最薄弱的地方 市镇离县城 较远 官寡吏少 开支负担有限 于是 商品经济便在这封建统治的缝隙中发育滋 黄宗羲曾言 天崩地解 见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 黄梨洲文集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冯天瑜 谢贵安 解构专制一一明末清初 新民本 思想研究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7 1 页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tst h e s i s 长起来 基层市镇的发展可以说是大中城市商业繁荣的基础 在这些基层市镇经济的推 动下 作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大中城市开始转型 许多城市成为工商业中心 城市 布局普遍向 临街而市 转变 手工工场和商业铺面随处可见 与之相适应的是有 形的交易市场向无形的供需市场和资金市场发展 钱庄和货币广泛应用 明代不少 商人开设钱铺 兑店和牙行经纪等金融机关 经营钱粮兑换 存放款及汇兑等业务 并出现了会票制度 白银数量激增 流通很广 城市居民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政府 官员及其家属在大中小城市中的比例明显缩小 市民阶层形成并日益壮大 o 这一 市民阶层的出现 无疑是当时手工业 商业综合发展的重大产物 关于 市民 的定义 辞海 中有三种解释 1 在古罗马指享有公民权的 罗马人 以别于没有公民权的外来移民 2 指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居民 因商品交 换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出现而形成 包括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反对封建领主 要求 改革社会经济制度 1 7 1 8 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市民逐步 分化为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城市贫民 3 泛指住在城市的本国居 民 明代城居商人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居民有相同之处 但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提出 改革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作为市民生活的一份子 商人每天为世俗生活而忙碌 这于普通市民无异 但是除此之外 由于商人群体从业的特殊性 他们的行为有一 定的近代化倾向 这种倾向不像欧洲城市居民那样有明确的目的性 如反对封建领 主 要求改革社会经济制度等 明代的商人在从商的过程中参与市民文化生活 以 他们特有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 流行印刷品的出现也对城 市精英活动分子产生间接的政治影响 其二 市民阶层 本文所讨论 市民阶层 是指定居在城市之中 或以城市为 依托 从事生产 生活或与之相关的活动的人群共同体 在这一共同体中 不包括 驻守军人 政府官员等属于国家代表的人群 当然 在一些市民活动中有时会有一 些官员的身影 如万历年间的有些民变也有地方官员的参与或默许 明代是市民阶 层形成的时期 市民阶层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自由意识 在政治上表现为抗议政府的 过度盘剥 如反对矿监税使 叫歇 罢市等 在经济上表现为独立经济地位的增 强 以商业为依托 对时尚的追求等 在文化上表现为俗文化的繁荣 如世情小 说的流行等 市民阶层的这些特性在明代中后期比较鲜明的展现出来 其三 市民社会 与 市民阶层 相关的来自于西方且近年来在国内外学界引 林绍明 明清年问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 9 8 7 年第2 期 冯天瑜 谢贵安 解构专制一一明末清初 新民本 思想研究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7 l 页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版 第7 9 1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起很大反响的一个定义是 市民社会 c i v i ls o c i e t y 关于这个概念 它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综合各不同时期与各家之观点 可将其作如下解释 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相联系的 具有明晰的私人产权及其利益并 以契约关系相联结的 具有民主精神 法制意识和个体性 世俗性 多元性等文化 品格的人群共同体 对于 市民社会 的研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国内有一批学者参与其中 他们从多个方面探讨了 市民社会 理论 中国是否存在过 市民社会 何时出 现 市民社会 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的 市民社会 等问题 国外的汉学家们也参 与了对中国的 公共领域 和 市民社会 的讨论 并且就 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市 民社会 这一问题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方认为近代中国 存在某种与我们称 之为 公共领域 相关的事物 以罗威廉 玛丽 兰金 大卫 斯特朗为代表 另一方认为称近代中国出现 市民社会 或 公共领域 是不恰当的 中国当时还 没有出现对抗国家的公民权力 代表人物是魏斐德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 是黄宗智 他不赞同 公共领域 和 市民社会 的概念 他认为这样 预设了一 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 基于这种考虑 黄宗智提出了 第三领域 的 概念 正是基于以上学者对中国 市民 阶层存在与成长的讨论 本文考察了明代中 后期以商人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状况 这一阶层不等同于欧洲中世纪时的市民 所 市民社会无论作为社会存在还是作为观念形态 均源自西方文化 在汉语文化圈中 对c i v i ls o c i e t y 至 少采用了 文明社会 市民 公民 社会 民间社会 三种译称 分别对应于 自然状态 政 治社会 官府 译名的不同 反映了该词涵义的复杂性 也折射着使用者的意向性 早期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有 何增科 