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本错斩崔宁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摘 要 宋元时期的错斩崔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公案”小说,在国内外流传颇为广泛。首先,本文简述了这一“公案”故事的梗概:接着,将从法律视角出发,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法律规定以及社会特征三个维度对“错斩崔宁”所造成的冤狱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从裁判者的逻辑推理和司法程序两方面较详细地分析了这一冤狱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以期对我国法学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字 法律与文学 冤假错案 司法 刑讯逼供 原因 Abstract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rong cut Cui Ning is the famous detective novels in ancient China, pass in and out of the country are quite broad.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etective story outline. Then from the legal perspective of to 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philosophy, law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wrong cut Cui Ning caused th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inally, from the referees logic inference and the judicial procedure in detail analyzed th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the existence of legal issues, with a view to legal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benefit. Keywords: Law and literature Miscarriages of Justice Justice Inquisition by torture Reason收入于京本通俗小说的宋代话本错斩崔宁,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典型性的冤案,后以此为底本改编的戏剧十五贯,经明末冯梦龙纂辑,载录于醒世恒言一书中。近来,在法律与文学运动浪潮席卷下,许多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在法学界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苏力认为十五贯中的官员不属于有意制造冤案,而主要是因为证据缺乏、审判能力不足以及过于自信。 参见苏力:法律与文学,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5页。也许受苏力思想的影响,孙光宁认为在错斩崔宁案中,司法官员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当时的法律制度进行裁判的,所以在认定案件事实问题上出现的错误并不应当归责于司法官员。在正式法律制度不可能完全杜绝案件错误的情况下,引入并提升更多法律制度内的科学因素应当成为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崔宁案中,无论是直接的刑讯制度,还是其他相关制度设计,都没有对作为司法官员的临安府尹形成限制。相反,临安府尹从未超出正式的法律制度框架。 参见孙光宁:法律制度中的科学因素以“错斩崔宁”为例,载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5期。而张建伟则认为,崔宁的冤案(包括陈二姐)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式进行的:合理的怀疑加上刑讯崔宁的冤案是在合理的怀疑的基础上构筑的:刘贵被杀,刘贵所有的十五贯钱失踪。陈二姐离家,途中遇崔宁并与之同行,崔宁随身携带的钱财正巧十五贯。这些事实和证据显示崔宁与陈二姐的犯罪嫌疑如此重大,难怪审判者已先存了一个有罪的确信在心里了。 参见张建伟:缘何错斩崔宁,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综上所述,学者认为这起具有典型的冤案之所以产生,主要原因如下: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导致获取证据困难;中国古代未实现无罪推定,只好以刑讯逼供方式取得口供,造成冤案;十五贯中的情节过于巧合,以致官员有足够理由对之产生合理的怀疑,从而作出错判。然而,上述研究均缺乏将案件全面置于其被创作或所指向的时代,根据当时的法制知识作详细比对、探讨。