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土壤肥料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土壤肥料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土壤肥料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土壤肥料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施州土壤肥料工作“十二五” 发展规划随着测土配方施肥、口粮田建设、武陵山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茶园节水灌溉示范等一批项目的陆续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国土肥行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恩施州土肥系统沐浴着春风,开创了建国以来土壤肥料工作又一次新的壮举。自2005年利川市成为首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点县以来,全州六县二市以及州直农业场所全部纳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范围,截止2010年7月,中央财政在恩施州共投入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2875万元,武陵山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茶园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资金600余万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州全面推广,截止2009年底,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0万亩次,施用配方肥50万吨,按每亩节本增收30元计算,累计节本增收3.6亿元。节水技术推广初见成效,全州共建立茶园节水示范核心区5个,示范面积1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十二五”即将来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进入尾声,口粮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等项目正在实施,耕地质量评价提上议事日程,全国土肥系统面临着新一轮的职能调整和角色定位,恩施州土壤肥料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 指导思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突出重点,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实现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为主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耕地地力提升,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ph值状况为重点,全面推进恩施州土壤肥料事业进步,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加强提供基础保障。二、 总体目标通过“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口粮田和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良、加强耕层土壤酸化治理力度、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水土保持、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进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九项工程及技术措施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有土、肥、水障碍因子的土壤主要粮食作物增产10-15%;经济作物增收20-30%;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0-30%;化肥平均利用率达到35-40%;土壤有机质提高0.2-0.4%;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控制在总面积的5%以内;地力提高0.5个等级。三、 主要任务(一)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十二五”期间继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转化应用,以节本增效为前提,通过控制化肥施用总量、实现肥料使用从经验施肥向精准高效施肥转化。工作方法上以示范县创建、示范村建设、配方肥应用、现场技术指导、宣传引导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免费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及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每年在粮食、茶叶、烟叶、果菜等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0万亩以上,到“十二五”未期,力争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8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3个百分点。(二) 加强口粮田和基本农田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改善田间道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农田实施配套改造,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强化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严格征用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的审核,确保全州基本农田435万亩的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科学规划和节约利用耕地,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原则,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耕地地力调查、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稳定160个国家级、省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实现基本农田质量档案和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和果、茶高效园建设工程的实施,以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为主攻方向,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80万亩;以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主攻方向,建设节水灌溉高产高效农田20万亩;以田、沟、渠、林、路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建设标准化农田50万亩。通过工程实施,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三) 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以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利川、建始等县为重点,根据山区不同区域的中低产田类型及其主导障碍因素,结合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地推广坡耕地综合治理、高山排渍、水田排潜,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田间排灌工程、小型水源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地力培肥工程, 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的目的。(四) 加强耕层土壤酸化治理力度通过近几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发现,全州六县二市的耕层土壤酸化十分严重,ph值小于5.5的酸性土壤占总耕地的76.3% ,ph值5.54.5的占总耕地的53.5% , 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占总耕地的22.8% 。按全州耕地面积460万亩计算,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已超过100万亩,属土壤酸化较严重的地区,加强耕层土壤酸化治理势在必行。通过合理施用石灰,增施有机肥,优化施肥结构等措施的实施,治理耕层酸化土壤100万亩,力争到“十二五”未期,将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控制在总面积的5%以内。(五) 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提倡秸杆全量还田,采用直接埋压还田、过腹还田、秸杆覆盖、增施有机肥(厩肥、堆肥、土杂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水分涵养能力,增加有效养份,改良农产品品质。到2015年,力争秸秆覆盖应用面积达到5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0.4%,稳步提升耕地地力。继续加强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技术推广,稳步推进硼、锌、钼等微肥的应用。(六)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水土保持遵循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结合当地地形及地质条件,对坡度10-250的耕地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开展“三沟”(截洪沟、边背沟、拦山沟)、“三池”(蓄水池、积肥坑、沉砂池)配套为重点的坡面水系治理,同时修建相匹配的田间道路,辅以平整土地,表土回填,增施有机肥料和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等措施,使梯田内耕作土层厚度增加到2535cm,有机质含量提高到0.20.3,土壤抗旱能力由710天延长到2030天。推广旱地聚土垄作,改良坡度100以下“薄、蚀、瘦”的干旱地,使土层厚度增加5-10 cm,田间持水量增加12-18%,土壤容重降低0.10.23g/cm3,达到“聚土成垄,垄沟相间、加厚耕层、强化培肥、立体种植、优化耕制、垄沟互换、全田改土 ”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因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而产生肥料流失和环境污染,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七) 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认真总结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以少耕穴灌聚肥节水、秸秆直接埋压还田及秸秆覆盖蓄水保墒培肥、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果园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模式推广为重点,在全州建设高标准旱作节水工程田2万亩。通过工程建设,使项目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灌溉区每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1.2公斤以上,旱作区每亩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0.5公斤以上。(八) 推进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 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以补充耕地质量验收为切入点,加强与国土资源系统的配合,按照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原则,大力推进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明确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的主要内容、实施主体、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探索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的技术规范、程序方法和两部门合作机制,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九)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充分发挥土肥业务部门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开展对“三品”认证基地,“gap”基地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确保基地生产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如耕地、园地耕层酸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土壤中镉、硒含量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等。四、 保证措施(一)组织领导措施由州农业局牵头,各县市农业技术部门把上述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负责具体实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配合密切,齐心协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政府主管领导要经常检查督办,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二)服务体系措施完善现有土壤肥料技术推广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土肥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土肥工作队伍迅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农业部肥料管理办法”,加强肥料市场管理,确保施用肥料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三)技术推广措施坚持试验示范与样板建设结合,加速土壤肥料常规及新技术的推广。一是组织农业 、林业、畜牧、土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建立技术服务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对九项工程及技术措施进行研发与创新,并负责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二是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引进技术能人包村、包组、包户,确保技术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