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一一葛兰西的理论 中国社会 科学季刊 1 9 9 3 年夏季号 方朝晖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 1 9 9 3 年夏季号 童世骏 r 后 马克思主义 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1 9 9 3 年秋季号 景跃进 r 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 学术讨论会述要 1 9 9 3 年秋季号 戚珩 关于 市民社会 若干问题的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3 年第5 期 许纪霖 在 权利与金钱之外建构生活世界 社会科学报 1 9 9 3 年9 月2 日 俞可平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一个新的 研究课题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3 年第4 期 徐勇 市民社会现代政治文化的原生点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3 年第4 期 谢超龄 中国发育市民社会可能行探讨 社会科学报 1 9 9 3 年9 月2 日 邓正来 景 跃进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2 年秋季号 夏维中 市民社会 中国近期南员 的梦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3 年秋季号 箫功秦 市民社会俞中国现代化的三重障碍 社会科学报 1 9 9 3 年9 月2 日 俞可平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3 年第4 期 其 中以邓正来先生于1 9 9 2 年在香港创刊的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为阵地 国内外学者关于 中国市民社会 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美 罗威廉 晚清帝国的 市民社会 问题 载黄宗智主编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杜2 0 0 3 年版 第1 7 5 页 美 黄宗智主编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6 0 页 黄宗智认为 在分析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时 源自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两极化模型难以奏效 因为在中国 的国家与社会之间或 公域 与 私域 之间 存在一个国家与社会都参与其问的区域 它可以被称为 第 三领域 美 黄宗智 中国的 公共领域 与 市民社会 一一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 载邓正来 英 亚历山大编 国家与市民社会 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2 0 4 4 3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以采用国内史学界的说法 所谓的 市民阶层 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 业者 与其他等级相比 市民阶层 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 由于本文是市民视野下的商人研究 研究的主体自然是城市中之商人群体 在 明代 城市化 城镇化比较快的地区不外乎史学界讨论较多的江南地区 所以本文 讨论的商人群体也主要限定在江南地区 当然有时由于论证的需要也部分涉及其他 地方的商人 如北京城的商人等 另外 本文题目中所指时间为明代一朝 可商品 经济发达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间多是明中叶 成弘 以后的事情 所以对商人及 市民的讨论也多集中在明中叶以后 三 研究现状分析 l 有关商人 商业研究的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明清商人及商品经济的研究成果尤其丰富且研究方法多样 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关于商人与商业资本 中国的商业和商人活动 虽然受到了封建社会帝王专 制的阻碍 但照样跟着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向前发展 到了明清时代 商业的 规模 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 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 如在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里 已出现有相当数量的市民阶级 当时较大规模的手工 业不但拥有相当数量的雇佣劳动者 而且他们内部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 并出现有 专门的技术工人 这种情形直到清代还是继续向前发展着 关于商人与儒家文化o 谈到商业商人文化 一般的认为是商人观念信仰与传 傅衣凌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人民出版社1 9 5 5 年版 吴承明 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业资本 载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 9 8 5 年版 刘志琴 商人资本与晚明社会 载 中 国史研究 编辑部编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 陈学文 明清时 期苏州的商业 兼论封建后期商业资本的作用 苏州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2 期 王翔 明清商业资本 的动向与江南丝绸业资本主义萌芽 江海学刊 1 9 9 2 年第4 期 黄启臣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商业与商人 资本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8 4 年第3 期 张忠民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 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6 年版 余英时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 