因此,得出的上述结论是否可靠,颇值怀疑。为此,针对上述各家结论,本文试分析案件具体情节、对比宋(错斩崔宁)和明(十五贯)时期的法制,详加辨析冤案产生的原因以及从法律的维度剖析整个案件所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故事梗概 错斩崔宁见于宋代的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五,醒世恒言卷三十三收入了这个故事,文字略有不同,题目改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错斩崔宁”所叙故事发生于南宋高宗时期,案情简叙如下:刘贵醉后戏言,以十五贯钱典卖其妾二姐,明日即将送走。二姐信以为真,当晚借宿邻居家,次日清晨在回娘家的途中相遇青年崔宁,两人同行。当晚二姐走后,刘贵被窃贼谋财害命。不久,邻居追来将二人扭回,恰好在崔宁身上也搜出他卖丝帐所得十五贯钱,刘妻断定是他诱妾谋财行凶,扭至官府。崔、陈二人屈打成招,被处以极刑。后来,刘妻被迫嫁于静山大王后,方知他乃真凶,出告临安府,真凶终伏法。清朝人朱素臣以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为基础改编成戏剧十五贯, 参见(清)朱素臣:十五贯校注,张燕谨、弥松颐(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这个戏剧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改编成昆曲十五贯,拍成戏曲影片。戏剧十五贯内容框架与宋明时期的大致相似,不过诸如人名、案件当事人与被害者的身份关系、案件的结果及时代背景有所不同。特别不同的是,戏剧十五贯将时代背景改为明朝,且此冤案由明朝著名清官况钟经实地调查,破获案件真相从而平冤。 二、错斩崔宁这一冤案产生之原因分析首先,从中国古代政治理念视角分析,我国的“民本”与“德治”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彼时,整个社会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于人民的认可与拥戴。一旦统治阶级失去民众的认可与拥戴,即便“天命”政权也会覆亡,改朝换代。相传“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对统治当局来说,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首先必须做到“爱民如子”,因此,官府与民众拟比父母与子女。尽管这些政治话语,读来并非没有亲切与温情;但是,在现实政治领域里,官府与民众往往成为相互对立的双方,并且官府对民众的支配权力甚巨。就司法审判而言,这种官民上下之间的差距,也就成了错案冤狱产生的一个关键原因。因为,官吏好比父母,而对中国古代伦理准则来讲,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惩戒责罚子女,乃是理所当然的权力与职责。于此相反的是,子女只有顺从父母的义务,这是“孝道”所系。这种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之准则,极易造成官吏的刚愎自用与自以为是;与此同时,也极易导致对民众申辩权利的无端剥夺。我们只要读读小说的描述,也就可见一斑。当刘贵小妾陈氏与崔宁供述事实时,府尹不仅斥为“胡说”,而且还要“大怒”。如此一来,要得案件之真情实况,要使案情之水落石出,也就平白添上一层障碍。加以官吏是大人是老爷,两造是小人是蚁民。官吏甚至还以“苦虫”呼之,俗话所谓“人是苦虫,不打不招”是也。案犯非人耶?官府既以“非人”看待两造,一到公堂必非好人;因此,官司而曰“打”殆非偶然。其次,中国古代法律规定:定罪必须依据众证。 徐忠明:从话本(错斩崔宁)看中国古代司法,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因此,左邻右舍等等干连证人的证词也就至关重要。这桩冤假错案的形成,就是因为这些证词。其实,我们可以反问:有谁看见刘贵被杀呢?知府大人没问,却相信邻舍的证词。又是谁下手杀死刘贵呢?府尹也不关心,只是“朦胧”指控“奸夫奸妇谋财害命”。回过头来,既然这一问题没有解决,知府大人何以定罪量刑了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往往要以得到被告的“自供”口词作为认罪的终极根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官府判决的“合法”依据和“道德”前提。换言之,这是罪犯自己对犯罪事实的“认可”。如此,判决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也就无可怀疑。简言之,不是官府对被告进行定罪量刑,而是被告对自己犯罪的认可。如此,问题也就成了不是官府冤枉“好人”而是被告确有罪责,应当受到惩罚。最后,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里,无论城市抑或是乡村,人们都被置于严密的户籍网络系统之中,受到保甲制度的严格控制。经过保甲编制的邻舍里面,他们承担互相之间的监督与连带的法律责任。换言之,如果邻舍之间有人违法犯罪,他人不仅承担迅速举报的义务,而且成为案件的干连证人。如此一来,摆脱案件的干系,乃是邻舍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他们也就必然希望尽快把具有“嫌疑”的案犯扭送到官府审断,以便从中脱身。如果案犯不能及时捉获,官府自然责无旁贷;不过,邻舍地方也有协助寻拿人犯之义务,甚至会被拘拿到官府候审。