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收 于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王振忠 明清扬州盐商小区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史研 究 1 9 9 2 年第2 期 张海鹏 唐力行 论徽商 贾而好儒 的特色 中国史研究 1 9 8 4 年第4 期 王 春瑜 明代商业文化初探 中国史研究 1 9 9 2 年第4 期 唐力行 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 江淮 论坛 1 9 9 2 年第2 期 张崇旺 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5 年第3 期 陈其南 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 江淮论坛 1 9 9 2 年第2 期 王世华 r 左儒右贾 辨一明 清徽州社会风尚的考察 安徽师大学报 1 9 9 1 年第1 期 加 h 正民 纵乐的困惑一一明代的商业与 文化 三联出版社2 0 0 4 版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统文化 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商人在商业活动及社会活动中往往会受到其影响 如 有些商人乐于同士人交往 而有些商人本身来自于士人 以至于在当时出现了 弃 儒就贾 的现象 这种士商不分的现象在明代中晚期形成了 不容忽视的社会势 力 可以说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 关于商人商帮 从个体商人到商帮的形成 可以说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直 接结果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商旅漫长 为抵御商业过程中出现的难以预测的风险 明代商人逐步由个体走向群体 商人由于长途贩运的原因 长期远离故土 后来则 逐步由流寓到定居 并对所定居之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于商人与会馆 流寓于外地的商人 出于地缘与业缘考虑 在自己所在地 建立同乡会馆与同业公所 这些会馆和公所在当地发挥了多种社会功用 如同乡联 谊 社会救济等 并且逐步演变成为商人集团化的硬件基础 其它与商人有关的资料汇编 对于明清商人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 目前学者对明清商人及商业的研究远不止上面所述 其他比较有影响的著作也不在 少数 这些著述尽管不全是研究明代的商人及商业情况 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研 究的视角与方法 故研读 品味实为必要 总的看来 对明清商人及商业的研究成 张海鹏 张海瀛主编 中国十大商帮 黄山书杜1 9 9 3 年版 寺田隆信著 张正明等译 山西商人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张海鹏 王廷元主编 徽商研究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方志远 黄 瑞卿 江右商的社会构成及经营方式一明清江西商人研究之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2 年第1 期 张正 明 明清山西商人概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2 年第1 期 陈锋 论明清时期区域商人集团 社会 科学辑刊 1 9 9 0 年第4 期 范金民 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8 9 年第 4 期 范金民 明清时期徽商在江南的活动 货殖 第2 辑 范金民的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南京 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陈忠平 明清时期闽粤商人在江南市镇的活动 学术研究 1 9 8 7 年第2 期 陈 学文 明清徽商在杭州的活动 江淮论坛 1 9 9 0 年第1 期 瞿屯建 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东南文化 1 9 9 3 年第3 期 张守广 明清时期宁波商人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南京师大学报 1 9 9 1 年 第3 期 洪焕椿 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 中国史研究 1 9 8 0 年第2 期 明清苏州地区的会馆公 所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明清史偶存 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2 年版 王日根 乡土之链 明清会馆 与社会变迁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吕作燮 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8 4 第2 期 马斌 陈晓明 明清苏州会馆的兴起 学海 1 9 9 7 年第3 期 陈忠平编 陈学文补订 中国城 市 镇史论著资料索引 1 9 8 5 年印 张海鹏编 明清微商资科选编 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 李华 明清以来北京工业会馆碑选编 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版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 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苏州博物馆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 南京大学 明清史研究所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 江苏省博物馆编 江苏省明 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三联书店1 9 5 9 年版 王国平 唐力行主编 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 苏州 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如马敏 朱英 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 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 巴蜀书社1 9 9 3 年版 朱英 近代 中国商人与社会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 马敏 官商之间 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 天津人民出 版社1 9 9 5 年版 李伯重 江南早期工业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唐力行 商人与中国近世 社会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虞和平 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徐鼎 新 钱小明 上海总商会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1 年版 王笛 跨出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区 域社会研究 1 6 4 4 1 9 1 1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等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果丰富且视角多样 但就这些成果之中 很少发现有从 市民 的角度来考察明代 商人群体 即使有通过这一视角来研究商人的文章或著述 其研究跨度也多集中在 晚清民初 鲜有反映明代市民商人的情况 2 有关市民研究的状况 关于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研究 分为两个阶段 其中的分界点则为上世纪8 0 年代 在8 0 年代中叶以前 学者在讨论古代 市民阶层 时 深受 资本主义 萌芽说 的影响 并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 成为当时解释中国古代市民的主流模 式 当然 当时的研究明显带有很深的意识形态的印记 自上世纪8 0 年代下半 叶以来 发端于西方的 市民社会 理论首先在国内政治学界兴起 随后的国内 史学界 也援用这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及社会发展等论题 的 一个新的分析框 架与解释模式 来探讨中国古代市民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尤盛 不少学者在对 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吸收之基础上 着力对我国清末民初的市民进行详细考察 得 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结论 关于 市民社会 理论的研究 成果卓著的学者 在国内首推邓正来 他在 自己的研究中给出了中国市民社会的概念 并界定了它在国家一一社会二元结构中 的活动场域 国家占据了作为政治设置的制度空间 此外则由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 规则在自愿自治基础上组织而成的市民社会占据著自由进行经济 社会活动的私域 和议政参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 此外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杂志 也是邓正来与国 对这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整理见吴铮强的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 一文注o 云南社会科学 2 0 0 3 第1 期 关于市民社会研究的文献主要见于下述刊物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现代与传统 天津社会科学 社 会学研究 中国书评 欧洲 等 邓正来 国家与社会一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另外邓正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专著还有 市民社会 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 0 0 1 年版 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 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发表的文章有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与 景跃进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2 年创刊号 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 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中 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4 年第8 卷 市民社会与国家 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3 年第3 卷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序 国家与市民社会 中国书评 1 9 9 5 年第7 期 国家与社会 中 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6 年第1 5 卷 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社会 序朱英 转 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 民间传 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 开放时代 2 0 0 0 年第3 期 市民社会与国家 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 原 载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3 年总第3 期等 该杂志于1 9 9 2 年有邓正来等在香港创办 邓正来在其中担任主编 国内外学者在上面发表的部分文章如下 谢维和 社会资源流动与社会分化 中国市民社会的客观基础 a r i f d i r l i k u s c i v i ls o c i e t y p u b l i c s p h e r ei nm o d e r nc h i n a 陈嘉明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何增科 市民社会与文化 领导权 葛兰西的理论 方朝晖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 w i l l i a m k r a m m e r u s a c i v i l s o c i e t y 发表于1 9 9 3 年第4 期上 夏维中 