可见,一旦邻舍地方发生命盗重案,就会搞得人心慌慌,弄得鸡飞狗跳,从而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制度成为这一冤狱的诱因之一。三、法律推理:违背基本生活常识和司法习惯“错斩崔宁”案的情节似乎是“巧中巧”,以致于学者认为府尹的判决建立在合理性怀疑的基础上:刘贵被杀,当晚二姐竟弃门而出,旁人看来,若与此案无关,又何故逃走?此其一;二姐与陌生青年男子崔宁同路而行,“男女授受不亲”,若无奸情之嫌,又因何同行?此其二;刘贵丢钱十五贯,而崔宁身上恰搜出十五贯,数额完全一致,不是赃款,又是什么?此其三。 邓建鹏:也论冤案是如何产生的对、的再解析,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但若仔细分析,建立在此三层关系基础上的合理怀疑只是表象,并不必然将司法官员引向有罪的判定。府尹偏听一面之辞,固执己见,将一系列巧合想当然地当作认定案件的事实,多处违背社会常理、司法常识,尤其是违背了宋朝法律对于司法过程的程序性规范。理由如下:首先,相处几年的邻居理当了解二姐的平时所作所为,一贯未见奸情,怎么可能在丈夫外出的一两天之内勾引、产生奸夫?正如二姐在作品也曾反驳众人对她的指控:“却也得他(刘贵)看承得好,大娘子又贤慧,却如何肯起这片歹心?”二姐以人之常情为反驳,却未能引起府尹应有的注意、进而质问众邻居。其次,为何二姐不和“奸夫”连夜出逃,反而在邻居家里借宿一夜,甚至预先向之告之去向,这种类似于自投罗网式的行径岂非反常?小说中的府尹除了动用酷刑迫使崔宁、二姐承认犯罪事实外,没有派人去查实崔宁的真实身份,包括他是否曾卖丝,其十五贯钱是否讨账所得。如果按照崔宁提供的线索,府尹很有可能找到与崔宁生意往来之人,从而证明其十五贯钱的合法来源,进而证明二人是无辜的。但是,府尹除了动用酷刑外,却什么也没有做。也正因为如此,本小说作者抑制不住情绪,直接站出来加以批判说:“这段公事,果然是小娘子与那崔宁谋财害命的时节,他两人须连夜逃走他方,怎的又去邻舍人家借宿一宵?明早又走到爹娘家去,却被人捉住了?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以此作为反面例子,小说作者给当官的提供如下经验教训:“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道不得个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可胜叹哉。”最后,官员没有仔细到考虑众人(也就是二姐的邻居)为何有作证的冲动?他们是否真正具备证人的资格?更进一步,两家邻舍为何在出现“杀人公事”时,为追嫌疑犯,“脚不点地、赶得汗流气喘,衣服拽开”?这并非是简单的助人或救困行为,主要在于受当时保甲制度影响。保甲制度不仅有自上而下的垂直控制,更以株连的方式迫使平民百姓相互间实施监视。比如宋刑统就规定:“诸强盗及杀人贼发,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其主司。若家人、同伍单弱,比伍为告。当告不告,一日杖六十,主司不即言上,一日杖八十,三日杖一百。官司不即检校、捕逐及有所推避者,一日徒一年。 宋刑统卷第二十四斗讼盗贼事发伍保为告。宋刑统还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宋刑统卷第二十八捕亡被强盗邻里不救助。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设立保甲法,其法规定“十家为保,有保长;五十家为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都保,有都保正、副。每一大保,夜轮五人警盗,凡告捕所获,以赏格从事。同保犯强盗、杀人、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蓄盅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6页。因此在宋代,只要对于非正常死亡者,左邻右舍及死者家属都有义务向官府报告,同时官员必须及时赶赴现场验尸。在当时就有相应的实例。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乡村受“什伍”组织控制,邻舍之间有人违法犯罪,他人不仅承担从速举报的义务,而且成为案件的干连证人。因此,如何设法摆脱案件的干系,乃是邻舍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见徐忠明:“制造”冤案:对错斩崔宁的司法社会学解释,载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7页。所以死者邻居朱三老对崔宁说道:“你若真个不去,叫起地方有杀人贼在此,烦为一捉,不然,须要连累我们。你这里地方也不得清净。”正是这种保甲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安排,促使众邻居及时举报案件,甚至替官方捉住“犯人”、以所谓的证人身份证明崔宁、二姐与刘贵被杀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事实上,这种制度安排可能造成冤案众邻居害怕若该官司未决,邻居一个个被怀疑,最后可能都受到牵连、吏卒乘机侵扰(如文中反映十五贯最后被衙门中人拿走,还不够花)。在府尹审案过程中,那些所谓的证见(原文为“当下大娘子结扭了小娘子,王老员外结扭了崔宁,四邻舍都是证见”),其实没有一个是凶案现场的真正目击者,甚至连死者与凶手打斗的声音很可能都没有人听到,也没人在之前看到崔宁与二姐有过往来。因此,这些所谓的“证人”,没有一个是真正合格的。