市民社会 中屋近期难圆的梦 萧功秦 市民社会与中国 现代化的三重障碍 童世俊 后马克思主义 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发表于1 9 9 3 年第5 期上 朱英 关 於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商榷意见 施雪华 现代化与中国市民社会 发表于1 9 9 4 年第7 期上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商榷的重要阵地 国内学者对古代市民的研究 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尽管近年受西方理论的 影响而对 市民 的问题有颇多关注 但就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古代市民状况的研究 成果来说 比较系统的专著还不是很多 即便是论文 也多集中在清末民初 o 这 些成果或是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 或是利用 国家一一社会 二元理 论来探讨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新型互动关系 突破了以往 国家与社会 之间控制 与被控制的单一模式 或是就一个专题做实证性研究如朱英 马敏对商会的研究 或是对外在于国家的公共领域的讨论如王笛等的研究 这些研究开阔了近代史研究 的视野 把一个立体而多元的历史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还有一些从社会结构 与文化的角度来反映城市阶层的著作 当然这些著作不是用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的理论来进行研究的 他们只是把市民作为一个阶层来考察 以此反映中国古代社 会市民的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 关于中国市民的研究 要么深受意识形态的影 响 且缺乏专门就 古代市民 问题的深入探讨 即有讨论也是部分提及 不成体 系 要么则深受西方 市民社会 理论的影响 这种通过理论反观历史的研究理路 带有 传统 q 见代 两分的现代化模式的痕迹 且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 清末民初 缺少对前代市民的考察 就作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 对商人和市民的研究状况的总结可能不够全 面 但就从上面这些不够全面的著述梳理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很少有 专门性的成果对明代市民阶层进行讨论 即使有关于市民阶层的讨论 也只限于论 如对商会的一些研究 朱英 试论近代市民社会产生的模式一一兼论中国近代市民社会雏形的生成特点 开放时代 1 9 9 8 年第3 期 清末民初国家对社会的扶植 限制及其影响一一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新型互 动关系系列研究之一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8 年第6 期 论清末民初社会对国家的回应与制衡一一近代中 国国家与社会新型互动关系系列研究之二 开放时代 1 9 9 9 年第2 期 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 现代化的成败 载于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8 年第2 期 马敏 朱英 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 晚清苏 州商会研究 巴蜀书社1 9 9 3 年版 马敏 官商之间 社会剧变的近代绅商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 版 马敏 试论晚清绅商与商会的关系 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9 年第5 期 对公众活动场所的研究有熊月 之 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 学术月刊 1 9 9 8 年第8 期 李德英 公园里的社会冲 突一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 史林 2 0 0 3 年第1 期 王笛 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 活 历史研究 2 0 0 1 年第5 期 王笛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 历史研究 1 9 9 6 年第l 期 刘增合 试论晚清时期公共舆论的扩张 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 江海学刊 1 9 9 9 年第2 期 其 他方面的研究还有许纪霖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 形态 功能与自我理解一以上海为例 史林 2 0 0 3 年第2 期 屠雪华 试论苏州市民公社的性质 江海学刊 1 9 9 5 年第3 期 李明 苏州市民公社 的衍变及现代意义 史林 2 0 0 3 年第l 期 周青松 公共领域与上海地方自治的起源 档案与 史学 1 9 9 8 年第1 期 刘春荣 市民社会 与立宪政治 清末的另一种政治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 季刊 香港 2 0 0 0 年冬季号 总第3 2 期等 冯尔康 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王曾瑜 宋代社会结构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余英时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选入其 士与中国文化 一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方志远 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 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著中的部分篇章 且总体数量明显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个人认为可 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 国内学人普遍认为 在明代并未形成独立的市民阶层 且这一阶层在社会中影响不是很大 参照西方 市民社会 理论来看 在明代 中 国的城市居民的确不像西方的市民那样 因为与商品经济相联系 西方市民社会在 价值层面上有整套与之相关的经济自由 政治民主 文化多元的要求 这些要求既 区别于封建价值观念 在实现形式与手段上又区别于公有制的价值观 而在明代 国内市民阶层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并不明显 因此会给大家一个 明代并未出现市民 阶层 的印象 所以 关于市民阶层的内容在部分学人的著作中 只是论题的一部 分 或仅简略的提及 第二 即使是讨论 市民 的问题 很大一部分就研究的时 间段来说 也主要集中在晚清至民初这一阶段 如朱英在 历史研究 1 9 9 6 年第 4 期 上的一篇名为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5 5 的文章 就讨论了中国晚清 的市民社会问题 作者就商会等新型民间工商团体的组织特点来说明 在2 0 世纪 初期的中国实际上已经孕育萌生出市民社会的雏形 在朱英的一部专著 转型时期 社会与国家 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题的历史透视 一书中 通过对商会的研究 来探索市民社会与公众领域的问题 由此引发出国家 政府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问 题 当然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就清末民初这一时间段来讲的 国外汉学家们 如 罗威廉 玛丽 兰金 魏斐德 黄宗智等 对 市民 问题的争论也是集中在清末 民初的中国 而忽视对明代 市民 的讨论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缺憾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对商人的研究如上所述 前人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或是从纯商业发展来 考察 或是就商人本身的研究 或是从商人团体商人组织来着手探讨等等 可谓硕 果累累 对这些研究的阅读与吸收 是本文开始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希望从一个 新的视角来审视商人群体 即市民视野下的商人群体研究 自从宋元以后 市民阶 层有了显著发展 城市文明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工商业 者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结构中重要的一元 他们的活动不再仅仅是 在商言 商 而是突破了以 自我 为中心的界限 更多关注商业以外的社会 由于商 人群体与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接触 他们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 城市中的商人 随着明清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对于乡村辐射能力也越来越强 所 以 商人对社会的影响而随之加大 如商人对消费的引领作用 而 资本主义 萌芽说 中 市民等级有所发展但被压制 这样的简单结论 并不能涵盖市民史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感觉明代 市民 力量的增强 另一方面他们既没 有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 也没有构成所谓的西方式的 市民社会 那 么明代到底是否存在这一阶层 明代 市民阶层 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阶 层 其生存与发展的状况如何 对于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形成了什么影响 本文 力图以商人为视角 展开讨论 本文从社会史的视角 考察作为市民阶层的商人群体 关注的焦点不是商人或 是商业本身 而是通过商人的社会活动 及这些活动来了解当时市民阶层的一般状 况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在参照西方市民理论的同时 大量阅读明代时人笔记 小 说 文集及部分家谱 同时翻阅今人整理的有关明清商人的资料汇编 碑刻集 方 志等 对于有关的研究成果 笔者进行了检索 阅读 摘抄 还参阅了部分近代史 的相关研究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明中后期社会的变动 明朝经过太祖 成祖彻底的整治以后 渐渐步入了井然有序 自给自足的社会 状态 这种由少数精英分子统治的封闭 稳定 单纯的乡村型社会 在经历了几代 到正德朝及以后 明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而这种变异首先表现在社会经济结 构及思想上 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渐为以交换为且的的商品经济所打破 平静的社 会变得热闹起来 第一节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明中叶以来 全国性的商品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 其中以江南为最 尽管它在 当时的整个封建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 但仍对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冲击 首先从农业方面的变化谈起 江南地区的环境因素 如土壤肥沃 雨量充沛 气候温暖 劳动力充足等 非常适宜棉 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明初之时 太祖曾 下令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 栽桑 麻 木棉各半亩 十亩以上倍之 统治者 的提倡相应的加速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长江三角洲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 如松江 嘉定 昆山 太仓等地棉花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圆 桑树是除棉花之外又一经济作物 如嘉兴海盐由原来 素不喜蚕 到万历时的 蚕利始兴 再到天启时的 桑柘遍 野 无人不习蚕矣 植桑养蚕 生产蚕丝 丝织业生产的原料皆赖于此 大面积的桑棉种植 必然导致粮食作物产量的降低 本为 苏湖熟 天下足 的长江三角洲 到明中后期却 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 回 各地商贾借机贩粮于 此 苏州有利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长三角的粮食集散中心 尤其是米市 此时的枫 桥已经处于左右全市米价的地位 以至于当地有 打听枫桥价 的谚语 这里的 行情就是苏州大小米行的参照价 城内外米点的牌价概莫例外 由于种粮面积的减 少 粮食的商品化 农家的生计则多仰赖桑 棉 花卉等经济作物 棉 桑 花卉 明史 卷七八 