府尹对他们的口头陈述竟然完全相信,进而怀疑(实际上其先入为主的观点在审理的时候已基本达到盲目确信的程度)崔宁、二娘即是凶手。 四、诉讼程序中的严重违法问题1.裁判者对案件事实缺乏了解。徐忠明教授认为,本案关于“奸夫奸妇谋财害命”的指控,这样简单的问题在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司法检验技术予以解决。 参见徐忠明:“制造”冤案:对错斩崔宁的司法社会学解释,载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2页。 但错斩崔宁案情表明,府尹既没有亲自也未派人调查凶案现场,这恰和清朝人将该小说改为戏曲十五贯,以明朝清官况钟替换临安府尹、亲自查访凶案现场,最后找到杀人凶手从而平反冤案刚好形成鲜明对比。在案中,凶手扯走了被害人的床单包裹十五贯钱,而崔宁装钱的则是“搭膊”;在后来改编的十五贯中,况钟亲临案发现场,发现了散落在地上的少许铜钱,从而推导出与崔宁挟带的十五贯钱数额不同。亲临现场,正有可能为破获案件找到重要线索。因此,此冤案的产生,与检验技术和科技发达与否没有什么关系。 参见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而是府尹没有遵照法律检验现场,这是一个在当时法制环节中的“程序不正义”问题。正是它,导向了冤案。诸如南宋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首篇就汇编了关于司法检验方面的法律法规,鉴于该书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出现命案后,官员理应赴现场检验,除了是一种法定义务外,对官员而言还是一般的司法常识。府尹既没有亲自调查凶案现场,同时也未派人去现场查案,这种只图“省事”甚至是“糊涂”行为(原文用语)是典型的有法不依,违背宋元时期的法律,与当时官员(特别是临安府尹这样的高官)通常应具备较高法律素养格格不入,偏离了最基本的司法常识。刘贵之妻后来发现真凶后向临安府告发时,也指出前任官员“不肯推详,含糊了事”,这一方面固然是为自己推脱责任(以免“诬告反坐”),另一方面也确属实情。2.证据链条断裂,证据效力较弱,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宋刑统引用了太祖建隆三年(962)的诏令节文:宜令诸道州府指挥推司官吏,凡有贼盗刑狱,并须用心推掏,勘问宿食行止,月日去处。如无差互,及未见为恶踪绪,即须别设法取情,多方辨听,不得便行鞭拷。如是勘到宿食行止与元通词款异同,或即支证分明及赃验见在,公然拒抗,不招情款者,方得依法拷掠,仍须先申取本处长吏指挥。余从前后制、敕处分。 宋刑统卷二九断狱律不合拷讯者取众证为定。有学者认为,这里对刑讯条件的规定,与律文已有很大不同。律文说,如果证验分明无疑者即据状断之,不必拷讯。而这一敕文则规定,“赃验见在”、证据分明无疑而公然拒抗者,即行拷问,而不能“据状断之”。也就是说宋代更要求证据与口供的一致,这是宋代刑讯条件较唐律发展的地方:宋代强调经过调查证据明白者再拷问,有利于防止冤诬。 参见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宋代上述关于刑讯的严格限制,在元朝也得到了继承。根据上引敕文可知,“错斩崔宁”案中,临安府尹获得的证据未达到“赃验见在”、证据分明无疑,而崔宁、二姐公然拒抗的程度。在没有上述充分证据就匆忙刑讯,表明临安府尹违背了刑讯的程序性规定。3.过度而残酷的刑讯逼供,致使被告人在无法忍受的挣扎中屈打成招。就中国古代司法的制度语境来看,对命盗重案使用拷讯获取两造自供罪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在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抖音火花MCN机构与KOL合作内容收益分成协议
- 影视特效化妆工作台租赁及配套材料供应协议
- 脑机接口技术在虚拟现实教育软件研发中的合作合同
- 渠道分销合作伙伴战略规划协议
- 留学中介服务及海外院校生活适应辅导协议
- 海上救援直升机停机坪租赁及救援服务支持合同
- 专业影视替身意外伤害赔偿补充合同范本
- 绿色农业连锁加盟合作协议书
- 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循环种植承包协议
- 共享办公空间品牌推广合作协议
-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复习卡课件
- 《西式点心制作》课程标准
- 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调频与电视广播组题库
- 2017版银皮书(中英文完整版)FIDIC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
-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自考真题(含答案)
- 新人教版八下英语过去式过去分词表格
- cimatron紫藤教程系列gpp2由零开始
- 公安机关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标准
- (完整)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 CAT3606 中文说明书-3600基础
- 最新2013版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房建工程量计算规范应用解读(实例讲解350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