食货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卷三五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引 嘉定县志 叶梦珠 阅世编 卷七 种 植 崇祯 太仓州志 卷十五 灾祥 天启 海盐县图经 卷四 方域篇 吴应箕 楼山堂集 卷十 康熙间刊小字本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的交易在此时的江南繁荣起来 全国各地收购棉花 棉纱 棉织品的商人纷至沓来 前往一些比较集中的棉业市镇 如枫泾镇 朱泾镇 新泾镇 罗店镇 朱家镇等 晚明吴伟业对此曾有精彩描述 眼见当初万历间 陈花富户积如山 福州青袜乌 言价 腰下千金过百滩 看花人到花满屋 舢板平铺装载足 而有些地方 如松 江 的棉纺织品除供应国内 还有部分销往国外 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 松之棉布 尤为彼国所重 当时江南的 民间赋税 公私之费 皆赖以济 甚至 家之租庸 服食 器用 交际养生送死之费 胥从此出 除棉花交易之 外 桑蚕业的发展使丝产的丰欠成为决定农家生计的重要因素 湖多一蚕 是每 年两有秋也 每逢 蚕月 夫妇不共榻 贫富彻夜搬箔摊桑 竣事 则官赋私负 咸取足焉 是年 蚕事耗 即是秋亦告匮 蚕桑之利 厚于稼穑 公私赖焉 蚕 不稔 则公私俱困 为苦百倍 公私仰给 惟蚕息是赖 故蚕务最重 从上 面材料中 我们看到 蚕桑 蚕务 公私 等字眼出现频繁 依此可以知道蚕 桑事务与时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蚕桑的收入所得除缴纳赋税以外 还关系全家的生 计家用 在太湖的东山 西山及苏州地区 有部分农户以种养花卉 贩卖花卉为生 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 盔松古梅 置之几案间 清雅可爱 谓之盆景 春 日卖百花 更晨代变 五色鲜穰 照映市中 他们在为别人装点庭院的同时 也 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 明中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民经营观念的改变 特别是农产品的商品化 一种全新的经济因素出现在江南 这是一种结构性变异 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农户 开始兼营其他副业 以补充其收入不足 另 有副业经营有方者 完全从农业经营 转到副业经营 依靠副业为生 还有 粮食也由于本地供应不足而依赖外输 成为 一种重要商品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冲击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 带来了一些影响 首先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不仅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而且把农民与 农业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中出现了激烈竞争 进而导致农村 阶级分化严重o 破产的农民与地主 富农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成为雇 工与雇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别于以往的农奴 佃农 是一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吴伟业 梅村家藏稿 卷十 术棉吟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7 3 年版 姚士睽 见只编 卷上 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 叶梦珠 阅世编 卷七 种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万历 嘉定县志 卷六 物产 王士性 广志绎 卷四 江南诸省 光绪 桐乡县志 卷七 食货志下 农桑 顾炎武 天下郡国 利病书 引 浙江下 崇德县 正德 姑苏志 卷十三 风俗 顾炎武就曾经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富者百人而一 贫者十人而九 见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三二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雇工一般有人身自由 这种关系 一方面是阶级分化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起到了 加速农业商品化的过程 其次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原本困于土地的农村劳动 力出现了流动的可能性 不管这种流动是上行还是下行 结果多余的人口大量进入 城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生产法安全目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城市运行数据笔试练习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检测检验题及答案
- 2025年政府采购招考笔试模拟题
- 2025年面点师面试bi备题库
- 2025年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与练习题
- 2025年汽车工程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关驾驶员面试问题及答案
- 2025年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高级面试模拟测试题集
- 2025年景观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2
- 2025亚洲杯男篮+《热血征程砥砺前行》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中励志主题班会
- 2025-2030牛结核病防控技术进展与行业影响分析报告
- 2024年泰州市靖江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真题
- 国际快递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塔吊拆除安全操作方案模板
- 虚拟健康咨询接受度分析-洞察及研究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护理查房
- 口腔医保政策解读
- 2025年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小升初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